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詳解圖解計算機網路177 個名詞
大家好,我是偉哥。上篇《60 張圖詳解 98 個常見的網路概念》有一段時間了,現在重新匯總整理,把最近提到的網路名詞也加上。同時為了方便閱讀,增加了大量的配圖,讓網路小白也能輕松理解。考慮到 177 個網路名詞加上 123 張圖,文章的篇幅就很長了,有必要分類整理下,於是按照網路分層結構,加上分層的擴展內容,把所有名詞分成了 15 個小類,方便查閱。
1、 電路交換 :在通信開始前,通信雙方要在網路上建立專屬信道來發送數據,信道至少會持續到通信結束才會斷開。
2、 包交換 :又叫做分組交換,是將數據分為多個消息塊(即數據包),再通過網路對每個數據塊進行單獨傳輸選路。
3、 網路協議 :為在網路中傳輸數據而對數據定義的一系列標准或規則。
4、 協議棧 :網路協議的具體定義或具體實現。
5、 萬維網 ( WWW ):可以通過 URL 地址進行定義、通過 HTTP/HTTPS 協議建立連接、通過互聯網進行訪問的網頁資源空間。
6、 區域網 ( LAN ):在一個有限區域內實現終端設備互聯的網路。
7、 城域網 ( MAN ):規模大於區域網,覆蓋區域小到一個方圓數千米的大型園區,大到一個城市圈的網路。
8、 廣域網 ( WAN ):跨越大范圍地理區域建立連接的網路。
9、 互聯網 ( Internet ):通過各種互聯網協議為全世界成千上萬的設備建立互聯的全球計算機網路系統。
10、 物聯網 ( IoT ):通過內置電子晶元的方式,將各種物理設備連接到網路中,實現多元設備間信息交互的網路。
11、 雲計算 ( Cloud Computing ):通過互聯網為計算機和其它設備提供處理資源共享的網路。
12、 大數據 ( Big Data ):通過匯總的計算資源對龐大的數據量進行分析,得出更加准確的預測結論,並用來指導實踐。
13、 SDN :指控制平面和數據平面分離,並通過提升網路編程能能力,使網路管理方式更優。
14、 數據平面/轉發平面 :指網路設備中與判斷如何轉發數據和執行數據轉發相關的部分。
15、 控制平面 :指網路設備中與控制設備完成轉發工作的相關部分。
1、 操作系統 :一種安裝在智能設備上,為操作智能設備消除硬體差異,並為程序提供可移植性的軟體平台。
2、 圖形用戶界面 ( GUI ):指用戶在大部分情況下可以通過點擊圖標等可視化圖形來完成設備操作的軟體界面。
3、 命令行界面 ( CLI ):指用戶需要通過輸入文本命令來完成設備操作的軟體界面。
4、 RAM :隨機存取存儲器的簡稱,也叫做內存。安裝在數通設備上與安裝在計算機中的作用相同,即用於存儲臨時文件,斷電內容消失。
5、 Flash :安裝在數通設備上,與計算機硬碟的功能類似,用來存放包括操作系統在內的大量文件。
6、 NVRAM :非易失隨機存取存儲器的簡稱。用來保存數通設備的啟動配置文件,斷電不會消失。
7、 Console 介面 :即控制台介面,通過 Console 線纜連接自己的終端和數通設備的 Console 介面,使用終端模擬軟體對數通設備進行本地管理訪問。
1、 OSI 模型 :為規范和定義通信網路,將通信功能按照邏輯分為不同功能層級的概念模型,分為 7 層。
2、 TCP/IP 模型 :也叫做互聯網協議棧,是目前互聯網所使用的通信模型,由 TCP 協議和 IP 協議的規范發展而來,分為 4 層。
3、 應用層 :指 OSI 模型的第 7 層,也是 TCP/IP 模型的第 4 層,是離用戶最近的一層,用戶通過應用軟體和這一層進行交互。理論上,在 TCP/IP 模型中,應用層也包含了 OSI 模型中的表示層和會話層的功能。但表示層和會話層的實用性不強,應用層在兩種模型中區別不大。
4、 傳輸層 :指 OSI 模型的第 4 層,也是 TCP/IP 模型的第 3 層,在兩個模型中區別不大,負責規范數據傳輸的功能和流程。
5、 網路層 :指 OSI 模型的第 3 層,這一層是規范如何將數據從源設備轉發到目的設備。
6、 數據包 :經過網路層協議封裝後的數據。
