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出現的大型計算機可以看作是計算機領域的第一次浪潮,隨後個人計算機的出現是第二次浪潮。現在,計算機領域的第三次浪潮可能會給計算機工業帶來極大的震動,這就是互動式網路。現在桌上型家庭計算機的銷售雖然急劇上升,但它很可能就快過時了。個人計算機在過去10年內處在戲劇性的技術變革的最前沿,如今卻正在被推到一旁。未來將屬於全球性的網路。 在第一次浪潮中,信息處理是關鍵。當時,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生產的是能夠進行快速復雜計算的,體積龐大的大型計算機。到了80年代,商業人士不願意再等著從大型計算機專家那裡得到信息。因此,他們購買了當時最流行的桌上型計算機,開始用自己的計算機得出分析結果。信息的獲取成為計算機領域的第二次浪潮。計算機領域的第三次浪潮,就是同其他人發生聯系。第二次浪潮的情景是每張桌子上擺有一台計算機,而第三次浪潮是把所有這些計算機都連接在一起。人們將互相發送信息,或者在網路上提供信息讓別人來看。互聯網路代表了這種趨勢,但是當第三次浪潮真正到來時,互聯網路的速度應當比今天要快得多,結構也靈活得多。因為人們並不想通過聯機獲得靜態信息,他們希望對這些信息進行處理,並且希望進行互動式聯系。計算機領域的第三次浪潮將對計算機業產生巨大的影響,網路全景通信公司可能會和微軟公司展開激烈競爭。網路全景通信公司擁有環球瀏覽器70%的市場,可以接受使用Java軟體編寫的程序,並且致力於保持通信安全。而微軟公司的傳統優勢—控制桌上型計算機市場的操作系統,在全球性網路的時代里將可能變得不那麼重要了。
❷ 計算機網路概念
1.計算機網路基本概念
廣義觀點:實現遠程信息處理的系統或者能進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
資源共享觀點:
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的方式互聯起來的自洽計算機系統的集合
目的:資源共享
組成單元: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多台獨立的「自洽計算機」
網路協議:網路中計算機必須遵循的統一規則
用戶透明性觀點:能為用戶自動管理資源的網路操作系統,能夠調用用戶所需要的資源,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2.計算機網路的組成
組成部分角度
硬體:主機(端系統)、通信鏈路(雙絞線、光纖)、交換設備(路由器、交換機)以及通信處理機(網卡等)
軟體:實現資源共享的軟體以及方便用戶使用的各種工具軟體(網路操作系統、郵件收發系統、FTP程序、聊天程序)
協議:計算機網路的核心,規定了網路傳輸數據遵循的規定
工作角度
邊緣部分:所有連接到網際網路上、供用戶直接使用的主機組成,用來進行通物漏信(傳洞仔輸數據、音頻或者視頻和資源共享。用戶直接使用(C/S方式和P2P方式)
核心部分:大量的網路和連接這些網路的路由器組成,為邊緣部分提供連通信和交換服務
功能組成角度
通信子網:傳輸介質,通信設備,相應的網路協議。使得網路具有數據傳輸,交換,控制和存儲的能力,實現聯網計算機之間的數據通信
資源子網:實現資源共享功能以及軟體的集合,向網路用戶提供共享其他計算機硬體、軟體和數據的服務
3.計算機網路的功能
數據通信: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實現聯網計算機之間的信息傳輸,將分散的計算機聯系起來
資源共享:實現軟體、硬體、數據的共享,使得計算機網路中的資源互通有無,分工協作,提高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的利用率
分布式處理:將某個計算機負載過重的任務分散到多台計算機上,提高整個系統的利用率
提高可靠性:各台計算機可以通過網路互為替代機
負載均衡:將工作任務均衡的分配給計算機網路中的各台計算機
4.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分布范圍分類
廣域網
城域網
區域網
個人區域網
傳輸技術分類
廣播式網路
點對點網路
按照拓撲結構分類
星形網路
匯流排型網路
環形網路
網狀形網路
按照使用者分類
公用網
專用網
按照傳輸介質分類
有線網路
無限網路
5.計算機網路的標准化工作及相關組織
生成RFC的過程:網際網路草案、建議標准、草案標准、網際網路標准
國際組織: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國際電信聯盟ITU、國際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
6.計算機網路的性能指標
帶寬:網路在通信線路中傳送該數據的能力,單位:比特/每秒
時延:數據從網路的一端發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總時間
發送時延:發送時延=分組長度/信道帶寬
傳播時延:傳播時延=信道長度/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
處理時延
排隊時延
時延帶寬積:發送端連續發送數據且發送的第一個比特即將達到終點時,發送端已經發出的比特數
時延帶寬積=傳播時延*信納螞汪道帶寬
往返時延:從發到數據到接收到接收端的確認,經歷的時延
吞吐量: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的數據量
速率:連接到計算機網路上主機在數字信道上傳送數據的速率(數據率或者比特率),最高的數據率即為帶寬
❸ 計算機網路的概念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
(3)計算機網路化概念擴展閱讀:
由於計算機網路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為了簡化其設計,通常採用結構化的設計方法。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是指整個網路系統邏輯結構和功能分配。計算機網路系統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將一個復雜系統分解成若干個容易處理的系統,然後分而治之,這種結構化設計方法是工程設計中最常見的手段。分層就是系統分解的最好方法之一。
