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九個階段
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九個階段

發布時間: 2024-08-14 09:01:36

Ⅰ 網路時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1. 進入九十年代,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建立在計算機和網路技術基礎上的計算機網路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
2. 特別是1993年,美國宣布建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此後,全世界許多國家紛紛制定和建立本國的NII,極大地推動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使計算機網路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3. 目前,以美國為核心的高速計算機互聯網路即Internet已經形成,並且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識寶庫。
4. 美國政府在1996年和1997年分別開始研究發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聯網2(Internet 2)和下一代互聯網(Next Generation Internet)。
5. 因此,網路時代隨之到來。

Ⅱ 計算機網路是如何發展的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經歷了數十年的演變和進步,從最早的區域網到如今的互聯網和物聯網,它對現代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下面將為您詳細介紹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程,共計2500字的內容。
第一部分:早期計算機網路的發展(1960年代-1980年代)

第一條,早。。期的區域網:20世紀60年代,人們開始探索將計算機連接在一起形成區域網,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輸。最早的區域網包括ALOHA網路和ARPANET。

第二條,ARPANET和包交換技術: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了ARPANET,它採用了包交換技術,使數據能夠通過分組進行傳輸,提高了傳輸效率和可靠性。

第三條,.TCP/IP協議的發展:20世紀70年代末,TCP/IP協議被提出並逐漸成為計算機網路的標准協議。TCP/IP協議提供了可靠的數據傳輸和互聯網協議,為後來的互聯網奠定了基礎。

第四條,乙太網的出現:20世紀70年代,乙太網技術被發明並廣泛應用於區域網中,它使用CSMA/CD技術,使得多台計算機可以通過共享網路傳輸數據。

第二部分:互聯網的崛起和普及(1990年代-2000年代)

第五條,互聯網的商業化: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逐漸商業化,更多的組織和個人開始接入互聯網。商業因素的推動促使互聯網的拓展和普及。

第六條,Web的誕生:1990年,蒂姆·伯納斯-李發明了萬維網(World Wide Web),使得互聯網不僅僅是一個信息傳輸的網路,還成為了可以瀏覽和分享信息的平台。

第七條,互聯網協議的完善:1995年,互聯網協議IPv6被提出,它具有更大的地址空間和更好的安全性,使得互聯網的規模得以擴大。

第八條,移動互聯網的興起:2000年代初,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移動互聯網開始興起。通過無線網路接入互聯網,人們可以在手機和平板電腦上進行在線活動。

第三部分:現代計算機網路的新發展(2010年代至今)

第九條,.雲計算的興起:2010年代,雲計算成為計算機網路的重要發展方向。雲計算通過網路提供資源和服務,使個人和企業能夠享受彈性的存儲和計算能力。

第十條,物聯網的發展:物聯網是指將各種智能設備和物體與互聯網連接,實現信息的交互和共享。物聯網的發展推動了各行業的智能化和自動化。

第十一條,高速網路的推廣:隨著技術的進步,10G、40G、100G等高速網路介面得到廣泛應用,提供更快的數據傳輸速度和更低的時延。
12.5G和邊緣計算:2019年,全球開始推出5G網路,具有更高的傳輸速度、更低的時延和更大的連接密度,支持大規模物聯網應用和邊緣計算。

總結: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經歷了從區域網到互聯網的演變,並在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和物聯網等領域取得了巨大的進展。隨著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發展,計算機網路將繼續發展,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商業活動和社會發展帶來更多便利和機遇。

