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們如何保障個人信息安全,個人信息應該如何保護
一、賬號密碼安全
1、注冊賬戶時,「節約」使用個人信息,如必須填寫個人信息,盡可能少提供個人信息。
2、按一定的標准或模式分級分類設置密碼並保證重要賬戶的獨立性。密碼設置可依照密碼模型。
3、第三方平台的支付密碼不要與銀行卡的密碼相同。
4、在手機上被要求輸入銀行卡密碼時要格外小心,盡量不要在非官方的APP上輸入密碼。
二、互聯網外信息安全
1、不泄露。為了便民及辦證、辦卡而需要登記個人信息的商家、培訓班、銀行、電信等單位,必須要保護好市民的個人信息,切勿將個人信息非法轉讓出售。
2、手機、身份證、銀行卡盡量不要放在一起,避免同時丟失造成損失。
3、不相信。不要相信街頭各種不規范的市場調查,如確實需要協助調查,切勿填寫自己真實的個人身份信息,以防被陌生人利用。
(1)網路安全法知識培訓考試題擴展閱讀:
個人信息安全法律法規:
2017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以下簡稱《網路安全法》)正式施行。
《網路安全法》規定,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針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痛點,《網路安全法》在信息收集使用、網路運營者應盡的保護義務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
比如,網路運營者不得泄露、篡改、毀損其收集的個人信息,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但是經過處理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針對取證難、追責難的困局,《網路安全法》還明確了網路信息安全的責任主體,確立了「誰收集,誰負責」的基本原則。
2017年10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11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
大眾網-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基本知識
網路-個人信息安全
B. 我們如何保障個人信息安全,個人信息應該如何保護
一、賬號密碼安全
1、注冊賬戶時,「節約」使用個人信息,如必須填寫個人信息,盡可能少提供個人信息。
2、按一定的標准或模式分級分類設置密碼並保證重要賬戶的獨立性。密碼設置可依照密碼模型。
3、第三方平台的支付密碼不要與銀行卡的密碼相同。
4、在手機上被要求輸入銀行卡密碼時要格外小心,盡量不要在非官方的APP上輸入密碼。
二、互聯網外信缺寬悄息安全
1、不泄露。為了便民及辦證、辦卡而需要登記個人信息的商家、培訓班、銀行、電信等單位,必須要保護好市民的個人信息,切勿將個人信息非法轉讓出售。
2、手機、身份證、銀行卡盡量不要放在一起,避免同時丟失造成損失。
3、不相信。不要相信街頭各種不規范的市場調查,如確實需要協助調查,切勿填寫自己真實的個人身份信息,以防被陌生人利用。
(2)網路安全法知識培訓考試題擴展閱讀:
個人信息安全法律法規:
2017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以下簡稱《網路安全法》)正式施行。
《網路安全法》規定,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針對個人信息保護的痛點,《網路安全法》在信息收集使用、網路運營者應盡的保護義務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
比如,網路運營者不得泄露、篡改、毀損其收集的個人信息,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伏渣,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但是經過處理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針對取證難、追責難的困局,《網路安全法》還明確了網路信息安全的責任主體,確立了「誰收集,誰負責」的基本原則。
2017年10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11條規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
大眾網-個人信息安全巧模保護基本知識
網路-個人信息安全
C. 網路安全法對象有哪些,如何落實
我們知道我們現在很注重網路的發展,而且現在網路越來越暢通流行,那麼對於網路也有相關的危險,那麼接下來我對於網路安全法對象有哪些,如何落實的相關知識進行具體的介紹,希望大家可以對此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一、網路安全法對象是誰?
《網路安全法》第二條開宗明義,將其適用范圍確定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建設、運營、維護和使用網路」。《網路安全法》第七十六條第(一)項將「網路」定義為「由計算機或者其他信息終端及相關設備組成的按照一定的規則和程序對信息進行收集、存儲、傳輸、交換、處理的系統」,可見網路必須以一定的物理形式存在。據此,我們理解,在我國「境內」使用「網路」至少意味著,相關的使用行為(包括企業為自身業務經營目的而使用網路)必須依託位於我國境內的網路物理設施。換言之,如果一個主體完全在中國境外、利用位於境外的網路設施在線提供服務,即使由於互聯網的互聯互通性使得在我國境內也可獲取該等服務,《網路安全法》的前述定義似乎並不規范該等主體的行為。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網路安全法》對該類主體的行為可能在中國境內造成的影響完全放任不管。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網路安全法》的適用對象並無內外商之別,只要是在我國境內通過網路提供服務,不論是內資還是外資企業,都同等受制於《網路安全法》的各項規定和要求。但如下文所指出的,《網路安全法》的某些規定因其特殊性,可能會對在華運營的外資企業產生比內資企業更為顯著的影響,因此外資企業需要格外關注《網路安全法》及其後續實施。
二、如何落實網路安全法?
