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全設置 » 榆林網路安全等級保護
擴展閱讀
無線網路顯示x怎麼辦 2025-01-17 03:38:44

榆林網路安全等級保護

發布時間: 2024-07-02 01:28:10

㈠ 榆林是陝西最富的地方嗎

「十一五」開局之年,省委、省政府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局出發,提出「陝北要實現跨越式發展」。作為「陝北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榆林市委、市政府要求全市上下必須認清形勢,搶抓機遇,增強加快發展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奮起直追,乘勢而上,在「十一五」期間實現全市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新目標。

一、實現跨越式發展是榆林加快發展的必然要求

當前,榆林市已經進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新階段,同時也面臨很大的發展競爭壓力。全國各地都在你追我趕、競相發展,千方百計搶占競爭制高點。誰發展得速度快、水平高,誰占據的市場份額就大,誰就能掌握經濟發展的主動權。這種競爭會越來越激烈。但從榆林發展現狀來看,要實現跨越式發展還面臨著三大失衡問題和三大瓶頸制約。三大失衡:一是區域內南北經濟發展嚴重失衡。南北縣區的經濟發展差距呈逐步擴大趨勢,2005年南六縣的生產總值僅佔全市的9.7%,人均GDP僅佔到全市平均水平的30%,地方財政收入總和僅佔全市的3.2%。二是城鄉之間收入失衡。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全國水平低1452元,比全省水平低249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率為3.4:1。三是產業結構失衡。產業層次低,經濟增長方式主要為投資拉動型、資源輸出型的粗放式增長。三大瓶頸:一是交通運輸、二是水資源、三是生態環境。存在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是發展不快所致,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出路也必須靠發展,而且絕不能是一般的慣性發展,必須是順應發展大勢,打破發展常規,發揮後發優勢,向更高層次邁進的跨越式發展。

實現跨越式發展已具備了良好基礎和條件。經過這些年埋頭苦幹,榆林各項事業都有了長足發展。2005年,全市GDP達到320億元,增長18.1%,由「九五」末佔全省GDP的4.8%提高到8.7%,比「九五」提高了5.4個百分點,綜合實力由全省排名第七位提升到第五位;人均GDP由「九五」的2377元增長到9723元,由全省平均水平的52%提高到99%;增長速度逐年加快(2001年至2005年GDP增長速度呈逐年上升趨勢,分別為:10.8%、15.2%、16.3%、17.5%、18.1%),經濟運行質量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協調性不斷改善,這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財力與物力基礎。同時,經過多年的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對外開放,形成了自主增長、多點支撐的格局,實現了經濟增長方式的明顯轉變,進一步增強了抗風險能力;經過多年打基礎、抓管理、上水平,城市軟硬環境大為改觀,有力提升了城市功能,拓展了發展空間;經過多年探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發展思路越來越清晰,也造就了一支過硬的幹部隊伍,全市上下精神振奮,幹事創業的熱情日漸高漲,加快發展的內在活力越來越強。這些都構成了榆林發展的階段性特徵,成為目前榆林大好形勢的顯著標志。從發展大勢上看,榆林跨越式發展的機遇十分難得;從物質基礎上看,榆林跨越式發展的平台已經搭起;從運行軌道上看,榆林跨越式發展的方向已經明確。

二、高點起步,明確跨越式發展的目標任務

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圍繞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榆林市委、市政府明確提出跨越式發展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以人為本的發展思路,抓住西部大開發的良好機遇,以建設國家能源化工基地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發揮能源資源優勢,挖掘人文資源優勢,打造區位功能優勢,統籌能源產業與相關產業協調發展,統籌能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統籌城鎮與農村、南部與北部、中省企業與地方經濟協調發展,實現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交通建設和生態治理三個方面的突破。據此,提出了跨越式發展的思路:即圍繞建設西部經濟強市、特色文化大市、綠色生態名市三大目標,實施項目帶動、城鎮化帶動、信息化帶動、科教興榆和人才強市五大戰略,大力發展能源經濟、城市經濟、生態經濟、區域經濟四大經濟,實現經濟又快又好發展。

能源經濟和城市經濟是構成經濟強市、特色文化大市的主要載體;生態經濟將在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和綠色生態名市建設的同時,打造榆林新興產業集群;區域經濟要成為建設區域中心城市,提高榆林經濟擴張力的功能經濟。四大經濟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十一五」期間要以建設國家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為重中之重,強力推進能源經濟,帶動城市經濟、生態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以城市經濟、生態經濟和區域經濟促進能源經濟發展。

