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數據傳輸的具體描述
擴展閱讀
新手機號怎麼設置網路 2024-11-14 11:02:27
真我gt4g網路設置 2024-11-14 11:02:18
設置換個網路 2024-11-14 11:02:04

計算機網路數據傳輸的具體描述

發布時間: 2022-12-14 03:06:13

A. 計算機網路中的數據通過什麼傳輸

就是在傳輸過程中,對外界透明,就是說你看不見他是傳送網路不管傳輸的業務如何,我只負責將需要傳送的業務傳送到目的節點,同時保證傳輸的質量即可,而不對傳輸的業務進行處理。
2、透明傳輸是指數據直接通過系統中的互連功能模式而不進行rlp糾錯,如果進行了rlp糾錯即為非透明傳輸。
3、就是所謂的透明傳輸,不管傳的是什麼,所採用的設備只是起一個通道作用,把要傳輸的內容完好的傳到對方!
4、透傳的設備是個黑箱子,進來是什麼出去也是什麼

B. 電腦怎樣通過互聯網傳輸數據

網路中數據傳輸過程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互聯網,我們電腦上的數據是怎麼樣通過互聯網傳輸到到另外的一台電腦上的呢?

我們知道現在的互聯網中使用的TCP/IP協議是基於,OSI(開放系統互聯)的七層參考模型的,(雖然不是完全符合)從上到下分別為 應用層 表示層 會話層 傳輸層 網路層 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其中數據鏈路層又可是分為兩個子層分別為邏輯鏈路控制層(Logic Link Control,LLC )和介質訪問控制層((Media Access Control,MAC )也就是平常說的MAC層。LLC對兩個節點中的鏈路進行初始化,防止連接中斷,保持可靠的通信。MAC層用來檢驗包含在每個楨中的地址信息。在下面會分析到。還要明白一點路由器是在網路層的,而網卡在數據鏈路層。

我們知道,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轉換協議)被當作底層協議,用於IP地址到物理地址的轉換。在乙太網中,所有對IP的訪問最終都轉化為對網卡MAC地址的訪問。如果主機A的ARP列表中,到主機B的IP地址與MAC地址對應不正確,由A發往B數據包就會發向錯誤的MAC地址,當然無法順利到達B,結 果是A與B根本不能進行通信。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在同一個網段的情況。假設有兩台電腦分別命名為A和B,A需要相B發送數據的話,A主機首先把目標設備B的IP地址與自己的子網掩碼進行「與」操作,以判斷目標設備與自己是否位於同一網段內。如果目標設備在同一網段內,並且A沒有獲得與目標設備B的IP地址相對應的MAC地址信息,則源設備(A)以第二層廣播的形式(目標MAC地址為全1)發送ARP請求報文,在ARP請求報文中包含了源設備(A)與目標設備(B)的IP地址。同一網段中的所有其他設備都可以收到並分析這個ARP請求報文,如果某設備發現報文中的目標IP地址與自己的IP地址相同,則它向源設備發回ARP響應報文,通過該報文使源設備獲得目標設備的MAC地址信息。為了減少廣播量,網路設備通過ARP表在緩存中保存IP與MAC地址的映射信息。在一次 ARP的請求與響應過程中,通信雙方都把對方的MAC地址與IP地址的對應關系保存在各自的ARP表中,以在後續的通信中使用。ARP表使用老化機制,刪除在一段時間內沒有使用過的IP與MAC地址的映射關系。一個最基本的網路拓撲結構:

PC-A並不需要獲取遠程主機(PC-C)的MAC地址,而是把IP分組發向預設網關,由網關IP分組的完成轉發過程。如果源主機(PC-A)沒有預設網關MAC地址的緩存記錄,則它會通過ARP協議獲取網關的MAC地址,因此在A的ARP表中只觀察到網關的MAC地址記錄,而觀察不到遠程主機的 MAC地址。在乙太網(Ethernet)中,一個網路設備要和另一個網路設備進行直接通信,

