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發展過程中里程碑
擴展閱讀
網路卡跟電腦中毒有關嗎 2025-04-16 16:50:08
將華為手機還原網路設置 2025-04-16 16:45:11

計算機網路發展過程中里程碑

發布時間: 2023-08-10 19:47:57

計算機網路發展經歷了哪三個階段

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發展階段:1946-1956年電子管計算機的時代,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它由馮·諾依曼設計的,運算速度慢還沒有人快,是計算機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第二個發展階段:1956-1964年晶體管的計算機時代:操作系統。

第三個發展階段:1964-1970年集成電路與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時代。

第四個發展階段:1970- 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時代。

計算機發明者約翰·馮·諾依曼。計算機是20世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

應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應用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范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計算機已遍及一般學校、企事業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信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1)計算機網路發展過程中里程碑擴展閱讀:

計算機的應用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正在日益改變著傳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的方式,推動著社會的科學計算。

科學計算是計算機最早的應用領域,是指利用計算機來完成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中提出的數值計算問題。在現代科學技術工作中,科學計算的任務是大量的和復雜的。

利用計算機的運算速度高、存儲容量大和連續運算的能力,可以解決人工無法完成的各種科學計算問題。例如,工程設計、地震預測、氣象預報、火箭發射等都需要由計算機承擔龐大而復雜的計算量。

㈡ 計算機發展歷程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1.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

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構成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這種系統用一台中央主機連接大量的地理上處於分散位置的終端,其中終端都不具備自主處理的能力。例如,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的半自動地面防空SAGE系統,該系統將遠距離的雷達和其他設備的信息,通過通信線路匯集到一台旋風計算機,第一次實現了利用計算機遠距離的集中控制和人—機對話。SAGE系統的誕生被譽為計算機通信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從此,計算機網路開始逐步形成和發展。

2.計算機-計算機網路

在主機-終端系統中,隨著終端設備的增加,主機負荷不斷加重,處理數據效率明顯下降,數據傳輸率較低,線路的利用率也低,因此,採用主機-終端系統的計算機網路已不能滿足人們對日益增加的信息處理的需求,另外,由於計算機的性價比提高,在20世紀60年代末,出現了計算機與計算機互連的系統,它將多台自主計算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它的產生標志著計算機網路的興起,並為Internet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最早的計算機-計算機網路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局(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DARPA)於20世紀60年代末聯合計算機公司和大學共同研製而組建的ARPA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Network,ARPANET),ARPANET中採用的許多網路技術,如分組交換、路由選擇等,至今仍在使用。它是Internet 的前身,標志著計算機網路的興起。

3.開放式標准化網路

隨著大量廠商、公司都各自研製自己的計算機網路系統並提供服務,雖然計算機網路得到一定的應用,但相應的弊病也就曝露出來,他們各自研製的網路系統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不能實現互連。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世紀70年代末,國際標准化組織(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ISO)成立了專門的工作組來研究計算機網路的標准。ISO制訂了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標准及國際標准化協議,於1984年ISO正式頒布了「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B.sic Reference Model,OSI/RM)」,簡稱為OSI參考模型或OSI/RM。OSI參考模型將網路劃分為七層,因此,也稱為OSI七層模型。

什麼的誕生是計算機網路里程碑

在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史上,互聯網的誕生肯定屬於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因為在沒有互聯網之前,計算機主要是內部網路連接,它不能的將知識覆蓋。

㈣ 20世紀70年代什麼的出現是計算機網路發展的里程碑,其核心技術是什麼

70年代出現了交換機,核心技術是自動分配

㈤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經過哪幾個階段

計算機網路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形成了初級的計算機網路模型。此階段網路應用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這個階段的網路嚴格說來仍然是多用戶系統的變種。美國在1963年投入使用的飛機定票系統SABBRE-1就是這類系統的代表。

第二階段:在計算機通信網路的基礎上,實現了網路體系結構與協議完整的計算機網路。此階段網路應用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網路通信、保障網路連通,網路數據共享和網路硬體設備共享。這個階段的里程碑是美國國防部的ARPAnet網路。目前,人們通常認為它就是網路的起源,同時也是Internet的起源

