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必須具備的要素有
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必須具備的要素有

發布時間: 2024-02-06 07:11:29

1. 要組成計算機網路必須具備的三要素

組成一個網路必須具備三個條件:
至少需要2台計算機連接起來
一個共享傳輸介質或通信子網
一系列實現網路通信協議的軟體和硬體。(網路通信協議:為確保網路中的計算機相互之間能交換信息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例如,TCP/IP是目前網際網路使用的用於網路互聯的通信協議)。
計算機網路的含義及組成
含義:計算機網路是利用通信設備和網路軟體,把地理位置分散而功能獨立的多個計算機(及其智能設備)以相互共享資源和進行信息傳遞為目的連接起來的一個系統。
通俗地講,計算機網路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連接在一起組成的。這里的傳輸介質指的是一些通信設備及線路。「連接」意味著計算機之間可以互相傳輸數據、交換信息,如圖像、文件什麼的。同時,這些計算機彼此之間也是平等的,任何一台計算機都不能幹預其他計算機的工作,如啟動、關閉。
計算機組網的目的
數據通信:使分散在不同部門、不同單位甚至不同省份、不同國家的計算機之間可以進行通信,互相傳送數據,方便地進行信息交換。
資源共享:這里建網最主要的目的,資源共享是指所有網路用戶能夠分享各計算機系統的全部或部分資源,包括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
實現分布式的信息處理:許多大型信息處理問題可以藉助於分散在網路中的多台計算機協同工作,使單機由於資源的限制而不能處理的任務得以完成。
提高計算機系統的可靠性和可用性:網路中的計算機可以互為備份,一旦其中一台計算機出現故障,其任務則可以由網路中其他計算機代替。當網路中某些計算機負荷過重時,網路可將新任務分配給輕載的計算機完成,提高每一台計算機的利用率。
按照網路的規模及允許接入的主機數量,我們可以將網路劃分為:
區域網(Local Area Network):使用專用的高速數字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把較小地理范圍(10km以內)內的多台計算機相互連接而形成的網路,是最常見的、應用最廣的網路,它隨著整個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提高得到充分的應用和普及,幾乎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區域網,甚至家庭中都有小型區域網。一個區域網能接入的主機數量是有限的。
廣域網(Wide Area Network):使用公用或專用的高速數字通信線路和分組交換機把相距遙遠(幾十km到幾千km范圍)的許多區域網和主機相互連接而形成的網路。廣域網對接入的主機數量通常沒有限制,可連接任意多個場地的任意多台主機。
城域網(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地理范圍介於廣域網和區域網之間(5~50km),通常使用與區域網相似的技術,如FDDI、ATM等,因此基本上是一種大型區域網。目前城域網使用的最多的是基於光纖的千兆或萬兆乙太網技術。

2. 要組成計算機網路必須具備的三要素

計算機網路組成的三要素為:

1、計算機及輔助設備(HUB集線器);

2、通信介質(導線、無線);

3、網路軟體(Windows NT、Novell)。

拓展資料: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可以從網路體系結構、網路組織、網路配置三個方面來描述,網路組織是從網路的物理結構和網路的實現兩方面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網路配置是從網路應用方面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的布局,硬體、軟體和通信線路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網路體系結構是從功能上來描述計算機網路結構。

網路協議是計算機網路必不可少的,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網路需要有一套復雜的協議集合,組織復雜的計算機網路協議的最好方式就是層次模型。而將計算機網路層次模型和各層協議的集合定義為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Network Architecture)。

計算機網路由多個互連的結點組成,結點之間要不斷地交換數據和控制信息,要做到有條不紊地交換數據,每個結點就必須遵守一整套合理而嚴謹的結構化管理體系·計算機網路就是按照高度結構化設計方法採用功能分層原理來實現的,即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內容。