7、 數據鏈路層 :OSI 模型的第 2 層,規范在直連節點或同一個區域網中的節點之間,如何實現數據傳輸。另外,這一層也負責檢測和糾正物理層在傳輸數據過程中造成的錯誤。
8、 數據幀 :經過數據鏈路層協議封裝後的數據。
9、 物理層 :OSI 模型的第 1 層,這一層的服務是規范物理傳輸的相關標准,實現信號在兩個設備之間進行傳輸。
10、 互聯網層 :TCP/IP 協議中的第 2 層,功能與 OSI 模型中的網路層類似。
11、 網路接入層 :TCP/IP 協議中的第 1 層,作用是定義數據如何在兩個直連節點或同一個區域網的節點之間傳輸,TCP/IP 模型中的這一層結合了 OSI 模型中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的功能。
12、 封裝 :發送方設備按照協議標準定義的格式及相關參數添加到轉發數據上,來保障通信各方執行協議標準的操作。
13、 解封裝 :接收方設備拆除發送方設備封裝的數據,還原轉發數據的操作。
14、 頭部 :按照協議定義的格式封裝在數據上的協議功能數據和參數。
1、 雙絞線 :將兩根互相絕緣的導線按一定規格纏繞在一起,以便它們互相沖抵干擾,從而形成的通信介質。
2、 光纖 :為實現數據通信,利用全反射原理傳輸光線的玻璃纖維載體。
3、 IEEE 802.3 :IEEE 組織定義的乙太網技術標准,即有線網路標准。
4、 IEEE 802.11 :IEEE 組織定義的無線區域網標准。
5、 奇偶校驗 :接收方對比接收的數據與原始數據時,檢測數據的二進制數位中 「 1 」 的奇偶個數是否相同,從而判斷數據與發送時是否一致的校驗方式。
6、 校驗和 :接收方對比接收的數據與原始數據的校驗和是否相同,判斷數據與發送時是否一致的校驗方式。
7、 循環冗餘校驗 :接收方通過多項式除法判斷數據與發送時是否一致的校驗方式。
8、 共享型乙太網 :所有連網設備處在一個沖突域中,需要競爭發送資源的乙太網環境。
9、 二進制 :逢 2 進位、只有 0 和 1 表示數字的計數系統。
10、 十六進制 :逢 16 進位、用 0 ~ F 表示數字的計數系統。
11、 沖突域 :通過共享媒介連接在一起的設備,共同構成的網路區域。在這個區域內,同時只能一台設備發送數據包。
12、 交換型乙太網 :連網設備互相之間不需要競爭發送資源,而是分別與中心設備兩兩組成點到點連接的乙太網環境。
13、 MAC 地址 :長度 48 位,固化在設備硬體上,用十六進製表示的數據鏈路層地址。
14、 廣播域 :在這個區域中,各個節點都可以收到其它節點發送的廣播數據包。
網路連接是指網路在應用級的互連。它是一對同構或異構的端系統,通過由多個網路或中間系統所提供的接續通路來進行連接,目的是實現系統之間的端到端的通信。因此,網路連接是對連接於不同網路的各種系統之間的互連,它主要強調協議的接續能力,以便完成端到端系統間的數據傳遞。
網路連接的類型[2]
網路連接類型定義了網路所連接設備的多少和方式,從而決定了網路的通信機制。網路連接類型在物理上僅有點到點連接和多點連接兩種。
1.點到點連接
點到點連接是最簡單的網路連接類型,其網路連接只涉及兩台設備。例如,把一台列印機連到一台計算機上就是點到點連接的典型例子。兩台微波天線之間的連接,也是通信中點到點連接的應用範例。可見,點到點連接類型的通信系統是由兩台設備直接相連所組成的系統。
點到點連接類型的通信系統的最大優點是因為僅有兩台設備共享一個連接,所以保證了每個站點都得到足夠的傳輸容量或帶寬。
2.多點連接
多點連接是指3台或更多設備之間的連接類型。計算機網路是一個最普遍的多點連接類型的通信系統。不過,多點連接的方式,按照一定的通信要求有所不同,但多點連接類型提供了多個設備之間能夠通信的基本模式。
多點連接類型的通信系統除了定義了多個設備能夠相互通信的模式,並使多個設備能夠共享同一傳輸容量或帶寬成為可能,即把整個傳輸容量分配給連接到傳輸媒介上的每一台設備。計算機網路系統是典型的多點連接類型及應用。
㈢ 網路專業術語
網路基本術語
上網沖浪之前,掌握一些網路術語是必須的。否則,聽那些網蟲們神侃,你可真會有「雲山霧罩」的感覺。下面列出了一些常見的網路術語,可千萬得記住喲!
