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網路安全法》的規定,國家實行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二十一條、國家實行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網路運營者應當按照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護義務,保障網路免受干擾、破壞或者未經授權的訪問,防止網路數據泄露或者被竊取、篡改等。根據《網路安全法》的規定,國家實行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二十一條、國家實行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網路運營者應當按游搜乎照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護義務,保障網漏脊絡免受干擾、破壞或者未經授權的訪問,防止網路數據神悉泄露或者被竊取、篡改等。根據《網路安全法》的規定,國家實行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二十一條、國家實行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網路運營者應當按照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護義務,保障網路免受干擾、破壞或者未經授權的訪問,防止網路數據泄露或者被竊取、篡改等。
② 國家實行網路安全什麼制度
國家實行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
網路安全等級保護是指對國家秘密信息、法人和其他組織及公民的專有信息以及公信息和存儲、傳輸、處理這些信息的網路資源及功能組件分等級實行安全保護,對網路中使用的安全技術和管理制度實行按等級管理,對網路中發生的信息安全事件分等級響應、處置。
隨著時間流逝,等級保護制度也在逐漸發展,其對定級指南、基本要求、實施指南、測評過程指南、測評要求、設計技術要求等標准進行了進一步修訂和完善,以滿足了新形勢下等級保護工作的需要。《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於2016年11月7日通過,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
一、《網路安全法》對我國互聯網影響如下:
1、等級保護制度越來越重要
現如今,諸如門戶網站等直接暴露在互聯網上的網站主要是公司和單位宣傳、辦事的窗口,內部系統種類繁多,而且多半涉及公民的隱私、敏感信息,或者涉及金融、財務等重要業務。而這些網站和系統往往缺乏基礎安全防護,容易導致網站和系統被黑客針對性攻擊、惡意入侵,導致系統被篡改或造成數據泄露。在公安部的主導下,多年以來開展的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測評工作已經取得顯著成效,開展等級保護測評、安全建設整改的系統越來越多,網路安全整體情況有了一定提升。
2、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實行重點保護
現階段,關鍵基礎設施、重點行業信息系統、國家社會層面的重大活動、政府機構的敏感信息,都屬於高級持續性威脅攻擊(APT)的主要目標。
3、網路產品、安全產品和服務規范化,符合國家標准
現階段,網路產品、安全產品和網路相關的服務,存在一些不符合國家標準的情況,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網路安全法》中明確網路產品、服務應當符合相關國家標準的強制性要求。網路關鍵設備和網路安全專用產品應當按照相關國家標準的強制性要求。在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在網路產品采購,尤其是網路關鍵設備、網路安全專用產品等的采購,必須特別關注相關銷售產品是否符合國家標准,是否具有銷售許可,是否由具備資格的機構安全認證合格或者安全檢測符合要求;所選擇的網路服務、安全服務必須有相應符合國家標準的資質。
4、網信部門統籌協調安全監測預警和信息通報、應急處置等工作
以前,公安部、密碼局、銀監會、衛計委、互聯網應急中心等對各行業的網路安全保障工作基本上處於各自為政,缺乏必要的互相溝通。隨著《網路安全法》的出台,明確了國家網信部門負責統籌協調網路安全工作和相關監督管理工作,明確了網信部門與其他相關網路監管部門的職責分工。
5、關注網路信息安全
《網路安全法》第四章「網路信息安全」著重闡述了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原則和要求,相當於一部小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明確網路運營者建立健全用戶信息保護制度,對網路信息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的內容進行了規范。
二、網路安全主要有系統安全、網路的安全、信息傳播安全、信息內容安全。具體如下:
1、系統安全
運行系統安全即保證信息處理和傳輸系統的安全,側重於保證系統正常運行。避免因為系統的崩演和損壞而對系統存儲、處理和傳輸的消息造成破壞和損失。避免由於電磁泄翻,產生信息泄露,干擾他人或受他人干擾。
