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關於計算機網路的考研有哪些學科和研究方向,好的院校有哪些
給你一些推薦!
清華大學 A++
研究方向:1、人工智慧;2、智能控制機器人;3、計算機視覺、語音及多媒體信息處理;4、計算機圖形學及可視化技術;5、計算機及VLSI設計自動化。 現有教師64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21人,副教授28人。
本專業開設的主演課程有:計算幾何、人工智慧原理、計算機控制理論及應用、計算語言學、智能控制、計算機視覺、語音信號數字處理、VLSI設計基礎、計算機圖形學、數字系統自動設計、專家系統、VLSI布圖理論和方法、數字圖像處理、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等。
本專業的畢業生能從事計算機應用的科學研究與開發工作。
北京大學 A++
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系擁有雄厚的教學和科研隊伍。目前有教職員工206人,其中中國 科學院院士2人,教授(研究員、正高工)34人,副教授(高級工程師、高級實驗師)49人,講師(助 研、工程師)67人。這支隊伍在教學工作中,重視基礎課教學,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風和活躍的學術思想,是一支理論水平較高、實踐能力很強、學風嚴謹、勤懇敬業的師資隊伍。多年來為我國培養了一批 又一批優秀的計算機與微電子科學技術的專門人才,為我國計算機與微電子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是我國培養高質量計算機科學技術人才的搖籃。
同濟大學 A++
2000年5月,國家決定同濟大學與上海鐵道大學合並,同年九月,原鐵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與原同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合並,成立了新的同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該系有三個博士點(計算機應用技術、軟體理論、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四個碩士點,一個工程碩士點。經過兩年的發展。該系已擁有一支力量雄厚的師資隊伍。全系共有教職工110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29人,博士生導師17人,碩士生導師33人,具有博士學位以上的青年教師12人。
該系擁有完備的軟硬體試驗條件,除配有IBM RS/6000、IBM Netfinity5500等高端伺服器外,還擁有各類高檔微機200多台,各類硬體實驗裝置也一應俱全。特別是由教育部投資近100萬元建立的計算機標准軟體實驗室已於1999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該實驗室建成後是目前國內高校中居領先水平的計算機軟體示範實驗。
東南大學 A++
該學科點源於1960年成立的計算機專業,1979年起正式招收計算機應用專業碩士研究生,1981年成立計算機系,1990年建立「計算機應用」博士點,1994年被批准為江蘇省省級重點學科,2002年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目前設有科技部及教育部的兩個重點實驗室。現已形成一支以中國工程院院士顧冠群教授為首,10位博士生導師為核心,16位教授為骨乾的基本學科隊伍。
1995年以來,該學科承擔各類科研項目近150項。獲國際SME工業領先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6項、部省級獎20多項。發表學術論文約500餘篇,其中三大索引收錄60多篇。該學科以計算機網路和資料庫技術為龍頭,在計算機網路及其應用、資料庫及信息系統、人工智慧及其應用以及現代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領域成績顯著,有明顯特色。
華南理工大學 A++
研究方向01計算機通信與電信網路應用技術
02智能中間件和移動中間件技術
03機器智能與測控技術
其他: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近年來在走上坡路,軟體方向的發展很快,模式識別與智能控制也是國家重點學科。優勢領域包括系統軟體、網路信息獲取與處理、並行與分布理論、資料庫等。
南京大學:由孫鍾秀院士領導的軟體學科甚至已經涉及到大型操作系統的設計。優勢領域包括軟體自動化與形式化方法、分布計算與並行處理、系統軟體及其信息安全、多媒體技術、人工智慧與知識工程、資料庫技術、語言信息處理等。擁有軟體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
哈爾濱工業大學:深處寒冷北方的哈工大能保持幾十年的超強實力可以說是個奇跡,作為當年唯一的計算機應用重點學科,哈工大培養出了大量的人才。現在他們與許多學校和研究機構搞學科並建,吸納了很多外來人才,增強了哈工大的整體實力。目前哈工大承擔的項目經費已超億元。他們的優勢領域包括:智能機器人、CIMS與系統集成、智能化中文信息處理、機器翻譯技術、計算機網路及系統安全防護技術等。
東北大學:建有軟體工程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它的軟體方向大多與資料庫有關,東軟集團的發展證實了東大軟體的實力。張嗣瀛教授是中科院院士。優勢領域:智能控制與智能機器人系統、診斷與容錯控制、CIMS中生產計劃與存儲管理的建模、寬頻計算機網路、分布式多媒體信息處理技術、資料庫及其應用技術、嵌入式系統技術等。
國防科技大學:由3位院士領導的系統結構方向曾經研製出了讓中國人驕傲的銀河系列大型計算機。國防科技大學的優勢領域大多和硬體相關。設有網路技術與信息安全研究所及並行與分布處理國家重點實驗室。
浙江大學:前任校長潘雲鶴是浙大計算機系唯一一位院士,他所領銜創建的計算機圖形學、智能CAD在國內無其右者,而且浙大開放式的校風,吸納賢才的遠見,使其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可。浙大建有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勢領域還有CAD/CIMS、虛擬現實、網路與多媒體、產品創新設計、智能信息與人機交互技術等。
北京航天航空大學:是發展勢頭最猛的學校之一,在人工智慧、軟體工程和體系結構、虛擬現實與多媒體技術方向有優勢。建有由李未院士領導的軟體開發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教育部虛擬現實新技術重點實驗室、教育部軟體網上聯合研發中心。
有一些學校的計算機專業是在基礎學科如數學、電子(通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也就是隨著計算機發展的狂熱而轉型來的。數學帶動軟體發展,電子通信則對硬體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以數學專業發展軟體專業的學校有復旦大學、南開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
以電子通訊專業發展硬體專業的學校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等。
更多信息可以咨詢跨考網專業課咨詢師!
