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規定
第一條 為了保障網路安全,維護網路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社會信息化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建設、運營、維護和使用網路,以及網路安全的監督管理,適用本法。
第三條 國家堅持網路安全與信息化發展並重,遵循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推進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鼓勵網路技術創新和應用,支持培養網路安全人才,建立健全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提高網路安全保護能力。
第四條 國家制定並不斷完善網路安全戰略,明確保障網路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標,提出重點領域的網路安全政策、工作任務和措施。
第五條 國家採取措施,監測、防禦、處置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的網路安全風險和威脅,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免受攻擊、侵入、干擾和破壞,依法懲治網路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網路空間安全和秩序。
第六條 國家倡導誠實守信、健康文明的網路行為,推動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採取措施提高全社會的網路安全意識和水平,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促進網路安全的良好環境。
第七條 國家積極開展網路空間治理、網路技術研發和標准制定、打擊網路違法犯罪等方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路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網路治理體系。
第八條 國家網信部門負責統籌協調網路安全工作和相關監督管理工作。國務院電信主管部門、公安部門和其他有關機關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網路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網路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職責,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確定。
第九條 網路運營者開展經營和服務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尊重社會公德,遵守商業道德,誠實信用,履行網路安全保護義務,接受政府和社會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
第十條 建設、運營網路或者通過網路提供服務,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國家標準的強制性要求,採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網路安全、穩定運行,有效應對網路安全事件,防範網路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網路數據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
第十一條 網路相關行業組織按照章程,加強行業自律,制定網路安全行為規范,指導會員加強網路安全保護,提高網路安全保護水平,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第十二條 國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使用網路的權利,促進網路接入普及,提升網路服務水平,為社會提供安全、便利的網路服務,保障網路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動。
② 國家實行網路安全什麼制度
國家實行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
網路安全等級保護是指對國家秘密信息、法人和其他組織及公民的專有信息以及公信息和存儲、傳輸、處理這些信息的網路資源及功能組件分等級實行安全保護,對網路中使用的安全技術和管理制度實行按等級管理,對網路中發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級響應、處置。
隨著時間流逝,等級保護制度也在逐漸發展,其對定級指南、基本要求、實施指南、測評過程指南、測評要求、設計技術要求等標准進行了進一步修訂和完善,以滿足了新形勢下等級保護工作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於2016年11月7日通過,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一、《網路安全法》對我國互聯網影響如下:
1、等級保護制度越來越重要
現如今,諸如門戶網站等直接暴露在互聯網上的網站主要是公司和單位宣傳、辦事的窗口,內部系統種類繁多,而且多半涉及公民的隱私、敏感信息,或者涉及金融、財務等重要業務。而這些網站和系統往往缺乏基礎安全防護,容易導致網站和系統被黑客針對性攻擊、惡意入侵,導致系統被篡改或造成數據泄露。在公安部的主導下,多年以來開展的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工作已經取得顯著成效,開展等級保護測評、安全建設整改的系統越來越多,網路安全整體情況有了一定提升。
2、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實行重點保護
現階段,關鍵基礎設施、重點行業信息系統、國家社會層面的重大活動、政府機構的敏感信息,都屬於高級持續性威脅攻擊(APT)的主要目標。
3、網路產品、安全產品和服務規范化,符合國家標准
現階段,網路產品、安全產品和網路相關的服務,存在一些不符合國家標準的情況,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網路安全法》中明確網路產品、服務應當符合相關國家標準的強制性要求。網路關鍵設備和網路安全專用產品應當按照相關國家標準的強制性要求。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在網路產品采購,尤其是網路關鍵設備、網路安全專用產品等的采購,必須特別關注相關銷售產品是否符合國家標准,是否具有銷售許可,是否由具備資格的機構安全認證合格或者安全檢測符合要求;所選擇的網路服務、安全服務必須有相應符合國家標準的資質。
