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網路層、數據鏈路層和物理層傳輸數據單位分別是()
A是錯誤的。
因為在網路傳輸中,報文是具有完整意義的二進制數據整體;報文在傳輸層被拆分成較小的可傳輸的數據單元,並添加頭部,形成包,到達網路層後再次被添加頭部形成新的包。
這樣做的目的是,當數據經過網路節點時,在這里添加目的地址與源地址,包在到達數據鏈路層後被封裝成幀,最後才是物理層的比特,
所以C才是對的,分別是包、幀、比特的單位;因為這是層層分割,層層傳遞的一個關系。
網路層:數據包(packet)——數據鏈路層:數據幀(frame)——物理層:比特流(bit)。
(1)計算機網路中傳輸數據的基本單元是頁擴展閱讀
在電子學領域里,表帶寬是用來描述頻帶寬度的。
但是在數字傳輸方面,也常用帶寬來衡量傳輸數據的能力。
用它來表示單位時間內(一般以「秒」為單位)傳輸數據容量的大小,表示吞吐數據的能力。
這也意味著,寬的帶寬每秒鍾可以傳輸更多的數據。
所以我們一般也將「帶寬」稱為「數據傳輸率」(硬碟的數據傳輸率是衡量硬碟速度的一個重要參數)。
Ⅱ 計算機處理數據的基本單位是什麼
計算機處理數據的基本單位是位元組。
位元組是計算機信息技術用於計量存儲容量的一種計量單位,也表示一些計算機編程語言中的數據類型和語言字元。在計算機中8位作為一個位元組。它是構成信息的一個小單位,並作為一個整體來參加操作。在微型計算機中,通常用多少位元組來表示存儲器的存儲容量。
(2)計算機網路中傳輸數據的基本單元是頁擴展閱讀
字元與位元組:
ASCII碼:一個英文字母(不分大小寫)佔一個位元組的空間,一個中文漢字占兩個位元組的空間。一個二進制數字序列,在計算機中作為一個數字單元,一般為8位二進制數,換算為十進制。最小值-128,最大值127。如一個ASCII碼就是一個位元組。
①UTF-8編碼:一個英文字元等於一個位元組,一個中文(含繁體)等於三個位元組。中文標點佔三個位元組,英文標點佔一個位元組
②Unicode編碼:一個英文等於兩個位元組,一個中文(含繁體)等於兩個位元組。中文標點占兩個位元組,英文標點占兩個位元組
數據存儲是以「位元組」(Byte)為單位,數據傳輸大多是以「位」(bit,又名「比特」)為單位,一個位就代表一個0或1(即二進制),每8個位(bit,簡寫為b)組成一個位元組(Byte,簡寫為B),是最小一級的信息單位。
B與iB換算關系:
①1KiB(Kibibyte)=1024byte
②1KB(Kilobyte)=1000byte
③1MiB(Mebibyte)=1048576byte
④1MB(Megabyte)=1000000byte
Ⅲ 在OSI/RM協議模型的物理層,數據傳輸的基本單位是什麼
在OSI/RM協議模型的物理層,數據傳輸的基本單位是位(比特流)
OSI模型的第一層是物理層(Physical Layer),使用權數據路由經過大型網路zd相當於郵局中的排序工人。
在制定計算機網路標准方面,起著重大作用的兩大國際組織是: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准化部門,與國際標准組織(ISO),雖然它們工作領域不同,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通信與信息處理之間的界限開始變得比較模糊,這也成了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准化部門和ISO共同關心的領域。1984年,ISO發布了著名的ISO/IEC 7498標准,它定義了網路互聯的7層框架,也就是開放式系統互聯參考模型。
(3)計算機網路中傳輸數據的基本單元是頁擴展閱讀:
影響
OSI是一個定義良好的協議規范集,並有許多可選部分完成類似的任務。它定義了開放系統的層次結構、層次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各層所包括的可能的任務,作為一個框架來協調和組織各層所提供的服務。
OSI參考模型並沒有提供一個可以實現的方法,而是描述了一些概念,用來協調進程間通信標準的制定。即OSI參考模型並不是一個標准,而是一個在制定標准時所使用的概念性框架。
Ⅳ 在計算機網路中傳送信息的基本單位是位元組還是位
字是傳送的基本單位
位元組是數據處理的基本單位也是存儲信息的最小單位
位是最小的存儲單位