❷ 計算機網路技術是學干什麼的呀
計算機網路技術專業是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主要課程有組網技術與網路管理、網路操作系統、網路資料庫、網頁製作、計算機網路與應用、網路通信技術、網路應用軟體、JAVA編程基礎、伺服器配置與調試、網路硬體的配置與調試、計算機網路軟體實訓等。
計算機網路技術課程:
主幹學科:
微機原理、數據結構。
主要課程:
微機原理、數據結構、網路基礎、網路操作系統、可視化程序設計。
專科課程:
電路基礎、微機原理、數據結構、網路基礎、網路操作系統、可視化程序設計、網路管理、網路資料庫、網路工程、網路安全、綜合布線、電子商務、英語等。
(2)與計算機網路相關的學科人物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技術專業的就業方向有:計算機系統維護、網路管理、程序設計、網站建設、網路設備調試等。
計算機網路技術是指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知識,培養具有一定計算機網路基本理論和開發技術,具備從事程序設計、Web的軟體開發、計算機網路的組建、網路設備配置、網路管理和安全維護能力的網路高技術應用型人才。
計算機網路技術專業的核心能力要求具備計算機網路系統構建能力以及網路操作系統管理能力等。就業方向包括計算機系統維護、網路管理、程序設計、網站建設、網路設備調試、網路構架工程師、網路集成工程師、網路安全工程師、數據恢復工程師、安卓開發工程師、網路運維工程師、網路安全分析師等崗位。
❸ 計算機發展史上都有哪些重要的科學家
1、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
查爾斯·巴貝奇Charles Babbage——通用計算機之父(發明了機械式計算機),他設計出世界上第一台計算機。他於1823年設計出來的世界上第1台計算機小型差數機,雖然沒有製成,但其基本原理於92年後被應用於巴勒式會計計算機。
他還利用計數機來計算工人的工作數量、原材料的利用程度等。他把這叫做「管理的機械原則」。
2、艾倫·麥席森·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
艾倫·麥席森·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英國數學家、邏輯學家,被稱為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之父。
1931年圖靈進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畢業後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回到劍橋,後曾協助軍方破解德國的著名密碼系統Enigma,幫助盟軍取得了二戰的勝利。
圖靈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有諸多貢獻,提出了一種用於判定機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試驗方法,即圖靈試驗,至今,每年都有試驗的比賽。此外,圖靈提出的著名的圖靈機模型為現代計算機的邏輯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礎。
3、約翰·阿塔那索夫
約翰·阿塔那索夫(John Vincent Atanasoff)是保加利亞移民的後裔,1903年10月4日生於美國紐約州哈密爾頓,是保加利亞科學院外籍院士。曾獲得計算機先驅獎、1990年IEEE授予的「電氣工程里程碑獎」、布希授予的全國技術獎章。
1970年,保加利亞政府授予的Bulgarian Order of Cyril and Methodius,First Class。1978年,入選依阿華州發明家名人堂。1983年,依阿華州立大學校友會授予他傑出成就獎。1995年6月15日,在馬里蘭州的家中去世,享年92歲。
4、馮·諾依曼
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1957),原籍匈牙利,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20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在現代計算機、博弈論、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領域內的科學全才之一,被後人稱為「計算機之父」和「博弈論之父」。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作出了貢獻。為研製電子數字計算機提供了基礎性的方案。晚年,研究自動機理論,著有對人腦和計算機系統進行精確分析的著作《計算機與人腦》。
主要著作有《量子力學的數學基礎》(1926)、《計算機與人腦》(1958)、《經典力學的運算元方法》、《博弈論與經濟行為》(1944)、《連續幾何》(1960)等。
5、姚期智
姚期智,1946年出生於中國上海,計算機學家,2000年圖靈獎獲得者,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
2004年起在清華大學任全職教授,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5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2011年擔任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2017年2月姚期智放棄美國國籍成為中國公民,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歸屬於信息技術科學部 。
姚期智的研究方向包括計算理論及其在密碼學和量子計算中的應用,最先提出量子通信復雜性,提出分布式量子計算模式,後來成為分布式量子演算法和量子通訊協議安全性的基礎 。
