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簡述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史。
【答案】:第一,誕生階段。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
第二,形成階段。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迅段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
第三,互聯互通階段。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迅昌慧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
第四,高速網路技術階段。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的第四代畝答計算機網路,由於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多媒體網路,智能網路,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對用戶透明的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為以Internet為代表的互聯網。
2. 計算機網路概述
在前面我們已經學會了用Word編輯文章,用Excel進行統計和計算,逐步感受到了用計算機處理信息的強大能力。現在假設你在家裡的計算機上已編排好了你的漂亮而有個性的自薦書,怎樣才能把這個文件復制到你的同事或同學的計算機中呢?傳統的方法是將文件復制到磁碟(或U盤),再把磁碟(或U盤)帶到你的同學那兒,把文件從磁碟(或U盤)再復制到另一台計算機上。但是,如果你的同學和你遠隔千里,或者需要將你的文件復制給成百上千個同學,又該怎麼辦呢?通過郵寄!耗時、費力、花金錢。
計算機網路技術能夠很好地解決計算機信息傳輸與共享。
那麼,到底什麼是計算機網路,它的發展過程怎樣,怎樣分類,計算機網路的功能有哪些?
一、什麼是計算機網路
計算機網路是將計算機與通信這兩大現代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所謂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連接起來,再配有相應的支撐軟體,以實現計算機間的相互通信、資源共享的系統。
隨著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對「計算機網路」這個概念的定義和理解,也是在不斷變化和完善。
二、計算機網路的發展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過程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許多系統都將地理上分散的多個終端(一種只有鍵盤和顯示器,沒有存儲和數據處理能力的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到一台中心計算機上,這就是計算機網路的雛形,早期的計算機——終端系統,也稱聯機系統,也就是第一代計算機網路。其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2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訂票系統、美國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SAGE)。在這種方式中,主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分布在各處並與主機相連,用於通過本地的終端使用遠程的主機。
2.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計算機通信網路。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只能在終端和主機之間進行通信,子網之間無法通信。因此,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了多個主機互聯的系統,可實現計算機—計算機的通信,它由通信子網和用戶資源子網(第一代網路)構成,用戶通過終端不僅可以共享本機上的軟硬體資源,還可共享通信子網中其他主機上的軟硬體資源。但是,由於沒有成熟的網路操作系統軟體來管理網上的資源,它只能稱為網路的初級階段,因此,稱其為計算機通信網。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以通信子網為中心。典型的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
3.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Internet。這是網路互聯階段,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化和標准化。
20世紀70年代後期,區域網誕生,由於投資少,方便靈活而得到廣泛應用和迅速發展,例如,乙太網。各大公司都開發有相應於自己的系統網路體系結構。為了使不同網路體系結構的網路能相互交換信息,國際標准化組織 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於1977年成立專門機構,提出了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 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簡稱OSI,標志著第三代計算機網路的誕生。
4.第四代計算機網路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是千兆位網路。千兆位網路也叫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信息高速公路」。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基本方向:開放、集成、高性能(高速)、智能化。
開放是指開放的體系結構,開放的介面標准,使各種異構系統便於互聯和具有高度的互操作性,歸根結底是標准化問題。
集成表現在各種服務和多種媒體應用的高度集成。
高性能表現在網路應當提供高速的傳輸,高效的協議處理和高品質的網路服務。
智能化表現在網路的傳輸和處理上能向用戶提供更為方便、友好的應用介面;在路由選擇、擁塞控制和網路管理等方面顯示出更強的主動性。
三、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對計算機網路進行分類的標准很多,按信息傳輸技術可分為廣播式和點到點網路,按傳輸介質可分為有線網和無線網等,這些標准都只能給出網路某一方面的特徵,我們採用一種能反映網路技術本質的分類標准,即按計算機網路的通信距離來分類。
按照通信距離,計算機網路通常分為:區域網(Local area network)、城域網(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廣域網(Wide area network)、互聯網(Internetwork)。它們所具有的特徵參數如表6-1。
表6-1 計算機網路特徵參數表
1.區域網
