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技術sap
擴展閱讀
三星s3手錶連接不了網路 2024-11-20 16:41:23

計算機網路技術sap

發布時間: 2023-01-02 05:31:23

計算機網路

位元組 也叫Byte,是 計算機 數據的基本 存儲單位 。

8bit(位)=1Byte(位元組)

1024Byte(位元組)=1KB

1024KB=1MB

1024MB=1GB

1024GB=1TB

其中:K是千 M是兆 G是吉咖 T是太拉。

在電腦里一個中文字是占兩個位元組的。

網際網路發展三個階段

1、是從單個網路ARPANET向互聯網發展的過程

2、建成了三級結構的網際網路

3、逐漸形成多層次ISP結構的網際網路

計算機網路類別:廣域網、城域網、區域網lan、個人區域網

不同使用者網路

公用網、專用網。

接入網用來把用戶接入網際網路的網路 又稱本地接入網、居民接入網。

計算機網路性能指標

速率 比特bit網路技術中的速率指的是連接在計算機網路上的主機在數字信道上傳送數據的速率也成為數據率或比特率、

帶寬 指某個信號具有的 頻帶寬度 單位khz  、表示網路的通信線路所能傳送數據的能力因此網路帶寬表示在單位時間內從網路中的某一點到另一點所能通過的「最高數據率「」 這種意義的帶寬單位是比特每秒 b/s

、 吞吐量 表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或信道、介面)的數據量   吞吐量受網路的帶寬或網路的額定速率限制

例如,對於一個 100 Mbls 的乙太網,其額定速率是 100 Mbls ,那麼這個數值也是該乙太網的吞吐量的絕對上限值。因此,對 100 Mb/s 的乙太網,其典型的吞吐量可能也只有 70 Mb/s 。請注意,有時吞吐量還可用每秒傳送的位元組數或幀數來表示。、

時延 是指數據從網路的一端傳遞到另外一端所需的時間也成為延遲 或遲延。

網路時延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1、 發送時延 是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傳送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

2、 傳播時延 是電磁波在信號中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

3、處理時延  

主機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組時要花費一定的時間進行處理

4、排隊時延

對於高速網路鏈路,我們提高的僅僅是數據的發送速率而不是比特在鏈路上的傳播速率。

提高發送速率只是減小了數據的發送時延。

5、時延帶寬積 

又稱為以比特為單位的的鏈路長度

6、往返時間RTT

往返時間 RTT 從發送方發送數據開始, 到發送方收到來自接收方的確認,總共經歷的時間。

7、利用率

信道利用率、網路利用率兩種

信道或網路利用率過高會產生非常大的時延

網路當前時延 = 空閑時的時延 /(1 - 利用率)

一般說來,小時延的網路要優於大時延的網路  在某些情況下,一個低速率、小時延

的網路很可能要優於一個高速率但大時延的網路。

必須指出,在總時延中,究竟是哪一種時延佔主導地位,必須具體分析

計算機網路的非性能特徵 

1、費用

2、質量

3、標准化

4、可靠性

5、可擴展性可升級性

6、易於管理和維護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

把計算機網路的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 稱為網路的體系結構。

協議與劃分層次

為進行網路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 稱為網路協議。  結構應該是層次式的

1、語法 2、語義  3、同步

分層好處 

1、各層之間是獨立的

2、靈活性好

3、    結構上可分割開

4、易於實現和維護

5、促進標准化工作

各層要完成的功能

實體、 協議、服務、服務訪問點

實體表示任何可發送或接收信息的  硬體或軟體進程。許多情況下,實體是 一個特定的軟體模塊。

協議是控制兩個對等實體 (或多個實體)進行通信的規則的集合   

在同一系統中相鄰兩層的實體 進行交互的地方 稱為服務訪問點 SAP  實際是一個邏輯介面

首先要強調指出,物理層考慮的是怎樣才能在連接各種計算機的傳輸媒體上傳輸數據

比特流,而不是指具體的傳輸媒體。

特性

1、機械特性

2、電氣特性

3、功能特性

4、過程特性

數據通信系統可劃分為三大部分    源系統 : 源點、發送器

目的系統 接收器、終點 

通信的目的是傳送消息

數據是運送消息的實體

信號是數據的電氣或電磁的表現

根據信號中代表消息的參數的取值方式不同,信號可分為兩大類

1、模擬信號或連續信號 代表取值連續的

2、數字信號或離散信號 代表取值離散的

信道基本概念

1、單向通信

2、雙向交替通信

3、雙向同時通信

來自信源的信號常稱為基帶信號

系帶信號包含有較多的低頻成分,而許多信道並不能傳輸這種低頻分量或直流分量。解決這個問題 必須對基帶信號進行調制。

信道的極限容量

數字通信優點 在接收端只要我們能從失真的波形識別出原來的信號

限制碼元在信道上的傳輸速率的因素

1、信道能夠通過的頻率范圍

2、信噪比

物理層下的傳輸媒體 也稱為傳輸介質或傳輸媒介 它就是數據傳輸系統中在發送器和接收器之間的物理通路.

傳輸媒體分為 1、導向傳輸媒體 

1、雙絞線

2、同軸電纜

3、光纜

2、非導向傳輸媒體。

1、點對點信道

2、廣播信道

鏈路是 從一個結點到相鄰結點的一段物理線路,而中間沒有任何其他的交換結點。

數據鏈路 網路適配器

數據鏈路層協議數據單元-幀

數據鏈路層 把網路層交下來的數據構成幀發送到鏈路上,以及把接收到的幀中數據取出並上交給網路層。在網際網路中,網路層協議數據單元就是 IP 數據報

三個基本問題

每一種鏈路層協議都規定了幀的數據部分的長度上限--最大傳送單元MTU

2、透明傳輸 

3、錯檢測

比特差錯 :比特傳輸過程中可能產生差錯   誤碼率:錯誤比特在所有中的比率。

網路傳輸數據時採用差錯檢測措施 目前數據鏈路層廣泛使用循環冗餘檢驗CRC檢錯技術。

PPP協議特點

1、簡單

2、封裝成幀

3、透明性

4、多種網路層協議

5、多種類型鏈路

6、差錯檢測

7、檢測連接狀態

8、最大傳送單元

9、網路層地址協商

10、數據壓縮協商

PPP協議不需要的功能

1、糾錯 只進行檢錯 PPP協議是不可靠的傳輸協議。

2、流量控制 

3、序號

4、多點線路

5、半雙工或單工鏈路 PPP只支持全雙工鏈路

PPP協議組成

1、一個將IP數據封裝到串列鏈路的方法

2、一個用來建立、配置和測試數據鏈路連接的鏈路控制協議LCP

3、一套網路控制協議NCP

PPP協議的幀格式

1、欄位的意義

首4個尾2個 信息欄位長度可變不超過1500位元組

尾部中的第一個欄位是使用CRC的幀檢驗序列FCS    

2、位元組填充

3、零比特填充

PPP協議工作狀態

PPP鏈路的起始和終止狀態永遠是「鏈路靜止「狀態  這時在PC機和ISP的路由器之間並不存在物理層連接。

鏈路的另一端可以發送以下幾種響應的一種

1、配置確認幀

2、配置否認幀 所有選項都理解不能接受

3、配置拒絕幀 選項有的無法理解或者識別 需要協商

使用廣播信道的數據鏈路層

區域網的數據鏈路層

區域網主要特點 :網路為一個單位所擁有,且地理范圍和站點數目均有限。

優點:

1、具有廣播功能,從一個站點可很方便地訪問全網。

2、便於系統的擴展和逐漸地演變、各設備的位置可靈活調整改變

3、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可用性、生存性

⑵ 計算機網路技術題目3

1.Telnet(Remote Login)、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2.兩個對等實體
3.(1.客戶端發出連接請求 伺服器端確認可以連接並等待連接 客戶端向伺服器端連接2.傳輸數據3.客戶端發出斷開連接請求 伺服器端確認連接斷開)
OSI參考模型:
第7層 應用層:直接對應用程序提供服務,應用程序可以變化,但要包括電子消息傳輸
第6層 表示層:格式化數據,以便為應用程序提供通用介面。這可以包括加密服務
第5層會話層:在兩個節點之間建立端連接。此服務包括建立連接是以全雙工還是以半雙工的方式進行設置,盡管可以在層4中處理雙工方式
第4層傳輸層:常規數據遞送-面向連接或無連接。包括全雙工或半雙工、流控制和錯誤恢復服務
第3層網路層:本層通過定址來建立兩個節點之間的連接,它包括通過互連網路來路由和中繼數據
第2層數據鏈路層:在此層將數據分幀,並處理流控制。本層指定拓撲結構並提供硬體定址
第1層物理層:原始比特流的傳輸,電子信號傳輸和硬體介面數據發送時,從第七層傳到第一層,接受方則相反。
上三層總稱應用層,用來控制軟體方面。
下四層總稱數據流層,用來管理硬體。

NetBEUI協議特點:一種短小精悍、通信效率高的廣播型協議,安裝後不需要進行設置,特別適合於在「網路鄰居」傳送數據。在同一個區域網區段內,NetBEUI是Windows系列所支持的通信協議中速度最快的一種。
NETBEUI缺乏路由和網路層定址功能,既是其最大的優點,也是其最大的缺點。因為它不需要附加的網路地址和網路層頭尾,所以很快並很有效且適用於只有單個網路或整個環境都橋接起來的小工作組環境。

IPX/SPX協議特點: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安裝方便,同時還具有路由功能,可以實現多網段間的通信。其中,IPX協議負責數據包的傳送;SPX負責數據包傳輸的完整性。

⑶ 計算機網路技術

第一章 計算機網路概述
1.1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和發展歷史
1.1.1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
計算機網路是現代通信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是在地理上分散的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的計算機集合,這些計算機遵守共同的協議,依據協議的規定進行相互通信,實現網路各種資源的共享。
網路資源:所謂的網路資源包括硬體資源(如大容量磁碟、列印機等)、軟體資源(如工具軟體、應用軟體等)和數據資源(如資料庫文件和資料庫等)。
計算機網路也可以簡單地定義為一個互連的、自主的計算機集合。所謂互連是指相互連接在一起,所謂自主是指網路中的每台計算機都是相對獨立的,可以獨立工作。
1.1.2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課後小結:
1.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
2. 網路資源的分類.
課後作業:預習P2-P8.

第二講
教學類型:理論課
教學課題:1.2~1.3
教學目標:1.了解計算機網路的功能和應用;2. 了解計算機網路的系統組成
教學重點、難點:計算機網路的功能和應用;網路的系統組成
教學方法:教師講解、演示、提問;
教學工具:多媒體幻燈片演示

1.2 計算機網路的功能和應用
1. 計算機網路的功能
(1)實現計算機系統的資源共享
(2)實現數據信息的快速傳遞
(3)提高可靠性
(4)提供負載均衡與分布式處理能力
(5)集中管理
(6)綜合信息服務
2.計算機網路的應用
計算機網路由於其強大的功能,已成為現代信息業的重要支柱,被廣泛地應用於現代生活的各個領域,主要有:
(1)辦公自動化
(2)管理信息系統
(3)過程式控制制
(4)互聯網應用(如電子郵件、信息發布、電子商務、遠程音頻與視頻應用)
1.3計算機網路的系統組成
1.3.1 網路節點和通信鏈路
從拓撲結構看,計算機網路就是由若干網路節點和連接這些網路節點的通信鏈路構成的。計算機網路中的節點又稱網路單元,一般可分為三類:訪問節點、轉接節點和混合節點。
通信鏈路是指兩個網路節點之間承載信息和數據的線路。鏈路可用各種傳輸介質實現,如雙絞線、同軸電纜、光纜、衛星、微波等。
通信鏈路又分為物理鏈路和邏輯鏈路。
1.3.2 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
從邏輯功能上可把計算機網路分為兩個子網:用戶資源子網和通信子網。
資源子網包括各種計算機和相關的硬體、軟體;
通信子網是連接這些計算機資源並提供通信服務的連接線路。正是在通信子網的支持下,用戶才能利用網路上的各種資源,進行相互間的通信,實現計算機網路的功能。
通信子網有兩種類型:
(1)公用型(如公用計算機互聯網CHINANET)
(2)專用型(如各類銀行網、證券網等)
1.3.3 網路硬體系統和網路軟體系統
計算機網路系統是由計算機網路硬體系統和網路軟體系統組成的。
網路硬體系統是指構成計算機網路的硬設備,包括各種計算機系統、終端及通信設備。
常見的網路硬體有:
(1)主機系統; (2)終端; (3)傳輸介質; (4)網卡;(5)集線器; (6)交換機; (7)路由器
網路軟體主要包括網路通信協議、網路操作系統和各類網路應用系統。
(1)伺服器操作系統
常見的有:Novell公司的NetWare、微軟公司的 Windows NT Server及 Unix系列。
(2)工作站操作系統
常見的有: Windows 95、Windows 98及Windows 2000等。
(3)網路通信協議
(4)設備驅動程序
(5)網路管理系統軟體
(6)網路安全軟體
(7)網路應用軟體
課後小結:
1. 計算機網路的功能和應用
2. 網路的系統組成
課後作業:預習P8-P10

第三講
教學類型:理論課
教學課題:1.4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教學目標:1.掌握計算機網路的分類;2. 了解計算機網路的定義和發展;3. 了解計算機網路的功能和應用;4. 了解計算機網路的系統組成
教學重點、難點:掌握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教學方法:教師講解、演示、提問;
教學工具:多媒體幻燈片演示
1.4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1.4.1 按計算機網路覆蓋范圍分類
由於網路覆蓋范圍和計算機之間互連距離不同,所採用的網路結構和傳輸技術也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計算機網路。
一般可以分為區域網(LAN)、城域網(MAN)、廣域網(WAN)三類。
1.4.2按計算機網路拓撲結構分類
網路拓撲是指連接的形狀,或者是網路在物理上的連通性。如果不考慮網路的的地理位置,而把連接在網路上的設備看作是一個節點,把連接計算機之間的通信線路看作一條鏈路,這樣就可以抽象出網路的拓撲結構。
按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可將網路分為:星型網、環型網、匯流排型網、樹型網、網型網。
1.4.3 按網路的所有權劃分
1.公用網
由電信部門組建,由政府和電信部門管理和控制的網路。
2.專用網
也稱私用網,一般為某一單位或某一系統組建,該網一般不允許系統外的用戶使用。
1.4.4 按照網路中計算機所處的地位劃分
(1)對等區域網
(2)基於伺服器的網路(也稱為客戶機/伺服器網路)。
課後小結:
1.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2. 計算機網路的功能和應用;3.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
課後作業:(P10)1 、4、5、6

