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物連網是不是將物體連接互連網怎樣才能把物體連接網路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英文名稱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由此,顧名思義,「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路;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因此,物聯網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感測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
和傳統的互聯網相比,物聯網有其鮮明的特徵。 首先,它是各種感知技術的廣泛應用。物聯網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種類型感測器,每個感測器都是一個信息源,不同類別的感測器所捕獲的信息內容和信息格式不同。感測器獲得的數據具有實時性,按一定的頻率周期性的採集環境信息,不斷更新數據。 其次,它是一種建立在互聯網上的泛在網路。物聯網技術的重要基礎和核心仍舊是互聯網,通過各種有線和無線網路與互聯網融合,將物體的信息實時准確地傳遞出去。在物聯網上的感測器定時採集的信息需要通過網路傳輸,由於其數量極其龐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傳輸過程中,為了保障數據的正確性和及時性,必須適應各種異構網路和協議。 還有,物聯網不僅僅提供了感測器的連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處理的能力,能夠對物體實施智能控制。物聯網將感測器和智能處理相結合,利用雲計算、模式識別等各種智能技術,擴充其應用領域。從感測器獲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處理出有意義的數據,以適應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發現新的應用領域和應用模式。
物聯網是一個基於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定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實現互聯互通的網路。它具有普通對象設備化、自治終端互聯化和普適服務智能化3個重要特徵。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指的是將無處不在(Ubiquitous)的末端設備(Devices)和設施(Facilities),包括具備「內在智能」的感測器、移動終端、工業系統、樓控系統、家庭智能設施、視頻監控系統等和「外在使能」(Enabled)的,如貼上RFID的各種資產(Assets)、攜帶無線終端的個人與車輛等「智能化物件或動物」或「智能塵埃」(Mote),通過各種無線/有線的長距離/短距離通訊網路實現互聯互通(M2M)、應用大集成(Grand Integration)、以及基於雲計算的SaaS營運等模式,提供安全可控乃至個性化的實時在線監測、定位追溯、報警聯動、調度指揮、預案管理、遠程式控制制、安全防範、遠程維保、在線升級、統計報表、決策支持、領導桌面(集中展示的Cockpit Dashboard)等管理和服務功能,實現對「萬物」的「高效、節能、安全、環保」的「管、控、營」一體化。
2. 物聯網就是物品和互聯網結合在一起
最初在1999年提出:即通過射頻識別(RFID)(RFID+互聯網)、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氣體感應器等信息感測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簡而言之,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
中國物聯網校企聯盟將物聯網的定義為當下幾乎所有技術與計算機、互聯網技術的結合,實現物體與物體之間:環境以及狀態信息實時的實時共享以及智能化的收集、傳遞、處理、執行。廣義上說,當下涉及到信息技術的應用,都可以納入物聯網的范疇。[3]
而在其著名的科技融合體模型中,提出了物聯網是當下最接近該模型頂端的科技概念和應用。物聯網是一個基於互聯網、傳統電信網等信息承載體,讓所有能夠被獨立定址的普通物理對象實現互聯互通的網路。其具有:智能、先進、互聯的三個重要特徵。
國際電信聯盟( ITU) 發布的ITU 互聯網報告,對物聯網做了如下定義:通過二維碼識讀設備、射頻識別(RFID) 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和激光掃描器等信息感測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路。
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的定義,物聯網主要解決物品與物品(Thing to Thing,T2T),人與物品 (Human to Thing,H2T),人與人(Human to Human,H2H)之間的互連。但是與傳統互聯網不同的是,H2T是指人利用通用裝置與物品之間的連接,從而使得物品連接更加的簡化,而H2H是指人之間不依賴於PC而進行的互連。因為互聯網並沒有考慮到對於任何物品連接的問題,故我們使用物聯網來解決這個傳統意義上的問題。物聯網顧名思義就是連接物品的網路,許多學者討論物聯網中,經常會引入一個M2M的概念,可以解釋成為人到人(Man to Man)、人到機器(Man to Machine)、機器 到機器從本質上而言,在人與機器、機器與機器的交互,大部分是為了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互。
物聯網是指通過各種信息感測設備,實時採集任何需要監控、連接、互動的物體或過程等各種需要的信息,與互聯網結合形成的一個巨大網路。其目的是實現物與物、物與人,所有的物品與網路的連接,方便識別、管理和控制。其在2011年的產業規模超過2600億元人民幣。構成物聯網產業五個層級的支撐層、感知層、傳輸層、平台層,以及應用層分別占物聯網產業規模的2.7%、22.0%、33.1%、37.5%和4.7%。而物聯網感知層、傳輸層參與廠商眾多,成為產業中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
產業分布上,國內物聯網產業已初步形成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區等四大區域集聚發展的總體產業空間格局。其中,長三角地區產業規模位列四大區域之首。
與此同時物聯網的提出為國家智慧城市建設奠定了基礎,實現智慧城市的互聯互通協同共享,《計算機學報》刊發的《物聯網體系結構與實現方法的比較研究》[4] 一文對其體系結構、實現方法進行了分析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