2、網路的安全
網路上系統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戶口令鑒別,用戶存取許可權控制,數據存取許可權、方式控制,安全審計。安全問題跟踩。計算機病毒防治,數據加密等。
3、信息傳播安全
網路上信息傳播安全,即信息傳播後果的安全,包括信息過濾等。它側重於防止和控制由非法、有害的信息進行傳播所產生的後果,避免公用網路上大雲自由傳翰的信息失控。
4、信息內容安全
三、維護網路安全的工具
網路上信息內容的安全側重於保護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和完整性。避免攻擊者利用系統的安全漏洞進行竊聽、冒充、詐騙等有損於合法用戶的行為。其本質是保護用戶的利益和隱私。
維護網路安全的工具有VIEID、數字證書、數字簽名和基於本地或雲端的殺毒軟體等構成。
1、Internet防火牆
它能增強機構內部網路的安全性。Internet防火牆負責管理Internet和機構內部網路之間的訪問。在沒有防火牆時,內部網路上的每個節點都暴露給Internet上的其它主機,極易受到攻擊。這就意味著內部網路的安全性要由每一個主機的堅固程度來決定,並且安全性等同於其中最弱的系統。
2、VIEID
在這個網路生態系統內,每個網路用戶都可以相互信任彼此的身份,網路用戶也可以自主選擇是否擁有電子標志。除了能夠增加網路安全,電子標志還可以讓網路用戶通過創建和應用更多可信的虛擬身份,讓網路用戶少記甚至完全不用去記那些煩人的密碼。
3、數字證書
CA中心採用的是以數字加密技術為核心的數字證書認證技術,通過數字證書,CA中心可以對互聯網上所傳輸的各種信息進行加密、解密、數字簽名與簽名認證等各種處理,同時也能保障在數字傳輸的過程中不被不法分子所侵入,或者即使受到侵入也無法查看其中的內容。
法律依據
《網路安全法》
第二十一條 國家實行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網路運營者應當按照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護義務,保障網路免受干擾、破壞或者未經授權的訪問,防止網路數據泄露或者被竊取、篡改:
(一)制定內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確定網路安全負責人,落實網路安全保護責任;
(二)採取防範計算機病毒和網路攻擊、網路侵入等危害網路安全行為的技術措施;
(三)採取監測、記錄網路運行狀態、網路安全事件的技術措施,並按照規定留存相關的網路日誌不少於六個月;
(四)採取數據分類、重要數據備份和加密等措施;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
③ 網路安全等級保護詳細解讀20標准
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已經成為網路安全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為了更好地保護網路安全,安全管理部門制定了20項網路安全等級保護標准,以棚消確保網路安全。本文將對這20項標准進行詳細解讀,以便更好地保護網路安全。
1.1 網路安全等級保護的定義
網路安全等級保護是指採取技術、管理和組織措施,以確保網路安全的一種安全保護措施。它的目的是確保網路系統的安全性,防止網路系統受到未經授權的訪問、破壞和濫用。
1.2 網路安全等級保護的20項標准
網路安全等級保護的20項標准包括:
(1)安全策略:組織應制定安全策略,明確網路安全的目標、責任和范圍,並定期審查和更新安全策略。
(2)安全管理:組織應建立安全管理機制,確定安全管理職責,制定安全管理規定,實施安全管理措施,定期審查和更新安全管理機指搭制。
(3)安全審計:組織應定期審計網路安全狀況,發現安全漏洞,並採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隱患。
(4)安全維護:組織應定期對網路系統進行維護,確保網路系統的正常運行。
(5)安全防護:組織應採取有效的安全防護措施,防止網路系統受到未經授權的訪問、破壞和濫用。
(6)安全培訓:組織應定期對員工進行安全培訓,使員工充分了解網路安全的重要性,並能夠正確使用網路系統。
(7)安全檢測:組織應定期對網路系統進行安全檢測,及時發現安全漏洞,並採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隱患。
(8)安全評估:組織應定期對網路系統進行安全評估,評估網路系統的安全性,並採取有效措施提高網路安全性。
(9)安全控制:組織應建立安全控制機制,確定安全控制職責,制定安全控制規定,實施安全控制措施,定期審查和更新安全控制機制。
(10)安全監控:組織應建立安全監控機制,定期監控網路系統的安全狀況,及時發現安全漏洞,並採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隱患。
(11)安全等級保護:組織應建立安全等級保護機制,確定安全等級保護職責,制定安全等級保護規定,實施安全等級保護措施,定期審查和更新安全等級保護機制。
(12)安全策略實施:組織應定期實施安全策略,確保網路系統的安全性,防止網路系統受到未經授權的訪問、破壞和濫用。
(13)安全策略評估:組織應定期評估安全策略,評估安全策略的有效性,並採取有效措施提高安全策略的有效性。
