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英文及解釋
擴展閱讀
oppoa32微信提示網路異常 2024-11-19 06:34:24
接下來手機軟體 2024-11-19 06:29:22
6p打不開無線網路 2024-11-19 06:29:15

計算機網路英文及解釋

發布時間: 2022-12-28 23:26:25

A. 計算機網路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1、 計算機網路:是利用通信設備和線路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獨立的多個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總軟體實現網路中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2、 聯機系統:是由一台中央計算機連接大量的地理位置分散的終端而構成的計算機系統。

3、 PDN:是公用數據網。網中傳輸的是數字化的數據,屬於通信子網的一種。

4、 OSI:是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為ISO(國際標准化組織)制訂的七層網路模型。
5、 數據通信:是一種通過計算機或其他數據裝置與通信線路,完成數據編碼信號的傳輸、轉接、存儲和處理的通信技術。

6、 數據傳輸率:每秒能傳輸的二進制信息位數,單位為B/S.
7、 信道容量:是信息傳輸數據能力的極限,是信息的最大數據傳輸速率。

8、 自同步法:是指接收方能從數據信號波形中提取同步信號的方法。

9、 PCM:稱脈碼調制,是將模擬數據換成數字信號編碼的最常用方法。
10、 FDM:又稱時分多路復用技術,是在信道帶寬超過原始信號所需帶寬情況下,將物理停產的總帶寬分成若干個與傳輸單個信號帶寬相同的子停產,每個子信息傳輸一路信號。

11、 同步傳輸:是以一批字元為傳輸單位,僅在開始和結尾加同步標志,字元間和比特間均要求同步。

12、 差錯控制:是指在數據通信過程中能發現或糾正差錯,把差錯限制在盡可能小的允許范圍內的技術和方法。
13、 信號:是數據的電子或電磁編碼。

14、 MODEM:又稱數據機。其作用是完成數字數據和模擬信號之間的轉換,使傳輸模擬信號的媒體能傳輸數字數據。發送端MODEM將數字數據調制轉換為模擬信號,接收端MODEM再把模擬信號解調還原為原來的數字數據。
15、 信號傳輸速率:也稱碼元率、調制速率或波特率,表示單位時間內通過信道傳輸的碼元個數,單位記做BAND。
16、 基帶傳輸:是在線路中直接傳送數字信號的電脈沖,是一種最簡單的傳輸方式,適用於近距離通信的區域網。
17、 串列通信:數據是逐位地在一條通信線上傳輸的,較之並行通信速度慢,傳輸距離遠。

18、 信宿:通信過程中接收和處理信息的設備或計算機。
19、 信源:通信過程中產生和發送信息的設備或計算機。

20、 全雙工:允許數據同時在兩個方向上傳輸,要有兩條數據通道,發送端和接收端都要有獨立的接收和發送能力。

B. 急求計算機網路方面的中英文對照

計算機網路-區域網(中英文對照)[1]
http://www.ecity.cn 作者:IT英語 來源:學賽網 2008年3月13日 發表評論 進入社區
Local area data networks,normally referred to simply as local area networks or LANs,are used to interconnect distributed communities of computer-based DTEs located within a single building or localized group of buildings.For example,a LAN may be used to interconnect workstations distributed around offices within a single building or a group of buildings such as a university campus.Alternatively,it may be used to interconnect computer-based equipment distributed around a factory or hospital complex[1].Since all the equipment is located within a single establishment,however,LANs are normally installed and maintained by the organization.Hence they are also referred to as private data networks.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a communication path established using a LAN and a connection made through a public data network is that a LAN normally offers much higher data transmission rates because of the relatively short physical separations involved[2].In the context of the ISO Reference Model for OSI,however,this difference manifests itself only at the lower network dependent layers.In many instances the higher protocol layers in the reference model are the same for both types of network.

Before describing the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LAN,it is perhaps helpful to first identify some of the selection issues that must be considered.A summary of some of the these issues is given in Fig. 14-5.It should be stressed that this is only a summary;there are also many possible links between the tips of the branches associated with the figure[3].