組成結構

一、計算機系統和終端

計算機系統和終端提供網路服務界面。地域集中的多個獨立終端可通過一個終端控制器連入網路。

二、通信處理機

通信處理機也叫通信控制器或前端處理機,是計算機網路中完成通信控制的專用計算機,通常由小型機、微機或帶有CPU的專用設備充當。在廣域網中,採用專門的計算機充當通信處理機:在區域網中,由於通信控制功能比較簡單,所以沒有專門的通信處理機,而是在計算機中插入一個網路適配器(網卡)來控制通信。

三、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

通信線路是連接各計算機系統終端的物理通路。通信設備的採用與線路類型有很大關系:如果是模擬線路,在線中兩端使用Modem(數據機);如果是有線介質,在計算機和介質之間就必須使用相應的介質連接部件。

四、操作系統

計算機連入網路後,還需要安裝操作系統軟體才能實現資源共享和管理網路資源。如:Windows 98、Windows 2000、Windows xp等。

五、網路協議

網路協議是規定在網路中進行相互通信時需遵守的規則,只有遵守這些規則才能實現網路通信。常見的協議有:TCP/IP協議、IPX/SPX協議、NetBEUI協議等。

3. 一個數據在TCP/IP協議中從信源到信宿是怎樣傳輸的

1:計算機網路是一種地理上分散、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通過軟、硬體設備互連,以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交換的系統。計算機網路必須有以下三個要素:

兩台或兩台以上獨立的計算機互連接起來才能構成網路,達到資源共享目的。
計算機之間要用通信設備和傳輸介質連接起來。
計算機之間要交換信息,彼此就需要一個統一的規則,這個規則成為「網路協議」(Protocol TCP/IP)。網路中的計算機必須有網路協議。
2:金橋工程、金關工程和金卡工程
3:計算機網路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信息交換、資源共享、分布式處理。

⑴信息交換

這是計算機網路最基本的功能,主要完成計算機網路中各個節點之間的系統通信。用戶可以在網上傳送電子郵件、發布新聞消息、進行電子購物、電子貿易、遠程電子教育等。

⑵資源共享

所謂的資源是指構成系統的所有要素,包括軟、硬體資源,如:計算處理能力、大容量磁碟、高速列印機、繪圖儀、通信線路、資料庫、文件和其他計算機上的有關信息。由於受經濟和其他因素的制約,這些資源並非(也不可能)所有用戶都能獨立擁有,所以網路上的計算機不僅可以使用自身的資源,也可以共享網路上的資源。因而增強了網路上計算機的處理能力,提高了計算機軟硬體的利用率。

⑶分布式處理

一項復雜的任務可以劃分成許多部分,由網路內各計算機分別協作並行完成有關部分,使整個系統的性能大為增強。
4:包括軟、硬體資源,如:計算處理能力、大容量磁碟、高速列印機、繪圖儀、通信線路、資料庫、文件和其他計算機上的有關信息。由於受經濟和其他因素的制約,這些資源並非(也不可能)所有用戶都能獨立擁有,所以網路上的計算機不僅可以使用自身的資源,也可以共享網路上的資源。因而增強了網路上計算機的處理能力,提高了計算機軟硬體的利用率
5:
通信是指信息的傳輸,通信具有三個基本要素:

信源:信息的發送者;信宿:信息的接收者;載體:信息的傳輸媒體。

通信系統基本組成部分見下圖:

信源:
發送各種信息(語言、文字、圖像、數據)的信息源,如人、機器、計算機等。

信道:
信號的傳輸載體。從形式上看,主要有有線信道和無線信道兩類;從傳輸方式上看,信道又可分為模擬信道和數字信道兩類。

信宿:
信息的接收者,可以是人、機器、計算機等;

變換器:
將信源發出的信息變換成適合在信道上傳輸的信號。對應不同的信源和信道,變換器有著不同的組成和變換功能。如計算機通信中的數據機就是一種變換器。

反變換器
提供與變換器相反的功能,將從信道上接收的電(或光)信號變換成信宿可以接收的信息。

雜訊源:
通信系統中不能忽略雜訊的影響,通信系統的雜訊可能來自於各個部分,包括發送或接收信息的周圍環境、各種設備的電子器件,信道外部的電磁場干擾等。
6:非同步傳輸:數據以字元為傳輸單位,字元發送時間是非同步的,即後一字元的發送時間與前一字元的發送時間無關。時序或同步僅在每個字元的范圍內是必須的,接收機可以在每個新字元開始是抓住再同步的機會。同步傳輸:以比