區域網是指連接近距離的計算機組成的網路。規模相對較小,區域網的分布范圍一般在幾千米以內,最大距離不超過10千米。這種網路是小型機、微型機大量推廣後發展起來的,具有組網成本低,配置容易,速率高,組網方便、靈活、應用廣等特點。常見於一個房間、一幢大樓、一個學校、一個工廠或一個企業內。
目前,許多學校都建了區域網,如聯網的微機教室等。
2.廣域網
廣域網也稱遠程網,是相對於區域網而言的,它涉及范圍較大,通常可以達幾十千米,甚至上百千米。它把分布在若干城市、地區甚至國家中的計算機連接在一起而組成網路。因為傳輸距離較遠,所以傳輸速率低於區域網,誤碼率高於區域網。在廣域網中為了保證網路的可靠性,採用比較復雜的控制機制。
許多全國性的計算機網路就屬於這種網路,例如,中國的CHINANET網等。
3.城域網
城域網是介於區域網和廣域網之間的一種較大范圍內的高速網路。隨著區域網功效的日益顯現,人們逐漸要求擴大區域網的范圍,或者將各個區域網連接起來,以便在更大范圍內進行信息傳輸和共享。城域網正好能滿足這種需求,其覆蓋范圍一般是在一個城市內。
目前,我國的各大城市都建有城域網。
4.互聯網
互聯網技術其實並不是一種具體的物理網路技術,而是將跨地區和國家的若干網路按照某種協議統一起來,實現WAN和WAN、WAN和LAN、LAN和LAN之間互聯的技術。
目前,世界上發展最快、也是最熱門的互聯網就是Internet網,即網際網路。關於網際網路的具體內容將在本章第三節介紹。
四、計算機網路的功能
1.資源共享
充分利用計算機系統軟硬體資源是計算機網路最主要的功能。網路的用戶可以共享分布在任何地理位置的資源,包括軟體、硬體(如硬碟、列印機等)、尤其是數據,這種資源共享功能方便了用戶,節約了投資。
2.遠程通信
計算機與計算機、計算機與終端之間快速可靠地相互傳送信息,這是計算機網路最基本的功能。通過網路,兩個或多個相隔千里之遙的人可以一起寫報告、編教材,你可以直接和感興趣的作者交換意見,或者商討合作事宜,遠隔千里,卻「不再遙遠」。當某人修改了聯機文檔的某處時,其他人員可以立即看到變更,而不必花幾天的時間等待信件。利用這種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節約了費用(這種通信手段比電話、信件便宜得多)。
有著「第四媒體」之稱的Internet網路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信息傳播速度很快,幾乎達到頃刻就能傳遍全球的地步。網路通信具有傳播的實時性、交互性,內容豐富性,聲音、圖像、多媒體並舉等優勢。春節聯歡晚會、奧運會等大型事件的現場直播都採用了互聯網作為直接的傳播渠道,充分展示了網路超強的通信能力。
3.集中管理和分布管理
由於計算機網路具有資源共享能力,使得在一台或多台伺服器上管理其他計算機上的資源成為可能,這一功能在某些部門顯得尤為重要,例如銀行系統通過計算機網路,可以將分布於各地的計算機上的財務信息傳到伺服器上實現集中管理。
在計算機網路中,把一項復雜的任務(或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劃分成若干個子任務(或子問題),由網路上各計算機分別承擔一部分任務,同時運作,共同完成,從而使整個系統的效率和功能加強。
例如,從1988年開始實施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是由美國倡導,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的,整個研究過程依託了高性能超大容量的網路伺服器和網路,對龐大的基因資料庫進行分布式管理,利用稱之為「網路計算」(網路把分布在各地的計算機連接起來,用戶分享網上資源,感覺如同個人使用一台超級計算機一樣)的方式來解決破解基因代碼中數據量極大的科學工程計算。
3.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經歷了哪四代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其特點是計算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圍繞中心計算機分布在各處,呈分層星型結構,各終端通過通信線路共享主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計算機的主要任務還是進行批處理,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分時系統後,則具有互動式處理和成批處理能力。
(2)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網由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組成,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不僅共享通信子網的資源,還可共享資源子網的硬體和軟體資源。網路的共享採用排隊方式,即由結點的分組交換機負責分組的存儲轉發和路由選擇,給兩個進行通信的用戶段續(或動態)分配傳輸帶寬,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線路的利用率,非歷手常適合突發式的計算機數據。
(3)形成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差爛帆: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都能互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了一個能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成網的標准框架—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這樣,只要遵循OSI標准,一個系統就可以和位於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也遵循同一標準的其他任何系統進行通信。
(4)高速計算機網路:其特點是採用高速網路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的實現,多媒體和智能型網路的興起。
(3)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發展方向擴展閱讀: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虛雹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時延是指數據(一個報文或分組,甚至比特)從網路(或鏈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時延是個很重要的性能指標,它有時也稱為延遲或遲延。網路中的時延是由以下幾個不同的部分組成的。
① 發送時延。
發送時延是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
因此發送時延也叫做傳輸時延。發送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發送時延=數據幀長度(bit/s)/信道帶寬(bit/s)
由此可見,對於一定的網路,發送時延並非固定不變,而是與發送的幀長(單位是比特)成正比,與信道帶寬成反比。
② 傳播時延。
