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璁$畻鏈虹綉緇滃熀紜鐭ヨ瘑
🔌鍗忚
鍦↖nternet涓婏紝鎴戜滑渚濊禆鍚勭嶅崗璁鏉ヨ繘琛屽熀鏈鐨勯氫俊銆傚崗璁鏄璁$畻鏈虹綉緇滀腑鐨勪竴縐嶈勮寖錛屽畠瀹氫箟浜嗘暟鎹閫氫俊鐨勬牸寮忓拰欏哄簭錛屼繚璇佷簡鏁版嵁鐨勬g『浼犺緭銆
🌐HTML璇璦
HTML璇璦鏄鐢ㄦ潵緙栧啓Web鏂囨。鐨勶紝榪欎簺鏂囨。閫氬父浼氭湁涓涓鐗瑰埆鐨勬墿灞曞悕銆傚畠鏄涓縐嶆爣璁拌璦錛岀敤浜庢弿榪癢eb欏甸潰鐨勭粨鏋勫拰鍐呭廣
🔗緇熶竴璧勬簮瀹氫綅鍣
鍦╓eb涓婏紝姣忎竴涓欏甸潰閮芥湁瀹冪嫭鐗圭殑鍦板潃錛岃繖浜涘湴鍧琚縐頒負緇熶竴璧勬簮瀹氫綅鍣ㄣ傚畠鏄涓縐嶆爣鍑嗙殑URL鏍煎紡錛岀敤浜庡畾浣峎eb涓婄殑璧勬簮銆
🌐璁$畻鏈虹綉緇
璁$畻鏈虹綉緇滄槸鐢辮嫢騫茶$畻鏈轟簰鑱旇屾垚鐨勭郴緇燂紝瀹冧滑涔嬮棿閫氳繃閫氫俊綰胯礬榪涜屾暟鎹浜ゆ崲銆傝$畻鏈虹綉緇滅殑緹庡欎箣澶勫湪浜庡畠鑳藉叡浜鍚勭嶈祫婧愶紝鍖呮嫭紜浠惰懼囥佽蔣浠剁▼搴忓拰鏁版嵁鏂囦歡絳夈
🌐IP鍦板潃鍜屽瓙緗戞帺鐮
IP鍦板潃鏄璁$畻鏈哄湪緗戠粶涓鐨勫敮涓鏍囪瘑錛屽畠鐢32浣嶄簩榪涘埗鏁拌〃紺恆傚瓙緗戞帺鐮佹槸鐢ㄤ簬鍒掑垎緗戠粶鐨勪竴縐嶆妧鏈錛屽畠鏄涓涓32浣嶇殑浜岃繘鍒舵暟錛岀敤浜庢寚瀹氱綉緇滃湴鍧鍜屼富鏈哄湴鍧鐨勫垎鐣岀嚎銆
② 1.簡述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和主要功能。
1、組成:
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2、功能: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可以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
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旁搏隱相連接的許多自運廳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2)計算機網路知識簡述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的性能指標:
(1)速率
計算機發送出的信號都是數字形式的。比特是計算機中數據量的單位,也是資訊理論中使用的信息量的單位。
速率是計算機網路中最重要的一個性能指標。速率的單位是bit/s(比特每秒)(即bit per second)。
(2)帶寬
(3)吞吐量
吞吐量表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或信道、介面)的數據量。吞吐量更經常地用於對現實世界中的網路的一種測量,以便知道實際上到底有多少數據量能夠通過網路。顯然,吞吐量受網路的帶寬或網路的額定速率的限制。
(4)時延
時延是指數據(一個報文或分組,甚至比特)從網路(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時延是個很重要的性能指標,它有時也稱為延遲或遲延。
(5)往返時間(RTT)
在計算機網路中,往返時間也是一個重要的性能指標,它表示從發送方發送數據開始,到發送銀孝方收到來自接收方的確認(接受方收到數據後便立即發送確認)總共經歷的時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計算機網路
③ 計算機網路名詞解釋知識點簡答題整理
基帶傳輸:比特流直接向電纜發送,無需調制到不同頻段;
基帶信號:信源發出的沒有經過調制的原始電信號;
URL :統一資源定位符,標識萬維網上的各種文檔,全網范圍唯一;
傳輸時延:將分組的所有比特推向鏈路所需要的時間;
協議:協議是通信設備通信前約定好的必須遵守的規則與約定,包括語法、語義、定時等。
網路協議:對等層中對等實體間制定的規則和約定的集合;