除了知道目標設備的網路層邏輯地址(如IP地址)外,還要知道目標設備的第二層物理地址(MAC地址)。ARP協議的基本功能就是通過目標設備的IP地址,查詢目標設備的MAC地址,以保證通信的順利進行。 數據包在網路中的發送是一個及其復雜的過程,上圖只是一種很簡單的情況,中間沒有過多的中間節點,其實現實中只會比這個更復雜,但是大致的原理是一致的。

(1)PC-A要發送數據包到PC-C的話,如果PC-A沒有PC-C的IP地址,則PC-A首先要發出一個dns的請求,路由器A或者dns解析伺服器會給PC-A回應PC-C的ip地址,這樣PC-A關於數據包第三層的IP地址信息就全了:源IP地址:PC-A,目的ip地址:PC-C。

(2)接下來PC-A要知道如何到達PC-C,然後,PC-A會發送一個arp的地址解析請求,發送這個地址解析請求,不是為了獲得目標主機PC-C的MAC地址,而是把請求發送到了路由器A中,然後路由器A中的MAC地址會發送給源主機PC-A,這樣PC-A的數據包的第二層信息也全了,源MAC地址:PC-A的MAC地址,目的MAC地址:路由器A的MAC地址,

(3)然後數據會到達交換機A,交換機A看到數據包的第二層目的MAC地址,是去往路由器A的,就把數據包發送到路由器A,路由器A收到數據包,首先查看數據包的第三層ip目的地址,如果在自己的路由表中有去往PC-C的路由,說明這是一個可路由的數據包。 (4)然後路由器進行IP重組和分組的過程。首先更換此數據包的第二層包頭信息,路由器PC-A到達PC—C要經過一個廣域網,在這里會封裝很多廣域網相關的協議。其作用也是為了找下一階段的信息。同時對第二層和第三層的數據包重校驗。把數據經過Internet發送出去。最後經過很多的節點發送到目標主機PC_C中。

現在我們想一個問題,PC-A和PC-C的MAC地址如果是相同的話,會不會影響正常的通訊呢!答案是不會影響的,因為這兩個主機所處的區域網被廣域網分隔開了,通過對發包過程的分析可以看出來,不會有任何的問題。而如果在同一個區域網中的話,那麼就會產生通訊的混亂。當數據發送到交換機是,這是的埠信息會有兩個相同的MAC地址,而這時數據會發送到兩個主機上,這樣信息就會混亂。因此這也是保證MAC地址唯一性的一個理由。


  • 我暫且按我的理解說說吧。

先看一下計算機網路OSI模型的七個層次:

┌—————┐

│ 應用層 │←第七層

├—————┤

│ 表示層 │

├—————┤

│ 會話層 │

├—————┤

│ 傳輸層 │

├—————┤

│ 網路層 │

├—————┤

│數據鏈路層│

├—————┤

│ 物理層 │←第一層

└—————┘


而我們現在用的網路通信協議TCP/IP協議者只劃分了四成:


┌—————┐

│ 應用層 │ ←包括OSI的上三層

├—————┤

│ 傳輸層 │

├—————┤

│ 網路層 │

├—————┤

│網路介面層 │←包括OSI模型的下兩層,也就是各種不同區域網。

└—————┘


兩台計算機通信所必須需要的東西:IP地址(網路層)+埠號(傳送層)。


兩台計算機通信(TCP/IP協議)的最精簡模型大致如下:


主機A---->路由器(零個或多個)---->主機B


舉個例子:主機A上的應用程序a想要和主機B上面的應用程序b通信,大致如下


程序a將要通信的數據發到傳送層,在傳送層上加上與該應用程序對應的通信埠號(主機A上不同的應用程序有不同的埠號),如果是用的TCP的話就加上TCP頭部,UDP就加上UDP頭部。

在傳送成加上頭部之後繼續嚮往下傳到網路層,然後加上IP頭部(標識主機地址以及一些其他的數據,這里就不詳細說了)。

然後傳給下層到數據鏈路層封裝成幀,最後到物理層變成二進制數據經過編碼之後向外傳輸。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經過許多各種各樣的區域網,舉個例子:


主機A--->(區域網1--->路由器--->區域網2)--->主機B


這個模型比上面一個稍微詳細點,其中括弧裡面的可以沒有也可能有一個或多個,這個取決於你和誰通信,也就是主機B的位置。


主機A的數據已經到了具體的物理介質了,然後經過區域網1到了路由器,路由器接受主機A來的數據先經過解碼,還原成數據幀,然後變成網路層數據,這個過程也就是主機A的數據經過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在路由器上面的一個反過程。

然後路由器分析主機A來的數據的IP頭部(也就是在主機A的網路層加上的數據),並且修改頭部中的一些內容之後繼續把數據傳送出去。


一直到主機B收到數據為止,主機B就按照主機A處理數據的反過程處理數據,直到把數據交付給主機B的應用程序b。完成主機A到主機B的單方向通信。


這里的主機A、B只是為了書寫方便而已,可能通信的雙方不一定就是個人PC,伺服器與主機,主機與主機,伺服器與伺服器之間的通信大致都是這樣的。


再舉個例子,我們開網頁上網路:

就是我們的主機瀏覽器的這個應用程序和網路的伺服器之間的通信。應用成所用的協議就是HTTP,而伺服器的埠號就是熟知埠號80.


大致過程就是上面所說,其中的細節很復雜,任何一個細節都可以寫成一本書,對於非專業人員也沒有必要深究。

C. 數據在計算機之間以及計算機和網路之間是怎樣傳輸的

1、網線,將兩台電腦連起來,並共享需要傳輸的文件,直接復制就可以,方便,安全
2、串口、並口、USB口,用特殊的線連接電腦,用特殊的方法來訪問,速度慢,安全,不方便
3、硬碟對拷,將其中一硬碟摘下來掛接到另一機器中,直接復制,速度快,安全,不方便

建議使用第1種方法
要求,兩台電腦必須都有網卡
製作一條反絞線連接兩台電腦的網卡
設置網路IP在同一網段內
共享需要復制的文件
通過網上鄰居訪問這台電腦,並復制文件即可

D. CCNA:詳細描述OSI模型進行數據傳輸的過程

OSI模型由7個層組成,層層堆積: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路層、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每一層都處理某特定的通信任務,使用基於協議的通信來與協議棧的下一層交換數據。兩個網路設備間的通信就是通過在每一設備的協議棧中上上下下來完成的。例如,有一工作站要與一伺服器進行通信,任務從工作站的應用層開始,經由較低的層格式化某類信息,直至數據到達物理層,然後通過網路傳輸到伺服器。伺服器於協議棧的物理層獲取信息,向上層發送信息以解釋信息,直到到達應用層。每一層可用其名稱稱呼,也可用其在協議棧中的位置表明。例如,最底層可稱為物理層或第1層。

最底層執行的功能與物理通信相關,如構建幀、傳輸含有包的信號;中間層協調結點間的網路通信,如確保通信會話無中斷、無差錯地持續進行。最高層的工作直接影響軟體應用和數據表示,包括數據格式化、加密以及數據與文件傳輸管理。總括起來,這些層稱為協議棧。在後續章節中,我們將詳細討論這7個層。

1、物理層

OSI模型的最底層為物理層。包含以下各項:

. 數據傳輸介質(電線電纜、光纖、無線電波和微波)。

. 網路插頭。

. 網路拓撲結構。

. 信令與編碼方法。

. 數據傳輸設備。

. 網路介面。

. 信令出錯檢驗。

物理層使用的設備要傳輸、接收包含數據的信號,需負責產生、攜帶並檢查電壓。網路信號傳輸有模擬和數字兩種。模擬傳輸可不斷變化,如同具有正負級電壓的波形。模擬傳輸應用的實例如普通無線電信號和電話信號,因為它們對於聲音再生可以有無限的范圍。與此類似,模擬電視和計算機的監視器可以在任一范圍再現上百萬種顏色。在使用模擬數據機進行通信的WAN中使用的便是模擬通信,例如,用戶可以通過Internet服務提供商( ISP )利用該數據機進行Internet 訪問。

