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善網路安全機制
制定《網路安全管理制度》,設立公司網路羨歲與信息化管理機構,負責網路設施和信息系統的運維管理。堅持做好網路與信息安全風險評估和定期巡查,制定網路安全應急預案,健全網路安全事件聯動機制,提高公司網路安全應急處理能力。2、強化網路安全教育
充分利用公司內部交流平台、微信群等多種形式,積極宣傳推廣網路安全基本知識,普及網路安全常識和應急舉措,要求大家不隨意瀏覽不明或不安全網站,不向任何機構或個人透露企業及個人信息、密碼等,從源頭上把好網路安全關口。3、優化網路安全策略
配備專業防火牆,對公司網路進行運行監控、流量監控和威脅監控,並生成網路安全日誌。4、加強網路環境管理
加強伺服器、網路、安全設備、機房等的管控,確保機房溫度、濕度等合格達標。及時准確填寫設備新增、檢修和變更配置記錄表,定期修改伺服器密碼。5、強化網路監控服務
通過計算機入網申請登記表、網路密碼變更記錄、公司網路管理日誌等記錄,做好網路監控和安全服務,構建安全即服務的雙重縱深防禦模式,為公司管理保駕護航。6、加強新媒體運營維護
做好公司微信、網站等的管理和維護,及時發布企業運行信息,構築全公司資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弘揚企業文化,提升企業形象,更好地服務於企業兄笑睜改革發升和展。
??
Ⅱ 網路安全專業大學排名
網路安全專業大學排名:
1、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2、北京郵電大學;
3、上海交通大學
4、廣州大學;
5、國防科技大學;
6、清華大學;
7、浙江大學;
8、西安交通大學;
9、武漢大學;
10、暨南大學
該專業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掌握網路空間安全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熟悉相關領域發展動態,具有強的工程實踐和系統開發能力,具有獨立從事網路與信息系統的安全分析、設計、集成、開發、測試、維護等的能力,能夠獨立的解決工程應用領域的技術難題,
具備較強的工程實踐創新能力;具有強的工程項目的組織與管理能力、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能力;具備網路空間安全領域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服務工作能力的行業骨乾和領軍人才。
培養具有良好的道德與修養,遵守法律法規,具有社會和環境意識,掌握數學與自然科學基礎知識以及與計算系統相關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備包括計算思維在內的科學思維能力和設計計算解決方案、實現基於計算原理的系統的能力,能清晰表達,
在團隊中有效發揮作用,綜合素質良好,能通過繼續教育或其他的終身學習途徑拓展自己的能力,了解和緊跟學科專業發展,在計算系統研究、開發、部署與應用等相關領域具有就業競爭力的高素質專門技術人才。
Ⅲ 新疆進一步加強教育行業網路與信息安全工作的通知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教育局,各地、州、市教育局,各高等學校,各區屬中等職業學校,機關各處室、各直屬單位:
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行業網路與信息安全工作關系著教育信息化的穩步推進和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為深入貫徹中央網路安全工作的總體部署,落實《國務院關於大力推進信息化發展和切實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見》與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的要求,加快建立健全教育行業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提高防護能力和水平,保障教育事業健康有序發展,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關於加強教育行業網路與信息安全工作的指導意見》(教技〔沖絕2014〕4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現就我區教育行業網路與信息安全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
總體目標:全面提高教育行業網路與信息安全意識,建立健全教育網路與信息安全工作的組織體系、管理規章和責任制度,落實國家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有效防範、控制和抵禦信息安全風險,增強安全預警、應急處置和災難恢復能力,提高各級教育部門和學校整體安全防護水平,形成與教育信息化發展相適應的、完備的網路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支撐教育現代化事業健康持續發展。
基本原則:分級管理、逐級負責。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本地區教育部門和學校的網路與信息安全工作。各級各類學校負責本單位的網路與信息安全工作。
自主防護、明確責任。各單位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運維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切實落實網路與信息安全責任。網路與信息系統的主管部門承擔系統的安全管理和監督責任,網路與信息系統的運行維護部門承擔系統的技術安全保障責任,網路與信息系統的使用單位和個人承擔系統操作與信息內容的直接安全責任。
統籌規劃、同步建設。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學校對網路與信息安全工作要歸口管理,做好統籌規劃。信息化與信息安全同步設計與建設,內容與技術並重、管理與技術並舉。
政策合規、遵從標伍判仿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學校要嚴格執行國家網路與信息安全法律法規、政策和標准規范,以及教育部制訂發布的各類教育信息化管理制度和網路與信息安全標准規范,在管理、技術、人員崗位和操作實施等各個方面符合要求。
二、主要任務
(一)建立健絡與信息安全組織領導體系。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學校要建立黨政一把手負責的統籌網路安全與信息化工作的領導機構,主要負責同志是網路與信息安全的第一責任人。要根據本地實際設立或明確職能部門和專門管理人員,歸口管理本單位網路安全與信息化工作。建立保障有力的技術支撐部門。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協調機制,與各級政府網路與信息安全管理部門、公安部門建立跨部門協調和事件處理機制,充分發揮縱向銜接、橫向協調的組織保障作用。
