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輿情工作的幾點建議 輿情發生該怎樣處理比較安全 白羊網
樂思軟體認為,在輿情工作中應該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建立組織保障機制
網路輿情和網路信息安全工作一樣,都應實行屬地管理和一把手負責制,採取「誰運營誰負責、誰主管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辦法實行責任追究制。要在進一步提高認識的基礎上,把網路輿情信息工作納入宣傳思想工作總體安排,精心部署,狠抓落實。要制定各種規章制度規范網路行為。要明確一位領導同志具體分管網路輿情信息工作,同時確定一名同志為輿情信息員負責網路輿情的日常監測,每天或每周按部門對網路輿情進行分類整理,針對各部門的情況,提供簡單的輿情監測分析報告,及時向各職能部門進行反饋。
(二)、建立技術保障機制
網路技術手段是實現網路輿論管理的一個有效措施,常用的網路技術手段包括對IP地址的監測、跟蹤、封殺;網管的全天候值班監測,對負面消息進行及時清除;運用智能型軟體進行敏感片語的自動過濾;對論壇發帖的延時審查及發布;對國外敏感網站瀏覽限制;論壇、博客、播客實行實名認證制度等。各個網站和互聯網運營商都要嚴格按照國家有關互聯網信息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技術保障措施,確保網路信息安全。
(三)、建立日常工作機制
1、網路信息發布
「互聯網讓每一個人都變成了信息的發布者,而且可以不經過審查。」一位傳媒研究者稱,「一方面,這可以讓信息更加公開透明;同時,由於魚龍混雜,你無法分辨它的真假。而對那些年輕的網民來說,情緒非常容易被煽動。」 正是如此,網站一定要嚴把信息發布關,要建立網路信息發布的審核制度,規范信息審核流程,實行專人負責。網站開辦的BBS論壇、博客、播客等交互欄目,必須實行「實名注冊」並落實專人管理,嚴格執行先審後貼制度。
2、網路輿情引導
網路輿情引導就是對監測到的網路輿情動向,通過網路信息評論員進行網路輿論導向,發揮「輿論領袖」的積極作用,對日常輿情進行引導。一方面可以開展即時性評論,及時跟帖批駁反面聲音;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發帖、跟帖發表引導性評論,發布正面觀點。根據傳播學規律,「輿論領袖」在影響受眾的態度方面作用明顯,尤其當網路出現海量信息時,網民往往會無所適從,這時候他們更需要權威的「輿論領袖」的聲音作為自身決策的依據。
在正面引導的同時,各版主還要嚴格審核有關信息,對惡意信息立即刪除,對情緒偏激的帖子作緩沖處理。在把關中,切忌簡單粗暴地刪帖,要注重運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引導藝術,使網民產生理性和情感上的認同與共鳴,從而形成網上正面言論強勢。
發生輿情後,要怎麼樣處理呢?樂思軟體給出以下建議:
根據輿情發展的特點可以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即輿情發生發酵、輿情傳播、輿情引導、輿情營銷。
依據輿情走勢四個階段不同的特點,開展針對性應對方案。
第一階段:督促實體部門盡快查清事件真相,更要擠壓謠言的輿論空間。輿情發生、發酵初期,各種信息爆料會不斷地出現在輿論場上,有的為真,有的半真半假,有的乾脆全是假的。事實上,這個時期因受真實信息還在調查的客觀條件限制,使得權威信息在這個窗口期處於缺位狀態,不能滿足公眾對信息的需求度,導致這個時期內公眾更容易接受謠言的灌輸。可以想像,一旦假信息占據了輿論主流,真實信息就會不斷的被邊緣化,輿情處置陷入被動。那麼在這個時期,除了督促實體部門盡快查清事件原委外,更要打擊謠言、積擠壓其輿論空間,以確保後續真實信息能夠順利地佔據輿論主流。
第二階段:官方權威發布,搶占輿論話語權。進入第二階段意味著輿情將進入傳播擴散期,這個時候傳播「誰」的信息就成了輿情處置能否成功的關鍵,選擇傳播官方權威聲音還是選擇傳播所謂「網帖」、「網曝」就會對輿情後續走向產生巨大影響,如果這個時期,官方權威聲音缺位或失聲,很容易使得媒體、自媒體賬號採用「網帖」、「網曝」的內容,從而使得輿情信息傳播充滿不確定性,這個時候具有政務屬性的政務官微理應扮演好自身權威發布的職責定位,及時發聲,將輿論話語權掌握在自己手裡。
第三階段:針對性地邀請媒體、時評人一起見證事件真相,開展評論解讀。不在具體事件所屬地的媒體發表涉事評論,往往會因信息溝通不足、事實了解不全而發表偏向性評論。這時候,輿情處置應力邀本地媒體、有意向采訪的媒體、部分秉持理性觀念的時評人參與,撰寫基於真實情況的客觀評論,將事情「講清楚」、「講明白」。
