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爭用期是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蘋果最好用的app軟體推薦 2024-11-30 10:35:44

計算機網路爭用期是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4-03-02 14:20:03

❶ 2019年同等學力申碩計算機綜合試題解析--計算機網路

本文解析的原文出處都是《計算機網路第七版謝希仁》

一、填空題

1.  乙太網的爭用期是指(乙太網的端到端往返時間2 ),乙太網發送數據使用(曼切斯特)編碼

解析: 第一空出處教材P88,第七段第三句: 「因此乙太網的端到端往返時間2 稱為爭用期」

第二空原話出處教材p86,第二段第一句:「 乙太網發送的數據都使用曼切斯特編碼 的信號

2.  一個廣域網傳輸比特率是4Kbps,傳播時延為20ms,若採用停-等協議效率是50%,幀長至少為(160)位

解析: 停止等待協議概念出處P213,

傳播時延為20ms,則往返時延rtt為40ms,效率即為信道利用率,設分組時延為T, , 忽略不計,把已知數據代入公式求出

幀長度為 (式子中有單位轉換),因此幀長度最少為160位。

3.  一個網段的網路號為130.10.3.0/21,子網掩碼可以寫為(255.255.248.0)

解析:用位與的方法即可求出。

4.  TCP協議中發送窗口的大小應該由(擁塞)窗口和(接收)窗口中較小的一個決定

二、 選擇題

1. 數據鏈鏈路層採用後退N幀協議,若發送窗口大小是16,那至少需要(C)位序號才能保證不出錯

A. 7 

B.6  

C.5 

D.4

解析: 發窗口的大小  ,n代表序號位數,n位序號要減去0的組合,最大窗口只有n個1表示為 ,因此該題選C

2. 一台主機的IP地址為152.68.70.3,子網掩碼為255.255.224.0,必須路由器才能與該主機通信的是(A)

A.152.68.62.23

B.152.68.67.15

C.152.68.85.220

D.152.68.90.30

解析: 根據子網掩碼可知網路號是19位,主機IP為152.68.70.3,與子網掩碼按位求與,其網路號為152.68.64.0,把子網掩碼與選項中ip按位求與得到,A的網路號為152.68.32.0,其他選項的網路號為152.68.64.0,因此A與題干中ip不在一個網路,因此要路由器通信。

3.  對分片後的數據進行重組的是(B)

A.中間主機

B. 目的主機

C. 核心路由器

D.下一跳路由器

解析: IP協議規定,只有最終的目的主機才可以對分片數據報進行重組,這樣做有兩個好處:首先,在目的主機上進行重組減少了路由器的計算量,當轉發一個IP數據報時,路由器不需要知道它是不是個分片;其次,路由器可以為每個分片獨立選擇路由,每個分片到達目的地所經過的路徑可以不同。

4.  CIDR地址塊192.168.10.0/20所包含的IP地址范圍是(D)

A.192.168.10.0-192.168.12.255

B.192.168.10.0-192.168.13.255

C.192.168.10.0-192.168.14.255

D.192.168.10.0-192.168.15.255

解析: 根據題干192.168.10.0/20可以得到

子網掩碼是 ,

IP地址的二進製表示為:

因此原題干IP范圍為

192.168.10.0-192.168.15.255

5. 一個由25台計算機組成的通信網路,網路中任意兩台計算機之間的往返時延為20ms,他們之間採用UDP協議進行請求和響應,如果40ms內未收到響應,該計算機立即重傳請求,但很快網路發生崩潰,解決辦法是(D)

A.增加超時計時器時間

B.增加路由中隊列長度

C.在接收方使用滑動窗口機制防止緩沖區溢出

D.超時後重傳請求時,使用二進制指數退避演算法

解析: P88,二進制指數退避演算法用來確定碰撞後重傳時機,這種演算法讓發生碰撞的站在停止發送數據後,不是等待信道變為空閑後就立即再發送數據,而是推遲一個隨機的時間。

三、名詞解釋

1.BGP協議

解析: (P164第三段和第四段)