❹ 計算機網路領域的領軍人物有哪些
路易斯·普贊
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路易斯·普贊在分別位於法國、義大利和英國的地點之間建立起了一個創新性的連接數據網路。盡管這個網路只能連接幾十台電腦,但其簡單高效性為日後建立一個可以連接數百萬台電腦的網路指明了方向。普贊對於當今互聯網的建立功不可沒。如今他依然在為互聯網的進一步演變與提高振臂高呼。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嘉獎了五位計算機網路先驅者。他們將分享剛設立的伊麗莎白女王工程獎(Queen Elizabeth Prize for Engineering)共計100萬英鎊(合160萬美元)的獎金。其中四位獲獎者都聞名於世,他們是:互聯網協議的創始人溫特•瑟夫(Vint Cerf)和鮑勃•康恩(Bob Kahn),萬維網之父蒂姆•伯納斯•李(Tim Berners Lee),成功發明首款網頁瀏覽器的馬克•安德森(Marc Andreessen)。然而,獲獎的第五人就相對少為人知。他就是路易斯•普贊(Louis Pouzin),一個喋喋不休的法國人,他對這個領域做出的貢獻完全稱得上舉足輕重。
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普贊在分別位於法國、義大利和英國的地點之間建立起了一個創新性的連接數據網路。盡管這個網路只能連接幾十台電腦,但其簡單高效性為日後建立一個可以連接數百萬台電腦的網路指明了方向。普贊的發明激發了瑟夫和康恩的想像力,他們兩位將普贊設計的許多方面都融入了他們的互聯網協議設計,而互聯網協議如今正驅動著整個互聯網的運行。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晚期,法國政府撤走了對普贊項目的資金支持。他眼看著互聯網席捲全球,最終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證明。「對於路易斯來說,這份認可實在來得太遲,太遲了,」瑟夫說道,「這不公平。」
1931年出生在法國中部一個小村莊的普贊是在父親開的鋸木廠長大的。他被廠里那些危險的機器——除了電鋸,還有發動電鋸的蒸汽機——深深地吸引了,但父親不許他碰,只給了他一個麥卡諾(Meccano,商標名,主要是鋼鐵組合的模型玩具)的建築工具箱用以修木。普贊的父母鼓勵他去法國最知名的理工大學——巴黎綜合理工大學(École Polytechnique)求學。畢業後,他為法國國營的郵政、電報和電信供應商(PTT)設計出了一套機械工具。
然而,在20世紀50年代,普贊在《世界報》(Le Monde,法國第二大全國性日報,是法國在海外銷售量最大的日報。)上讀到了從辦公用品供應商的年度展覽會上發來的一篇報道,在其中美國技術公司IBM承諾不久後就會推出能夠處理各種官僚文書苦差的電腦產品。沉醉於電腦化的潛力,普贊跳槽去了IBM在法國的競爭對手布爾集團(Bull)。在那兒他手下有十幾位工程師,齊力為那台「在雙層兩室的空間中才能擺得下」而且時而抽風的計算機Gamma 60(譯者註:布爾公司於1960年開發的超級計算機,技術水平與歐美不相上下)打造應用軟體。然而這項工作的嚴密與苛刻——以及布爾與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的合作——暴露了普贊能力的局限。「我意識到,如果我不能學會編程或英語,就無法在計算機行業立足,」他回憶說。
隨後普贊利用兩年公休假前往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進修,成功地完成了給自己定下的這兩大任務。20世紀60年代早期,普贊舉家移民美國,並加入了一個致力於分時系統研發的先鋒小組,分時系統旨在通過允許多個用戶同時在一台計算機上運行多個程序,以期使昂貴的大型主機達到更高的利用率。普贊設計出了一款叫作RUNCOM的程序,可以幫助用戶自動設定一些單調重復的指令。他本人將那款程序描述為包裹在電腦呼吸內臟外的一個「殼」,這既為一整類軟體工具「命令行介面」(command-line shells)的產生貢獻了靈感,也是其名稱的來源。如今,命令行介面仍在現代操作系統中發揮作用。
這個法國人的異議
在20世紀60年代晚期法國政客就啟動了一項意在振興國家計算機產業的宏偉計劃。1971年,政府叫板國資計算機科學研究機構——法國信息與自動化研究所(IRIA:Institut de Recherche d'Informatique et d'Automatique),開始了建立一個全國性計算機網路的研究。普贊被聘為項目負責人,這個項目也就是著名的CYCLADES。
在這期間,普贊訪問了美國多所大學去學習更多有關阿帕網(ARPANET: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的知識。阿帕網由法國軍方注資,於兩年前接通,依靠一項前景廣闊的新技術「包交換」(packet switching)在電腦間傳輸數據。將所有的通信切分成固定大小的數據包並且允許電腦間可以相互傳遞數據包,這就意味著沒有必要在網路上的一對電腦間建立一個直接的連接。即使兩台電腦關聯甚少,也能夠完成連接,這就減少了成本,並且加強了網路的彈性。即使一個網路的連接失敗了,數據包也可以通過其它網路傳輸。
但在普贊看來,阿帕網的設計仍很保守低效。每台計算機都要依賴復雜的硬體才能連接上網路,因為阿帕網的設計包含了一個連接建立階段,在這段時間一對電腦間可以建立起一條通信網路連接路徑。連接建立後,數據包就會在這條路徑中有序地進行傳輸。
普贊的團隊想出了一個更高效的辦法。他們提出每個數據包都該被標記並作為一個單獨信息「數據報」(datagram)進行傳輸,而不是為一串數據包預設好一條傳輸的路徑。在阿帕網中,成串的數據包都嚴格按照一定的順序傳輸,就像火車的車廂一樣。而在CYCLADES網路中,每個數據包就像一輛單獨的汽車,可以依據目的地獨立地進行傳輸。就像拋接雜耍一樣將數據包還原排序的應該是接收數據的電腦而並非網路,如果某個數據包在傳輸過程中丟失了,接收電腦還可以發出重新傳輸的指令。
這種包交換的「無連接」傳輸模式降低了網路中對那種復雜昂貴的為數據包預設路徑的設備
