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全面提升部隊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信息安全作為軍事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歷來與軍事領域的變革緊密相連。以信息化為核心的新的戰爭形式,導致信息安全保障的內涵特徵、地位作用和職能任務等均發生了極為深刻的變化。適應信息化戰爭需要,全面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確保信息、運行信息的系統與信息載體空間的安全,對實現強軍目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信息優勢決定體系作戰能力水平,信息安全任務延伸,正在成為攸關轉型成敗的決定性條件。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型,提高基於信息系統的體系作戰能力,其基礎是信息系統,是整個系統的神經網路。在這個神經系統中,信息安全不只是一兩項依附性技術,它不僅涉及密碼保障、等級防護、監測預警、應急響應等多個環節,也涉及信息管理與控制、信息利用與有效性等諸多因素,是決定作戰體系結構是否合理,功能是否齊全,業已建立聯系的武器平台能否准確有效地實現指控能力,能否形成協調一致的作戰能力的前提。來源:人民日報
2. 築牢思想防線不被攻破的決定因素是什麼
生活在今天的人們,誰也無法離開網路。網路改變著人們的生活,也深刻影響著國家安全。
網路主權彰顯國家主權。網上空間,也是國家的安全空間。網上陣地,自己不去佔領,別人就會去佔領;網上領土,自己不去守衛,就會喪失主權,甚至成為敵對勢力侵蝕瓦解我們的「橋頭堡」。
互聯網已經成為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主戰場。有了網路,思想防線全面開放,心門成了國門,心防成了國防,心戰成了暗戰。誰掌握了網路,誰就搶佔了意識形態斗爭戰場的制高點,誰就按住了信息時代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命脈。
網路資源不是虛擬資源,而是關乎國家安全的實體資源。網路時代,一個國家信息、資料、人心、關鍵樞紐等也可以被掌握先進網路技術的敵對國家肆意掠奪。
網路安全,已經成為我國綜合安全「大盤」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應對網路安全,我們除了加強技術力量外,強化「心防」力量應該成為重中之重。互聯網是我們面臨的「最大變數」,搞不好也會成為「心頭之患」。特別是網上意識形態工作關乎旗幟、道路和國家政治安全,是我們必爭必守必占的核心陣地。一位學者指出:「21世紀掌握制網權與19世紀掌握制海權、20世紀掌握制空權一樣具有決定意義。」西方反華勢力一直妄圖利用互聯網扳倒中國。多年前,有西方政要就聲稱,「有了互聯網,對付中國就有了辦法」「社會主義國家投入西方懷抱,將從互聯網開始」。
於是,西方敵對勢力和我國少數「思想叛國者」利用網路,藉助電腦和手機等信息終端,惡毒攻擊我們的黨,抹黑新中國的開國領袖,詆毀我們的英雄人物,掀起歷史虛無主義的錯誤思潮,其根本目的是想用「普世價值」迷惑我們,用「憲政民主」擾亂我們,用「顏色革命」顛覆我們,用負面輿論謠翻我們,用「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動搖我們。
在互聯網這個戰場上,我們能否拒敵於心門之外,直接關系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這是一場沒有刀光劍影卻殺機重重的網上輿論戰爭。當年對付蘇聯,西方敵對勢力採取的手段之一就是意識形態領域的網路滲透。後來在南聯盟,在西亞、北非一些國家,他們故伎重演:通過顛覆對象國家的網路平台,採用斷章取義、移花接木等手法攻擊目標對象,從而以借刀殺人的方式,除掉現實世界的戰略對手。
心勝則興,心敗則衰。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政治動盪、政權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間發生,但思想演化是個長期過程。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他防線也就很難守住。我們必須把網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
然而,與敵對勢力長期把持網路輿論主導權,有組織、有目標、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戰略進攻相比,我軍少數領導幹部還沒有在網路大潮中學會「游泳術」,缺乏對網上輿論斗爭形勢的清醒認識和憂患意識,缺乏在網上「領土」為黨為國為軍而戰的主動意識和擔當意識。
加強網上意識形態工作,就是捍衛國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捍衛人民的根本利益。在這場斗爭面前,我們不能退也退不起,不能輸也輸不起。如果不重視網路安全,不把網上意識形態工作擺上位、抓在手,群眾就會被敵人拉走,軍隊就有變質變色的危險。可以說,我們最危險也危險在這個戰場,最關鍵也關鍵在這個戰場。
主戰場還是要上主力軍。在強國強軍的征程上,我軍不僅要在有形的傳統戰場上,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也要在無形的網路戰場上,堅決捍衛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治安全,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像當年守衛上甘嶺那樣,鉚在意識形態斗爭的主陣地、戰斗在最前沿,當好網上的「播種機、宣傳隊」,喚起「紅軍」千百萬,才能在築牢「網上長城」中當好突擊隊、生力軍,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持久戰中頂得住、打得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