在信號傳輸中,物理層處理數據傳輸速率,監控數據出錯頻率,並處理電壓電平。物理網路問題,如通信電纜裂斷、電磁干擾等均會影響物理層性能。附近的電力馬達、高壓線、照明設備和其他電氣設備都會引起干擾。電磁干擾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 )和無線電頻率干擾(Radio Frequency Interference,RFI )是物理層干擾的兩大起因。風扇、電梯電動機、輕便加熱器和空調設施等電力設備產生的磁場會產生電磁干擾;網路信號傳輸中要用到的電力設備(如有線電視部件、廣播電視站、業余無線電報務器、熒光燈中的鎮流設備、計算機或電視以及C B電台)將以相同的頻率釋放無線電波,而這種無線電波就是無線電頻率干擾的起因。

2、數據鏈路層

LAN中數據鏈路層的作用是構造幀。每一幀均以特定的方式格式化,使得數據傳輸可以同步以將數據可靠地在結點間傳送。這一層將格式化數據,以便作為幀編碼為傳輸結點發送的電子信號,由接收結點解碼,並檢驗錯誤。數據鏈路層創建了所謂的「數據鏈路幀」,包含著由地址和控制信息組成的域,如下所示:

. 幀的起始點( SOF )。

. 發送幀的設備的地址(源地址)。

. 接收幀的設備的地址(目標地址)。

. 管理或通信控制信息。

. 數據。

. 差錯檢驗信息。

. 報尾(或稱幀的末端)標識符。

只要在兩個結點間建立了通信,它們的數據鏈路層就在物理(通過物理層)和邏輯(通過協議)上連接起來了。通信首先由用於數據流定時的簡訊號集的傳輸建立。鏈接一確立,接收端的數據鏈路層就將信號解碼為單獨的幀。數據鏈路層檢查接收的信號,以防接收到的數據重復、不正確或是接收不完整。如果檢測到了錯誤,就要求從發送結點一幀接一幀地重新傳輸數據。數據鏈接錯誤檢測過程由循環冗餘校驗 (Cyclic Rendancy Check,CRC )處理。循環冗餘校驗( CRC )是一種錯誤檢測方法,為幀中包含的整個信息域( SOF,定址方法、控制信息、數據、CRC和EOF )計算出一個值。這個值由數據鏈路層插入到發送結點靠近幀的末端的位置上。當數據鏈路層將幀向上傳送到上一層時,該值可確保幀是以接收時的順序發送的。

數據鏈路層包含兩個重要的子層:邏輯鏈接控制(Logic Link Control,LLC )和介質訪問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 )。LLC可對兩個結點間的通信鏈接進行初始化,並防止鏈接的中斷,從而確保了可靠的通信。而MAC則用來檢驗包含在每一幀中的地址信息。例如,工作站上的MAC子層檢驗工作站接收的每一個幀,如果幀的地址與工作站的地址相匹配,就將大多數網路設備都有自己唯一的地址,永久存在於設備的網路介面設備的晶元上。

該地址稱為設備地址或物理地址,以16進制進行編碼,如0004AC8428DE。地址的前半部分指示特定的網路廠商;如果設備只有一個介面,那麼後半部分對於介面或設備而言是唯一的。許多廠商在後半部分中用一個編碼來標識設備(如計算機、網橋、路由器或網關)的類型。

兩種網路設備不能擁有同樣的物理地址,這一點是很重要的。這是網路設備生產商們實施的一種保護措施。如果兩個以上的設備擁有同樣的地址,在網路上傳遞幀時就會引起混淆。

用於LLC子層和網路層(協議棧中數據鏈路層的高一級)間的通信的服務有兩種。類型1是無連接服務,無連接服務並不建立發送和接收結點間的邏輯連接。這里並不檢查幀是否是按發送時的順序接收的,也並不回答幀已經被接受,而且也沒有錯誤恢復。

