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計算機在什麼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正如許多新技術的產生一樣,計算機的誕生也與戰爭需要有密切聯系。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如火如荼,美國陸軍軍械部阿伯丁彈道研究實驗室承擔了繁重的魚雷、炮彈軌跡計算任務。當時,該實驗室共同負責為陸軍炮彈部隊提供火力表。這項任務非常困難和緊迫。因為每張表都要計算幾百條彈道,而一個熟練的計算員用台式計算機計算一條飛行時間僅60秒的彈道要花費20小時,用大型的微分分析儀也需要15分鍾。從戰爭一開始,阿伯丁實驗室就不斷地對微分分析儀作技術上的改進,同時聘用了200多名計算員,日夜加班。即使這樣,一張火力表也往往要算上二三個月,且還不能保證計算完全無誤。浩瀚的數據海洋埋沒了大批才華橫溢的工程師,他們迫切需要強有力的計算工具。
經過多次論證,1943年6月5日,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學院電工系與美國陸軍軍械部正式簽訂合同,研製用於分析彈道軌跡的計算機。研究工作進行了兩年半,1945年底,人類一項偉大的發明——使用電子管製造的通用電子數字計算機誕生了:1946年2月15日在美國正式舉行了揭幕典禮。這台計算機的名稱為「埃妮婭卡」,譯成中文是「電子數值積分和計算機」。
雖然有許多許多的不足,但「埃妮婭卡」畢竟標志了一個時代的開始,為破譯密碼和計算武器彈道立下大功,它每秒鍾可以進行5000次運算。比起在電子計算機問世之前的機械式計算機或是機電式計算機要快了上萬倍。盡管在50年後的今天,這樣的計算能力還不如在掌上使用的每台售價僅幾十元的計算器,但是50年前發明的它確確實實是人類偉大的發明之一。它的能力使許多研製它的科學家都很驚奇,至於日後計算機會有如此的巨大發展,是當年的科學家們始料未及的。要明白「埃妮婭卡」的神奇能力,得從它的基本元器件電子管說起。20世紀初,一位名為德·福列斯特的青年發明家在家裡燒制各種各樣形狀的玻璃管,把它們抽成真空,裝上金屬線做電極,做各種實驗。這位青年人宣布,用他的發明可以把聲音傳遞到大西洋彼岸。這在當時,簡直是在說夢話。加上這位青年人窮困潦倒,甚至衣衫襤褸,所以,當時美國紐約聯邦法院竟審理了他,指控他詐騙和私辦通信。這種被糊塗的法官說成是沒有任何價值的「玻璃管」,其實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電子管,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它的開關速度比繼電器快了1萬倍。1919年,愛克爾斯和喬丹把一對電子三極體連起來製成了第一個電子觸發器,這就是電子計算機所需要的最基本的電子線路。電子觸發器的研製成功推動了電子線路的理論和應用的蓬勃發展。
② 計算機網路是在什麼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網路從有線WLAN發展到無線Wifi,從電腦到掌上終端,從低帶寬到高帶寬,經過歷年的發展到今天。最早是在美國應用在軍事聯絡就是Intertnet,與很多人的想像相反,Internet並非某一完美計劃的結果。Internet的創始人也絕不會想到它能發展成目前的規模和影響!在Internet面世之初,沒有人能想到它會進入千家萬戶,也沒有人能想到它的商業用途。從某種意義上,Internet可以說是美蘇冷戰的產物。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是一個很特殊的時代。60年代初,古巴核導彈危機發生,美國和原蘇聯之間的冷戰狀態隨之升溫,核毀滅的威脅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話題。在美國對古巴封鎖的同時,越南戰爭爆發,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發生政治危機。由於美國聯邦經費的刺激和公眾恐懼心理的影響,「實驗室冷戰」也開始了。人們認為,能否保持科學技術上的領先地位,將決定戰爭的勝負。而科學技術的進步依賴於電腦領域的發展。到了60年代末,每一個主要的聯邦基金研究中心,包括純商業性組織、大學,都有了由美國新興電腦工業提供的最新技術裝備的電腦設備。電腦中心互聯以共享數據的思想得到了迅速發展。
美國國防部認為,如果僅有一個集中的軍事指揮中心,萬一這個中心被原蘇聯的核武器摧毀。全國的軍事指揮將處於癱瘓狀態,其後果將不堪設想,因此有必要設計這樣一個分散的指揮系統──它由一個個分散的指揮點組成,當部分指揮點被摧毀後其它點仍能正常工作,而這些分散的點又能通過某種形式的通訊網取得聯系。1969年,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管理局( ARPA - -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開始建立一個命名為ARPAnet的網路, 把美國的幾個軍事及研究用電腦主機聯接起來。當初,ARPAnet只聯結4台主機,從軍事要求上是置於美國國防部高級機密的保護之下,從技術上它還不具備向外推廣的條件。
1983年,ARPA和美國國防部通信局研製成功了用於異構網路的TCP/IP協議,美國加利福尼亞伯克萊分校把該協議作為其BSD UNIX的一部分,使得該協議得以在社會上流行起來,從而誕生了真正的Internet。