第四階段:對營銷、利益相關者要進行干預。如果輿情發展到這個階段,事實上對本地的負面影響已基本無可挽回,但這並不是說,可以任其發展,因為在這個時期若對一些無底線的輿情營銷干預不力,就會在各地不斷出現與此輿情相關的 「輿情搭車」現象。這個時期,就需要對其中利用輿情熱點進行惡意營銷的賬號及維護者進行有效干預,干預手段也有很多,例如舉報、打擊、管控等。
『貳』 不得利用演算法實施影響網路輿論,各部門對此作出了哪些舉措
網路安全與社會公民生活息息相關,同時它與社會多個方面的利益相互影響。秉著“為人民服務”的理念。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聯合多個部門發布了兩個重要文件,為營造安全的網路環境保駕護航。
通過這一系列規定為國家互聯網安全提供了保障。各部門相互努力,對不得利用演算法對國家互聯網安全進行影響作出了規定。這為國家其他行業的發展和事業的繁榮提供了信息安全基礎。是非常的有利的。這些規定為國家互聯網安全提供了法律保障和法律依據,為國家互聯網科技發展保駕護航。相信國家的這一次出手扼殺了許多不法手段來獲取公民消息的途徑,也保障了國民的信息網路安全。
『叄』 網路輿情如何有效控制
如何有效的控制網路輿情?:
您好,要建立網路輿情快速應對機制,堅持「三個第一時間」,積極主動地應對網路輿情,主動介入、主動作為,贏得了輿論引導的主動權。
即第一時間啟動突發事件新聞宣傳應急處臵預案,派員趕赴現場;第一時間通過網路等新聞媒體向社會發布信息,搶奪輿論主動權;第一時間組織網路評論員、新聞發言人澄清不實輿論,為突發事件的成功處臵爭取主動。
您好,要建立網路輿情快速應對機制,堅持「三個第一時間」,積極主動地應對網路輿情,主動介入、主動作為,贏得了輿論引導的主動權。
即第一時間啟動突發事件新聞宣傳應急處臵預案,派員趕赴現場;第一時間通過網路等新聞媒體向社會發布信息,搶奪輿論主動權;第一時間組織網路評論員、新聞發言人澄清不實輿論,為突發事件的成功處臵爭取主動。
網路輿情具有以下特點:
1、直接性,通過BBS,新聞點評和博客網站,網民可以立即發表意見,下情直接上達,民意表達更加暢通;
2、突發性,網路輿論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個熱點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種情緒化的意見,就可以成為點燃一片輿論的導火索;
3、偏差性,由於發言者身份隱蔽,並且缺少規則限制和有效監督,網路自然成為一些網民發泄情緒的空間。
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對社會問題片面認識等等,都會利用網路得以宣洩。
因此在網路上更容易出現庸俗、灰色的言論。
當前,互聯網技術迅猛發展,網路輿論隨之孕育而生。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造就了「官」與「民」互動交流的新模式,「網路問政」驟然興起。
置身於網路輿論的新時代中,作為領導幹部而言,能否正確應對網路輿論,不僅關乎自身的形象,同時也關乎黨委政府的形象。
本人以為,正確應對網路輿論,應把握三個關鍵。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領導幹部應當了解互聯網,這是正確應對的基礎。
一要加強學習。
了解並掌握互聯網的一些基礎知識,運用互聯網技術的一些基本技巧。
二要了解網路輿論。
要看得懂網路輿論,知曉網路語言的基本含義。
能對網路輿論的性質作出基本的判斷,正確區分出一般網路輿論、網路群體性事件、網路謠言。
知曉網路輿論的發展規律,網路輿論產生的載體,網路輿論產生的現實背景。
三要了解並掌握與網路媒體打交道的基本的技巧。
發表具有傾向性的觀點時要進行充分的思考,不成熟的不講,不合理的不講。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網路輿論雖然產生並流傳於網路上,其根源還在現實生活。
因此,正確應對網路輿論,加強日常工作的處理是重要一環。
首先,領導幹部要加強自身素質建設。
要對時代背景有基本的判斷,准確的理解並掌握上級的精神,不說、不做與時代精神、發展趨勢和上級精神相違背的話、相違背的事;對所主管或分管的工作瞭然於胸,不說外行話;時刻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領導幹部身份,不說與自己身份不符的話;時刻牢記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說與黨的基本政策、基本信仰相違背的話;不斷的聆聽並吸收群眾意見,尊重民意,不說「雷人」的話。
其次,要創新政府新聞機制建設。