Ⅳ 計算機中的頁 指多少大小
【NAND型快閃記憶體】內存和NOR型快閃記憶體的基本存儲單元是bit,用戶可以隨機訪問任何一個bit的信息。而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基本存儲單元是頁(Page)(可以看到,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頁就類似硬碟的扇區,硬碟的一個扇區也為512位元組)。每一頁的有效容量是512位元組的倍數。所謂的有效容量是指用於數據存儲的部分,實際上還要加上16位元組的校驗信息,因此我們可以在快閃記憶體廠商的技術資料當中看到「(512+16)Byte」的表示方式。目前2Gb以下容量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絕大多數是(512+16)位元組的頁面容量,2Gb以上容量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則將頁容量擴大到(2048+64)位元組。
NAND型快閃記憶體以塊為單位進行擦除操作。快閃記憶體的寫入操作必須在空白區域進行,如果目標區域已經有數據,必須先擦除後寫入,因此擦除操作是快閃記憶體的基本操作。一般每個塊包含32個512位元組的頁,容量16KB;而大容量快閃記憶體採用2KB頁時,則每個塊包含64個頁,容量128KB。
每顆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I/O介面一般是8條,每條數據線每次傳輸(512+16)bit信息,8條就是(512+16)×8bit,也就是前面說的512位元組。但較大容量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也越來越多地採用16條I/O線的設計,如三星編號K9K1G16U0A的晶元就是64M×16bit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容量1Gb,基本數據單位是(256+8)×16bit,還是512位元組。
定址時,NAND型快閃記憶體通過8條I/O介面數據線傳輸地址信息包,每包傳送8位地址信息。由於快閃記憶體晶元容量比較大,一組8位地址只夠定址256個頁,顯然是不夠的,因此通常一次地址傳送需要分若干組,佔用若干個時鍾周期。NAND的地址信息包括列地址(頁面中的起始操作地址)、塊地址和相應的頁面地址,傳送時分別分組,至少需要三次,佔用三個周期。隨著容量的增大,地址信息會更多,需要佔用更多的時鍾周期傳輸,因此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容量越大,定址時間越長。而且,由於傳送地址周期比其他存儲介質長,因此NAND型快閃記憶體比其他存儲介質更不適合大量的小容量讀寫請求。
決定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因素有哪些?
1.頁數量
前面已經提到,越大容量快閃記憶體的頁越多、頁越大,定址時間越長。但這個時間的延長不是線性關系,而是一個一個的台階變化的。譬如128、256Mb的晶元需要3個周期傳送地址信號,512Mb、1Gb的需要4個周期,而2、4Gb的需要5個周期。
2.頁容量
每一頁的容量決定了一次可以傳輸的數據量,因此大容量的頁有更好的性能。前面提到大容量快閃記憶體(4Gb)提高了頁的容量,從512位元組提高到2KB。頁容量的提高不但易於提高容量,更可以提高傳輸性能。我們可以舉例子說明。以三星K9K1G08U0M和K9K4G08U0M為例,前者為1Gb,512位元組頁容量,隨機讀(穩定)時間12μs,寫時間為200μs;後者為4Gb,2KB頁容量,隨機讀(穩定)時間25μs,寫時間為300μs。假設它們工作在20MHz。
讀取性能: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讀取步驟分為:發送命令和定址信息→將數據傳向頁面寄存器(隨機讀穩定時間)→數據傳出(每周期8bit,需要傳送512+16或2K+64次)。