(二)制定完善網路與信息安全規劃和管理制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學校要按照國家有關網路和信息安全的政策要求,結合自身實際,制定網路與信息安全總體規劃,加強安全管理策略研究,建立並完善本地加強網路與信息安全管理所需的各項規章制度,重點包括人員安全管理、計算機軟硬體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與運維管理、門戶網站管理(包括內設機構建設的各類網站)、郵件服務系統管理、數據安全及使用管理等制度,並在實際工作中予以落實。
(三)全面實施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學校要按照國家和教育部有關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工作要求,全面實施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一是要按照教育行業有關規范准確定級和備案,對新建系統要在系統規劃、設計階段同步確定安全保護等級;二是按照國家和教育行業有關標准規范要求進行等級測評,四級系統每年進行兩次測評,三級系統每年進行一次測評,二級系統每兩年進行一次測評;三是要按照國家和教育行業有關標准規范要腔纖求進行安全建設與問題整改,對於新建系統,要在系統設計實施階段同步建設安全防護措施,對於已建系統要按照系統所定級別進行安全整改。
(四)大力提升網路與信息安全技術防護能力。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學校應研究制定網路與信息安全技術防護方案,建立多層次網路與信息安全技術防護體系,按需配置網路與信息安全防護設備和軟體,加強網路與信息安全核心技術的研發和使用,推動軟體正版化和優先採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有核心技術的軟硬體產品,實現安全防護、監測預警、災難恢復、安全認證等安全保障與網路信任功能,構建可信、可控、可查的網路與信息安全技術防護環境。
(五)建立健絡與信息安全應急處置和通報機制。各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學校應制定網路與信息安全應急預案,明確應急處置流程和許可權,落實應急處置技術支撐隊伍,開展安全應急演練,提高網路與信息安全應急處置能力。建立重大網路與信息安全事件處置和報告制度,確定報送范圍、規范報告格式、建立報送流程、明確報送時間。發生事件後,信息系統的運維單位應當立即採取措施降低損害程度,防止事件擴大,保存相關記錄;按照應急處置程序對發生安全事件的信息系統立即向有關部門報告,做到應急處置迅速,報告及時。
(六)加強網路與信息安全隊伍建設和人員培訓。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學校應選拔具有網路和信息系統管理經驗和專業技能的人員從事網路與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有條件的單位應建立網路與信息安全管理專職隊伍和技術支撐專業隊伍,落實崗位責任和考核機制。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學校應制定網路與信息安全的培訓規劃,開展面向全員的普及性培訓,加強管理和技術人員的專業培訓,逐步實行管理和技術人員持證上崗。
(七)加快教育行業網路與信息安全標准規范建設。結合教育行業網路與信息安全的特點,重點組織制定信息安全等級保護有關的定級指南、基本要求、測評規范、綜合評估體系等行業標准規范,逐步建立健全具有教育行業特色的網路與信息安全標准規范體系,形成對教育行業網路與信息安全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管理。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學校要充分認識網路與信息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將此項工作列入本單位重要議事日程,與信息化工作統一謀劃、統一部署、統一推進、統一實施,主要負責同志要親自抓,明確主管負責人,落實責任部門,切實將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不斷提升安全管理和防護能力。
(二)加大網路與信息安全投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學校應建立穩定的網路與信息安全經費投入機制,有條件的單位應設立專項經費,重點支持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安全防護能力建設、信息安全服務、人員培訓等工作。加強網路與信息安全核心技術研發和使用,全面實現網路與信息安全的可管可控。
(三)加強宣傳教育。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學校要組織開展形式多樣、針對性強的全員宣傳教育,踐行「忠誠、擔當、創新、廉潔、團結、奉獻」的網信精神,將網路與信息安全意識和政治意識、責任意識、保密意識結合起來,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領導幹部、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教師的安全和防範意識。特別要加強對學生的網路與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學生識別有害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媒介素養,引導學生樹立科學健康的用網習慣,培養學生規范、合法的網路行為。
(四)加強督促檢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定期開展本地所屬學校的網路與信息安全監督檢查工作,通過自查、抽查和遠程安全檢測等形式,做到盡早發現、提前防範、及時補救,建立考核與獎懲機制,確保工作落到實處。教育廳將於近期組織開展各處室、直屬單位及所屬高等學校的網路安全檢查和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工作。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各學校要盡快部署本地區、本部門(單位)網路安全檢查和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工作,通過自查、自糾,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請於2014年11月底以地(州、市)為單位將落實情況報送自治區電教館。
Ⅳ 暨南大學網路信息安全復試考什麼
主要准備了C語言,計算機網路,軟體工程,數據結構這些的基礎知識,然後還有中英文自我介紹,介紹完之後,就會對你進行一個英文提問(也有可能中文提問),如果聽不懂,可以請老師再問一遍。