包括建設好並充分發揮好新聞發言人制度的作用,堵死流言產生的現實途徑;建立健全網路新聞發言人制度,定期的、有針對性的對群眾共同關心的問題釋疑答難;加強與網友的溝通,採取「做客」、與網友網上聊天等形式,主動的說明問題;加強政府網路平台的建設,主動設置話題,主動的引導網友。
五要加強網路信息的回應工作。
第三,要做好信息公開工作。
主動公開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涉及到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一些決策的結果,並做好充分的解釋工作。
第四,要建立健全網路輿情監督機制。
針對一般性的網路輿論,要知曉,能判斷,有回應。
要特別注意網路群體性事件的監控,對網路群體性事件要做到有預案、有應對、有措施。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應對網路輿論要注意方式方法,正確的應對措施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這是應對網路輿論的落腳點。
具體要做到四個「堅持」:堅持第一時間處理的原則。
對網路輿論,特別是網路群體性事件,一定要第一時間知曉,第一時間應對,不能拖拖拉拉。
堅持開放的原則。
網路在上達民意、公開訴求、輿論監督、參政議政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和重要。
網路已成為作為社會公眾一部分的網民群體最為直觀、便捷、互動、順暢的參政議政平台,要讓網友充分的發聲,這既是政府的職能之所在,也是政府應盡的義務;堅持包容並蓄的原則,對於合理性的建議和意見,要有針對性的進行吸收,一時做不到的,吸收不了的,要進行充分地、合理地解釋,解釋要盡量做到詳細,不但要講清楚為什麼沒有採納,而且要講清楚在什麼條件下、經過多長時間會採納,同時,還要講清楚已經或即將採取的具體措施;堅持依法處理的原則。
『肆』 鑸嗘儏搴旇ユ庢牱澶勭悊姣旇緝鏈夋晥錛
絎涓姝ワ細寤虹珛涓涓鍥㈤槦
寤虹珛涓涓涓撻棬鐨勭綉緇滆垎鎯呯$悊鍥㈤槦鏄涓涓涓嶉敊鐨勯夋嫨錛屽悓鏃朵篃鍙浠ュ繪眰涓撲笟鍗辨満鍏鍏蟲満鏋勭殑鏀鎸併傝繀鎺ㄥ㈢湡璇氫負鎮ㄦ湇鍔★紝蹇閫熸湁鏁堣В鍐崇綉緇滀鏡鏉冮棶棰橈紝鍋氬埌緗戠粶緇存姢鍚堢悊鍚堟硶錛岃╂偍鐨勪紒涓氬湪琛屼笟涓澶фュ悜鍓嶃傝繖涓涓鍥㈤槦搴旇ユ湁涓浜涗笓涓氱殑浜哄+錛屼粬浠鍙浠ュ敖蹇鍦板洖搴旂綉緇滆垎鎯咃紝鍒嗘瀽銆佽瘎浼板拰搴斿圭獊鍙戜簨浠躲傚洟闃熷簲璇ュ寘鎷錛氬叕鍏充笓瀹躲佺ぞ浜ゅ獟浣撲笓瀹躲佹硶寰嬮【闂銆佸嵄鏈虹$悊涓撳跺拰甯傚満钀ラ攢涓撳剁瓑絳夈
絎浜屾ワ細寤虹珛涓涓鐩戞祴鏈哄埗
濡傛灉瑕佸勭悊緗戠粶鑸嗘儏錛岄栧厛灝辮佷簡瑙g綉緇滀笂鐨勬儏鍐碉紝榪欏氨闇瑕佸緩絝嬩竴涓鐩戞祴鏈哄埗銆傜洃嫻嬫満鍒跺彲浠ュ府鍔╂偍榪呴熷彂鐜扮綉緇滀笂鍑虹幇鐨勮礋闈㈣█璁哄拰淇℃伅錛屽苟灝藉揩閲囧彇琛屽姩銆傜洰鍓嶅競鍦轟笂鏈夊緢澶氱綉緇滆垎鎯呯洃嫻嬪伐鍏鳳紝鎮ㄥ彲浠ユ牴鎹闇瑕侀夋嫨涓涓閫傚悎鑷宸辯殑宸ュ叿鏉ョ洃嫻嬬綉緇滆垎鎯呫
絎涓夋ワ細鍒嗘瀽鍜岃瘎浼扮綉緇滆垎鎯
褰撳彂鐜扮綉緇滆垎鎯呬互鍚庯紝涓嬩竴姝ュ氨鏄瀵硅繖浜涗俊鎮榪涜屽垎鏋愬拰璇勪及銆傝繖涓榪囩▼鍙浠ュ府鍔╂偍浜嗚В璐熼潰淇℃伅鐨勬潵婧愩佸師鍥犲拰褰卞搷銆傚湪鍒嗘瀽鍜岃瘎浼拌繃紼嬩腑錛岄渶瑕佹敞鎰忎互涓嬪嚑鐐癸細棣栧厛錛岃佸敖閲忓㈣傚湴鐪嬪緟榪欎簺淇℃伅錛屼笉瑕佽鎯呯華宸﹀彸錛涘叾嬈★紝瑕佷簡瑙d俊鎮鏄鍚︾湡瀹炪佸噯紜銆佸畬鏁達紱鏈鍚庯紝瑕佽瘎浼拌繖浜涗俊鎮瀵逛紒涓氱殑褰卞搷鍜屾崯澶便
絎鍥涙ワ細閲囧彇琛屽姩
瀵逛簬璐熼潰鐨勭綉緇滆垎鎯咃紝閲囧彇琛屽姩鏄蹇呰佺殑銆傞噰鍙栬屽姩鍓嶏紝搴旇ュ厛鍒跺畾涓涓搴斿規柟妗堬紝鍖呮嫭錛氬洖搴斿唴瀹廣佸洖搴旀椂闂淬佽矗浠諱漢銆佹矡閫氭笭閬撶瓑絳夈傛牴鎹鎯呭喌涓嶅悓錛屾偍鍙浠ラ噰鍙栦笉鍚岀殑琛屽姩鏂瑰紡錛屼緥濡傦細鍥炲簲銆佹緞娓呫佽В閲娿侀亾姝夈佽ˉ鍋跨瓑絳夈
絎浜旀ワ細璺熻繘鍜岀洃鐫
涓鏃﹂噰鍙栦簡琛屽姩鍚庯紝鎮ㄨ繕闇瑕佽窡榪涘拰鐩戠潱鎯呭喌銆傝繖鍙浠ュ府鍔╂偍浜嗚В鎮ㄧ殑琛屽姩鏄鍚︽湁鏁堬紝鏄鍚﹂渶瑕佽繘涓姝ラ噰鍙栬屽姩銆傛偍鍙浠ユ牴鎹闇瑕佸緩絝嬩竴涓鐩戠潱鏈哄埗錛屽畾鏈熻瘎浼板拰鍒嗘瀽緗戠粶鑸嗘儏鐨勬儏鍐點
浠ヤ笂鏄榪呮帹瀹㈡暣鐞嗙殑涓浜涘勭悊緗戠粶鑸嗘儏鐨勭▼搴忓拰姝ラわ紝褰撶劧榪欏彧鏄涓閮ㄥ垎錛屽叿浣撶殑紼嬪簭鍜屾ラよ繕闇瑕佹牴鎹鍏蜂綋鐨勬儏鍐佃屽畾銆傛棤璁哄備綍錛屽勭悊緗戠粶鑸嗘儏鏄涓欏歸潪甯擱噸瑕佺殑浠誨姟錛屽畠闇瑕佹偍鐨勮愬績銆佹櫤鎱у拰鍕囨皵銆傚笇鏈涜繖綃囨枃絝犺兘甯鍔╂偍鏇村ソ鍦頒簡瑙e拰澶勭悊緗戠粶鑸嗘儏銆
『伍』 什麼是網信平台
網信平台是一種互聯網信息服務與管理平台。