類型2是面向連接的服務。在面向連接的服務中,在完整的通信開始之前,會在發送結點和接收結點之間建立邏輯連接。幀中包含有順序號,由接收結點來檢查,以確保其按發送時的順序進行處理。由於建立了通信,所以發送結點不會讓傳輸數據的速度高於接收結點處理數據的速度。當數據成功傳輸後,接收結點會通知發送結點已經接收到數據。如果發現了錯誤,就要重新傳輸數據。
3、網路層

協議棧中向上的第3層為網路層。這一層沿網路控制包的通路。所有的網路都由物理路由 (電纜路徑)和邏輯路由(軟體路徑)組成。網路層讀取包協議地址信息並將每一個包沿最優路徑 (包括物理的和邏輯的)轉發以進行有效傳輸。這一層允許包通過路由器從一個網路發送到另一個網路。網路層控制包的通路,有些象交通控制器,沿幾條不同路徑中最有效的那一條來路由包。為確定最優路徑,網路層需要持續地收集有關各個網路和結點地址的信息,這一過程稱為發現。並非所有的協議都在網路層包含信息,這些協議是不可路由的。兩種典型的不能被路由的網路協議是DEC公司的LAT和Microsoft 公司的NetBEUI。這兩種協議通常不在需要路由的中型和大型網路中實施。可以將多個目標地址指定為一個組。帶有組目標地址的包將被傳遞到多個計算機或網路設備。

網路層可以通過創建虛擬(邏輯)電路在不同的路徑上路由數據。虛擬電路是用來發送和接收數據的邏輯通信路徑。虛擬電路只針對於網路層。既然網路層沿著多個虛擬電路管理數據,那麼數據到達時就有可能出現錯誤的順序。網路層在將包傳輸給下一層前檢查數據的順序,如有必要就對其進行改正。網路層還要對幀編址並調整它們的大小使之符合接收網路協議的需要,並保證幀傳輸的速度不高於接收層接收的速度。

4、傳輸層

與數據鏈路層和網路層一樣,傳輸層的功能是保證數據可靠地從發送結點發送到目標結點。例如,傳輸層確保數據以相同的順序發送和接收,並且傳輸後接收結點會給出響應。當在網路中採用虛擬電路時,傳輸層還要負責跟蹤指定給每一電路的唯一標識值。這一 I D稱為埠、連接標識或套接字,是由會話層指定的。傳輸層還要確定包錯誤校驗的級別,最高的級別可以確保包在可以接受的時間內無差錯地從結點發送到結點。

用於在傳輸層間通信的協議採用了多種可靠性措施。0類是最簡單的協議,不執行錯誤校驗或流控制,依靠網路層來執行這些功能。1類協議監控包傳輸錯誤,如果檢查到了錯誤,就通報發送結點的傳輸層讓它重新發送包。2類協議監控傳輸層和會話層間的傳輸錯誤並提供流控制。流控制確保設備不會以高於網路或接收設備接收信息的速度來發送信息。3類協議除提供1類和2類協議的功能外,還可以在某些環境下恢復丟失的包。最後, 4類協議除執行3類協議的功能外,還具有擴展的錯誤監控和恢復能力。

傳輸層的另一種功能就是當網路使用不同的要求包大小各異的協議時,將消息分段為較小的單元。發送網路上由傳輸層分割的數據單元被接收端的傳輸層重新以正確的順序組合, 以便網路層解釋。

5、會話層

會話層負責建立並維護兩個結點間的通信鏈接,也為結點間通信確定正確的順序。例如,它可以確定首先傳輸哪個結點。會話層還可以確定結點可以傳輸多遠的距離以及如何從傳輸錯誤中恢復。如果傳輸在低層中無意地中斷了,會話層將努力重新建立通信。在某些工作站操作系統中,可以將工作站從網路上斷開,然後重新連接,之後無須登錄便可繼續工作。這是因為物理層斷開又重新連接後,會話層也重新進行了連接。