三、抓住關鍵,把握好推進跨越式發展的重點

(一)建設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

在能源化工基地建設中,一是要積極探索資源開發的新機制。堅持科學合理持續的開發方針,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走「信息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比較效益高、加工程度高、工業化標准高、環境代價低」的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煤電及載能基地、煤化工基地、煤油氣鹽化工基地。在開發方式上,堅持有限化、有序化、市場化、鏈條化、生態化和集團化的方針。二是要做大做強五大支柱產業。煤炭。圍繞煤炭資源的轉化利用,建設一批大型現代化礦井,加快整合、改造現有地方礦井,提高生產能力和資源回採率,建設一批地方煤炭工業項目,提升地方煤炭開采水平。「十一五」期間,全市煤炭產量控制在1.5億噸左右,建成我國重要的煤炭生產轉化基地。油氣。提高天然氣生產凈化能力,擴大石油勘探和開采面積,提高生產能力和加工能力。到2010年,天然氣產能達到120億立方米,原油產量達到800萬噸,原油加工能力達到300萬噸。鹽。擴大勘探與開發,提高生產和轉化能力,到2010年,生產能力達到200萬噸。電力。加快「西電東送」火電基地建設,到2010年,形成800萬千瓦火電裝機容量;利用煤電優勢發展載能工業,形成500萬噸載能產品的生產能力;在建設電源點的同時,配合「西電東送」電源點建設,使榆林電網與全國聯網,規劃建設500KV、1000KV超高壓輸變電線路,形成結構合理、運轉協調、安全穩定的供用電網路。化工。以煤轉變為突破口,重點發展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烴等化工工業,同時將煤、氣、鹽等優勢資源進行科學組合,發展精細化工生產,到2010年,力爭形成400萬噸煤制油、600萬噸甲醇、80萬噸聚氯乙烯、50萬噸煤焦油加工生產能力。三是積極發展六大工業集中區。府谷火電載能工業集中區。以坑口火電基地為核心,發展電石、硅鐵、金屬鎂等高載能產業,規劃建設府谷廟溝門、清水川、段寨和郭家灣煤電一體化和府谷150萬噸焦化項目。榆神煤電化工工業集中區。以煤電化工為主導產業,建設大型坑口電廠、甲醇裝置、甲醇制烯烴(MTP)裝置和聚丙烯裝置、煤制油裝置和大型煤電鋁一體化項目,實現煤電化工向精細化工的轉化。榆橫煤化工工業集中區。採用先進的煤液化制油工藝和合成油工藝,形成集煤化工、鹽化工、石油化工、精細化工為一體的國家級、超大型煤化學工業生產基地。榆米綏鹽化工工業集中區。利用煤、氣、鹽綜合配置優勢,以鹽化工產業為核心,規劃建設30萬噸聚氯乙烯、10萬噸氯酸鈉、200萬噸工業鹽、100萬噸純鹼等項目。定靖油氣化工工業集中區。擴大以定靖為中心的石油、天然氣產能建設,提高天然氣凈化能力和石油加工能力。吳堡煤焦化工業集中區。煤炭生產能力達到360萬噸,焦炭生產能力達到200萬噸。

(二)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按照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規劃先行、分類指導、試點示範、基礎突破」的工作思路,全面扎實地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要以「強五基、促五化」為重點,把發展生產放在第一位,從解決老百姓飲用水、行路、推廣沼氣、發展庭院經濟、繁榮農村文化等方面入手,把解決民生問題作為重中之重,為整體推進新農村建設打好基礎。全面啟動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百村示範」活動,重點抓好榆陽、綏德兩個示範縣區和靖邊爾德井、米脂高西溝兩個示範村建設,積累經驗,以點帶面,逐步推進。同時,加快新農村建設,要大力實施城鎮化帶動戰略,有效減少農村人口數量,著力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傳統村落向新村鎮、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三個轉變」。加快城市、工業園區和中心鎮、中心村建設,引導失地農民和農業人口向工業園區和城鎮轉移。要根據白於山區、黃河沿岸土石山區、南部丘陵溝壑區地廣人稀、居住分散的特點,採取整村吊庄移民的辦法,把不適宜居住地區的村民有計劃、有組織地整體搬遷到北部風沙草灘區。

(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

圍繞城市發展、產業布局、人口分布以及對外經濟聯系對交通運輸提出的要求,按照適度超前、統一規劃、突出重點、多元化投資的原則,加強骨幹工程建設,形成比較完善的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現代化綜合交通信息網路體系。公路建設。建設「兩橫兩縱」主骨架和十條公路次骨架,形成布局合理、等級搭配優化的公路運輸骨幹網架,實現以榆林為中心,連接北京、西安、太原、呼和浩特、包頭、銀川、蘭州等大中城市的「一日交通圈」,形成通江達海的交通網路。到2010年,實現通縣公路高速化,通鄉公路油路化,通村公路暢通化,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到760公里,一級公路達到200公里,二級公路達到1650公里,路網密度達到42公里/百平方公里。鐵路建設。以拓展外連通道、增加路網密度、提高運輸能力為目標,建成太原至中衛鐵路榆林段、西安至神木鐵路復線、能源化工基地鐵路專線及綏德鐵路樞紐工程,形成市內「兩橫一縱」鐵路新格局。到2010年,全市鐵路營運里程達到854公里。機場建設。建成4C級機場,開通北京、西安、上海、廣州等國內大城市航班,成為陝西第二大航空港。水利設施建設。建設王圪堵、采兔溝、朱蓋溝水庫,開發黃河岩溶水,開工建設黃河調水工程。信息化設施建設。重點推進「1231」信息化工程建設,即一張寬頻城域網(覆蓋全市的信息傳輸城域網)、兩個應用平台(電子政務平台和電子商務平台)、三個服務中心(計算機技術服務咨詢中心、榆林RA注冊中心、計算機防病毒中心)、十大應用領域(政府辦公、企業、城建、教育、醫療、金融、農業、旅遊、社區、個人),把榆林建成連接晉陝寧蒙毗鄰地區的信息中心和陝西第二信息樞紐。