第四講
教學類型:理論課
教學課題:1.1計算機網路的定義和發展
教學目標:1. 了解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2. 了解數據傳輸方式
教學重點、難點:數據傳輸方式
教學方法:教師講解、演示、提問;
教學工具:多媒體幻燈片演示
教學內容與過程
導入:由現在的網路通訊中的一些普通關鍵詞引入新課
講授新課:(多媒體幻燈片演示或板書)
第二章 數據通信基礎
2.1 數據通信的基本概念
2.1.1 信息和數據
1.信息
信息是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可以是對物質的形態、大小、結構、性能等全部或部分特性的描述,也可表示物質與外部的聯系。信息有各種存在形式。
2.數據
信息可以用數字的形式來表示,數字化的信息稱為數據。數據可以分成兩類:模擬數據和數字數據。
2.1.2 信道和信道容量
1.信道
信道是傳送信號的一條通道,可以分為物理信道和邏輯信道。
物理信道是指用來傳送信號或數據的物理通路,由傳輸及其附屬設備組成。
邏輯信道也是指傳輸信息的一條通路,但在信號的收、發節點之間並不一定存在與之對應的物理傳輸介質,而是在物理信道基礎上,由節點設備內部的連接來實現。
2.信道的分類
信道按使用許可權可分為專業信道和共用信道。
信道按傳輸介質可分為有線信道、無線信道和衛星信道。
信道按傳輸信號的種類可分為模擬信道和數字信道。
3.信道容量
信道容量是指信道傳輸信息的最大能力,通常用數據傳輸率來表示。即單位時間內傳送的比特數越大,則信息的傳輸能力也就越大,表示信道容量大。
2.1.3 碼元和碼字
在數字傳輸中,有時把一個數字脈沖稱為一個碼元,是構成信息編碼的最小單位。
計算機網路傳送中的每一位二進制數字稱為「碼元」或「碼位」,例如二進制數字10000001是由7個碼元組成的序列,通常稱為「碼字」。
2.1.4 數據通信系統主要技術指標
1.比特率:比特率是一種數字信號的傳輸速率,它表示單位時間內所傳送的二進制代碼的有效位(bit)數,單位用比特每秒(bps)或千比特每秒(Kbps)表示。
2.波特率:波特率是一種調制速率,也稱波形速率。在數據傳輸過程中,線路上每秒鍾傳送的波形個數就是波特率,其單位為波特(baud)。
3.誤碼率:誤碼率指信息傳輸的錯誤率,也稱誤碼率,是數據通信系統在正常工作情況下,衡量傳輸可靠性的指標。
4.吞吐量:吞吐量是單位時間內整個網路能夠處理的信息總量,單位是位元組/秒或位/秒。在單信道匯流排型網路中,吞吐量=信道容量×傳輸效率。
5.通道的傳播延遲:信號在信道中傳播,從信源端到達信宿端需要一定的時間,這個時間叫做傳播延遲(或時延)。
2.1.5 帶寬與數據傳輸率
1.信道帶寬
信道帶寬是指信道所能傳送的信號頻率寬度,它的值為信道上可傳送信號的最高頻率減去最低頻率之差。
帶寬越大,所能達到的傳輸速率就越大,所以通道的帶寬是衡量傳輸系統的一個重要指標。
2.數據傳輸率
數據傳輸率是指單位時間信道內傳輸的信息量,即比特率,單位為比特/秒。
一般來說,數據傳輸率的高低由傳輸每一位數據所佔時間決定,如果每一位所佔時間越小,則速率越高。
2.2 數據傳輸方式
2.2.1 數據通信系統模型
2.2.2 數據線路的通信方式
根據數據信息在傳輸線上的傳送方向,數據通信方式有:
單工通信
半雙工通信
雙工通信
2.2.3 數據傳輸方式
數據傳輸方式依其數據在傳輸線原樣不變地傳輸還是調制變樣後再傳輸,可分為基帶傳輸、頻帶傳輸和寬頻傳輸等方式。
1.基帶傳輸
2.頻帶傳輸
3.寬頻傳輸
課後小結:
1. 什麼是信息、數據?
2. 什麼是信道?常用的信道分類有幾種?
3. 什麼是比特率?什麼是波特率?
4. 什麼是帶寬、數據傳輸率與信道容量?
課後作業:(P20)二1、2、3、4、5、6

第五講
教學類型:理論課
教學課題:2.2~2.4
教學目標:1.理解數據交換技術;2. 理解差錯檢驗與校正技術
教學重點、難點:數據交換技術、差錯檢驗與校正技術
教學方法:教師講解、演示、提問;
教學工具:多媒體幻燈片演示
教學內容與過程:
導入:由現在的網路通訊中的一些普通關鍵詞引入新課
講授新課:(多媒體幻燈片演示或板書)
2.3 數據交換技術
通常使用四種交換技術:
電路交換
報文交換
分組交換
信元交換。
2.3.1 電路交換
電路交換(也稱線路交換)
在電路交換方式中,通過網路節點(交換設備)在工作站之間建立專用的通信通道,即在兩個工作站之間建立實際的物理連接。一旦通信線路建立,這對端點就獨占該條物理通道,直至通信線路被取消。
電路交換的主要優點是實時性好,由於信道專用,通信速率較高;缺點是線路利用率低,不能連接不同類型的線路組成鏈路,通信的雙方必須同時工作。
電路交換必定是面向連接的,電話系統就是這種方式。
電路交換的三個階段:
電路建立階段
數據傳輸階段
拆除電路階段
2.3.2 報文交換
報文是一個帶有目的端信息和控制信息的數據包。報文交換採取的是「存儲—轉發」(Store-and-Forward)方式,不需要在通信的兩個節點之間建立專用的物理線路。
報文交換的主要缺點是網路的延時較長且變化比較大,因而不宜用於實時通信或互動式的應用場合。
在 20 世紀 40 年代,電報通信也採用了基於存儲轉發原理的報文交換(message switching)。
報文交換的時延較長,從幾分鍾到幾小時不等。現在,報文交換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
2.3.3 分組交換
分組交換也稱包交換,它是報文交換的一種改進,也屬於存儲-轉發交換方式,但它不是以報文為單位,而是以長度受到限制的報文分組(Packet)為單位進行傳輸交換的。分組也叫做信息包,分組交換有時也稱為包交換。
分組在網路中傳輸,還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方式:數據報和虛電路。
分組交換的優點
高效 動態分配傳輸帶寬,對通信鏈路是逐段佔用。
靈活 以分組為傳送單位和查找路由。
迅速 必先建立連接就能向其他主機發送分組;充分使用鏈路的帶寬
可靠 完善的網路協議;自適應的路由選擇協議使網路有很好的生存性
2.3.4 信元交換技術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非同步傳輸模式)
ATM是一種面向連接的交換技術,它採用小的固定長度的信息交換單元(一個53Byte的信元),話音、視頻和數據都可由信元的信息域傳輸。
它綜合吸取了分組交換高效率和電路交換高速率的優點,針對分組交換速率低的弱點,利用電路交換完全與協議處理幾乎無關的特點,通過高性能的硬體設備來提高處理速度,以實現高速化。
ATM是一種廣域網主幹線的較好選擇。
2.4 差錯檢驗與校正
數據傳輸中出現差錯有多種原因,一般分成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內部因素有噪音脈沖、脈動噪音、衰減、延遲失真等。
外部因素有電磁干擾、太陽噪音、工業噪音等。
為了確保無差錯地傳輸,必須具有檢錯和糾錯的功能。常用的校驗方式有奇偶校驗和循環冗餘碼校驗。
2.4.1 奇偶校驗
採用奇偶校驗時,若其中兩位同時發生錯誤,則會發生沒有檢測出錯誤的情況。
2.4.2 循環冗餘碼校驗。
這種編碼對隨機差錯和突發差錯均能以較低的冗餘充進行嚴格的檢查。
課後小結:
1. 數據通信的的一些基本知識
2. 三種交換方式的基本工作原理
3. 兩種差錯校驗方法:奇偶校驗和循環冗餘校驗
課後作業:(P20)二7、8、9