這個層使每一個給定的結點與唯一的地址一一對應起來,就像郵政編碼只與特定的郵政區域相關聯。一旦通信會話結束,這一層就與結點斷開了。

說明這一層上的通信的示例發生在工作站訪問Internet上的伺服器時。工作站和伺服器都有唯一的用點號分開的二進制Internet 協議(IP)地址,如122.72.15.122和145.19.20.22。會話層使用這一地址信息來幫助建立結點間的聯系。一旦建立了聯系,工作站可以登錄了,通信會話就通過會話層建立起來了。

6、表示層

這一層處理數據格式化問題,由於不同的軟體應用程序經常使用不同的數據格式化方案,所以數據格式化是必需的。在某種意義上,表示層有些像語法檢查器。它可以確保數字和文本以接收結點的表示層可以閱讀的格式發送。例如,從IBM大型機上發送的數據可能使用的是EBC DIC字元格式化,要使運行Windows 95或Windows 98的工作站可以讀取信息,就必須將其解釋為ASCII字元格式。

表示層還負責數據的加密。加密是將數據編碼,讓未授權的用戶不能截取或閱讀的過程。例如,計算機的帳戶密碼可以在LAN上加密,或者信用卡號可以通過加密套接字協議層 (Secure Sockets Layer,SSL )在WAN上加密。

表示層的另一功能是數據壓縮。當數據格式化後,在文本和數字中間可能會有空格也格式化了。數據壓縮將這些空格刪除並壓緊數據,減小其大小以便發送。數據傳輸後,由接收結點的表示層來解壓縮。

7、應用層

應用層是OSI模型的最高層,控制著計算機用戶絕大多數對應用程序和網路服務的直接訪問。這里的網路服務包括文件傳輸、文件管理、遠程訪問文件和列印機、電子郵件的消息處理和終端模擬。計算機程序員便是使用該層來將工作站連接到網路服務上,例如,可將應用程序鏈接到電子郵件中,或在網路上提供資料庫訪問。

Microsoft Windows 轉向器貫穿應用層工作。轉向器是使一台計算機對另一台可見,從而使得另一台計算機可以通過網路來訪問它的一種網路服務。當用戶共享Microsoft 網路上的文件夾時,其他計算機可以發現這台計算機並可以使用轉向器訪問該文件夾。

E. 計算機網路中信號的傳輸方式可分為什麼

計算機網路中信號傳輸方式分為調制解調(模擬信號)和編解碼(數字信號)兩種,常用的傳輸方式有網線傳輸,光纖傳輸,無線傳輸,目前新推出一些調制解調方式傳輸,使用雙線就能傳輸網路數字信號,但前提是需要在線纜兩端加上數據機,有需要的可以進一步交流。

F. 計算機網路中的數據通過什麼傳輸

1.先把你的計算機中「數字數據」通過調制器轉化成「模
擬信號」(如果你是通過電話線上網){模擬信號數字化
的三個步驟分別是:采樣、量化、編碼}[其中通信方式包
括並行通信和串列通信]{數據傳輸可以通過基帶、頻帶、
寬頻}{也可以通過多路復用同時上傳和下載};
2.它們的信息頭中都帶對方的地址,通過節點間的路由器
、交換機傳到對方的機器上.(數據的交換技術包括電路
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它們各自都有優缺點)).
3.然後到達對方的機器上.
其中在本地OSI數據流為從第七層的「應用層」依次向下,
在向下的途中,加上各自的「標志」{封裝技術},到達
第一層「物理層」後,通過物理傳輸介質,通過上面的技
術傳輸到對方的機器上,通過從第一層到最後一層拆卸各
自的「標志