需求。同時,這種簡易的傳輸系統也使不同網路間的銜接更為容易。第一條CYCLADES網路連接在1973年首次面世,架構於巴黎和格勒諾布爾(法國東南部城市)之間,得到了瑟夫和康恩的密切關注,這兩位科學家那時正在為如何趕超阿帕網絞盡腦汁。基於普贊CYCLADES系統中的無連接式數據報傳輸模式,瑟夫和康恩設計的TCP/IP協議棧如今仍在現代互聯網中運行著。
連接中斷
盡管CYCLADES系統的創新性折服了瑟夫和康恩,但這一發明卻激起了法國PTT公司及縱貫歐洲的其它國營電信供應商的敵意。這些公司的工程師們認為普贊的設計根本不值得信賴,也不滿CYCLADES解決網路智能這一問題的方式。普贊心知他的網路設計威脅到了PTT等國營公司的傳統商業模式,卻無意平息對方的憤怒。美國計算機科學家約翰•迪(John Day)回憶起1976年普贊做了一場尤其熱血沸騰的講座。「路易斯展示了一幅城堡的畫像,上面標著『PTT』,」他說,「從城堡的壁壘上垂下一條繩子,上面掛著PTT的用戶;其他人則一直在對城堡的高牆發動猛攻。」
在20世紀70年代,歐洲的國營電信運營商都在紛紛打造自己的數據網路,這些網路基於過去用在電話上的電路交換技術。「構造復雜,造價高昂,」普贊說道,「而這正是吸引他們的主要因素。」當時的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是支持IRIA的,但在蓬皮杜1974年去世後,法國政府轉而開始反對這一項目。1978年,政府將CYCLADES項目的預算大幅精簡。「他們說,『你此前的工作非常出色,現在是時候休息一下了,有空可以去逛逛公園放放風箏什麼的』,」普贊如是說道。
同年,PTT公司接通了TRANSPAC網路(法國遠程分組交換公用數據通信網),這是該公司自己設計的連接導向數據傳輸網路。「這簡直是大錯特錯,」普贊評價說,「就是一條死胡同。」但起初看來並非如此——TRANSPAC系統鞏固了Minitel的應用,Minitel是法國一家電話公司於1982年啟用的消費者-信息服務,其應用非常廣泛及成功。早在萬維網面世10年前,Minitel就能夠為法國市民提供網上銀行、旅遊預訂及色情聊天室服務。在20世紀90年代晚期,它的用戶就達到了2500萬。然而,事實卻證明,Minitel無法與互聯網媲美,最終被停用。
即使是在法國政府丟棄了CYCLADES項目20年後,普贊的原上級以及盟友莫里斯•阿列格雷(Maurice Allègre)依然對此痛惜不已。「我們本可以成為互聯網的先驅,」他在1999年寫道,「如今我們卻也只是用戶之一而已,遠遠比不上那些可以決定互聯網未來的大人物。」在這一打擊後,普贊開始轉向其它項目研究,最終步入了學術界。「我們浪費了這個偉人的眾多心血,」約翰•迪說,「法國走向互聯網技術的步伐比較滯緩,而這部分正是因為這一段歷史。但如今,網路既成事實,普贊就成了法國人的英雄。」
最終,在2003年,法國政府授予了普贊「榮譽軍團騎士級勛章」(Chevalier de la Légion d』Honneur),這是法國最高的獎勵之一。普贊現年82歲,名義上已經退休了。但是,隨著設計高雅的互聯網遭受到越來越多來自商業和政治的壓力,如同許多互聯網的先驅人物一樣,普贊仍在利用自己的名望推動著互聯網向更開放和更透明的程度發展。他直言不諱地批評互聯網管理的隨意性,在這個管理體系中一些關鍵性決定居然是由公司、慈善機構和出身名門的笨蛋拼起來的一群雜燴來敲定。他們中的大多數都紮根於美國,在很大程度上對世界其他國家的用戶不用擔負任何責任。普贊尤其擔心某五、六個互聯網大公司的聲勢逐漸壯大,而這會造成用戶會止步於「圍起來的花園」這種封閉的體驗,固定使用與這幾個公司相關的站點和應用程序。在普贊看來,這已經觸犯了互聯網開放的傳統。「在某種形式上,他們又在重造Minitel,」他這樣評價道。
「在過去的30年,互聯網本身並沒有任何變化,在100年後,它理應有所不同。」
普贊提到,近年來有80%被採用的新技術標準是美國工程師或美國企業設計的。他嘗試過游說議員對互聯網體製做一些改變,以使其更易被非英語用戶所理解。這場互聯網改革運動在2009年獲得了重要的一次勝利,當時ICANN(The 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互聯網名稱與數字地址分配機構),這個管理著互聯網地址系統的慈善機構,破例地批准了一項發給用中文、阿拉伯語及其它非西方語言腳本編寫的域名(包括網址)。
盡管有了這項決議,ICANN卻是普贊最大的顧慮之一。ICANN駐於加利福利亞,對美國商務部也不怎麼負責,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提高其在國際互聯網領域的影響力。然而,某些政府卻覬覦ICANN手中的管理權——以及由網路專家組成的一個鬆散聯盟IETF(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聯網工程任務組)的權利——政府希望把這些管理權轉給一個更傳統的國際組織如ITU(The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國際電信聯盟),一個落滿灰塵的聯合國組織,長期以來主要負責管理電話事務。一旦移權給ITU這樣的官僚機構,就可能阻礙新標準的發展與採用。因此,許多國家就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美國引領的互聯網現狀才是最好的選擇。普贊在考慮,將現有的國際機構分解重組生成一個新的組織是否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雖然普贊本是一個工程師而並非活動者,他關注的焦點卻是互聯網的運作支撐體系不該食古不化,而應繼續演變與提高。「互聯網只是作為一個實驗性網路被創建了出來,」他說,「現在也仍然是。」他對美國、愛爾蘭、西班牙以及世界各地在努力讓互聯網變得更加高效安全的研究者們給予了很大支持。「在過去的30年,互聯網本身並沒有任何變化,」他評價說,「在100年後,它理應有所不同。」普贊對於當今互聯網的建立功不可沒,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想互聯網的發展止步不前。
❺ 求可以考過計算機三級的網路技術的一本好書
書都差不多~ 關鍵還在學!
