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我國最早計算機網路是哪一年
擴展閱讀
惠普電腦pin密碼忘記了 2025-02-04 11:30:25

我國最早計算機網路是哪一年

發布時間: 2023-09-13 10:11:44

㈠ 最早的計算機網路什麼

計算機網路最早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最早的計算機網路是通過通信線路將遠方終端資料傳送給主計算機處理,形成一種簡單的聯機系統。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網路也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單機到多機的發展過程。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令人矚目,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建立的遠程網,80年代迅速興起的區域網,到90年代先進的、能夠提供足夠帶寬的交換式網路技術的產生、普及與應用,以及ATM、千兆乙太網、全光纖網等高速網路技術的誕生與發展;從僅有4個節點的遠程網發展到覆蓋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大型互聯網。
目前,計算機網路技術已廣泛應用於辦公自動化、企業管理與生產過程式控制制、金融與商業電子化、軍事、科研、教育信息服務、醫療衛生等領域。在我國,計算機網路也正在迅猛地發展。據CNNIC 2005年1月的統計,我國上網計算機總數達4160萬台,上網人數已有9400萬人,建立的網站已達66萬個,連接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德國、法國、日本、韓國等國的帶寬為74429Mbps。計算機網路正在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與生活方式,

㈡ 國內計算機最早是在哪一年連接上了互聯網

中國網路十年大記事

1994年4月初,中美科技合作聯委會在美國華盛頓舉行。會前,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胡啟恆代表中方向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重申連入Internet的要求,得到認可。

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過美國Sprint公司連入Internet的64K國際專線開通,實現了與Internet的全功能連接。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真正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國家。此事被中
國新聞界評為1994年中國十大科技新聞之一,被國家統計公報列為中國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1994年5月21日,在錢天白教授和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的協助下,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完成了中國國家頂級域名(CN)伺服器的設置,改變了中國的CN頂級域名伺服器一直放在國外的歷史。由錢天白、錢華林分別擔任中國CN域名的行政聯絡員和技術聯絡員。

1996年3月,清華大學提交的適應不同國家和地區中文編碼的漢字統一傳輸標准被IETF通過為RFC1922,成為中國國內第一個被認可為RFC文件的提交協議。

1997年1月,原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組建CNNIC專家組。成員包括:胡啟恆、錢天白、何德全、曲成義、錢華林、吳建平、劉韻潔、馬如山、張興華。胡啟恆院士為專家組組長,錢天白任副組長。專家組負責我國域名體系和域名管理辦法的研究,開展CNNIC的籌備工作。

1997年5月30日,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中國互聯網路域名注冊暫行管理辦法》,授權中國科學院組建和管理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授權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網路中心與CNNIC簽約並管理二級域名.e.cn。

1997年6月3日,受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委託,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組建了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行使國家互聯網路信息中心的職責。同日,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宣布成立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工作委員會。

1997年11月 CNNIC發布第一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止到1997年10月31日,我國共有上網計算機29.9萬台,上網用戶62萬人,CN下注冊的域名4066個,WWW站點1500個,國際出口帶寬18.64Mbps。

2000年9月25日,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這是中國第一部管理電信業的綜合性法規,標志著中國電信業的發展步入法制化軌道。同日,國務院公布施行《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

2001年9月7日,國家信息化推進工作辦公室發布《中國互聯網路信息資源數量調查報告》,該調查是受國家信息化推進工作辦公室委託,由中國互聯網路信息中心(CNNIC)與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及國家信息資源管理南京研究基地一起開展,這是中國首次對網路信息資源進行調查。結果顯示,截止至2001年4月30日,中國互聯網路的域名總數為692490個,網站總數為238249個,網頁總數為159460056頁;在線資料庫的總數為45598個。

2004年1月 CNNIC發布第十三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國共有上網計算機3089萬台,上網用戶7950萬人,躍居世界第二,CN下注冊的域名340040個,WWW站點595550個,國際出口帶寬27216M

㈢ 我國計算機網路發展史是什麼

縱觀我國互聯網發展的歷程,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以下4個階段:

  1. 第一代:遠程終端連接,時間:20世紀60年代早期,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主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鍵盤和顯示器) 分布在各處並與主機相連,用戶通過本地的終端使用遠程的主機。只提供終端 和主機之間的通信,子網之間無法通信。

  2.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階段(區域網),時間:20世紀60年代中期,多個主機互聯,實現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包括:通信子網、用戶資源 子網。終端用戶可以訪問本地主機和通信子網上所有主機的軟硬體資源。實現了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

  3.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廣域網、Internet),1981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訂:開放體系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之間實現互連。TCP/IP協議的誕生。

  4.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業務,大數據量),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信息高速公路 ATM技術、ISDN、千兆乙太網。交互性:網上電視點播、電視會議、可視電話、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路圖書館等高速、可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