G. 計算機網路概述

1.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l計算機網路是一組自治計算機互連的集合

2.計算機的基本功能 

資源共享,分布式處理與負載均衡, 綜合信息服務

3. 計算機網路的演進

4. 計算機的網路類型

LAN(Local Area Network)區域網,通常指幾千米以內的,可以通過某種介質互聯的計算機、列印機、modem或其他設備的集合

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城域網,MAN覆蓋范圍為中等規模,介於區域網和廣域網之間,通常是在一個城市內的網路連接(距離為10KM)

WAN(Wide Area NetWork)廣域網分布式距離遠,他通過各種類型的串列連接,以便在更大的地區區域內實現接入

5. 網路拖結構

6.電路交換與分組

電路交換: 基於電話網的電路交換

優點:延時小、透明傳輸。

缺點:帶寬固定,網路資源利用率低,初始連接建立慢

什麼是透明傳輸:透明傳輸是指不管所傳數據是什麼樣的比特組合,都應當能夠在鏈路上傳送。當所傳數據中的比特組合恰巧與某一個控制信息完全一樣時,就必須採取適當的措施,使接收方不會將這樣的數據誤認為是某種控制信息。這樣才能保證 數據鏈路層 的傳輸是透明的。

分組交換:以分組為單位存儲轉發

優點:多路復用,網路資源利用率高

缺點:延時打,實用性差,設備功能復雜

7.衡量計算機網路的主要標准

·帶寬

描述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能夠從一個節點傳送到另一個節點的數據量,通常以bps為單位

·延時

描述網路上數據從一個節點傳送到另一個節點所經歷的時間

計算機網路可以實現資源共享、綜合信息服務、負載均衡與分布式處理等基本功能

計算機網路的類型可以按照地域、拓撲結構、數據交換的形式及網路組件等不同類型進行分類

衡量計算機網路的性能指標有很多種,其中帶寬和延遲最為重要

H. 主機與外部設備的數據傳輸方式主要有哪些請描述各種數據傳輸方式的傳輸過程。

計算機系統中所使用的電子線路和物理設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如中央處理器( CPU )、存儲器、外部設備(輸入輸出設備、I/O設備)及匯流排等。

①存儲器。主要功能是存放程序和數據,程序是計算機操作的依據,數據是計算機操作的對象。存儲器是由存儲體、地址解碼器 、讀寫控制電路、地址匯流排和數據匯流排組成。能由中央處理器直接隨機存取指令和數據的存儲器稱為主存儲器,磁碟、磁帶、光碟等大容量存儲器稱為外存儲器(或輔助存儲器) 。由主存儲器、外部存儲器和相應的軟體,組成計算機的存儲系統。

②中央處理器的主要功能是按存在存儲器內的程序 ,逐條地執行程序所指定的操作。中央處理器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數據寄存器、指令寄存器、指令解碼器、算術邏輯部件、操作控制器、程序計數器(指令地址計數器 )、地址寄存器等。

③外部設備是用戶與機器之間的橋梁。輸入設備的任務是把用戶要求計算機處理的數據、字元、文字、圖形和程序等各種形式的信息轉換為計算機所能接受的編碼形式存入到計算機內。輸出設備的任務是把計算機的處理結果以用戶需要的形式(如屏幕顯示、文字列印、圖形圖表、語言音響等)輸出。輸入輸出介面是外部設備與中央處理器之間的緩沖裝置,負責電氣性能的匹配和信息格式的轉換。

④硬體:也稱硬設備,計算機系統中所使用的電子線路和物理設備都是硬體是能看見、摸得著的實體,如主機,顯示器,鍵盤,滑鼠等。

I. 網路中,數據是怎麼樣傳輸的

通過低延遲實時網路與可編程式控制制器(PLC)相連接,當其在產品線上移動時,感測器網路就能夠捕獲這些產品的信息。這些網路使用專門的工業乙太網通信協議,在數毫秒的時間內就能完成信息的發送,以確保PLC到互聯設備的傳輸操作比任何人為操作都要快。

J. 在計算機網路中,人們通常用來描述數據傳輸率的符號是什麼

數據傳輸速率(又稱碼率、比特率或數據帶寬)描述通信中每秒傳送數據代碼的比特數,單位是b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