1.Topology

Most wide area networks,such as the PSTN,use a mesh(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a network)topology.With LANs,however,the limited physical separation of the subscriber DTEs allows simpler topologies to be used.The four topologies in common use are star,bus,ring and hub.

The most widespread topology for LANs designed to function as data communication subnetworks for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ocal computer-based equipment is the hub topology, which is a variation of the bus and ring[4].This is shown in Fig. 14-6,sometimes it is called hub/tree topology.

2.Transmission media

Twisted pair,coaxial cable and optical fiber are the three main types of transmission medium used for LANs.

3.Medium access control methods

Two techniques have been adopted for use of the medium access control in the LANs.They are carrier-sense-multiple-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CSMA/CD),for bus network topologies,and control token,for use with either bus or ring networks[5].

CSMA / CD is used to control multiple-access networks.Each on the network「listens」 before attempting to send a message,waiting for the「traffic」to clear[6].If two stations try to send their messages at exactly the same time,a「collision」is detected,an both stations are required to「step back」and try later.

Control token is another way of controlling access to a shared transmission medium that is by the use of a control(pertnission)token.This token is passed from one DTE to another according to a defined set of rules understood and adhered to by all DTEs connected to the medium.A DTE may only transmit a frame when it is in possession of the token and,after it has transmined the frame,it passes the token on to allow another DTE to access the tranamission medium.

NOTES

[1] computer-based是指由計算機控制的,或裝有微處理器的。

[2] that引出表語從句。

[3] 是指區域網的問題之間有很多聯系,如匯流排拓撲結構可以採用雙絞線、同軸電纜和光纖這些傳輸媒體等。

[4] 很少文獻資料提出「集線」拓撲,一般都歸並為星形拓撲之列。

[5] CSMA / CD訪問控制方式,由於集線器和雙絞線的使用,它也用於星形拓撲結構;令牌控制方式用於匯流排拓撲結構時指令牌匯流排網(token bus network)。

[6] traffic:通信量,話務量,clear在通信中為「清0」,拆線,此處指網上通信量為0。
KEYWORDS

Local Area Network(LAN) 區域網

private data network 專用數據網

topology 拓撲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PSTN) 公用電話交換網

hub 集線器

transmission media 傳輸媒體

Shielded Twisted Pair(STP) 屏蔽雙絞線

Unshielded Twisted pair(UTP) 非屏蔽雙絞線

coaxial cable 同軸電纜

baseband 基帶

broadband 寬頻

optical fiber 光纖

Carrier-Sense-Multiple-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CSMA/CD) 帶有檢測沖突的載波偵聽多路存取

Token 令牌

局域數據網一般簡稱為區域網,用於在一幢樓內或局限在樓群范圍內把分散的基於計算機數據終端設備互連在一起。例如,一個區域網可以把一幢樓里或像大學校園內各個樓里的各個辦公室的工作站連在一起。另外,區域網也可以把分布在工廠或醫院建築群中的計算機設備連在一起。由於所有這些設備都是一個單位的,因此區域網一般也由這個單位負責安裝和維護。於是這類區域網也叫做專用數據網。

用區域網方式建立的通信線路和通過公用數據網連接的線路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因為區域網連接的設備之間相對來說距離較近,因而數據傳輸速率高得多。但是在ISO的OSI參考模型中,這種區別只在較低的與網路相關的幾層比較明顯。而很多實例表明,在該參考模型高層協議中,這兩種網路是沒有區別的。

在敘述幾種不同類型的區域網的結構和工作之前先認識一下必須考慮的有關問題可能是很有幫助的。圖14-5概括了其中的某些問題。應該強調的是,這僅僅是一個概括,因為圖中各分支之間還可能有很多鏈路。

1.拓撲結構

大多數廣域網,如公共電話交換網(PSTN)就使用網狀(有時稱為網路)拓撲結構。而區域網,由於用戶數據終端設備相距很近,可採用簡單的拓撲結構。常用的有星形、匯流排、環形和集線器等4種拓撲結構。

應用最廣的、用於本地計算機設備互連以進行數據通信的區域網拓撲結構是集線器拓撲結構。這種拓撲結構是匯流排和環形拓撲結構的變種。圖14-6展示了為這種拓撲結構,有時也稱為集線器/樹形拓撲結構。

