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網路時延是什麼
時延是指一個報文或分組從網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耗費的時間,時延由節點處理時延、排隊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組成。
Ⅱ 計算機網路延時問題(計算)
怎麼算,還真的算不出來
令牌環的主要優點在於它提供的訪問方式的可調整性和確定性,且各站具有同等訪問環的權力,但也可以有優先權操作和帶寬保護。適合使用光纖通信介質,實現高速傳輸,實時性強,適用於分布控制應用環境。
令牌環主要缺點是有較復雜的令牌維護要求。空閑令牌的丟失,將降低環路的利用率,令牌重復也會破壞網的正常運行,故必須選一個工作站作為監控站。
如果監控站失效,競爭協議將保證很快地選出另一站點作為監控站(每個站點都具有成為監控站的能力)。當監控站正常運行時,它單獨負責判斷整個環的工作是否正確。
環網潛在的問題是,一個結點連接出問題都會使網路失效,可靠性差。另外,結點入環、退環都要暫停環網工作,靈活性差。
Ⅲ 計算機網路時延問題
你說的是來回延遲,如PING 延遲。人家只是讓你計算的是從源到達目的的延遲時間。
Ⅳ 計算機網路中的四種延遲分別是什麼
計算機網路中的四種延遲分別是:節點處理延遲 、排隊延遲、發送延遲、傳播延遲。
1、節點處理延遲
數據更改在一個伺服器上完成與該更改出現在另一個伺服器上之間所用的時間(例如在發布伺服器上進行更改和該更改出現在訂閱伺服器上之間的時間)。
延遲是指幀從網路上一個埠進入到從另一個埠出去,所花費的時間。
2、網路延遲
網路延遲是指各式各樣的數據在網路介質中通過網路協議(如TCP/IP)進行傳輸,如果信息量過大不加以限制,超額的網路流量就會導致設備反應緩慢,造成網路延遲。
3、排隊延遲
時延是指數據從網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排隊時延是指分組在經過網路傳輸時,要經過許多的路由器。但分組在進入路由器後要在輸入隊列中排隊等待處理。在路由器確定了轉發介面後,還要在輸出隊列中排隊等待轉發。
4、時延
時延是指一個報文或分組從一個網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個端所需要的時間。它包括了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一般,發送時延與傳播時延是我們主要考慮的。對於報文長度較大的情況,發送時延是主要矛盾;報文長度較小的情況,傳播時延是主要矛盾。
時延是指數據包第一個比特進入路由器到最後一比特從路由器輸出的時間間隔。在測試中通常使用測試儀表發出測試包到收到數據包的時間間隔。時延與數據包長相關,通常在路由器埠吞吐量范圍內測試,超過吞吐量測試該指標沒有意義。
(4)計算機網路時延實驗擴展閱讀:
定義:在傳輸介質中傳輸所用的時間,即從報文開始進入網路到它開始離開網路之間的時間。
如何定義網路延遲程度:
(網路延遲PING值越低速度越快)
1~30ms:極快,幾乎察覺不出有延遲,玩任何游戲速度都特別順暢
31~50ms:良好,可以正常游戲,沒有明顯的延遲情況
51~100ms:普通,對抗類游戲能感覺出明顯延遲,稍有停頓
>100ms:差,無法正常游戲,有卡頓,丟包並掉線現象
計算方法:1秒=1000毫秒(例:30ms為0.03秒)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時延
網路-排隊延遲
網路-網路延遲
網路-延遲
Ⅳ 計算機網路發送時延和傳播時延怎麼算
總時延 = 排隊時延 + 處理時延 + 傳輸時延 + 傳播時延
1. 排隊時延
分組在路由器的輸入隊列和輸出隊列中排隊等待的時間,取決於網路當前的通信量。
2. 處理時延
主機或路由器收到分組時進行處理所需要的時間,例如分析首部、從分組中提取數據、進行差錯檢驗或查找適當的路由等。
3. 傳輸時延
主機或路由器傳輸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
(5)計算機網路時延實驗擴展閱讀
網路延時高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1. 本機到伺服器之間路由跳數過多。由於光/電的傳輸速度非常快,他們在物理介質中的傳播時間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是路由器轉發數據包的處理時間是不可忽略的。當本機到伺服器鏈路中有太多路由轉發處理時,網路延時就會很明顯。
2. 網路帶寬不夠。排除其它因素,如果客戶端和伺服器端直接通過一個路由器連接,但帶寬只有10Kbps,卻同時有多個應用需要傳輸遠超帶寬的數據量200Kbps,這時候會造成大量數據丟失,從而表現為響應延時。
3. 處理帶寬不夠。排除其它因素,如果客戶端和伺服器端直接通過一個路由器連接,且帶寬足夠,但伺服器端處理能力不足,也會造成響應延時。
Ⅵ 計算機網路時延計算
卡
Ⅶ 計算機網路實驗
1.4台都能ping通
2.11和12互通,21和22互通
3.相同網段就能互通,你自己看下
Ⅷ 關於計算機網路的問題!急!!
