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Linux 啟動、關閉、重啟網路服務的兩種方式
Linux 啟動、關閉、重啟網路服務的兩種方式:
1、使用service腳本來調度網路服務,如:
啟動 service network start;
關閉 service network stop;
重啟 service network restart;
2、直接執行網路服務的管理腳本,如:
啟動/etc/init.d/network start;
關閉 /etc/init.d/network stop;
重啟 /etc/init.d/network restart。
(1)manjaro靜態網路設置擴展閱讀
linux其他服務相關命令介紹:
1、linux顯示所有服務的運行狀態命令
service --status-all
chkconfig --list
2、linux查看單個服務的運行狀態命令
service iptables status
3、linux查看服務啟動狀態,是否開機自動啟動命令
chkconfig --list servicename
『貳』 Mac os x和windows 7哪個系統好、
這個沒啥好比的,而且糾正一下,現在的蘋果電腦端系統為macOS,截止到我回答你這個問題,最新版本為macOS Mojave(版本號:10.14)
其實有很多人比較抗拒,主要還是對macOS生態,而且我覺得不了解macOS系統盲目地買Mac是一個不合理的選擇,我當初買Mac的時候是我要剪輯視頻用的,當時也需要用到Final Cut Pro和Motion,其他的Premiere和PS這類的macOS系統上也都是有的,我覺得用起來沒什麼不便,當初用起來只是覺得有一些別扭,習慣了就覺得很好用的,我覺得蘋果在開發系統的時候還是很上心的。關於Windows 7,我沒有任何批判的意思,這個系統以前堪稱兼容性最好的系統,可以兼容幾乎一切的軟體和游戲,這點macOS的確遠不及。
所以,我覺得見仁見智吧,我覺得macOS系統上玩游戲簡直作死,macOS系統嚴重是傾向於辦公和專業領域的,所以有很多人覺得macOS系統兼容性差,是的,的確差,但是好歹支持的專業軟體甚至多於Windows系統,很多軟體Windows系統還是都沒有的;而Windows系統,我覺得如果你是搞什麼專業工作或者開發者這類的,Windows電腦就足夠用的。macOS和Windows系統一直勢不兩立,沒什麼可比性的。
『叄』 Linux切換到其他桌面管理系統後無法連接網路
這個跟軟體的自啟動有關。和 windows 不同,linux 中連接網路的軟體只是一個普通的軟體,並非系統軟體,沒有什麼特權。
當進入桌面的時候,會自動根據桌面設置啟動某些軟體。自動啟動了那個連接網路的軟體,那麼就自動連接了網路。
但是 kde 和 i3wm 自啟動軟體的方式是不同的。i3wm 需要手動在配置文件(~/.config/i3/config 或 ~/.i3/config)里寫腳本。
『肆』 manjaro默認root密碼
此時系統進入救援模式,然後根據提示完成:
1.選擇語言和鍵盤格式;
2.選擇是否配置網卡,一般系統因網路不需要,所以可以選擇否跳過網卡配置;
3.選擇是否讓系統查找硬碟上的RedHat Linux 系統,選擇繼續;
4.系統顯示硬碟上的系統已經被找到,並掛載在/mnt/sysimage 下;
5.進入拯救狀態,可重新設置root 的密碼:
# chroot/mnt/sysimage (讓系統成為根環境)
# cd /mnt/sysimage
# passwd root
『伍』 安裝Manjaro需要聯網嗎
arch適合有一定電腦技術基礎和動手能力的用戶,如果你是新手並且想使用arch linux,建議安裝基於arch的發行版如Manjaro、Antergos、Chakra、ArchBang等所謂開箱即用的已經配置好的系統。
當然如果你不怕麻煩或者是想學習linux系統的基本配置,那麼arch的wiki網站上有詳細的安裝和配置教程,可以按照新手安裝教程一步一步完成arch的安裝和配置,系統使用中遇到的任何問題基本上也可以在這里找到解決辦法。
『陸』 linux如何開啟nas服務
NAS伺服器(Network Attached Storage:網路附屬存儲)是一種將分布、獨立的數據整合為大型、集中化管理的數據中心,以便於對不同主機和應用伺服器進行訪問的技術。
Linux的系統選擇
我選擇的是Ubuntu 18.04。但是對於NAS來說,穩定且更新少是必要需求,所以我更加推薦Arch Linux。簡潔干凈,最好減少桌面配置,減少GPU佔用。
系統安裝
下載好.iso文件以後,用UltraISO燒錄進U盤里。然後重啟,按F12進入BIOS,檢查啟動列表,要打開UEFI啟動選項。然後保存設置退出,按F8打開啟動列表,選擇UEFI 你的U盤。進入系統選擇第一項,直接安裝。關於硬碟配置,我只有一個SSD和一個HDD,所以把系統安裝在SSD,讓安裝程序自動分區,HDD自動掛載用來做數據盤。其餘沒什麼好說的,按照自己的需求一直下一部就行了。
SAMBA配置
一、安裝Ubuntu SAMBA伺服器 更新軟體源:輸入命令sudo apt-get update更新軟體源