K9K1G08U0M讀一個頁需要:5個命令、定址周期×50ns+12μs+(512+16)×50ns=38.7μs;K9K1G08U0M實際讀傳輸率:512位元組÷38.7μs=13.2MB/s;K9K4G08U0M讀一個頁需要:6個命令、定址周期×50ns+25μs+(2K+64)×50ns=131.1μs;K9K4G08U0M實際讀傳輸率:2KB位元組÷131.1μs=15.6MB/s。因此,採用2KB頁容量比512位元組也容量約提高讀性能20%。
寫入性能: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寫步驟分為:發送定址信息→將數據傳向頁面寄存器→發送命令信息→數據從寄存器寫入頁面。其中命令周期也是一個,我們下面將其和定址周期合並,但這兩個部分並非連續的。
K9K1G08U0M寫一個頁需要:5個命令、定址周期×50ns+(512+16)×50ns+200μs=226.7μs。K9K1G08U0M實際寫傳輸率:512位元組÷226.7μs=2.2MB/s。K9K4G08U0M寫一個頁需要:6個命令、定址周期×50ns+(2K+64)×50ns+300μs=405.9μs。K9K4G08U0M實際寫傳輸率:2112位元組/405.9μs=5MB/s。因此,採用2KB頁容量比512位元組頁容量提高寫性能兩倍以上。
3.塊容量
塊是擦除操作的基本單位,由於每個塊的擦除時間幾乎相同(擦除操作一般需要2ms,而之前若干周期的命令和地址信息佔用的時間可以忽略不計),塊的容量將直接決定擦除性能。大容量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頁容量提高,而每個塊的頁數量也有所提高,一般4Gb晶元的塊容量為2KB×64個頁=128KB,1Gb晶元的為512位元組×32個頁=16KB。可以看出,在相同時間之內,前者的擦速度為後者8倍!
4.I/O位寬
以往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數據線一般為8條,不過從256Mb產品開始,就有16條數據線的產品出現了。但由於控制器等方面的原因,x16晶元實際應用的相對比較少,但將來數量上還是會呈上升趨勢的。雖然x16的晶元在傳送數據和地址信息時仍採用8位一組,佔用的周期也不變,但傳送數據時就以16位為一組,帶寬增加一倍。K9K4G16U0M就是典型的64M×16晶元,它每頁仍為2KB,但結構為(1K+32)×16bit。
模仿上面的計算,我們得到如下。K9K4G16U0M讀一個頁需要:6個命令、定址周期×50ns+25μs+(1K+32)×50ns=78.1μs。K9K4G16U0M實際讀傳輸率:2KB位元組÷78.1μs=26.2MB/s。K9K4G16U0M寫一個頁需要:6個命令、定址周期×50ns+(1K+32)×50ns+300μs=353.1μs。K9K4G16U0M實際寫傳輸率:2KB位元組÷353.1μs=5.8MB/s
可以看到,相同容量的晶元,將數據線增加到16條後,讀性能提高近70%,寫性能也提高16%。
5.頻率
工作頻率的影響很容易理解。NAND型快閃記憶體的工作頻率在20~33MHz,頻率越高性能越好。前面以K9K4G08U0M為例時,我們假設頻率為20MHz,如果我們將頻率提高一倍,達到40MHz,則K9K4G08U0M讀一個頁需要:6個命令、定址周期×25ns+25μs+(2K+64)×25ns=78μs。K9K4G08U0M實際讀傳輸率:2KB位元組÷78μs=26.3MB/s。可以看到,如果K9K4G08U0M的工作頻率從20MHz提高到40MHz,讀性能可以提高近70%!當然,上面的例子只是為了方便計算而已。在三星實際的產品線中,可工作在較高頻率下的應是K9XXG08UXM,而不是K9XXG08U0M,前者的頻率目前可達33MHz。
6.製造工藝
製造工藝可以影響晶體管的密度,也對一些操作的時間有影響。譬如前面提到的寫穩定和讀穩定時間,它們在我們的計算當中佔去了時間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寫入時。如果能夠降低這些時間,就可以進一步提高性能。90nm的製造工藝能夠改進性能嗎?答案恐怕是否!目前的實際情況是,隨著存儲密度的提高,需要的讀、寫穩定時間是呈現上升趨勢的。前面的計算所舉的例子中就體現了這種趨勢,否則4Gb晶元的性能提升更加明顯。
