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網路層 數據流走向
網路層是IP層的,主要負責IP定址,路由分發,傳輸的是IP數據報,對應的硬體是路由或者三層交換機。
你說是數據流向指的是同層的,還是幀的封裝還是解封?實際上物理上傳遞,你的網路流也就是IP數據報經過1、封裝變成MAC幀,經過MODEM發送出去,最後傳遞給路由器或者交換機,而路由器或者交換機都要MAC幀解封成IP數據報,然後選擇路由進行轉發;2、解封傳遞給傳輸層->應用層->到相關具體的進程或者線程。同層上是抽象的傳輸,傳輸的只是IP數據報。
只有你理解計算機是怎麼聯網實現下載資源的過程。數據流向就會很清楚了。
⑵ 網路中數據各層是怎樣進行傳輸的
你已經說到了一個,既然網路層用路由器來轉發數據包了,那麼還要用到下面幾層干嗎! 從發送方到目的放,是從高層到底層的,然後從底層到高層,每一層的數據都封裝在下一層的數據報中,這個過程一方面他要尋早目的地址等,中間經過路由器,其實也是靠路由器轉發,那麼,其實轉發過程是只用到下面的網路層和數據鏈路層及物理層,無關上面兩層,只是到了目的地才上交到運輸層,網路層把數據報封裝到數據鏈路層的數據單元中,傳輸媒體上交給物理層,物理層用傳輸媒體傳送,其實傳送的是傳輸媒體,而傳輸媒體只是傳送他能傳送的信號,即上面交給他什麼他就傳送什麼,故他的上層物理層要信號轉換等,然後傳輸媒體把信號傳給路由器,當然假設這中間經過了路由器,路由器在網路層,故信號得從底層到網路層層層的破開,然後下一個轉發同樣道理。
說得有點亂!!
⑶ 數據是怎樣在計算機的硬體系統中流動的
有三種,一,啟動時的數據流動方向,那是指操作系統。
二,操作系統在運行過程中應用程式的數據流動方向。那是指應用程式。
三,電腦關機時數據流動方向。那也是指操作系統。
從你的提問講一下分析可能你想問的是第二種,簡單的說下:數據---內存--CPU緩存---CPU進行運算---反饋給內存---硬碟緩存---儲存到硬碟。
⑷ 兩台電腦在網路中的數據傳輸經過那些步驟
我暫且按我的理解說說吧。
先看一下計算機網路OSI模型的七個層次:
┌—————┐
│ 應用層 │←第七層
├—————┤
│ 表示層 │
├—————┤
│ 會話層 │
├—————┤
│ 傳輸層 │
├—————┤
│ 網路層 │
├—————┤
│數據鏈路層│
├—————┤
│ 物理層 │←第一層
└—————┘
而我們現在用的網路通信協議TCP/IP協議者只劃分了四成:
┌—————┐
│ 應用層 │ ←包括OSI的上三層
├—————┤
│ 傳輸層 │
├—————┤
│ 網路層 │
├—————┤
│網路介面層 │←包括OSI模型的下兩層,也就是各種不同區域網。
└—————┘
兩台計算機通信所必須需要的東西:IP地址(網路層)+埠號(傳送層)。
兩台計算機通信(TCP/IP協議)的最精簡模型大致如下:
主機A---->路由器(零個或多個)---->主機B
舉個例子:主機A上的應用程序a想要和主機B上面的應用程序b通信,大致如下
程序a將要通信的數據發到傳送層,在傳送層上加上與該應用程序對應的通信埠號(主機A上不同的應用程序有不同的埠號),如果是用的TCP的話就加上TCP頭部,UDP就加上UDP頭部。
在傳送成加上頭部之後繼續嚮往下傳到網路層,然後加上IP頭部(標識主機地址以及一些其他的數據,這里就不詳細說了)。
然後傳給下層到數據鏈路層封裝成幀,最後到物理層變成二進制數據經過編碼之後向外傳輸。
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會經過許多各種各樣的區域網,舉個例子:
主機A--->(區域網1--->路由器--->區域網2)--->主機B
這個模型比上面一個稍微詳細點,其中括弧裡面的可以沒有也可能有一個或多個,這個取決於你和誰通信,也就是主機B的位置。
主機A的數據已經到了具體的物理介質了,然後經過區域網1到了路由器,路由器接受主機A來的數據先經過解碼,還原成數據幀,然後變成網路層數據,這個過程也就是主機A的數據經過網路層、數據鏈路層、物理層在路由器上面的一個反過程。
然後路由器分析主機A來的數據的IP頭部(也就是在主機A的網路層加上的數據),並且修改頭部中的一些內容之後繼續把數據傳送出去。
一直到主機B收到數據為止,主機B就按照主機A處理數據的反過程處理數據,直到把數據交付給主機B的應用程序b。完成主機A到主機B的單方向通信。
這里的主機A、B只是為了書寫方便而已,可能通信的雙方不一定就是個人PC,伺服器與主機,主機與主機,伺服器與伺服器之間的通信大致都是這樣的。
再舉個例子,我們開網頁上網路:
就是我們的主機瀏覽器的這個應用程序和網路的伺服器之間的通信。應用成所用的協議就是HTTP,而伺服器的埠號就是熟知埠號80.