安裝SAMBA服務:輸入命令sudo apt-get install samba安裝SAMBA伺服器。
二、創建SAMBA配置文件
備份原配置文件:sudo cp /etc/samba/smb.conf /etc/samba/smb.conf.bak
創建共享目錄:sudo mkdir -p /你的共享文件夾路徑#mkdir -p 用來創建路徑中不存在的路徑。
更新目錄許可權:sudo chmod -R 777 /你的共享文件夾路徑 #chmod -R 可以給你共享的目錄和該目錄下所有文件和子目錄進行相同的許可權變更。777即所有用戶對該目錄都有讀寫權。
修改配置文件:sudo vim /etc/samba/smb.conf#沒有vim的請輸入命令sudo apt-get vimvim的使用方法
進入配置文件之後,按i進入編輯模式,把所有欄位全部刪除,輸入以下配置(#號後注釋文字可刪除):
[global] #這里是全局設置workgroup = WORKGROUP #與Windows的工作組名保持一致security = user #這里是訪問安全級別,user為最低安全等級,需要輸入用戶名和密碼。(網上的教程中的的share許可權在更新之後已經關閉了,輸入share許可權默認最高安全等級。)usershare owner only = false #給予其他設備訪問許可權public = yesbrowseable = yes[你的NAS Name] #這里是分享路徑配置comment = User's NAS #這一段是標記,對配置沒有影響。path = /你的共享文件夾路徑 #寫上你自己的共享路徑read only = no #是否只讀writeable = yes #是否可寫browseable = yes #是否可瀏覽guest ok = yes #是否可以給其他用戶使用public = yes #是否公開create mask = 0777 #創建許可權directory mask = 0777 #目錄許可權vaild users = user #輸入當前用戶名 [你的NAS名字]#如果同一台機子你想分開共享路徑,就把上面的配置復制到這里。
三、創建SAMBA用戶
輸入命令
要啟用這兩個服務,請運行以下命令:
- systemctl enable smb nmb
- systemctl start smb nmb
- 參考文章:
- linux與window文件目錄共享——samba配置及在windows映射 [2013-01-21]https://blog.csdn.net/mengfanbo123/article/details/8524924
- Ubuntu下配置支持Windows訪問的samba共享 [2014-02-14]https://blog.csdn.net/i_chips/article/details/19191957
- samba配置文件注釋 [2015-02-06]https://blog.csdn.net/dhgao38/article/details/43567403
- 如何在Ubuntu 16.04上安裝和配置Samba伺服器以進行文件共享 [2017-11-02]https://www.linuxidc.com/Linux/2017-11/148194.htm
- BT軟體推薦: Transmission、Deluge
輸入命令:sudo apt-get install transmission下載transmission。
輸入命令:sudo apt-get install transmission-daemon下載transmission的web管理端
在其他設備上打開瀏覽器,在地址欄輸入你的NASIP和你剛剛設置好的埠,例如192.168.1.100:12345, 你就已經可以使用web來管理BT下載了。
如果想要更加美觀的界面和更多的設置選項,可以繼續以下步驟:
Transmission-web-control安裝- wget https://github.com/ronggang/transmission-web-control/raw/master/release/install-tr-control-cn.sh
- 請留意執行結果,如果出現install-tr-control-cn.sh.1之類的提示,表示文件已存在,請使用rm install-tr-control-cn.sh*刪除之前的腳本再重新執行上面的命令。 如果提示 https 獲取失敗,請使用以下命令獲取安裝腳本:wget https://github.com/ronggang/transmission-web-control/raw/master/release/install-tr-control-cn.sh --no-check-certificate
- 如果提示文件已存在,可以通過rm install-tr-control-cn.sh進行刪除後再執行下載;或者在 wget 後面添加 -N 參數,如:wget -N https://github.com/ronggang/transmission-web-control/raw/master/release/install-tr-control-cn.sh --no-check-certificate