2.傳輸媒體

雙絞線、同軸電纜和光纖是區域網採用的3種主要傳輸媒體。

3.媒體訪問控制方法

區域網中採用了兩種媒體訪問控制技術。它們是用於匯流排網路拓撲結構的帶沖突檢測的載波偵聽多路存取(CSMACD)和既可用於匯流排又可用於環形網路的令牌控制技術。

CSMA/ CD用來控制多路存取網路網路上的每個站點在試圖發送信息前先「偵聽」,等待通路空閑。如果兩個站點在同一時刻要發送信息,將會檢測到沖突,這兩個站點必須各自「後退」一步,以後再重試。

令牌控制是另一種用令牌去控制訪問共享傳輸媒體的方法。該令牌按所有連入媒體的DTE都知道並遵守的一套確定的規則從一個DTE傳向另一個DTE。當某一DTE掌握這一令牌時,它才能傳送一幀數據,而在傳送完該幀之後,要將令牌釋放,以便其他DTE訪問該傳輸媒體。

C. 計算機英語單詞怎麼

計算機的英語computer,讀音是英[kəmˈpjuːtə(r)];美[kəmˈpjuːtər] 。

n. 計算機;電腦;電子計算機

[ 復數 computers ]

短語

Computer Virus[計]計算機病毒 ; 電腦病毒 ; 計較機病毒 ; 盤算機病毒

analog computer模擬計算機 ; 模擬電腦

Computer Browser計算機瀏覽器 ; 維護網路更新列表 ; 電腦瀏覽器 ; 計算機閱讀器

computer scientist計算機科學家 ; 電腦科學家 ; 詳細翻譯

COMPUTER MUSIC計算機音樂 ; 電腦音樂 ; 電腦音樂介紹 ; 盤算機音樂

Computer Operator電腦操作員 ; 打字員 ;[計]計算機操作員 ; 計算機操妝

electronic computer[計]電子計算機 ; 計算機 ; 電子計算器

(3)計算機網路英文及解釋擴展閱讀:

同根詞

詞根:compute

adj.

computational計算的

computerized電腦的;電腦化的;用電腦處理的

computerised電腦化的;計算化的

computable可計算的

n.

computation估計,計算

compute計算;估計;推斷

computing計算;處理;從事電腦工作

computerization電腦化;電子計算機化工作

同近義詞

n. 計算機;[計]電腦;電子計算機

calculating machine,computing machine

例句:

Youshouldlearn touse thecomputer.

你應該學會使用電腦。

D. 計算機網路(名詞解釋)

計算機網路是利用通信設備和線路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功能獨立的多個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可以功能完善的網總軟體實現網路中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E. 用英語解釋什麼是計算機網路70字

A computer network or data network is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which allows computers to exchange data. In computer networks, networked computing devices exchange data with each other using a data link.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nodes are established using either cable media or wireless media. The best-known computer network is the Internet.

Network computer devices that originate, route and terminate the data are called network nodes. Nodes can include hosts such as personal computers, phones, servers as well as networking hardware.
Two such devices can be said to be networked together when one device
is able to exchange information with the other device, whether or not
they have a direct connection to each other.

Computer networks differ in the transmission medium used to carry their signals, the communications protocols to organize network traffic, the network's size, top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intent.

Computer networks support an enormous number of applications such as access to the World Wide Web, video, digital audio, shared use of application and storage servers, printers, and fax machines, and use of email and instant messaging applications as well as many others. In most cases, application-specific communications protocols are layered (i.e. carried as payload) over other more general communications protocols.

