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網路安全的基本要素
基本要素是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控性、可審查性。
五要素的基本內容如下:
1、保密性:信息不泄露給非授權用戶、實體或過程,或供其利用的特性。
2、完整性:數據未經授權不能進行改變的特性。即信息在存儲或傳輸過程中保持不被修改、不被破壞和丟失的特性。
3、可用性:可被授權實體訪問並按需求使用的特性。即當需要時能否存取所需的信息。例如網路環境下拒絕服務、破壞網路和有關系統的正常運行等都屬於對可用性的攻擊。
4、可控性:對信息的傳播及內容具有控制能力。
5、可審查性:出現安全問題時提供依據與手段。
(1)建立網路安全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擴展閱讀:
2014年全球網路安全市場規模有望達到956億美元,並且在未來5年,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0.3%,到2019年,這一數據有望觸及1557.4億美元(約合人民幣9695.1億元)。
從行業來看,航空航天、國防等領域仍將是網路安全市場的主要推動力量。從地區收益來看,北美地區將是最大的市場。同時,亞太地區、中東和非洲地區有望在一定的時機呈現更大的增長速度。
此外,由於網路犯罪逐漸增長導致金融資產的損失,並可能損害國家的基礎設施和經濟,因此雲服務提供商和垂直行業,如能源,石油和天然氣等都將加大網路安全解決方案的投入。
㈡ 網路安全法制注重哪三個層面安全
是指操作系統安全,網路實體安全,數據與資料庫安全三個層次,還是指安全技術、安全管理和安全法規三個層次。
第五條國家採取措施,監測、防禦、處置來源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外的網路安全風險和威脅,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免受攻擊、侵入、干擾和破壞,依法懲治網路違法犯罪活動,維護網路空間安全和秩序。
第六條國家倡導誠實守信、健康文明的網路行為,推動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採取措施提高全社會的網路安全意識和水平,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促進網路安全的良好環境。
第一條為了保障網路安全,維護網路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社會信息化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建設、運營、維護和使用網路,以及網路安全的監督管理,適用本法。
第三條國家堅持網路安全與信息化發展並重,遵循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推進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鼓勵網路技術創新和應用,支持培養網路安全人才,建立健全網路安全保障體系,提高網路安全保護能力。
第四條國家制定並不斷完善網路安全戰略,明確保障網路安全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標,提出重點領域的網路安全政策、工作任務和措施。
㈢ 網路安全涉及哪幾個方面.
網路安全主要有系統安全、網路的安全、信息傳播安全、信息內容安全。具體如下:
1、系統安全
運行系統安全即保證信息處理和傳輸系統的安全,側重於保證系統正常運行。避免因為系統的崩演和損壞而對系統存儲、處理和傳輸的消息造成破壞和損失。避免由於電磁泄翻,產生信息泄露,干擾他人或受他人干擾。
2、網路的安全
網路上系統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戶口令鑒別,用戶存取許可權控制,數據存取許可權、方式控制,安全審計。安全問題跟踩。計算機病毒防治,數據加密等。
3、信息傳播安全
網路上信息傳播安全,即信息傳播後果的安全,包括信息過濾等。它側重於防止和控制由非法、有害的信息進行傳播所產生的後果,避免公用網路上大雲自由傳翰的信息失控。