㈡ 國家公路網規劃介紹

對於國家公路規劃相信你肯定不會陌生,那麼又有多少了解呢?下面就是中達咨詢整合的相對比較詳細的國家公路網規劃介紹。
國家公路網規劃
國家公路網規劃總規模國家公路網約40萬公里,其中國家高速公路共36條,計11.8萬公里;普通國道共200條,計26.5萬公里。到2030年將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蓋廣泛、安全可靠的國家干線公路網線,實現首都輻射省會、省際多線連通、地市高速通達、縣縣國道覆蓋。全省新增國家高速公路5條,新增里程約1024公里,總規劃里程約3738公里;新增普通國道9條,延伸2條,新增里程約3300公里,普通國道總里程達到約5000公里。
截止 2013年,預計公路水路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53萬億元,同比增長5.56%。全年新建高速公路8260公里,改建339公里;新改建國省干線2.86萬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21萬公里。建成萬噸級泊位110個,新增及改善高等級航道289公里。公路建設方面,出台了《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年)》,提出到2030年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蓋廣泛、安全可靠的國家公路網路;國省干線建設、改造步伐加快,西部地區農村公路通暢工程、東中部地區縣鄉公路改造連通工程建設穩步推進,西藏墨脫公路建成通車;公路養護管理、路網結構改造、橋梁安全運行管理進一步加強。
規劃全文
前 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第一章、第六條)明確,公路按其在公路路網中的地位分為國道、省道、縣道和鄉道。國家公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規定的國道,是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普通國道和國家高速公路,由具有全國性和區域性政治、經濟等意義的干線公路組成。其中,普通國道網提供普遍的、非收費的交通基本公共服務,國家高速公路網提供高效、快捷的運輸服務。為加快建設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蓋廣泛、安全可靠的國家公路網路,特編制《國家公路網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期限為2013年至2030年。《規劃》是公路交通基礎設施的中長期布局規劃,體現了國家發展綜合交通運輸的戰略方針,是指導國家公路長遠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規劃基礎
(一)發展形勢。
1981年,原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經濟委員會和交通部印發的《國家干線公路網(試行方案)》明確,國道由「12射、28縱、30橫」共70條路線組成,總規模約11萬公里;2004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的《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明確,國家高速公路網由「7射、9縱、18橫」等路線組成,總規模約8.5萬公里。截至2011年底,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410.6萬公里,其中普通國道10.6萬公里,國家高速公路6.4萬公里。
公路交通的快速發展,有效緩解了我國交通運輸緊張狀況,顯著提升了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競爭力。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現有的國家公路網規劃與建設仍面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覆蓋范圍不全面。全國還有900多個縣沒有國道連接,有18個新增的城鎮人口在20萬以上的城市和29個地級行政中心未實現與國家高速公路相連接;二是運輸能力不足。部分國家高速公路通道運能緊張、擁堵嚴重,不能適應交通量快速增長的需要;三是網路效率不高。普通國道路線不連續、不完整,國家公路與其他運輸方式之間、普通國道和國家高速公路之間的銜接協調不夠,網路效益和效率難以發揮。
(二)發展要求。
1、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未來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快發展,人均國民收入穩步增加,經濟結構加快轉型,交通運輸總量將保持較快增長態勢,各項事業發展要求提高國家公路網的服務能力和水平。預計到2030年,全社會公路客運量、旅客周轉量、貨運量和貨物周轉量將分別是當前的2.7倍、3.2倍、2.2倍和2.4倍,主要公路通道平均交通量將超過10萬輛/日,達到4倍以上,京滬、京港澳等繁忙通道交通量將達到20萬輛/日以上。
2、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要求。未來國家將加快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加快推進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繼續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要求發揮國家公路引導區域空間布局的作用,優化東部地區公路網路結構,加強中部地區東引西聯通道建設,擴大西部地區路網覆蓋,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提升公路交通公共服務水平。
3、提高應急保障能力的要求。有效應對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要求從國家層面統籌考慮重要通道及其輔助路線、迂迴路線的布設,提高公路網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應急保障能力。
4、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要求。加快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優化運輸組織結構,合理配置和優化利用交通資源,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綜合運輸的組合效率,促進綜合運輸協調發展,要求發揮普通公路的基礎作用和高速公路的骨幹作用,加強與各種運輸方式的銜接。
5、實現公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發揮公路網路的整體效率和效益,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求做好路網頂層設計,明確各層次路網的功能定位,促進國家公路與其他層次路網的協調發展,並為科學制定公路行業發展政策,更好地開展公路建設、管理和養護奠定規劃基礎。
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轉變交通運輸發展方式、加快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要求,擴大覆蓋范圍、增強通道能力、加強方式銜接、提高運輸效率,合理布局國家公路網,加快普通國道建設,構建以非收費公路為主體、收費公路為補充的公路網路,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提升國家競爭力。
(二)基本原則。
1、布局合理。按照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和生態功能區劃要求,與城鎮化格局、城鎮體系布局、資源分布和產業布局相適應,統籌經濟欠發達地區發展和國防建設需要,合理布局國家公路網。
2、結構優化。加強公路網結構頂層設計,注重發揮普通國道的干線作用和國家高速公路的主幹線作用,構建層次清晰、功能完備的國家公路網。
3、銜接順暢。注重與其他運輸方式的銜接,加強與城市交通的融合,發揮綜合運輸整體效率。提高與周邊國家路網的連通性,形成國際運輸通道,拓展國際合作與發展空間。