1、加強《網路安全法》宣傳普及
知法懂法是保證法律貫徹落實的基礎。網路安全與每個人、每個組織息息相關。首先需要做好《網路安全法》的宣傳普及工作,將法律的有關規定準確地傳達到對應的個體。應當將網路安態配全宣傳作為公益,持續廣泛地通過網路、電視、廣播、紙媒等在公共場所、機關單位、居民生活區域開展,讓網路安全觀念深入人心,讓網路安全意識植根人心。
2、加快配套制度建設
《網路安全法》是網路安全工作的基本法,為相關法規制度提供了介面。如法律中提出制定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辦法、公布網路關鍵設備和網路安全專用產品目錄、制定各級網路安全事件應急預案、建立網路安全監測預警和信息通報制度等。本法及其配套的法規規章共同構成了網路安全領域的法律規範文件體系,要抓緊研究制定配套的法規文件,抓緊建立配套的制度機制,保證本法規定的各項工作順利開展。
3、加強基礎支撐力量建設
網路安全是技術過程也是管理過程。《網路安全法》明確提出國家要對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重點保護,要加強網路安全信息收集、分析等工作,採取措施防禦處置網路安全風險和威脅等。落實上述法律責任,必須建立一支能力卓越、反應迅速、安全可靠的支撐力量,需要更多懂技術、懂管理的人才加入到網路安全支撐隊伍,需要更多有創造力、有熱情的人參與到國家網路安全工作。國家採取更加有針對性的措施,為網路安全人才的培養創造條件。
第一條為了保障網路安全,維護網路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社會信息化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建設、運營、維護和使用網路,以及網路安全的監督管理,適用本法。
第三條國家堅持網路安全與信息化發展並重,遵循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推進網隱螞絡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鼓勵網路技術創灶閉埋新和應用,支持培養網路安全人才,建立健全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提高網路安全保護能力。
第四條國家制定並不斷完善網路安全戰略,明確保障網路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標,提出重點領域的網路安全政策、工作任務和措施。
D. 網路法律法規常識基本知識
網路安全方面的法律主要包括《網路安全法》《電子簽名法》《密碼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等。
《網路安全法》的三大亮點:
1、不得出售個人信息:網路產品、服務具有收集用戶信息功能的,其提供者應當向用戶明示並取得同意;網路運營者不得泄露、篡改、毀損其收集的個人信息;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鄭褲式獲取個人信息,不得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並規定了相應法律責任。
2、嚴厲打擊網路詐騙: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設立用於實施詐騙,傳授犯罪方法,製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喊返簡不得利用網路發布與實施詐騙,製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以及其他違法犯罪活動的信息。
3、以法律形式明確「網路實名制」:網路運營者為用戶辦理網路接入、域名注冊服務,辦理固定電話、行動電話等入網手續,或者為用戶提供信息發布、即時通訊等服務,應當要求用戶提供真實身份信息。用戶不提供真實身份信息世轎的,網路運營者不得為其提供相關服務。
E. 網路安全法禁止的危害網路安全行為有
網路安全法禁止的危害網路安全行為包括:
1、禁止非法侵入他人網路;
2、干擾他人網路正常功能;
3、竊取網路數據等危害網路安全的活動;
4、竊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獲取個人信息;
5、非法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
6、設立用亍實施詐騙,傳授犯罪方法;
7、製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
網路安全包含網路設備安全、網路信息安全、網路軟體安全,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因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受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審查性的特性。
主要特徵包括:
1、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給非 授權用戶、 實體或過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2、完整性,數據未經授權不能進行改變的特性。即信息在 存儲或傳輸過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壞和丟失的特性;
3、可用性可被授權 實體訪問並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當需要時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網路環境下拒絕服務、破壞網路和有關系統的正常運行等都屬於對 可用性的攻擊;
4、可控性,對信息的傳播及內容具有控制能力;
5、可審查性,出現安全問題時提供依據與手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第十二條 國家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使用網路的權利,促進網路接入普及,提升網路服務水平,為社會提供安全、便利的網路服務,保障網路信息依法有序自由流動。
任何個人和組織使用網路應當遵守憲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危害網路安全,不得利用網路從事危害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煽動顛覆國家政權、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煽動分裂國家、破壞國家統一,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宣揚民族仇恨、民族歧視,傳播暴力、淫穢色情信息,編造、傳播虛假信息擾亂經濟秩序和社會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譽、隱私、知識產權和其他合法權益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