網信平台集互聯網內容管理、輿情監測、網路安全管理等多項功能於一體。其工作涵蓋了多個方面:監管網路信息,確保網路信息的合法性和真實性;維護網路安全,確保互聯網信息服務正常進行,並對非法信息和違規行為進行處理;同時,網信平台還承擔著輿情監測的任務,對網路輿論進行監測和分析,為政府決策提供數據支持。此外,網信平台還致力於推廣正面的網路文化,引導網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網路道德觀。
具體來說,網信平台的主要功能包括以下幾點:
1. 互聯網內容管理。網信平台通過技術手段對互聯網上的信息進行篩選和審查,確保傳播的信息符合國家法律法規和社會公德。對於違法違規的信息進行及時刪除或屏蔽。
2. 網路安全管理。網信平台負責監測和應對網路安全事件,保障互聯網服務的正常運行。同時,對於網路攻擊和網路病毒進行防範和應對,確保用戶的信息安全和網路安全。
3. 輿情監測和分析。網信平台運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對網路輿情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通過對網路輿論的走向和趨勢進行分析,為政府決策提供數據支持和參考。
總之,網信平台是現代社會互聯網治理的重要力量,通過有效管理和引導,保障互聯網的健康、有序發展。它為政府和社會提供了有效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饋機制,推動了互聯網治理水平的提升。
『陸』 網路傳播與國家信息安全保障
摘 要:網路傳播的首要前提是保障網路信息安全,因為網路信息安全是國家信息安全的實質內容和關鍵因素,也是整個社會所有安全得以保障的基礎。隨著虛擬社會逐漸強大,國家的政治主權、經濟主權、文化主權,科技秘密以及軍事安全等都越來越依賴於「第四領土」的有效管轄。網路傳播可能危害國家信息安全,因此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建設網路信息傳播安全保障體系:掌握信息安全領域前沿技術,提升信息安全產業核心競爭力;加強網路防護和應急處理能力,完善建設信息安全法律法規和標准,提高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加快網路專業人才培養,增強全民信息安全意識。如是,才能切實維護國家信息安全,保障國家信息主權,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網路信息由於含有特定的觀念、價值和意識形態,對國家的政治和文化發展產生著重要影響。新技術變革向網路信息安全問題提出了新的挑戰,網路信息安全正在告別傳統的病毒感染、網站被黑及資源濫用階段,進入復雜多元、綜合交互的新的歷史時期,「國家秘密由紙介質為主向聲、光、電、磁、網路等多種載體轉化。涉密信息系統安全基礎薄弱,核心技術受制於人,互聯網逐漸成為泄密主渠道。」[1]P.5網路信息安全已經成為整個社會安全的基礎,其重要性已上升到國家安全戰略高度。我國「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加強互聯網管理,確保國家網路與信息安全」。[2]
網路信息安全跟國防建設和國計民生息息相關,嚴重影響著國家安危、戰爭勝負、外交成敗、經濟競爭的輸贏以及國際輿論話語權。那麼什麼是信息安全呢「信息安全是指在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下,綜合運用技術、法律、管理、教育等手段,積極應對敵對勢力攻擊、網路犯罪和意外事故等信息空間的各種威脅,有效保護信息基礎設施、應用服務和信息內容的安全,保護信息和信息系統在信息存儲、處理、傳輸過程中免遭偶發的或有意的非授權泄露、修改和破壞,保障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和公眾利益。」[3]
網路信息安全保障已經成為一個亟待探討與解決的重要議題。危害信息安全的事件不斷發生,形勢十分嚴峻。在全球范圍內,計算機病毒、網路攻擊、垃圾郵件、系統漏洞、網路竊密、網路詐騙、虛假信息、知識侵權、隱私侵犯、網路色情等網路違法犯罪等問題日漸突出,嚴重威脅到我國的經濟、文化和國家安全。必須「把國家安全的視野從單純的物理疆域擴充至數字化空間,把對國家安全的防衛重點從處理危機擴充到全面防範。」[4] 國家信息安全作為一種新型安全,是指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信方面的戰略安全。信息成為繼國土、資源等有形物質之後又一拉開國與國之間戰略優勢的無形領土。
一、網路信息傳播行為具有的特性