大致過程就是上面所說,其中的細節很復雜,任何一個細節都可以寫成一本書,對於非專業人員也沒有必要深究。
⑸ 計算機處理數據的流程是什麼
1、提取階段:由輸入設備把原始數據或信息輸入給計算機存儲器存起來。
2、解碼階段:根據CPU的指令集架構(ISA)定義將數值解譯為指令
3、執行階段:再由控制器把需要處理或計算的數據調入運算器。
4、最終階段:由輸出設備把最後運算結果輸出。
(5)計算機網路中數據流動的過程擴展閱讀:
計算機數據的特點
雙重性。 即計算機證據同時具有較高的精密性和脆弱性。計算機證據以技術為依託,很少受主觀因素的影響,能夠避免其他證據的一些弊端,如證言的誤傳、書證的誤記等,相對比較准確;但另一方面,由於計算機信息以數字信號的方式存在,而數字信號是非連續性的,如果有人故意或者因為差錯對計算機證據進行截收、監聽、竊聽、刪節、剪接,從技術上講也較難查清。
計算機操作人員的差錯或者供電系統、 通信網路故障等環境和技術原因,都會使計算機證據無法反映客觀真實情況。此外,計算機證據均以電磁濃縮的形式儲存,使得變更、毀滅計算機證據較為便利,同樣不易被察覺。在日益普及的網路環境下,數據的通信傳輸又為遠程操縱計算機、破壞和修改計算機證據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
多媒體性。計算機證據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尤其是多媒體技術的出現, 更使計算機證據綜合了文本、 圖形、 圖像、 動畫、 音頻及視頻等多種媒體信息,這種以多媒體形式存在的計算機證據幾乎涵蓋了所有傳統的證據類型。
隱蔽性。計算機證據在存儲、處理的過程中,必須用特定的二進制編碼表示,一切都由這些不可見的無形的編碼來傳遞。因此, 它是「 無紙」 型的, 一切文件和信息都以電子數據的形式存儲於磁性介質中,具有較強的隱蔽性, 計算機證據與特定主體之間的關聯性,按常規手段難以確定。
⑹ 簡述數據通過計算機網路的通信過程。
過程:電腦將數據封裝上一定的頭部,轉換成0,1等二進制信號在線路上傳播給路由器,路由器根據路由表轉發數據,直達目的主機,再拆去頭部信息,將純的數據交給應用程序。
c/s(客戶機/伺服器)有三個主要部件:資料庫伺服器、客戶應用程序和網路。伺服器負責有效地管理系統的資源,其任務集中於:
1.資料庫安全性的要求
2.資料庫訪問並發性的控制
3.資料庫前端的客戶應用程序的全局數據完整性規則
4.資料庫的備份與恢復
客戶端應用程序的的主要任務是:
1.提供用戶與資料庫交互的界面
2.向資料庫伺服器提交用戶請求並接收來自資料庫伺服器的信息
3.利用客戶應用程序對存在於客戶端的數據執行應用邏輯要求
4.網路通信軟體的主要作用是,完成資料庫伺服器和客戶應用程序之間的數據傳輸。
三層C/S結構是將應用功能分成表示層、功能層和數據層三部分。
解決方案是:對這三層進行明確分割,並在邏輯上使其獨立。
在三層C/S中, 表示層 是應用的用戶介面部分,它擔負著用戶與應用間的對話功能。它用於檢查用戶從鍵盤等輸入的數據,顯示應用輸出的數據。為使用戶能直觀地進行操作,一般要使用圖形用戶介面 (GUI),操作簡單、易學易用。在變更用戶介面時,只需改寫顯示控制和數據檢查程序,而不影響其他兩層。檢查的內容也只限於數據的形式和值的范圍,不包括有關業務本身的處理邏輯。
功能層 相當於應用的本體,它是將具體的業務處理邏輯地編入程序中。表示層和功能層之間的數據交往要盡可能簡潔。
數據層 就是DBMS,負責管理對資料庫數據的讀寫。DBMS必須能迅速執行大量數據的更新和檢索。現在的主流是關系資料庫管理系統 (RDBMS)。因此一般從功能層傳送到數據層的要求大都使用SQL語言。