Ⅲ 詳細敘述網路的發展史 及四個階段。

是3個吧? 當今社會,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人們的生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回想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階段,可以預見未來計算機網路發展的潛力,使我們對計算機網路有更好的期待.從計算機網路的發展來看,主要是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一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 計算機網路主要是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從20世紀50年代起步至今已經有5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因為計算機主機相當昂貴,而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相對便宜,為了共享計算機主機資源和進行信息的綜合處理,形成了第一代的以單主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 在第一代計算機網路中,因為所有的終端共享主機資源,因此終端到主機都單獨佔一條線路,所以使得線路利用率低,而且因為主機既要負責通信又要負責數據處理,因此主機的效率低,而且這種網路組織形式是集中控制形式,所以可靠性較低,如果主機出問題,所有終端都被迫停止工作.面對這樣的情況,當時人們提出這樣的改進方法,就是在遠程終端聚集的地方設置一個終端集中器,把所有的終端聚集到終端集中器,而且終端到集中器之間是低速線路,而終端到主機是高速線路,這樣使得主機只要負責數據處理而不要負責通信工作,大大提高了主機的利用率.改進效果如下圖所示: 二以通信子網為中心的主機互聯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計算機網路不再極限於單計算機網路,許多單計算機網路相互連接形成了有多個單主機系統相連接的計算機網路,形如下圖: 這樣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網路體系有兩個特點: ①多個終端聯機系統互聯,形成了多主機互聯網路 ②網路結構體系由主機到終端變為主機到主機 後來這樣的計算機網路體系在慢慢演變,向兩種形式演變,第一種就是把主機的通信任務從主機中分離出來,由專門的CCP(通信控制處理機)來完成,CCP組成了一個單獨的網路體系,我們稱它為通信子網,而在通信子網連基礎上接起來的計算機主機和終端則形成了資源子網,導致兩層結構體現出現.第二種就是通信子網逐規模漸擴大成為社會公用的計算機網路,原來的CCP成為了公共數據通用網. 三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飛速發展,計算機網路的逐漸普及,各種計算機網路怎麼連接起來就顯得相當的復雜,因此需要把計算機網路形成一個統一的標准,使之更好的連接,因為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就顯得相當重要,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了體系結構標准化的計算機網路. 為什麼要使計算機結構標准化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因為為了使不同設備之間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更加緊密.第二個就是因為體系結構標准化是為了更好的實現計算機網路的資源共享,所以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 網路並不新鮮。在計算機時代早期,眾所周知的巨型機時代,計算機世界被稱為分時系統的大系統所統治。分時系統允許你通過只含顯示器和鍵盤的啞終端來使用主機。啞終端很像PC,但沒有它自己的CPU、內存和硬碟。靠啞終端,成百上千的用戶可以同時訪問主機。這是如何工作的?是由於分時系統的威力,它將主機時間分成片,給用戶分配時間片。片很短,會使用戶產生錯覺,以為主機完全為他所用。 在七十年代,大的分時系統被更小的微機系統所取代。微機系統在小規模上採用了分時系統。所以說,並不是直到七十年代PC發明後,才想出了今天的網路。 遠程終端計算機系統是在分時計算機系統基礎上,通過Modem(數據機)和PSTN(公用電話網)把計算機資源向地理上分布的許多遠程終端用戶提供共享資源服務的。這雖然還不能算是真正的計算機網路系統,但它是計算機與通信系統結合的最初嘗試。遠程終端用戶似乎已經感覺到使用"計算機網路"的味道了。 在遠程終端計算機系統基礎上,人們開始研究把計算機與計算機通過PSTN等已有的通信系統互聯起來。為了使計算機之間的通信聯接可靠,建立了分層通信體系和相應的網路通信協議,於是誕生了以資源共享為主要目的的計算機網路。由於網路中計算機之間具有數據交換的能力,提供了在更大范圍內計算機之間協同工作、實現分布處理甚至並行處理的能力,聯網用戶之間直接通過計算機網路進行信息交換的通信能力也大大增強。 1969年12月, Internet的前身--美國的ARPA網投入運行,它標志著我們常稱的計算機網路的興起。這個計算機互聯的網路系統是一種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技術使計算機網路的概念、結構和網路設計方面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為後來的計算機網路打下了基礎。 八十年代初,隨著PC個人微機應用的推廣,PC聯網的需求也隨之增大,各種基於PC互聯的微機區域網紛紛出台。這個時期微機區域網系統的典型結構是在共享介質通信網平台上的共享文件伺服器結構,即為所有聯網PC設置一台專用的可共享的網路文件伺服器。PC是一台"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計算機,每個PC機用戶的主要任務仍在自己的PC機上運行,僅在需要訪問共享磁碟文件時才通過網路訪問文件伺服器,體現了計算機網路中各計算機之間的協同工作。由於使用了較PSTN數率高得多的同軸電纜、光纖等高速傳輸介質,使PC網上訪問共享資源的數率和效率大大提高。這種基於文件伺服器微機網路對網內計算機進行了分工:PC機面向用戶,微機伺服器專用於提供共享文件資源。所以它實際上就是一種客戶機/伺服器模式。 計算機網路系統是非常復雜的系統,計算機之間相互通信涉及到許多復雜的技術問題,為實現計算機網路通信,計算機網路採用的是分層解決網路技術問題的方法。但是,由於存在不同的分層網路系統體系結構,它們的產品之間很難實現互聯。為此,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84年正式頒布了"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國際標准,使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實現了標准化。 進入九十年代,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以及建立在計算機和網路技術基礎上的計算機網路技術得到了迅猛的發展。特別是1993年美國宣布建立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後,全世界許多國家紛紛制定和建立本國的NII,從而極大地推動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使計算機網路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目前,全球以美國為核心的高速計算機互聯網路即Internet已經形成,Internet已經成為人類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識寶庫。而美國政府又分別於1996年和1997年開始研究發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聯網2(Internet 2)和下一代互聯網(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可以說,網路互聯和高速計算機網路正成為最新一代的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方向。