第六講
教學類型:復習課
教學課題:第一章與第二章
教學目標:通過復習掌握第一、二章的重點
教學重點、難點:第一、二章的重點
教學方法:教師講解、演示、提問;
教學工具:多媒體幻燈片演示
教學內容:第一、二章的內容

第七講
教學類型:測驗一

第八講
教學類型:理論課
教學課題:第三章 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
教學目標:1. 掌握幾種常見網路拓撲結構的原理及其特點;2. 掌握ISO/OSI網路參考模型及各層的主要功能
教學重點、難點:1. 掌握幾種常見網路拓撲結構的原理及其特點;2. 掌握ISO/OSI網路參考模型及各層的主要功能
教學方法:教師講解、演示、學生認真學習並思考、記憶;教師講授與學生理解協調並重的教學法
教學工具:多媒體幻燈片演示
教學內容與過程
導入:提問學生對OSI的七層模型和TCP/IP四層模型的理解。
引導學生總結重要原理並認真加以研究。
教師總結歸納本章重要原理的應用,進入教學課題。
講授新課:(多媒體幻燈片演示或板書)
第三章 計算機網路技術基礎
3.1 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
3.1.1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
網路拓撲是指網路連接的形狀,或者是網路在物理上的連通性。
網路拓撲結構能夠反映各類結構的基本特徵,即不考慮網路節點的具體組成,也不管它們之間通信線路的具體類型,把網路節點畫作「點」,把它們之間的通信線路畫作「線」,這樣畫出的圖形就是網路的拓撲結構圖。
不同的拓撲結構其信道訪問技術、網路性能、設備開銷等各不相同,分別適應於不同場合。它影響著整個網路的設計、功能、可靠性和通信費用等方面,是研究計算機網路的主要環節之一。
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主要是指通信子網的拓撲結構,常見的一般分為以下幾種:
1.匯流排型;2.星型;3.環型;4.樹型;5.網狀型
3.1.2 匯流排型拓撲結構
匯流排結構中,各節點通過一個或多個通信線路與公共匯流排連接。匯流排型結構簡單、擴展容易。網路中任何節點的故障都不會造成全網的故障,可靠性較高。
匯流排型結構是從多機系統的匯流排互聯結構演變而來的,又可分為單匯流排結構和多匯流排結構,常用CSMA/CD和令牌匯流排訪問控制方式。
匯流排型結構的缺點:
(1)故障診斷困難;(2)故障隔離困難;(3)中繼器等配置;(4)實時性不強
3.1.3 星型拓撲結構
星型的中心節點是主節點,它接收各分散節點的信息再轉發給相應節點,具有中繼交換和數據處理功能。星型網的結構簡單,建網容易,但可靠性差,中心節點是網路的瓶頸,一旦出現故障則全網癱瘓。
星型拓撲結構的訪問採用集中式控制策略,採用星型拓撲的交換方式有電路交換和報文交換。
星型拓撲結構的優點:
(1)方便服務;(2)每個連接只接一個設備;(3)集中控制和便於故障診斷;(4)簡單的訪問協議
星型拓撲結構的缺點:
(1)電纜長度和安裝;(2)擴展困難;(3)依賴於中央節點
3.1.4 環型拓撲結構
網路中節點計算機連成環型就成為環型網路。環路上,信息單向從一個節點傳送到另一個節點,傳送路徑固定,沒有路徑選擇問題。環型網路實現簡單,適應傳輸信息量不大的場合。任何節點的故障均導致環路不能正常工作,可靠性較差。
環型網路常使用令牌環來決定哪個節點可以訪問通信系統。
環型拓撲結構的優點:
(1)電纜長度短;(2)適用於光纖;(3)網路的實時性好
環型拓撲結構的缺點:
(1)網路擴展配置困難;(2)節點故障引起全網故障;(3)故障診斷困難;(4)拓撲結構影響訪問協議
3.1.5 其他類型拓撲結構
1.樹型拓撲結構
樹型網路是分層結構,適用於分級管理和控制系統。網路中,除葉節點及其聯機外,任一節點或聯機的故障均隻影響其所在支路網路的正常工作。
2.星型環型拓撲結構
3.1.6 拓撲結構的選擇原則
拓撲結構的選擇往往和傳輸介質的選擇和介質訪問控制方法的確定緊密相關。選擇拓撲結構時,應該考慮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點:
(1)服務可靠性; (2)網路可擴充性; (3)組網費用高低(或性能價格比)。
3.2 ISO/OSI網路參考模型
建立分層結構的原因和意義:
建立計算機網路的根本目的是實現數據通信和資源共享,而通信則是實現所有網路功能的基礎和關鍵。對於網路的廣泛實施,國際標准化組織ISO(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經過多年研究,在1983年提出了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OSI/RM(Reference Model of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這是一個定義連接異種計算機的標准主體結構,給網路設計者提供了一個參考規范。
OSI參考模型的層次
OSI參考模型共有七層,由低到高分別是: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
1.OSI參考模型的特性
(1)是一種將異構系統互聯的分層結構;
(2)提供了控制互聯系統交互規則的標准骨架;
(3)定義了一種抽象結構,而並非具體實現的描述;
(4)不同系統上的相同層的實體稱為同等層實體;
(5)同等層實體之間的通信由該層的協議管理;
(6)相鄰層間的介面定義了原語操作和低層向上層提供的服務;
(7)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是面向連接的或無連接的數據服務;
(8)直接的數據傳送僅在最低層實現;
(9)每層完成所定義的功能,修改本層的功能並不影響其它層。
2.有關OSI參考模型的技術術語
在OSI參考模型中,每一層的真正功能是為其上一層提供服務。在對這些功能或服務過程以及協議的描述中,經常使用如下一些技術術語:
(1)數據單元
服務數據單元SDU(Service Data Unit)
協議數據單元PDU(Protocol Data Unit)
介面數據單元IDU(Interface Data Unit)
服務訪問點SAP(Service Access Point)
服務原語(Primitive)
(2)面向連接和無連接的服務
下層能夠向上層提供的服務有兩種基本形式:面向連接和無連接的服務。
面向連接的服務是在數據傳輸之前先建立連接,主要過程是:建立連接、進行數據傳送,拆除鏈路。面向連接的服務,又稱為虛電路服務。
無連接服務沒有建立和拆除鏈路的過程,一般也不採用可靠方式傳送。不可靠(無確認)的無連接服務又稱為數據報服務。
3.2.1 物理層
物理層是OSI模型的最低層,其任務是實現物理上互連系統間的信息傳輸。
1.物理層必須具備以下功能
(1)物理連接的建立、維持與釋放;2)物理層服務數據單元傳輸;(3)物理層管理。
2.媒體和互聯設備
物理層的媒體包括架空明線、平衡電纜、光纖、無線信道等;
通信用的互聯設備如各種插頭、插座等;區域網中的各種粗、細同軸電纜,T型接/插頭,接收器,發送器,中繼器等都屬物理層的媒體和連接器。
3.2.2 數據鏈路層
數據鏈路可以粗略地理解為數據信道。數據鏈路層的任務是以物理層為基礎,為網路層提供透明的、正確的和有效的傳輸線路,通過數據鏈路協議,實施對二進制數據正確、可靠的傳輸。
數據鏈路的建立、拆除、對數據的檢錯、糾錯是數據鏈路層的基本任務。
1.鏈路層的主要功能
(1)鏈路管理;(2)幀的裝配與分解;(3)幀的同步;(4)流量控制與順序控制;(5)差錯控制;(6)使接收端能區分數據和控制信息;(7)透明傳輸;(8)定址
2.數據鏈路層的主要協議
(1)ISO1745-1975;(2)ISO3309-1984;(3)ISO7776
3.鏈路層產品
獨立的鏈路產品中最常見的是網卡,網橋也是鏈路產品。
數據鏈路層將本質上不可靠的傳輸媒介變成可靠的傳輸通路提供給網路層。在IEEE802.3情況下,數據鏈路層分成兩個子層:一個是邏輯鏈路控制,另一個是媒體訪問控制。
3.2.3 網路層
網路層是通信子網與資源子網之間的介面,也是高、低層協議之間的介面層。網路層的主要功能是路由選擇、流量控制、傳輸確認、中斷、差錯及故障的恢復等。當本地端與目的端不處於同一網路中,網路層將處理這些差異。
1.網路層的主要功能
(1)建立和拆除網路連接;
(2)分段和組塊;
(3)有序傳輸和流量控制;
(4)網路連接多路復用;
(5)路由選擇和中繼;
(6)差錯的檢測和恢復;
(7)服務選擇
2.網路層提供的服務
OSI/RM中規定,網路層中提供無連接和面向連接兩種類型的服務,也稱為數據報服務和虛電路服務。
3.路由選擇
3.2.4 傳輸層
傳輸層是資源子網與通信子網的介面和橋梁。傳輸層下面三層(屬於通信子網)面向數據通信,上面三層(屬於資源子網)面向數據處理。因此,傳輸層位於高層和低層中間,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它屏蔽了通信子網中的細節,實現通信子網中端到端的透明傳輸,完成資源子網中兩節點間的邏輯通信。它是負責數據傳輸的最高一層,也是整個七層協議中最重要和最復雜的一層。
1.傳輸層的特性
(1)連接與傳輸;(2)傳輸層服務
2.傳輸層的主要功能
3.傳輸層協議
3.2.5 會話層
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一起構成OSI/RM的高層,會話層位於OSI模型面向信息處理的高三層中的最下層,它利用傳輸層提供的端到端數據傳輸服務,具體實施服務請求者與服務提供者之間的通信,屬於進程間通信的范疇。
會話層還對會話活動提供組織和同步所必須的手段,對數據傳輸提供控制和管理。
1.會話層的主要功能;
(1)提供遠程會話地址;
(2)會話建立後的管理;
(3)提供把報文分組重新組成報文的功能
2.會話層提供的服務
(1)會話連接的建立和拆除;
(2)與會話管理有關的服務;
(3)隔離;
(4)出錯和恢復控制
3.2.6 表示層
表示層為應用層服務,該服務層處理的是通信雙方之間的數據表示問題。為使通信的雙方能互相理解所傳送信息的含義,表示層就需要把發送方具有的內部格式編碼為適於傳輸的比特流,接收方再將其解碼為所需要的表示形式。
數據傳送包括語義和語法兩個方面的問題。OSI模型中,有關語義的處理由應用層負責,表示層僅完成語法的處理。
1.表示層的主要功能
(1)語法轉換;(2)傳送語法的選擇;(3)常規功能
2.表示層提供的服務
(1)數據轉換和格式轉換;
(2)語法選擇;
(3)數據加密與解密;
(4)文本壓縮
3.2.7 應用層
OSI的7層協議從功能劃分來看,下面6層主要解決支持網路服務功能所需要的通信和表示問題,應用層則提供完成特定網路功能服務所需要的各種應用協議。
應用層是OSI的最高層,直接面向用戶,是計算機網路與最終用戶的介面。負責兩個應用進程(應用程序或操作員)之間的通信,為網路用戶之間的通信提供專用程序。
課後小結:
1.計算機網路的拓撲結構的分類
2.OSI參考模型的層次
課後作業:預習P37~P39

