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傳統乙太網
擴展閱讀
提升手機wifi網速的軟體 2025-01-21 22:00:46
人工智慧手機用什麼軟體 2025-01-21 21:57:28

計算機網路傳統乙太網

發布時間: 2024-03-26 16:18:28

① 綆榪頒互澶緗戞妧鏈涓庝紶緇熶互澶緗戞妧鏈鐨勫樊鍒銆傝阿璋

浠ュお緗戱紝鎸囩敱鏂戒箰鍏鍙稿壋寤哄苟鐢辨柦涔愩両ntel鍜孌EC鍏鍙歌仈鍚堝紑鍙戠殑鍩哄甫灞鍩熺綉瑙勮寖銆備互澶緗戠粶浣跨敤CSMA/CD錛堣澆娉㈢洃鍚澶氳礬璁塊棶鍙婂啿紿佹嫻嬫妧鏈錛夋妧鏈錛屽苟浠10 Mbps鐨勯熺巼榪愯屽湪澶氱嶇被鍨嬬殑鐢電紗涓娿

90騫翠唬錛屼氦鎹㈠瀷浠ュお緗戝緱鍒頒簡鍙戝睍錛屽苟鍏堝悗鎺ㄥ嚭浜100鍏嗙殑蹇閫熶互澶緗戙1000鍏嗙殑鍗冨厗浣嶄互澶緗戝拰10000鍏嗙殑涓囧厗浣嶄互澶緗戠瓑鏇撮珮閫熺殑浠ュお緗戞妧鏈銆備互澶緗戠殑甯ф牸寮忕壒鍒閫傚悎浜庝紶杈揑P鏁版嵁鍖呫傞殢鐫Internet鐨勫揩閫熷彂灞曪紝浠ュお緗戣騫挎硾浣跨敤銆傚煎緱涓鎻愮殑鏄錛屽傛灉鎺ュ叆緗戜篃閲囩敤浠ュお緗戱紝灝嗗艦鎴愪粠灞鍩熺綉銆佹帴鍏ョ綉銆佸煄鍩熺綉鍒板箍鍩熺綉鍏ㄩ儴鏄浠ュお緗戠殑緇撴瀯錛岃繖鏍烽噰鐢ㄤ笌IP鏁版嵁鍖呯粨鏋勮繎浼肩殑浠ュお緗戝撫緇撴瀯錛屽悇緗戜箣闂存棤緙濊繛鎺ワ紝涓闂翠笉闇瑕佷換浣曟牸寮忚漿鎹錛屽彲浠ユ彁楂樿繍琛屾晥鐜囷紝鏂逛究綆$悊錛岄檷浣庢垚鏈錛岃繖縐嶇粨鏋勫彲浠ユ彁渚涚鍒扮鐨勮繛鎺ャ傚熀浜庝互涓婂師鍥狅紝浠ュお緗戞帴鍏ュ緱鍒頒簡蹇閫熷彂灞曪紝騫朵笖瓚婃潵瓚婂彈鍒頒漢浠鐨勯噸瑙嗐

計算機網路技術(四)——區域網技術

摘要

傳統的乙太網是匯流排型的區域網,匯流排型結構決定了網路中所有結點共享傳輸介質,但同一拍液時間只允許一個結點以「廣播」的方式使用匯流排發送數據,其他結點以「收聽」的方式接收數據。所以,當區域網中的結點要發送數據時,首先要確定匯流排上沒有其他結點在發送數據,否則,就要等匯流排空閑下來才能發送。而由於結點發送的數據在匯流排上有傳輸延遲,有可能會出現兩個以上結點通過匯流排發送數據,造成多個數據「沖突」,無法接收正確數據。這些都是介質訪問控制(MAC)協議要解決的問題。

CSMA/CD 基本思想簡單概括為:「先監聽,再發送;邊發送,邊監聽。」

為了能在區域網中方便的找到各個結點,IEEE 802 委員會制定了一套標識規則,即用一個 48bit(6B) 二進制數作為區域網的全球地址,標識每一塊區域網適配器(網卡)。這個地址在適配器生產時就固化到其ROM中,稱為區域網適配器的物理地址或MAC地址。計算機只有安裝了區域網適配器才能接入區域網,升賀橋所以區域網適配器的MAC地址可以認為是該計算機在區域網中的地址。