4、規模適當。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科學把握未來公路交通運輸需求,合理確定國家公路網總體規模,實現路網供給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相適應。
5、綠色發展。統籌規劃通道資源,充分利用既有路線,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貫徹低碳發展理念,避讓環境敏感區和生態脆弱區,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
(三)規劃目標。
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蓋廣泛、安全可靠的國家干線公路網路,實現首都輻射省會、省際多路連通,地市高速通達、縣縣國道覆蓋。1000公里以內的省會間可當日到達,東中部地區省會到地市可當日往返、西部地區省會到地市可當日到達;區域中心城市、重要經濟區、城市群內外交通聯系緊密,形成多中心放射的路網格局;有效連接國家陸路門戶城市和重要邊境口岸,形成重要國際運輸通道,與東北亞、中亞、南亞、東南亞的聯系更加便捷。其中,——普通國道全面連接縣級及以上行政區、交通樞紐、邊境口岸和國防設施。
——國家高速公路全面連接地級行政中心,城鎮人口超過20萬的中等及以上城市,重要交通樞紐和重要邊境口岸。
規劃方案
國家公路網規劃總規模40.1萬公里,由普通國道和國家高速公路兩個路網層次構成。
(一)普通國道網。
由12條首都放射線、47條北南縱線、60條東西橫線和81條聯絡線組成,總規模約26.5萬公里。按照「主體保留、局部優化,擴大覆蓋、完善網路」的思路,調整拓展普通國道網:保留原國道網主體,優化路線走向,恢復被高速公路佔用的普通國道路段;補充連接地級行政中心和縣級節點、重要的交通樞紐、物流節點城市和邊境口岸;增加可有效提高路網運行效率和應急保障能力的部分路線;增設沿邊沿海路線,維持普通國道網相對獨立。
1、首都放射線(12條)
北京-沈陽、北京-撫遠、北京-濱海新區、北京-平潭、北京-澳門、北京-廣州、北京-香港、北京-昆明、北京-拉薩、北京-青銅峽、北京-漠河、北京環線。
2、北南縱線(47條)
鶴崗-大連、黑河-大連、綏化-沈陽、煙台-上海、秦皇島-深圳、威海-汕頭、烏蘭浩特-海安、二連浩特-淅川、蘇尼特左旗-北海、滿都拉-防城港、銀川-榕江、蘭州-龍邦、策克-磨憨、西寧-瀾滄、馬鬃山-寧洱、紅山嘴-吉隆、阿勒泰-塔什庫爾干、霍爾果斯-若羌、喀納斯-東興、東營-深圳、同江-哈爾濱、嘉蔭-臨江、海口-三亞(東)、海口-三亞(中)、海口-三亞(西)、張掖-孟連、丹東-東興、饒河-蓋州、通化-武漢、嫩江-雙遼、牙克石-四平、克什克騰-黃山、興隆-陽江、新沂-海豐、蕪湖-汕尾、濟寧-寧德、南昌-惠來、正藍旗-陽泉、保定-台山、呼和浩特-北海、甘其毛都-欽州、開縣-憑祥、烏海-江津、巴中-金平、遂寧-麻栗坡、景泰-昭通、蘭州-馬關。
3、東西橫線(60條)
綏芬河-滿洲里、琿春-阿爾山、集安-阿巴嘎旗、丹東-霍林郭勒、庄河-西烏珠穆沁旗、綏中-珠恩嘎達布其、黃驊-山丹、文登-石家莊、青島-蘭州、連雲港-共和、連雲港-欒川、上海-霍爾果斯、烏魯木齊-紅其拉甫、西寧-吐爾尕特、長樂-同仁、成都-噶爾、上海-聶拉木、高雄-成都、上海-瑞麗、廣州-成都、瑞安-友誼關、瑞金-清水河、福州-昆明、廣州-南寧、秀山-河口、連雲港-固原、啟東-老河口、舟山-魯山、洞頭-合肥、丹東-阿勒泰、蘿北-額布都格、三合-莫力達瓦旗、龍井-東烏珠穆沁旗、承德-塔城、天津-神木、黃驊-榆林、海興-天峻、濱州港-榆林、東營港-子長、膠南-海晏、日照-鳳縣、大豐-盧氏、東台-靈武、啟東-那曲、上海-安康、南京-德令哈、武漢-大理、察雅-薩嘎、利川-爐霍、台州-小金、張家界-巧家、寧德-福貢、南昌-興義、福州-巴馬、湄洲-西昌、東山-瀘水、石獅-水口、佛山-富寧、文昌-臨高、陵水-昌江。
此外包括81條聯絡線。
(二)國家高速公路網。
由7條首都放射線、11條北南縱線、18條東西橫線,以及地區環線、並行線、聯絡線等組成,約11.8萬公里,另規劃遠期展望線約1.8萬公里。按照「實現有效連接、提升通道能力、強化區際聯系、優化路網銜接」的思路,補充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保持原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總體框架基本不變,補充連接新增20萬以上城鎮人口城市、地級行政中心、重要港口和重要國際運輸通道;在運輸繁忙的通道上布設平行路線;增設區際、省際通道和重要城際通道;適當增加有效提高路網運輸效率的聯絡線。
1、首都放射線(7條)
北京-哈爾濱、北京-上海、北京-台北、北京-港澳、北京-昆明、北京-拉薩、北京-烏魯木齊。
2、北南縱線(11條)
鶴崗-大連、沈陽-海口、長春-深圳、濟南-廣州、大慶-廣州、二連浩特-廣州、呼和浩特-北海、包頭-茂名、銀川-百色、蘭州-海口、銀川-昆明。
3、東西橫線(18條)
綏芬河-滿洲里、琿春-烏蘭浩特、丹東-錫林浩特、榮成-烏海、青島-銀川、青島-蘭州、連雲港-霍爾果斯、南京-洛陽、上海-西安、上海-成都、上海-重慶、杭州-瑞麗、上海-昆明、福州-銀川、泉州-南寧、廈門-成都、汕頭-昆明、廣州-昆明。
此外包括6條地區性環線以及若干條並行線、聯絡線等。編號方案
首都放射線(12條)
G101北京—沈陽
G102北京—撫遠
G103北京—濱海新區
G104北京—平潭
G105北京—澳門
G106北京—廣州
G107北京—香港
G108北京—昆明
G109北京—拉薩
G110北京—青銅峽
G111北京—漠河
G112北京環線。
北南縱線(47條)
G201鶴崗—大連
G202黑河—大連
G203綏化—沈陽
G204煙台—上海
G205秦皇島—深圳
G206威海—汕頭
G207烏蘭浩特—海安
G208二連浩特—淅川
G209蘇尼特左旗—北海
G210滿都拉—防城港
G211銀川—榕江
G212蘭州—龍邦
G213策克—磨憨
G214西寧—瀾滄
G215馬鬃山—寧洱
G216紅山嘴—吉隆
G217阿勒泰—塔什庫爾干
G218霍爾果斯—若羌
G219喀納斯—東興
G220東營—深圳
G221同江—哈爾濱
G222嘉蔭—臨江
G223海口—三亞(東)
G224海口—三亞(中)
G225海口—三亞(西)
G227張掖—孟連
G228丹東—東興
G229饒河—蓋州
G230通化—武漢
G231嫩江—雙遼
G232牙克石—四平
G233克什克騰—黃山
G234興隆—陽江
G235新沂—海豐
G236蕪湖—汕尾
G237濟寧—寧德
G238南昌—惠來
G239正藍旗—陽泉
G240保定—台山
G241呼和浩特—北海
G242甘其毛都—欽州
G243開縣—憑祥
G244烏海—江津
G245巴中—金平
G246遂寧—麻栗坡
G247景泰—昭通
G248蘭州—馬關。
東西橫線(60條)
G301綏芬河—滿洲里
G302琿春—阿爾山
G303集安—阿巴嘎旗
G304丹東—霍林郭勒
G305庄河—西烏珠穆沁旗
G306綏中—珠恩嘎達布其
G307黃驊—山丹
G308文登—石家莊
G309青島—蘭州
G310連雲港—共和
G311連雲港—欒川
G312上海—霍爾果斯
G314烏魯木齊—紅其拉甫
G315西寧—吐爾尕特
G316長樂—同仁
G317成都—噶爾
G318上海—聶拉木
G319高雄—成都
G320上海—瑞麗
G321廣州—成都
G322瑞安—友誼關
G323瑞金—清水河
G324福州—昆明
G325廣州—南寧
G326秀山—河口
G327連雲港—固原
G328啟東—老河口
G329舟山—魯山
G330洞頭—合肥
G331丹東—阿勒泰
G332蘿北—額布都格
G333三合—莫力達瓦旗
G334龍井—東烏珠穆沁旗
G335承德—塔城
G336天津—神木
G337黃驊—榆林
G338海興—天峻
G339濱州港—榆林
G340東營港—子長
G341膠南—海晏
G342日照—鳳縣
G343大豐—盧氏
G344東台—靈武
G345啟東—那曲
G346上海—安康
G347南京—德令哈
G348武漢—大理
G349察雅—薩嘎
G350利川—爐霍
G351台州—小金
G352張家界—巧家
G353寧德—福貢
G354南昌—興義
G355福州—巴馬
G356湄洲—西昌
G357東山—瀘水
G358石獅—水口
G359佛山—富寧
G360文昌—臨高
G361陵水—昌江。
81條聯絡線
G501-G581
國家高速公路網(11.8萬公里)
首都放射線(7條)
G1北京—哈爾濱
G2北京—上海
G3北京—台北
G4北京—港澳
G5北京—昆明
G6北京—拉薩
G7北京—烏魯木齊。
北南縱線(11條)
G11鶴崗—大連
G15沈陽—海口
G25長春—深圳
G35濟南—廣州
G45大慶—廣州
G55二連浩特—廣州
G59呼和浩特—北海
G65包頭—茂名
G69銀川—百色
G75蘭州—海口
G85銀川—昆明。
東西橫線(18條)
G10綏芬河—滿洲里
G12琿春—烏蘭浩特
G16丹東—錫林浩特
G18榮成—烏海
G20青島—銀川
G22青島—蘭州
G30連雲港—霍爾果斯
G36南京—洛陽
G40上海—西安
G42上海—成都
G50上海—重慶
G56杭州—瑞麗
G60上海—昆明
G70福州—銀川
G72泉州—南寧