特塊為單位進行傳輸,發送器與接收機之間通過專門的時鍾線路或把同步信號嵌入數字信號進行同步。非同步傳輸需要至少20%以上的開銷,同步傳輸效率遠遠比非同步傳輸高。

7:數據傳輸速率是描述數據傳輸系統的重要技術指標之一。數據傳輸速率在數值上等於每秒種傳輸構成數據代碼的二進制比特數,單位為比特/秒(bit/second),記作bps。對於二進制數據,數據傳輸速率為:

S=1/T(bps)

其中,T為發送每一比特所需要的時間。例如,如果在通信信道上發送一比特0、1信號所需要的時間是0.001ms,那麼信道的數據傳輸速率為1 000 000bps。

在實際應用中,常用的數據傳輸速率單位有:kbps、Mbps和Gbps。其中:

1kbps=103bps 1Mbps=106kbps 1Gbps=109bps

帶寬與數據傳輸速率
在現代網路技術中,人們總是以「帶寬」來表示信道的數據傳輸速率,「帶寬」與「速率」幾乎成了同義詞。信道帶寬與數據傳輸速率的關系可以奈奎斯特(Nyquist)准則與香農(Shanon)定律描述。

奈奎斯特准則指出:如果間隔為π/ω(ω=2πf),通過理想通信信道傳輸窄脈沖信號,則前後碼元之間不產生相互竄擾。因此,對於二進制數據信號的最大數據傳輸速率Rmax與通信信道帶寬B(B=f,單位Hz)的關系可以寫為:

Rmax=2.f(bps)

對於二進制數據若信道帶寬B=f=3000Hz,則最大數據傳輸速率為6000bps。

奈奎斯特定理描述了有限帶寬、無雜訊信道的最大數據傳輸速率與信道帶寬的關系。香農定理則描述了有限帶寬、有隨機熱雜訊信道的最大傳輸速率與信道帶寬、信噪比之間的關系。

香農定理指出:在有隨機熱雜訊的信道上傳輸數據信號時,數據傳輸速率Rmax與信道帶寬B、信噪比S/N的關系為:

Rmax=B.log2(1+S/N)

式中,Rmax單位為bps,帶寬B單位為Hz,信噪比S/N通常以dB(分貝)數表示。若S/N=30(dB),那麼信噪比根據公式:

S/N(dB)=10.lg(S/N)

可得,S/N=1000。若帶寬B=3000Hz,則Rmax≈30kbps。香農定律給出了一個有限帶寬、有熱雜訊信道的最大數據傳輸速率的極限值。它表示對於帶寬只有3000Hz的通信信道,信噪比在30db時,無論數據採用二進制或更多的離散電平值表示,都不能用越過0kbps的速率傳輸數據。

因此通信信道最大傳輸速率與信道帶寬之間存在著明確的關系,所以人們可以用「帶寬」去取代「速率」。例如,人們常把網路的「高數據傳輸速率」用網路的「高帶寬」去表述。因此「帶寬」與「速率」在網路技術的討論中幾乎成了同義詞。

帶寬:信號傳輸頻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Hz)。信道容量:單位時間內傳輸的最大碼元數(Baud),或單位時間內傳輸的最大二進制數(b/s)。數據傳輸速率:每秒鍾傳輸的二進制數(b/s)。