MODEM :數據機;
起始(原始)伺服器:對象最初存放並始終保持其拷貝的伺服器;
計算機網路:是用通信設備和線路將分散在不同地點的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互相連接起來,並通過網路協議進行數據通信,實現資源共享的計算機集合;
解調:將模擬信號轉換成數字信號;
多路復用:在一條傳輸鏈路上同時建立多條連接,分別傳輸數據;
默認路由器:與主機直接相連的一台路由器;
LAN :區域網,是一個地理范圍小的計算機網路;
DNS :域名系統,完成主機名與 IP 地址的轉換;
ATM :非同步傳輸模式,是建立在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基礎上的一種面向連接的快速分組交換技術;
Torrent :洪流,參與一個特定文件分發的所有對等方的集合;
Cookie :為了辨別用戶、用於 session 跟蹤等而儲存在用戶本地終端的數據;
SAP :服務訪問點;
n PDU : PDU 為協議數據單元,指對等層之間的數據傳輸單位;第 n 層的協議數據單元;
PPP :點對點傳輸協議;
Web caching :網頁緩存技術;
Web 緩存:代替起始伺服器來滿足 HTTP 請求的網路實體。
Proxy server :代理伺服器;
Go-back-n :回退 n 流水線協議;允許發送方連續發送分組,無需等待確認,若出錯,從出錯的分組開始重發;接收方接收數據分組,若正確,發 ACK ,若出錯,丟棄出錯分組及其後面的分組,不發任何應答;
Packet switching :分組交換技術;
CDMA :碼分多路復用技術;各站點使用不同的編碼,然後可以混合發送,接收方可正確提取所需信息;
TDM :時分多路復用,將鏈路的傳輸時間劃分為若干時隙,每個連接輪流使用不同時隙進行傳輸;
FDM :頻分多路復用,將鏈路傳輸頻段分成多個小的頻段,分別用於不同連接信息的傳送;
OSI :開放系統互連模型,是計算機廣域網體系結構的國際標准,把網路分為 7 層;
CRC :循環冗餘檢測法,事先雙方約定好生成多項式,發送節點在發送數據後附上冗餘碼,使得整個數據可以整除生成多項式,接收節點收到後,若能整除,則認為數據正確,否則,認為數據錯誤;
RIP :路由信息協議;
Socket (套接字):同一台主機內應用層和運輸層的介面;
轉發表:交換設備內,從入埠到出埠建立起來的對應表,主要用來轉發數據幀或 IP 分組;
路由表:路由設備內,從源地址到目的地址建立起來的最佳路徑表,主要用來轉發 IP 分組;
存儲轉發:分組先接收存儲後,再轉發出去;
虛電路網路:能支持實現虛電路通信的網路;
數據報網路:能支持實現數據報通信的網路;
虛電路:源和目的主機之間建立的一條邏輯連接,創建這條邏輯連接時,將指派一個虛電路標識符 VC.ID ,相關設備為它運行中的連接維護狀態信息;
毒性逆轉技術: DV 演算法中,解決計數到無窮的技術,即告知從相鄰路由器獲得最短路徑信息的相鄰路由器到目的網路的距離為無窮大;
加權公平排隊 WFQ :排隊策略為根據權值大小不同,將超出隊列的數據包丟棄;
服務原語:服務的實現形式,在相鄰層通過服務原語建立交互關系,完服務與被服務的過程;
透明傳輸:在無需用戶干涉的情況下,可以傳輸任何數據的技術;
自治系統 AS :由一組通常在相同管理者控制下的路由器組成,在相同的 AS 中,路由器可全部選用同樣的選路演算法,且擁有相互之間的信息;
分組丟失:分組在傳輸過程中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到達接收方的現象;
隧道技術:在鏈路層或網路層通過對等協議建立起來的邏輯通信信道;
移動接入:也稱無線接入,是指那些常常是移動的端系統與網路的連接;
面向連接服務:客戶機程序和伺服器程序發送實際數據的分組前,要彼此發送控制分組建立連接;
無連接服務:客戶機程序和伺服器程序發送實際數據的分組前,無需彼此發送控制分組建立連接;