G76廈門—成都
G78汕頭—昆明
G80廣州—昆明。
7條地區環線、並行線、聯絡線等(1.8萬公里)
G91遼中環線
G92杭州灣環線
G93成渝環線
G94珠三角環線
G95北京大外環
G98海南環線
G99台灣環線
城市環線
北京 G4501
天津 G2501
濟南 G2001
上海 G1501
合肥 G4001
福州 G1501
石家莊 G2001
鄭州 G3001
武漢 G4201
長沙 G0401
太原 G2001
西安 G3001成都 G4201
昆明 G5601
銀川 G2001
蘭州 G3001
西寧 G6001
拉薩 G6001
呼和浩特 G6001
烏魯木齊 G3001
沈陽 G1501
長春 G2501
哈爾濱 G1001
大連 G1101青島 G1501
寧波 G1501
廈門 G1501
廣州 G1501
南京 G2501
杭州 G2501
深圳 G2501
重慶 G5001
貴陽 G6001
南寧 G7601
海口 G1501
南昌 G6001
(一)實施方案。
1、建設需求
普通國道:規劃總計26.5萬公里,其中利用原國道10.4萬公里、原省道12.4萬公里、原縣鄉道2.9萬公里,合計占規劃里程的97%,其餘3%約0.8萬公里需要新建;達到二級及以上技術標準的普通國道路線約佔60%,按照未來基本達到二級及以上標准測算,共約10萬公里需要升級改造;
國家高速公路:規劃總計11.8萬公里,已建成7.1萬公里,在建約2.2萬公里,待建約2.5萬公里,分別佔60%、19%和21%。
2、實施安排
「十二五」期間,加快推進普通國道改造,實現通車里程約26萬公里,其中二級及以上公路比重達到70%以上;有序推進對加強省際、區域和城際聯系具有重要作用的國家高速公路建設,提高主要公路通道的通行能力,國家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9.5萬公里。基本建成普通國道網和國家高速公路網,大約需要20年。
3、實施要求
統籌安排,集中力量,加快推進普通國道建設,以既有路線升級改造為主,著力提升技術等級、服務能力和水平。科學論證、量力而行,有序推進國家高速公路建設,把握好建設節奏,合理確定建設時機,因地制宜確定建設標准。慎重決策國家高速公路遠期展望線,原則上到2030年左右,視區域經濟社會和交通發展需求適時開展建設,靈活掌握建設標准。在滿足安全和運輸需求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公路建設和運營成本。
(二)實施效果。
1、擴大基本公共服務。普通國道規模由10.6萬公里調增至26.5萬公里,新增連接縣(市)900多個,實現全國所有縣級及以上行政區都有普通國道連接,提升公路交通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改善人民群眾出行條件。
2、有效促進城鎮化發展。強化城市群內外交通聯系,提升路網對中小城鎮的覆蓋水平,形成多中心放射的路網格局,為城鎮化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3、兼顧公平與效率。實現普通國道和高速公路的協調發展,明確普通國道側重體現基本公共服務,高速公路側重體現高效服務,加強兩個網路在功能和布局上的銜接協調。
4、實現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新增普通國道建設以既有公路升級改造為主,高速公路合理把握建設規模和節奏,有效降低土地佔用和環境影響,促進公路建設與資源環境和諧發展。
5、完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加強與其他運輸方式的協調銜接,統籌主要通道運輸能力配置,促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構建和現代物流業發展。
(三)保障措施。
1、修訂公路法律法規
推動修訂《公路法》、《收費公路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在法律上明確國家公路網的地位、性質及其組成結構。
2、完善投資融資政策
進一步完善國家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相結合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投融資模式。繼續實施收費公路政策,鼓勵包括民間資本在內的社會資本參與國家高速公路建設。加大各級政府財政性資金投入,提高中央代發地方債券用於普通公路建設的比重,大幅增加中央資金對普通國道建設的補助力度,逐步建立高速公路與普通公路統籌發展機制,促進普通公路持續健康發展。實施差異化的區域投融資政策,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扶持力度。加強資金監管,嚴格防範債務風險。
3、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
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等資源,降低對環境的影響。跨江(河、湖、海)的路線盡可能與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共用橋位;盡可能利用既有設施擴能改造,必須新建的盡可能利用既有交通走廊,多方案比選、合理布線,少佔土地、占補平衡;盡可能避免對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生態系統的分割,從嚴控制穿越禁止開發區域和城市建成區,嚴禁新建公路穿越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減少對生態脆弱區、環境敏感區的影響,加強生態保護,逐步實現從事後治理向事前規劃和保護的轉變。
4、科技引領提升服務
積極推進國家公路網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提高與鐵路、水運、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的中轉和銜接能力,推進運輸方式之間的聯程聯運,逐步實現交通運輸一體化,提高運輸服務水平,促進現代物流業發展;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公路發展關鍵技術的研發應用;強化公路行業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技能型、管理型人才培養,完善教育培訓制度,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5、促進公路協調發展
深化管理體制改革,落實各級政府在公路建設、運營、養護、管理中的事權和職責,提高公路養護質量和運營管理水平,增強公路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統籌安排國家公路網路線編號、線位規劃、建設規劃和前期工作,穩妥有序推進規劃實施。研究建立國家公路網規劃動態調整機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變化,適時修訂和完善規劃。加強省級公路和鄉村公路規劃建設,合理確定規劃目標和建設規模,注重與國家公路網的銜接,統籌各層次路網協調發展,提升路網整體服務能力和水平。
數字解讀
國新辦新聞發布廳舉辦《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年》新聞發布會, 交通運輸部總規劃師戴東昌和發改委基礎產業司司長黃民將介紹相關情況, 這份規劃,我們國家的干線公路網路到2030年會實現首都輻射省會, 省際多路聯通,地市高速通達,縣縣國道覆蓋, 1000公里以內的省會、縣可以當天到達,東中部地區省會到地市可以當天往返, 西部地區省會到地市可以當天到達,區域中心城市重要的經濟區, 城市群內外的交通也非常緊密,沿邊沿海的公路也會貫通。 同時與東北亞、中亞、南亞、東南亞聯系會更加便捷。
《規劃》對欠發達地區交通發展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和系統的安排。26.5萬公里普通國道,首先考慮的是900個縣必須有國道連通,而這900個縣主要是西部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所以這次普通國道的擴展將重點在西部地區和欠發達地區。
國家高速公路網的調整,在西部地區增加了兩條南北向的通道,由「7、9、18」變成了「7、11、18」,所以也是在考慮欠發達地區交通基礎設施怎麼適度超前促進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真正起到經濟帶動的先行作用。
580萬公里
未來我國公路網總規模約580萬公里,其中國家公路約40.1萬公里,

