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安全設置 » 滴滴網路安全審查哪天結束
擴展閱讀
無線網路綁定密碼 2025-02-06 17:25:35
網路異常路線請求失敗 2025-02-06 17:23:14

滴滴網路安全審查哪天結束

發布時間: 2023-08-28 01:57:23

Ⅰ 「滴滴出行」審查未結束,App下架不等於結果,還有3家也列入審查

近日,滴滴出行APP被下架的消息傳遍了全國上下,引起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很多人對於APP下架和網路安全審查這兩個有一定誤解。另外,「運滿滿」、「貨車幫」以及「BOSS直聘」三款APP軟體同樣被列入審查對象。


那麼,下面跟大家「復習」下事件的起始:


6月30日,滴滴出行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後被爆出「數據打包上市」消息;

7月2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對滴滴出行啟動網路安全審查,也是我國首次對企業啟動網路安全審查,新用戶無法注冊;

7月4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出公告,滴滴出行APP下架,進行整改,原因為存在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


在昨天APP下架的消息出來之後,很多人都認為這是的7月2日啟動網路安全審查之後所產生的處罰或者是結果,但實際上這兩個屬於兩回事,網路安全審查並沒有完全結束。


那麼,APP下架和網路安全審查的「正解」是啥呢?


網路安全審查



此次對滴滴出行審查的依據法律是《國家安全法》和《網路安全法》,而網路安全審查的流程是有相關的法規規定,也就是《審查辦法》,根據其裡面規定,網路安全審查通常情況下在30個工作日內完成初步審查,情況復雜的可以延長15個工作日。在初步的審查得出初步的結果之後,還需要把審查結果向成員單位(12個部委機構)和相關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保護工作部門徵求意見。意見一致,則將結論通知企業運營者;意見不一致,進入到特別審查程序,需要45個工作日甚至更長。


APP下架



從昨天的公告便能看出,APP下架的原因是處於存在違法違規收集個人信息,而導致會出現APP下架相關法律是依據《網路安全法》,由此也可以看出APP下只是網路安全審查中的一環,不相同但是有相關聯系。此外,根據《移動互聯網應用程序個人信息保護管理暫行規定(徵求意見稿)》),被下架的App在40個工作日內不得通過任何渠道再次上架,被下架的App完成整改,完善技術和管理機制並作出企業自律承諾後,才可向作出下架要求的監督管理部門申請恢復上架。



從時間和處理過程來看,APP下架和被網路安全審查是兩個不同的概念,APP下架僅僅是在初步網路安全審查中,發現了問題,從而進行的一個保證性的「操作」,一方面是為了及時防止更多的個人信息被收集到,一方面是保證接下來的更加深入的審查工作能夠更加好的進行,因為如果不斷有新數據,在一定程度上會打亂審查的節奏。


因此,APP下架其實算是小事情,大事件才是7月2日啟動的網路安全審查,也就是說對滴滴出行的網路安全審查並沒結束,APP下架自然不是最終的結果。如果後續的審查結果更為嚴重,那麼很有可能會對滴滴出行的業務進行限制或者強制重大改革。


滴滴出行的大資料庫到底有多重要?


滴滴出行作為國內打車軟體中的龍頭大佬,其資料庫的龐大自然是不用多想的。滴滴出行因為也業務的原因,其數據主要收集到個人出行數據,道路交通數據。



或許很多人覺得這兩項數據並沒有什麼呀,也就是個人出行信息和繪制地圖罷了。但實際上並不是那麼簡單,普通人所能查到,看到的地圖都是經過國家批准才會公布的,無論是網路地圖,高德地圖等等都是經過相關部門審查,一些涉及到國家安全的信息是不會出現在能看到的地圖上。



而因為滴滴出行業務的關系,其能夠收集到非常多大部分人所不知道的信息,這些信息或許包括了公共通信、信息服務、能源、交通、水利、金融、公共服務、電子政務等重要行業和領域,而這些數據涉及到國家安全,一旦這些數據信息泄露,遭到了破壞,對於國家安全、 社會 安定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威脅。