帶寬 :信道可以不失真地傳輸信號的頻率范圍。為不同應用而設計的傳輸媒體具有不同的信道質量,所支持的帶寬有所不同。
信道容量:信道在單位時間內可以傳輸的最大信號量,表示信道的傳輸能力。信道容量有時也表示為單位時間內可傳輸的二進制位的位數(稱信道的數據傳輸速率,位速率),以位/秒(b/s)形式予以表示,簡記為bps。
數據傳輸率:信道在單位時間內可以傳輸的最大比特數。信道容量和信道帶寬具有正比的關系:帶寬越大,容量越大。(這句話是說,信道容量只是在受信噪比影響的情況下的信息傳輸速率
8:6000bps*30
9: 基帶傳輸又叫數字傳輸,是指把要傳輸的數據轉換為數字信號,使用固定的頻率在信道上傳輸。例如計算機網路中的信號就是基帶傳輸的。 和基帶相對的是頻帶傳輸,又叫模擬傳輸,是指信號在電話線等這樣的普通線路上,以正弦波形式傳播的方式。我們現有的電話、模擬電視信號等,都是屬於頻帶傳輸
在數字傳輸系統中,其傳輸對象通常是二進制數字信息,它可能來自計算機、網路或其它數字設備的各種數字代碼。也可能來自數字電話終端的脈沖編碼信號,設計數字傳輸系統的基本考慮是選擇一組有限的離散的波形來表示數字信息。這些離散波形可以是未經調制的不同電平信號,也可以是調制後的信號形式。由於未經調制的脈沖電信號所佔據的頻帶通常從直流和低頻開始。因而稱為數字基帶信號。在某些有線信道中,特別是傳輸距離不大遠的情況下,數字基帶信號可以直接傳送,我們稱之為數字信號的基帶傳輸

上面的傳輸方式適用於一個單位內部的區域網傳輸,但除了市內的線路之外,長途線路是無法傳送近似於0的分量的,也就是說,在計算機的遠程通信中,是不能直接傳輸原始的電脈沖信號的(也就是基帶信號了)。因此就需要利用頻帶傳輸,就是用基帶脈沖對載波波形的某些參量進行控制,使這些參量隨基帶脈沖變化,這就是調制。經過調制的信號稱為已調信號。已調信號通過線路傳輸到接收端,然後經過解調恢復為原始基帶脈沖。這種頻帶傳輸不僅克服了目前許多長途電話線路不能直接傳輸基帶信號的缺點,而且能實現多路復用的目的,從而提高了通信線路的利用率。不過頻帶傳輸在發送端和接收端都要設置數據機
10.
0 1 0 1 1 0 1 0
1 1 1 0 0 0 0(1)
0 0 0(0)1 1 0 0
1 0(0)1 1 1 0 1
0 0 0 0(1)0 1(0)

11. 優點:1.促進標准化工作,允許各供應商進行開發。2.各層相互獨立,把 網路操作分成低復雜性單元。3.靈活性好,某一層的變化不會影響到別層,設計者可專心設計和開發模塊功能。4.各層間通過一個介面在相鄰層上下通信
原則: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分層思想主要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1.功能分工的原則:即每一層的劃分都應有它自己明確的與其他層不同的基本功能。

2.隔離穩定的原則:即層與層的結構要相對獨立和相互隔離,從而使某一層內容或結構的變化對其他層的影響小,各層的功能、結構相對穩定。

3.分支擴張的原則:即公共部分與可分支部分劃分在不同層,這樣有利於分支部分的靈活擴充和公共部分的相對穩定,減少結構上的重復。

4.方便實現的原則:即方便標准化的技術實現。

12:七層參考模型 第1層:物理層 第2層:數據鏈路層 第3層:網路層
第4層:傳輸層 第5層:會話層 第6層:表示層 第7層:應用層

13: MAC(Media Access Control, 介質訪問控制)MAC地址是燒錄在Network Interface Card(網卡,NIC)里的.MAC地址,也叫硬體地址,是由48比特長(6位元組),16進制的數字組成.0-23位是由廠家自己分配.24-47位,叫做組織唯一標志符(organizationally unique ,是識別LAN(區域網)節點的標識

IP是 OSI參考模型中的3層設備使用的 全球唯一的32位 點分10進制地址. 分A B C D E 5類. A B C是用於互聯網的. D是廣播地址. E是實驗室預留的地址. IP地址相當於個人ID,是標識的作用

