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路連接 »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雛形是什麼
擴展閱讀
電腦開機損壞的圖像黑屏 2024-12-22 21:19:31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雛形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1-18 06:34:25

什麼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的雛形是什麼

簡單地說,計算機網路就是通過電纜、電話或無線通訊將兩台以上的計算機互邊起來的集合。按計算機聯網的地理位置劃分,網路一般有兩大類:廣域網和區域網。

Internet網(網際網路,許多人也稱其為"互聯網")是最典型的廣域網,它們通常連接著范圍非常巨大的區域。我國比較著名的網際網路中國科技信息網際網路(NCFC)、中國公用計算機的網際網路(CHINANET)、中國教育和科研網際網路

(CERNET)和中國公用經濟信息網際網路(CHINAGBN)也屬於廣域網。區域網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網路,例如你所在電大計算機網路就是一個區域網,我們通常也把它稱之為校園網。區域網通常也提供介面與廣域網相連。

進入90年代後,世界經濟發展的--個顯著特點是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高技術產業突飛猛進,電子計算機不斷滲透到傳統工業的各個領域,推動國民經濟迅速發展。信息的交換、存儲、處理和利用將更多地通過計算機進行。各種計算機不再是封閉的終端,而將同電話、電視機一樣使用方便,接入數據網路便可共享資料庫資源和網路設備資源。

計算機通信網路是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相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新通信方式,主要是滿足數據通信的需要。它將不同地理位置、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終端及附屬設備用通信鏈路連接起來,並配備相應的網路軟體,以實現通信過程中資源共享而形成的通信系統。它不僅可以滿足局部地區的一個企業、公司、學校和辦公機構的數據、文件傳輸需要,而且可以在一個國家甚至全世界范圍進行信息交換、儲存和處理,同時可以提供話音、數據和圖像的綜合性服務,具有誘人的發展前景。

目前,計算機網路和數據通信發展迅速,各國都通過建成的公用數據通信網享用各資料庫資源和網路設備資源。為發展高新技術和國民經濟服務。計算機通信技術、資料庫技術相基於兩者基礎上的聯機檢索技術已廣泛應用於信息服務領域。從報刊、人工採集、會員單位組織的傳統信息服務方式正逐步被以資料庫形式組織的信息通信計算機網路供用戶聯機檢索所代替。信息量和隨機性增大,信息更新加快,信息價值明顯提高,信息處理和利用更加方便。因此,計算機網路通信系統是信息社會的顯著標志,在信息處理和傳遞中占重要位置。

計算機網路最早出現於20世紀50年代,最早的計算機網路是通過通信線路將遠方終端資料傳送給主計算機處理,形成一種簡單的聯機系統。隨著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網路也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從單機到多機的發展過程。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令人矚目,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建立的遠程網,80年代迅速興起的區域網,到90年代先進的、能夠提供足夠帶寬的交換式網路技術的產生、普及與應用,以及ATM、千兆乙太網、全光纖網等高速網路技術的誕生與發展;從僅有4個節點的遠程網發展到覆蓋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大型互聯網。

㈡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分哪四個階段,特點

四個階段是:

1、以單機算計為中心的多終端聯機系統:20世紀50~60年代,計算機網路進入到面向終端的階段,以主機為中心,通過計算機實現與遠程終端的數據通信。

特點:主機不僅負責數據處理還負責通信處理的工作,終端只負責接收顯示數據或者為主機提供數據。便於維護和管理,數據一致性號,但主機負荷大,可靠性差,數據傳輸速率低。

2、分組交換網的誕生: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由若乾颱計算機相互連接成一個系統,即利用通信線路將多台計算機連接起來,實現了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通信。這是計算機網路發展的第二個階段是以分組交換網為中心的網路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有兩個標志性成果:提出分組交換技術形成TCP/IP協議雛形這個時期,主機只負責數據處理,而數據通信的部分由分組交換網完成。

3、網路體系結構標准化:20世紀70年代末至20世紀80年代初,微型計算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為了適應辦公自動化的需要,迫切要求將自己擁有的為數眾多的微型計算機、工作站、小型計算機等連接起來,以達到資源共享和相互傳遞信息的目的。