MAC 地址:網卡或網路設備埠的物理地址;
擁塞控制:當網路發生擁塞時,用響應的演算法使網路恢復到正常工作的狀態;
流量控制:控制發送方發送數據的速率,使收發雙方協調一致;
Ad Hoc 網路:自主網路,無基站;
往返時延:發送方發送數據分組到收到接收方應答所需要的時間;
電路交換:通信節點之間採用面向連接方式,使用專用電路進行傳輸;
ADSL :非同步數字用戶專線,採用不對稱的上行與下行傳輸速率,常用於用戶寬頻接入。
多播:組播,一對多通信;
路由器的組成包括:輸入埠、輸出埠、交換結構、選路處理器;
網路應用程序體系結構:客戶機 / 伺服器結構、對等共享、混合;
集線器是物理層設備,交換機是數據鏈路層設備,網卡是數據鏈路層設備,路由器是網路層設備;
雙絞線連接設備的兩種方法:直連線和交叉線,同種設備相連和計算機與路由器相連都使用交叉線;不同設備相連用直連線;
MAC 地址 6 位元組, IPv4 地址 4 位元組, IPv6 地址 16 位元組;
有多種方法對載波波形進行調制,調頻,調幅,調相;
IEEE802.3 乙太網採用的多路訪問協議是 CSMA/CD ;
自治系統 AS 內部的選路協議是 RIP 、 OSPF ;自治系統間的選路協議是 BGP ;
多路訪問協議:分三大類:信道劃分協議、隨機訪問協議、輪流協議;
信道劃分協議包括:頻分 FDM 、時分 TDM 、碼分 CDMA ;
隨機訪問協議包括: ALOHA 、 CSMA 、 CSMA/CD(802.3) 、 CSMA/CA(802.11) ;
輪流協議包括:輪詢協議、令牌傳遞協議
ISO 和 OSI 分別是什麼單詞的縮寫,中文意思是什麼?用自己的理解寫出 OSI 分成哪七層?每層要解決的問題和主要功能是什麼?
答: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國際標准化組織;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開放系統互連模型;
OSI分為 應用層、表示層、會話層、傳輸層、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
層名稱解決的問題主要功能
應用層實現特定應用選擇特定協議;針對特定應用規定協議、時序、表示等,進行封裝。在端系統中用軟體來實現,如HTTP;
表示層壓縮、加密等表示問題;規定數據的格式化表示,數據格式的轉換等;
會話層會話關系建立,會話時序控制等問題;規定通信的時序;數據交換的定界、同步、建立檢查點等;
傳輸層源埠到目的埠的傳輸問題;所有傳輸遺留問題:復用、流量、可靠;
網路層路由、擁塞控制等網路問題;IP定址,擁塞控制;
數據鏈路層相鄰節點無差錯傳輸問題;實現檢錯與糾錯,多路訪問,定址;
物理層物理上可達;定義機械特性,電氣特性,功能特性等;
網際網路協議棧分層模型及每層的功能。
分層的優點:使復雜系統簡化,易於維護和更新;
分層的缺點:有些功能可能在不同層重復出現;
假設一個用戶 ( 郵箱為: [email protected]) 使用 outlook 軟體發送郵件到另一個用戶 ( 郵箱為: [email protected]) ,且接收用戶使用 IMAP 協議收取郵件,請給出此郵件的三個傳輸階段,並給出每個階段可能使用的應用層協議。
用戶 [email protected] 使用outlook軟體發送郵件到 163 郵件伺服器
163郵件伺服器將郵件發送給用戶 [email protected] 的yahoo郵件伺服器
用戶 [email protected] 使用IMAP協議從yahoo郵件伺服器上拉取郵件
第1、2階段可以使用SMTP協議或者擴展的SMTP協議:MIME協議,第3階段可以使用IMAP、POP3、HTTP協議
三次握手的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要三次(二次為什麼不行)?