(14)安全策略審計:組織應定期審計安全策略,發現安全漏洞,並採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隱患。
(15)安全策略維護:組織應定期對安全策略進行維護,確保安全策略的正常運行。
(16)安全策略防護:組織應採取有效的安全策略防護措施,防止網路系統受到未經授權的訪問、破壞和濫用。
(17)安全策略培訓:組織應定期對員工進行安全策略培訓,使員工充分了解安全策略的重要性,並能夠正確使用安全策略。
(18)安全策略檢測:組織應定期對安全策略進行檢測,及時發現安全漏洞,並採取有效措施消除安全隱患。
(19)安全策略評估:組織應定期對安全策略進行評估,評估安全策略的有效性,並採取有效措施提高安全策略的有效性。
(20)安全策略控制:組織應建立安全策略控制機制,確定安全策略控制職責,制定安全策略控制規定,實施安全策略控制措施,定期審查和更新安全策略控制機制。
2. 網路安全等級保護的重要性
網路安全等級保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確保網路安全的重要手段。網路安全等級保護的20項標准,既可以防止網路系統受到未經授權的訪問、破壞和濫用,又可以提高網路系統的安全性,保護網路系統的安全。
網路安全等級保護的20項標准,可以幫助組織建立安全管理機制、安全控制機制、安全等級保護機制鏈逗知和安全策略控制機制,以確保網路安全。此外,組織還可以通過定期審計、安全檢測、安
④ 規定網路安全等級保護指導思想原則和要求
等級保護在貫徹落實過程中,必定有一定的原則需要遵守,今天,我們通過對比和中有關描述,來看一下有關原則哪些是一如既往不變的部分,哪些是在不斷發展中拓展出來的內容。有關貫徹落實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原則,最要由《關於印發的通知》公通字[2004]66號文提出。下面看具體內容:
貫徹落實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原則(等級保護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堅持自主定級、自主保護的原則,對信息系統分等級進行保護,按標准進行建設、管理和監督。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明確責任,共同保護。通過等級保護,組織和動員國家、法人和其他組織、公民共同參與信息安全保護工作;各方主體按照規范和標准分別承擔相應的、明確具體的信息安全保護責任。
(2)依照標准,自行保護。國家運用強制性的規范及標准,要求信息和信息系統按照相應的建設和管理要求,自行定級、自行保護。
(3)同步建設,動態調整。信息系統在新建、改建、擴建時應當同步建設信息安全設施,保障信息安全與信息化建設相適應。因信息和信息系統的應用類型、范圍等條件的變化及其他原因,安全保護等級需要變更的,應當根據等級保護的管理規范和技術標準的要求,重新確定信息系統的安全保護等級。等級保護的管理規范和技術標准應按照等級保護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適時修訂。
(4)指導監督,重點保護。國家指定信息安全監管職能部門通過備案、指導、檢查、督促整改等方式,對重要信息和信息系統的信息安全保護工作進行指導監督。
國家重點保護涉及國家安全、經濟命脈、社會穩定的基礎信息網路和重要信息系統,主要包括:國家事務處理信息系統(黨政機關辦公系統);財政、金融、稅務、海關、審計、工商、社會保障、能源、交通運輸、國防工業等關繫到國計民生的信息系統:教育、國家科研等單位的信息系統;公用通信、廣播電視傳輸等基礎信息網路中的信息系統:網路管理中心、重要網站中的重要信息系統和其他領域的重要信息系統。
安全等級保護基本模型
貫徹落實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原則(等級保護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工作應當按照主動防禦、整體防控、突出重點、綜合保障的原則,重點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和其他涉及國家安全、國計民生、公共利益的網路的運行安全和數據安全。網路運營者在網路建設過程中,應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運行網路安全保護、保密和密碼保護措施。國家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堅持分等級保護、分等級監管的原則,對網路分等級進行保護,按標准進行建設、管理和監督。在落實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中,還應遵循以下幾點要求:
一是明確責任,共同保護。通過等級保護,組織和動員國家、法人和其他組織、公民共同參與網路安全保護工作;各方主體按照規范和標准分別承擔相應的、明確具體的網路安全保護責任。
二是依照標准,開展保護。國家運用強制性法律及規范標准,要求網路運營者按照網路安全建設和管理要求,科學准確定級,實施保護策略和措施。
三是同步建設,動態調整。網路在新建、改建、擴建時應當同步建設網路安全設施,保障網路安全與信息化建設相適應。因網路的應用類型、范圍等條件的變化及其他原因,安全保護等級需要變更的,應當根據等級保護的管理規范和技術標準的要求重新確定其安全保護等級。等級保護的管理規范和技術標准應按照等級保護工作開展的實際情況適時修訂。