第九講
教學類型:理論課
教學課題:3.3~3.4
教學目標:
1. 掌握共享介質方式的CSMA/CD和令牌傳遞兩種數據傳輸控制方式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幾種常見的網路類型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數據傳輸控制方式
教學方法:教師講解、演示、提問;
教學工具:多媒體幻燈片演示
教學內容與過程
導入:提問學生對OSI的七層模型和TCP/IP四層模型的理解。
引導學生總結重要原理並認真加以研究。
教師總結歸納本章重要原理的應用,進入教學課題。
講授新課:(多媒體幻燈片演示或板書
3.3 數據傳輸控制方式
數據和信息在網路中是通過信道進行傳輸的,由於各計算機共享網路公共信道,因此如何進行信道分配,避免或解決通道爭用就成為重要的問題,就要求網路必須具備網路的訪問控制功能。介質訪問控制(MAC)方法是在區域網中對數據傳輸介質進行訪問管理的方法。
3.3.1 具有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訪問
沖突檢測/載波偵聽(CSMA/CD法)
CSMA/CD是基於IEEE802.3標準的乙太網中採用的MAC方法,也稱為「先聽後發、邊發邊聽」。它的工作方式是要傳輸數據的節點先對通道進行偵聽,以確定通道中是否有別的站在傳輸數據,若信道空閑,該節點就可以佔用通道進行傳輸,反之,該節點將按一定演算法等待一段時間後再試,並且在發送過程中進行沖突檢測,一旦有沖突立即停止發送。通常採用的演算法有三種:非堅持CSMA、1-堅持CSMA、P-堅持CSMA。
目前,常見的區域網,一般都是採用CSMA/CD訪問控制方法的邏輯匯流排型網路。用戶只要使用Ethernet網卡,就具備此種功能。

⑷ [計算機網路之一] 網路基礎知識

  協議就是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通過網路實現通信時事先達成的一種 「約定」。這種 「約定」 使那些由不同的廠商、不同的 CPU 以及不同的操作系統組成的計算機之間,只要遵循相同的協議就能夠實現通信。

  TCP/IP、AppleTalk(僅限蘋果計算機使用)、SNA(IBM)、DECnet(DEC)、IPX/SPX(Novell)

  分組交換是指將大數據分割為一個個叫做包的較小單位進行傳輸的方法。

   ISO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rdards,國際標准化組織)制定了國際標准 OSI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開放系統互聯參考模型),但是沒有得到普及,反而是隨 Apanet 而生的 TCP/IP 協議在大學研究機構和計算機行業的推動下成為實際的業界標准。

  每個分層都接收由它下一層所提供的特定服務,並且負責為自己的上一層提供特定服務。上下層之間進行交互所遵循的約定叫做 「介面」 ,同一層之間交互所遵循的約定叫做 「協議」