通過tcp/ip協議

14:「面向連接」就是在正式通信前必須要與對方建立起連接。比如你給別人打電話,必須等線路接通了、對方拿起話筒才能相互通話。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傳輸控制協議)是基於連接的協議,也就是說,在正式收發數據前,必須和對方建立可靠的連接。一個TCP連接必須要經過三次「對話」才能建立起來,其中的過程非常復雜,我們這里只做簡單、形象的介紹,你只要做到能夠理解這個過程即可。我們來看看這三次對話的簡單過程:主機A向主機B發出連接請求數據包:「我想給你發數據,可以嗎?」,這是第一次對話;主機B向主機A發送同意連接和要求同步(同步就是兩台主機一個在發送,一個在接收,協調工作)的數據包:「可以,你什麼時候發?」,這是第二次對話;主機A再發出一個數據包確認主機B的要求同步:「我現在就發,你接著吧!」,這是第三次對話。三次「對話」的目的是使數據包的發送和接收同步,經過三次「對話」之後,主機A才向主機B正式發送數據。

TCP協議能為應用程序提供可靠的通信連接,使一台計算機發出的位元組流無差錯地發往網路上的其他計算機,對可靠性要求高的數據通信系統往往使用TCP協議傳輸數據。
面向非連接的UDP協議

「面向非連接」就是在正式通信前不必與對方先建立連接,不管對方狀態就直接發送。這與現在風行的手機簡訊非常相似:你在發簡訊的時候,只需要輸入對方手機號就OK了。

UDP(User Data Protocol,用戶數據報協議)是與TCP相對應的協議。它是面向非連接的協議,它不與對方建立連接,而是直接就把數據包發送過去!

UDP適用於一次只傳送少量數據、對可靠性要求不高的應用環境。比如,我們經常使用「ping」命令來測試兩台主機之間TCP/IP通信是否正常,其實「ping」命令的原理就是向對方主機發送UDP數據包,然後對方主機確認收到數據包,如果數據包是否到達的消息及時反饋回來,那麼網路就是通的。例如,在默認狀態下,一次「ping」操作發送4個數據包(如圖2所示)。大家可以看到,發送的數據包數量是4包,收到的也是4包(因為對方主機收到後會發回一個確認收到的數據包)。這充分說明了UDP協議是面向非連接的協議,沒有建立連接的過程。正因為UDP協議沒有連接的過程,所以它的通信效果高;但也正因為如此,它的可靠性不如TCP協議高。QQ就使用UDP發消息,因此有時會出現收不到消息的情況。
TCP協議和UDP協議各有所長、各有所短,適用於不同要求的通信環境。

15:物理層:物理層(Physical layer)是參考模型的最低層。該層是網路通信的數據傳輸介質,由連接不同結點的電纜與設備共同構成。主要功能是:利用傳輸介質為數據鏈路層提供物理連接,負責處理數據傳輸並監控數據出錯率,以便數據流的透明傳輸。
 數據鏈路層:數據鏈路層(Data link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2層。 主要功能是:在物理層提供的服務基礎上,在通信的實體間建立數據鏈路連接,傳輸以「幀」為單位的數據包,並採用差錯控制與流量控制方法,使有差錯的物理線路變成無差錯的數據鏈路。
 網路層:網路層(Network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3層。主要功能是:為數據在結點之間傳輸創建邏輯鏈路,通過路由選擇演算法為分組通過通信子網選擇最適當的路徑,以及實現擁塞控制、網路互聯等功能。
 傳輸層:傳輸層(Transport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4層。主要功能是向用戶提供可靠的端到端(End-to-End)服務,處理數據包錯誤、數據包次序,以及其他一些關鍵傳輸問題。傳輸層向高層屏蔽了下層數據通信的細節,因此,它是計算機通信體系結構中關鍵的一層。
 會話層:會話層(Session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5層。主要功能是:負責維擴兩個結點之間的傳輸鏈接,以便確保點到點傳輸不中斷,以及管理數據交換等功能。
 表示層:表示層(Presentation layer)是參考模型的第6層。主要功能是:用於處理在兩個通信系統中交換信息的表示方式,主要包括數據格式變換、數據加密與解密、數據壓縮與恢復等功能。
 應用層:應用層(Application layer)是參考模型的最高層。主要功能是:為應用軟體提供了很多服務,例如文件伺服器、資料庫服務、電子郵件與其他網路軟體服務。
16。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帶沖突檢測的載波監聽多路訪問協議。分為非堅持型監聽演算法、1-堅持型監聽演算法和P-堅持型監聽演算法。