第三階段:計算機解決了計算機聯網與互連標准化的問題,提出了符合計算機網路國際標準的「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 RM)」,從而極大地促進了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此階段網路應用已經發展到為企業提供信息共享服務的信息服務時代。具有代表性的系統是1985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NSFnet。

第四階段:計算機網路向互連、高速、智能化和全球化發展,並且迅速得到普及,實現了全球化的廣泛應用。代表作是Internet。

(5)計算機網路發展過程中里程碑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

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

這個新型網路必須滿足一些基本要求:

1:不是為了打電話,而是用於計算機之間的數據傳送。

2:能連接不同類型的計算機。

3:所有的網路節點都同等重要,這就大大提高了網路的生存性。

4:計算機在通信時,必須有迂迴路由。當鏈路或結點被破壞時,迂迴路由能使正在進行的通信自動地找到合適的路由。

5:網路結構要盡可能地簡單,但要非常可靠地傳送數據。

根據這些要求,一批專家設計出了使用分組交換的新型計算機網路。而且,用電路交換來傳送計算機數據,其線路的傳輸速率往往很低。

因為計算機數據是突發式地出現在傳輸線路上的,比如,當用戶閱讀終端屏幕上的信息或用鍵盤輸入和編輯一份文件時或計算機正在進行處理而結果尚未返回時,寶貴的通信線路資源就被浪費了。

㈥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程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程

(1)以 數據通信 為主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1954年,美國軍方的半自動地面防空系統將遠距離的雷達和測控儀器所探測到的信息,通過通信線路

匯集到某個基地的一台IBM計算機上進行集中的信息處理,再將處理好的數據通過通信線路送回到各自的

終端設備。這種以 單個計算機 為中心、 面向終端設備 的 網路結構 ,嚴格來講,是一種 聯機系統 ,只是計算機

網路的雛形,我們一般稱之為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2)以 資源共享 為主的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 於1968年主持研製,次年將分散在不同地區的4台計算機連接起

來,建成了 ARPA 網。 ARPA網的建成 標志著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進入了第二代,它也是 Internet的前身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 分組交換網 為中心的計算機網路,它與第一代計算機網路的區別在於:網路中通信

雙方都是具有 自主處理能力 的計算機,而不是終端機;計算機網路功能以 資源共享 為主,而不是以數據通信

為主。

(3) 體系標准化 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各種不同體系結構的網路進行互聯,但是由於不同體系的網路很難互聯,因此,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在1977年設立了一個分委員會,專門研究網路通信的體系結構。1983年,該委員會

提出的 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各層 的協議被批准為國際標准,給網路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可共同遵守

的規則,從此計算機網路的發展走上了標准化的道路,因此我們把 體系結構標准化 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三

代計算機網路。

(4)以 Internet為核心 的第四代計算機網路

進入20世紀90年代, Internet的建立將分散在世界各地的計算機和各種網路連接起來,形成了覆蓋世

界的大網路。隨著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的提出和實施, Internet迅猛發展起來,它將當今世界帶入了以網路為

核心的信息時代。目前這階段計算機網路發展特點呈現為: 高速互連 、 智能 與 更廣泛的應用

㈦ 網路的發展史

Internet(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

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

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3年6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6800萬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7)計算機網路發展過程中里程碑擴展閱讀

Internet的最早起源於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該網於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為現代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標志。

互聯網發展史是從20世紀50年代到90年代,按編年體的形式,詳細歷數了互聯網一步步走向成熟的發展過程,由美國國防部編制。

50年代

1957 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作為響應,美國國防部(DoD)組建了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開始將科學技術應用於軍事領域(:amk:) 。