4、網信部門統籌協調安全監測預警和信息通報、應急處置等工作
以前,公安部、密碼局、銀監會、衛計委、互聯網應急中心等對各行業的網路安全保障工作基本上處於各自為政,缺乏必要的互相溝通。隨著《網路安全法》的出台,明確了國家網信部門負責統籌協調網路安全工作和相關監督管理工作,明確了網信部門與其他相關網路監管部門的職責分工。
5、關注網路信息安全
《網路安全法》第四章「網路信息安全」著重闡述了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原則和要求,相當於一部小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網路運營者建立健全用戶信息保護制度,對網路信息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的內容進行了規范。
二、網路安全主要有系統安全、網路的安全、信息傳播安全、信息內容安全。具體如下:
1、系統安全
運行系統安全即保證信息處理和傳輸系統的安全,側重於保證系統正常運行。避免因為系統的崩演和損壞而對系統存儲、處理和傳輸的消息造成破壞和損失。避免由於電磁泄翻,產生信息泄露,干擾他人或受他人干擾。
2、網路的安全
網路上系統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戶口令鑒別,用戶存取許可權控制,數據存取許可權、方式控制,安全審計。安全問題跟踩。計算機病毒防治,數據加密等。
3、信息傳播安全
網路上信息傳播安全,即信息傳播後果的安全,包括信息過濾等。它側重於防止和控制由非法、有害的信息進行傳播所產生的後果,避免公用網路上大雲自由傳翰的信息失控。
4、信息內容安全
三、維護網路安全的工具
網路上信息內容的安全側重於保護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和完整性。避免攻擊者利用系統的安全漏洞進行竊聽、冒充、詐騙等有損於合法用戶的行為。其本質是保護用戶的利益和隱私。
維護網路安全的工具有VIEID、數字證書、數字簽名和基於本地或雲端的殺毒軟體等構成。
1、Internet防火牆
它能增強機構內部網路的安全性。Internet防火牆負責管理Internet和機構內部網路之間的訪問。在沒有防火牆時,內部網路上的每個節點都暴露給Internet上的其它主機,極易受到攻擊。這就意味著內部網路的安全性要由每一個主機的堅固程度來決定,並且安全性等同於其中最弱的系統。
2、VIEID
在這個網路生態系統內,每個網路用戶都可以相互信任彼此的身份,網路用戶也可以自主選擇是否擁有電子標志。除了能夠增加網路安全,電子標志還可以讓網路用戶通過創建和應用更多可信的虛擬身份,讓網路用戶少記甚至完全不用去記那些煩人的密碼。
3、數字證書
CA中心採用的是以數字加密技術為核心的數字證書認證技術,通過數字證書,CA中心可以對互聯網上所傳輸的各種信息進行加密、解密、數字簽名與簽名認證等各種處理,同時也能保障在數字傳輸的過程中不被不法分子所侵入,或者即使受到侵入也無法查看其中的內容。
法律依據
《網路安全法》
第二十一條 國家實行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網路運營者應當按照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護義務,保障網路免受干擾、破壞或者未經授權的訪問,防止網路數據泄露或者被竊取、篡改:
(一)制定內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確定網路安全負責人,落實網路安全保護責任;
(二)採取防範計算機病毒和網路攻擊、網路侵入等危害網路安全行為的技術措施;
(三)採取監測、記錄網路運行狀態、網路安全事件的技術措施,並按照規定留存相關的網路日誌不少於六個月;
(四)採取數據分類、重要數據備份和加密等措施;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
③ 國家有關網路的法律
與網路有關的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計算機信息系統國際聯網保密管理規定》五部法律,進行網路活動要遵守法律規定,網路非法外之地。一、有什麼與網路相關的法律法規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於2016年11月7日發布,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二)《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經2000年9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31次常務會議通過2000年9月25日公布施行。該《辦法》共二十七條,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三)《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1997年12月11日批准,公安部於1997年12月16日公安部令(33號)發布,於1997年12月30日實施。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1994年2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47號發布,根據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修訂。
(五)《計算機信息系統國際聯網保密管理規定》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二、什麼是網路安全
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因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審查性的特性。
三、網路安全的主要特點
此猜保密性
拆扒雹信息不泄露旅帆給非授權用戶、實體或過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完整性
數據未經授權不能進行改變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儲或傳輸過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壞和丟失的特性,而且還需要有相關埠的保護。
可用性
可被授權實體訪問並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當需要時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網路環境下拒絕服務、破壞網路和有關系統的正常運行等都屬於對可用性的攻擊;
可控性
對信息的傳播及內容具有控制、穩定、保護、修改的能力。
可審查性