㈢ 陝西省富民強省政策有哪些

主 線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出發點和落腳點

保障和改善民生

破解三大難題

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經濟外向度低

構建四大產業體系

特色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農業

實施五大任務

調整經濟結構、加快科技創新、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深化改革開放

堅持五項原則

必須搶抓機遇加快發展;必須調整結構轉型發展;必須統籌兼顧協調發展;必須以人為本和諧發展;必須解放思想創新發展

三個上台階

經濟綜合實力上台階、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上台階、生態環境保護上台階

三個大幅提升

生產總值大幅提升、財政收入大幅提升、城鄉居民收入大幅提升

兩個明顯改善

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保障水平明顯改善,社會和諧程度和人民群眾幸福指數明顯改善

一個大跨越

從經濟欠發達省份跨進中等發達省份行列

【社會民生】

全面提高三秦百姓生活幸福指數

持續加大民生投入,深入實施民生工程,推動公共資源向低收入人群、困難群體、農村和貧困地區傾斜,努力實現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210萬套

建設保障性住房155萬套,發放租賃補貼10萬戶,改造棚戶區45萬戶。

全省城鎮保障性住房的覆蓋面達到30%,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2平方米。

新增就業200萬人

通過開發社區就業崗位和公益性崗位,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完善各類補貼政策,構建創業服務體系等措施,努力擴大就業鼓勵創業,鼓勵群眾爭創殷實家業。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主要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2.9年

加快普及學前教育

實現學前一年免費教育,每個縣(區)至少建成一所符合國家標準的公辦幼兒園,每個鄉鎮建成一所公辦中心幼兒園,幼兒園(班)覆蓋全部行政村。

鞏固提高基礎教育

推進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確保到2012年全面達到安全標准。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工程。到2015年,全省義務教育學校60%達到省頒標准。改善高中學校尤其是縣域薄弱高中的辦學條件,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6.4%。

創新發展職業教育

重點加強職業教育實訓基地、特色專業、「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著力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提升高等教育綜合實力

支持國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建設,加快實施高水平大學建設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振興計劃,辦好西北大學等一批有特色的省屬高校。

主要健康指標位居西部前列

公共衛生 構建疾病預控制、婦幼保健、衛生監督、應急救治、采供血、精神衛生、健康教育、職業病和地方病防治等服務體系。

醫療服務 全面推進縣醫院標准化建設,五年後所有縣醫院達到二級甲等水平;全面實施鄉鎮衛生院「安心工程」。

「新農合」 力爭人均籌資標准達到300元,參合率保持在90%以上;逐步提高參合農民住院政策性補助。

葯品供應 全面推進基層醫療機構葯品「三統一」工作,有效降低老百姓在用葯方面的支出。

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和兒童優先原則。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穩定低生育水平。以申辦十三屆全運會為契機,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加大對少數民族聚居地方的支持力度。健全殘疾人服務體系,推進無障礙設施建設。實施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工程,適齡視障、聽障、智障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73%。