F. 什麼是網路啊。

中文名稱:網路
英文名稱:network
定義1:由具有無結構性質的節點與相互作用關系構成的體系。 應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數量地理學(二級學科)
定義2:作為一個整體看待的、由相互連接的電路元件所構成的集。可用支路和結點來表示。 應用學科:電力(一級學科);通論(二級學科)
定義3:在物理上或/和邏輯上,按一定拓撲結構連接在一起的多個節點和鏈路的集合。 應用學科:通信科技(一級學科);通信原理與基本技術(二級學科)

網路原指用一個巨大的虛擬畫面,把所有東西連接起來,也可以作為動詞使用。在計算機領域中,網路就是用物理鏈路將各個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機相連在一起,組成數據鏈路,從而達到資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凡將地理位置不同,並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通過通信設備和線路而連接起來,且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網路協議、信息交換方式及網路操作系統等)實現網路資源共享的系統,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網路作用的極限
網路是信息傳輸、接收、共享的虛擬平台,通過它把各個點、面、體的信息聯繫到一起,從而實現這些資源的共享。它是人們信息交流使用的一個工具。作為工具,它一定會越來越好用,功能會越來越多,內容也會越來越豐富。網路會藉助文字閱讀、圖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載傳輸、游戲聊天等軟體工具從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方面給人們帶來極其豐富和美好的使用和享受。網路也是一個資源共享的通道,但它畢竟是人類的一個工具,相信有一天,網路會藉助軟體工具的作用帶給人們極其美好甚至超越人體本身所能帶來的感受。比如藉助軟體工具讓人以極其真實的外貌、感覺進入網路平台、感受生老病死、游戲娛樂、結婚生子等。但這些只是豐富了人們的生活而不能取代人們的生活,它只能模仿人的感受而不能取代人的感受。網上可以直接實現虛擬產品的交易,如文字、影音的購買、發送、傳輸、接收。但實物哪怕芝麻大點的東西也必須依靠人來送達。這就是網路發展的極限性。它可以在虛擬和感覺方面超越人,但永遠不會在實體感受方面取代人!
編輯本段網路概念
網路一詞有多種意義,可解作:
1、電路或電路的一部分。漢語中,「網路」一詞最早用於電學!《現代漢語詞典》(1993年版)做出這樣的解釋:「在電的系統中,由若干元件組成的用來使電信號按一定要求傳輸的電路或這種電路的部分,叫網路。」
2、流量網路(Flow Network)也可以簡稱為網路(Network)。一般用來對 管道系統、交通系統、通訊系統來建模。有時特指計算機網路 (Computer Network),或特指其中的互聯網(Internet)由有關聯的個體組成的系統,如:人際網路、交通網路、政治網路。
3、由節點和連線構成的圖。表示研究諸對象及其相互聯系。有時用的帶箭頭的連線表示從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存在某種順序關系。在節點或連線旁標出的數值,稱為點權或線權,有時不標任何數。用數學語言說,網路是一種圖,一般認為它專指加權圖。網路除了數學定義外,還有具體的物理含義,即網路是從某種相同類型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模型,習慣上就稱其為什麼類型網路,如開關網路、運輸網路、通信網路、計劃網路等。總之,網路是從同類問題中抽象出來的用數學中的圖論來表達並研究的一種模型。
4、比喻性的泛化的意義,如「人際關系網路」、「信息交流網路」等,這種意義下,常說成「網」。
5、現在一般指「三網」:電信網路、有線電視網路、計算機網路。狹義的含義即網際網路。
計算機網路是用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將分布在不同地點的多台自治計算機系統互相連接起來,按照共同的網路協議,共享硬體、軟體和數據資源的系統。
6、流量網路(flow network)也簡稱為網路(network)。一般用來對管道系統、交通系統、通訊系統來建模。有時特指計算機網路 (Computer Network),或特指其中的互聯網 (Internet)由有關聯的個體組成的系統,如:人際網路、交通網路、政治網路。
7、由節點和連線構成的圖。表示研究諸對象及其相互聯系。有時用的帶箭頭的連線表示從一個節點到另一個節點存在某種順序關系。在節點或連線旁標出的數值,稱為點權或線權,有時不標任何數。用數學語言說,網路是一種圖,一般認為它專指加權圖。網路除了數學定義外,還有具體的物理含義,即網路是從某種相同類型的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來的模型,習慣上就稱其為什麼類型網路,如開關網路、運輸網路、通信網路、計劃網路等。總之,網路是從同類問題中抽象出來的用數學中的圖論來表達並研究的一種模型。
8、抽象意義上的網路。比如城市網路、交通網路、交際網路等。
但現在和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是計算機網路,一般人對網路的理解都是關於計算機網路
編輯本段網路的誕生使命
網路的誕生使命:通過各種互聯網服務提升全球人類生活品質。