綜合來看,大容量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晶元雖然定址、操作時間會略長,但隨著頁容量的提高,有效傳輸率還是會大一些,大容量的晶元符合市場對容量、成本和性能的需求趨勢。而增加數據線和提高頻率,則是提高性能的最有效途徑,但由於命令、地址信息佔用操作周期,以及一些固定操作時間(如信號穩定時間等)等工藝、物理因素的影響,它們不會帶來同比的性能提升。
1Page=(2K+64)Bytes;1Block=(2K+64)B×64Pages=(128K+4K)Bytes;1Device=(2K+64)B×64Pages×4096Blocks=4224Mbits
其中:A0~11對頁內進行定址,可以被理解為「列地址」。
A12~29對頁進行定址,可以被理解為「行地址」。為了方便,「列地址」和「行地址」分為兩組傳輸,而不是將它們直接組合起來一個大組。因此每組在最後一個周期會有若干數據線無信息傳輸。沒有利用的數據線保持低電平。NAND型快閃記憶體所謂的「行地址」和「列地址」不是我們在DRAM、SRAM中所熟悉的定義,只是一種相對方便的表達方式而已。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可以將上面三維的NAND型快閃記憶體晶元架構圖在垂直方向做一個剖面,在這個剖面中套用二維的「行」、「列」概念就比較直觀了。
Ⅵ 互聯網中傳輸數據的基本單元是什麼
是乙太網幀。今天的大多數TCP/IP應用都是用Ethernet V2幀格式(IEEE802.3-1997改回了對這一格式的兼容),而交換機之間的BPDU(橋協議數據單元)數據包則是IEEE802.3/LLC的幀,VLAN Trunk協議如802.1Q和Cisco的CDP(思科發現協議)等則是採用IEEE802.3SNAP的幀。
Ⅶ 計算機網路通信中數據單元的定義
協議數據單元PDU(Protocol Data Unit)是指對等層次之間傳遞的數據單位
協議數據單元 Protocol Data Unit ↑
在分層網路結構,例如開放式系統互聯(OSI)模型中,在傳輸系統的每一層都將建立協議數據單元(PDU)。PDU包含來自上層的信息,以及當前層的實體附加的信息。然後,這個PDU被傳送到下一較低的層。物理層實際以一種編幀的位流形式傳輸這些PDU,但是由協議棧的較高層建造這些PDU。接收系統自下而上傳送這些分組通過協議棧,並在協議棧的每一層分離出PDU中的相關信息。重要的一點是,每一層附加到PDU上的信息,是指定給另一個系統的同等層的。這就是對等層如何進行一次通信會話協調的。
Ⅷ 計算機,編程中所說的 "數據單元" 是什麼
數據單元是網路信息傳輸的基本單位。
一般網路連接不允許傳送任意大小的數據包,而是採用分組技術將一個數據分成若干個很小的數據包,並給每個小數據包加上一些關於此數據包的屬性信息。
Ⅸ 計算機網路由哪幾部分組成
計算機網路的組成基本上包括:計算機、網路操作系統、傳輸介質(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無形的,如無線網路的傳輸介質就是空間)以及相應的應用軟體四部分。
計算機網路的分類與一般的事物分類方法一樣,可以按事物所具有的不同性質特點(即事物的屬性)分類。計算機網路通俗地講就是由多台計算機(或其它計算機網路設備)通過傳輸介質和軟體物理(或邏輯)連接在一起組成的。
雖然網路類型的劃分標准各種各樣,但是從地理范圍劃分是一種大家都認可的通用網路劃分標准。按這種標准可以把各種網路類型劃分為區域網、城域網、廣域網和互聯網四種。區域網一般來說只
能是一個較小區域內,城域網是不同地區的網路互聯,不過在此要說明的一點就是這里的網路劃分並沒有嚴格意義上地理范圍的區分,只能是一個定性的概念。
(9)計算機網路中傳輸數據的基本單元是頁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按廣義分類: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
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
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
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
參考資料:網路--計算機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