《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與Internet特色 中文版 第三版》點評
解放軍理工大學 陳鳴(博導)
當我在1986年第一次研讀Andrew S. Tanenbaum教授著的《計算機網路》時,計算機網路在我國尚未出現.1988年,我國引進國外設備構建了第一個全國性的X.25數據網路,使我第一次對網路和協議有了直觀深入的認識.由於應用不多,雖然該網的國家主幹速率僅有4.8kb/s,但網路仍然很空閑;在隨後的幾年中,個人計算機的性價比大幅度提高,採用NetWare網路操作系統的10Mb/s乙太網迅速升溫並普及,證券,金融等部門和國家大型企業率先推行計算機化,從而引發了學習,建設計算機網路的熱潮,高校普遍感到有開設《計算機網路》課程的必要性了,盡管那時網際網路好像離我國還非常遙遠.現在,網際網路已經進入千家萬戶,計算機網路這門課程逐步走向研究生的課堂,走向計算機和通信大學生的課堂,直至走向許多專業大學生的課堂.國內外網路教材的數量不斷增加,但質量良莠不齊;講解著名的ISO OSI的七層體系結構逐步被講解網際網路體系結構所替代;網路新技術不斷出現,知識點不斷增多,網路書不斷加厚,隨之而來出現了教學重點被沖淡的問題……無論如何,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和通信兩個領域的交叉學科,內容極為復雜,涉及以錯綜復雜的方式彼此交織的許多概念,協議和技術,計算機網路原理是一門公認的較難教授和學好的課程.因此,很多教授和學者都致力於改進計算機網路的教材和教學法.
20年多來,我一直在計算機網路領域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幾乎每年都擔任計算機網路課程的教學任務,包括了從短訓班學員,本科生到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各個教學層次.為此,我非常關心國內外計算機網路教材的最新發展,每當看到有價值的網路書,我都會毫不猶豫地買下閱讀,每每都會有很大收獲和體會.如果你一定要我用一句話來評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網路教科書的話,我會說(這可能會導致片面):知識全面,學術嚴謹是Andrew S. Tanenbaum教授的的風格(代表作《計算機網路》,第四版原版由機械工業出版社引進);Douglas E. Comer教授對TCP/IP聯網基本思想和實現技術有深刻的詮釋;Larry L. Peterson教授 (代表作《計算機網路:系統方法 第三版》中文版,影印版皆由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年出版)則強調網路整體的系統性和普遍原則,有大家風范;謝希仁教授撰寫的網路教科書注重網路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並與中文讀者有天然溝通;James F. Kurose和Keith W. Rose教授撰寫的網路教科書(代表作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與Internet特色第三版即本書)最大亮點的則在於精心選擇教學內容和獨具匠心的教學法,是高質量的入門級經典之作.正如許多專家所指出的那樣,該書不僅用作大學本科生和短訓班的教材極為適合,而且對網路專業人員也是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網路領域的革命性變化必然要導致網路教科書的變化:首先,網際網路已經接掌了計算機網路,因此,今天有關計算機網路的問題都必然與網際網路聯系起來.第二,網路中的"高增長領域"目前是網路服務和應用程序,因此必須強調網路應用程序開發.Kurose和Ross博士長期參與並見證了這種變化,在教學實踐中以獨創的自頂向下教學法解決現有網路教科書中存在的問題.自從該書的第1版於2001年問世以來,已經被數以百計的大學和學院採用,被譯為10多種語言提供給世界上數以萬計的學生和專業人士使用.在國內,已有許多著名高校選其為計算機,通信等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例如,解放軍理工大學計算機與網路工程專業本科生自2002年起陸續使用該書第一版,第二版教材,2005年使用該書第三版前5章內容作為本科"計算機網路原理"課程的教材,而後4章內容及前5章要點則作為碩士研究生"計算機網路"課程的基本教材,配合相關實驗均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James F. Kurose和Keith W. Rose教授的《計算機網路—自頂向下方法與Internet特色》一書的顯著特點是:
1. 獨創的"自頂向下"教學法.由於計算機網路的復雜性,長期以來按分層體系結構自下而上講授網路課程內容似乎已成一種定式.該書特別強調應用層,及早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及早強調DIY(Do-It-Youself) 開發網路應用程序.