  協議分層參考了計算機軟體中的模塊化開發。

  單播、廣播、多播、任播。

  一個地址必須明確地表示一個主體對象,在同一個通信網路中不允許有兩個相同地址的通信主體存在。

  有層次性的地址方便高效地找到通訊目標(eg: 快遞地址國家、省市區)

  MAC地址有唯一性但沒有層次性。

  乙太網、無線、幀中繼、ATM、FDDI、ISDN。

  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網路介面卡),計算機必須有網卡才能接入網路。

  物理層面上延長網路的設備。將電纜傳遞過來的光電信號經過波形調整和放大之後傳遞給另一個電纜。

集線器 :提供多個埠的中繼器。

  數據鏈路層面連接兩個網路的設備。 不同網路可能採用了不同的數據鏈路,數據傳輸的速率可能完全不一樣 ,網橋會緩存一個網段傳輸到另一個網段的數據幀,再重新生成信號作為全新的幀轉發給另一個網段(這里我理解不同數據鏈路幀的格式不一樣,所以網橋需要緩存數據並轉換位另一個數據鏈路中的幀格式)。

  網橋的其他作用:

① 根據數據幀中的 FCS 檢查數據幀是否已損壞,是則不轉發;

② 自學習MAC設備來自哪些網路,並記錄在地址轉發表中(地址轉發表記錄硬體地址與網路的映射關系);

③ 過濾功能控制網路流量。

交換集線器 :每個埠都相當於一個網橋。

  網路層面上連接兩個網路、並對分組報文進行轉發的設備。

應用場景:廣域網加速器、特殊應用訪問加速、防火牆。

  將傳輸層到應用層的數據進行轉發和翻譯的設備。

代理伺服器 :控制流量和出於安全考慮,客戶端和服務端無需在網路上直接通信,而是從傳輸層到應用層對數據和訪問進行各種控制和處理。

  研發基於分組交換技術的 ARPANET,取代容災性差的中央集中式網路。

  單個網路無法解決所有通信問題,開始研究網路互連技術,出現了 TCP/IP,並首先被 BSD UNIX 採用,隨之被廣泛使用變得流程,所有使用 TCP/IP 協議的計算機都能利用互連網相互通信。

  圍繞大型計算機中心建設計算機網路,即 NSFNET(國家科學基金網),它是一個三級網路,分為主幹網、地區網和校園網。這種三級計算機網路覆蓋了全美主要的大學和研究所,並成為互聯網中的主要組成部分。

  NSFNET 逐漸被商用的互聯網主幹網替代,政府機構不再負責互聯網的運營。用戶接入互聯網需要通過 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互聯網服務提供商)。

   IXP(Internet eXchange Point)互聯網交換點 的作用是允許兩個網路直接相連並交換分組,而不需要再通過第三個網路(如上圖中的主幹 ISP)來轉發分組。

  所有的互聯網標准都是以 RFC 的形式在互聯網上發表的,但並非所有的 RFC 文檔都是互聯網標准。

  制定互聯網的正式標准要經過以下三個階段

(1)互聯網草案

(2)建議標准

(3)互聯網標准

  由所有連接在互聯網上的主機組成。這部分是用戶直接使用的額,用來進行通信和資源共享。

  由大量網路和連接這些網路的路由器組成。這部分視為邊緣部分提供服務的(提供連通性和交換)。

① 電路交換的起源

② 電路交換的特點

  在使用信道時,信道兩端的兩個用戶始終佔用端到端的通信資源,線路上真正傳送數據的時間比例很小,傳輸效率很低。

③ 電路交換的步驟

   建立連接 (佔用通信資源)→ 通話 (一直佔用通信資源)→ 釋放連接 (歸還通信資源)

  電報通信採用基於存儲轉發原理的報文交換,整個報文被發送到相鄰結點,存儲下來,再轉發到下一個結點。

① 分組交換的特點

  把一個完整的報文劃分為一個個分組,每個分組傳送到相鄰結點後,存在下來查找轉發表,在轉發到下一個結點。

② 分組交換的優缺點

優點:每個分組可以經過不同的路由,使得有更好的可靠性,也能充分利用網路性能。

缺點:分組控制信息有一定開銷,路由器存儲轉發時需要排隊導致產生時延,無法確保通信時端到端所需的寬頻。

① 廣域網 WAN(Wide Area Network) 廣域網的作用范圍通常為幾十到幾千公里,是互聯網的核心,其任務是通過長距離運送主機鎖發送的數據。連接廣域網各結點交換機的鏈路一般都是高速鏈路,具有較大的通信量。

② 城域網 MAN(Metropolotan Area Network) 城域網的作用范圍一般是一個城市,作用距離約為 5 ~ 50 km。可以為一個或幾個單位所用歐,也可以是一種公用設置,用來將多個區域網進行互聯。目前很多城域網採用的是乙太網技術。

③ 區域網 LAN(Local Area Network) 區域網一般用微型計算機或工作站通過高速通信鏈路相連(速率通常在 10 Mbit/s 以上),但地理上則局限在較小的范圍(如 1 km 左右)。在區域網發展的初期,一個學校或工廠往往只擁有有個區域網,但現在區域網已非常廣泛地使用,學校或企業大都擁有多個互連的區域網(這樣的網路常稱為 校園網 企業網 )。

④ 個人區域網 PAN(Personal Area Network) 個人區域網就是在個人工作的地方把屬於個人使用的電子設備用無線技術連接起來的網路,因此也常稱為 無線個人區域網 WPAN(Wireless PAN) ,其范圍很小,大約在 10 m 左右。

① 公用網(pulic network) 電信公司出資建造的大型網路。

② 專用網(private network) 某個部門為滿足本單位的特殊業務工作的需要而建造的網路。這種網路不向本單位以外的人提供服務,例如,軍隊、鐵路、銀行、電力等系統均有本系統的專用網。

   接入網(Access Network) ,又稱為本地接入網或居民接入網。

  數據的傳輸速率,也稱為數據率或比特率,單位為 bit/s(比特每秒)(或 b/s,有時也寫為 bps,即 bit per second)。

  1 kbit/s = 1 × 10³ bit/s,1 Mbit/s = 1 × 10^6 bit/s,1 Gbit/s = 1 × 10^9 bit/s,1 Tbit/s = 1 × 10^12 bit/s

  吞吐量表示在單位時間內通過某個網路的實際的數據量,單位同速率帶寬。

  時延是指數據從網路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網路時延由幾個部分組成:

               網路總時延 = 發送時延 + 傳播時延 + 處理時延 + 排隊時延

[誤區] 光纖的傳播速率實際上比銅線要慢,但是光纖的帶寬卻比普通的雙絞線要快,這是因為光信號的抗干擾性強,並且可以通過波分復用的信道復用技術,達到一路光纖傳輸多路信號的效果。

  時延帶寬積表示信道中可以容納多少比特。

  在計算機網路中,往返時間 RTT(Round-Trip Time)是一個重要的性能指標,因為在許多情況下,互聯網上的信息不僅僅單方向傳輸而是雙向交互的。

  使用衛星通信時,發送時延很短,主要消耗在來回傳播時延上,即往返時間相對較長。

  利用率有信道利用率和網路利用率兩種。信道利用率指出某信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有數據通過)。完全空閑的信道的利用率為零。網路利用率則是全網路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權平均值。