BGP邊界網關協議,是不同AS的路由器之間交換路由信息的協議。BGP力求尋找一條能夠到達目的網路且比較好的路由,而並非要尋找一條最佳路由。BGP採用路徑向量路由選擇協議。

2.DHCP協議

解析: (P295-P296)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DHCP提供了一種機制,即插即用連網,這種機制允許一台計算機加入新的網路和獲取IP地址而不用手工參與。DHCP對於運行客戶軟體和服務軟體器軟體都適用。DHCP使用客戶伺服器方式。DHCP伺服器分配給DHCP客戶的IP是臨時的,因此DHCP客戶只能在一段有限時間內使用這個分配到的IP地址。

四、計算

1. 一台路由器收到一個1500位元組的IPv4分組,IP頭部為20位元組,如果需要將該分組轉發到一個MTU為500位元組的鏈路上,

1)該IP分組共分成幾個分片,長度分別為多少位元組

2)最後一個分片的片偏移是多少位元組

解析:

(1)IP頭部20個位元組,而轉發mtu500位元組,因此數據量只有480位元組。1500個位元組分成4組,前三組都是480+20 = 500位元組,其中數據長度為480位元組,共用了1440個位元組,原來的數據量為1500-20=1480,因此第四組長度為 1480-1440 +20= 60位元組,其中數據長度為40位元組。

(2)最後一個分片的片偏移了三個分組,mtu大小為500位元組,ip佔20個位元組,每片大小最大為480,片偏移必須為8位元組的整數倍。

第一個片偏移是:0/8 = 0,第二個片偏移是:480/8=60;

第三個片偏移是:480*2/8=960/8=120, 第四個片偏移是:480*3/8=1440/8=180, 因此得到答案180。

2. 一個TCP連接使用256Kbps鏈路,其端到端的傳輸時延為128ms,實際吞吐量是128Kbps,若忽略數據封裝開銷及接收方響應分組的發送時間,發送窗口大小是多少位元組

解析: 實際吞吐量為128Kbps,使用的是256Kbps的鏈路,則說明信道利用率只有50%

ms,發送窗口大小即發送分組長度的大小,根據信道利用率公式: , 其中 忽略不計,rtt代入公式求出分組時間T=256ms,

則窗口大小為

3. 客戶端C和S之間建立一個TCP連接,該連接總是以1KB的最大段長發送TCP段,C有足夠數據發送,當擁塞窗口為32KB時,收到了三個重復的ACK報文,如果接下來4個RTT時間內TCP段的傳輸是成功的,那麼在當四個RTT時間內發送的TCP段都得到ACK,擁塞窗口大小是多少?採用了怎樣的擁塞機制?

解析: (P234-P235)有題干可知MSS=1KB,當收到3個重復確認時,就知道接收方確實沒有收到最近發的那個報文段,立即使用 快重傳 ,此時不是用慢啟動而是使用 快恢復 演算法,接下來的 第一個rtt ,發送放調整門限ssthresh = cwnd /2 = 32/2 = 16KB,於此同時設置擁塞窗口cwnd = ssthresh = 16KB。之後並開始執行 擁塞避免演算法 ,因此接下來的連續 3個rtt 都是連續加法增大,因此最終擁塞窗口cwnd = 16+3*MSS = 19KB

因此該擁塞機制過程為: 快重傳 → 快恢復 → 擁塞避免

❷ 計算機網路知識點(三)

數據鏈路層提供一下三種 服務

數據鏈路層使用的信道有一下兩種 類型

無效的MAC幀格式

多點接入 :許多計算機以多點接入的方式連接在一根匯流排上。
載波監聽 :每一個站在發送數據之前先檢測一下匯流排上是否有其他計算機在發送數據,如果有,暫時不要發送數據,以免發生碰撞。
碰撞檢測

爭用期

最短有效幀長
64位元組,凡長度小於64位元組的幀都是由於沖突而異常終止的無效幀。

強化碰撞

幀間最小間隔
9.6us,相當於96bit時間。為了剛剛收到數據幀的站的緩存能夠來得及清理,做好迎接下一幀的准備。

硬體地址又稱物理地址或者MAC地址。它是固化在適配器ROM中的地址,與地理地址無關。若適配器故障,硬體地址改變;地理位置發生改變,硬體地址不變。
MAC地址是48bit的