2. 以網際網路為研究對象.由於網際網路的成功,網際網路已經成為計算機網路的代名詞.該書以網際網路體系結構的5層模型來組織材料,為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提供原動力.
3. 著眼原理.計算機網路領域的許多基礎性的重要問題已經研究得較為清楚,重點研究這些原則,將使學生獲得長"保質期"的知識,在飛速發展的網路研究開發中保持判斷力和啟發創造力.
4. 注重教學法.為幫助學生們理解關鍵的技術概念和激發學習積極性,本書包括了許多類比,幽默和實際的例子,引人入勝的歷史事件和實踐原則,對網路領域聲名卓著的創新家們的專訪,以及網站上翔實的教學資料和實驗內容等.
5. 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從2001年第一版到2003年的第二版,至2004年的第三版,本書及時引入重要的最新知識和放棄了許多過時的內容.本書第三版反映了網路領域的最新進展,如增加了包括無線網路和移動網路一章,擴充了對等網路,BGP,MPLS,網路安全,廣播選路和網際網路編址及轉發方面的新材料,並修訂了習題.
6. 強調實驗教學.新版教材增加了一套實用的Ethereal實驗,講解學生們如何親眼觀察網路協議的運行過程和產生的結果的方法;對多個難以理解的網路問題給出了原理性示教;給出編制網路應用程序的具體建議和部分源程序,鼓勵大家用多實踐的觀點來解決網路教學要求理論聯系實踐的問題.
在本書的教學中,由於學時有限和專業詞彙的艱澀,學生們普遍感到使用原版教材經過老師講解,雖然能夠理解課程內容但卻難以在短期內記住其中的內容,從而導致學習效果不佳.該書的中譯本能夠為緩解在有限時間內有效地學習計算機網路知識(而不是英文本身)的矛盾能起到重要作用.
在該書第三版的翻譯中,譯者改正了書中存在的多處錯誤與排版錯誤並得到了原書作者的認可;譯者和編輯們經常就某些網路術語的中文標准譯法或更准確的譯法展開討論,力圖使該教科書的網路專業詞彙更加規范.機械工業出版社還就與該書配套的實驗問題與專家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該書的教學資料,實驗設計等方面有一系列考慮,這將有助於我國高校教師教好這門課程,也有助於學子們學好這門重要的課,為進一步深入學習計算機網路其他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特色以及評論:
「本書是書中珍品——Kurose和Ross採用一種新穎的自頂向下方法,使得復雜的網路問題變得井井有條!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專業人士該書的價值將是無法估量的。
——leonardKleinrock,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
「我認為Kurose和Ross與學生們溝通得很好,同時將重點放在基本概念和原則上,而基本概念和原則從長遠來看才是真正要緊的。」
——ShivkumarKalyanaraman,Rensselaer理工學院
「對於希望理解網際網路實際運行原理的網路專業人士而言,這本書是一個無價的資源。作者採用自頂向下的方法解釋了當今通信服務的底層技術,既引人入勝,又易於理解。這是一本必備書籍。」
——JenniferRexford,AT
本書目錄:
出版者的話
專家指導委員會
譯者序
作者簡介
前言
第1章計算機網路和網際網路
1.1什麼是網際網路
1.2網路邊緣
1.3網路核心
1.4接入網和物理媒體
1.5ISP和網際網路主幹
1.6分組交換網路中的時延和分組丟失
1.7協議層次和它們的服務模型
1.8計算機網路和網際網路的歷史
1.9小結
本書的路線圖
課後習題和問題
復習題
習題
討論題
Ethereal實驗1
人物專訪
第2章應用層
2.1應用層協議原理
2.2Web應用和HTTP協議
2.3文件傳送協議:FTP
2.4網際網路中的電子郵件
2.5DNS:網際網路的目錄服務
2.6P2P文件共享
2.7TCP套接字編程
2.8UDP套接字編程
2.9構造一個簡單的Web伺服器
2.10小結
課後習題和問題
復習題
習題
討論題
套接字編程作業
Ethereal實驗
人物專訪
第3章運輸層
3.1概述和運輸層服務
3.2多路復用與多路分解
3.3無連接運輸:UDP
3.4可靠數據傳輸的原理
3.5面向連接的運輸:TCP
3.6擁塞控制原理
3.7TCP擁塞控制
3.8小結
課後習題和問題
復習題
習題
討論題
編程作業
Ethereal實驗室:探究TCP
人物專訪
第4章網路層
4.1概述
4.2虛電路和數據報網路
4.3路由器工作原理
4.4網際協議:網際網路中的轉發和編址
4.5選路演算法
4.6網際網路中的選路
4.7廣播和多播選路
4.8小結
課後習題和問題
復習題
習題
討論題
編程作業
Ethereal實驗
人物專訪
第5章鏈路層和區域網
5.1數據鏈路層:概述和服務
5.2差錯檢測和糾錯技術
5.3多址訪問協議
5.4鏈路層編址
5.5乙太網
5.6互聯:集線器和交換機
5.7PPP:點對點協議
5.8鏈路虛擬化:網路作為鏈路層
5.9小結
課後習題和問題
復習題
習題
討論題
Ethereal實驗
人物專訪
第6章無線網路和移動網路
6.1概述
6.2無線鏈路和網路特徵
6.3Wi-Fi:802.11無線LAN
6.4蜂窩網際網路接入
6.5移動管理:原理
6.6移動IP
6.7蜂窩網中的移動性管理
6.8無線和移動性:對高層協議的影響
6.9小結
課後習題和問題
復習題
習題
討論題
Ethereal實驗
人物專訪
第7章多媒體網路
7.1多媒體網路應用
7.2流式存儲音頻和視頻
7.3充分利用盡力而為服務:一個網際網路電話的例子
7.4實時交互應用的協議
7.5多媒體分發:內容分發網路
7.6超越盡力而為服務
7.7調度和監管機制
7.8綜合服務和區分服務
7.9RSVP