為了實現可靠數據傳輸,TCP協議的通信雙方,都必須維護一個序列號,以標識發送出去的數據包中,哪些是已經被對方收到的。三次握手的過程即是通信雙方相互告知序列號起始值,並確認對方已經收到了序列號起始值的必經步驟。
如果只是兩次握手,至多隻有連接發起方的起始序列號能被確認,另一方選擇的序列號則得不到確認。
選擇性重傳 (SR) 協議中發送方窗口和接收方窗口何時移動?分別如何移動?
發送方:當收到ACK確認分組後,若該分組的序號等於發送基序號時窗口發生移動;向前移動到未確認的最小序號的分組處;
接收方:當收到分組的序號等於接收基序號時窗口移動;窗口按交付的分組數量向前移動;
簡述可靠傳輸協議 rdt1.0, rdt2.0, rdt2.1, rdt2.2 和 rdt3.0 在功能上的區別。
rdt1.0:經可靠信道上的可靠數據傳輸,數據傳送不出錯不丟失,不需要反饋。
rdt2.0(停等協議):比特差錯信道上的可靠數據傳輸,認為信道傳輸的數據可能有比特差錯,但不會丟包。接收方能進行差錯檢驗,若數據出錯,發送方接收到NAK之後進行重傳。
rdt2.1:在rdt2.0的基礎上增加了處理重復分組的功能,收到重復分組後,再次發送ACK;
rdt2.2:實現無NAK的可靠數據傳輸,接收方回發帶確認號的ACK0/1,
收到出錯分組時,不發NAK,發送接收到的上一個分組的ACK;
rdt3.0:實現了超時重發功能,由發送方檢測丟包和恢復;
電路交換和虛電路交換的區別?哪些網路使用電路交換、報文交換、虛電路交換和數據報交換?請各舉一個例子。
電路交換時整個物理線路由通訊雙方獨占;
虛電路交換是在電路交換的基礎上增加了分組機制,在一條物理線路上虛擬出多條通訊線路。
電路交換:電話通信網
報文交換:公用電報網
虛電路交換:ATM
數據報交換:Internet
電路交換:面向連接,線路由通信雙方獨占;
虛電路交換:面向連接,分組交換,各分組走統一路徑,非獨占鏈路;
數據報交換:無連接,分組交換,各分組走不同路徑;
交換機逆向擴散式路徑學習法的基本原理:
交換表初始為空;
當收到一個幀的目的地址不在交換表中時,將該幀發送到所有其他介面(除接收介面),並在表中記錄下發送節點的信息,包括源MAC地址、發送到的介面,當前時間;
如果每個節點都發送了一幀,每個節點的地址都會記錄在表中;
收到一個目的地址在表中的幀,將該幀發送到對應的介面;
表自動更新:一段時間後,沒有收到以表中某個地址為源地址的幀,從表中刪除該地址;
非持久 HTTP 連接和持久 HTTP 連接的不同:
非持久HTTP連接:每個TCP連接只傳輸一個web對象,只傳送一個請求/響應對,HTTP1.0使用;
持久HTTP連接:每個TCP連接可以傳送多個web對象,傳送多個請求/響應對,HTTP1.1使用;
Web 緩存的作用是什麼?簡述其工作過程:
作用:代理原始伺服器滿足HTTP請求的網路實體;
工作過程:
瀏覽器:與web緩存建立一個TCP連接,向緩存發送一個該對象的HTTP請求;
Web緩存:檢查本地是否有該對象的拷貝;
若有,就用HTTP響應報文向瀏覽器轉發該對象;
若沒有,緩存與原始伺服器建立TCP連接,向原始伺服器發送一個該對象的HTTP請求,原始伺服器收到請求後,用HTTP響應報文向web緩存發送該對象,web緩存收到響應,在本地存儲一份,並通過HTTP響應報文向瀏覽器發送該對象;
簡要說明無線網路為什麼要用 CSMA/CA 而不用 CSMA/CD ?