網路
讓人類的生活更便捷和豐富,從而促進全球人類社會的進步。並且豐富人類的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讓人類最便捷地獲取信息,找到所求,讓人類的生活更快樂。
與很多人的想像相反,Internet並非某一完美計劃的結果,Internet的創始人也絕不會想到它能發展成目前的規模和影響。在Internet面世之初,沒有人能想到它會進入千家萬戶,也沒有人能想到它的商業用途。
從某種意義上,Internet可以說是美蘇冷戰的產物。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很特殊的時代。60年代初,古巴核導彈危機發生,美國和原蘇聯之間的冷戰狀態隨之升溫,核毀滅的威脅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話題。在美國對古巴封鎖的同時,越南戰爭爆發,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發生政治危機。由於美國聯邦經費的刺激和公眾恐懼心理的影響,「實驗室冷戰」也開始了。人們認為,能否保持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將決定戰爭的勝負。而科學技術的進步依賴於電腦領域的發展。到了60年代末,每一個主要的聯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純商業性組織、大學,都有了由美國新興電腦工業提供的最新技術裝備的電腦設備。電腦中心互聯以共享數據的思想得到了迅速發展。
美國國防部認為,如果僅有一個集中的軍事指揮中心,萬一這個中心被原蘇聯的核武器摧毀,全國的軍事指揮將處於癱瘓狀態,其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有必要設計這樣一個分散的指揮系統──它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它點仍能正常工作,而這些分散的點又能通過某種形式的通訊網取得聯系。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ARPAnet的網路, 把美國的幾個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聯接起來。當初,ARPAnet只聯結4台主機,從軍事要求上是置於美國國防部高級機密的保護之下,從技術上它還不具備向外推廣的條件。
1983年,ARPA和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研製成功了用於異構網路的TCP/IP協議,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萊分校把該協議作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該協議得以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從而誕生了真正的Internet。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TCP/IP通訊協議,在5 個科研教育服務超級電腦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了NSFnet廣域網。由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鼓勵和資助,很多大學、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甚至私營的研究機構紛紛把自己的區域網並入NSFnet中。那時,ARPAnet 的軍用部分已脫離母網,建立自己的網路--Milnet。ARPAnet --網路之父,逐步被NSFnet所替代。到1990年, ARPAnet已退出了歷史舞台。如今,NSFnet已成為Internet的重要骨幹網之一。
1989年,由CERN開發成功WWW,為Internet 實現廣域超媒體信息截取/檢索奠定了基礎。
到了90年代初期,Internet事實上已成為一個"網中網"──各個子網分別負責自己的架設和運作費用,而這些子網又通過NSFnet互聯起來。由於NSFnet是由政府出資,因此,當時Internet最大的老闆還是美國政府,只不過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一些私人小老闆。 Internet在80年代的擴張不但帶來量的改變,同時亦帶來質的某些改變。由於多種學術團體、企業研究機構,甚至個人用戶的進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於電腦專業人員。 新的使用者發覺, 加入Internet除了可共享NSFnet的巨型機外,還能進行相互間的通訊,而這種相互間的通訊對他們來講更有吸引力。 於是, 他們逐步把Internet 當作一種交流與通信的工具, 而不僅僅是共享NSFnet巨型機的運算能力。
在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一直僅限於研究與學術領域。商業性機構進入Internet一直受到這樣或那樣的法規或傳統問題的困擾。事實上,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曾經出資建造Internet的政府機構對Internet上的商業活動並不感興趣。
1991年美國的三家公司分別經營著自己的CERFnet、PSInet及Alternet 網路,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向客戶提供Internet聯網服務。他們組成了"商用Internet協會"(CIEA),宣布用戶可以把它們的Internet子網用於任何的商業用途。Internet商業化服務提供商的出現,使工商企業終於可以堂堂正正地進入Internet 。 商業機構一踏入Internet這一陌生的世界就發現了它在通訊、資料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於是,其勢一發不可收拾。世界各地無數的企業及個人紛紛湧入 Internet , 帶來Internet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飛躍。
Internet目前已經聯系著超過160個國家和地區,4萬多個子網,500多萬台電腦主機,直接的用戶超過4000萬,成為世界上信息資源最豐富的電腦公共網路。Internet被認為是未來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形。
編輯本段實現網路的四個要素
1、通信線路和通信設備
2、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
3、網路軟體支持
4、實現數據通信與資源共享
編輯本段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隨著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後的十多年時間內,由於價格很昂貴,電腦數量極少。早期所謂的計算機網路主要是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而產生的,其形式是將一台計算機經過通信線路與若乾颱終端直接連接,我們也可以把這種方式看做為最簡單的區域網雛形。
最早的網路,是由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ARPA)建立的。現代計算機網路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 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 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2個著名的科學教育網CSNET和BITNET先後建立。1984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規劃建立了13個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及國家教育科技網。隨後替代了ARPANET的骨乾地位。 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用戶首次超過了學術界用戶,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
編輯本段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階段