- 執行安裝腳本(如果系統不支持 bash 命令,請嘗試將 bash 改為 sh ):bash install-tr-control-cn.sh如果出現 Permission denied 之類的提示,表示沒有許可權,可嘗試添加執行許可權:chmod +x install-tr-control-cn.sh如果命令成功執行,將出現文字安裝界面: 按照提示,輸入相應的數字,按回車即可。
- 安裝完成後,用瀏覽器訪問 Transmission Web Interface(如:http://192.168.1.1:9091/)即可看到新的界面;如果無法看到新界面,可能是瀏覽器緩存了,請按 Ctrl + F5 強制刷新頁面或 清空緩存 後再重新打開;注意,路徑最後不要加web
- 離線下載推薦使用aria2,功能齊全,下載性能強悍,比迅雷會員下載還猛。
- sudo mkdir /etc/aria2 #新建aria2文件夾
- sudo touch /etc/aria2/aria2.session #新建session文件
- sudo chmod 777 /etc/aria2/aria2.session #設置aria2.session可寫
- sudo vim /etc/aria2/aria2.conf #創建配置文件
Aria2 配置 vim 打開aria2.conf,將下列配置直接拷貝進文檔內再自行進行編輯。
- #'#'開頭為注釋內容, 選項都有相應的注釋說明, 根據需要修改
- #被注釋的選項填寫的是默認值, 建議在需要修改時再取消注釋
- #文件保存相關
- # 文件的保存路徑(可使用絕對路徑或相對路徑), 默認: 當前啟動位置
- dir=~/downloads
- # 啟用磁碟緩存, 0為禁用緩存, 需1.16以上版本, 默認:16M
- #disk-cache=32M
- # 文件預分配方式, 能有效降低磁碟碎片, 默認:prealloc
- # 預分配所需時間: none < falloc ? trunc < prealloc
- # falloc和trunc則需要文件系統和內核支持
- # NTFS建議使用falloc, EXT3/4建議trunc, MAC 下需要注釋此項
- #file-allocation=none
- # 斷點續傳
- continue=true
- #下載連接相關
- # 最大同時下載任務數, 運行時可修改, 默認:5
- #max-concurrent-downloads=5
- # 同一伺服器連接數, 添加時可指定, 默認:1
- max-connection-per-server=5
- # 最小文件分片大小, 添加時可指定, 取值范圍1M -1024M, 默認:20M
- # 假定size=10M, 文件為20MiB 則使用兩個來源下載; 文件為15MiB 則使用一個來源下載
- min-split-size=10M
- # 單個任務最大線程數, 添加時可指定, 默認:5
- #split=5
- # 整體下載速度限制, 運行時可修改, 默認:0
- #max-overall-download-limit=0
- # 單個任務下載速度限制, 默認:0
- #max-download-limit=0
- # 整體上傳速度限制, 運行時可修改, 默認:0
- #max-overall-upload-limit=0
- # 單個任務上傳速度限制, 默認:0
- #max-upload-limit=0
- # 禁用IPv6, 默認:false
- #disable-ipv6=true
- # 連接超時時間, 默認:60
- #timeout=60
- # 最大重試次數, 設置為0表示不限制重試次數, 默認:5
- #max-tries=5
- # 設置重試等待的秒數, 默認:0
- #retry-wait=0
- #進度保存相關
- # 從會話文件中讀取下載任務
- input-file=/etc/aria2/aria2.session
- # 在Aria2退出時保存`錯誤/未完成`的下載任務到會話文件
- save-session=/etc/aria2/aria2.session
- # 定時保存會話, 0為退出時才保存, 需1.16.1以上版本, 默認:0
- #save-session-interval=60
- #RPC相關設置
- # 啟用RPC, 默認:false
- enable-rpc=true
- # 允許所有來源, 默認:false
- rpc-allow-origin-all=true
- # 允許非外部訪問, 默認:false
- rpc-listen-all=true
- # 事件輪詢方式, 取值:[epoll, kqueue, port, poll, select], 不同系統默認值不同
- #event-poll=select
- # RPC監聽埠, 埠被佔用時可以修改, 默認:6800
- #rpc-listen-port=6800
- # 設置的RPC授權令牌, v1.18.4新增功能, 取代 --rpc-user 和 --rpc-passwd 選項
- #rpc-secret=<TOKEN>
