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計算機網路是由計算機——通信路線——終端組成系統。
第一代計算機網路---遠程終端聯機階段。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階段。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
第四代計算機網路---國際互聯網與信息高速公路階段。
(1)網路安全管理系統的組成擴展閱讀:
三個階段的演進:
1、從單個網路ARPAnet向互聯網發展:1969年美國國防部創建了第一個分組交換網ARPAnet只是一個單個的分組交換網,所有想連接在它上的主機都直接與就近的結點交換機相連,它規模增長很快,到70年代中期,人們認識到僅使用一個單獨的網路無法滿足所有的通信問題。
於是ARPA開始研究很多網路互聯的技術,這就導致後來的互聯網的出現。1983年TCP/IP協議稱為ARPAnet的標准協議。同年,ARPAnet分解成兩個網路,一個進行試驗研究用的科研網ARPAnet,另一個是軍用的計算機網路MILnet。1990,ARPAnet因試驗任務完成正式宣布關閉。
2、建立三級結構的網際網路:1985年起,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就認識到計算機網路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1986年,NSF圍繞六個大型計算機中心建設計算機網路NSFnet,它是個三級網路,分主幹網、地區網、校園網。它代替ARPAnet成為internet的主要部分。
1991年,NSF和美國政府認識到網際網路不會限於大學和研究機構,於是支持地方網路接入,許多公司的紛紛加入,使網路的信息量急劇增加,美國政府就決定將網際網路的主幹網轉交給私人公司經營,並開始對接入網際網路的單位收費。
3、多級結構網際網路的形成:1993年開始,美國政府資助的NSFnet就逐漸被若干個商用的網際網路主幹網替代。
這種主幹網也叫網際網路服務提供者ISP,考慮到網際網路商用化後可能出現很多的ISP,為了使不同ISP經營的網路能夠互通,在1994創建了4個網路接入點NAP分別由4個電信公司經營,本世紀初,美國的NAP達到了十幾個。
NAP是最高級的接入點,它主要是向不同的ISP提供交換設備,使它們相互通信。網際網路已經很難對其網路結構給出很精細的描述,但大致可分為五個接入級:網路接入點NAP,多個公司經營的國家主幹網,地區ISP,本地ISP,校園網、企業或家庭PC機上網用戶。
2. 網路安全框架由哪些部份組成
網路安全框架通常涵蓋多個關鍵組成部分,以確保系統的安全性、穩定性和高效運行。配置管理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它關注的是網路設備和系統的配置數據的管理,確保這些配置數據的一致性和准確性。性能和記賬管理則負責監控網路系統的性能指標,如帶寬使用情況和響應時間,並記錄相關數據,為後續分析和決策提供依據。問題管理專注於快速識別並解決網路中出現的問題,確保業務連續性和用戶體驗。操作管理則側重於日常網路操作的標准化和流程化,提高網路運營的效率。變化管理確保所有對網路系統進行的變更都經過適當的評估和審批,以減少潛在風險。
配置管理涉及對網路設備、伺服器和其他組件的配置文件進行定期審查和更新,以適應新的安全要求或業務需求。性能和記賬管理通過部署性能監控工具和技術,實時監控網路性能指標,並生成詳細的報告,幫助管理者了解網路的運行狀況。問題管理流程包括問題的發現、分類、解決和關閉,通過快速響應機制,確保問題得到及時解決,減少對業務的影響。操作管理遵循標准化的操作流程,確保所有操作都按照既定的規范執行,減少人為錯誤。變化管理實施嚴格的變更控製程序,評估變更的風險,批准或拒絕變更請求,確保變更過程的透明和可控。
這些組成部分共同作用,構建了一個全面而有效的網路安全框架,能夠幫助企業或組織抵禦各種網路安全威脅,確保網路環境的安全、穩定和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