在三層或N層C/S結構中,中間件 (Middleware) 是最重要的部件。所謂中間件是一個用API定義的軟體層,是具有強大通信能力和良好可擴展性的分布式軟體管理框架。它的功能是在客戶機和伺服器或者伺服器和伺服器之間傳送數據,實現客戶機群和伺服器群之間的通信。其工作流程是:在客戶機里的應用程序需要駐留網路上某個伺服器的數據或服務時,搜索此數據的C/S應用程序需訪問中間件系統。該系統將查找數據源或服務,並在發送應用程序請求後重新打包響應,將其傳送回應用程序。隨著網路計算模式的發展,中間件日益成為軟體領域的新的熱點。中間件在整個分布式系統中起數據匯流排的作用,各種異構系統通過中間件有機地結合成一個整體。每個C/S環境,從最小的LAN環境到超級網路環境,都使用某種形式的中間件。無論客戶機何時給伺服器發送請求,也無論它何時應用存取資料庫文件,都有某種形式的中間件傳遞C/S鏈路,用以消除通信協議、資料庫查詢語言、應用邏輯與操作系統之間潛在的不兼容問題。
三層C/S結構的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利用單一的訪問點,可以在任何地方訪問站點的資料庫;
2.對於各種信息源,不論是文本還是圖形都採用相同的界面;
3.所有的信息,不論其基於的平台,都可以用相同的界面訪問;
4.可跨平台操作;
5.減少整個系統的成本;
6.維護升級十分方便;
7.具有良好的開放性;
8.系統的可擴充性良好;
9.進行嚴密的安全管理;
10.系統管理簡單,可支持異種資料庫,有很高的可用性。
⑺ 計算機在乙太網中發送數據的流程是怎樣的
在 tcp/ip 模型下是這樣的:
首先數據由應用層(application)先把數據流(data stream)發往 傳輸層(transport)傳輸層再把數據流封裝成 段(data segment)再往下發往 網路層(internet) 網路層把段封裝成 包(packet)再往下發往網路訪問層(network access)網路訪問層把 包封裝成幀 以比特流的形式 在物理鏈路上傳輸
然後到達另一台計算機 另一台計算機把 幀解封裝成 包 然後包解封成 段數據 然後解封成數據流 最後發往你應用成的軟體 比如QQ 由應用層的軟體處理這些數據
下面是什麼是 封裝 和解封裝的具體概念
封裝:
以用戶要發送email為例,講解網路如何封裝數據:
步驟1:創建數據----當用戶發送email時,其中的字母和數字字元被轉換成可
以在網路上傳輸的數據。
步驟2:為端到端的傳輸將數據打包----對數據打包來實現互連網的傳輸。通
過使用分段(segment),傳輸功能確保email系統兩端的主機之間能可靠的通信。
步驟3:在報頭上添加網路地址----數據放置在一個分組或數據報中,其中包
含了帶有源和目的邏輯地址的網路報頭。這些地址有助於網路設備沿著已選定的路
徑發送這些分組。
步驟4:在數據鏈路報頭上添加本地地址----每一台網路設備都必須將分組放
入幀中。該幀使得可以傳送到該鏈路上下一台直接相連的網路設備。在選定的路徑
上的每一個網路設備都必須把幀傳遞到下一台設備。
步驟5:為進行傳輸而轉換為比特
解封裝:
步驟1:檢驗該MAC目的地址是否與工作站的地址相匹配或者是否為一個乙太網
廣播地址。如果這兩種情況都沒有,就丟棄該幀。
步驟2:如果數據已經出錯了,那麼將它丟棄,而且數據鏈路層可能會要求重傳數
據。否則,數據鏈路層就讀取並解釋數據鏈路報頭上的控制信息。
步驟3:數據鏈路層剝離數據鏈路報頭和報尾,然後根據數據鏈路報頭上的控制信
息把剩下的數據向上傳送到網路層。
⑻ OSI參考模型中數據傳輸的基本過程