數據欄位長度為46——1500位元組,當數據欄位的長度小於46位元組的時候,應在數據欄位的後面加入整數位元組的填充欄位,以保證MAC幀長度不小於64位元組。

為了達到比特同步,在傳輸媒體上實際傳送的要比MAC幀還多8個位元組

使用的器件是 集線器 。使原來屬於不同碰撞域的區域網上的計算機能夠進行跨碰撞域的通信。擴大了區域網覆蓋的地理范圍。

使用的器件是 網橋 。網橋工作在數據鏈路層,根據MAC地址對收到的幀進行轉發和過濾。收到幀之後,並非向所有介面轉發,而是檢查目的MAC地址,再確定發到哪個介面或者丟棄。
作用 :過濾了通信量,擴大了物理范圍,提高了可靠性,可互聯不同物理層,不同MAC子層和不同速率的區域網。

網橋和集線器的區別

交換機 是一種多介面的網橋。能夠同時連通許多對介面。一般具有多種速率的介面。為減少一個匯流排網的主機數量提供了條件,減少了網橋的廣播風暴。

❸ 【網路】TCP/IP-數據鏈路層

本文主要從數據鏈路層主要功能展開,涉及到以下相關概念

首先我們看看TCP/IP網路模型中數據鏈路層的功能定義:透明傳輸,差錯檢測,封裝成幀

數據鏈路層進程的任務是在兩個網路層進程之間提供無錯誤的,透明的通信

1 提供差錯檢測機制(處理傳輸錯誤)

2使用滑動窗口機制進行流量控制 (調節數據流,確保慢速的接收方不會被發送方淹沒)

3 向網路層提供一個定義良好的網路介面

在OSI參考模型中,上層使用下層所提供的服務必須與下層交換命令,這些命令稱為  服務原語 。

相鄰層之間的介面稱為 服務訪問點SAP ,

對等層之間傳送的數據單位稱為 協議數據單元PDU

以下圖說明網路鏈路,數據傳輸構成,和數據鏈路層分層

可分為 (面向字元的通信規程) 和 (面向比特的通信規程) 兩類

「TCP   是一個面向位元組流的協議」指的是「位元組就是位元組」

在令牌環網中,令牌環的幀格式有兩種,分別是 (令牌幀) 和 (數據幀) 

