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事實上的國際標準是
擴展閱讀
現在哪個網站能看餘罪 2025-01-10 21:42:18

計算機網路事實上的國際標準是

發布時間: 2022-02-12 11:36:43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國際標准與實際標准分別是什麼有什麼異同

國際標准就是學習的那個總共7個層的比如會話層,物理鏈路層和網路層等
而實際的是TCP/IP協議,因為理論上的只是標准中的幾個層並沒有全部的包含,協議採用了4層的層級結構,每一層都呼叫它的下一層所提供的網路來完成自己的需求。其實國際協議都是實際中應用廣泛以後訂立的標准,只是這個標准太繁瑣。僅適用於理論的教學在實際的應用中不適合。

Ⅱ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國際與實際標准分別別是什麼有什麼異同

OSI是國際標准
TCP/IP是實際標准

Ⅲ 自從有了計算機網路就有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的國際標准。這句話為什麼錯

計算機網路起初都是各自的內部網路(起初似乎是美國軍方的自有網路),沒有國際標准。後來INTER網的大規模推廣後,為了方便各方的兼容和使用,才制定了相應的參考模型和國際標准。

Ⅳ 計算機網路有兩種重要的體系結構:什麼和什麼,一個是國際標准,另一個是事實上的工

本地連接 寬頻(是這個?)

Ⅳ 為什麼說TCP/IP是事實上的國際標准

  1. 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的簡寫,中譯名為傳輸控制協議/網際網路互聯協議,又名網路通訊協議,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協議、Internet國際互聯網路的基礎,由網路層的IP協議和傳輸層的TCP協議組成。

  2. TCP/IP定義了電子設備如何連入網際網路,以及數據如何在它們之間傳輸的標准。協議採用了4層的層級結構,每一層都呼叫它的下一層所提供的協議來完成自己的需求。通俗而言:TCP負責發現傳輸的問題,一有問題就發出信號,要求重新傳輸,直到所有數據安全正確地傳輸到目的地。而IP是給網際網路的每一台聯網設備規定一個地址。

  3. TCP/IP參考模型是首先由ARPANET所使用的網路體系結構。這個體系結構在它的兩個主要協議出現以後被稱為TCP/IP參考模型(TCP/IPReferenceModel)。這一網路協議共分為四層:網路訪問層、互聯網層、傳輸層和應用層。

Ⅵ 在計算機網路中OSI和ISO分別是指什麼

計算機網路中的OSI,即OSI模型,指開放式通信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OSI/RM,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的一個試圖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連為網路的標准框架,簡稱OSI。這是一種事實上被TCP/IP 4層模型淘汰的協議。在當今世界上沒有大規模使用。

計算機網路中的ISO指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在80年代提出的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這個模型將計算機網路通信協議分為七層。這個模型是一個定義異構計算機連接標準的框架結構。這七層具有如下特點:

①網路中異構的每個節點均有相同的層次,相同層次具有相同的功能。

②同一節點內相鄰層次之間通過介面通信。

③相鄰層次間介面定義原語操作,由低層向高層提供服務。

④不同節點的相同層次之間的通信由該層次的協議管理,

⑤每層次完成對該層所定義的功能,修改本層次功能不影響其它層、

⑥僅在最低層進行直接數據傳送。

⑦定義的是抽象結構,並非具體實現的描述。

Ⅶ 1984年,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公布的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標準是什麼

主要由英、美兩個主要起草國參照其本國標准及它國標准用了近7年時間第一版於1987年正式發布"ISO9000系列國際標准"。而1983年提出最著名的是ISO/IEC 7498,這個關於網路體系結構的標準定義了網路互連的基本參考模型。

Ⅷ 世界上第一個計算機網路安全標準是什麼標准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國防部成立了專門機構,開始研究計算機使用環境中的安全策略問題,70年代又在KSOS、PSOS和KVM操作系統上展開了進一步的研究工作,80年代,美國國防部發布了「可信計算機系統評估准則」(TCSEC,Trusted Computer System Evaluation Criteria),簡稱桔皮書,後經修改用作了美國國防部的標准,並相繼發布了可信資料庫解釋(TDI)、可信網路解釋(TNI)等一系列相關的說明和指南。

Ⅸ 計算機的網路的發展

你好
事實上計算機網路是二十世紀60年代起源於美國,原本用於軍事通訊,後逐漸進入民用,經過短短40年不斷的發展和完善,現已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並正以高速向前邁進。20年前,在我國很少有人接觸過網路。現在,計算機通信網路以及Internet已成為我們社會結構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網路被應用於工商業的各個方面,包括電子銀行、電子商務、現代化的企業管理、信息服務業等都以計算機網路系統為基礎。從學校遠程教育到政府日常辦公乃至現在的電子社區,很多方面都離不開網路技術。可以不誇張地說,網路在當今世界無處不在。
隨著計算機網路技術的蓬勃發展,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4個階段。
第一階段:誕生階段
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2 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定票系統。終端是一台計算機的外部設備包括顯示器和鍵盤,無CPU和內存。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在主
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連接起來,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進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但這樣的通信系統已具備了網路的雛形。
第二階段:形成階段
20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第二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多個主機通過通信線路互聯起來,為用戶提供服務,興起於60年代後期,典型代表是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協助開發的ARPANET。主機之間不是直接用線路相連,而是由介面報文處理機(IMP)轉接後互聯的。IMP和它們之間互聯的通信線路一起負責
主機間的通信任務,構成了通信子網。通信子網互聯的主機負責運行程序,提供資源共享,組成了資源子網。這個時期,網路概念為「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為目的互聯起來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之集合體」,形成了計算機網路的基本概念。
第三階段:互聯互通階段
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的第三代計算機網路是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並遵循國際標準的開放式和標准化的網路。ARPANET興起後,計算機網路發展迅猛,各大計算機公司相繼推出自己的網路體系結構及實現這些結構的軟硬體產品。由於沒有統一的標准,不同廠商的產品之間互聯很困難,人們迫切需要一種開放性的標准化實用網路環境,這樣應運而生了兩種國際通用的最重要的體系結構,即TCP/IP體系結構和國際標准化組織的OSI體系結構。
第四階段:高速網路技術階段
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的第四代計算機網路,由於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出現光纖及高速網路技術,多媒體網路,智能網路,整個網路就像一個對用戶透明的大的計算機系統,發展為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