1、簡述我國計算機網路發展的三個階段。
答: 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快速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據中國Internet絡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7月17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3.38億人,居世界第一。
//////////////////////////////////////////////////////////////////////
2、試將TCP/IP和OSI的體系結構進行比較。討論其異同處。
答:
(1)OSI和TCP/IP的相同點是二者均採用層次結構,而且都是按功能分層。
(2)OSI和TCP/IP的不同點:
①OSI分七層,自下而上分為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運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而TCP/IP分四層:網路介面層、網間網層(IP)、傳輸層(TCP)和應用層。嚴格講,TCP/IP網間網協議只包括下三層,應用程序不算TCP/IP的一部分。
②OSI層次間存在嚴格的調用關系,兩個(N)層實體的通信必須通過下一層(N-1)層實體,不能越級,而TCP/IP可以越過緊鄰的下一層直接使用更低層次所提供的服務(這種層次關系常被稱為「等級」關系),因而減少了一些不必要的開銷,提高了協議的效率。
③OSI只考慮用一種標準的公用數據網將各種不同的系統互聯在一起,後來認識到互聯網協議的重要性,才在網路層劃出一個子層來完成互聯作用。而TCP/IP一開始就考慮到多種異構網的互聯問題,並將互聯網協議IP作為TCP/IP的重要組成部分。
④OSI開始偏重於面向連接的服務,後來才開始制定無連接的服務標准,而TCP/IP一開始就有面向連接和無連接服務,無連接服務的數據報對於互聯網中的數據傳送以及分組話音通信都是十分方便的。
⑤OSI與TCP/IP對可靠性的強調也不相同。對OSI的面向連接服務,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和運輸層都要檢測和處理錯誤,尤其在數據鏈路層採用校驗、確認和超時重傳等措施提供可靠性,而且網路和運輸層也有類似技術。而TCP/IP則不然,TCP/IP認為可靠性是端到端的問題,應由運輸層來解決,因此它允許單個的鏈路或機器丟失數據或數據出錯,網路本身不進行錯誤恢復,丟失或出錯數據的恢復在源主機和目的主機之間進行,由運輸層完成。由於可靠性由主機完成,增加了主機的負擔。但是,當應用程序對可靠性要求不高時,甚至連主機也不必進行可靠性處理,在這種情況下,TCP/IP網的效率最高。
⑥在兩個體系結構中智能的位置也不相同。OSI網路層提供面向連接的服務,將尋徑、流控、順序控制、內部確認、可靠性帶有智能性的問題,都納入網路服務,留給末端主機的事就不多了。相反,TCP/IP則要求主機參與幾乎所有網路服務,所以對入網的主機要求很高。
⑦OSI開始未考慮網路管理問題,到後來才考慮這個問題,而TCP/IP有較好的網路管理。
//////////////////////////////////////////////////////////////////////
3、假定有一個長度為500MB的數據塊(1M=220bit;B是位元組,1B=8bit),在帶寬為10Mb/s的信道上(M指106)的發送時延為多少?若將數據使用光纖傳送到1000km遠的計算機需要的總時延為多少?(光在光纖中的傳播速率約為2.0X105km/s)
答:發送時延 = 數據長度/信道帶寬 = (500MB x 8)/ 10Mb/s = 40秒
傳播時延 = 傳輸距離/信號傳播速度 = 1000km/2.0X105km = 5 x 10的-3次方秒
本題中的時延 = 發送時延 + 傳播時延 約等於40秒
此外,實際情況中還存在信號排隊時延未在題中列出!