無線網路用無線信號實施傳輸,現在的技術還無法檢測沖突,因此無法使用帶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協議CSMA/CD,而使用沖突避免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協議CSMA/CA;
簡述各種交換結構優缺點,並解釋線頭 HOL 阻塞現象。
內存交換結構:以內存為交換中心;
優點:實現簡單,成本低;
缺點:不能並行,速度慢;
匯流排交換結構:以共享匯流排為交換中心;
優點:實現相對簡單,成本低;
缺點:不能並行,速度慢,不過比memory快;
縱橫制:以交叉陣列為交換中心;
優點:能並行,速度快,比memory和匯流排都快;
缺點:實現復雜,成本高;
線頭HOL阻塞:輸入隊列中後面的分組被位於線頭的一個分組阻塞(即使輸出埠是空閑的),等待交換結構發送;
CSMA/CD 協議的中文全稱,簡述其工作原理。
帶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協議;
在共享信道網路中,發送節點發送數據之前,先偵聽鏈路是否空閑,若空閑,立即發送,否則隨機推遲一段時間再偵聽,在傳輸過程中,邊傳輸邊偵聽,若發生沖突,以最快速度結束發送,並隨機推遲一段時間再偵聽;
奇偶校驗、二維奇偶校驗、 CRC 校驗三者比較:
奇偶校驗能檢測出奇數個差錯;
二維奇偶校驗能夠檢測出兩個比特的錯誤,能夠糾正一個比特的差錯;
CRC校驗能檢測小於等於r位的差錯和任何奇數個差錯;
GBN 方法和 SR 方法的差異:
GBN:一個定時器,超時,重發所有已發送未確認接收的分組,發送窗口不超過2的k次方-1,接收窗口大小為1,採用累計確認,接收方返回最後一個正確接受的分組的ACK;
SR:多個定時器,超時,只重發超時定時器對應的分組,發送窗口和接收窗口大小都不超過2的k-1次方,非累計確認,接收方收到當前窗口或前一窗口內正確分組時返回對應的ACK;
④ 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一)
參考:計算機網路 謝希仁 第7版
一、現在最主要的三種網路
電信網路(電話網)
有線電視網路
計算機網路 (發展最快,信息時代的核心技術)
二、internet 和 Internet
internet 是普通名詞
泛指一般的互連網(互聯網)
Internet 是專有名詞,標准翻譯是「網際網路」 世界范圍的互連網(互聯網)
使用 TCP/IP 協議族
前身是美國的阿帕網 ARPANET
三、計算機網路的帶寬
計算機網路的帶寬是指網路可通過的最高數據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描述帶寬也常常把「比特/秒」省略。
例如,帶寬是 10 M,實際上是 10 Mb/s。注意:這里的 M 是 106。
四、對寬頻傳輸的錯誤概念
在網路中有兩種不同的速率:
信號(即電磁波)在傳輸媒體上的傳播速率(米/秒,或公里/秒)
計算機向網路發送比特的速率(比特/秒),也叫傳輸速率。 這兩種速率的意義和單位完全不同。
寬頻傳輸:計算機向網路發送比特的速率較高。 寬頻線路:每秒有更多比特從計算機注入到線路。 寬頻線路和窄帶線路上比特的傳播速率是一樣的。
早期的計算機網路採用電路交換,新型的計算機網路採用分組交換的、基於存儲轉發的方式。 分組交換:
在發送端把要發送的報文分隔為較短的數據塊
每個塊增加帶有控制信息的首部構成分組(包)
依次把各分組發送到接收端
接收端剝去首部,抽出數據部分,還原成報文
IP 網路的重要特點
每一個分組獨立選擇路由。
發往同一個目的地的分組,後發送的有可能先收到(即可能不按順序接收)。 當網路中的通信量過大時,路由器就來不及處理分組,於是要丟棄一些分組。 因此, IP 網路不保證分組的可靠地交付。
IP 網路提供的服務被稱為:
盡最大努力服務(best effort service) 五、最重要的兩個協議:IP 和 TCP
TCP 協議保證了應用程序之間的可靠通信,IP 協議控制分組在網際網路的傳輸,但網際網路不保證可靠交付.