Internet:Internet是由遍布全世界的大大小小網路組成的一個鬆散結合的全球互聯網路。目前Internet上的主機數已多達數千萬個。
WWW:WWW是World Wide Web的簡稱,譯為萬維網或全球網,是指在網際網路上以超文本為基礎形成的信息網。它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可以輕松駕馭的圖形化界面,用戶通過它可以查閱Internet上的信息資源。
URL:描述了Web瀏覽器請求和顯示某個特定資源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包括使用的傳輸協議、提供Web服務的主機名、HTML文檔在遠程主機上的路徑和文件名以及客戶與遠程主機連接時使用的埠號。
TCP/IP協議:世界上有各種不同類型的計算機,也有不同的操作系統,要想讓這些裝有不同操作系統的不同類型計算機互相通訊,就必須有統一的標准。TCP/IP協議就是目前被各方面遵從的網際互聯工業標准。
IP地址:為了能在網路上准確地找到一台計算機,TCP/IP協議為每個連到Internet上的計算機分配了一個惟一的用32位二進制數字表示的地址的字,為便於管理,將它們分割為四部分並轉換為十進制數字,就是我們常說的IP地址。如:202.96.128.110。
DNS:TCP/IP提供了一種域名系統(Domain Name System),它為每個IP地址提供了一個便於記憶的域名,如http://www.cce.com.cn/。我們上網時鍵入域名後,DNS就會將它翻譯成IP地址讓計算機辨識,如http://www.cce.com.cn/的IP地址為192.9.188.1。
Java:由Sun公司開發的新一代面向對象的網路編程語言,可以交叉支持不同的平台。
ISP:全稱為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即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能提供撥號上網服務、網上瀏覽、下載文件、收發電子郵件等服務。
ICP:網上信息內容服務商,它為上網用戶提供包括新聞、娛樂、購物等方面的信息。
撥號上網:用戶通過數據機使用電話線撥打ISP的上網電話號碼,從而連接上internet的方式。
E—mail:電子郵件,即我們通過計算機接發的各種電子信息(如文本、圖片、軟體等)的一種工具。
BBS:網際網路上信息實時發布系統。相當於現代生活中的公告牌,上網用戶可以在此發布各種各樣的信息。
下載:將網路上其他計算機中的信息(文本、圖片、軟體等)拷貝到本地計算機中的過程。
㈣ 具體介紹下http,tcp,udp協議,ftp,ip等專業性的網路通信名詞
HTTP FTP 為應用層協議,主要應用於某些服務
TCP UDP 傳輸層協議
IP 網路層協議
HTTP 中文名稱:超文本傳送協議 英文名稱:hypertext transport protocol;HTTP
定義:一種詳細規定了瀏覽器和萬維網伺服器之間互相通信的規則,通過網際網路傳送萬維網文檔的數據傳送協議。
主要應用於WEB服務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傳輸控制協議TCP是一種面向連接(連接導向)的、可靠的、基於位元組流的運輸層(Transport layer)通信協議,由IETF的RFC 793說明(specified)。在簡化的計算機網路OSI模型中,它完成第四層傳輸層所指定的功能,UDP是同一層內另一個重要的傳輸協議。
UDP 是User Datagram Protocol的簡稱, 中文名是用戶數據包協議,是 OSI 參考模型中一種無連接的傳輸層協議,提供面向事務的簡單不可靠信息傳送服務。它是IETF RFC 768是UDP的正式規范。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FTP)是TCP/IP網路上兩台計算機傳送文件的協議,FTP是在TCP/IP網路和INTERNET上最早使用的協議之一,它屬於網路協議組的應用層。FTP客戶機可以給伺服器發出命令來下載文件,上載文件,創建或改變伺服器上的目錄。
IP是英文Internet Protocol(網路之間互連的協議)的縮寫,中文簡稱為「網協」,也就是為計算機網路相互連接進行通信而設計的協議。在網際網路中,它是能使連接到網上的所有計算機網路實現相互通信的一套規則,規定了計算機在網際網路上進行通信時應當遵守的規則。任何廠家生產的計算機系統,只要遵守 IP協議就可以與網際網路互連互通。IP地址具有唯一性,根據用戶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5類。另外,IP還有進入防護,知識產權,指針寄存器等含義。
㈤ 請教各位網路大師,關於無線專業術語的解釋
802.11是無線網路連接的標准,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WIFI。802.11b是指11M的速率標准,802.11g是指54M的速率標准,802.11n是指150M的速率標准。他們向下兼容。
AP為Access Point簡稱,一般翻譯為「無線訪問節點」,它主要是提供無線工作站對有線區域網和從有線區域網對無線工作站的訪問,在訪問接入點覆蓋范圍內的無線工作站可以通過它進行相互通信。通俗的講,無線AP是無線網和有線網之間溝通的橋梁。由於無線AP的覆蓋范圍是一個向外擴散的圓形區域,因此,應當盡量把無線AP放置在無線網路的中心位置,而且各無線客戶端與無線AP的直線距離最好不要超過30米,以避免因通訊信號衰減過多而導致通信失敗。
MIMO(多輸入多輸出)是一種用於無線通信的天線技術,在這種技術中,多路天線同時用於源(發射器)和目的地(接收器)。在通信迴路每一端的天線都進行了組合以達到最小的誤差和最優的數據傳輸速度。MIMO是智能天線技術幾種形式中的一種,其他的幾種是MISO( 多路進,一路出)和SIMO(一路進,多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