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看待手機對孩子的影響
前幾天和幾位女性朋友聚會,都是中年人,談了很多手機對生活的影響,尤其是對青少年。
用認知行為療法來看手機對生活的影響,可以說智能手機的存在是事實,大家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都已經離不開智能手機了。如何看待這個事實決定了一個人的情緒和行為,也影響家庭的氛圍。
智能手機是2000年以後逐漸普及的,所以對於手機的看法,70/80後和90-00後會有差異,而且即使同時代的人,看法也因人而異。大多數人覺得手機神奇又萬能,可以用它做實用又有趣的事,如學習、工作、交友、付款理財、打 游戲 、聊天、看新聞看視頻、聽故事聽書。但也有一些人注意到:使用太多手機導致青少年近視、熬夜、學習和外出運動時間減少。對此媽媽們或多或少有些擔憂。
從採取的行動上看,有的媽媽嚴格限制孩子用手機的時間,從每天限半小時到1.5小時都有,有的則更寬容,只要孩子做完作業就可以玩。有趣的是,越是嚴格限制孩子用手機的,孩子對手機越迷戀。反而家裡對用手機寬松的孩子,不沉迷於手機。這就像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牆堵得越嚴,水漲得越高。
對於孩子,手機的吸引力很大部分來自學校教育的單調和手機的趣味之間的反差。手機里內容豐富多彩,動漫、 游戲 、韓團、視頻.....而學校的學習方式沒有跟上信息時代的變化,相對比較沉悶單調,還是幾千年來不變的老三招,講授、反復背誦和做題。相比之下,手機肯定更吸引孩子們。
如果媽媽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視手機如洪水猛獸,防孩子用手機像防老鼠偷油吃,孩子會反感媽媽的控制,覺得媽媽不理解和尊重自己,久而久之,心裡對媽媽會產生敵意和憤怒,出現逆反。而且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有一種短缺性補償心理,比如經歷過飢荒的老人,買糧油米面時喜歡過量囤積,是由於經歷過刻骨銘心的飢餓,所以即使以後食物充裕,不需要買很多了,老人也不由自主地會買很多。孩子對於手機的感受也也一樣。父母管控越嚴,手機對孩子吸引力越大,為了滿足內心的補償渴望,孩子一旦脫離父母視線,就會失控地使用手機,影響睡眠和學習、運動。
《尚書》里說,明君垂拱而治,明智的君王實施寬松的仁政,人們自由度高,自力更生,天下太平。心理研究也證明,要做60分的媽媽,不可做100分包辦控制的媽媽。媽媽信任孩子,意識到孩子才是自己學習和工作的負責人,不過度控制孩子,分40分的自我管理權力給孩子,孩子才會成長,包括學會管理自己的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