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分片怎麼計算
擴展閱讀
蘋果下載軟體全屏 2025-02-02 09:53:45
移動網路hd是否額外收費 2025-02-02 09:48:57

計算機網路分片怎麼計算

發布時間: 2023-10-07 00:57:28

『壹』 關於計算機網路

報文3200+160=3360bit
因為區域網只能傳1200bit,所以要切片,每個切片前面還要加20bit(沒記錯的話)的首部,也就是1200bit中只有1180bit能用來傳報文。
3360/1180=3片
共需傳播的數據量為3360+3*20=3420bit。

計算機網路的課學了n久,快忘光了,不知道對不對

『貳』 計算機網路方面的計算機題,請幫忙回答,關於數據報的

題意不是很清楚.從「數據報」這一名詞,我推測你說的是IP層。

顯然,IP層的固定首部為20個位元組:
所以要發送的信息數據長度為:5000-20=4800(位元組)
分片為:4800/1600=3(^_^,太巧合了);
所以各數據片的數據長度為:1600位元組;

下面說說片偏移
首先你要明白片偏移是以8個位元組為單位的。
所以第一片的片偏移為:0;
第二片為:1600/8=200;
第三片為:1600/8+200=400;

最後說說MF標志:
MF全稱為more fragment,意思為還有分片嗎?
顯然有三個分片,所以MF分別為:
1,1,0。

最後給你補一點小知識:
IP首部還有一個叫DF的欄位,該欄位全稱為:don't fragment,意思是不能分片。如果該欄位為一,數據報就不會分片,如果出現題目超最大長度的現象,則返回的是ICMP差錯報告報文;顯然此題中數據報DF欄位為0,才能出現以上我討論的情況。

^_^,給分我吧。

『叄』 計算機網路(三)——網路層

網路層的 目的 是實現在任意結點間進行數據報傳輸,它的目的與鏈路層、物理層不是一樣的嗎?但是通過它數據可以在更大的網路中傳輸。

為了能使數據更好地在更大的網路中傳輸,網路層主要實現三個功能: 異構網路互聯 路由與轉發 擁塞控制

我們知道,在物理層、鏈路層,可以使用不同的傳輸介質和拓撲結構將幾台、十幾台主機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小型的區域網,把這些組成結構不完全相同的區域網稱為異構網,因此將它們連接擴大成更大的網路,需要一個類似轉接頭的設備——路由器,路由器不僅僅可以連接異構網,還能隔離沖突域和廣播域,依照IP地址轉發。

下圖對集線器、網橋、交換機和路由器能否隔離沖突域和廣播域進行比較:

路由器作為連接多個網路的結點,不僅需要完成對數據的分組轉發,還要選擇傳輸路徑,因此路由器主要由 路由選擇 分組轉發 組成。

網路層最重要的功能是 路由與轉發 功能。路由也就是選擇一條合適的路,轉發則是在這條路上遵守協議。這有點像從某個多個國家的交界城市自駕,選其中一條路,那麼就遵守這個國家的交通協議。

數據通過一個又一個路由器到達目的地址,路由器怎麼知道數據應該從哪個埠出發才能到達目的地呢?這就需要構造路由表。
路由表有兩種構造方式: 靜態 動態

一個個小網路可以構成一個區域,足夠多的區域互連成一個網路,多個網路又形成巨大的互聯網。要想讓數據高效在網路中傳輸,採用「分而治之」的理念。
將互聯網分為許多較小的自治系統,系統有權決定自己內部採用什麼路由協議,這便是層次路由。通過層次路由便可以採用靈活的協議傳輸數據。數據在自治系統內傳輸採用 內部網關協議 而自治系統之間則採用 外部網關協議

內部網關協議有兩種協議: 路由信息協議(RIP) 開放最短路徑優先協議(OSPF)