《第28次中國互聯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2011年上半年,遇到過病毒或木馬攻擊的網民達到2.17億,比例為44.7%;有過賬號或密碼被盜經歷的網民達到1.21億人,半年增加2107萬人,佔到網民總數的24.9%。[5]網路信息在產生、存儲、處理、傳遞和利用的各個環節中都有被竊、被篡改或被濫用的危險。這是由於,網路傳播具有無界性、虛擬性、匿名性、無跡性、突襲性以及易控性等。
1.網路傳播的無界性。通過互聯網可以在瞬間向世界任何的角落發送或者獲取信息,這為跨地區、跨省和跨國違法犯罪信息傳播增添了便利。網路世界為各種跨境犯罪和恐怖活動的滋生提供了可乘之機,網路傳播已成為罪犯和恐怖分子最具威力的武器之一。例如,「9·11」恐怖襲擊活動組織與策劃正是通過加密後的電子郵件傳送的。
2.網路傳播的虛擬性。一方面,由於網路空間無政府狀態,監管復雜程度高,虛擬行為必然會生成眾多安全問題;另一方面,這種虛擬行為通過技術手段將虛幻現實呈現在大眾面前,沖擊現實社會倫理乃至法律。例如,網路游戲《第二人生》中就有「虛擬強奸」,雖然構不上現實中強奸罪,卻可能涉嫌傳播淫穢物品罪,或構成民事侵權。
3.網路傳播的匿名性。出於保護隱私的考慮,互聯網自建設之初,沒有設定有效的身份鑒別功能。網路的匿名性讓它成為許多人們釋放自己陰暗面的場所。比如,2007年12月CCTV的新聞聯播在播出某女孩抨擊不良網路視聽節目時,用「很黃很暴力」來形容網路,從此被憤怒的網民公布個人資料,不斷電話騷擾,該女生只得休學逃避。正是由於網民處於匿名狀態,所以進行攻擊的時候有恃無恐。
4.網路傳播的無跡性。大多數信息犯罪是通過程序和數據等無形操作實現,加之信息犯罪作案不受時間與地點限制,對硬體之類的信息載體可以不造成損壞,甚至不留下任何痕,從而使犯罪行為不易偵破,嚴重威脅信息安全。例如,2007年黑色團伙利用熊貓燒香等病毒遠程式控制制中毒計算機,竊取網游和網銀密碼。「熊貓燒香」就集合了多種不同的傳播方式,包括U盤傳染、文件感染、區域網感染等。
5.網路傳播的突襲性。「伺機作惡」是信息安全攻擊者的重要特點。在許多場合,攻擊者寧願等待,等到條件最理想時才發動攻擊;或者,利用所謂專家的大意或疏忽伺機作惡,結果常常會產生不可預見的長期影響。舉個例子,2010年,「Stuxnet」超級計算機病毒,開始控制被感染的中國工廠,造成生產事故或停工。如果有人在企業區域網內使用了帶毒U盤,整個系統都會被感染,此時Stuxnet可以接管西門子設施的關鍵操作系統,並在十分之一秒里控制設備的操作。
6.網路傳播的易控性。盡管網路傳播具有匿名性,通過一定的技術處理,可以記錄信息傳遞過程。這樣在物理空間的隱私保護,在虛擬空間中就成了可以任意穿越的無用屏障,只要電子信息的使用者留有一絲表明自己身份的真實信息,其一切活動均有可能被掌控。再如說,谷歌每天記錄數十億個搜索請求,大部分數據來源於網站的主動監測。
二、不良網路信息傳播對國家信息安全的危害
作為國家安全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安全對國家安全的影響總是通過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層面發生作用。比如,美國政府已經把網路安全視為國家安全優先考慮的問題。「一個國家只有樹立綜合的信息安全觀,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多方面加固『信息疆域』,才能實現真正的信息安全,最終達到維護國家安全的目的。」[6]國家信息安全主要包括政治信息安全、經濟信息安全、軍事信息安全、文化信息安全等幾種類型。不良的網路傳播將嚴重危害國家信息安全。下面將對這些危害進行探討:
1.不良網路傳播對國家政治安全構成危害。國家政治信息安全是國家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穩定的基礎。網路傳播如果控制不當,可能會分化政治權力,瓦解國家政權。從國家與民眾來看,網路信息傳播打破了國家對政治信息的壟斷,政治權力向民眾轉移;從國家與國家來看,網路傳播為某些西方國家推行強權政治提供了更方便的手段和途徑,利用互聯網在別國建立反政府組織、開展反動輿論宣傳、進行間諜活動、盜竊國家政治情報,企圖煽動民心,顛覆別國政府,維護超級大國在東西半球的霸權。
2.不良網路傳播對國家經濟安全構成危害。網路經濟信息安全已成為亟待解決的涉及國家經濟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關鍵問題之一。某些國家或利益集團可能藉助網路竊取國家重要經濟信息,從而威脅國家經濟安全。保證國民經濟基礎設施信息安全,方能保障國家經濟信息安全,保證國民經濟建設健康發展。令人堪憂的是,我國商業銀行的軟硬體系統國產化率不到3%,電梯、地鐵程序都採用國外系統。操作系統、資料庫、網路交換機的核心技術基本掌握在美國企業手中。這些系統一旦被攻擊,後果無法預料。