4、信息內容安全
網路上信息內容的安全側重於保護信息的保密性、真實性和完整性。避免攻擊者利用系統的安全漏洞進行竊聽、冒充、詐騙等有損於合法用戶的行為。其本質是保護用戶的利益和隱私。
(3)建立網路安全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擴展閱讀:
維護網路安全的工具有VIEID、數字證書、數字簽名和基於本地或雲端的殺毒軟體等構成。
1、Internet防火牆
它能增強機構內部網路的安全性。Internet防火牆負責管理Internet和機構內部網路之間的訪問。在沒有防火牆時,內部網路上的每個節點都暴露給Internet上的其它主機,極易受到攻擊。這就意味著內部網路的安全性要由每一個主機的堅固程度來決定,並且安全性等同於其中最弱的系統。
2、VIEID
在這個網路生態系統內,每個網路用戶都可以相互信任彼此的身份,網路用戶也可以自主選擇是否擁有電子標識。除了能夠增加網路安全,電子標識還可以讓網路用戶通過創建和應用更多可信的虛擬身份,讓網路用戶少記甚至完全不用去記那些煩人的密碼。
3、數字證書
CA中心採用的是以數字加密技術為核心的數字證書認證技術,通過數字證書,CA中心可以對互聯網上所傳輸的各種信息進行加密、解密、數字簽名與簽名認證等各種處理,同時也能保障在數字傳輸的過程中不被不法分子所侵入,或者即使受到侵入也無法查看其中的內容。
㈣ 網路安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
網路安全主要包含四個方面。
(1)系統安全
系統安全是指在系統生命周期內應用系統安全工程和系統安全管理方法,辨識系統中的隱患,並採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使其危險性最小,從而使系統在規定的性能、時間和成本范圍內達到最佳的安全程度。系統安全是人們為解決復雜系統的岩信辯安全性問題而開發、坦滲研究出來的安全理論、方法體系,是系統工程與安全工程結合的完美體現。系統安全的基本原則就是在一個新系統的構思階段就必須考慮其安全性的問題,制定並執行安全工作規劃(系統安全活動),屬於事前分析和預先的防護,與傳統的事後分析並積累事故經驗的思路截然不同。系統安全活動貫穿於生命整個系統粗缺生命周期,直到系統報廢為止。
(2)網路信息安全
主要是指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其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連續可靠正常地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3)信息傳播安全
主要是保護信息傳播過程中的安全。現在互聯網被廣泛應用,微信、QQ、支付寶的使用,都是在傳播信息,保證傳播過程中的信息安全,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網民信息泄露。
(4)信息內容安全
信息內容安全包括五個方面,即寄生系統的機密性、真實性、完整性、未經授權的復制和安全性。和網路信息安全比較類似,防止信息唄竊取、更改、泄露等。
㈤ 網路安防是什麼
網路安防就是網路安全防護;
網路安全從本質上講就是網路上的信息安全。凡是涉及到網路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實性和可控性的相關技術和理論都是網路安全的研究領域。
安全策約是在一個特定的環境里,為保證提供一定級別的安全保護所必須遵守的規則。安全策約模型包括了建立安全環境的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威嚴的法律,先進的技術和嚴格的管理。
網路安全是網路系統的硬體,軟體以及系統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會由於偶然或惡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壞,更改,泄露,系統能連續,可靠和正常的運行,網路服務不中斷。
保證安全性的所有機制包括以下兩部分:
1 對被傳送的信息進行與安全相關的轉換。
2 兩個主體共享不希望對手得知的保密信息。
安全威脅是某個人,物,事或概念對某個資源的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或合法性所造成的危害。某種攻擊就是某種威脅的具體實現。
