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T(Round-Trip Time):往返時延。是指數據從網路一端傳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通常,時延由發送時延、傳播時延、排隊時延、處理時延四個部分組成。
(1)發送時延
發送時延是結點將數據分組發送到傳輸媒介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分組的第一個比特開始發送算起,到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要的時間。顯然,發送時延與網路介面/信道的傳輸速率成反比,與數據分組的長度成正比。
(2)傳播時延
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距離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傳播時延和信道的傳輸速率無關,
而是取決於傳輸媒介的長度,以及某種物理形式的信號在傳輸媒介中的傳播速度。
如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度是光速,即3×105km/s。電磁波在網路傳輸媒體中的傳播速度比在自由空間中的傳播速度要略低一些,在銅線中的傳播速度約為2.3×105km/s
,在光纖中的傳播速度約為2.0×105km/s 。
(3)排隊時延
排隊時延是分組在所經過的網路結點的緩存隊列中排隊所經歷的時延,排隊時延的長短主要取決於網路中當時的通信量,當網路的通信流量大時,排隊時雀畢間就長,極端情況下,當網路發生擁塞導致分組丟失時,該結點的排隊時延視為無窮大。
此外,在有優先順序演算法的網路中,排隊時延還取決於數據的優先順序和結點的隊列調度演算法。
(4)處理時延
處理時延是分組在中間結點的存儲轉發過程中而進行的一些必要的處理所花費的時間,這些處理包括提取分組的首部,進行差錯校驗,為分組定址和選路等。
(1)計算機網路rtt怎麼計算例題擴展閱讀
網路源銷端到端的時延是幾種時延的總合,其計算公式是:
總時延=傳播時延+發送時延+排隊時延+處理時延
根據網路的不同情況,有時有些時延可以忽略不計,如在區域網中,傳播時延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當網路沒有擁塞時,分組在各個結點的排隊時延可以忽略不計。
往返時延(Round-Trip Time,RTT)也是一個重要的性能指標,它表示從發送方發送數據開始,到發送方收到來自接收方的確認,總共經歷的時延。對於復雹歲游雜的網路,往返時延要包括各中間結點的處理時延和轉發數據時的發送時延。
② 計算機網路,傳輸層擁塞控制小問題。謝謝。 假設在沒有發生擁塞的情況下,在一條往返時延RTT為10m
擁塞窗口初始值=1個TCP報文= 2 K B < 24 K B =2KB<24KB=2KB<24KB,發送窗口=min{擁塞窗口,接收窗口},採用慢啟動演算法:
T=0,第1次發送,發送窗口=擁塞窗口=2KB;
t=10ms,得到確認,擁塞窗口=4KB
T=10ms,第2次發送,發送窗口=4KB;
t=20ms,得到確認,擁塞窗口=8KB
T=20ms,第3次發送,發送窗口=8KB;
t=30ms,得到確認,擁塞窗口=16KB
T=30ms,第4次發送,發送窗口=16KB;
t=40ms,得到確認,擁塞窗口=32KB
T=40ms,第5次發送,發送窗口=min{擁塞窗口,接收窗口}=24KB;
因此,需要40ms才能發送第一個完全窗口。
③ 一道網路的題目,計算TCP鏈接的RTO超時重傳時間!