在區域網上,經常是在一條傳輸介質上連有多台計算機,如匯流排型和環型區域網,大家共享使用一條傳輸介質,而一條傳輸介質在某一時間內只能被一台計算機所使用,那麼在某一時刻到底誰能使用或訪問傳輸介質呢?這就需要有一個共同遵守的方法或原則來控制、協調各計算機對傳輸介質的同時訪問,這種方法,這種方法就是協議或稱為介質訪問控制方法。目前,在區域網中常用的傳輸介質訪問方法有:以太(Ethernet)方法、令牌(Token Ring)、FDDE方法、非同步傳輸模式(ATM)方法等,因此可以把區域網分為乙太網(Ethernet)、令牌網(Token Ring)、FDDE網、ATM網等
17:區域網的拓撲(Topology)結構是指網路中各節點的互連構型,也就是區域網的布線方式。常見的拓撲結構有星型、匯流排型及環型等。

18:共享式的話,通過匯流排這一共享介質使PC全部連通.
交換式區域網是用機與機之間,通過VLAN(虛擬區域網)劃分不同的網段.
從而使同一網段的PC可以通信,
最後有三點不同,
.數據轉發給哪個埠,交換機基於MAC地址作出決定,集線器根本不做決定,而是將數據轉發給所有埠.數據在交換機內部可以採用獨立路徑,在集線器中所有的數據都可以在所有的路徑上流動.
2.集線器所有埠共享一個帶寬,交換即每個埠有自己獨立的帶寬,互不影響.
3.集線器所有埠均是同一個沖突域,而交換機每個埠下是一 個獨立的沖突域

19:5-4-3規則,是指任意兩台計算機間最多不能超過5段線(既包括集線器到集線器的連接線纜,也包括集線器到計算機間的連接線纜)、4台集線器,並且只能有3台集線器直接與計算機等網路設備連接。

20: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rect),即載波監聽多路訪問/沖突檢測方法是一種爭用型的介質訪問控制協議。它起源於美國夏威夷大學開發的ALOHA網所採用的爭用型協議,並進行了改進,使之具有比ALOHA協議更高的介質利用率。

CSMA/CD是一種分布式介質訪問控制協議,網中的各個站(節點)都能獨立地決定數據幀的發送與接收。每個站在發送數據幀之前,首先要進行載波監聽,只有介質空閑時,才允許發送幀。這時,如果兩個以上的站同時監聽到介質空閑並發送幀,則會產生沖突現象,這使發送的幀都成為無效幀,發送隨即宣告失敗。每個站必須有能力隨時檢測沖突是否發生,一旦發生沖突,則應停止發送,以免介質帶寬因傳送無效幀而被白白浪費,然後隨機延時一段時間後,再重新爭用介質,重發送幀。CSMA/CD協議簡單、可靠,其網路系統(如Ethernet)被廣泛使用
21:只需給出一個判斷,若是獨立IP,則返回TRUE,若不是,則返回FALSE……
22:1.基本地址格式
現在的IP網路使用32位地址,以點分十進製表示,如172.16.0.0。地址格式為:IP地址=網路地址+主機地址 或 IP地址=主機地址+子網地址+主機地址。
網路地址是由Internet權力機構(InterNIC)統一分配的,目的是為了保證網路地址的全球唯一性。主機地址是由各個網路的系統管理員分配。因此,網路地址的唯一性與網路內主機地址的唯一性確保了IP地址的全球唯一性。