四是指導監督,重點保護。國家指定網路安全監管職能部門通過備案、指導、檢查、督促整改等方式,對網路安全保護工作進行指導監督。國家重點保護涉及國家安全、經濟命脈、社會穩定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主要包括: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物聯網、行業專網等網路基礎設施;各行業、各部門、各單位的指揮調度、內部辦公、管理控制、生產作業、公眾服務等業務信息系統和網站;能源、交通、水利、市政等領域的工業控制系統;互聯網企業的網路平台、重要業務系統和網站;數據中心、大數據服務平台、雲計算服務平台、智能設備設施及數據資源;其他關系國家安全、社會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的網路和信息系統。
這個原則最早是由《關於印發
的通知》公通字[2004]66號文提出,等級保護即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原則與等級保護在文字上描述有一定的出入,不過有關原則和指示精神是一脈相承一以貫之的。從66號文我們看到,文件將安全等級保護制度是國家在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發展過程中,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公共利益,保障和促進信息化建設健康發展的一項基本制度。實行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能夠充分調動國家、法人和其他組織及公民的積極性,發揮各方面的作用,達到有效保護的目的,增強安全保護的整體性、針對性和實效性,使信息系統安全建設更加突出重點、統一規范、科學合理,對促進我國信息安全的發展將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有關《關於印發
的通知》公通字[2004]66號文五個「有利於」在以前的公眾號文章中已經簡單說過,見《等保重要政策文件66號文明確四個責任》。總體來講,保障網路(信息)安全,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利益和社會穩定,仍然是當前信息化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
⑤ 國家實行的網路安全保護制度是
國家《網路安全法》規定國家實行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標志著從1994年的國務院條例(國務院令第147號)上升到國家法律;標志著國家實施十餘年的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進入2.0階段;標志著以保護國家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為重點的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依法全面實施。
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是新時期國家網路安全的基本制度、基本國策,我們將構建網路安全等級保護新的法律和政策體系、新的標准體系、新的技術支撐體系、新的人才隊伍體系、新的教育訓練體系和新的保障體系。
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進入2.0時代,其核心內容:
一是將風險評估、安全監測、通報預警、案事件調查、數據防護、災難備份、應急處置、自主可控、供應鏈安全、效果評價、綜治考核等重點措施全部納入等級保護制度並實施;
二是將網路基礎設施、信息系統、網站、數據資源、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工控系統、公眾服務平台、智能設備等全部納入等級保護和安全監管;
三是將互聯網企業的網路、系統、大數據等納入等級保護管理,保護互聯網企業健康發展。家實行網路安全保護制度是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
法律依據:
《網路安全法》第二十一條國家實行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網路運營者應當按照網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要求,履行下列安全保護義務,保障網路免受干擾、破壞或者未經授權的訪問,防止網路數據泄露或者被竊取、篡改:
(一)制定內部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確定網路安全負責人,落實網路安全保護責任;
(二)採取防範計算機病毒和網路攻擊、網路侵入等危害網路安全行為的技術措施;
(三)採取監測、記錄網路運行狀態、網路安全事件的技術措施,並按照規定留存相關的網路日誌不少於六個月;
(四)採取數據分類、重要數據備份和加密等措施;
(五)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