在 TCP/IP 的應用層協議使用的是客戶伺服器方式。
客戶(client)和伺服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兩個應用進程。
客戶伺服器方式所描述的是進程之間服務和被服務的關系。
當 A 進程需要 B 進程的服務時就主動呼叫 B 進程,在這種情況下,A 是客戶而 B 是伺服器。
可能在下一次通信中,B 需要 A 的服務,此時,B 是客戶而 A 是伺服器。
注意:
使用計算機的人是「用戶」(user)而不是「客戶」(client)。
客戶和伺服器都指的是進程,即計算機軟體。
由於運行伺服器進程的機器往往有許多特殊的要求,因此人們經常將主要運行伺服器進程的
機器(硬體)不嚴格地稱為伺服器。
例如,「這台機器是伺服器。」 意思是:「這台機器(硬體)主要是用來運行伺服器進程(軟體)。」 因此,伺服器(server)一詞有時指的是軟體,但也有時指的是硬體。
六、總結
網際網路(Internet)是世界范圍的、互連起來的計算機網路,它使用 TCP/IP 協議族,並且它的前身是美 國阿帕網 ARPANET。
計算機網路的帶寬是網路可通過的最高數據率。
網際網路使用基於存儲轉發的分組交換,並使用 IP 協議傳送 IP 分組。
路由器把許多網路互連起來,構成了互連網。路由器收到分組後,根據路由表查找出下一跳路由器的
地址,然後轉發分組。
路由器根據與其他路由器交換的路由信息構造出自己的路由表。
IP 網路提供盡最大努力服務,不保證可靠交付。
TCP 協議保證計算機程序之間的、端到端的可靠交付。
在 TCP/IP 的應用層協議使用的是客戶伺服器方式。
客戶和伺服器都是進程(即軟體)。客戶是服務請求方,伺服器是服務提供方。
伺服器有時也指「運行伺服器軟體」的機器。
一、IP 網路是虛擬網路
IP 網路是虛擬的。在 IP 網路上傳送的是 IP 數據報(IP 分組)。
實際上在網路鏈路上傳送的是「幀」,使用的是幀的硬體地址(MAC 地址)。
地址解析協議 ARP 用來把 IP 地址(虛擬地址)轉換為硬體地址(物理地址)。
二、IP 地址的表示方法
IP 地址的表示方法有兩種:二進制和點分十進制。
IP 地址是 32 位二進制數字,為方便閱讀和從鍵盤上輸入,可把每 8 位二進制數字轉換成一個十進制數字,並 用小數點隔開,這就是點分十進制。
三、網際網路的域名
網際網路的域名分為: 頂級域名 二級域名 三級域名
四級域名
四、域名伺服器 DNS (Domain Name Server)
網際網路中設有很多的域名伺服器 DNS,用來把域名轉換為 IP 地址。
五、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使用的協議——簡單郵件傳送協議 SM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接收郵件使用的協議——郵局協議版本 3 POP3 (Post Office Protocol version 3) 注:郵件的傳送仍然要使用 IP 和 TCP 協議
六、統一資源定位符 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 用來標識萬維網上的各種文檔。
網際網路上的每一個文檔,在整個網際網路的范圍內具有惟一的標識符 URL。 URL 實際上就是文檔在網際網路中的地址。
七、超文本傳送協議 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萬維網客戶程序與伺服器程序之間的交互遵守超文本傳送協議 HTTP。
八、結束語
IP 地址是 32 位二進制數字。為便於閱讀和鍵入,也常使用點分十進制記法。 個人用戶上網可向本地 ISP 租用臨時的 IP 地址。