  D0 表示網路空閑時的時延,D 表示網路當前的時延,U 表示利用率,則

  U = 1 - D0/D,變形一下,有

  信道利用率不是越高越好,因為信道利用率增大時,網路時延也會增加,因為排隊時延增大。所以當 U 趨於 1 時,D 會趨於無限大,所以 信道或網路的利用率過高會產生非常大的時延

  費用、質量、標准化、可靠性、可擴展性和可升級性、易於管理和維護。

① 語法,即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② 語義,即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③ 同步,即時間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① 各層獨立;

② 靈活性好;

③ 結構上可分割開;

④ 易於實現和維護;

⑤ 能促進標准化工作。

   計算機網路的各層及其協議的集合就是網路的體系結構。

實體 :表示任何可發送或接收信息的硬體或軟體進程。

協議 :協議是水平的,控制兩個對等實體進行通信的規則的集合。

服務 :服務是垂直的,下層通過介面向上層提供服務。

服務訪問點 :SAP(Service Access Point),同一系統中相鄰兩層的實體進行交互的地方。


















⑸ 計算機網路中的sap是啥

計算機網路中的sap:
sap
Systems ,Application,and Procts in Data processing
SAP R/3軟體具備以下功能和主要特點:
功能性:R/3以模塊化的形式提供了一整套業務措施,其中的模塊囊括了全部所需要的業務功能並把用戶與技術性應用軟體相聯而形成一個總括的系統,用於公司或企業戰略上和運用上的管理。
集成化: R/3把邏輯上相關聯的部分連接在一起。重復工作和多餘數據被完全取消,規程被優化,集成化的業務處理取代了傳統的人工操作。
靈活性:R/3系統中方便的裁剪方法使之具有靈活的適應性,從而能滿足各種用戶的需要和特定行業的要求。R/3還配備有適當的界面來集成用戶自己的軟體或外來的軟體。
開放性:R/3的體系結構符合國際公認的標准,使客戶得以突破專用硬體平台及專用系統技術的局限。同時,SAP提供的開放性介面,可以方便地將第三方軟體產品有效地集成到R/3系統中來。
用戶友好:圖標與圖形符號簡化了人機交互時的操作。統一設計的用戶界面確保了工作人員能夠運用同樣的熟悉的技術從事不通的工作。
模塊化:R/3的模塊結構使用戶既可以一個一個的選用新的實用程序,也可以完全轉入一個新的組織結構體系。
可靠:作為用戶的商業夥伴SAP始終不斷地為集成化軟體的質量設立越來越多的國際標准。
低成本高效益:信息處理是取得競爭優勢的要點之一。當競爭加劇時,企業必須更加努力地獲取其市場佔有量。這就要使用高度集成化的數據處理軟體,而R/3正是這種軟體的優秀典範。
國際適用:R/3支持多種語言,而且是為跨國界操作而設計的。R/3可以靈活地適應各國的貨幣及稅物要求。
服務:R/3系統實施過程中,用戶將得到SAP技術專家的全面支持與服務,包括組織結構方面與技術方面的咨詢,項目計劃與實施方面的協助,以及培訓課程。

⑹ 什麼是SAP系統,MRP系統

1、SAP 是全球企業管理軟體與解決方案的技術領袖,同時也是市場領導者。30餘年,通過其應用軟體、服務與支持,SAP持續不斷向全球各行業企業提供全面的企業級管理軟體解決方案。隨著以SAP為代表的新一代商業智能應用所受到企業用戶的廣泛青睞,SAP在中國用戶的激增,具備最終用戶或內部顧問應掌握的基本SAP技能的人才需求數量也相應增加。

2、物資需求計劃(MRP)即指根據產品結構各層次物品的從屬和數量關系,以每個物品為計劃對象,以完工時期為時間基準倒排計劃,按提前期長短區別各個物品下達計劃時間的先後順序,是一種工業製造企業內物資計劃管理模式。MRP是根據市場需求預測和顧客訂單制定產品的生產計劃,然後基於產品生成進度計劃,組成產品的材料結構表和庫存狀況,通過計算機計算所需物料的需求量和需求時間,從而確定材料的加工進度和訂貨日程的一種實用技術。


展資料:

SAP在各行各業中得到廣泛應用,它為20多個行業提供融合了各行業「最佳業務實踐」的行業解決方案,這些行業包括汽車、金融服務、消費品、工程與建築、醫療衛生、高等教育、高科技、媒體、石油與天然氣、醫葯、公用事業、電信、電力及公共設施等。SAP在每個行業都有行業解決方案圖,充分展示各行業特殊業務處理要求,並將其繪制入SAP解決方案和合作夥伴補充方案中,完成包括基於網路的「端到端」的業務流程。

⑺ 計算機網路基礎知識(一)

參考:計算機網路 謝希仁 第7版

一、現在最主要的三種網路
 電信網路(電話網)
 有線電視網路
 計算機網路 (發展最快,信息時代的核心技術)
二、internet 和 Internet
 internet 是普通名詞
泛指一般的互連網(互聯網)
 Internet 是專有名詞,標准翻譯是「網際網路」 世界范圍的互連網(互聯網)
使用 TCP/IP 協議族
前身是美國的阿帕網 ARPANET
三、計算機網路的帶寬
計算機網路的帶寬是指網路可通過的最高數據率,即每秒多少比特。 描述帶寬也常常把「比特/秒」省略。
例如,帶寬是 10 M,實際上是 10 Mb/s。注意:這里的 M 是 106。
四、對寬頻傳輸的錯誤概念
在網路中有兩種不同的速率:
 信號(即電磁波)在傳輸媒體上的傳播速率(米/秒,或公里/秒)
 計算機向網路發送比特的速率(比特/秒),也叫傳輸速率。 這兩種速率的意義和單位完全不同。
寬頻傳輸:計算機向網路發送比特的速率較高。 寬頻線路:每秒有更多比特從計算機注入到線路。 寬頻線路和窄帶線路上比特的傳播速率是一樣的。
早期的計算機網路採用電路交換,新型的計算機網路採用分組交換的、基於存儲轉發的方式。 分組交換:
 在發送端把要發送的報文分隔為較短的數據塊
 每個塊增加帶有控制信息的首部構成分組(包)
 依次把各分組發送到接收端
 接收端剝去首部,抽出數據部分,還原成報文
IP 網路的重要特點
 每一個分組獨立選擇路由。
 發往同一個目的地的分組,後發送的有可能先收到(即可能不按順序接收)。  當網路中的通信量過大時,路由器就來不及處理分組,於是要丟棄一些分組。  因此, IP 網路不保證分組的可靠地交付。
 IP 網路提供的服務被稱為:
盡最大努力服務(best effort service) 五、最重要的兩個協議:IP 和 TCP
TCP 協議保證了應用程序之間的可靠通信,IP 協議控制分組在網際網路的傳輸,但網際網路不保證可靠交付.
在 TCP/IP 的應用層協議使用的是客戶伺服器方式。
 客戶(client)和伺服器(server)都是指通信中所涉及的兩個應用進程。
 客戶伺服器方式所描述的是進程之間服務和被服務的關系。
 當 A 進程需要 B 進程的服務時就主動呼叫 B 進程,在這種情況下,A 是客戶而 B 是伺服器。
 可能在下一次通信中,B 需要 A 的服務,此時,B 是客戶而 A 是伺服器。
注意:
 使用計算機的人是「用戶」(user)而不是「客戶」(client)。
 客戶和伺服器都指的是進程,即計算機軟體。
 由於運行伺服器進程的機器往往有許多特殊的要求,因此人們經常將主要運行伺服器進程的
機器(硬體)不嚴格地稱為伺服器。
 例如,「這台機器是伺服器。」 意思是:「這台機器(硬體)主要是用來運行伺服器進程(軟體)。」  因此,伺服器(server)一詞有時指的是軟體,但也有時指的是硬體。
六、總結
 網際網路(Internet)是世界范圍的、互連起來的計算機網路,它使用 TCP/IP 協議族,並且它的前身是美 國阿帕網 ARPANET。
 計算機網路的帶寬是網路可通過的最高數據率。
 網際網路使用基於存儲轉發的分組交換,並使用 IP 協議傳送 IP 分組。
 路由器把許多網路互連起來,構成了互連網。路由器收到分組後,根據路由表查找出下一跳路由器的
地址,然後轉發分組。
 路由器根據與其他路由器交換的路由信息構造出自己的路由表。
 IP 網路提供盡最大努力服務,不保證可靠交付。
 TCP 協議保證計算機程序之間的、端到端的可靠交付。
 在 TCP/IP 的應用層協議使用的是客戶伺服器方式。
 客戶和伺服器都是進程(即軟體)。客戶是服務請求方,伺服器是服務提供方。
 伺服器有時也指「運行伺服器軟體」的機器。