- # 設置的RPC訪問用戶名, 此選項新版已廢棄, 建議改用 --rpc-secret 選項
- #rpc-user=<USER>
- # 設置的RPC訪問密碼, 此選項新版已廢棄, 建議改用 --rpc-secret 選項
- #rpc-passwd=<PASSWD>
- # 是否啟用 RPC 服務的 SSL/TLS 加密,
- # 啟用加密後 RPC 服務需要使用 https 或者 wss 協議連接
- #rpc-secure=true
- # 在 RPC 服務中啟用 SSL/TLS 加密時的證書文件,
- # 使用 PEM 格式時,您必須通過 --rpc-private-key 指定私鑰
- #rpc-certificate=/path/to/certificate.pem
- # 在 RPC 服務中啟用 SSL/TLS 加密時的私鑰文件
- #rpc-private-key=/path/to/certificate.key
- #BT/PT下載相關
- # 當下載的是一個種子(以.torrent結尾)時, 自動開始BT任務, 默認:true
- #follow-torrent=true
- # BT監聽埠, 當埠被屏蔽時使用, 默認:6881-6999
- listen-port=51413
- # 單個種子最大連接數, 默認:55
- #bt-max-peers=55
- # 打開DHT功能, PT需要禁用, 默認:true
- enable-dht=false
- # 打開IPv6 DHT功能, PT需要禁用
- #enable-dht6=false
- # DHT網路監聽埠, 默認:6881-6999
- #dht-listen-port=6881-6999
- # 本地節點查找, PT需要禁用, 默認:false
- #bt-enable-lpd=false
- # 種子交換, PT需要禁用, 默認:true
- enable-peer-exchange=false
- # 每個種子限速, 對少種的PT很有用, 默認:50K
- #bt-request-peer-speed-limit=50K
- # 客戶端偽裝, PT需要
- peer-id-prefix=-TR2770-
- user-agent=Transmission/2.77
- # 當種子的分享率達到這個數時, 自動停止做種, 0為一直做種, 默認:1.0
- seed-ratio=0
- # 強制保存會話, 即使任務已經完成, 默認:false
- # 較新的版本開啟後會在任務完成後依然保留.aria2文件
- #force-save=false
- # BT校驗相關, 默認:true
- #bt-hash-check-seed=true
- # 繼續之前的BT任務時, 無需再次校驗, 默認:false
- bt-seed-unverified=true
- # 保存磁力鏈接元數據為種子文件(.torrent文件), 默認:false
- bt-save-metadata=true
啟動aria2
設置開機自動啟動
- #!/bin/sh
- ### BEGIN INIT INFO
- # Provides: aria2
- # Required-Start: $remote_fs $network
- # Required-Stop: $remote_fs $network
- # Default-Start: 2 3 4 5
- # Default-Stop: 0 1 6
- # Short-Description: Aria2 Downloader
- ### END INIT INFO
- case "$1" in
- start)
- echo -n "已開啟Aria2c"
- sudo aria2c --conf-path=/etc/aria2/aria2.conf -D
- ;;
- stop)
- echo -n "已關閉Aria2c"
- killall aria2c
- ;;
- restart)
- killall aria2c
- sudo aria2c --conf-path=/etc/aria2/aria2.conf -D
- ;;
- esac
- exit
Aria2的使用
- 參考文章:
- ubuntu安裝配置aria2[2016-08-14]https://blog.csdn.net/crazycui/article/details/52205908
- ubuntu18.04 aria2的安裝及使用詳解 [2018-08-23]https://blog.csdn.net/qq_29117915/article/details/81986509
- Ubuntu安裝aira2及開機啟動配置[2018-03-01]https://www.jianshu.com/p/3c1286c8a19d
- 對Linux的遠程連接可以使用SSH連接terminal來控制,也可以用Webmin來圖形化控制
Windows下載putty,輸入你的NAS地址和埠即可遠程使用Terminal來管理NAS主機。
- 由於包管理器中的源並沒有webmin,我們需要去官網下載軟體的包來進行安裝
sudo smbpasswd -a username