希望採納

Ⅳ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計算機網路僅有幾十年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從地區到全球的發展過程。從應用領域上看,這個過程大致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1、具有通信功能的單機系統
六十年代:大型主機
2、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機系統
3、計算機通信網路和計算機網路
八十年代:PC機,區域網技術蓬勃發展
4、計算機網路已經成為全球信息產業的基礎。
九十年代:信息時代,信息高速公路,Internet

Ⅳ 跪求!關於計算機的文章

注:文章分兩部分,計算機的現狀和未來

計算機發展及現狀

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緊密結合的產物,它涉及到通信與計算機兩個領域。它的誕生使計算機體系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當今社會經濟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從某種意義上講,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水平不僅反映了一個國家的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水平,而且已經成為衡量其國力及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自50年代開始,人們及各種組織機構使用計算機來管理他們的信息的速度迅速增長。早期,限於技術條件使得當時的計算機都非常龐大和非常昂貴,任何機構都不可能為雇員個人提供使用整個計算機,主機一定是共享的,它被用來存儲和組織數據、集中控制和管理整個系統。所有用戶都有連接系統的終端設備,將資料庫錄入到主機中處理,或者是將主機中的處理結果,通過集中控制的輸出設備取出來。它最典型的特徵是:通過主機系統形成大部分的通信流程,構成系統的所有通信協議都是系統專有的,大型主機在系統中占據著絕對的支配作用,所有控制和管理功能都是由主機來完成。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大量功能先進的個人計算機的問世,使得每一個人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計算機,進行他所希望的作業處理,以個人計算機(PC)方式呈現的計算能力發展成為獨立的平台,導致了一種新的計算結構---分布式計算模式的誕生。
一般來講,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形成計算機網路的雛形;
第二階段:在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基礎上,完成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的研究,形成了計算機網路;
第三階段:在解決計算機連網與網路互連標准化問題的背景下,提出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與協議,促進了符合國際標準的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
第四階段:計算機網路向互連、高速、智能化方向發展,並獲得廣泛的應用。
任何一種新技術的出現都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即強烈的社會需求與先期技術的成熟。計算機網路技術的形成與發展也證實了這條規律。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在美國誕生時,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並沒有直接的聯系。50年代初,由於美國軍方的需要,美國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SAGE進行了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嘗試。要實現這樣的目的,首先要完成數據通信技術的基礎研究。在這項研究的基礎上,人們完全可以將地理位置分散的多個終端通信線路連到一台中心計算機上。用戶可以在自己的辦公室內的終端鍵入程序,通過通信線路傳送到中心計算機,人們把這種以單個為中心的聯機系統稱做面向終端的遠程聯機系統。它是計算機通信網路的一種。60年代初美國航空公司建成的由一台計算機與分布在全美國的2000多個終端組成的航空訂票系統SABRE-1就是這種計算機通信網路。
隨著計算機應用的發展,出現了多台計算機互連的需求。這種需求主要來自軍事、科學研究、地區與國家經濟信息分析決策、大型企業經營管理。他們希望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計算機通過通信線路互連成為計算機-計算機網路。網路用戶可以通過計算機使用本地計算機的軟體、硬體與數據資源,也可以使用連網的其它地方計算機軟體、硬體與數據資源,以達到計算機資源共享的目的。這一階段研究的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ARPAnet(通常稱為ARPA網)。1969年ARPA網只有4個結點,1973年發展到40個結點,1983年已經達到100多個結點。ARPA網通過有線、無線與衛星通信線路,使網路覆蓋了從美國本土到歐洲與夏威夷的廣闊地域。ARPR網是計算機網路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對發展計算機網路技術的主要貢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完成了對計算機網路的定義、分類與子課題研究內容的描述;
2、提出了資源子網、通信子網的兩級網路結構的概念;
3、研究了報文分組交換的數據交換方法;
4、採用了層次結構的網路體系結構模型與協議體系。