域名伺服器 DNS 把計算機域名轉換為計算機使用的 32 位二進制 IP 地址。 發送電子郵件使用 SMTP 協議,接收電子郵件使用 POP3 協議。
統一資源定位符 URL 惟一地確定了萬維網上文檔的地址。
超文本傳送協議 HTTP 用於萬維網瀏覽器程序和伺服器程序的信息交互。
超文本標記語言 HTML 使萬維網文檔有了統一的格式。
IP 電話不使用 TCP 協議。利用 IP 電話網關使得在普通電話之間可以打 IP 電話。
一、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根據提供服務的覆蓋面積大小以及所擁有的 IP 地址數目的不同,ISP 也分成為不同的層次。
二、兩種通信方式
在網路邊緣的端系統中運行的程序之間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劃分為兩大類:C/S 方式 和 P2P 方式
(Peer-to-Peer,對等方式)。
三、網際網路的核心部分
網路核心部分是網際網路中最復雜的部分。
網路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網路邊緣中的大量主機提供連通性,使邊緣部分中的任何一個主機都能夠向其 他主機通信(即傳送或接收各種形式的數據)。
網際網路的核心部分是由許多網路和把它們互連起來的路由器組成,而主機處在網際網路的邊緣部分。
在網際網路核心部分的路由器之間一般都用高速鏈路相連接,而在網路邊緣的主機接入到核心部分則通 常以相對較低速率的鏈路相連接。
主機的用途是為用戶進行信息處理的,並且可以和其他主機通過網路交換信息。路由器的用途則是用 來轉發分組的,即進行分組交換的。
在網路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實現分組交換(packet switching)的關鍵構件,其任務是轉發收到的分組,這是網路核心部分
最重要的功能。
四、電路交換
電路交換必定是面向連接的。 電路交換的三個階段:建立連接、通信、釋放連接。
五、網路的分類
不同作用范圍的網路
廣域網 WAN (Wide Area Network)
區域網 LAN (Local Area Network)
城域網 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個人區域網 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從網路的使用者進行分類
公用網 (public network)
專用網 (private network)
用來把用戶接入到網際網路的網路
接入網 AN (Access Network),它又稱為本地接入網或居民接入網。
注:由 ISP 提供的接入網只是起到讓用戶能夠與網際網路連接的「橋梁」作用。
六、計算機網路的性能指標
速率
帶寬
吞吐量
時延(delay 或 latency)
傳輸時延(發送時延) —— 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 畢所需的時間。
傳播時延 —— 電磁波在信道中需要傳播一定的距離而花費的時間。 注:信號傳輸速率(即發送速率)和信號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處理時延 —— 交換結點為存儲轉發而進行一些必要的處理所花費的時間。
排隊時延 —— 結點緩存隊列中分組排隊所經歷的時延。 總時延 = 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處理時延