在點-點鏈路中,發送信息和命令的站稱為主站,接收信息和命令而發出確認信息或響應的站稱為從站,兼有主、從功能可發送命令與響應的站稱為復合站

透明傳輸模式

0201 工作原理

乙太網有兩類 

01 經典乙太網,解決多路訪問問題

02 互動式乙太網,使用交換機連接不同的計算機。

交換機中每個埠有自己獨立的沖突域。

採用較為靈活的無連接的工作方式,即不必先建立連接就可以直接發送數據。

乙太網對發送的數據幀不進行編號,也不要求對方發回確認。

乙太網提供的服務是不可靠的交付,即盡最大努力的交付。

乙太網是使用1-持續CSMA/CD 技術的匯流排型網路。

乙太網的邏輯結構是匯流排型結構,物理結構是星型或者拓撲星型結構。

乙太網屬於數據鏈路層協議應用,規定的最短幀長 最短幀長度為64位元組。

為了確保最小幀長為64位元組,同時維持網路直徑為200m,千兆乙太網採用了載波擴展和數據包分組兩種技術。

什麼要限制最短幀長

乙太網的爭用期是指匯流排兩端的兩個站之間的往返傳播時延,又稱為碰撞窗口。

乙太網的端到端往返時延 2τ稱為爭用期,或碰撞窗口。

爭用期長度為 2τ,即端到端 傳播時延 的兩倍。

經過爭用期這段時間還沒有檢測到碰撞,才能肯定這次發送不會發生碰撞

網橋工作在數據鏈路層,作用是連接不用的物理區域網形成邏輯區域網,它們通過檢查數據鏈路層地址來轉發幀。用於連接類型相似的區域網。

在網橋中,幀從物理層往上傳給乙太網的MAC層。

路由器作用於網路層,提供網路層協議轉換。通過檢查數據包地址,並基於數據包地址路由數據包。在網路之間存儲和轉發分組

網關提供傳輸層及以上各層協議之間的轉換

網橋與路由器的區別

1 二層設備與三層設備

2 網橋連接相似的區域網,路由器連接不同的網路

3 網橋不隔離廣播,而路由器可以隔離廣播

網橋的主要任務是地址學習和幀轉發

乙太網交換機實際上是一個多埠的網橋。

節點交換機與乙太網交換機都是數據鏈路層設備,前者使用點對點信道,後者使用廣播信道。

例:乙太網交換機在收到一幀後先進行存儲,在轉發幀是,對於未知目的的幀,可以採用廣播的方式轉發。

交換機是按照存儲轉發方式工作的,在收到一幀後,一定是先將它存儲再進行處理,不管目的地址。在轉發時,查找轉發表和收到幀的源地址有無匹配的項目,有則更新,無則向除接收該幀的介面以外轉發幀,即廣播。

乙太網交換機按照自學習演算法建立轉發表,它通過 ARP協議 進行地址學習。ARP協議 不屬於鏈路層 。

A RP不是向網路層提供服務,它 本身就是網路層的一部分,幫 助向傳輸層提供服務。

在數據鏈路層不存在IP 地址的問題。數據鏈路層協議是象HDLC 和PPP 這樣的協議,它們

把比特串從線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

例題

高級數據鏈路控制(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或簡稱HDLC),是一個在同步網上傳輸數據、面向比特的【可靠傳輸】數據鏈路層協議。目前我們普遍使用HDLC作為數據鏈路控制協議。

HDLC幀格式如下

當我們傳輸數據時,要傳輸的不僅僅是數據的大小,還會給這些數據加上頭和尾,以及一些其他的標志。比如標志位有八位,就是一個位元組。所以除數據外其他的欄位加在一起要佔據6位元組的空間。

HDLC定義了三種類型的站:分別是主站,從站,復合站

HDLC包括三種類型的幀,信息幀,監控幀,和無編號幀。第1位為「0」表示是信息幀,第1、2位為「10」是監控幀,「11」是無編號幀。

信息幀用於傳送有效信息或數據,通常簡稱I幀。

監控幀用於監視和控制數據鏈路,完成信息幀的接收確認、重發請求、暫停發送

請求等功能。監控幀不具有信息欄位。

無編號幀用於數據鏈路的控制,它本身不帶編號,可以在任何需要的時刻發出

HDLC的幀類型中用於差錯控制和流量控制的幀是 A.命令幀 B.信息幀 C.無編號幀 D.監控幀

答案 D

ATM是一種 面向分組 的技術,其分組稱為信元。 ATM 信元由信元頭和凈荷(Payload)兩部分構成。信元頭中包含信元控制信息,凈荷用於承載用戶的數據。

ATM是一種面向連接的技術,傳輸基於固定長度的信息信元,每個信元在他的頭部帶有虛電路標識符,交換設備根據此標識符演著連接建立的路徑轉發信元。

ATM是非同步傳輸模式的縮寫,是兩種交換技術的結合,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

信元和信元頭長度分別是53位元組和5位元組

在計算機網路中,數據交換的方式有:

(1)線路交換。在數據傳送之前需建立一條物理通路, 在線路被釋放之前,該通路將一直被一對用戶完全佔有。

(2)報文交換。報文從發送方傳送到接收方採用存儲轉發 的方式。在傳送報文時,只佔用一段通路;在交換節點中需要 緩沖存儲,報文需要排隊。因此,這種方式不滿足實時通信的 要求。