未來計算機與計算機技術

計算機的要害技術繼續發展
未來的計算機技術將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處理、智能化的方向發展。盡管受到物理極限的約束,採用硅晶元的計算機的核心部件CPU的性能還會持續增長。作為Moore定律驅動下成功企業的典範Inter預計2001年推出1億個晶體管的微處理器,並預計在2010年推出集成10億個晶體管的微處理器,其性能為10萬MIPS(1000億條指令/秒)。而每秒100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將出現在本世紀初出現。超高速計算機將採用平行處理技術,使計算機系統同時執行多條指令或同時對多個數據進行處理,這是改進計算機結構、提高計算機運行速度的要害技術。
同時計算機將具備更多的智能成分,它將具有多種感知能力、一定的思考與判定能力及一定的自然語言能力。除了提供自然的輸入手段(如語音輸入、手寫輸入)外,讓人能產生身臨其境感覺的各種交互設備已經出現,虛擬現實技術是這一領域發展的集中體現。
傳統的磁存儲、光碟存儲容量繼續攀升,新的海量存儲技術趨於成熟,新型的存儲器每立方厘米存儲容量可達10TB(以一本書30萬字計,它可存儲約1500萬本書)。信息的永久存儲也將成為現實,千年存儲器正在研製中,這樣的存儲器可以抗干擾、抗高溫、防震、防水、防腐蝕。如是,今日的大量文獻可以原汁原味保存、並流芳百世。
新型計算機系統不斷涌現
硅晶元技術的高速發展同時也意味著硅技術越來越近其物理極限,為此,世界各國的研究人員正在加緊研究開發新型計算機,計算機從體系結構的變革到器件與技術革命都要產生一次量的乃至質的飛躍。新型的量子計算機、光子計算機、生物計算機、納米計算機等將會在21世紀走進我們的生活,遍布各個領域。
量子計算機
量子計算機是基於量子效應基礎上開發的,它利用一種鏈狀分子聚合物的特性來表示開與關的狀態,利用激光脈沖來改變分子的狀態,使信息沿著聚合物移動,從而進行運算。
量子計算機中數據用量子位存儲。由於量子疊加效應,一個量子位可以是0或1,也可以既存儲0又存儲1。因此一個量子位可以存儲2個數據,同樣數量的存儲位,量子計算機的存儲量比通常計算機大許多。同時量子計算機能夠實行量子並行計算,其運算速度可能比目前個人計算機的PentiumⅢ晶片快10億倍。目前正在開發中的量子計算機有3種類型:核磁共振(NMR)量子計算機、硅基半導體量子計算機、離子阱量子計算機。預計2030年將普及量子計算機。
光子計算機
光子計算機即全光數字計算機,以光子代替電子,光互連代替導線互連,光硬體代替計算機中的電子硬體,光運算代替電運算。
與電子計算機相比,光計算機的「無導線計算機」信息傳遞平行通道密度極大。一枚直徑5分硬幣大小的棱鏡,它的通過能力超過全世界現有電話電纜的許多倍。光的並行、高速,天然地決定了光計算機的並行處理能力很強,具有超高速運算速度。超高速電子計算機只能在低溫下工作,而光計算機在室溫下即可開展工作。光計算機還具有與人腦相似的容錯性。系統中某一元件損壞或出錯時,並不影響最終的計算結果。
目前,世界上第一台光計算機已由歐共體的英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義大利的70多名科學家研製成功,其運算速度比電子計算機快1000倍。科學家們預計,光計算機的進一步研製將成為21世紀高科技課題之一。
生物計算機(分子計算機)