(1)據RFC2988建議,RTO=RTTs+4*RTTd。其中RTTd是RTTs的偏差加權均值。
初次測量時,RTTd(1)= RTT(1)/2;
後續測量中,RTTd(i)=(1-Beta)* RTTd(i-1)+Beta*{ RTTs- RTT(i)};
Beta=1/4
依題意,RTT(1)樣本值為1.5秒,則
RTTs(1)=RTT(1)=1.5s RTTd(1)=RTT(1)/2=0.75s
RTO(1)=RTTs(1)+4RTTd(1)=1.5+4*0.75=4.5(s)
(2)RTT(2)=2.5 RTTs(1)=1.5s RTTd(1)=0.75s
RTTd(2)=(1-Beta)* RTTd(1)+Beta*{ RTTs(1)- RT
(2)}=0.75*3/4+{1.5-2.5}/4=13/16
RTO(2)=RTTs(1)+4RTTd(2)=1.5+4*13/16=4.75s
④ 計算機網路試題求解
第一題:
1.發送時延是指結點在發送數據時使數據塊從結點進入到傳輸媒體所需的時間,也就是從數據塊的第一個比特開始發送算起,到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發送時延又稱為傳輸時延,它的計算公式是:
發送時延=數據塊長度/信道帶寬=1000kbit/100kbit/s=10s
2.在計算機通信網中,傳播時延是指從發送端發送數據開始,到接收端收到數據(或者從接收端發送確認幀,到發送端收到確認幀),總共經歷的時間。實際上這一來一回所經歷的時間相加,就是所謂的RTT
d = 物理鏈路的長度
s = 介質的信號傳播速度 (~2x108 m/sec)
傳播延遲 = d/s=1000km/200000km/s=0.005s
第二題:
1、按照網段數劃分:
需要劃分的子網個數是:3個。
每段子網的網路號是TO前IP的最後一位減1
每段子網的廣播地址是TO後IP最後一位加1
1)202.298.20.1 ——202.298.20.62
2)202.298.20.65 —— 202.298.20.126
3)202.298.20.129 —— 202.298.20.190
4)202.298.20.193 —— 202.298.20.254
子網掩碼255.255.255.192
每個子網62個可用地址,滿足要求。
2、按照主機數劃分:
需要劃分的IP子網的子網掩碼為:255.255.255.224
每段子網的網路號是TO前IP的最後一位減1
每段子網的廣播地址是TO後IP最後一位加1
1)202.298.20.1—— 202.298.20.30
2)202.298.20.33 —— 202.298.20.62
3)202.298.20.65 —— 202.298.20.94
4)202.298.20.97 —— 202.298.20.126
5)202.298.20.129 —— 202.298.20.158
6)202.298.20.161 —— 202.298.20.190
7)202.298.20.193 ——202.298.20.222
8)202.298.20.225 ——202.298.20.254
每個子網30個可用地址,也滿足要求。
按照主機數劃分是最節省地址的,地址劃分是按照2的次方來劃分的,主機數=<28,則劃分的地址數應該是2的5次方,就是32個,那麼子網掩碼的最後一位就是256-32=224,即子網掩碼是255.255.255.224,IP地址就是每32個一組,如202.298.20.0——202.298.20.32,最前面一個地址是網路地址,最後面一個地址是廣播地址,中間的是可用地址,一般只寫可用地址,即202.298.20.1——202.298.20.31,以此類推,寫到202.298.20.254即可。
⑤ 2019年同等學力申碩計算機綜合試題解析--計算機網路
本文解析的原文出處都是《計算機網路第七版謝希仁》
一、填空題
1. 乙太網的爭用期是指(乙太網的端到端往返時間2 ),乙太網發送數據使用(曼切斯特)編碼
解析: 第一空出處教材P88,第七段第三句: 「因此乙太網的端到端往返時間2 稱為爭用期」
第二空原話出處教材p86,第二段第一句:「 乙太網發送的數據都使用曼切斯特編碼 的信號」
2. 一個廣域網傳輸比特率是4Kbps,傳播時延為20ms,若採用停-等協議效率是50%,幀長至少為(160)位
解析: 停止等待協議概念出處P213,
傳播時延為20ms,則往返時延rtt為40ms,效率即為信道利用率,設分組時延為T, , 忽略不計,把已知數據代入公式求出
幀長度為 (式子中有單位轉換),因此幀長度最少為160位。
3. 一個網段的網路號為130.10.3.0/21,子網掩碼可以寫為(255.255.248.0)
解析:用位與的方法即可求出。
4. TCP協議中發送窗口的大小應該由(擁塞)窗口和(接收)窗口中較小的一個決定
二、 選擇題
1. 數據鏈鏈路層採用後退N幀協議,若發送窗口大小是16,那至少需要(C)位序號才能保證不出錯
A. 7
B.6
C.5
D.4
解析: 發窗口的大小 ,n代表序號位數,n位序號要減去0的組合,最大窗口只有n個1表示為 ,因此該題選C
2. 一台主機的IP地址為152.68.70.3,子網掩碼為255.255.224.0,必須路由器才能與該主機通信的是(A)
A.152.68.62.23
B.152.68.67.15
C.152.68.85.220