㈧ 計算機網路在中國發展的幾個里程碑的事件是什麼

1956年,夏培肅完成了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運算器和控制器的設計工作,同時編寫了中國第一本電子計算機原理講義.1957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台模擬式電子計算機.1958年,中國第一台計算機——103型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運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中國研製成功104型電子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1萬次.1960年,中國第一台大型通用電子計算機——107型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研製成功.1963年,中國第一台大型晶體管電子計算機——109機研製成功.1964年,441B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1965年,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DJS-Ⅱ"型操作系統編制完成.1967年,新型晶體管大型通用數字計算機誕生.1969年,北京大學承接研製百萬次集成電路數字電子計算機——150機.1970年,中國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時操作系統和標准匯編語言的計算機——441B-Ⅲ型全晶體管計算機研製成功.1972年,每秒運算11萬次的大型集成電路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1973年,中國第一台百萬次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研製成功.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個機型先後研製成功.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機研製成功.1977年,中國第一台微型計算機DJS-050機研製成功.1979年,中國研製成功每秒運算500萬次的集成電路計算機——HDS-9,王選用中國第一台激光照排機排出樣書.1981年,中國研製成功的260機平均運算速度達到每秒100萬次.1983年,"銀河Ⅰ號"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運算速度達每秒1億次.1984年,聯想集團的前身——新技術發展公司成立,中國出現第一次微機熱.1985年,華光Ⅱ型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投入生產性使用.1986年,中華學習機投入生產.1987年,第一台國產的286微機——長城286正式推出.1988年,第一台國產386微機——長城386推出,中國發現首例計算機病毒.1990年,中國首台高智能計算機——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誕生,長城486計算機問世.1991年,新華社,科技日報,經濟日報正式啟用漢字激光照排系統.1992年,中國最大的漢字字元集——6萬電腦漢字字型檔正式建立.1993年,中國第一台10億次巨型銀河計算機Ⅱ型通過鑒定.1994年,銀河計算機Ⅱ型在國家氣象局投入正式運行,用於天氣中期預報.1995年,曙光1000大型機通過鑒定,其峰值可達每秒25億次.1996年,國產聯想電腦在國內微機市場銷售量第一.1997年,銀河-Ⅲ並行巨型計算機研製成功.1998年,中國微機銷量達408萬台,國產佔有率高達71.9%.1999年,銀河四代巨型機研製成功.2000年,我國自行研製成功高性能計算機"神威I",其主要技術指標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三個具備研製高性能計算機能力的國家

㈨ 計算機網路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一代是電子管計算機時代,從1946--1958年左右。這代計算機因採用電子管而體積大,耗電多,運算速度低,存儲容量小,可靠性差;
第二代是晶體管時代,約為1958--1964年。這代計算機比第一代計算機的性能提高了數10倍,軟體配置開始出現,一些高級程序設計語言相繼問世,外圍設備也由幾種增加到數十種。除科學計算而外,開始了數據處理和工業控制等應用;
第三代是集成電路(IC)計算機時代。約從1964--1970年。主要由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組成。其電路器件是在一塊幾平方毫米的晶元上集成了幾十個到幾百個電子元件,使計算機的體積和耗電顯著減少,計算速度、存儲容量、可靠性有較大的提高,有了操作系統,機種多樣化、系列化並和通訊技術結合,使計算機應用進入許多科學技術領域;
第四代便是大規模(LSI)電路計算機時代。從70年代到現在。大規模集成電路是在一塊幾平方毫米的半導體晶元上可以集成上千萬到十萬個電子元件,使得計算機體積更小,耗電更少,運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幾百萬次,計算機可靠性也進一步提高。
目前計算機技術已經在巨型化、微型化、網路化和人工智慧化等幾個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發展階段:1946-1956年電子管計算機的時代。1946年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它由馮·諾依曼設計的。佔地170平方 ,150KW。運算速度慢還沒有人快。是計算機發展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ator and calculator)全稱叫「電子數值積分和計算機」。
第二個發展階段:1956-1964年晶體管的計算機時代:操作系統。
第三個發展階段:1964-1970年集成電路與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時代
(1964-1965)(1965-1970)
第四個發展階段:1970-現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的計算機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