7.10小結
課後習題和問題
復習題
習題
討論題
編程作業
人物專訪
第8章計算機網路中的安全
8.1什麼是網路安全
8.2密碼學的原則
8.3鑒別
8.4完整性
8.5密鑰分發和認證
8.6訪問控制:防火牆
8.7攻擊和對策
8.8多個層次中的安全性:案例研究
8.9小結
課後習題和問題
復習題
習題
討論題
人物專訪
第9章網路管理
9.1什麼是網路管理
9.2網路管理的基礎設施
9.3網際網路標準的管理框架
9.4ASN.1
9.5小結
課後習題和問題
復習題
習題
討論題
人物專訪
參考文獻
索引
作者介紹
(美)庫羅斯(Kurose/J.F.)等/陳鳴等:JamesF.Kurose是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計算機科學系教授。他曾多次榮獲傑出教師獎,並獲得IEEETaylorBooth教育獎章,還獲得通氣電氣公司提供的研究基金、IBM教職員發展獎和Lilly教學獎。
譯者簡介
陳鳴,江蘇無錫人,分別於1982,1988和1991年在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和理工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現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2000年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科學家,任中國計算機學會和中國通信學會等多個學術團體的委員和IEEE會員;長期從事計算機網路,網路工程設計,分布式系統,網路管理等課程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的教學工作,研究方向包括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網路管理,網路測量和網路應用等;承擔了國家九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863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多項軍隊,省部級研究及工程任務,撰寫多本著作,發表多篇科技論文,擁有兩項國家發明專利.
❻ 中國IT界最牛的十個人
我國20世紀最有影響的IT人物
按:《計算機世界》報於2000年初組織了一次「世紀評選」,根據專家和群眾的意見評出對我國20世紀IT事業最有影響的10個人,譚浩強教授名列第二,他的功績是把千百萬非專業的人引入計算機的大門。1.張效祥——中國IT見證人作為我國計算機事業創始人之一,40年來,張效祥從我國第一台仿蘇電子計算機製造的主持人,到我國自行設計的電子管、晶體管和大規模集成電路各代大型計算機研製的組織者和直接參與者,為我國計算機事業的創建、開拓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70年代中期,在他的領導和直接參與下,率先在我國開展多處理器並行計算機系統國家項目的探索與研製工作,並於1985年完成我國第一台億次巨型並行機系統,為我國巨型機的研製開拓了新的技術途徑。由於其對計算機的突出貢獻,張效祥被聘請或當選為國務院電子計算機及大規模集成電路領導小組計算機顧問,國家發明獎勵評審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計算機學科評審組組長,國家計委中國國際咨詢公司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科委國家高技術計劃評估監督小組成員等,並長期擔任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現任中國計算機學會名譽理事長。2.譚浩強——計算機科普作家如果告訴一個外國專家,一本計算機方面的科技書籍賣出了400萬冊,他肯定會不相信,然而就是這本叫作《BASIC語言》的書發行量現在已經超過1200萬冊,而它的作者就是譚浩強。在80年代,譚浩強在中央電視台主講BASIC,觀眾達到100萬人,而以後的幾種計算機語言的電視講座使譚浩強的學生最多。許多人買書就是沖著「譚浩強」這個名字去的,有人說這個名字就是一個知名品牌。1984年,譚浩強等人創辦了全國高等院校計算機教育研究會,對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教育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究。可以說,譚浩強的功績在於使更多非計算機專業的人了解了計算機,把他們引入計算機的大門,為中國計算機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3.王選——激光照排系統之父王選是IT業內業外家喻戶曉的人物。70年代參與著名的「748」工程,以其獨特的「輪廓加參數描述」技術思路實現排版技術跨越,並成為研製漢字激光照排主導人物之一。同樣令人敬佩的不僅是王選的個人奮斗經歷和在專業學科中表現出的優異才能,在致力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方面,他也堪稱開風氣之先。4.柳傳志——中國IT產業樂隊首席指揮柳傳志的價值、貢獻、意義不僅局限在計算機界,他提出的「貿、工、技」企業動作方式,為弱勢的中國高科技產業參與國際競爭趟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路;他總結「管理三要素」--「搭班子、定戰略、帶隊伍」,為長期困頓於計劃體制下疏於管理的中國企業指明了管理的要義;他對聯想「國有民營」模式的產權改造,為中國企業解決在轉型時期積累下的大量產權問題提供了一個範例。柳傳志是中國最成功的企業家之一,是中國計算機產業的領袖級人物。