區域網地址由IEEE RA 機構管理和分配,他們負責分配區域網地址6個位元組中的吵猛前3個位元組,後3個位元組由生產廠商自行分配,只要不出現重復即可。

在乙太網的MAC層,數據是以幀的形式存在的,乙太網的MAC幀格式有兩種標准:DIX Ethernet V2 標准和IEEE 802.3 標准,兩者的幀格式基本相同,唯一區別是V2幀中設置兩個位元組作為類型欄位,用於標記上一層所使用的協議類型,而802.3幀定義這兩個位元組為長度或類型欄位。目前使用最廣的是V2幀格式。

各欄位含義:

目的地址和源地址: 分別為48bit。
類型: 上層所使用的協議,如IP。
數據: 從上層接收到的數據報文,長度限定為46~1500B之間,如果最短數據不足46B,則填充到46B。
FCS: 幀檢測序列,採用循環冗餘CRC校驗對收到的MAC幀進行差錯檢測。

在實際傳輸中,發送端要在每個乙太網MAC幀前面插入8B(由硬體生成),包括7B的前導碼和1B的幀前定界符,用於告知接收端數據到了,實現接收的同步。

隨著乙太網的普及,人們需要乙太網覆蓋更廣闊的區域,容納更多的主機,這時就需要對乙太網進行擴展。擴展的方法根據使用設備所在層次的不同,分為物理層擴展和數據鏈路層擴展。物理層擴展使用的設備主要有中繼器(Repeater)和集線器(Hub),數據鏈路層擴展使用的設備主要有網橋(Bridge)和交換機(Switch)。

網橋連接示意圖:

上圖網橋中的轉發表:

轉發過程:
網橋的介面1和介面2分別連接兩個乙太網LAN1和LAN2,假如主機1要給主機5發數據,它將MAC幀廣播發送到LAN1上,與之相連的網橋也會收到該MAC幀,收到後,網橋檢查其中的目的地址並查找轉發表,發現主機5對應的介面為介面2,則將其轉發到介面2,從而廣播到LAN2中。如果主機1要向主機4發送數據,它將MAC幀廣播發送到LAN1上,網橋收到後,發現其目的地址對應的介面是介面1,與發送主機(主機1)的介面相同,說明主機1和主機4在同一個網段上,不需要轉發,將該幀丟棄。網橋的這種機制,保證了不同網段上的通信互不幹擾。如果主機1向主機8發送數據,網橋收到該幀後查詢轉發表,發現沒有目的地址為主機8的表項,則向除該MAC幀來源(介面1)外的所有介面進行轉發。

網橋內部使用 「自學習」 演算法來建立和維護轉發表。基本思想是:當一個網橋剛接入乙太網時,轉發表是張空表。當它從某介面x收到某主機a所發出MAC幀時,就把主機a的地址和介面x記錄到轉發表中,如果再收到目的地址為主機a的MAC幀,則向介面x轉發。當乙太網內的所有主機都向網橋發送過MAC幀後,每一個主機地址都會記錄在表中。

交換機自學習的基本原理 :利用接收到的數據幀的源MAC地址完成學習,即學習到可以通過接收該幀的埠到達該幀的源MAC地址對應的主機。例如,若從某個主機A發出的幀通過埠x進入某交換機,就意味著從埠x出發沿相反方向一定可以把一個幀傳送到A。所以,交換機每收到一個幀,先按其源MAC地址查看轉發表的目的地址欄,如果沒有則將其源MAC地址和進入的埠標識記錄在轉發表中,完成一次學習;再按目的MAC地址查找轉發表的目的地址欄,如果有記錄,則向相應的埠轉發,如果沒有記錄,則向除幀進入交換機對應的埠外的其他所有埠轉發。

