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對於「格鬥孤兒」事件,你的看法是什麼
如何看待格鬥孤兒回家的是非?是「安逸地吃洋芋」,還是「辛酸地吃牛肉」?是默許俱樂部血腥又不乏溫情的援手,還是為解救格鬥孤兒這樣的神話敘事拍手稱快?無論怎樣,這群被命運捉弄過一次的孤兒,再次陷入了網路輿論的無底之洞——「壞」與「更壞」的二元抉擇之中。
次壞選擇邏輯,失焦的關鍵何在
一種是寄希望於當地政府解救的遙遙無期,一種是甘於窮困命運用拳頭打出生活的無奈之隅,難道格鬥孤兒只能在「壞」與「更壞」的市儈邏輯中選擇嗎?
這種被迫的次壞選擇,你不能說它有多惡意,卻叫人心底生涼。
「格鬥」與「孤兒」,在這種帶著個人英雄色彩的路徑中,「格鬥命運」被人們過度血腥化,以此來烘托解救的必要性,可「孤兒敘事」卻在輿論的螺旋中被忽略,「交給政府」一句話點到為止。
或許,留下來格鬥能夠改變人生,但是不要忘記,這個社會絕不該把「窮」孩子的未來蜷縮在一個格鬥的鐵籠子里。社會的底線不能僭越,人性的善意不容妥協,寬縱格鬥孤兒的次壞選擇,也必將成為流向他們的又一股寒氣。
事實上,關於「格鬥孤兒回家利弊」的二元討論,已經漸漸轉移了輿論的焦點。輿論看似熱鬧的背後,關乎「回家後政府採取何種措施」的拷問依然原地踏步。
難道以中國當下的格局與體量,還不能承載這些孤兒們的童年嗎?放棄職能責任,規避社會擔當,一味地把格鬥孤兒往「宿命」的路上驅趕,這些孩子必然沒有「詩與遠方」。
在此事上,知著君不希望輿論浪潮一過,他們還是被遺忘在大涼山的一角——盡管這樣的期許稍顯無力,但也總讓人心有光亮,為這群孤獨的生命奮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