在2015的時候,滴滴大數據曾經發布了一篇文章,該文章中對國家各部委的人員出行規律進行了公布,包括了中央紀委、公安部,國土資源部、外交部、教育部、商務部等等,並且從其數據得出了結論,「加班最狠——國土資源部」,「24小時無休——公安部」等等。


或許在當年看起來還是挺有趣的,但是結合現在所發生的時間來看,事件便不是有趣那麼簡單了。由此可見,在滴滴大資料庫中,包含眾多普通人所看不到,了解不到的數據信息,而這些數據信息大部分都包含重要數據(包括軍事管理區、國防科工等涉及國家秘密的單位、縣級以上黨政機關等重要敏感區域的人流車流數據,高於國家公開發布地圖精度的測繪數據, 汽車 充電網的運行數據,道路上車輛類型、車輛流量等數據,包含人臉、聲音、車牌等的車外音視頻數據,以及其他可能影響國家安全、公共利益的數據,均屬於重要數據的范圍)。



因此,其實如果沒有人爆料,滴滴出行在「漂亮國」上市,為了防止重要數據的出境安全風險,很大概率也會被啟動網路安全審查。值得一提的是,滴滴出行並非個案,在7月5日,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公告對「運滿滿」「貨車幫」「BOSS直聘」啟動網安審查。這意味著,往後對於個人信息收據企業,APP將會在嚴管監控下運營,而從9月1日起,《數據安全法》也將會全面實施。


寫在最後


無論是APP還是企業都是相連的,還是昨天所說的,任何企業都要遵守法律。特別是如今這個數據時代,大數據成為了大部分企業收益的重要基礎,如何保證資料庫的安全性是如今這些到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企業所應該考慮的。

Ⅱ 「滴滴們」的下架之謎

7月2日晚,國家網信辦突然發布關於對「滴滴出行」啟動網路安全審查的公告。2天之後,滴滴App因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被下架。

7月5日,國家網信辦再發通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按照《網路安全審查辦法》,對「運滿滿」「貨車幫」「BOSS直聘」實施網路安全審查,審查期間停止新用戶注冊。

短短3天之間,互聯網圈風雲突變,風聲鶴唳。

這次的事件挺嚴重,但又有點出乎意料。

國家網信辦的公告提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網路安全審查辦法》三條法規。其中,《網路安全審查辦法》剛剛在6月1日起正式實施,這幾位被點名的是《網路安全審查辦法》正式實施第一案,可謂是意義非凡。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就更不用說了,攤上的基本都是大事。

但另一方面,公告中提到的「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卻又真是個挺常見的「違規問題」。有點類似「感冒」在疾病界的地位,說起來確實是一種病,但因為太過普遍,大家又都不把它當回事。

工信部針對APP侵害用戶權益的專項整治行動幾乎就沒停過。騰訊、京東、網路、抖音、快手、360,所有我們耳熟能詳的互聯網大廠們,幾乎都因為「違規收集個人信息」被點名批評過。

2019年11月到2020年7月,在工信部的APP侵害用戶權益專項整治行動中,一共檢測了超過8萬餘款APP,其中8000餘款APP有「違規手機用戶信息」的情況存在,又有478家收到了工信部正式下發的整改函。你看,10%左右的違規率以及8000餘個的違規數量,真的挺普遍。

結果那一次工信部的專項正式行動剛結束,7月16日央視「3·15」晚會又報道了關於SDK違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問題。

於是工信部又展開了近三個月的專項整治行動,這一次進一步擴大了范圍,對國內用戶使用率較高的44萬款APP進行了檢測,最後工信部責令其中的1336款違規APP進行整改,公開通報377款整改不到位的APP,最後又下架了94款拒不整改的APP。

