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數據的發展下,我國較為重視網路安全問題
——政策促進網路安全的發展
實際上,我國政府較為重視網路安全問題的發展,僅在2020-2021年,我國就發布了多條政策規范網路安全的發展。2021年3月份,國信辦發布《常見類型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必要個人信息范圍規定》,旨在洞謹規范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APP)收集個人信息行為,保障公民個人信息安全。
劃分常見類型APP的必要個人信息范圍,規定APP不得因為用戶不同意提供非必要個人信息,而拒絕用戶使用其基本功能服務。在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滴滴依然選擇了收集個人信息的行為是對我國網路安全的極大挑戰。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網路安全行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㈡ 為什麼關注網路安全問題
因為近幾年不斷的發生密碼泄露,個人信息泄露,網站服務中斷等重大問題,將網路安全,信息安全的問題不斷的展現在人們面前。
2020年4月27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安全部、財政部、商務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保密局、國家密碼管理局共12個部門聯合發布《網路安全審查辦法》,於2020年6月1日起實施 。
(2)網路安全對政府的影響擴展閱讀
(1)網路結構因素
網路基本拓撲結構有3種:星型、匯流排型和環型。一個單位在建立自己的內部網之前,各部門可能已建造了自己的區域網,所採用的拓撲結構也可能完全不同。在建造內部網時,為了實現異構網路間信息的通信,往往要犧牲一些安全機制的設置和實現,從而提出更高的網路開放性要求。
(2)網路協議因素
在建造內部網時,用戶為了節省開支,必然會保護原有的網路基礎設施。另外,網路公司為生存的需要,對網路協議的兼容性要求越來越高,使眾多廠商的協議能互聯、兼容和相互通信。
這在給用戶和廠商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帶來了安全隱患。如在一種協議下傳送的有害程序能很快傳遍整個網路。
㈢ 加強國家網路安全的重要意義
網路安全是一個關系國家安全和主權、社會的穩定、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的重要問題。其重要性,正隨著全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而變到越來越重要。「家門就是國門」,安全問題刻不容緩。
網路安全是一門涉及計算機科學、網路技術、通信技術、密碼技術、信息安全技術、應用數學、數論、資訊理論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學科。
網路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網路安全從其本質上來講就是網路上的信息安全。從廣義來說,凡是涉及到網路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和可控性的相關技術和理論都是網路安全的研究領域。
網路安全的具體含義會隨著「角度」的變化而變化。比如:從用戶(個人、企業等)的角度來說,他們希望涉及個人隱私或商業利益的信息在網路上傳輸時受到機密性、完整性和真實性的保護,避免其他人或對手利用竊聽、冒充、篡改、抵賴等手段侵犯用戶的利益和隱私, 訪問和破壞。
從網路運行和管理者角度說,他們希望對本地網路信息的訪問、讀寫等操作受到保護和控制,避免出現「陷門」、病毒、非法存取、拒絕服務和網路資源非法佔用和非法控制等威脅,制止和防禦網路黑客的攻擊。
對安全保密部門來說,他們希望對非法的、有害的或涉及國家機密的信息進行過濾和防堵,避免機要信息泄露,避免對社會產生危害,對國家造成巨大損失。
從社會教育和意識形態角度來講,網路上不健康的內容,會對社會的穩定和人類的發展造成阻礙,必須對其進行控制。
㈣ 網路安全法對我國互聯網有什麼影響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今年6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對我國互聯網影響如下:
一、等級保護制度越來越重要
現如今,諸如門戶網站等直接暴露在互聯網上的網站主要是公司和單位宣傳、辦事的窗口,內部系統種類繁多,而且多半涉及公民的隱私、敏感信息,或者涉及金融、財務等重要業務。而這些網站和系統往往缺乏基礎安全防護,容易導致網站和系統被黑客針對性攻擊、惡意入侵,導致系統被篡改或造成數據泄露。在公安部的主導下,多年以來開展的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工作已經取得顯著成效,開展等級保護測評、安全建設整改的系統越來越多,網路安全整體情況有了一定提升。
二、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實行重點保護
現階段,關鍵基礎設施、重點行業信息系統、國家社會層面的重大活動、政府機構的敏感信息,都屬於高級持續性威脅攻擊(APT)的主要目標。
三、網路產品、安全產品和服務規范化,符合國家標准
現階段,網路產品、安全產品和網路相關的服務,存在一些不符合國家標準的情況,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網路安全法》中明確網路產品、服務應當符合相關國家標準的強制性要求。網路關鍵設備和網路安全專用產品應當按照相關國家標準的強制性要求。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在網路產品采購,尤其是網路關鍵設備、網路安全專用產品等的采購,必須特別關注相關銷售產品是否符合國家標准,是否具有銷售許可,是否由具備資格的機構安全認證合格或者安全檢測符合要求;所選擇的網路服務、安全服務必須有相應符合國家標準的資質。
四、網信部門統籌協調安全監測預警和信息通報、應急處置等工作
以前,公安部、密碼局、銀監會、衛計委、互聯網應急中心等對各行業的網路安全保障工作基本上處於各自為政,缺乏必要的互相溝通。隨著《網路安全法》的出台,明確了國家網信部門負責統籌協調網路安全工作和相關監督管理工作,明確了網信部門與其他相關網路監管部門的職責分工。
五、關注網路信息安全
《網路安全法》第四章「網路信息安全」著重闡述了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原則和要求,相當於一部小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網路運營者建立健全用戶信息保護制度,對網路信息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的內容進行了規范。(文章觀點出自網域科技。受字數限制,供參考。)
㈤ 網路時代政府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5G時代新媒體應用下政府治理的機遇
( 一)政府決策智能化高效化
在決策管理模式層面, 5G技術使得政府決策轉變為「政府-媒體」協商模式。在決策執行過程方面,智能化新媒體可對決策議程全方位感知,對推動政府理性決策、拓寬公民政治 表達渠道起到積極作用。在決策成效評估層面,個體網路行為大數據能及時轉化為評估材料。
(二)公共服務個性化多元化
政府作為管理者利用政務APP以及移動互聯網泛在化的特點,將政務信息精準送達到個體手中。人工智慧的應用場景將進一步豐富,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機器人的應用將成為常態,個性化多元化的服務流程將節約辦事成本的同時提高辦事精準度。
(三)社會治理數據化精準化
社會治理是指通過相關機構科學採集信息,整合數據,改善決策,解決社會問題,提升社會管理能力。新媒體對個體進行了賦權,使得知情權和表達權得到保障。政府同樣可以合理利用新媒體進行數據搜集和整合,創新社會治理的手段,提升社會管理能力。
(四)輿論引導及時化靈活化
新媒體增加了網路社會中的意見領袖的聲音,並成為影響公共政策的重要力量,甚至引導著整個網路輿情走勢。另一方面,焦點事件發生後,新媒體可將網民的注意力迅速聚焦於焦點事件上,形成輿情聚合。政府可以用更加靈活的方式塑造公共文化,培育理性網路空間。
(五)形象建構互動化常態化
與時俱進的話語體系對政府形象傳播扮演重要角色。以社會事件為例,新媒體在事件的潛伏階段發揮著預警作用,加快事件的傳播速度,擴大事件的傳播范圍,保證社會公眾的知情權, 5G帶來融合傳播縱深發展,將推動政府形象傳播實現全方位、廣角度和多層次。
叄
5G時代新媒體應用對政府治理的挑戰
( 一)傳播主體日趨多樣化,網路素養參差不齊