//////////////////////////////////////////////////////////////////////
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的特點和比較
(1)電路交換:由於電路交換在通信之前要在通信雙方之間建立一條被雙方獨占的物理通路(由通信雙方之間的交換設備和鏈路逐段連接而成),因而有以下優缺點。
優點:
①由於通信線路為通信雙方用戶專用,數據直達,所以傳輸數據的時延非常小。
②通信雙方之間的物理通路一旦建立,雙方可以隨時通信,實時性強。
③雙方通信時按發送順序傳送數據,不存在失序問題。
④電路交換既適用於傳輸模擬信號,也適用於傳輸數字信號。
⑤電路交換的交換的交換設備(交換機等)及控制均較簡單。
缺點:
①電路交換的平均連接建立時間對計算機通信來說嫌長。
②電路交換連接建立後,物理通路被通信雙方獨占,即使通信線路空閑,也不能供其他用戶使用,因而信道利用低。
③電路交換時,數據直達,不同類型、不同規格、不同速率的終端很難相互進行通信,也難以在通信過程中進行差錯控制。
(2)報文交換:報文交換是以報文為數據交換的單位,報文攜帶有目標地址、源地址等信息,在交換結點採用存儲轉發的傳輸方式,因而有以下優缺點:
優點:
①報文交換不需要為通信雙方預先建立一條專用的通信線路,不存在連接建立時延,用戶可隨時發送報文。
②由於採用存儲轉發的傳輸方式,使之具有下列優點:a.在報文交換中便於設置代碼檢驗和數據重發設施,加之交換結點還具有路徑選擇,就可以做到某條傳輸路徑發生故障時,重新選擇另一條路徑傳輸數據,提高了傳輸的可靠性;b.在存儲轉發中容易實現代碼轉換和速率匹配,甚至收發雙方可以不同時處於可用狀態。這樣就便於類型、規格和速度不同的計算機之間進行通信;c.提供多目標服務,即一個報文可以同時發送到多個目的地址,這在電路交換中是很難實現的;d.允許建立數據傳輸的優先順序,使優先順序高的報文優先轉換。
③通信雙方不是固定佔有一條通信線路,而是在不同的時間一段一段地部分佔有這條物理通路,因而大大提高了通信線路的利用率。
缺點:
①由於數據進入交換結點後要經歷存儲、轉發這一過程,從而引起轉發時延(包括接收報文、檢驗正確性、排隊、發送時間等),而且網路的通信量愈大,造成的時延就愈大,因此報文交換的實時性差,不適合傳送實時或互動式業務的數據。
②報文交換只適用於數字信號。
③由於報文長度沒有限制,而每個中間結點都要完整地接收傳來的整個報文,當輸出線路不空閑時,還可能要存儲幾個完整報文等待轉發,要求網路中每個結點有較大的緩沖區。為了降低成本,減少結點的緩沖存儲器的容量,有時要把等待轉發的報文存在磁碟上,進一步增加了傳送時延。
(3)分組交換:分組交換仍採用存儲轉發傳輸方式,但將一個長報文先分割為若干個較短的分組,然後把這些分組(攜帶源、目的地址和編號信息)逐個地發送出去,因此分組交換除了具有報文的優點外,與報文交換相比有以下優缺點:
優點:
①加速了數據在網路中的傳輸。因為分組是逐個傳輸,可以使後一個分組的存儲操作與前一個分組的轉發操作並行,這種流水線式傳輸方式減少了報文的傳輸時間。此外,傳輸一個分組所需的緩沖區比傳輸一份報文所需的緩沖區小得多,這樣因緩沖區不足而等待發送的機率及等待的時間也必然少得多。
②簡化了存儲管理。因為分組的長度固定,相應的緩沖區的大小也固定,在交換結點中存儲器的管理通常被簡化為對緩沖區的管理,相對比較容易。
③減少了出錯機率和重發數據量。因為分組較短,其出錯機率必然減少,每次重發的數據量也就大大減少,這樣不僅提高了可靠性,也減少了傳輸時延。
④由於分組短小,更適用於採用優先順序策略,便於及時傳送一些緊急數據,因此對於計算機之間的突發式的數據通信,分組交換顯然更為合適些。
缺點:
①盡管分組交換比報文交換的傳輸時延少,但仍存在存儲轉發時延,而且其結點交換機必須具有更強的處理能力。
②分組交換與報文交換一樣,每個分組都要加上源、目的地址和分組編號等信息,使傳送的信息量大約增大5%~10%,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信效率,增加了處理的時間,使控制復雜,時延增加。
③當分組交換採用數據報服務時,可能出現失序、丟失或重復分組,分組到達目的結點時,要對分組按編號進行排序等工作,增加了麻煩。若採用虛電路服務,雖無失序問題,但有呼叫建立、數據傳輸和虛電路釋放三個過程。
總之,若要傳送的數據量很大,且其傳送時間遠大於呼叫時間,則採用電路交換較為合適;當端到端的通路有很多段的鏈路組成時,採用分組交換傳送數據較為合適。從提高整個網路的信道利用率上看,報文交換和分組交換優於電路交換,其中分組交換比報文交換的時延小,尤其適合於計算機之間的突發式的數據通信。
//////////////////////////////////////////////////////////////////////
模擬數據:也稱為模擬量,相對於數字量而言,指的是取值范圍是連續的變數或者數值。
模擬信號:指的是在時間和數值上都是連續變化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