就是因為「違規收集用戶個人信息」這事實在是太普遍,所以這次如此大張旗鼓的處理「滴滴們」,才顯得如此特別。

有好事者發現這四款App的一個共同特點是都剛剛於6月在美國上市。其中BOSS直聘於6月11日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貨車幫、運滿滿所屬的滿幫集團於6月22日在紐交所上市;滴滴則是於6月30日在紐交所掛牌。

以此為據,有人認為這次的事件是針對在美上市的中國 科技 公司。甚至有陰謀論者認為,6月23日突然在上市前一天宣布暫停IPO流程的社交平台Soul,也是因為提前嗅到了什麼氣息,才突然暫停IPO。

但與此結論相悖的是。每日優鮮和叮咚買菜這兩大生鮮電商也都是在6月分別登陸了納斯達克和紐交所。至今雖然股價一直像坐過山車一樣,但總歸沒有經受審查。

也有人認為,該事件針對的是「被海外資本控股的中國 科技 公司」。

這種推論似乎有一些道理。畢竟滴滴目前最大的兩位大股東分別是持股21.5%的日本軟銀和持股12.8%的美國Uber,兩大海外資本持股超過了三分之一。滴滴那名叫Adrian Perica,曾擔任過美國軍官的獨立董事,更是在網上被扒了個乾乾凈凈。

而貨車幫、運滿滿所屬的滿幫集團最大的大股東也是日本軟銀,並且軟銀20.3%的持股量,也遠超於第二大股東紅杉中國的6.6%和第三大股東全明星投資基金的4.5%。

基於此,甚至有人認為是「被軟銀控股的中國 科技 公司」出現了問題,畢竟前者現在還是阿里巴巴最大的股東。

這種說法當然沒什麼道理,因為BOSS直聘的股權結構就是中國人直接控股。其最大的機構股東分別是今日資本旗下CTG Evergreen,持股14.7%,以及騰訊全資子公司Image Frame,持股12.2%。除此之外,今日資本的創始人兼總裁徐新個人還持有BOSS直聘14.7%的股權。

顯然,BOSS直聘是徐新個人控股的,與海外投資機構沒什麼關系,與軟銀更毫無關聯。鑒於徐新個人還擔任中華英才網的董事長,其控股BOSS直聘就更顯得合情合理了起來。

如果了解中國 科技 上市公司的股權機構,就會知道大股東與經營權並沒不一定劃等號。

從阿里巴巴通過合夥人制度上市以來,「同股不同權」就成了中國 科技 公司與大股東之間的「日常安排」。以阿里巴巴為例,如今日本軟銀依舊是阿里巴巴最大的股東,並且股權在20%以上,而馬雲和蔡崇信二人合計僅持有阿里巴巴5.8%的股份。但依靠「同股不同權」條款,馬雲等阿里巴巴高管在行使投票權時,一票頂好幾票,仍然可以牢牢把控公司經營權。

滴滴的情況與阿里差不多。雖然滴滴創始人兼CEO程維只持股7%,總裁柳青只持股1.7%,但程維和柳青兩人加起來卻有超過48%的投票權,如果再算上其他滴滴高管,整個滴滴管理層的投票權是超過50%的,並不存在被外方資本控制的情況。

在我看來,大家把這事情想的太過復雜了。滴滴們被處罰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收集個人信息」上。問題來了,那麼多互聯網公司都執著於「收集用戶信息」,並且還都屢教不改,究竟是圖啥呢?