3.不良網路傳播對軍事安全構成的危害。網路信息安全是打贏高技術戰爭的戰略課題,軍事信息在通過網路的獲取、處理、傳輸和儲存過程中泄露或破壞會給整個軍事行動會造成慘重的損失。美國軍方明確表示,21世紀初美國武器庫中最令人生畏、最重要的武器將不是高性能的戰斗機、轟炸機、坦克或艦艇,而是從信息系統湧出的強大信息流。各個大國近年來一直不惜成本研究網路攻擊技術,組建網路部隊。2010年,美國網路司令部全面運作。2011年,美國公布《網路空間國際戰略》,將網路戰略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7]
4.不良網路傳播對文化安全構成的危害。傳統文化是維系本民族穩定和發展的重要保障。某些西方國家藉助其在信息內容和技術上的優勢,不顧發展中國家的國情,第三世界輸出影視作品、廣告、藝術品、互聯網路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輸出西方的文化觀念、倫理道德、生活方式和行為准則,進行文化滲透和意識形態領域的佔領,導致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發生混亂,導致民族凝聚力降低,集體認同度降低,社會進入動盪之中。
5.不良網路傳播對輿論安全構成的危害。境內外敵對勢力把中國視為霸權挑戰者和政治異類,把互聯網作為對我顛覆、滲透和破壞的重要工具和渠道,影響社會穩定的各種因素也往往通過網路進一步擴展、放大。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繼續推行和平演變政策,將輿論攻心戰從無線廣播擴展到網路傳播途徑,通過互聯網進行清晰無噪音的圖文傳播,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內時事進行評論,企圖混淆視聽,渙散國民凝聚力。
三、網路傳播保障國家信息主權的必要性
網路信息安全已成為關系社會安全、文化安全、經濟安全、軍事安全乃至國家安全的重大戰略問題。在網路傳播時代,傳統意義上的以地域為界限的國家以及由此派生出來的「主權」概念,在網路傳播時代已經注入新的內涵。從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等角度來看,網路時代的信息主權分為政治信息主權、經濟信息主權、軍事信息主權、文化信息主權以及科技信息主權等備受矚目,歸結到一點,就是國家信息主權。
國家信息主權,簡而言之,就是指「國家主權在網路信息活動中的體現,是指國家對信息必然享有保護、管理和控制的能力。」[8]信息主權對內體現為國家對其領域內任何信息的製造、傳播和交易活動擁有最高權利;對外體現為國家有權決定採取何種方式,以什麼樣的程序參與國際信息活動,並且有權在信息主權受到它國侵犯時採取措施進行保護。
如果說領土和領海是一個主權國家的「第一領土」和「第二領土」,那麼隨著飛機和無線電技術的出現,各國的領空就成為「第三領土」,而網路時代國家主權行使的空間將不再局限於領土、領海、領空,必須包括網路空間。一個國家的經濟主權、政治主權、文化主權,以及軍事安全等都越來越依賴於「第四領土」——「虛擬領土」的有效管轄。
當代政治的發展大大限制和縮小了戰爭目標,土地與財富的關系疏離了,並且傳統戰爭的爭奪土地的目的轉變為增加財富,軍事實力主要通過對信息和知識資本的控制來衡量,因而信息主權是信息安全的首要內容。[9]在信息社會里,一旦國家或地區信息系統遭受進攻和破壞,信息流動被鎖定或中斷,將會導致整個國家財政金融瓦解、能源供應中斷、交通運輸混亂、社會秩序失控、乃至國防能力下降,危及國家安全和民族生存。
目前,發展中國家嚴重依賴發達國家的信息資源和信息技術,正遭受著「信息霸權」和「電子殖民主義」的掠奪和威脅。大多數傳播弱國的形象受到西方傳媒傷害,面臨國家主權受到干涉乃至顛覆的危險。來自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跨國宣傳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起到了巨大作用,「西方媒介絕不僅僅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它們的煽動、慫恿式的直接宣傳甚至是這場巨變的直接原因。」[10]
美國政治學者約瑟夫·奈認為,一個領導著世界信息革命的國家註定比任何國家都有力量。信息繼物質、能量之後一種新的戰略資源。在經濟上信息意味著財富,在文化上信息意味著話語權,在軍事上信息意味著戰鬥力。人類生活質量、社會變革、經濟發展、國家安全越來越多地依賴網路信息傳播。為了保障國家信息安全,歐美各國利用各種技術措施保護信息系統安全,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護機制、構建信息安全屏障,如安全邊界、防火牆、殺毒、人侵檢測預警、訪問控制、身份鑒別、特權審查,以及信息加密等。