創新社會管理 建設和諧陝西

建立健全社會養老、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城鄉社區、優撫安置、家庭婚姻、收養、殯葬等社會服務體系。加強公共安全體系建設,健全維護群眾權益機制,維護社會穩定。實施「六五」普法規劃,全面推進依法治省進程。加強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權力運行的制約監督,建設民主法治社會。

【產業發展】

著力構築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產業結構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不斷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陝西配套」、「陝西製造」向「陝西創造」、「陝西服務」轉變。

現代農業:實施新增25億公斤糧食產能工程

重點扶持32個糧食主產縣,建設關中優質商品糧基地、陝南優質水稻基地。挖掘陝北糧食生產潛力,建設全省第二糧倉。加強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發展生態農業,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70%。建設大中城市設施蔬菜基地。

能源化工:建成全國第一油氣大省

建設陝北大型煤炭示範、現代煤化工綜合利用等「十大基地」,榆神煤化學工業區、渭南煤化工園區等「十大園區」,煤油氣產能建設、新能源千萬千瓦裝機等「十大工程」。煤炭產能達到6億噸,新增電力裝機3500萬千瓦,石油、天然氣產能分別達到4700萬噸和300億立方米,油氣當量達到5000萬噸。

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5%以上

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順應技術發展趨勢,發揮政府引導作用,重點發展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節能環保等,著力突破激光、創新葯物、信息通訊、太陽能光伏和半導體照明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提高產業化水平。

先進裝備製造:推動重大裝備自主化、成套化、高端化

推動骨幹企業由單機製造向系統集成轉變,推動主體產品由生產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名牌產品的龍頭企業,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製造基地。

傳統產業:用高新技術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下大力氣改善品種質量、淘汰落後產能,進一步培育骨幹企業和優勢產品,加快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加快有色冶金、建築材料、食品加工、紡織服裝、建築業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服務業: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2%以上

以西安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為契機,面向民生、面向生產、面向農村、大力發展物流、金融、信息、研發設計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培育旅遊、文化、會展等現代服務業,打造一批現代服務業聚集區。

現代物流 重點加快建設「三大平台、五大體系、七大園區」。

旅遊業 著力打造歷史文化旅遊、生態旅遊、紅色旅遊系列品牌,彰顯「山水人文、大美陝西」形象。

金融業 重點建設西安區域性金融中心,加快各項金融體制改革。

房地產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增加中小套型、中低價位普通商品住房比例及土地供應。

商貿流通 加快城市商業廣場、特色商業街、商貿聚集區建設,支持便利店、中小超市等社區商業發展。

【開放創新】

以更加開放的姿態面向世界,建設創新型陝西

深入實施科教興陝、人才強省戰略,優化創新環境,構建創新型區域;樹立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以改革促開放,以開放促發展,努力實現多元化發展和包容性增長。

科技:構建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範基地

有效整合中央與地方、軍工與民用、高校院所與企業的科技資源,構建區域科技資源服務平台,打造一批企業技術中心、工程中心,建設若干軍民技術融合產業園區。鼓勵和支持楊凌示範區、西安經開區等開展現代農業技術推廣、關鍵技術研發應用方面的試點。深入實施「13115」科技創新工程。建設一批科技產業示範基地。加快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大力發展創業投資,實現科技成果的快速轉移轉化。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6%左右。

文化:建設富有獨特魅力和創造活力的文化強省

文化事業 以公共財政為依託加快建設公共文化設施,實現市市有「三館」、縣縣有「兩館」。大力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加大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文化產業 做強文娛演出、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物旅遊、民俗文化等優勢產業,加快發展網路廣告、動漫、游戲、數字媒體等互聯網內容產業。重點建設十大文化產業基地,文化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5%以上。

精神文明 培育陝西人文精神,弘揚「勤勞質朴、寬厚包容、尚德重禮、務實進取」精神品格,樹立海納百川、競爭合作、互利共贏的理念和氣度。支持西安、寶雞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其他市區創建省級文明城市,文明村鎮覆蓋面達到70%以上。

人才:全省人才總量達到418萬人

實施「三秦學者」、「百人計劃」、「115人才工程」和新世紀「三五」人才工程,壯大優化人才隊伍,深化人力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在重點領域培養和引進一批高端領軍人才、青年科技骨乾和急需緊缺人才,突出為基層培養一批醫療衛生人才和農業科技推廣人才。全省人才總量達到418萬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173萬人,高技能人才74萬人。

改革:非公有制經濟比重達到55%

完善「擴權強縣」和「財政直管縣」改革,實施擴權強鎮改革。扎實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根據自願有償原則引導有條件地方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合理流轉。按照非禁即入原則,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加大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力度。全面改革資源稅,開征環境保護稅,推進房地產稅等地方稅改革,擴大增值稅徵收范圍。穩步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推進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新突破。

開放: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900億美元

建設內陸型經濟開發開放戰略高地。提高利用外資水平,五年引進境外資金185億美元。開拓對外貿易新領域,加快建設西安國家級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基地,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境外開展能源和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深化與「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經濟區合作。



基礎保障】

大幅提升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保障能力

按照統籌規劃、適度超前、優化結構的要求,進一步加強交通、水利、電力和信息化建設。以節能減排為抓手,以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為重點,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交通:市市有快鐵、縣縣通高速、重點區位建機場

鐵路 五年投資約2000億元,新建鐵路2500公里,復線率、電氣化率分別提高到65%、75%左右。

公路 五年投資2400億元,建成高速公路2000公里,新建改建干線公路3000公里、農村公路3萬公里。

航空 加快西安咸陽國際機場3號航站樓、第二跑道建設,建成延安、漢中和安康新機場,實施榆林機場改擴建,推進府谷、定邊、寶雞、商洛和壺口等支線機場前期工作。

水運 建成漢江安康-白河段國家高等級航運通道。

城際軌道交通 先期建設「V字形」西安北客站-機場、西安-閻良-富平-銅川等重要路段,實施西安-臨潼、乾陵-法門寺軌道旅遊專線,做好閻良-韓城、西安-商洛等線路前期工作。