(3)分組交換。此方式與報文交換類似,但報文被分成組傳送,並規定了分組的最長度,到達目的地後需重新將分組組裝成報文。這是網路中最廣泛採用的一種交換技術。

常用的差錯控制方法是在數據中加入差錯控制編碼,在所要發送的信息位之前按照某種規則加上一定的冗餘位,構成一個碼字再傳送。

交換機可以用來分割LAN,連接不同的LAN,或者擴展LAN的覆蓋范圍。

4B/5B編碼是將數字數據轉換為數字信號的編碼方式。

數據鏈路層和大多數高層都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避免一個快速發送方用數據【淹沒】一個慢速接受方。所以需要一個流量調節機制,以便讓發送方知道接收方何時可以接收更多的數據。

兩種方式:

1 基於反饋的流量控制 接收方給發送方發信息

2 基於速率的流量控制 限制發送方傳輸速率

數據鏈路層和傳輸層的TCP協議都會涉及到滑動窗口機制。側重點不一樣。

數據鏈路層主要有兩種: 停-等流量控制和滑動窗流量控制 。

發送方窗口內的序列號代表了那些已經被發送,但是還沒有被確認的幀,或者是那些可以被發送的幀。

首先整理下滑動窗口涉及到的3個協議

1 停等協議:發送方每發送一幀,都要等待接收方的應答信號,之後才能發送下一幀;接收方每接收一幀,都要反饋一個應答信號,表示可接收下一幀,如果接收方不反饋應答信號,則發送方必須一直等待。

2 後退N幀協議:在後退n協議中,接收方若發現錯誤幀就不再接收後續的幀,即使是正確到達的幀,這顯然是一種浪費。

接受方發現接收到的信息幀時序有問題時,要求發送方發送最後一次正確發送後確認接收的幀之後的所有的未被確認的幀。

3 選擇重傳協議:當接收方發現某幀出錯後,其後繼續送來的正確的幀雖然不能立即遞交給接收方的高層。但接收方仍可收下來,存放在一個緩沖區中,同時要求發送方重新傳送出錯的那一幀,一旦收到重新傳來的幀後,就可以原已存於緩沖區中的其餘幀一並按正確的順序遞交高層。

總之

海明碼:如果要檢測 d位錯誤,需要海明距為 d+1的編碼方案;如果要糾正 d位錯誤,需要海明 距 為 2d+1的 編 碼 方 案 。

1.集線器本身是一個 沖突域 ,因為它不能分隔沖突域。

2.交換機本身是一個 廣播域 ,它分隔沖突域,即它的每一個埠都是一個沖突域。

3. 路由器 分隔 廣播域 ,它的每一個介面都是一個 廣播域 。

4.交換機和 路由器 相連的鏈路即是沖突域又是廣播域。

某用戶程序採用 UDP協議進行傳輸,則差錯控制應由    協議完成。

A.數據鏈路層 B.網路層 C.物理層 D.應用層

PPP協議是透明傳輸,實際上就是通常所說的透傳。

PPP協議使用的是一種面向位元組的協議,所有的幀長度都是整數個位元組,使用一種特殊的字元填充法完成數據的填充。

例題

為實現透明傳輸,PPP協議使用的填充方法是()。B

A.位填充

B.字元填充

C.對字元數據使用字元填充,對非字元數據使用位填充

D.對字元數據使用位填充,對非字元數據使用字元填充

例題:

PPP 幀的起始和結束標志都是 0x7e,若在信息欄位中出現與此相同的字元,必須進行填

充。在同步數據鏈路中,採用___比特填充法____方法進行填充;在非同步數據鏈路中,采

用___字元填充法____方法進行填充

1 糾錯,PPP協議只進行檢錯

2流量控制

3 序號 PPP協議是不可靠的傳輸協議,因此不需要給幀編號。

❹ 計算機網路

有兩種含義

「帶寬」 指信號具有的頻帶寬度。基本單位是赫。

「帶寬」是數字信道所能傳送的最高數據率的同義語,單位是比特/秒(bit/s)。

表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或信道、介面)的數據量。
吞吐量更經常地用於對現實世界中的網路的一種測量,以便知道實際上到底有多少數據量能夠通過網路。
吞吐量受網路的帶寬或網路的額定速率的限制。

指數據從網路(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

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

電磁波在信道中需要傳播一定的距離而花費的時間。

結點緩存隊列中分組排隊所經歷的時延。

交換結點為存儲轉發而進行一些處理所費的時間。

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有數據通過)。完全空閑的信道的利用率是零。
網路利用率則是全網路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權平均值。