D.152.68.90.30
解析: 根據子網掩碼可知網路號是19位,主機IP為152.68.70.3,與子網掩碼按位求與,其網路號為152.68.64.0,把子網掩碼與選項中ip按位求與得到,A的網路號為152.68.32.0,其他選項的網路號為152.68.64.0,因此A與題干中ip不在一個網路,因此要路由器通信。
3. 對分片後的數據進行重組的是(B)
A.中間主機
B. 目的主機
C. 核心路由器
D.下一跳路由器
解析: IP協議規定,只有最終的目的主機才可以對分片數據報進行重組,這樣做有兩個好處:首先,在目的主機上進行重組減少了路由器的計算量,當轉發一個IP數據報時,路由器不需要知道它是不是個分片;其次,路由器可以為每個分片獨立選擇路由,每個分片到達目的地所經過的路徑可以不同。
4. CIDR地址塊192.168.10.0/20所包含的IP地址范圍是(D)
A.192.168.10.0-192.168.12.255
B.192.168.10.0-192.168.13.255
C.192.168.10.0-192.168.14.255
D.192.168.10.0-192.168.15.255
解析: 根據題干192.168.10.0/20可以得到
子網掩碼是 ,
IP地址的二進製表示為:
因此原題干IP范圍為
192.168.10.0-192.168.15.255
5. 一個由25台計算機組成的通信網路,網路中任意兩台計算機之間的往返時延為20ms,他們之間採用UDP協議進行請求和響應,如果40ms內未收到響應,該計算機立即重傳請求,但很快網路發生崩潰,解決辦法是(D)
A.增加超時計時器時間
B.增加路由中隊列長度
C.在接收方使用滑動窗口機制防止緩沖區溢出
D.超時後重傳請求時,使用二進制指數退避演算法
解析: P88,二進制指數退避演算法用來確定碰撞後重傳時機,這種演算法讓發生碰撞的站在停止發送數據後,不是等待信道變為空閑後就立即再發送數據,而是推遲一個隨機的時間。
三、名詞解釋
1.BGP協議
解析: (P164第三段和第四段)
BGP邊界網關協議,是不同AS的路由器之間交換路由信息的協議。BGP力求尋找一條能夠到達目的網路且比較好的路由,而並非要尋找一條最佳路由。BGP採用路徑向量路由選擇協議。
2.DHCP協議
解析: (P295-P296)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DHCP提供了一種機制,即插即用連網,這種機制允許一台計算機加入新的網路和獲取IP地址而不用手工參與。DHCP對於運行客戶軟體和服務軟體器軟體都適用。DHCP使用客戶伺服器方式。DHCP伺服器分配給DHCP客戶的IP是臨時的,因此DHCP客戶只能在一段有限時間內使用這個分配到的IP地址。
四、計算
1. 一台路由器收到一個1500位元組的IPv4分組,IP頭部為20位元組,如果需要將該分組轉發到一個MTU為500位元組的鏈路上,
1)該IP分組共分成幾個分片,長度分別為多少位元組
2)最後一個分片的片偏移是多少位元組
解析:
(1)IP頭部20個位元組,而轉發mtu500位元組,因此數據量只有480位元組。1500個位元組分成4組,前三組都是480+20 = 500位元組,其中數據長度為480位元組,共用了1440個位元組,原來的數據量為1500-20=1480,因此第四組長度為 1480-1440 +20= 60位元組,其中數據長度為40位元組。
(2)最後一個分片的片偏移了三個分組,mtu大小為500位元組,ip佔20個位元組,每片大小最大為480,片偏移必須為8位元組的整數倍。
第一個片偏移是:0/8 = 0,第二個片偏移是:480/8=60;
第三個片偏移是:480*2/8=960/8=120, 第四個片偏移是:480*3/8=1440/8=180, 因此得到答案180。
2. 一個TCP連接使用256Kbps鏈路,其端到端的傳輸時延為128ms,實際吞吐量是128Kbps,若忽略數據封裝開銷及接收方響應分組的發送時間,發送窗口大小是多少位元組
解析: 實際吞吐量為128Kbps,使用的是256Kbps的鏈路,則說明信道利用率只有50%
ms,發送窗口大小即發送分組長度的大小,根據信道利用率公式: , 其中 忽略不計,rtt代入公式求出分組時間T=256ms,
則窗口大小為
3. 客戶端C和S之間建立一個TCP連接,該連接總是以1KB的最大段長發送TCP段,C有足夠數據發送,當擁塞窗口為32KB時,收到了三個重復的ACK報文,如果接下來4個RTT時間內TCP段的傳輸是成功的,那麼在當四個RTT時間內發送的TCP段都得到ACK,擁塞窗口大小是多少?採用了怎樣的擁塞機制?
解析: (P234-P235)有題干可知MSS=1KB,當收到3個重復確認時,就知道接收方確實沒有收到最近發的那個報文段,立即使用 快重傳 ,此時不是用慢啟動而是使用 快恢復 演算法,接下來的 第一個rtt ,發送放調整門限ssthresh = cwnd /2 = 32/2 = 16KB,於此同時設置擁塞窗口cwnd = ssthresh = 16KB。之後並開始執行 擁塞避免演算法 ,因此接下來的連續 3個rtt 都是連續加法增大,因此最終擁塞窗口cwnd = 16+3*MSS = 19KB
因此該擁塞機制過程為: 快重傳 → 快恢復 → 擁塞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