四、保障網路傳播信息安全的兩大措施
保密是信息安全的核心內容。「國家秘密是國家安全和利益的信息表現形式,是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
[1]P.2~3《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第三條基於憲法第53條「公民保守國家秘密的義務」規定:「一切國家機關、武裝力量、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公民都有保守國家秘密的義務。」第九條規定「涉及國家安全和利益的事項,泄露後可能損害國家在政治、經濟、國防、外交等領域的安全和利益的,應當確定為國家秘密」,屬於國家秘密的一共有八個方面。[11]擅自超越時間和空間傳播這些事項,都可能泄露國家秘密。
1.控制新聞輿論:嚴格防範網路傳播泄露國家秘密
通過互聯網竊取、泄露國家秘密、情報或者軍事秘密,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網路傳播活動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嚴格防範國家信息安全受到侵犯:
1.政治方面。嚴禁在有權發布者正式發布前提前報道黨和政府及有關領導機關尚在研究中和尚未公開的重大決策、方針,按照有關規定應當統一發布的重大政治新聞。國家外交活動和海峽兩岸上層交往、祖國同海外華人交往的所謂「秘聞」也不能擅自發布。擅自報道這些信息可能使人民產生混亂的認知,或者讓國家的政治、外交等蒙受巨大損失。
2.軍事方面。嚴禁報道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大方針和規劃,軍事領導機關的重大決策,重要軍事會議,軍隊的組織編制、實力、設防部署、軍事調動、軍事演習、軍事禁區等情況,以至部隊的番號、名稱、任務,以及國防科技研究重要成果和國防工業等事項。比如,軍事專家僅憑一張軍艦船體組裝階段的粗略外觀圖就可以推知船體結構、長度、空船噸位、最大噸位,進而推知航程、作戰范圍,以及軍事用途等數據。
3.司法行政方面。嚴禁報道司法行政工作中屬於國家秘密的信息,如:司法行政工作的總體布局,重要部署、工作計劃和綜合報告;有關勞改、勞教工作的工作計劃及其實施情況,監獄、勞改隊、少管所和勞教所的設置、武器裝備、警戒設施、看押和護衛兵力部署及案件查處情況;對社會安定、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對外關系有重大影響的案犯的關押、改造情況,涉及國防安全、尖端科技的公證事項及其請示、批復、檔案材料,等等。
4.經濟方面。嚴禁披露正在研究中或尚未公布的經濟決策、計劃數字、統計數字,特別是關於物價、貨幣、工資、稅率、匯率、利率等預期變動情況,以及某些重要原料和產品的市場需求情況等。比如2010年6月9日,一位央行經濟學家泄露一組5月宏觀數據,當日下午滬深股市強勁上揚,驚天大逆轉。這起經濟案件受到有關部門嚴肅處理。
5.科技方面。嚴禁擅自報道我國處於國際領先地位或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特別是能夠反映高新技術領域突破的、反映國家防禦和治安實力的科技成果。比如,1981 年9月20日,大陸首次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三顆人造衛星,官方守口如瓶。第4天,北京一家報紙進行詳細報道,國外情報部門如獲至寶。相關責任人受到上級嚴厲處置。
6.輿論傳播。嚴禁發布跟黨和國家重大戰略決策相左,或者抨擊我國政治制度的言論,營造網路輿論對我國發動政治攻擊,詆毀我國國家形象,威脅我國國家安全。近年來,「境外敵對勢力越來越重視利用互聯網對我國實施政治上的全方位打壓……不但損害我國政權和政治制度的穩定以及人民群眾的團結和諧,而且惡化我國的政治外交環境。」[12]比如,散布「中國網路威脅論」,捏造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的謠言等。
2.構建防禦體系:加強網路信息傳播安全保障
網路信息的安全保障體系已經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建立在自主、可信、可控和產業化的基礎上。信息安全保障從發展具體技術手段轉而強調系統級整體安全,由設備級防護轉變為系統級防護,進而轉變為安全體系結構,以應對大規模網路協同攻擊。我國《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指出,要「全面加強國家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堅持積極防禦、綜合防範,探索和把握信息化與信息安全的內在規律,主動應對信息安全挑戰,實現信息化與信息安全協調發展。」[13]