第一代:遠程終端連接
20世紀60年代早期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主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鍵盤和顯示器)分布在各處並與主機相連,用戶通過本地的終端使用遠程的主機。
只提供終端和主機之間的通信,子網之間無法通信。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階段(區域網)
20世紀60年代中期
多個主機互聯,實現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的通信。
包括:通信子網、用戶資源子網。
終端用戶可以訪問本地主機和通信子網上所有主機的軟硬體資源。
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廣域網、Internet)
1981年 國際標准化組織(ISO)制訂:開放體系互聯基本參考模型(OSI/RM),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之間實現互連。
TCP/IP協議的誕生。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業務,大數據量)
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信息高速公路
ATM技術、ISDN、千兆乙太網
交互性:網上電視點播、電視會議、可視電話、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路圖書館等高速、可視化。
編輯本段中國的網路發展史
Internet的階段性發展
我國的INTERNET的發展以1987年通過中國學術網CANET向世界發出第一封E-mail為標志。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形成了四大主流網路體系,即:中科院的科學技術網CSTNET;國家教育部的教育和科研網CERNET;原郵電部的CHINANET和原電子部的金橋網CHINAGBN。

發展史
Internet在中國的發展歷程可以大略地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1987—1993年,也是研究試驗階段。在此期間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和高等院校開始研究Internet技術,並開展了科研課題和科技合作工作,但這個階段的網路應用僅限於小范圍內的電子郵件服務。
第二階段為1994年至1996年,同樣是起步階段。1994年4月,中關村地區教育與科研示範網路工程進入Internet,從此中國被國際上正式承認為有Internet的國家。之後,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個Internet絡項目在全國范圍相繼啟動,Internet開始進入公眾生活,並在中國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1996年底,中國Internet用戶數已達20萬,利用Internet開展的業務與應用逐步增多。
第三階段從1997年至今,是Internet在我國發展最為快速的階段。國內Internet用戶數97年以後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長速度。增長到今天,上網用戶已超過1000萬。據中國Internet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10月30日,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為 5.3億人。這一數字比年初增長了890萬人,與2002年同期相比則增加了2220萬人。
中國目前有五傢具有獨立國際出入口線路的商用性Internet骨幹單位,還有面向教育、科技、經貿等領域的非營利性Internet骨幹單位。現在有600多家網路接入服務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經營的有140家。
隨著網路基礎的改善、用戶接入方面新技術的採用、接入方式的多樣化和運營商服務能力的提高,接入網速率慢形成的瓶頸問題將會得到進一步改善,上網速度將會更快,從而促進更多的應用在網上實現。
編輯本段服務模式
隨著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展,中國互聯網快速發展,近年來中國ISP的數量不斷增加,提供的業務也不斷豐富。然而要實現中國互聯網服務的繁榮,不僅需要越來越多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提供豐富的業務,還需要互聯網服務提供商ISP不斷開拓服務市場,採取靈活的運營模式,找到自身盈利的途徑,不斷提升自身的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核心競爭力。本文就中國ISP的運營模式進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的業務類型對ISP運營模式的不同需求。
互聯網業務提供商(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是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向廣大用戶綜合提供互聯網接入業務、信息業務和增值業務的電信運營商。ISP是經國家主管部門批準的正式運營企業,享受國家法律保護。互聯網內容提供商(ICP: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是互聯網內容提供商,即向廣大用戶綜合提供互聯網信息業務和增值業務的電信運營商。ICP同樣是經國家主管部門批準的正式運營企業,享受國家法律保護。國內知名ICP有新浪、搜狐、163.21CN等等。
在互聯網應用服務產業鏈「設備供應商——基礎網路運營商——內容收集者和生產者——業務提供者——用戶」中,ISP/ICP處於內容收集者、生產者以及業務提供者的位置。由於信息服務是中國信息產業中最活躍的部分,ISP/ICP也是中國信息產業中最富創新精神、最活躍的部分。到2006年底中國注冊增值業務提供商約有2.1萬多家,其中大部分為基於互聯網開展業務的ISP/ICP。隨著以內容為王的互聯網發展特徵逐步明晰,大部分ICP也同時扮演著ISP的角色。本文按照互聯網業務的分類,對提供不同業務的ISP運營模式進行了分析。