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傳播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m)/電磁波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m/s)
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率是光速,即3.0×10km/s。電磁波在網路傳輸媒體中的傳播速率比在自由空間要略低一些。
③ 處理時延。
主機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組時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處理,例如分析分組的首部,從分組中提取數據部分,進行差錯檢驗或查找適當的路由等,這就產生了處理時延。
④ 排隊時延。
分組在經過網路傳輸時,要經過許多的路由器。但分組在進入路由器後要先在輸入隊列中排隊等待處理。在路由器確定了轉發介面後,還要在輸出隊列中排隊等待轉發。這就產生了排隊時延。
這樣,數據在網路中經歷的總時延就是以上四種時延之和:
總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
4.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中國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是改革開放後成長起來的,早期與世界先進水平存在巨大差距;但受益於計算機網路設備行業生產技術不斷提高以及下游需求市場不斷擴大,我國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發展十分迅速。
近兩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的逐漸消退,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獲得良好發展機遇,中國已成為全球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重點發展市場。
(4)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發展方向擴展閱讀
從單個網路ARPAnet向互聯網發展:1969年美國國防部創建了第一個分組交換網ARPAnet只是一個單個的分組交換網,所有想連接在它上的主機都直接與就近的結點交換機相連,它規模增長很快。
到70年代中期,人們認識到僅使用一個單獨的網路無法滿足所有的通信問題。於是ARPA開始研究很多網路互聯的技術,這就導致後來的互聯網的出現。
1983年TCP/IP協議稱為ARPAnet的標准協議。同年,ARPAnet分解成兩個網路,一個進行試驗研究用的科研網ARPAnet,另一個是軍用的計算機網路MILnet。1990,ARPAnet因試驗任務完成正式宣布關閉。
5. 簡述計算機網路發展過程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
6.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的四個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的四個階段如下:
第一階段: 20世紀60年代末到20世紀70年代初為計算機網路發展的萌芽階段。其主要特徵是:為了增加系統的計算能力和資源共享,把小型計算機連成實驗性的網路。第一個遠程分組交換網叫ARPANET,是由美國國防部於1969年建成的,第一次實現了由通信網路和資源網路復合構成計算機網路系統。
標志計算機網路的真正產生,ARPANET是這一階段的典型代表。
第二階段: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是區域網絡(LAN)發展的重要階段,其主要特徵為:區域網絡作為一種新型的計算機體系結構開始進入產業部門。區域網技術是從遠程分組交換通信網路和I/O匯流排結構計算機系統派生出來的。
美國Xerox公司的Palo Alto研究中心推出乙太網(Ethernet),它成功地採用了夏威夷大學ALOHA無線電網路系統的基本原理,使之發展成為第一個匯流排競爭式區域網絡。
英國劍橋大學計算機研究所開發了著名的劍橋環區域網(Cambridge Ring)。這些網路的成功實現,一方面標志著區域網絡的產生,另一方面,它們形成的乙太網及環網對以後區域網絡的發展起到導航的作用。
第三階段: 整個20世紀80年代是計算機區域網絡的發展時期。其主要特徵是:區域網絡完全從硬體上實現了ISO的開放系統互連通信模式協議的能力。
計算機區域網及其互連產品的集成,使得區域網與局域互連、區域網與各類主機互連,以及區域網與廣域網互連的技術越來越成熟。綜合業務數據通信網路(ISDN)和智能化網路(IN)的發展,標志著區域網絡的飛速發展。
第四階段: 20世紀90年代初至現在是計算機網路飛速發展的階段,其主要特徵是:計算機網路化,協同計算能力發展以及全球互連網路(Internet)的盛行。
計算機的發展已經完全與網路融為一體,體現了「網路就是計算機」的口號。
目前,計算機網路已經真正進入社會各行各業,為社會各行各業所採用。另外,虛擬網路FDDI及ATM技術的應用,使網路技術蓬勃發展並迅速走向市場,走進平民百姓的生活。
(6)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發展方向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
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
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總的來說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7.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計算我網路的發展主要結歷了哪四代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1] 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我網路的發展: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計算機的發展史:
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的是磁帶。軟體方面採用的是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為主。
特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硬體方的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MSI、SSI),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方面出現了分時操作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序設計方法。特點是速度更快(一般為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准化等。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特點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式控制制逐步走向家庭。