外部網關協議則是邊界網關協議(BGP)。內部網關協議服務某個自治系統,范圍較小,所以盡可能有效地從源站送到目的站,也就是找到一條最佳路徑。而外部網關協議需要面對更大的網路范圍和網路環境,因此更關注的找到比較好的路徑,也就是不能兜圈子。

BGP工作原理:

將三種路由協議進行比較:

構建大規模、異構網路的互聯網除了硬體的支持外,還需要建立協議以實現數據報傳輸服務——IP協議。
目前IP協議有兩個版本:IPv4和IPv6。

現在主流的IP協議版本還是IPv4。

IP數據報主要由首部和數據部分組成,由TCP報文段封裝到數據部分,再在前端加上一些描述信息的首部,其格式如下圖:

IP協議使用分組轉發,當報文過大時需要分片。分片的思路如下:

如果把IP數據報看作是信,那麼首部中的源地址與目的地址則分別是發信地址和郵件地址。為了方便路由計算這些地址,並且使IP地址足夠使用,因此將IP地址進行分類。

IP地址的格式 : {<網路號>,<主機號>},網路號標志主機所連接的網路,主機號標志該主機,每個IP地址都是唯一的。

IP地址分類 如下:

通過分類,可以計算每個網路中最大的主機數:

網路地址轉換(NAT)是一種轉換機制,將專用網路地址轉換為公用地址,目的是為了對外隱藏內部管理的IP地址,這樣不僅可以保證網路安全,還可以解決IP地址不足問題。
當路由器接收到的目的地址是私有地址則一律不進行轉發,而如果是公用地址,則是用NAT轉換表將源IP及埠號映射成全球IP號,然後從WAN埠發送到網際網路上。

IP地址有A、B、C類網路號,如果把A類網路號分給一個廣播域,那麼這個廣播域可以接入16,777,212台主機,然而一個廣播域不可能融入這么多台主機,因為這樣會導致廣播域過飽和而癱瘓,而只給其分配一定數量的網路號,則會浪費大量的IP地址。因此在IP地址中增加一個「子網號欄位」,將IP地址劃分為三級,即IP地址={<網路號>,<子網號>,<主機號>},也就是從主機號中借用幾個比特號作為子網號,這個子網號是對內劃分的,對外仍舊表現為二級IP地址。

主機或路由器如何判斷一個網路是否進行子網劃分了呢?——利用子網掩碼。

CIDR是 無分類 域間路由器選擇,目的是消除A、B、C類網路劃分,這樣可以大幅度提高IP地址空間利用率。相比較子網掩碼劃分,它更加靈活。

上圖中,如果R1收到前綴為206.1的IP地址,它只需要轉發給R2,具體發往網路1還是網路2,則由R2計算得出。

通過IP地址,可以將數據從某個網路傳輸到目的網路,但是把信息發送給哪台主機呢?由於路由器的隔離,IP網路沒辦法使用廣播方式查找MAC地址,只有通過鏈路層的MAC地址以廣播方式定址。
因此,IP協議還包括三個協議—— ARP、DHCP和ICMP ,共同配合完成數據轉發。

IPv6是解決IP地址耗盡的根本手段。它與IPv4的報文形式差別如下圖:

IPv6與IPv4地址通信示意圖:

在通信過程中,如果分組過量而導致網路性能下降,會產生擁塞。

擁塞的控制方式:

『肆』 計算機網路MF欄位怎麼算

計算機網路(第7版)p129

(6)標志 佔3位,但目前只有2位有意義

  • 標志欄位中的最低位記為MF。MF=1即表示後面「還有分片」的數據報。MF=0表示這已經是若干數據報片中的最後一個。

  • 標志欄位中間的一位記為DF,意思是「不能分片」。只有當DF=0時才允許分片。

『伍』 計算機網路中IP數據報的片偏移計算

答案是A,偏移量的意思就是這個數據包是從源數據包哪個地方開始的,因為IP報文有40個位元組的IP報文頭,所以1300個位元組的數據會被分成以下三個包: A數據包:包含40個位元組的IP報文頭,0-460位元組的數據,偏移量為0; B數據包:包含40個位元組的IP報文頭,460-920位元組的數據,偏移量為460; C數據包:包含40個位元組的IP報文頭,920-1300位元組的數據,偏移量為920