安全威脅分為故意的和偶然的兩類。故意威脅又可以分為被動和主動兩類。
中斷是系統資源遭到破壞或變的不能使用。這是對可用性的攻擊。
截取是未授權的實體得到了資源的訪問權。這是對保密性的攻擊。
修改是未授權的實體不僅得到了訪問權,而且還篡改了資源。這是對完整性的攻擊。
捏造是未授權的實體向系統中插入偽造的對象。這是對真實性的攻擊。
被動攻擊的特點是偷聽或監視傳送。其目的是獲得正在傳送的信息。被動攻擊有:泄露信息內容和通信量分析等。
主動攻擊涉及修改數據流或創建錯誤的數據流,它包括假冒,重放,修改信息和拒絕服務等。
假冒是一個實體假裝成另一個實體。假冒攻擊通常包括一種其他形式的主動攻擊。 重放涉及被動捕獲數據單元以及後來的重新發送,以產生未經授權的效果。
修改消息意味著改變了真實消息的部分內容,或將消息延遲或重新排序,導致未授權的操作。
拒絕服務的禁止對通信工具的正常使用或管理。這種攻擊擁有特定的目標。另一種拒絕服務的形式是整個網路的中斷,這可以通過使網路失效而實現,或通過消息過載使網路性能降低。
防止主動攻擊的做法是對攻擊進行檢測,並從它引起的中斷或延遲中恢復過來。
從網路高層協議角度看,攻擊方法可以概括為:服務攻擊與非服務攻擊。
服務攻擊是針對某種特定網路服務的攻擊。
非服務攻擊不針對某項具體應用服務,而是基於網路層等低層協議進行的。
非服務攻擊利用協議或操作系統實現協議時的漏洞來達到攻擊的目的,是一種更有效的攻擊手段。
網路安全的基本目標是實現信息的機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合法性。
主要的可實現威脅:
3 滲入威脅:假冒,旁路控制,授權侵犯。
4 植入威脅:特洛伊木馬,陷門。
病毒是能夠通過修改其他程序而感染它們的一種程序,修改後的程序裡麵包含了病毒程序的一個副本,這樣它們就能繼續感染其他程序。
網路反病毒技術包括預防病毒,檢測病毒和消毒三種技術。
1 預防病毒技術。
它通過自身長駐系統內存,優先獲得系統的控制權,監視和判斷系統中是或有病毒存在,進而阻止計算機病毒進入計算機系統對系統進行破壞。這類技術有:加密可執行程序,引導區保護,系統監控與讀寫控制。
2.檢測病毒技術。
通過對計算機病毒的特徵來進行判斷的技術。如自身效驗,關鍵字,文件長度的變化等。
3.消毒技術。
通過對計算機病毒的分析,開發出具有刪除病毒程序並恢復原元件的軟體。
網路反病毒技術的具體實現方法包括對網路伺服器中的文件進行頻繁地掃描和檢測,在工作站上用防病毒晶元和對網路目錄以及文件設置訪問許可權等。
網路信息系統安全管理三個原則:
1 多人負責原則。
2 任期有限原則。
3 職責分離原則。
㈥ 網路安全三要素
避免未經授權的
避免未經授權的更改
對授權實體隨時可用
竊聽(snooping):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訪問或攔截信息。
流量分析(traffic analysis):雖然通過加密可使文件變成對攔截者不可解的信息,但還可以通過在線監測流量獲得其他形式的信息。例如獲得發送者或接收者的電子地址。
篡改(modification):攔截或訪問信息後,攻擊者可以修改信息使其對己有利。
偽裝(masquerading):攻擊者假扮成某人。例如,偽裝為銀行的客戶,從而盜取銀行客戶的銀行卡密碼和個人身份號碼。例如,當用戶設法聯系某銀行的時候,偽裝為銀行,從用戶那裡得到某些相關的信息。
重放(replaying):即攻擊者獲得用戶所發信息的拷貝後再重放這些信息。例如,某人向銀行發送一項請求,要求向為他工作過的攻擊者支付酬金。攻擊者攔截這一信息後,重新發送該信息,就會從銀行再得到一筆酬金。
否認(repudiation):發送者否認曾經發送過信息,或接收者否認曾經接收過信息。 例:客戶要求銀行向第三方支付一筆錢,但是後來又否認她曾經有過這種要求。 某人購買產品並進行了電子支付,製造商卻否認曾經獲得過支付並要求重新支付。
拒絕服務(denial of service):可能減緩或完全中斷系統的服務。攻擊者可以通過幾種策略來實現其目的。發送大量虛假請求,以致伺服器由於超負荷而崩潰;
攔截並刪除伺服器對客戶的答復,使客戶認為伺服器沒有做出反應;
從客戶方攔截這種請求,造成客戶反復多次地發送請求並使系統超負荷。
信息機密性:保護信息免於竊聽和流量分析。
信息完整性:保護信息免於被惡意方篡改,插入,刪除和重放(通過冪等性解決重放問題)。