由於集成技術的發展,半導體晶元的集成度更高,每塊晶元可容納數萬乃至數百萬個晶體管,並且可以把運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個晶元上、從而出現了微處理器,並且可以用微處理器和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組裝成微型計算機,就是我們常說的微電腦或PC機。微型計算機體積小,價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它的功能和運算速度已經達到甚至超過了過去的大型計算機。另一方面,利用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的各種邏輯晶元,已經製成了體積並不很大,但運算速度可達一億甚至幾十億次的巨型計算機。我國繼1983年研製成功每秒運算一億次的銀河Ⅰ這型巨型機以後,又於1993年研製成功每秒運算十億次的銀河Ⅱ型通用並行巨型計算機。這一時期還產生了新一代的程序設計語言以及資料庫管理系統和網路軟體等。
隨著物理元、器件的變化,不僅計算機主機經歷了更新換代,它的外部設備也在不斷地變革。比如外存儲器,由最初的陰極射線顯示管發展到磁芯、磁鼓,以後又發展為通用的磁碟,現又出現了體積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讀光碟(CD—ROM)。
8.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四個階段是如何劃分的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四個階段: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1、第一階段: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形成了初級的計算機網路模型。此階段網路應用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這個階段的網路嚴格說來仍然是多用戶系統的變種。
2、第二階段:在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基礎上,實現了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完整的計算機網路。此階段網路應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網路數據共享和網路硬體設備共享。這個階段的里程碑是美國國防部的ARPAnet網路。
3、第三階段:計算機解決了計算機聯網與互連標准化的問題,提出了符合計算機網路國際標準的「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RM)」,從而極大地促進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此階段網路應用已經發展到為企業提供信息共享服務的信息服務時代。
4、第四階段:計算機網路向互連、高速、智能化和全球化發展,並且迅速得到普及,實現了全球化的廣泛應用。代表作是Internet。
(8)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發展方向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類型:
1、區域網
(LocalAreaNetwork;LAN)通常我們常見的「LAN」就是指區域網,這是我們最常見、應用最廣的一種網路。區域網隨著整個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和提高得到充分的應用和普及,幾乎每個單位都有自己的區域網,有的甚至家庭中都有自己的小型區域網。
2、城域網
(MetropolitanAreaNetwork;MAN)這種網路一般來說是在一個城市,但不在同一地理小區范圍內的計算機互聯。城域網多採用ATM技術做骨幹網。ATM是一個用於數據、語音、視頻以及多媒體應用程序的高速網路傳輸方法。
3、廣域網
(WideAreaNetwork;WAN)這種網路也稱為遠程網,所覆蓋的范圍比城域網(MAN)更廣,它一般是在不同城市之間的LAN或者MAN網路互聯,地理范圍可從幾百公里到幾千公里。
4、互聯網
互聯網,英文是internet,又稱國際網路,屬於傳媒領域。指的是是網路與網路之間所串連成的龐大網路,這些網路以一組通用的協議相連,形成邏輯上的單一巨大國際網路。互聯網始於1969年美國的阿帕網。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聯網,而Internet則特指網際網路。
9. 計算機網路分為哪幾代
1、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2、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3、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4、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我國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企業主要分布在華東和華南地區,其中又以廣東、江蘇、浙江三地企業分布最為集中,且是全國計算機網路設備製造行業發展領先的地區,2010年行業銷售收入均在84億元以上。
與此同時,四川、湖北及上海地區的計算機網路設差銷備製造行業也得到了快速發展,2010年銷售收入增長率均在30%以上。
(9)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發展方向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的作用:
21世紀人類將全面進入信息時代。信息時代的重要特徵就是數字化、網路化和信息化。要實現信息化就必須依靠完善的網路,因為網路可以非常迅速地傳遞信息。
因此網路現在已經成為信息社會的命脈和發展知識經談賀濟的重要基礎。網路對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以及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已經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後,以網際網路(Internet)為代表的計算機網路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已從最初的教育科研網路虛侍游逐步發展成為商業網路,並已成為僅次於全球電話網的世界第二大網路。
網際網路正在改變著我們工作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已經給很多國家帶來了巨大的好處,並加速了全球信息革命的進程。網際網路是人類自印刷術發明以來在通信方面最大的變革。現在,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和交往都已離不開網際網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