『陸』 計算機網路。A,B,C網段的網路范圍和主機數,和計算方法

關於A類,B類,C類IP地址的網段和主機數的計算方法
IP地址是一個32位的二進制數,由四個八位欄位組成。每個IP地址包括兩部分:一部分為網路標識(網路號),一部分為主機標識(主機號)。

A類地址前8位為網路標識,後24位為主機標識,網段與主機數的計算方法如下:

A類網段計算:
根據規定,A類地址的網路標識必須以「0」開頭。那麼其網段數應該為0XXXXXXX.YYYYYYYY.YYYYYYYY.YYYYYYYY即後面有七位數字,因為是二進制數,所以網段數應該為:
27,即2的7次冪個網段,等於128,即網段應該是0—127之間。而網路空間計算都必須「減2」,這是因為要扣除兩個保留地址:二進制數里全是「0」和全是「1」的要保留。「0」做為網路號,「1」做為廣播號。所以A類地址的網段為1—126.
所以網段數為27-2=126.
A類主機數計算:
因為後面24位是主機標識,所以主機數應該是224,即2的24次冪
224=412=166=2563=16777216,扣除兩個保留地址後,主機最大數應該是16777214個。
綜上所述,A類IP地址范圍應該是:1.0.0.1~126.255.255.254
其中紅色的為網路標識,綠色為主機標識
B類地址前16位為網路標識,後16位為主機標識,網段與主機數的計算方法如下:
B類網段計算:
根據規定,B類地址的網路標識必須以「10」開頭。那麼其網段數應該為10XXXXXX.XXXXXXXX.YYYYYYYY.YYYYYYYY即後面有14位數字,因為是二進制數,所以網段數應該為:
214,即2的14次冪個網段,等於16384,扣除兩個全「0」,全「1」的保留地址,所以B類網路可以有16382個網段。
而轉換成十進制後, IP地址的第一個小數點前的數字應該是多少呢?因為第一段是10XXXXXX,所以應該是26個,即2的6次冪,等於64個。127是被保留網段暫不使用,所以網段應該是從128開始,到128+64-1=191,其中192是保留網段。即十進制IP的第一段數字是在128—191之間。
B類主機數計算:
因為後面16位是主機標識,所以主機數應該是216,即2的16次冪
216=48=164=2562=65536,扣除兩個保留地址後,主機最大數應該是65534個。
綜上所述,B類IP地址范圍應該是:128.0.0.1~191.255.255.254

其中紅色的為網路標識,綠色為主機標識
C類地址前24位為網路標識,後8位為主機標識,網段與主機數的計算方法如下:
C類網段計算:
根據規定,C類地址的網路標識必須以「110」開頭。那麼其網段數應該為110XXXXX.XXXXXXXX.XXXXXXXX.YYYYYYYY即後面有21位數字,因為是二進制數,所以網段數應該為:
221,即2的21次冪個網段,等於2097152,扣除兩個全「0」,全「1」的保留地址,所以B類網路可以有2097150個網段。
而轉換成十進制後,IP地址的第一個小數點前的數字應該是多少呢?因為第一段是110XXXXX,所以應該是25個,即2的5次冪,等於32個。所以網段應該是從192開始,到192+32-1=223,224作為保留欄位。即十進制IP的第一段數字是在192—223之間。
C類主機數計算:
因為後面8位是主機標識,所以主機數應該是28,即2的8次冪
28=44=162=2562,扣除兩個保留地址後,主機最大數應該是254個。
綜上所述,C類IP地址范圍應該是:192.0.0.1~223.255.25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