英語問答不難,只涉及一兩個簡單的日常問題,比如介紹一下你的家鄉或者是介紹一下你本科學校。畢業設計,簡歷准備,接下來會問你一些專業課的知識,根據提交資料提問,還有針對你的簡歷提問,你簡歷上面如果有什麼項目的話,會問你是怎麼做,只要是自己做的,可以回答上來,就可以了。這部分不會問太長,也不會問太多,最多也就3、4個,能回答的話,盡量的說的全面一點,然後說多一點。面試主要還是不要慌,說話有條理,有禮貌,給老師留下好影響。我面試的流程主要是:C語言/線性代數二選一做三道題→中英文自我結束→英文問問題→中文問一些社會實踐的事→看我本科成績單後問了我其中一門課的一些知識。復試內容准備的差不多了可以和小夥伴或者對著鏡子模擬面試、正式面試的時候就不會太緊張。
Ⅳ 暨南大學網路空間安全專業博士怎麼樣
就業待遇好。網路空間安全博士就業前景很好,該職業分布在網路與網路安全保障的各個領域,該專業畢業生畢業後可從事於國家、政法、企業和個人網路空間安全工作,薪資為1萬元,就業待遇好。
Ⅵ 網路安全專業排名前十的大學
網路安全專業排名前十的大學詳細例舉如下:
1、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簡稱「西電」或「西軍電」,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截至2022年10月,學校有南北兩個校區,總佔地面積3945.33畝,校舍建築面積142.33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價值13.91億元。
2、北京郵電大學:北京郵電大學簡稱北郵,位於北京市,截至2022年7月,學校有海淀校區、昌平校區,在江蘇無錫和廣東深圳分別設有研究院,下設16個教學單位,並設有研究生院,有全日制本、碩、博學生及留學生27000餘名。
3、上海交通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簡稱「上海交大」,位於上海,學校共有33個學院直屬系,12家附屬醫院,2個附屬醫學研究所,23個直屬單位。
4、廣州大學:廣州大學簡稱廣大,位於廣東省廣州市,截至2022年6月,學校現有大學城、桂花崗以及黃埔研院/研究生院三個校區,校園總面積1880畝,總建築面積88.5萬平方米;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0043人,碩士和博士研究生6951人。
5、國防科技大學:簡稱國防科技大學,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據2020年1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設有八大學科門類46個本科專業。
10、暨南大學:暨南大學簡稱「暨大」,本部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學校在廣州、深圳、珠海有五個校區,校園佔地總面積214.30萬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181.01萬平方米。
Ⅶ 暨南大學網路安全專業好不好
東南大學的網路安全專業還是挺好的。
先看2022年的網路安全專業的排名,東南大學在18名。
其次主要課程:高等數學,線性代數,信息安全數學基礎,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計算機組成原理,數據結構,演算法分析,資料庫原理,操作系統,編譯原理,現代通信原 理,計算機網路,無線通信與網路,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安全,密碼學原理與技術,網路安全,信息隱藏,信息犯罪與取證等。備註:本專業色盲、色弱者不予錄取。課程很多,很全,不錯。
從排名和課程的安排上來看東南大學的網路安全專業還是不錯的。
Ⅷ 暨南大學的學術研究
截至2014年7月,暨南大學設有178個研究機構和77個實驗室。設有國家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僑華人)、教育部中國語言文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國家對外漢語教學基地、國務院僑辦華文教育基地和廣東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有國家工程中心1個,省、部級設置的研究中心13個、重點實驗室13個。 人文社科基地 部級:華僑華人研究院
省級:企業發展研究所、金融研究所、海外華文文學與華語傳媒研究中心、漢語方言研究中心、廣東產業發展與粵港澳台區域合作研究中心、應急管理研究中心、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知識產權與法治研究中心
市級:廣州市輿情與社會管理重點研究基地 重點實驗室 部級: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病理生理實驗室(三級)、重大工程災害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再生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暨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
省級:生物材料廣東省教育廳重點實驗室、廣東省生物工程葯物重點實驗室、工程結構故障診斷廣東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水體富養化與赤潮防治廣東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中葯葯效物質基礎及創新葯物研究廣東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光電信息與感測技術廣東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水土環境毒害性污染物防治與生物修復廣東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產品包裝與物流廣東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功能蛋白質研究廣東普通高校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分子免疫與抗體工程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 工程中心 