層次結構的好處在於是每一層實現一種相對獨立功能。分層結構還有一與交流、理解和標准化。計算機網路的層次結構一般以垂直分層模型還表示。
❹ 計算機網路的概念是什麼
計算機(Computer)是一種能接收和存儲信息,並按照存儲在其內部的程序(這些程序是人們意志的體現)對輸入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然後把處理結果輸出的高度自動化的電子設備。
==========================================================
計算機網路的概念:
對「計算機網路」這個概念的理解和定義,隨著計算機網路本身的發展,人們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觀點。
早期的計算機系統是高度集中的,所有的設備安裝在單獨的大房間中,後來出現了批處理和分時系統,
分時系統所連接的多個終端必須緊接著主計算機。50年代中後期,許多系統都將地理上分散的多個終端通過
通信線路連接到一台中心計算機上,這樣就出觀了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
2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
終端:一台計算機的外部設備包括CRT控制器和鍵盤,無GPU內存。
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在主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
連接起來,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近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但這樣的通信系統己具備了通信的雛形。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典型代
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
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
一起負責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了
資源子網。
兩個主機間通信時對傳送信息內容的理解,信息表示形式以及各種情況下的應答信號都必須遵守一個共
同的約定,稱為協議。
在ARPA網中,將協議按功能分成了若干層次,如何分層,以及各層中具體採用的協議的總和,稱為網路
體系結構,體系結構是個抽象的概念,其具體實現是通過特定的硬體和軟體來完成的。
70年代至80年代中第二代網路得到迅猛的發展。
第二代網路以通信子網為中心。這個時期,網路概念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
立功能的計算機之集合體」,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
IS0在1984年頒布了0SI/RM,該模型分為七個層次,也稱為0SI七層模型,公認為新一代計算機網路體系
結構的基礎。為普及區域網奠定了基礎。
70年代後,由於大規模集成電路出現,區域網由於投資少,方便靈活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迅猛的發展
,與廣域網相比有共性,如分層的體系結構,又有不同的特性,如區域網為節省費用而不採用存儲轉發的方
式,而是由單個的廣播信道來連結網上計算機。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從80年代末開始,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多媒體,智能網
絡,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對用戶透明的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為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計算機網路:將
多個具有獨立工作能力的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由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實現資源共享和數據通信的
系統。
從定義中看出涉及到三個方面的問題:
(1)至少兩台計算機互聯。
(2)通信設備與線路介質。
(3)網路軟體,通信協議和NOS
❺ 計算機網路的概念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核肆,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改伍轎絡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5)計算機網路化概念擴展閱讀
21世紀人類將全面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重要特徵就是數字化、網路化和信息化。要實現信息化就必須依靠完善的網路,因為網路可以非常迅速地傳遞信息。因此網路現在已經成為信息社會的命脈和發展知識經濟的重要基礎。網路對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以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三網」,即電信網路、有線電視網路和計算機網路。這三種網路向用戶提供的服務不同。電信網路的用戶可得到電話、電報以及傳真等服務;有線電視網路的用戶能夠觀看各種電視節目。
計算機網路則可使用戶能夠迅速傳送數據文件,以及從網路上查找並獲取各種有用資料,包括圖像和視頻文件。這三種網路在信息化過程中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中發展最快橘顫的並起到核心作用的是計算機網路。
隨著技術的發展,電信網路和有線電視網路都逐漸融入了現代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的技術,這就產生了「網路融合」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