但是,這一時期計算機之間的組網是有條件的,在相同網路中只能存在同一廠家生產的計算機,其他廠家生產的計算機無法接人。這個情況就阻礙了網路的互聯發展,促使了網路標准化的產生。1984年ISO公布了OSI/RM-開發系統互聯參考模型,ARPANET為基礎,形成了TCP/IP網路體系結構,風靡全球。

4、面向全球互連的高速計算機網路:20世紀90年代以後,隨著數字通信的出現,計算機網路進入到第4個發展階其主要特徵是綜合化、高速化、智能化和全球化。

(2)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雛形是什麼擴展閱讀:

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允許多人共用一台計算機的計算機系統,多個終端同時連接同一台計算機。分時系統能夠令人產生「一人一機」的錯覺,當時的PC計算機還沒有普及。分時系統的特點包括:及時性、獨占性、交互性、多路性。

1、及時性:沒有及時性,就沒法讓多用戶產生「一人一機」的錯覺了。

2、獨占性:分時系統本身最重要的特點。題外話,操作系統對進程的抽象就是讓每個進程在某個CPU時間片有「獨占性」,好像此時此刻只有一個進程佔用計算機的硬體資源。

3、交互性:人機交互,不必多說。還有不支持交互的系統或者計算機?那它有何用?計算機的作用就是要為人類提供服務。

4、多路性:這樣才能連接過多個終端。

㈢ 計算機網路發展的雛形是萬維網還是網際網路

計算機網路發展,是先有網際網路,後有萬維網。至於計算機網路發展的雛形是萬維網還是網際網路,恐怕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㈣ Internet雛形是什麼

1970年,美國第一個分組交換網創建。該網將在洛杉磯的加利福尼亞大學、位於聖芭芭拉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斯坦福大學和位於鹽湖城的猶他州州立大學連接在一起。

這就是Internet的開端——四所大學被ARPA提供的分組交換網路連接起來。如果任何一個連線失敗,信息仍能由其它網路。鏈路傳輸,這滿足了發展計算機網路的最初要求,即經得住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實際上可能是自然災害或戰爭的打擊後,信息傳輸能夠迅速恢復。

1972年,第一次國際電腦通信會議在華盛頓召開,來自全世界的代表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在不同電腦和網路之間的通信協議上達成一致。會議成立了Internet工作組,負責創立一個協議,以使世界上幾乎所有的電腦網路之間能夠互相通信。

80年代後半期,許多一流的科學家向美國政府強烈呼籲,擔憂美國人在高性能計算機領域的領先地位受到外國競爭的威脅,這種擔憂導致了國家科學基金會網(NSF)的建立。它鏈接所有美國的超級計算機中心。NSF網點由目前最先進的傳輸線路鏈接,每個網點作為本地網路中心點。數年後,重要地點的數量超過了14個鏈接,NSF網劃分為兩個地區:東部和西部。NSF網的目的是為全國研究人員提供高性能的計算服務,今天,NSF網繼續提供這種服務。

在NSF網形成的同時,現存網路經歷了多次演變,新的網路不斷產生。

1982年,研究人員能夠撥號進人CS網,讀取和發送電子郵件到CS網點,或ARPA網點,因而產生了Internet的物理實現。

1983年,ARPA網的軍用部分脫離母網,建立了自己的網路--Milnet。ARPA網——網路之父,逐步被NSF網所替代。到1990年,ARPA網已退出了歷史舞台。

1989年,Bit同並入CS網,CS網在十幾年前就已建立,然而,在以後的兩年中CS網關閉,且並入NSF網。從這一點上講所有的網路都並入NSF網,沒有人會預料能出現新的、獨立的網路。商業機構,特別是研究和開發產品的機構,能創立大量的網路,它們中的大多數能鏈接到Internet。

另一方面,正在開發的、獨立的網路,因為沒有任何規定說不能在某個時候創建你自己所喜歡的網路,並且將其並入巨大的Internet,事實上,這些小型的、局部的或國際的網路能為大多數人帶來很大利益。這是因為用戶的分組能快速傳送,使用NSF網上高速傳送線路能將數據從大陸的一端傳送到另一端。