國家級:基因工程葯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部級:基因組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人工器官及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熱帶亞熱帶水生態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級:廣東省公共網路安全風險評價與預警應急技術研究中心、廣東高校耐磨材料與功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耐磨材料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廣東省耐磨及特種功能材料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廣州市食品添加劑行業工程研究中心、廣東高校網路安全檢測與防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高校血液凈化技術與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州市智能建築檢測技術行業工程研究中心、廣東省城市生命線工程結構應急技術研究中心、廣東高校衛星導航晶元及應用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廣東省網路安全檢測與防護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 聯合實驗室 再生醫學聯合實驗室(暨南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神經科學和創新葯物研究聯合實驗室(暨南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腦功能與健康聯合實驗室(暨南大學—香港大學)、天體測量、動力學與空間科學研究聯合實驗室(暨南大學-法國天體力學與歷表計算研究所)、信息技術和分形信號處理聯合實驗室(暨南大學—俄羅斯喀山聯邦大學)、光纖光子學聯合實驗室(暨南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城市生命線工程結構安全國際聯合實驗室(暨南大學-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創新葯物聯合實驗室(暨南大學-香港浸會大學)、海洋天然產物研究與葯物開發聯合實驗室(暨南大學-德國維爾茨堡大學)、油脂生物煉制與營養聯合實驗室(暨南大學-加拿大薩斯喀徹溫大學) 研究院 產業經濟研究院、生命與健康工程研究院、華僑華人研究院、建築設計研究院、旅遊規劃設計研究院、核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院、華文教育研究院、生物醫葯研究院、韶關研究院、廣東低碳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南方傳媒研究院、佛教文化研究院、軌道交通研究院 2009—2010學年度,學校共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2項 。2008年至2011年,學校共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各2項,總數列廣東省高校第一。「十一五」期間,學校承擔國家級百萬元以上項目40項,其中「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1項;「重大新葯創制」科技重大專項11項,數量為廣東省第一,獲批經費1810 萬元。此外還承擔「973」、「863」項目多項。僅2010年,就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9項 。
2009年暨大科研經費首次突破2億元,2010年達到2.69億元,預計今年能夠突破3億元。在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方面,2010年暨大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9項,經費突破3000萬元,分別是2005年的3.5倍和5.2倍,在廣東高校中位居第三。2009年,暨大發表論文被SCI、EI等三大索引收錄論文670篇,比2005的443篇增長了53%。文科方面,「十一五」期間,暨大共獲省部級以上獎勵74項,比「十五」期間的47項增長了57% 。 館藏資源 截至2014年1月,暨南大學圖書館共有各類印刷型文獻260多萬冊,文獻購置量逐年大幅度增加,年均增加印刷型書刊約10萬冊。有中外文資料庫167個,中外文電子圖書193萬多種,電子期刊38000種。
圖書館館藏線裝古籍約1萬種,12萬余冊。其中,善本古籍近500種,5000冊;現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藏書300餘種,近4000冊,內有章太炎手批或手校本為國內罕見;原版解放前期刊約500種2000多冊。2009年,圖書館入選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頒布的第二批古籍保護重點單位名錄。
圖書館於1995年成立了「華僑華人文獻信息中心」,重點建設華僑華人文獻特色館藏。有大陸、台灣、香港、東南亞等地出版的中外文華僑華人研究學術著作2萬余冊,華僑研究學術期刊、僑報、僑刊鄉訊、社團刊物400餘種。其中廣東省僑刊鄉訊170餘種,約占廣東全省僑刊鄉訊種數的95%。在對華僑華人特色資源進行收藏整理的同時,還建設了華僑華人專題網站,開發了8個華僑華人專題資料庫,數據約16萬條 。 學術刊物 《暨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創刊於1936年。「七七事變」和「八一三事變」後,被迫停刊,前後共出版了3卷6期。1979年下半年《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重新刊出,國際標准連續出版物號:ISSN 1000-5072,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44-1285/C。
《暨南學報》由暨南大學主辦,《暨南學報》編輯部編輯出版。主要欄目有:《華人華僑研究》、《海外及台港澳華文文學研究》、《中外關系史研究》、《產業經濟研究》、《區域經濟研究》、《國際法》、《民商法》等。學報是CSSCI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文學、經管、法律類欄目逐漸形成特色 。
《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學版)
《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學版)是雙月刊,國際標准連續出版物號:ISSN 1000-9965,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44-1282/N。學報是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科技核心期刊(CSCD)、中國高校優秀科技期刊,為文摘雜志、數學文摘、化學文摘、劍橋科學文摘、動物學記等收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