一、IP 網路是虛擬網路
 IP 網路是虛擬的。在 IP 網路上傳送的是 IP 數據報(IP 分組)。
 實際上在網路鏈路上傳送的是「幀」,使用的是幀的硬體地址(MAC 地址)。
 地址解析協議 ARP 用來把 IP 地址(虛擬地址)轉換為硬體地址(物理地址)。
二、IP 地址的表示方法
IP 地址的表示方法有兩種:二進制和點分十進制。
IP 地址是 32 位二進制數字,為方便閱讀和從鍵盤上輸入,可把每 8 位二進制數字轉換成一個十進制數字,並 用小數點隔開,這就是點分十進制。
三、網際網路的域名
網際網路的域名分為:  頂級域名  二級域名  三級域名

 四級域名
四、域名伺服器 DNS (Domain Name Server)
網際網路中設有很多的域名伺服器 DNS,用來把域名轉換為 IP 地址。
五、電子郵件
發送郵件使用的協議——簡單郵件傳送協議 SM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接收郵件使用的協議——郵局協議版本 3 POP3 (Post Office Protocol version 3) 注:郵件的傳送仍然要使用 IP 和 TCP 協議
六、統一資源定位符 URL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 URL 用來標識萬維網上的各種文檔。
 網際網路上的每一個文檔,在整個網際網路的范圍內具有惟一的標識符 URL。  URL 實際上就是文檔在網際網路中的地址。
七、超文本傳送協議 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萬維網客戶程序與伺服器程序之間的交互遵守超文本傳送協議 HTTP。
八、結束語
 IP 地址是 32 位二進制數字。為便於閱讀和鍵入,也常使用點分十進制記法。  個人用戶上網可向本地 ISP 租用臨時的 IP 地址。
 域名伺服器 DNS 把計算機域名轉換為計算機使用的 32 位二進制 IP 地址。  發送電子郵件使用 SMTP 協議,接收電子郵件使用 POP3 協議。
 統一資源定位符 URL 惟一地確定了萬維網上文檔的地址。
 超文本傳送協議 HTTP 用於萬維網瀏覽器程序和伺服器程序的信息交互。
 超文本標記語言 HTML 使萬維網文檔有了統一的格式。
 IP 電話不使用 TCP 協議。利用 IP 電話網關使得在普通電話之間可以打 IP 電話。

一、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 根據提供服務的覆蓋面積大小以及所擁有的 IP 地址數目的不同,ISP 也分成為不同的層次。
二、兩種通信方式
在網路邊緣的端系統中運行的程序之間的通信方式通常可劃分為兩大類:C/S 方式 和 P2P 方式
(Peer-to-Peer,對等方式)。
三、網際網路的核心部分
網路核心部分是網際網路中最復雜的部分。
網路中的核心部分要向網路邊緣中的大量主機提供連通性,使邊緣部分中的任何一個主機都能夠向其 他主機通信(即傳送或接收各種形式的數據)。
網際網路的核心部分是由許多網路和把它們互連起來的路由器組成,而主機處在網際網路的邊緣部分。
在網際網路核心部分的路由器之間一般都用高速鏈路相連接,而在網路邊緣的主機接入到核心部分則通 常以相對較低速率的鏈路相連接。

主機的用途是為用戶進行信息處理的,並且可以和其他主機通過網路交換信息。路由器的用途則是用 來轉發分組的,即進行分組交換的。
在網路核心部分起特殊作用的是路由器(router)。
路由器是實現分組交換(packet switching)的關鍵構件,其任務是轉發收到的分組,這是網路核心部分
最重要的功能。
四、電路交換
電路交換必定是面向連接的。 電路交換的三個階段:建立連接、通信、釋放連接。
五、網路的分類
 不同作用范圍的網路
 廣域網 WAN (Wide Area Network)
 區域網 LAN (Local Area Network)
 城域網 MAN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 個人區域網 PAN (Personal Area Network)
 從網路的使用者進行分類
 公用網 (public network)
 專用網 (private network)
 用來把用戶接入到網際網路的網路
 接入網 AN (Access Network),它又稱為本地接入網或居民接入網。
注:由 ISP 提供的接入網只是起到讓用戶能夠與網際網路連接的「橋梁」作用。
六、計算機網路的性能指標
 速率
 帶寬
 吞吐量
 時延(delay 或 latency)
 傳輸時延(發送時延) —— 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 畢所需的時間。
 傳播時延 —— 電磁波在信道中需要傳播一定的距離而花費的時間。 注:信號傳輸速率(即發送速率)和信號在信道上的傳播速率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 處理時延 —— 交換結點為存儲轉發而進行一些必要的處理所花費的時間。
 排隊時延 —— 結點緩存隊列中分組排隊所經歷的時延。 總時延 = 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處理時延
 時延帶寬積
 利用率 —— 分為信道利用率和網路利用率。

 信道利用率——某信道有百分之幾的時間是被利用的(有數據通過)。  網路利用率——全網路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權平均值。 注:信道利用率並非越高越好。
七、網路協議(network protocol) 簡稱為協議,是為進行網路中的數據交換而建立的規則、標准或約定。其組成要素有以下三點:
 語法  語義  同步
數據與控制信息的結構或格式 。
需要發出何種控制信息,完成何種動作以及做出何種響應。 事件實現順序的詳細說明。
八、實體、協議、服務和服務訪問點
實體(entity)——表示任何可發送或接收信息的硬體或軟體進程。 協議——是控制兩個對等實體進行通信的規則的集合。
 在協議的控制下,兩個對等實體間的通信使得本層能夠向上一層提供服務。  要實現本層協議,還需要使用下層所提供的服務。
 本層的服務用戶只能看見服務而無法看見下面的協議。
 下面的協議對上面的服務用戶是透明的。
 協議是「水平的」,即協議是控制對等實體之間通信的規則。
 服務是「垂直的」,即服務是由下層向上層通過層間介面提供的。 同一系統相鄰兩層的實體進行交互的地方,稱為服務訪問點 SAP (Service Access Point)。
九、TCP/IP 的體系結構
路由器在轉發分組時最高只用到網路層,而沒有使用運輸層和應用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