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的國際信息交流中政治、經濟、文化、語言上的差異和隔閡,促進了各國之間的交流。但由於無法對這種交流進行限制,發達國家也更容易向發展中國家進行政治和思想的滲透。同時它也為製造假新聞提供了方便。在這里沒有新聞審查和核實系統,任何新聞都可通過它傳播,而且由於傳輸速度和范圍都超過傳統傳媒,所以造成的影響更大。

互聯網固然是個信息寶庫,在促進各國交流和發展科技、經濟上起了巨大作用,但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忽視。目前,應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對付這些問題。第一,通過法律加強管理,並採取法律手段制止和懲罰利用互聯網犯罪。第二,通過技術手段進行防範,如對商業用戶採取特別的信用卡核准、數據編碼加密等。對保密的計算機系統採取與互聯網隔開的措施,以確保其安全。第三,增強用戶安全意識,如設計更精密的口令系統、經常變換口令等。

㈤ 現代計算機的雛形是什麼

現代通用計算機的雛形是查爾斯·巴貝奇於1834年設計的分析機。

計算機(computer)俗稱電腦,是現代一種用於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是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

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所組成,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可分為超級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網路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較先進的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計算機發明者約翰·馮·諾依曼。計算機是20世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

㈥ 簡述計算機網路的四個發展史

追溯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它的演變可概括地分成四個階段:

(1)網路雛形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構成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一代計算機網路。

(2)網路初級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主機互聯,多個獨立的主計算機通過線路互聯構成計算機網路,無網路操作系統,只是通信網。60年代後期,ARPANET網出現,稱為第二代計算機網路。

(3)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乙太網產生,ISO制定了網路互連標准OSI,世界上具有統一的網路體系結構,遵循國際標准化協議的計算機網路迅猛發展,這階段的計算機網路稱為第三代計算機網路。

(4)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計算機網路向綜合化高速化發展,同時出現了多媒體智能化網路,發展到現在,已經是第四代了。區域網技術發展成熟。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就是以千兆位傳輸速率為主的多媒體智能化網路。

拓展資料:

計算機網路,是指將地理位置不同的具有獨立功能的多台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通過通信線路連接起來,在網路操作系統,網路管理軟體及網路通信協議的管理和協調下,實現資源共享和 信息傳遞的計算機系統。

計算機網路也稱計算機通信網。關於計算機網路的最簡單定義是:一些相互連接的、以共享資源為目的的、自治的計算機的集合。若按此定義,則早期的面向終端的網路都不能算是計算機網路,而只能稱為聯機系統(因為那時的許多終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計算機)。但隨著硬體價格的下降,許多終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終端」和「自治的計算機」逐漸失去了嚴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計算機作為終端使用,按上述定義,則早期的那種面向終端的網路也可稱為計算機網路。

另外,從邏輯功能上看,計算機網路是以傳輸信息為基礎目的,用通信線路將多個計算機連接起來的計算機系統的集合,一個計算機網路組成包括傳輸介質和通信設備。

從用戶角度看,計算機網路是這樣定義的:存在著一個能為用戶自動管理的網路操作系統。由它調用完成用戶所調用的資源,而整個網路像一個大的計算機系統一樣,對用戶是透明的。

一個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利用通信線路將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獨立功能的計算機系統和通信設備按不同的形式連接起來,以功能完善的網路軟體及協議實現資源共享和信息傳遞的系統。

從整體上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計算機與專門的外部設備用通信線路互聯成一個規模大、功能強的系統,從而使眾多的計算機可以方便地互相傳遞信息,共享硬體、軟體、數據信息等資源。簡單來說,計算機網路就是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

最簡單的計算機網路就只有兩台計算機和連接它們的一條鏈路,即兩個節點和一條鏈路。

㈦ 什麼是計算機網路的雛形

計算機網路常用性能指標:
1、速率:連接在計算機網路上的主機在數字信道上傳送數據的速率。
2、帶寬:網路通信線路傳送數據的能力。
3、吞吐量:單位時間內通過網路的數據量。
4、時延:數據從網路一端傳到另一端所需的時間。
5、時延帶寬積:傳播時延帶寬。
6、往返時間RTT:數據開始到結束所用時間。
7、利用率信道:數據通過信道時間。

