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計算機網路的兩種模式是
C/S (客戶端/伺服器)
B/S (瀏覽器/伺服器
㈡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什麼啊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特點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時間在20世紀60年代早期。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主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鍵盤和顯示器)分布在各處並與主機相連,用戶通過本地的終端使用遠程的主機。只提供終端和主機之間的通信,子網之間無法通信。
(2)第一代計算機網路兩個模式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
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階段(區域網),時間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
多個主機互聯,實現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包括:通信子網、用戶資源子網。終端用戶可以訪問本地主機和通信子網上所有主機的軟硬體資源。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廣域網、Internet)。
1981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訂:開放體系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之間實現互連。TCP/IP協議的誕生。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業務,大數據量)。
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信息高速公路,ATM技術、ISDN、千兆乙太網。
交互性:網上電視點播、電視會議、可視電話、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路圖書館等高速、可視化。
㈢ 計算機網路發展可分為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1、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2、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3、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4、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3)第一代計算機網路兩個模式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可按網路拓撲結構、網路涉轄范圍和互聯距離、網路數據傳輸和網路系統的擁有者、不同的服務對象等不同標准進行種類劃分。一般按網路范圍劃分為:區域網(LAN);城域網(MAN);廣域網(WAN)。
區域網的地理范圍一般在10千米以內,屬於一個部門或一組群體組建的小范圍網,例如一個學校、一個單位或一個系統等。廣域網涉轄范圍大,一般從幾十千米至幾萬千米。
例如一個城市,一個國家或者洲際網路,此時用於通信的傳輸裝置和介質一般由電信部門提供,能實現較大范圍的資源共享。城域網介於LAN和WAN之間,其范圍通常覆蓋一個城市或地區,距離從幾十千米到上百千米。
局部區域網路(local area network)通常簡稱為"區域網",縮寫為LAN。區域網是結構復雜程度最低的計算機網路。區域網僅是在同一地點上經網路連在一起的一組計算機。區域網通常挨得很近,它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一類網路。通常將具有如下特徵的網稱為區域網。
1、網路所覆蓋的地理范圍比較小。通常不超過幾十公里,甚至只在一幢建築或一個房間內。
2、信息的傳輸速率比較高,其范圍自1Mbps 到10Mbps ,已達到100Mbps 。而廣域網運行時的傳輸率一般為2400bps 、9600bps 或者38.4kbps 、56.64kbps 。專用線路也只能達到1.544Mbps 。
3、網路的經營權和管理權屬於某個單位。
㈣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也叫什麼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面向中端的,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網路。20世紀60年代後期,ARPANET
網的出現,代表著計算機網路的興起。人們稱之為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㈤ 計算機網路按其工作模式可以分為哪幾種
可分為:電路交換網,分組交換網,報文交換網。
其他分類
按照網路的傳輸技術:廣播式網路,點對點式網路。
根據其工作模式分為:對等網,客服機/伺服器網路。
按傳輸介質分為:有線網,光纖網,無線網。
按拓撲機構分為:星型,匯流排型,環型,樹型,網狀。
按通信距離分為:區域網(Local Area Network,LAN)、,廣域網(Wide Area Network,WAN)和城域網(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MAN)。
計算機網路定義:
將分散在不同地點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用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連接起來,再配以相應的網路軟體,以實現數據傳輸和資源共享的集合。
㈥ 計算機網路兩大基本功能(只要2個)
1、資源共享:凡是入網用戶均能享受網路中各個計算機系統的全部或部分軟體、硬體和數據資源,為最本質的功能。
2、提高性能:網路中的每台計算機都可通過網路相互成為後備機。一旦某台計算機出現故障,它的任務就可由其他的計算機代為完成,這樣可以避免在單機情況下,一台計算機發生故障引起整個系統癱瘓的現象,從而提高系統的可靠性。