首先我們從計算機裡面的數據出發吧,比如QQ寫入的信息是最原始的,也就是應用層的工作,然後表示層,是傳輸的編碼,是用什麼編碼傳輸數據,有可能還包括加密的過程.而會話層主要進行端對端的連接的建立維持和斷開.這三部分是端對端的連接. 下一層是傳輸層,主要包括埠和進程,表示用什麼進程連接通信,比如說對方用QQ進行信息傳遞,這邊有QQ,msn,yahoo,那麼為什麼就只有QQ能夠接受到信息呢?這個功能識別就是靠傳輸層的作用了. 下面三層是點到點的連接. 網路層 寫上IP 指明數據傳輸的路, 是快速的定址,是能快速找到去往的路. 數據鏈路層是在網路層封裝的基礎上封裝MAC地址是精確的定址.當找到網關,在這個基礎上定位哪台主機.然後最後物理層是原始的比特流傳輸,傳輸二進制0和1. 呵呵 我還是比較籠統的 不過能系統地了解整個過程
⑼ 【計算機】網路數據傳輸中流動的是什麼流動的動力是什麼
兩台主機通信,數據從一台主機傳到另一台主機主要有以下三步工作:
1、主機A發送的數據進入線路
2、數據在線路中傳輸
3、數據從線路的另一端進入主機B中
其實第3步與第1步所做的事正好相反,先來看第1步中數據是怎麼流動的?這個過程主要經過了以下步驟:
1、應用程序將要發送的數據寫到進程的地址空間(用戶態內存區);
2、應用程序通過系統調用將數據從用戶態的內存區復制到內核維護的一段內核緩沖區中,由於內核緩沖區通常是有限的,所以這個過程需要排隊。內核緩沖區的數據可能來自於多個進程;
3、內核通知網卡控制器來取數據,網卡驅動器根據網卡驅動程序得到內核緩沖的地址,並將數據復制到網卡緩沖區,這個過程按連接兩端的內部匯流排寬度來復制,比如32位匯流排每次復制32位比特;
4、網卡緩沖區將數據發送到線路中,釋放緩沖區准備下一輪復制,這些數據在這步都會轉為2進制,因為只有2進制的數字信號才可以在線路中傳輸。發送時,網卡會根據介質產生各種信號。
數據在線路中的傳播速度取決於傳播介質,光纖的速度快於銅線,一般接近光速。
並不是進入線路有多少數據,介質中就傳播多少數據,這里有出口帶寬的限制。眾所周知,運營商在所有的基礎交換節點上會設置關卡,用於限制數據從主機流入路由器轉發隊列的速度,只要流入路由器轉發隊列的數據,都會按路由器的出口帶寬,流入其他網路。這種關卡設置實際上限制了你的主機發送數據的速度,也就是限制了主機的出口帶寬。所以雖然主機發送數據的速度很快,但由於出口帶寬的限制,這些數據要分批發送出去。
這些數據不會直接到達目的地,而是要通過多次排隊轉發到達目的地,轉發之前可能要先排隊。如果兩主機在同一個城市或者接入的是同一個運營商,轉發的次數或許會少一點。如果城市不同,會進入骨幹網進行轉發;如果接入不同的運營商(電信或者網通),這些數據必須進入骨幹網再進入互聯互通網路,由互聯互通網路的交換機進行轉發。
⑽ 計算機網路中的數據通過什麼傳輸
1.先把你的計算機中「數字數據」通過調制器轉化成「模
擬信號」(如果你是通過電話線上網){模擬信號數字化
的三個步驟分別是:采樣、量化、編碼}[其中通信方式包
括並行通信和串列通信]{數據傳輸可以通過基帶、頻帶、
寬頻}{也可以通過多路復用同時上傳和下載};
2.它們的信息頭中都帶對方的地址,通過節點間的路由器
、交換機傳到對方的機器上.(數據的交換技術包括電路
交換、報文交換、分組交換(它們各自都有優缺點)).
3.然後到達對方的機器上.
其中在本地OSI數據流為從第七層的「應用層」依次向下,
在向下的途中,加上各自的「標志」{封裝技術},到達
第一層「物理層」後,通過物理傳輸介質,通過上面的技
術傳輸到對方的機器上,通過從第一層到最後一層拆卸各
自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