時延帶寬積
利用率 —— 分為信道利用率和網路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某信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有數據通過)。 網路利用率——全網路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權平均值。 注:信道利用率並非越高越好。
七、網路協議(network protocol) 簡稱為協議,是為進行網路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其組成要素有以下三點:
語法 語義 同步
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
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八、實體、協議、服務和服務訪問點
實體(entity)——表示任何可發送或接收信息的硬體或軟體進程。 協議——是控制兩個對等實體進行通信的規則的集合。
在協議的控制下,兩個對等實體間的通信使得本層能夠向上一層提供服務。 要實現本層協議,還需要使用下層所提供的服務。
本層的服務用戶只能看見服務而無法看見下面的協議。
下面的協議對上面的服務用戶是透明的。
協議是「水平的」,即協議是控制對等實體之間通信的規則。
服務是「垂直的」,即服務是由下層向上層通過層間介面提供的。 同一系統相鄰兩層的實體進行交互的地方,稱為服務訪問點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
九、TCP/IP 的體系結構
路由器在轉發分組時最高只用到網路層,而沒有使用運輸層和應用層。
⑤ 璁$畻鏈虹綉緇滃熀紜鐭ヨ瘑
璁$畻鏈虹綉緇滄槸褰撲粖淇℃伅鏃朵唬鐨勯噸瑕佺粍鎴愰儴鍒嗭紝瀹冨皢浜轟滑榪炴帴鍦ㄤ竴璧鳳紝瀹炵幇浜嗕俊鎮鐨勫叡浜鍜屼紶閫掋傛湰鏂囧皢浠嬬粛璁$畻鏈虹綉緇滅殑鍩虹鐭ヨ瘑錛屽府鍔╄昏呮洿濂藉湴浜嗚В璁$畻鏈虹綉緇溿
📧閭綆卞湴鍧鐨勭粍鎴
閭綆卞湴鍧鐢辯敤鎴峰悕鍜屽煙鍚嶇粍鎴愶紝涓闂寸敤鈥淍鈥濈﹀彿榪炴帴銆
💻浜岃繘鍒惰漿鍗佽繘鍒
灝嗕簩榪涘埗鏁拌漿鎹涓哄嶮榪涘埗鏁扮殑鏂規硶鏄錛氬皢姣忎竴浣嶄笂鐨勬暟涔樹互2鐨刵嬈℃柟錛宯涓鴻ヤ綅鏁扮殑浣嶆暟鍑1錛岀劧鍚庡皢緇撴灉鐩稿姞銆
🔢鍏榪涘埗鐨勭壒鐐
鍏榪涘埗鏁版槸鐢0~7榪8涓鏁板瓧緇勬垚鐨勶紝姣忎竴浣嶄笂鐨勬暟鐨勬潈鍊兼槸2鐨3嬈℃柟鐨勬暣鏁版″籙銆
🌐璁$畻鏈虹綉緇滅殑鍒嗙被
璁$畻鏈虹綉緇滃彲浠ュ垎涓哄矓鍩熺綉銆佸煄鍩熺綉銆佸箍鍩熺綉絳変笉鍚岀被鍨嬶紝鍏朵腑騫垮煙緗戜篃縐頒負涓囩淮緗戙
🔌璁$畻鏈虹綉緇滅殑鍩烘湰緇勬垚
璁$畻鏈虹綉緇滅敱紜浠跺拰杞浠朵袱閮ㄥ垎緇勬垚錛屽叾涓紜浠跺寘鎷璁$畻鏈恆侀氫俊璁懼囩瓑錛岃蔣浠跺寘鎷鍗忚銆佹湇鍔$瓑銆
🔗璁$畻鏈虹綉緇滅殑榪炴帴鏂瑰紡
璁$畻鏈虹綉緇滅殑榪炴帴鏂瑰紡鏈夌偣瀵圭偣榪炴帴鍜屽箍鎾寮忚繛鎺ヤ袱縐嶏紝鍏朵腑鐐瑰圭偣榪炴帴鏄鎸囦袱鍙拌$畻鏈轟箣闂寸殑鐩存帴榪炴帴錛屽箍鎾寮忚繛鎺ユ槸鎸囧氬彴璁$畻鏈洪氳繃涓涓涓蹇冭妭鐐硅繘琛岃繛鎺ャ
🌐甯歌佺殑緗戠粶璁懼
甯歌佺殑緗戠粶璁懼囨湁璺鐢卞櫒銆佷氦鎹㈡満銆佺綉鍗$瓑錛屽畠浠閮芥槸璁$畻鏈虹綉緇滀腑涓嶅彲鎴栫己鐨勭粍鎴愰儴鍒嗐
💻璁$畻鏈哄瓨鍌ㄥ櫒鐨勫垎綾
璁$畻鏈哄瓨鍌ㄥ櫒鍙浠ュ垎涓篟AM鍜孯OM涓ょ嶏紝鍏朵腑RAM鏄鍙璇匯佸彲鍐欏瓨鍌ㄥ櫒錛孯OM鏄鍙璇誨瓨鍌ㄥ櫒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