G. 計算機網路技術簡單術語解釋

TCP:傳輸控制協議
UDP:用戶數據報協議
ARP:地址解析協議
FDM:頻分多路復用
ATM :非同步傳輸模式
WLAN:無線區域網
ISDN:綜合業務數字網
SCMA/CD:SCSI自動配置CD
CRC:循環冗餘碼校驗
FDDI:光纖分布式數據介面
WDM:波分復用
Ethernet:乙太網
FTP:用於Internet上的控制文件的雙向傳輸的協議
LLC:邏輯鏈路控制

H. 計算機網路方面的英文翻譯

隧道技術是一種利用網路基礎設施將數據從一個網路
傳送到另一網路的方法.被傳送的數據(或稱為有效負載)
可以是另一協議的幀(或數據分組).隧道協議不是當源節點
產生一幀時就立即發送,而是先用一個附加的報頭對幀進行
封裝. 這個附加的報頭 提供路由信息 使得這個被封裝的
負載可以通過通信子網

被封裝的分組在隧道端節點間被路由. 封裝分組通過
互聯網時所走的邏輯通道被稱為隧道. 封裝幀抵達通信子網的
目的節點後 就被解封裝 並被轉發到目的終端上
隧道技術包含數據分組封裝 傳送和解封裝的整個過程

傳送網路類型不限 網際網路就是一個公共的互聯網路 同時也是
最廣為人知的互聯網路的一個實例. 除此之外 也有很多
企業網路使用隧道技術通信的例子. 盡管網際網路是最
覆蓋最廣性價比最高的網路之一 本文中提到的網際網路
可以被任何用作傳送網路的其他公共或私有網路替代

隧道技術已經出現了一段時間 成熟的技術實例有:基於
IP網路的SNA隧道技術. 當SNA網路流量通過企業IP網路
傳送時 SNA幀被加上IP和UDP報頭

Novell Netware系統使用的基於Ip網路的IPX隧道技術
當一個IPX分組被送往NetWare伺服器 或IPX路由器
伺服器或路由器為IPX分組加UDP和IP報頭 然後把它
發送到IP網路上 目的地的IP-IPX轉換路由器 去掉
UDP和IP報頭 把分組轉發給IPX目的端

近幾年出現了新的隧道技術 本文主要探討這些技術
包括

點對點隧道協議 這個協議可以為IP IPX
和NetBEUI流量加密 並添加IP報頭 通過企業或
公共IP網路(如網際網路)傳送

第二層隧道協議 L2TP可以為IP IPX NetBEUI
流量加密 然後通過任何支持點對點數據報傳輸
的網路進行傳送 如 IP網路 X.25 幀中繼 ATM
網路