5.倪光南——站櫃台的研究員和被解聘的院士倪光南是中國計算機界最優秀的科學家之一,他主持開發的科研成果多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他還是中國科技人員走出象牙塔的象徵,被譽為「站櫃台的研究員」。他的聯想式漢卡讓聯想從中關村普通一個做貿易的公司一躍成為一家高科技公司;1988年,聯想打到海外去,倪光南帶領一支精銳的研發隊伍在香港研發出了後來為聯想帶來巨額利潤的聯想板卡和聯想微機。由於與聯想高層主管在發展道路上存在分歧,1999年,已經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倪光南被聯想集團解聘,留下許多遺憾和困惑。6.王志東——中國互聯網運動的先鋒成功地將自己從程序員改造為經理人、國內「互聯網運動」的先鋒人物。從一文不名到今天最火爆的互聯網公司的CEO,從被迫從「新天地」出走到輾轉創立新浪網,王志東當是1999年最受矚目的國內IT明星之一。除了廣東人與生俱來的商業意識之外,王志東的年輕、厚道和越來越成熟的職業人作風、個人品牌以及對互聯網業的敏銳感情,同樣會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據說為了更充分的國際化,王志東現在正苦練英語口語。7.楊芙清——中國軟體「青鳥」在中國計算機產業,楊芙清以大力倡導、積極實踐軟體工程研究著稱,並以解決大型復雜軟體系統的研製聞名軟體業。她取得的成就令人眩目:在國內首先研究解決了共享資源和多道程序協調運行的概念和方法,並研究成功集成電路計算機DJS11機(150機)操作系統。用PCM方法,層次管理結構設計實現了DJS200/XT2操作系統,且全部用於系統程序設計語言SCY書寫。倡導研究軟體工程支撐環境,以解決軟體的開發手段,為軟體的工業化生產提供環境。進行了軟體工程核心支撐環境BETA-85、集成化軟體工程支撐環境青鳥系統的研究開發。承擔了軟體生產智能化技術研究,領導研製了多語言混合編程環境KM系統。主持了南京市汽車製造廠轉向器廠和北京電視機廠計算機輔助企業管理信息系統項目的開發,研製成功了管理信息系統生成系統MISGS。作為北大教授、計算機科學技術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長時期以來,楊芙清不僅致力於科研開發工作,還在北京大學這個著名的教學陣地上孜孜以求、誨人不倦地為我國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IT人材。楊芙清現正在軟體工程開發環境的標准化與實用化和軟體生產智能化技術研究領域繼續做出自己的貢獻。8.李國傑——「產學研」探索者作為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研製的帶頭人,人們對李國傑最感興趣的是他的雙重身份:中國工程院院士兼曙光公司總裁。李國傑和曙光公司緊密結合所取得的成績,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優秀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浪潮中如何將「知識--科技成果--市場」三者運作成良好性互動的時代風彩。高性能計算機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象徵,這方面的研究是「兵家必爭之地」,而曙光機走出了自己的路子,被認為是中國計算機研究水平和應用水平的一面旗幟。美國留學期間的李國傑在智能計算機、有效搜索演算法和VLSI處理器陣列這三個領域做出了重要的開創性貢獻,而他在日常也不忘對年輕科研工作者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既看到中國的缺陷又不失振興中華的信心,既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又不迷跡西方生活」。9.施振榮——微笑創時勢1989年被《FORTUNE》評選為「與亞洲做生意不可不認識的二十五位人物」之一,1995年被《世界經理人文摘》推選為「全球15位最能創造時勢的企業家」之一,1996年被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為「全球25位最傑出的企業管理者」之一--這就是施振榮,台灣宏集團董事長。 像他的企業一樣,出生在台灣省彰化縣的施振寬松擁有全球性的榮譽。他總能帶來新鮮的思想,他的微笑曲線、XC理論無不是對IT行業深刻理解後的點睛之解;而他奮斗、創造的經歷對年輕人來說,更具有借鑒意義。他打破了華人企業難以長大的讖語,這中間的經驗產在是每一個想要做大、作「百年老店」、進500強的國內企業需學習的。10.劉積仁——促進軟體產業化的排頭兵劉積仁是中國第一個計算機應用專業博士。他不僅作為學術帶頭人,在跟蹤國際計算機軟體技術發展最新潮流、從事基礎研究工作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績,更引人注目的是,他把眼光投向中國巨大的應用軟體市場,於1991年創辦軟體企業--東大阿爾派及東軟。從3萬元科研經費、3台普通微機、3名年輕教師和一間半教室起家,創造性地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東北大學網路工程研究室發展成為擁有上市公司東大阿爾派在內的大型軟體企業。公司現有工程師1900多名,總資產9億元。劉積仁在探索發展民族軟體產業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跨世紀優秀人才」等多項榮譽。 原作者:《計算機世界》編輯部 來 源:《計算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