由於政治、經濟、文化等地位差異,網民代表了社會中某些重要的群體但並不是所有階層,政府治理在收集網路信息的同時,要注意網路屬性的參差不齊,5G時代確保網民素養均衡化發展,縮小網路鴻溝,是政府治理面臨的主要問題。
(二)傳播內容富媒體化,監管難度進一步加大
不可忽視的是網民網路信息行為正在構成網路空間的數據,而這種數據是基於多樣化的個體採用富媒體化的形式進行生產的,對於治理者而言,內容的監管難度加大,這將引起治理方式的變化,亟需從政府主導轉變為政府與社會協同共治的數據管理模式。
(三)傳播媒介融合化,跨屏多屏沉浸傳播
5G時代沉浸傳播將成為主要形態,媒介依賴下新型「容器人」將會誕生,現有的以平面信息和人際傳播為主的內容監管審核機制和信息過濾技術,將難以滿足5G時代立體信息傳播的審核需求。基於新技術特點既要應對網路安全威脅,需要政府管理部門及早調整策略。
(四)受傳者更加個性化,主流媒體日漸式微
「網路化個人主義」的誕生,零散小量的個性化需求越來越被關注。從網路關系強弱來看,基於移動化的媒體屬於弱聯系傳播,弱連接意味著信任感不足,這對傳統政府信息的發布、傳播、管理帶來不可觸達或者不可接受的風險。
(五)傳播效果演算法化,信息繭房效應加劇
5G時代,網路內容可直接用來考察傳播效果,平台運用數據來了解用戶需求、優化內容生產、評估和預測傳播效果、 提升廣告收益等,卻加速了信息繭房效應,將會導致用戶接受 信息的迴音室效應增強,個人隱私面臨風險,這對政府治理提出新的問題和挑戰。
肆
5G時代新媒體應用下政府治理的調試
在新媒體形態變遷的環境下,治理調試可從以下方面展開。政策方面,對我國網路內容治理與監管的頂層設計與實現路徑,提出互聯網治理的對策思考,比如制定清晰的互聯網戰略、健全法律法規、改進監管方式等。平台層面,互聯網平台在網路社會扮演重要的角色,治理過程中應該加強網路平台運營的監管,提出網路內容平台治理的規制優化策略及風險預測預警體系。比較層面,需研究發達國家網路內容治理體系與監管模式,在政策解讀、治理模式、治理手段上進行全方位的探討,結合本土特色,面向國際社會,多元渠道推動新時代網路社會的治理。
㈥ 網路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網路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當今社會信息安全越來越受到重視是因為它己經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一個權重高的因素,
它直接關繫到國家的金融環境、意識形態、政治氛圍等各個方面,信息安全問題無憂,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也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資料拓展:
提升信息安全的技術方法
(1)信息流通過程中加密:通常信息在流通過程中,沒有安全措施,易失竊,毫無安全性可言。通過加密等技術的使用,大大減小信息在流通中失竊的機率。
例如,保密線路應用在有線通信中;激光通信等技術應用在無線通信中,這都是比較有效的防竊措施。
(2)電磁輻射控制技術在計算機中的應用:由於電磁輻射的存在,計算機上的信息,在較遠的地方使用相關專用的設備。
經分析技術就可以直接接收,擁有高超技術的黑客通過對電磁輻射的分析,竊取一些加密信息內容。
(3)防火牆的設置:防火牆是一種軟體的防護形式。防火牆有自己的防護條例,對通信數據的來源和途徑進行檢測,對於危險的網站或信息,會自動防禦,其防禦效果還是不錯的。
但從其防護方式上看,它是一種比較被動的防禦方式,只有外面有進攻,它才能發揮作用。網路安全
㈦ 政治,加強網路安全有何重要意義
政治安全,廣義上講是維護國家安全,狹義上講是維護執政黨及統治集團的安全。
網路安全有政治上的安全,如恐怖組織利用網路進行破壞活動、盜取國家政府組織政治、軍事、經濟機密;在言論受限制的國家,「反對黨」利用網路進行反執政黨宣傳、誹謗、造謠等等。也有經濟上的安全,如犯罪分子、黑客利用網路漏洞盜取電子商務財產和商業機密。也有文化生活的一般性安全,譬如黃、賭、毒;不良信息,垃圾廣告;個人隱私泄露及騷擾等。
因此,網路的安全安全應該是在這個意義上的安全:是保障國家的安全,是防止刑事犯罪的安全,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禁言」。這主要是立法的完善。畢竟,互聯網只是一種工具,它拉近了世界空間距離,促進了現代社會信息高速發展,給了每一個人話語權。不能因為菜刀也能殺人而禁用菜刀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