生物計算機的運算過程就是蛋白質分子與四周物理化學介質的相互作用過程。計算機的轉換開關由酶來充當,而程序則在酶合成系統本身和蛋白質的結構中極其明顯地表示出來。
20世紀70年代,人們發現脫氧核糖核酸(DNA)處於不同狀態時可以代表信息的有或無。DNA分子中的遺傳密碼相當於存儲的數據,DNA分子間通過生化反應,從一種基因代瑪轉變為另一種基因代碼。反應前的基因代碼相當於輸入數據,反應後的基因代碼相當於輸出數據。假如能控制這一反應過程,那麼就可以製作成功DNA計算機。
蛋白質分子比硅晶片上電子元件要小得多,彼此相距甚近,生物計算機完成一項運算,所需的時間僅為10微微秒,比人的思維速度快100萬倍。DNA分子計算機具有驚人的存貯容量,1立方米的DNA溶液,可存儲1萬億億的二進制數據。DNA計算機消耗的能量非常小,只有電子計算機的十億分之一。由於生物晶元的原材料是蛋白質分子,所以生物計算機既有自我修復的功能,又可直接與生物活體相聯。預計10~20年後,DNA計算機將進入實用階段。
納米計算機
「納米」是一個計量單位,一個納米等於10[-9]米,大約是氫原子直徑的10倍。納米技術是從80年代初迅速發展起來的新的前沿科研領域,最終目標是人類按照自己的意志直接操縱單個原子,製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產品。
現在納米技術正從MEMS(微電子機械繫統)起步,把感測器、電動機和各種處理器都放在一個硅晶元上而構成一個系統。應用納米技術研製的計算機內存晶元,其體積不過數百個原子大小,相當於人的頭發絲直徑的千分之一。納米計算機不僅幾乎不需要耗費任何能源,而且其性能要比今天的計算機強大許多倍。
目前,納米計算機的成功研製已有一些鼓舞人心的消息,惠普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已開始應用納米技術研製晶元,一旦他們的研究獲得成功,將為其他縮微計算機元件的研製和生產鋪平道路。 互聯網路繼續蔓延與提升
今天人們談到計算機必然地和網路聯系起來,一方面孤立的未加入網路的計算機越來越難以見到,另一方面計算機的概念也被網路所擴展。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興起的Internet在過去如火如荼地發展,其影響之廣、普及之快是前所未有的。從沒有一種技術能像Internet一樣,劇烈地改變著我們的學習、生活和習慣方式。全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有計算機網路直接或間接地與Internet相連,使之成為一個全球范圍的計算機互聯網路。人們可以通過Internet與世界各地的其它用戶自由地進行通信,可從Internet中獲得各種信息。
回顧一下我國互聯網路的發展,就可以感受到互聯網普及之快。近三年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對我國互聯網路狀況的調查表明我國的Internet發展呈現爆炸式增長,2000年1月我國上網計算機數為350萬台,2001年的統計數為892萬台,翻一番多;2000年1月我國上網用戶人數890萬;2001年1月的統計數為2250萬人,接近於3倍;2000年1月CN下注冊的域名數為48575,2001年1月的統計數為122099個,接近於3倍;國際線路的總容量目前達2799M,8倍於2000年1月的351M。
人們已充分領略到網路的魅力,Internet大大縮小了時空界限,通過網路人們可以共享計算機硬體資源、軟體資源和信息資源。「網路就是計算機」的概念被事實一再證實,被世人逐步接受。