管道儲運 建設神木-蒲城水煤漿長輸管道,完善榆林-西安及關中環線輸氣管道網路,新建西安-安康、西鄉-鎮巴輸氣管道,建設西安儲氣儲油設施;煤、油、氣年輸送能力突破1100萬噸、2500萬噸和130億立方米。

水利:推進「引漢濟渭」取得重大進展

重點水源工程五年投資300多億元,新增供水能力18億立方米,重點建成引紅濟石調水和榆林王圪堵等骨幹水源工程,力爭開工建設涇河東庄水庫、榆林大泉引黃、月河補水、城固焦岩等重點工程。其中,引漢濟渭調水工程建成三河口水庫,貫通秦嶺隧洞。

電網:推進「陝電外送」,建設三大煤電基地

全面建設陝北、彬長和安康三大煤電基地,外送能力突破2000萬千瓦。推動骨幹網架升級,全面建設關中環網,連接陝北電網,實現省內南北互供和跨區域調度。實施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工程,低壓改造覆蓋面達到100%。繼續推進新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力爭實現縣縣電氣化。

信息化:推進「三網融合」,建設「數字陝西」

統籌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數字電視等網路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構建覆蓋全省、暢通快捷的高速信息網路。光纜線路總長達到45.84萬公里,寬頻用戶達到700萬戶,數字電視用戶突破550萬戶。深化「數字陝西」建設,實現全省基礎地理信息全覆蓋。

生態環保:構建「三屏三帶」生態安全屏障

五年營林造林230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25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達到43%,森林蓄積量達到4.7億立方米,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城市、縣城及重點鎮污水處理率達到80%,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90%。

渭河 按照修堤、治河、灘岸綜合開發利用的思路進行全線系統治理,確保渭河安瀾;建設渭河兩岸生態林帶,打造橫跨關中的八百里綠色屏障;統籌建設渭河城市段,打造河、林、田、城於一體的城市濱水特色功能區。

秦嶺 加大秦嶺生態保護執法力度,修復自然生態環境功能。強化瀕危物種棲息地生態修復。爭取設立秦嶺國家中央森林公園,打造國際生態保護示範區。

低碳示範省 樹立低碳理念,引導低碳消費,倡導低碳生活,推動全民參與低碳社會建設。通過技術、市場、政策等多種手段降低工業、交通、建築等領域溫室氣體排放。力爭五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6%,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15%,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10%。固碳能力年遞增2%左右。

【強化支撐】

全面實施富民強省「十大工程」

全面建設綜合運輸網路、水利和農業現代化、現代能源化工、先進裝備製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升級、現代服務業、城鄉功能設施、社會事業、生態環境保護富民強省十大工程,總投資5.2萬億元,「十二五」期間預計完成4萬億元。

突出抓好「58123」項目

5個過2000億元項目 包括民生工程、油氣產能、大型電源、新能源、物流園區。總投資11950億元。

8個過1000億元項目 包括神華陶氏循環經濟榆林煤炭綜合利用、煤制甲醇制烯烴、榆林鹽化工、煤炭產能建設、油氣化工、秦嶺生態旅遊、軍民結合產業化、城中村改造。總投資10012億元。

10個過500億元項目 包括西安至成都客運專線(陝西境)及漢中站改擴建、干線及農村公路改造工程、西安地鐵骨幹網路建設、電網保障工程等。總投資5739億元。

20個過200億元項目 包括西安軟體新城建設、關中城際鐵路網一期、新材料、鋼鐵改造、現代農業創新示範工程等。總投資5922億元。

30個過100億元項目 包括引漢濟渭工程、銅川董家河循環經濟示範園、陝南現代中葯產業園、西安(灃渭)奧林匹克體育運動中心等。總投資3310億元。

【美好家園】

構建城鄉區域統籌發展新格局

做美城市、做強縣城、做大集鎮、做好社區,加快推進城鎮化,統籌城鄉發展,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國土空間高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西安(咸陽)國際化大都市:建設世界東方人文之都

以建設大西安、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為目標,構建「一軸、一河、兩帶」的大都市基本構架,形成「一核、四組團、七衛星城」的空間格局。加快推進西咸一體化,高標准建設西咸新區,打造國際化大都市核心區、宜居生態園林城、中國西部新地標。到2020年,主城區建設面積控制在850平方公里以內,都市區人口1000萬人以上。

城鎮化:構建「一核四極兩軸兩帶」城鎮發展新體系

加快寶雞-蔡家坡百里城鎮帶建設,打造關中-天水經濟區副中心和陝甘寧川毗鄰地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推進榆林、漢中、渭南等城市規模擴張、設施完善和產業發展,增強集聚輻射功能,形成百萬人口的省際區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延安、安康、商洛等城市發展,提高綜合承載能力,建設五十萬人以上的地區性中心城市。創造條件促進楊凌設市。加快銅川資源型城市轉型步伐。建設在西部具有領先水平、在全國佔有重要位置、在國際享有較高知名度的關中城市群。

城鄉統籌:五年轉移轉化戶籍農民600萬人

實施水、電、路、氣、房、網「六到農家」工程。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和「三化一片林」綠色家園工程。鼓勵和支持村組搬遷合並,按社區標准建設中心村。支持西安搞好城鄉統籌,積極推進延安率先建設城鄉一體化先行示範區。啟動移民搬遷安置和扶貧移民搬遷工程,在全面完成移民搬遷280萬人任務上取得重大進展。加大扶貧力度,實現278萬人脫貧。試行「城市居住證」和「城市居民證」制度,「十二五」末城鎮化率提高到57%。

城鎮綜合承載能力: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效能管理

完善城市道路、給排水、天然氣、供熱污水垃圾處理等設施,加大城市街區和城中村及舊城改造,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地鐵方面建成西安地鐵2號線、1號線、3號線,加快推進4、5、6號線,運營里程達到100公里。能源方面2012年底前全省各市縣(區)實現氣化,2015年前50%以上重點鎮實現氣化。供熱方面實施城市供熱設施完善工程,加快縣城供熱設施建設,擴大集中供熱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