原理說明:假如某區域網拓撲結構如上圖所示,其中有9台主機,分布在三個樓層,通過3個交換機形成3個網段:網段a(a1,a2,a3)、網段b(b1,b2,b3)和網段c(c1,c2,c3)。3個網段通過路由器連接在一起。根據業務需求,現在要重新劃分工作組,將不同網段內的主機劃分成一個工作組,形成虛擬區域網。假設劃分成3個虛擬區域網:VLAN1:(a1,b1,c1)、VLAN2:(a2,b2,c2)和VLAN3:(a3,b3,c3),每個虛擬區域網中的每台主機都可以在不同的網段和樓層。

主要有3種方法:

為了標識乙太網幀所屬的不同虛擬區域網,需要對乙太網幀格式進行擴展。IEEE 802.1Q 標准規定在乙太網的幀格式中插入一個4B的標識符,稱為VLAN標記,用來指明發送該幀的主機屬於哪一個虛擬區域網。如下圖所示。

VLAN標記欄位佔4B,位於源地址和類型欄位之間,其中前16位(2B)是固定的二進制數(1000000100000000),稱為IEEE 802.1Q標記類型。當接收到MAC幀檢測到源地址後面的16位後,說明是插入了VLAN標記。後面的兩個位元組中,前3位是用戶優先順序欄位,接著是1位規范格式指示符(CFI),最後12位是虛擬區域網VLAN標識符(VID),表示該幀屬於哪一個VLAN。

由於VLAN是按照邏輯位置而非物理位置進行劃分的,因此經常遇到同一VLAN中的主機需要跨越不同的交換機進行數據通信的問題,採用的方法是在不同的交換機之間用一條骨幹鏈路連接起來,並利用VLAN標識符來識別和承載來自多個VLAN中的數據幀,如下圖所示。

在交換機1和交換機2之間用一條鏈路級聯,並將對應的埠設置位Trunk埠,這樣就可以使兩個交換機上處於同一個VLAN的主機進行通信,即a1和b1之間,a2和b2之間,a3和b3之間。

無線區域網(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WLAN)是區域網發展的一種新形式,通過無線方式在各種攜帶型的計算機設備之間建立數據連接。

無線區域網分兩類:

對於有固定基礎設施的無線區域網,在MAC層使用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避免協議(CSMA/CA)。與有線乙太網的CSMA/CD協議不同,CSMA/CA協議採用的是沖突避免演算法(CA)來代替沖突檢測演算法(CD)。這樣做的原因:
1)在無線通信環境下,信號強度的動態范圍非常大,接收端不容易根據收到的信號強度判斷是否發生碰撞;
2)由於無線信號是向所有方向傳播的,當多個站點同時進行通信時,很可能 「檢測到信道空閑,其實並不空閑;檢測到信道忙,其實並不忙」 的錯誤
因此,無線區域網應該盡可能地減少碰撞的發生。

CSMA/CA基本思想
1)採用 「停止-等待」 的可靠傳輸方式,即發送方必須收到接收方的確認幀後才能繼續發送;如果在規定時間內沒有收到確認幀,則認為數據丟失,需要重發。
2)採用 「虛擬載波監聽」 機制,讓發送方將它要佔用信道的時間及時通知給其他所有站點,以便使其他站點在這一段時間內都停止發送數據,從而降低碰撞機會。
3)在信道從忙狀態轉為空閑時,各個站點要執行 「退避演算法」 ,等待一個隨機的時間段後再發送數據,目的是減少碰撞的概率。

WLAN的最小單位是基本服務集BSS,其中包括一個AP和多個移動設備。在一個BSS內,各個移動設備之間可以通信,但如果要和本BSS外的設備通信,則必須經過BSS內的AP。一個BSS可以與由乙太網、點對點鏈路或者無線網路構成的分配系統DS相連接,然後再連接其他BSS,構成覆蓋范圍更廣的擴展伺服器ESS,如下圖所示。

移動設備如何與AP建立連接?
有兩種方式建立連接:
1) 被動掃描: 由AP周期性地發出包含SSID、速率等參數的信息幀,移動設備收到這些信息幀後與AP建立連接;
2) 主動掃描: 由移動設備主動發出探測請求幀,然後等待AP發回探測響應幀進行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