以上便是由為您介紹的關於有什麼與網路相關的法律法規的內容。我國規定的有《網路安全法》、《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若您還有此方面的其他疑問,歡迎咨詢律師,在線律師會為您提供專業解答。
④ 國家實行網路安全什麼制度
《網路安全法》規定國家實行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標志著從1994年的國務院條例(國務院令第147號)上升到國家法握缺律;標志著國家實施十餘年的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進入2.0階段;標志著以保護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為重點的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依法全梁悶面實施。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是國家網路安全的基本制度、基本國策(等級保護2.0)。
網路安全等級保護是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網路安全領域實施的基本國策。由公安部牽頭,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網路安全等級保護的政策、標准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並已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施。
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是國家網路安全工作的基本制度,是實現國家對重要網路、信息系統、數據資源實施重點保護的重大措施,是維護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手段。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核心內容是:國家制定統一的政策、標准;各單位、各部門依法開展等級保護工作;有關職能部門對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工作實施監督管理。
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是新時期國家網路安全的基本制度、基本國策,我們將構建網路安全等級保護新的法律和政策體系、新的標准體系、新的技術支撐體系、新的人才隊伍段渣辯體系、新的教育訓練體系和新的保障體系。
⑤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規定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規定,國家堅持網路安全與信息化發展並重,遵循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推進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鼓勵網路技術創新和應用,支持培養網路安全人才,建立健全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提高網路安全保護能力。
《網路安全法》的出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它是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相關決策部署的重大舉措,是我國第一部網路安全的專門性綜合性立法,提出了應對網路安全挑戰這一全球性問題的中國方案。
此次立法進程的迅速推進,顯示了黨和國家對網路安全問題的高度重視,是我國網路安全法治建設的一個重大戰略契機。網路安全有法可依,信息安全行業將由合規性驅動過渡到合規性和強制性驅動並重。
(5)網路安全是國家規定的嗎擴展閱讀:
網路空間逐步成為世界主要國家展開競爭和戰略博弈的新領域。我國作為一個擁有大量網民並正在持續發展中的國家,不斷感受到來自現存霸主美國的戰略壓力。
這決定了網路空間成為我國國家利益的新邊疆,確立網路空間行為准則和模式已是當務之急。現代國家是法治國家,國家行為的規制由法律來決定。
《網路安全法》中明確提出了有關國家網路空間安全戰略和重要領域安全規劃等問題的法律要求,這有助於實現推進中國在國家網路安全領域明晰戰略意圖,確立清晰目標,釐清行為准則,不僅能夠提升我國保障自身網路安全的能力,還有助於推進與其他國家和行為體就網路安全問題展開有效的戰略博弈。
⑥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網路安全保護和什麼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確定
網路安全由國家網信部門負責。根據相關規定,國家網信部門負責統籌協調網路安全工作和相關監督管理工作。國務院電信主管部門、公安部門和其他有關機關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網路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網路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職責,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確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八條 國家網信部門負責統籌協調網路安全工作和相關監督管理工作。國務院電信主管部門、公安部門和其他有關機關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網路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網路安全保護和監督管理職責,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確定。
⑦ 國家實行網路安全什麼制度
法律分析:網路安全法中網路運行安全規定,國家實行網路安全等級制度。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
第十五條 國家建立和完善網路安全標准體系。國務院標准化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根據各自的職責,組織制定並適時修訂有關網路安全管理以及網路產品、服務和運行安全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國家支持企業、研究機構、高等學校、網路相關行業組織參與網路安全國家標准、行業標準的制定。
第十七條 國家推進網路安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鼓勵有關企業、機構開展網路安全認證、檢測和風險評估等安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