2.保留地址的分配
根據用途和安全性級別的不同,IP地址還可以大致分為兩類:公共地址和私有地址。公用地址在Internet中使用,可以在Internet中隨意訪問。私有地址只能在內部網路中使用,只有通過代理伺服器才能與Internet通信。
公用IP地址被分為基本三類。
Class A 1.0.0.0-126.255.255.255
Class B 128.0.0.0-191.255.255.255
Class C 192.0.0.0 -255.255.255.255
這三個基本類決定了你可以擁有多少的次網路(subnets) 和連接多少的用戶(devices)(伺服器,網關,列印機,電腦等)
Class A 擁有3個host.
Class B 擁有2個host.
Class C 擁有1個host.

Class A 可以適用於超級大公司或者政府機關
Class B 可以適用於普通的集團公司或者學校
Class C 可以適用於一般公司

一個機構或網路要連入Internet,必須申請公用IP地址。但是考慮到網路安全和內部實驗等特殊情況,在IP地址中專門保留了三個區域作為私有地址,其地址范圍如下:
10.0.0.0/8:10.0.0.0~10.255.255.255
172.16.0.0/12:172.16.0.0~172.31.255.255
192.168.0.0/16:192.168.0.0~192.168.255.255
使用保留地址的網路只能在內部進行通信,而不能與其他網路互連。因為本網路中的保留地址同樣也可能被其他網路使用,如果進行網路互連,那麼尋找路由時就會因為地址的不唯一而出現問題。但是這些使用保留地址的網路可以通過將本網路內的保留地址翻譯轉換成公共地址的方式實現與外部網路的互連。這也是保證網路安全的重要方法之一。

23:
平常使用的IP地址,基本上是A、B、C三類,這三類地址都有各自的默認子網掩碼,如果更改默認的子網掩碼,使IP地址中原來應該是用來表示主機的位現在用於表示網路號,這些「借用」的主機位就是子網位,可用於表示不同的子網號,從而就是在原來的網路中生成了不同的「子」網。原本劃分子網的目的是充分利用IP地址資源,不過現在也用於其他更多的目的。這樣的劃分子網是純邏輯層面的,在第三層(網路層)實施的分隔手段,只與使用TCP/IP協議進行通信的應用有關,也即是說,即使兩台機器不在同一子網,仍可使用其他協議(如IPX)通信,而且各機器如果有權力修改IP地址的話,隨時可以改變自己的IP,使自己位於不同子網中,而虛擬區域網(VLAN)是在第二層(數據鏈路層)實施的分隔,與協議無關,不同VLAN中的機器,如果沒有到達其他VLAN的路由,無論如何更改協議地址,都仍然無法與其他VLAN中的機器通信。

子網掩碼是一個32位地址,用於屏蔽IP地址的一部分以區別網路標識和主機標識,並說明該IP地址是在區域網上,還是在遠程網上

24:域名是Internet網路上的一個伺服器或一個網路系統的名字,在全世界,沒有重復的域名域名具有唯一性。從技術上講,域名只是一個Internet中用於解決地址對應問題的一種方法。可以說只是一個技術名詞。但是,由於Internet已經成為了全世界人的Internet,域名也自然地成為了一個社會科學名詞

4. 組建網路的三要素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三要素:計算機及輔助設備(HUB集線器)、通信介質(導線、無線)、網路軟體(Windows NT、Novell)。
還有計算機網路的協議三要素:」語法、語義、規則 「。
網路三要素:網路協議TCP/IP、IPX/SPX、NETBEUI

5. 組建網路的三要素是什麼

一個計算機網路必須具備以下3個基本要素:(1) 至少有兩個具有獨立操作系統的計算機,且它們之間有相互共享某種資源的需求。(2)兩個獨立的計算機之間必須用某種通信手段將其連接。(3)網路中各個獨立的計算機之間要能相互通信,必須制定相互可確認的規范標准或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