1.個人信息可以讓大數據幫助企業作出決策

「收集個人信息」最初也是最美好的初衷,其實是輔助企業做出決策,以更好地服務用戶。沃爾瑪「啤酒和尿布」的故事之所以一直被人津津樂道,也是因為其帶給了我們無限的期待。當年沃爾瑪在分析消費者購物行為時發現,男性顧客在購買嬰兒尿片時,常常會順便搭配幾瓶啤酒。於是沃爾瑪嘗試將啤酒和尿布擺在一起進行促銷,結果大獲成功,尿布和啤酒的銷量全都大幅增加。

互聯網公司可以收集到的個人信息顆粒度顯然不是沃爾瑪可以比擬的。所以理論上,通過「個人信息收集」,互聯網公司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加「貼心」的服務。

2.通過收集用戶信息而得到的用戶畫像,是互聯網廣告的「核心賣點」

根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達到5292億元。 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自然會令企業「無所不用其極」。

而無論是CPM、CPC、CPS等傳統互聯網廣告模式,還是以RTB為代表的程序化廣告模式,售賣的核心其實並不是廣告位,而是訪問這個廣告位的用戶。

具體來說,RTB廣告的購買流程大概是這樣的:今晚我正在瀏覽某門戶網站的新聞頁面。這個時候,RTB系統會給廣告主們發出這樣一條信息「有一個25-35歲男性,生活在北京,對 體育 、 游戲 和二次元感興趣,過去兩個月經常在網上購買水果,還買過一個手機。有沒有誰想要買他正在訪問的頁面廣告位?」後台對我感興趣的廣告主們就會通過系統出價,隨後系統會根據廣告主們的出價,選出最適合的廣告主。最終,RTB系統會在100毫秒內將廣告展示到我所打開的網頁中。

顯而易見,RTB廣告的核心就是獲取我的用戶畫像。而這必須通過收集個人信息才能獲得。

3.個人數據收集是大數據殺熟的「溫床」

如果說互聯網廣告還屬於個人信息數據的「合法」利用。那麼大數據殺熟就是真正的涉嫌違法了。

簡單來說,大數據殺熟就是互聯網平台通過分析收集到的用戶信息,對不同用戶採取不同定價的行為。

大數據殺熟被人們所熟知是在2018年初。那一年 科技 日報發布了一篇文章《大數據殺熟:300元的酒店房價,老客戶卻要380元!》,讓大數據殺熟第一次暴露在大眾視野內。

隨後,不斷有網友爆料,發現在攜程、美團等平台消費時,出現「針對新用戶的售價比針對老用戶的售價便宜」的情況。2021年,復旦大學一名教授發布了《2020打車軟體出行狀態調研報告》,指出「手機價位越高越容易被更貴的車型接單,且蘋果手機用戶的優惠力度明顯低於非蘋果手機用戶」。大數據殺熟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相關研究顯示,大數據殺熟確實能為企業帶來可觀的利潤。美國學者Benjamin Shiller曾經進行過一項研究,發現如果奈飛採用傳統人口統計資料的個性化定價方法,能夠增加0.3%的利潤,而如果根據用戶信息,用演算法計算出用戶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利潤可以增加14.55%。

還好,中國日漸猖獗的大數據殺熟正在被「叫停」。明年1月1日即將實行的《深圳經濟特區數據條例》規定「企業不得通過數據分析,無正當理由對交易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實施差別待遇。違法者情節嚴重的,處上一年度營業額5%以下罰款,最高不超過5000萬元」。

而市場監管總局近日發布的《價格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規定(修訂徵求意見稿)》,也是對大數據殺熟做出明確處罰標准。

4.不到兩分錢一條的個人信息

和其他具備「商品」屬性的東西一樣,個人信息當然也能賣錢。

北京藝術家鄧玉峰此前曾在武漢展出過一場名為《秘密》的個人展覽。展覽的展品是鄧玉峰個人從黑市購入的34.6萬條武漢市民個人信息,總計花費5000元,平均不到兩分錢一條。

這是我可以得到的最精確的個人信息價格。很便宜,也很可怕。

至於說被下架的「滴滴們」到底用這些收集來的信息做了什麼?又是因何涉嫌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也許只能坐看事態發展了。