在未來10年內,建立透明的全光網路勢在必行,互聯網的傳輸速率將提高100倍。在Internet上進行醫療診斷、遠程教學、電子商務、視頻會議、視頻圖書館等將得以普及。同時,無線網路的構建將成為眾多公司競爭的主戰場,未來我們可以通過無線接入隨時隨地連接到Internet上,進行交流、獲取信息、觀看電視節目。
移動計算技術與系統
隨著網際網路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無線移動通信技術的成熟以及計算機處理能力的不斷提高,新的業務和應用不斷涌現。移動計算正是為提高工作效率和隨時能夠交換和處理信息所提出,業已成為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移動計算包括三個要素:通信、計算和移動。這三個方面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移動計算概念提出之前,人們對它們的研究已經很長時間了,移動計算是第一次把它們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它們可以相互轉化,例如,通信系統的容量可以通過計算處理(信源壓縮,信道編碼,緩存,預取)得到提高。
移動性可以給計算和通信帶來新的應用,但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面對無線移動環境帶來的挑戰。在無線移動環境中,信號要受到各種各樣的干擾和衰落的影響,會有多徑和移動,給信號帶來時域和頻域彌散、頻帶資源受限、較大的傳輸時延等等問題。這樣一個環境下,引出了很多在移動通信網路和計算機網路中未碰到的問題。第一,信道可靠性問題和系統配置問題。有限的無線帶寬、惡劣的通信環境使各種應用必須建立在一個不可靠的、可能斷開的物理連接上。在移動計算網路環境下,移動終端位置的移動要求系統能夠實時進行配置和更新。第二,為了真正實現在移動中進行各種計算,必須要對寬頻數據業務進行支持。第三,如何將現有的主要針對話音業務的移動治理技術拓展到寬頻數據業務。第四,如何把一些在固定計算網路中的成熟技術移植到移動計算網路中。
面向全球網路化應用的各類新型微機和信息終端產品將成為主要產品。便攜計算機、數字基因計算機、移動手機和終端產品,以及各種手持式個人信息終端產品,將把移動計算與數字通信融合為一體,手機將被嵌入高性能晶元和軟體,依據標準的無限通信協議(如藍牙)上網,觀看電視、收聽廣播。在Internet上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自然不會把汽車僅作為代步工具,汽車將向用戶提供上網、辦公、家庭娛樂等功能,成為車輪上的信息平台。
跨入新世紀的門檻,暢想未來之時,我們不妨回顧本世紀人們對計算機的熟悉。1943年IBM總裁Thomas Wason說「我認為全世界市場的計算機需求量約為五台」。1957年美國PrenticeHall的編輯撰文「我走遍了這個國家並和許多最優秀的人們交談過,我可以確信數據處理熱不會熱過今年」。1968年IBM的高級計算機系統工程師的微晶片上註解「但是……它究竟有什麼用呢?」。1977年數字設備公司的創始人和總裁Ken Olson說「任何人都沒有理由在家裡放一台計算機」。願我們的所言也將被證實是膚淺的、保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