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NSF)利用ARPAnet發展出來的TCP/IP通訊協議,在5 個科研教育服務超級電腦中心的基礎上建立了NSFnet廣域網。由於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鼓勵和資助,很多大學、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甚至私營的研究機構紛紛把自己的區域網並入NSFnet中。那時,ARPAnet 的軍用部分已脫離母網,建立自己的網路--Milnet。ARPAnet --網路之父,逐步被NSFnet所替代。到1990年, ARPAnet已退出了歷史舞台。如今,NSFnet已成為Internet的重要骨幹網之一。
1989年,由CERN開發成功WWW,為Internet 實現廣域超媒體信息截取/檢索奠定了基礎。
到了90年代初期,Internet事實上已成為一個"網中網"──各個子網分別負責自己的架設和運作費用,而這些子網又通過NSFnet互聯起來。由於NSFnet是由政府出資,因此,當時Internet最大的老闆還是美國政府,只不過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一些私人小老闆。 Internet在80年代的擴張不但帶來量的改變,同時亦帶來質的某些改變。由於多種學術團體、企業研究機構,甚至個人用戶的進入,Internet的使用者不再限於電腦專業人員。 新的使用者發覺, 加入Internet除了可共享NSFnet的巨型機外,還能進行相互間的通訊,而這種相互間的通訊對他們來講更有吸引力。 於是, 他們逐步把Internet 當作一種交流與通信的工具, 而不僅僅是共享NSFnet巨型機的運算能力。
在90年代以前,Internet的使用一直僅限於研究與學術領域,商業性機構進入Internet一直受到這樣或那樣的法規或傳統問題的困擾。事實上,象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等曾經出資建造Internet的政府機構對Internet上的商業活動並不感興趣。
③ 計算機網路誕生的技術背景是什麼
時美國軍方為了使自己的計算機網路在受到襲擊時,即使部分網路被摧毀其餘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聯系,便由美國國防部的高級研究計劃局建設了一個軍用網,叫做「阿帕網」。
④ 計算機行業背景分析
計算機現狀
1、人工智慧
目前計算機可以模擬人的思維能力和判斷能力,通過人工智慧系統來提高適應能力和推理能力;
2、控制領域和過程檢測領域
這是計算機常用應用范圍,通過手機企業生產數據並進行核對,工程師可以在計算機中發現生產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並及時的糾正問題,更好地實現機械化的生產和控制,有效的提高生產效率,幫助企業更好的運行;
3、數值計算領域
數值計算領域是范圍最廣的領域之一,也是應用的核心領域。由於計算機應用有著邏輯判斷力、速算能力和較高的精確度,因此在生物控制、力學、化學等方面都能夠得到廣泛應用;
4、數據處理領域
該領域應用范圍最廣,大部分的企業都已經有了一套內部的數據管理系統來處理加工、生產、整理等方面的事宜,這樣不僅便於企業實現內部共享機制,提高辦公效率,也能讓企業隨時隨地的都觀察企業的生產、銷售變化狀況,實現良好的運營。
計算機發展趨勢
1、網路化發展趨勢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計算機應用也不可避免的和互聯網關聯在一起,呈現出信息化、數字化、網路化的特徵,特別是在衛星通信技術、光纖通信等方面應用廣泛。自從計算機技術深入到人們生活中後,對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是有著極大的影響,網路化的發展更是讓計算機應用更為得心應手。
2、集成化發展趨勢
和以往的計算機系統不同,現在的計算機應用都朝著小巧、精細化方向發展,越來越多的功能也表示這計算機應用技術已經不斷深化,應用的水平也越來越高。
在集成化的發展趨勢下,原來的信息處理方式終將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應當是能夠集成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通信技術、同步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各個方面的技術集合體。
3、 智能化發展趨勢
隨著人工智慧的帶來,未來的時代將是人工智慧化的時代,機器人也將逐步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來。
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進程也在不斷加快,這種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將作用到各個領域當中去,產生對社會有益的效果。目前,已有無人駕駛汽車、無人超市已經開始應用到了城市中,雖然還尚存有一些爭議,但是不可避免的是未來發展的主流將會是人工智慧。
⑤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四個發展史
追溯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它的演變可概括地分成四個階段:
(1)網路雛形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構成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2)網路初級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主機互聯,多個獨立的主計算機通過線路互聯構成計算機網路,無網路操作系統,只是通信網。60年代後期,ARPANET網出現,稱為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3)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乙太網產生,ISO制定了網路互連標准OSI,世界上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迅猛發展,這階段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4)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計算機網路向綜合化高速化發展,同時出現了多媒體智能化網路,發展到現在,已經是第四代了。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就是以千兆位傳輸速率為主的多媒體智能化網路。
拓展資料: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 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
⑥ 計算機網路技術(一)——概論
摘要
計算機誕生後,作為信息處理的核心器件,被廣泛用於科學計算、工業控制、人工智慧等各個領域。隨著計算機普及,人們越來越不滿足孤立的計算機進行的信息處理,而是希望位於不同空間的計算機及其附屬設備能夠連通起來,從而實現[信息的傳輸和共享]。計算機網路便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
從資源共享的角度可以定義為:計算機網路是以能夠相互共享資源的方式互聯起來的自治計算機系統的集合。
美國國防部於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建設ARPANET,用於研究和實驗。ARPANET採用[分組交換技術],可以連接到不同型號的計算機設備,實現數據信號的傳輸。最初的ARPANET包含4個節點,到了20世紀70年代,越來越多的大學和科研機構作為結點加入ARPANET。同時,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基於ARPANET的網路應用,比如電子郵件、DNS、FTP和Telnet等。在ARPANET網路研究過程中,研究員為了將不同類型的網路互聯起來,使得位於不同網路的計算機之間可以通信,TCP/IP模型由此而生。進入20世紀80年代,TCP/IP完全覆蓋了ARPANET,成為網路互聯的標准協議。
根據網路的覆蓋范圍可以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和互聯網。
計算機網路按照傳輸介質的類型可以分為:有線網路和無線網路。
有線網路的優點:
有線網路的缺點:
無線網路的優點:
無線網路的缺點:
計算機網路按照其所有權性質的不同,可以分為:公用網和專用網。
公用網是由電信部門建設的,能供任何個人和單位使用。專用網是由某個部門為本單位的特殊用途而建設的,通常不向外提供服務。
拓撲結構是網路中各個結點之間相互連接的幾何形式,直接影響到網路中數據傳輸的特點和性能,主要有以下幾種。
在邏輯功能上,計算機網路可以分為兩部分: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
通信子網負責完成網路數據的傳輸、轉發、交換和路由等通信認為;資源子網負責網路的數據處理業務,向網路中的用戶提供各種資源和服務。
計算機網路可以分為廣播式網路和點對點式網路。傳統的乙太網就是廣播式計算機網路,基於TCP/IP的Internet屬於點對點式網路。
計算機網路要實現數據傳輸和資源共享,必須要有相應的設備來實現這些功能。計算機網路設備可以分為硬體設備和軟體設備。硬體設備包括計算機、伺服器、交換機、路由器和通信介質等,軟體設備包含各種網路協議、網路操作系統和應用程序等。
是用戶訪問和使用計算機網路的界面,包含台式機、筆記本、伺服器及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
是某種交換式網路(如乙太網)內部的一種核心裝置,負責網路內部數據的調度和轉發。
是連接IP網路中不同類型的網路,為不同格式的數據分組選擇合適的通信路徑並轉發的網路中間設備。實現路由的方法稱為路由演算法(Routing Algorithm)。
規定網路中所傳輸的數據分組的格式、傳輸的策略、交換和路由方法。網路協議包含三個基本要素:
區別於單機操作系統,能夠在網路環境下為用戶和網路資源提供介面,實現對網路資源管理和控制的程序集合。
是計算機網路中連接各個網路結點的物理線路,是數據傳輸的通道。可以分為有線介質(或稱引導型介質)和無線介質(或稱非引導型介質)兩大類。
要研究和使用計算機網路,首先要有一套評價網路運行好壞的性能指標體系,其中包括定量的性能指標,也包括非定量的性能指標。
根據制定和使用標準的組織性質不同,標准可以分為:企業標准、行業標准、國家標准和國際標准。
⑦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面向終端的計算機通信網:其特點是計算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圍繞中心計算機分布在各處,呈分層星型結構,各終端通過通信線路共享主機的硬體和軟體資源,計算機的主要任務還是進行批處理,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分時系統後,則具有互動式處理和成批處理能力。