物理層的主要任務描述為確定與傳輸媒體介面的四個特性。

指明介面所用接線器的形狀和尺寸、引線數目和排列等。

指明在介面電纜的各條線上出現的電壓的范圍。

指明某條線上出現的某一電平的電壓表示何種意義。

指明對於不同功能的各種可能事件的出現順序

發送器:將數據轉換成可以在傳輸介質上傳輸的信號

數據:運送消息的實體。
信號:數據的電氣的或電磁的表現。
模擬信號:代表消息的參數的取值是連續的。
數字信號:代表消息的參數的取值是離散的。
信道: 向某一個方向傳遞信息的通道。

單向通信(單工通信):只能有一個方向的通信
而沒有反方向的交互。
雙向交替通信(半雙工通信):通信的雙方都可
以發送信息,但不能雙方同時發送、同時接收。
雙向同時通信(全雙工通信):通信的雙方可以
同時發送和接收信息。

調制:使用載波進行調制, 把數字信號的頻率范
圍搬移到較高的頻段,並轉換成模擬信號,以便在模
擬信道中傳輸。
解調:把接收到的模擬信號還原成數字信號。

又稱為編碼,轉換後依然是基帶信號

利用載波低頻轉高頻,更好的在模擬信道上傳輸,調制完的信號叫做帶通信號

在任何信道中,碼元傳輸的速率是有上限的,超過此上限,就會出現嚴重的碼間串擾問題。

如果信道的頻帶越寬,則可以用更高的速率傳送碼元
而不出現碼間串擾。

帶寬受限且有高斯白雜訊干擾的信道的極限信息傳輸速率

W 是信道的帶寬(以 Hz 為單位);
S 為信道內所傳信號的平均功率; N 為信道內部的雜訊功率。
信噪比S/N通常用分貝(dB)來表示:

通過編碼,可以增加每一個碼元攜帶的信息量

將信道的可用頻帶分割成若干條較窄的子頻帶,每一條子頻帶傳輸一路信號。
用戶在分配到一定的頻帶後,在通信過程中自始至終都佔用這個頻帶。

光的頻分復用:波分復用

將時間劃分為一段段等長的時隙,每一個用戶佔用固定序號的時隙傳輸數據。
每一個用戶所佔用的時隙是周期性地出現。

時分復用的所有用戶在不同的時間佔用同樣的頻帶寬度

先進行統計,然後依次將需要發送的數據進行時分復用,但是因為每一個時間是不確定的,所以需要在數據幀上加上地址信息

每個用戶被分配一個碼片序列,這些碼片序列是互相正交的,

當需要發送1的時候,則發送序列

當需要發送0的時候,則發送序列反碼

所以用戶的序列和其他用戶的序列內積是0

而序列和序列的規格化內積是1,序列與序列的反碼的規格化內積為-1

在原始的、有差錯的物理傳輸線路的基礎上,採取 差錯檢測、差錯控制與流量控制 等方法,將有差錯的物理線路改進成邏輯上無差錯的數據鏈路,向網路層提供高質量的服務。

是從一個結點到相鄰結點的一段物理線路,中間沒有任何其他的交換結點。

把實現通信協議的硬體和軟體加到鏈路上,就構成了數據鏈路,也稱為邏輯鏈路。

每個幀有最大長度限制

通過添加字元防止誤判

在發送端:

數據分成組,每一組k個bit,然後在後面加上n位冗餘碼

接收端:

將這段數據除以P,看最後的余數

因為標志欄位的0x7E用二進制標志為01111110,即中間是6個0,為了避免產生錯誤,所以採用 零比特填充 的方式,即發送方每遇到5個1則填充一個0,接收方每遇到5個1刪除後面的一個0