(7)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雛形是什麼擴展閱讀:
計算機網路中的時延是由一下幾個不同的部分組成的:
(1)發送時延
發送時延是主機或路由器發送數據幀所需要的時間,也就是從發送數據幀的第一個比特算起,到該幀的最後一個比特發送完畢所需的時間。因此發送時延也叫做傳輸時延。發送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發送時延=數據幀長度(bit)/發送速率(bit/s)
(2)傳播時延
傳播時延是電磁波在信道中傳播一定的距離需要花費的時間。傳播時延的計算公式是:
傳播時延=信道長度(m)/電磁波在信道上大的傳播速率(m/s)
電磁波在自由空間的傳播速率是光速。即3.0*10^5km/s。
發送時延發生在機器內部的發送器中,與傳輸信道的長度沒有任何關系。傳播時延發生在機器外部的傳輸信道媒體上,而與信道的發送速率無關。信號傳送的距離越遠,傳播時延就越大
(3)處理時延
主機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組時需要花費一定時間進行處理,例如分析分組的首部,從分組中提取數據部分、進行差錯檢驗或查找合適的路由等,這就產生了處理時延。
(4)排隊時延
分組在進行網路傳輸時,要經過許多路由器。但分組在進入路由器後要先在輸入隊列中排隊等待,在路由器確定了轉發介面後,還要在輸出隊列中排隊等待轉發。這就產生了排隊時延。排隊時延的長短取決於網路當時的通信量。當網路的通信量很大時會發生隊列溢出,使分組丟失,這相當於排隊時延無窮大。
這樣數據在網路中經歷的總時延就是以上四種時延之和:總時延=發送時延+傳播時延+處理時延+排隊時延。
一般來說,小時延的網路要優於大時延的網路。

㈧ internet的雛形是什麼

網際網路始於1969年的美國。是美軍在ARPA制定的協定下,首先用於軍事連接,後將美國西南部的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猶他州大學的四台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由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

ARPA網和NSF網最初都是為科研服務的,其主要目的為用戶提供共享大型主機的寶貴資源。隨著接入主機數量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把internet作為通信和交流的工具。一些公司還陸續在internet上開展了商業活動。隨著internet的商業化,其在通信、信息檢索、客戶服務等方面的巨大潛力被挖掘出來,使internet有了質的飛躍,並最終走向全球。

(8)計算機網路的發展雛形是什麼擴展閱讀:

網際網路使用TCP/IP協議讓不同的設備可以彼此通信。但使用TCP/IP協議的網路並不一定是網際網路,一個區域網也可以使用TCP/IP協議。判斷自己是否接入的是網際網路,首先是看自己電腦是否安裝了 TCP/IP協議,其次看是否擁有一個公網地址(所謂公網地址,就是所有私網地址以外的地址)。

網際網路是基於TCP/IP協議實現的,TCP/IP協議由很多協議組成,不同類型的協議又被放在不同的層,其中,位於應用層的協議就有很多,比如FTP、HTTP、SMTP。只要應用層使用的是HTTP協議,就稱為萬維網(World Wide Web)。之所以在瀏覽器里輸入網路網址時,能看見網路網提供的網頁,就是因為您的個人瀏覽器和網路網的伺服器之間使用的是HTTP協議在交流。


㈨ 計算機網路誕生階段是什麼樣的

1.20世紀60年代中期之前的第一代計算機網路是以單個計算機為中心的遠程聯機系統,典型應用是由一台計算機和全美范圍內2000多個終端組成的飛機訂票系統,終端是一台計算機的外圍設備,包括顯示器和鍵盤,無CPU和內存。
2.隨著遠程終端的增多,在主機前增加了前端機(FEP)。當時,人們把計算機網路定義為「以傳輸信息為目的而連接起來,實現遠程信息處理或進一步達到資源共享的系統」,這樣的通信系統已具備網路的雛形。

㈩ 計算機網路的雛形是

電話交換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