而當網路中的某台計算機負擔過重時,網路又可以將新的任務交給較空閑的計算機完成,均衡負載,從而提高了每台計算機的可用性。
(6)第一代計算機網路兩個模式擴展閱讀:
組成分類: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㈦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分兩個階段,即:()和(。)
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
以通訊子網為中心的主機互聯
㈧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叫什麼
第一代: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遠程聯機系統),那個時候比較low,但也是計算機發展的基礎和雛形,即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系統。
㈨ 計算機網路工作模式有哪兩種
對等網和伺服器-客戶機模式。
對等網採用分散管理的方式,網路中的每台計算機既作為客戶機又可作為伺服器來工作,每個用戶都管理自己機器上的資源。
對等網適合家庭,校園或比較小型的辦公網路,連接的電腦數最好不超過10台。如果連接到對等網的電腦超過10台,這個網路系統的性能會有所降低,請改用客戶/伺服器結構的Win NT網路或Novell網路。
伺服器-客戶機,即Client-Server(C/S)結構。C/S結構通常採取兩層結構。伺服器負責數據的管理,客戶機負責完成與用戶的交互任務。
(9)第一代計算機網路兩個模式擴展閱讀
客戶機通過區域網與伺服器相連,接受用戶的請求,並通過網路向伺服器提出請求,對資料庫進行操作。伺服器接受客戶機的請求,將數據提交給客戶機,客戶機將數據進行計算並將結果呈現給用戶。
伺服器還要提供完善安全保護及對數據完整性的處理等操作,並允許多個客戶機同時訪問伺服器,這就對伺服器的硬體處理數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在C/S結構中,應用程序分為兩部分:伺服器部分和客戶機部分。伺服器部分是多個用戶共享的信息與功能,執行後台服務,如控制共享資料庫的操作等;客戶機部分為用戶所專有,負責執行前台功能,在出錯提示、在線幫助等方面都有強大的功能,並且可以在子程序間自由切換。
C/S結構在技術上很成熟,主要特點是交互性強、具有安全的存取模式、響應速度快、利於處理大量數據。但是C/S結構缺少通用性,系統維護、升級需要重新設計和開發,增加了維護和管理的難度,進一步的數據拓展困難較多,所以C/S結構只限於小型的區域網。
㈩ 計算機技術和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先後出現的計算模式
發展史
一:以單計算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
計算機網路主要是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從20世紀50年代起步至今已經有50多年的發展歷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因為計算機主機相當昂貴。
而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相對便宜,為了共享計算機主機資源和進行信息的綜合處理,形成了第一代的以單主機為中心的聯機終端系統。
在第一代計算機網路中,因為所有的終端共享主機資源,因此終端到主機都單獨佔一條線路,所以使得線路利用率低,而且因為主機既要負責通信又要負責數據處理,因此主機的效率低。
而且這種網路組織形式是集中控制形式,所以可靠性較低,如果主機出問題,所有終端都被迫停止工作。
面對這樣的情況,當時人們提出這樣的改進方法,就是在遠程終端聚集的地方設置一個終端集中器,把所有的終端聚集到終端集中器,而且終端到集中器之間是低速線路。
而終端到主機是高速線路,這樣使得主機只要負責數據處理而不要負責通信工作,大大提高了主機的利用率。
二:以通信子網為中心的主機互聯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計算機網路不再極限於單計算機網路,許多單計算機網路相互連接形成了有多個單主機系統相連接的計算機網路,形如下圖:
這樣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網路體系有兩個特點:
①多個終端聯機系統互聯,形成了多主機互聯網路
②網路結構體系由主機到終端變為主機到主機
後來這樣的計算機網路體系在慢慢演變,向兩種形式演變,第一種就是把主機的通信任務從主機中分離出來,由專門的CCP(通信控制處理機)來完成。
CCP組成了一個單獨的網路體系,我們稱它為通信子網,而在通信子網連基礎上接起來的計算機主機和終端則形成了資源子網,導致兩層結構體現出現。
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
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
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
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
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
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10)第一代計算機網路兩個模式擴展閱讀:
主要作用
計算 網路的主要作用是數據傳輸和資源共享,其次是提高計算機的可靠性和易於分布處理。
數據傳輸是計算機網路的基本功能,用於實現計算機之間的數據信息的傳輸,這一功能為分布在各地的計算機用戶提供了強有力的通信手段。
數據傳輸的最常見形式就是電子郵件。電子郵件和普通郵件相比具有快捷、低價的優點,很受人們的歡迎。只要是能夠數字化的信息,如程序、文字、聲音、圖片、影像等都能作為電子郵件的內容在網上進行傳輸。
資源共享是現代計算機網路的最主要的作用,它包括軟體共享、硬體共享及數據共享。
軟體共享是指計算機網路內的用戶可以共享計算機網路中的軟體資源,包括各種語言處理程序、應用程序和服務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