信道並非在用戶通信時固定分配給用戶。

DIX Ethernet V2 是世界上第一個區域網產品(乙太網)的規約,定義了以無源的電纜為匯流排的基帶匯流排區域網。
IEEE 的 802.3 標准。

載波監聽多點接入/碰撞監測

當發送數據的站一旦發現發生了碰撞

最先發送數據幀的站,在發送數據幀後至多經過時間(2τ)就可知道發送的數據幀是否遭受了碰撞。 乙太網的端到端往返時延 2τ 稱為爭用期,或碰撞窗口。經過爭用期這段時間還沒有檢測到碰撞,才能肯定這次發送不會發生碰撞。

發生碰撞的站在停止發送數據後,要推遲(退避)一個隨機時間才能再發送數據。

作用:

爭用期的長度: 51.2 µs

最短有效幀長: 64 位元組

幀間最小間隔: 9.6 µs

每一類地址都由 兩個固定長度 的欄位組成, 其中一個欄位是 網路號 net-id , 它標志主機(或路由器) 所連接到的網路, 而另一個欄位則是 主機號 host-id , 它標志該主機(或路由器) 。

用轉發器或網橋連接起來的若干個區域網仍為一個網路, 因此這些區域網都具有同樣的網路號 net-id。

A:網路數減2原因: 網路號全0表示本網路 127(01111111)表示本地軟體環回測試地址

B、C:網路數減1原因:128.0.0.0和192.0.0.0都是不指派的

主機數減2原因:全0和全1都不指派

路由表需要配置,或者根據演算法生成

下一跳指的是下一個路由器的地址

特定主機路由 :為特定的目的主機指明一個路由。

默認路由:沒有特定設置則採用默認路由

作用: 從網路層使用的 IP 地址,解析出在數據鏈路層使用的硬體地址。

每一個主機都設有一個 ARP 高速緩存 ,保存著所在的區域網上的各主機和路由器的 IP 地址到硬體地
址的映射表。ARP把保存在高速緩存中的每一個映射地址項目都設置生存時間,凡超過生存時間的項目就從高速緩存中刪除掉。

ARP的工作過程

當主機A欲向本區域網上的某個主機B發送 IP數據報時,就先在其ARP高速緩存中查看有無主機B的IP 地址。

如果是不同網路之間的情況,就需要通過路由器來解決

例如:H1訪問H3

一個 IP 數據報由首部和數據兩部分組成。

首部分為固定部分和可變部分,固定部分長度為20個位元組,可變部分長度是可變的。

版本ip協議版本:ipv4和ipv6

首部長度:占 4 位,可表示的最大數值是 15 (2 4 -1)個單位(一個單位為 4 位元組)。因此 IP 的首部長度的最大值是 60 位元組(15*4)。

區分服務:占 8 位,只有在使用區分服務(DiffServ)時,這個欄位才起作用。在一般的情況下都不使用這個欄位。

總長度:占 16 位,指首部和數據之和的長度,單位為位元組,因此數據報的最大長度為 65535 位元組。

進行數據報的分片的原因

標識:占 16 位,它是一個計數器,用來產生 IP 數據報的標識。

標志(flag):占 3 位,目前只有前兩位有意義。

片偏移:佔13 位,指出:較長的分組在分片後某片在原分組中的相對位置。片偏移以 8 個位元組為偏移單位

生存時間——佔8 位,記為 TTL (Time To Live),表明數據報在網路中的壽命。表示為數據報在網路中 可通過的路由器數的最大值

協議:佔8 位,指出此數據報攜帶的數據使用何種協議,以便目的主機的 IP 層將數據部分上交給哪個處理過程。

首部檢驗和:佔16 位,只檢驗數據報的首部,不檢驗數據部分

❺ 計算機網路 求大神解釋 為什麼爭用期是確定的 不是根據題目的單程傳輸時延確定的

因為單程傳輸時延是有一定波動的, 而我們在設計中需要的是確定的值, 所以就一般的規定為略高於實際時延的一個確定值

❻ 計算機網路原理 計算最大跨距 為什麼要除以2

根據我的理解,網路最大跨距應該指的是時間上的跨距,即乙太網通信雙方端到端的傳播延時t。

爭用期為2t。
電磁波信號在電纜中的傳播速率為v。
則最小幀長L=2t×v(爭用期×傳播延時)
故t=L/(2v)
就是你說的要除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