身份認證(authentication):提供發送方或接收方的身份認證。
對等實體身份認證:在有通信連接的時候在建立連接時認證發送方和接收方的身份;
數據源身份認證:在沒有通信連接的時候,認證信息的來源。
不可否認性(nonrepudiation):保護信息免於被信息發送方或接收方否認。在帶有源證據的不可否認性中,如果信息的發送方否認,信息的接收方過後可以檢驗其身份;
在帶有交接證據的不可否認性中,信息的發送者過後可以檢驗發送給預定接收方的信息。
訪問控制(access control):保護信息免於被未經授權的實體訪問。在這里,訪問的含義是非常寬泛的,包含對程序的讀、寫、修改和執行等。
加密(encipherment):隱藏或覆蓋信息使其具有機密性,有密碼術和密寫術兩種技術。
信息完整性(data integrity):附加於一個短的鍵值,該鍵值是信息本身創建的特殊程序。接收方接收信息和鍵值,再從接收的信息中創建一個新的鍵值,並把新創建的鍵值和原來的進行比較。如果兩個鍵值相同,則說明信息的完整性被保全。
數字簽名(digital signature):發送方對信息進行電子簽名,接收方對簽名進行電子檢驗。發送方使用顯示其與公鑰有聯系的私鑰,這個公鑰是他公開承認的。接收方使用發送方的公鑰,證明信息確實是由聲稱發送過這個信息的人簽名的。
身份認證交換(authentication exchange):兩個實體交換信息以相互證明身份。例如,一方實體可以證明他知道一個只有他才知道的秘密。
流量填充(traffic padding):在數據流中嵌入一些虛假信息,從而阻止對手企圖實用流量分析。
路由控制(routing control):在發送方和接收方之間不斷改變有效路由,避免對手在特定的路由上進行偷聽。
公證(notarization):選擇一個雙方都信賴的第三方控制雙方的通信,避免否認。
訪問控制(access control):用各種方法,證明某用戶具有訪問該信息或系統資源的權利。密碼和PIN即是這方面的例子。
㈦ 保障信息網路安全的三大要素是什麼三大要素間的關系是什麼
保障信息網路安全的三大要素是人、技術和管理。
三大要素間的關系:在保障信息網路安全的過程中,技術是核心,人員是關鍵,管理是保障,我們必須做到管理和技術並重,技術和措施結合,充分發揮人員的作用,在法律和安全標準的約束下,才能保證網路信息的安全。
㈧ 1.網路安全發展的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對網路安全發展的具體內容包括什麼網路安全體系組成的三個主要部
網路安全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 第一階段:主要關注數據傳輸的安全,如加密態裂吵技術、數據隱私保護等。
2. 第二階段:由於網路的普及,重點轉向網路威脅的解決和安全防禦,如防火牆、入侵檢測系統、反病毒軟體等。
3. 第三階段:隨著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的興起,網路安全發展到了數據和設備安全的層面,如網路安全監管、雲安全、智能設備安全等。
網路安全體系包括三個主要部分:
1. 網路安全管帆侍理:包括惡意代碼防範、網路安全監管等。
2. 網路安全技術:包括防源缺火牆、反病毒軟體、入侵檢測等。
3. 網路安全標准:確保網路安全達到一定的標准,包括加密演算法、認證技術等。這三個部分綜合起來形成了網路安全的體系結構。
㈨ 網路安全包括哪4個部分
網路安全包括:
1. 加密安全:主要是指數據在網路傳輸過程中的加密技術,以及客戶端和服務端之間的加密傳輸協議;
2. 用戶認證安全:主要是指網路設備和伺服器之間的認證機制,以及用戶登錄系統的身份驗證機制;
3. 網路審計安全:主要是指網路安全管理和審計,包括網路設備的安全管理、安全日誌審計和系統安全評估等;
4. 病毒及防護安全:主要是指病毒檢測、防護和清除技術,以及網路安全防護系統的管理和應用。
拓展:
5. 應用安全:主要是指Web安全、資料庫安全、防火牆安全、訪問控制安全等;
6. 終端安全:主要是指終端安全策略、安全操作系統、安全審計機制等;
7. 電子郵件安全:主要是指電子郵件的安全策略、安全過濾器、安全傳輸協議、安全存儲等;
8. 網路安全策略:主要是指網路安全策略的制定和實施,以及安全審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