1.積極跟蹤、研究與掌握國際信息安全領域的先進理論、前沿技術和發展動態。開展對信息技術產品漏洞、後門的發現研究。掌握核心安全技術,提高關鍵設備裝備能力,促進我國信息安全技術和產業的自主發展。美國通過壟斷的網路軟體及硬體核心技術,將網路陷阱、秘密通道、邏輯炸彈等散布到全世界。1993年3月,加拿大專家發現微軟公司和Windows操作系統為美國國家安全局留有「後門」;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的許多進口的電子系統、設備出現自毀,原因是重要晶元或軟體之中隱植有「邏輯炸彈」。
2.提升信息安全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加強以密碼技術為基礎的信息安全防護和網路信任體系的建設。加大研發投入,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相關硬體及軟體。加快制定信息安全國家標准,加大力度推進可信計算技術等核心產業發展。美國控制著全球網際網路主幹,世界各國網際網路信息經過美國本土,通過對全球信息的監控,控制和支配全球信息流,這些信息若被別有用心地分析、挖掘,將嚴重威脅企業、行業乃至國家安全。
3.提高網路與信息系統的防護水平,加強應急處理能力,重點保護基礎信息網路和關系國家安全、經濟命脈、社會穩定的重要信息系統。例如:深入到社會生活各個角落的物聯網是一個泛在的網路,在公開場所中傳輸的無線信號很容易被竊取,也更容易被干擾,這將直接影響物聯網體系安全。如:2011年8月下旬以來,山東省荷澤市300餘家物流網站遭遇黑客攻擊,300餘家物流行業遭受不同程度影響。[14]
4.完善建設信息安全法律法規和標准,不斷提高網路信息安全的法律保障能力,防範網路信息風險,保證網路信息系統正常運行。雖然我國已經有了《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互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等相應的法律法規,但是仍然缺乏系統性和權威性。今後的發展方向是制定《信息安全法》,盡快將其納入國家立法規劃,涵蓋六個方面: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安全標准、信息服務中的安全問題、電子商務中的信息安全問題、電子政務中的信息安全問題,以及信息安全與公民隱私權的保護等。
5.加強信息安全管理水平,加強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工作,建立和完善維護國家信息安全的長效機制。建設和完善信息安全監控體系,提高對網路安全事件應對和防範能力,有利於防止有害信息傳播。重視災難備份建設,增強信息基礎設施和重要信息系統的抗毀能力和災難恢復能力。比如,「9·11」 恐怖事件,造成美國一批公司因為重要數據的毀滅而無法正常恢復營業。而中國計劃在北京、廣東、蘇州、重慶、青島,以及福建等6個區域布點建設國家數據災難備份中心。
6.加快信息安全專業人才培養,增強國民信息安全意識。從國家戰略高度來看待信息安全人才的培養,為國家的信息安全保障貯備更多合格有用的人才;加強和完善信息安全專業學科建設;對於既懂管理又懂技術的信息安全高、精、尖人才,國家要重點關注和培養。我國十分重視信息安全人才培養,到目前為止,全國設立信息安全專業的高等院校已達50多所。
結語:依法保障網路空間國家信息安全
國家的經濟主權、政治主權、文化主權,以及軍事安全等都越來越依賴於「第四領土」——網路空間的有效管轄,一旦喪失了對信息的控制權和保護權,就很難把握自己的命運,就會危及國家主權。網路信息安全小則關繫到人民生活幸福安定,大則關繫到國家安全保障,正如美國學者羅伯特·福特納所言,「信息可以加強或削弱國家的主權。各個政府或者反對派都承認,這就是它們試圖控制社會上的信息的原因。」[12]
為了確保國家信息安全,需要構建攻防兼備的信息安全積極防禦體系、嚴謹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完善的信息安全應急體系,以及科學的信息安全威懾體系。在進行網路傳播活動時,既要依法保障網民知情權,又要杜絕網路傳播隱患,保守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秘密,保障國家信息安全,維護國家信息主權,促進和諧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