Ⅲ 滴滴打車是不是倒閉了

截到2021年7月,滴滴打車沒有倒閉,但滴滴APP被下架整改了。

2021年7月2日晚滲臘,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發文宣布對滴滴出行啟動網路出行安全審查。這是國家首次對企業啟動網路安全審查,一時間,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公告稱,為防範國家數據安全風險,維護國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差晌國網路安全法》,網路安全審查辦公室按照《網路安全審查辦法》,對「滴滴出行」實施網路安全審查。為配合網路安全審查工作,防範風險擴大,審查期間「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戶注冊。

7月4日國家網信辦消息,根據舉報,經檢測核實,「滴滴出行」App存在嚴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相關規定,通知應用商店下架「滴滴出行」App,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嚴格按照法律要求,參照國家有關標准,認真整改存在的問題,切實保障廣大用戶個人信息安全。

美團、高德、T3「圍獵」滴滴

滴滴APP全網下架,讓其他網約車平台看到了「機會」,一場針對滴滴的「圍獵」已無聲展開。「7月8日就收到了美團打車的簡訊,邀請進行車主注冊。」北京一位「星徽出行」的網約車司機告訴《中國企業家》,他和身邊不少司機朋友都收到了美團的邀請。美團打車公眾號顯示,包括上海、北京、南京、惠州、泉州等虛喊鋒34座城市均在招募美團打車司機。

隨著「美團快車」在更多城市上線及招募司機,美團也在7月9日重新上線了曾於2019年5月下架的「美團打車」APP。

另外,高德在近期宣布啟動「暑期免佣季」,推出新手司機免佣和高峰期免佣活動,參與的網約車平台將超過100家。T3出行、曹操出行、首汽約車等也都推出了打車優惠券。

Ⅳ 對滴滴的審查是否結束中央網信辦對此作何回應

滴滴的審查還沒有結束,必須要保證每一個消費者的人身安全。中央網信對此作出的回應,要求每一個滴滴司機都要熟悉法律法規。不可以出現非法經營的狀態,否則一經發現一定會被控制住。平台是統一開放的,不會把最初的決心改變。有的人會私下對客戶收取錢財,處於一種典型的欺詐。客戶可以通過平台對其進行舉報,讓滴滴司機得到應有的懲罰。一定要將中央網信說的話記在心中,否則的話最終受到傷害的是自身。

總的來說中央網信做出如此改變,其實也是替每一個客戶著想。希望大家可以科學用車合理用車,用科技的方便保證每個人的人身安全。有的人夜晚坐車的時,內心會非常害怕。總覺得危險會降臨在自己的身邊,有了網路安全的保障並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有關部門有義務和責任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屬實是讓人覺得開心。每個人都一定要將法律牢牢記在心中,才是對自己最好的保護。

Ⅳ 滴滴公司調查結果,滴滴審查還剩多少

滴滴公司仍然處於網路安全審查階段,結構仍然沒有出來。目前滴滴還處於下架整改狀態,拒絕新用戶和新司機注冊。很多用戶都在關注滴滴什麼時候能恢復上線,只要整改結果符合要求並且公司還在的話,重新上線那是指日可待的。

但話又說回來,滴滴從2018年開始惡性事件一直沒停。從兩名女性被害到順風車業務線下,再到桔視監控的安裝、壓榨司機高額提成等,每一件都把滴滴推到風口浪尖。目前的非法收集個人信息,泄漏出行數據等嫌疑,更是給了滴滴以重拳,回想起來滴滴重新上線也著實會很困難。

滴滴審查還剩多少天?
這個很難說得准,畢竟滴滴所涉及的事件比較復雜。到目前為止,滴滴從下架審查至今將近3個月,而對於初步審查來看,基本會在30個工作日內完成,情況復雜的應當延長15個工作日。滴滴顯然已經超過了這個期限,如果已經進入了特別審查階段,那麼基本要在45天內完成,情況嚴重的可以適當延長。

從初步審查到特備審查階段大多在90天左右,而滴滴審查至今在時間上也相差無幾,相信距離結果水落石出之日,並不會太遠。但具體還要多久就說不準了,畢竟此次審查涉及國家多個部門聯合進行,牽扯較多時間很長些許也實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