2、分組交換網:分組交換網由通信子網和資源子網組成,以通信子網為中心,不僅共享通信子網的資源,還可共享資源子網的硬體和軟體資源。網路的共享採用排隊方式,即由結點的分組交換機負責分組的存儲轉發和路由選擇,給兩個進行通信的用戶段續(或動態)分配傳輸帶寬,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通信線路的利用率,非常適合突發式的計算機數據。
3、形成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為了使不同體系結構的計算機網路都能互聯,國際標准化組織ISO提出了一個能使各種計算機在世界范圍內互聯成網的標准框架—開放系統互連基本參考模型OSI.。
4、高速計算機網路:其特點是採用高速網路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的實現,多媒體和智能型網路的興起。
特點:
第一階段為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特點是由單個具有自主處理功能的計算機和多個沒有自主處理功能的終端組成網路。
第二階段為計算機-計算機網路,特點是由具有自主處理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組成獨立的網路系統.。
第三階段為開放式標准化網路,特點是由多個計算機組成容易實現網路之間互相連接的開放式網路系統.。
第四階段為網際網路的廣泛應用與高速網路技術的發展,特點是網路系統具備高度的可靠性與完善的管理機 。
(7)計算機網路出現的背景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
1、根據網路的交換功能分為電路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和混合交換;
2、根據網路的拓撲結構可以分為星型網、樹型網、匯流排網、環型網、網狀網等;
3、根據網路的通信性能可以分為資源共享計算機網路、分布式計算機網路和遠程通信網路;
4、根據網路的覆蓋范圍與規模可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和廣域網;
5、根據網路的使用范圍分為公用網和專用網。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
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⑧ 互聯網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
網際網路始於1969年的美國,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首先用於軍事連接,後將美國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由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
另一個推動 internet發展的廣域網是NSF網,它最初是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建設的,目的是連接全美的5個超級計算機中心,供100多所美國大學共享它們的資源。NSF網也採用TCP/IP協議,且與internet 相連。
ARPA網和NSF網最初都是為科研服務的,其主要目的為用戶提供共享大型主機的寶貴資源。隨著接入主機數量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把internet作為通信和交流的工具。一些公司還陸續在internet上開展了商業活動。
隨著internet的商業化,其在通信、信息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被挖掘出來,使internet有了質的飛躍,並最終走向全球。
(8)計算機網路出現的背景擴展閱讀
1989年,中國開始建設互聯網,5年目標:國家級四大骨幹網路聯網。1991年, 在中美高能物理年會上,美方提出把中國納入互聯網路的合作計劃。
1994年4月,NCFC率先與美國NSFNET直接互聯,實現了中國與Internet全功能網路連接,標志著我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路的誕生。中國科技網成為中國最早的國際互聯網路。1994年,中國第一個全國性TCP/IP互聯網-CERNET示範網工程建成,並於同年先後建成。
1994年,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中國科學技術網中國金橋信息網中國公用計算機互聯網。1994年,中國終於獲准加入互聯網並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國聯網工作。1995 年,張樹新創立首家互聯網服務供應商瀛海威老百姓進入互聯網。1998 年,CERNET研究者在中國首次搭建IPV6試驗床。
2000年,中國三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在美國納斯達克掛牌上市。2001年,下一代互聯網地區試驗網在北京建成驗收。2002年,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聯網的春天已經來臨。2003年,下一代互聯網示範工程CNGI項目開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