IPsec隧道模式 IPsec隧道模式為IP數據分組加密
並為分組添加IP報頭 然後通過企業或公用網路(如網際網路)
進行傳輸

I. 計算機網路技術常用英語縮寫

ACPI:Advanced Configuration and Power Interface 高級電源配置電源介面
AD:Active Directory 活動目錄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非同步傳輸模式
CA:Certificate Authority 認證授權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 載波偵聽多波/沖突檢測
DDN:Digital Data Network 數字數據網路
DLC:Data Link Control 數據鏈接控制
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動態主機配置協議
DNS:Domain Name System(Service) 動態域名系統(服務)
EXP:
FAT:File Allocation Table 文件分配表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傳輸協議
GPF:General Protection Fault 一般保護錯
GC:Global Catalog 全局類目
GG:Global Group 全局組
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圖形用戶介面
HAL: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 硬體抽象層
HCI: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人機介面
HCL:Hardware Compatibility List 硬體兼容性列表
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 高速數據鏈路協議
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 超文本標記語言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超文本傳輸協議
HTTP:Secure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安全超文本傳輸協議
I/O:Input/Output 輸入/輸出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 互聯網控制信息協議
ICP:Internet Commerce Provider 互聯網商業提供商
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 互聯網組管理協議
IIS: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互聯網信息伺服器
IMAP: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 互聯網信息訪問協議
IPX:Internetwork Packet Exchange 互連網包交換
IrDA: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 紅外數據傳輸組織
IRDP:ICMP Router Discovery Protocol ICMP路由發現協議
ISAPI:Internet Server Application Program Interface 互聯網伺服器應用程序介面
ISP:Internet or Independent Service Provider 互聯網(獨立)服務提供商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信息技術(我發現很多朋友認為IT是Internet Technology其實不對
L2TP:Layer Two Tunneling Protocol 第二曾通道協議
LAN:Local Area Nerwork 區域網
LCP:Link Control Protocol 鏈路控制協議
LLP:Lower Layer Protocol 低層協議
MAC:Media Access Control 媒體訪問控制
MBR:Master Boot Record 主引導記錄
MPPE:Microsoft Point to Point Encryption 微軟點對點加密
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 最大傳輸單元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網路地址轉換
NetBEUI:NetBIOS Expand User Interface NetBIOS擴展用戶介面
NetBIOS:Network Basic Input/Output System 網路基本輸入/輸入系統
NDIS:Network Driver Interface Specification 網路驅動程序介面規范
NFS:Network File System 網路文件系統
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 網路介面卡
NTFS:NT File System NT文件系統

J. 計算機網路的幾個名詞解釋

1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2 網路拓撲結構是指用傳輸媒體互聯各種設備的物理布局.
3 區域網(Local Area Network),簡稱LAN,是指在某一區域內由多台計算機互聯成的計算機組。「某一區域」指的是同一辦公室、同一建築物、同一公司和同一學校等,一般是方圓幾千米以內。區域網可以實現文件管理、應用軟體共享、列印機共享、掃描儀共享、工作組內的日程安排、電子郵件和傳真通信服務等功能。區域網是封閉型的,可以由辦公室內的兩台計算機組成,也可以由一個公司內的上千台計算機組成。
4 OSI/RM(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97年ISO頒布的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從低到高分七層: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應用層。
5 網路體系(Network Architecture):是為了完成計算機間的通信合作,把每台計算機互連的功能劃分成有明確定義的層次,並規定了同層次進程通信的協議及相鄰之間的介面及服務.
6 利用「實體」這個抽象的名詞表示任何可以發送或接收信息的硬體或軟體進程。在許多情況下,實體就是一個特定的軟體模塊。
7 網路協議是網路上所有設備(網路伺服器、計算機及交換機、路由器、防火牆等)之間通信規則的集合,它規定了通信時信息必須採用的格式和這些格式的意義。
8 TCP/IP 是供已連接網際網路的計算機進行通信的通信協議
TCP/IP 指傳輸控制協議/網際協議
TCP/IP 定義了電子設備(比如計算機)如何連入網際網路,以及數據如何在它們之間傳輸的標准。
不好意思了,就知道這么多,其它的你自己在去查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