注意!在創建samba用戶之前請確保有一個同名的linux用戶。
如果想創建其他linux用戶來使用samba,請輸入命令sudo adser username來創建新用戶
四、重啟SAMBA服務 * 輸入命令
sudo systemctl restart smbd
五、檢查SAMBA服務是否正在運行 * 要檢查samba 服務是否正在運行,請輸入命令:
systemctl status smbd
systemctl status nmbd
sudo systemctl start smbd
sudo systemctl start nmbd
開始運行後,smbd將在139和445埠上偵聽,若有無法訪問,可以檢查是否為埠封鎖。
PS:Manjaro等Arch系用戶請使用下面的命令來啟用samba服務。
六、從其他設備訪問SAMBA文件夾 * 在同一網路的Windows 設備上,打開此電腦,點擊上方選項卡計算機,選擇選項映射網路驅動器,在文件欄輸入Host ip #你的NAS ip地址你的共享文件夾名 (此處可以不輸入根目錄)
然後就可以直接使用了。
離線下載和遠程式控制制的配置
BT下載
一、BT軟體下載
以下以Transmission為例進行介紹
這樣你就可以在桌面打開了,可以在應用程序頁面中找到啟動應用程序應用,把transmission勾選進開機自啟動。
二、web管理BT下載
打開Transmission,點擊編輯選項,點擊首選項選項卡,點擊遠程選項卡。打開遠程連接選項,輸入你覺得比較好記的埠。
1.獲取最新腳本
輸入命令:
2.執行安裝腳本
離線下載
一、關於離線下載軟體
二、Aria2安裝與配置 * Aria2 下載 輸入命令:sudo apt-get install aria2
Aria2完整安裝:
注意!注釋號內的配置皆為不生效使用默認配置,如果要自定義配置一定要把配置前的注釋號刪除!
輸入命令:sudo aria2c --conf-path=/etc/aria2/aria2.conf
如果沒有提示錯誤,按ctrl+c停止運行命令,轉為後台運行:
sudo aria2c --conf-path=/etc/aria2/aria2.conf -D
輸入命令創建:sudo vim /etc/init.d/aria2c
添加以下內容
修改文件許可權:sudo chmod 755 /etc/init.d/aria2c
添加aria2c服務到開機啟動:sudo update-rc.d aria2c defaults
啟動服務:sudo service aria2c start
查看服務狀態:sudo systemctl status aria2c
打開瀏覽器,在地址欄輸入http://aria2c.com打開aria2的web管理器。打開右上角的設置,輸入你的NAS機地址和你的aria2配置文件的埠,如果沒有更改就是6800。
在chrome下載aria2插件,可以方便直接調用aria2下載東西,如果無響應可以直接拷貝鏈接下載。
三、關於Docker Docker功能正在研究學習,後續會更新。
配置NAS的遠程管理
一、關於遠程管理
個人推薦SSH多一些,畢竟Linux用命令還是多一些的,而Webmin會稍微直觀一些。
二、SSH的配置 * 安裝SSH
輸入命令:sudo apt-get install ssh
啟動服務:service sshd start
配置埠:vim /etc/ssh/sshd_config
去除Port前的注釋鍵,自定義埠。
查看服務是否啟動:ps -e | grep ssh
無報錯且ssh-agent和sshd兩個程序在運行即可。
三、Web管理
*Webmin安裝
使用wget來下載包:
cd /你的下載目錄
wget https://prdownloads.sourceforge.net/webadmin/webmin_1.910_all.deb
然後運行安裝命令
dpkg --install webmin_1.910_all.deb
安裝程序將會自動把Webmin安裝進/usr/share/webmin目錄內。如果沒有任何報錯,你就可以在其他設備中輸入http://NASIPAddress:10000/,請自行更換NAS的IP。
若遇到缺少依賴的報錯,請輸入該命令解決依賴:apt-get install perl libnet-ssleay-perl openssl libauthen-pam-perl libpam-runtime libio-pty-perl apt-show-versions python
若安裝依賴庫的過程中報錯為無法找到包,請輸入vim /etc/apt/sources.list,檢查最後一行是否以universe結尾。
在使用NAS時,需要先確定NAS上的NFS服務和SMB的服務都開啟了;
然後需要用NAS上的用戶去登錄,這里用的是admin:
# smbclient -L 192.168.1.40 -U admin
Enter admin's password:
Domain=[WORKGROUP] OS=[Unix] Server=[Samba 4.1.20]
Sharename Type Comment
--------- ---- -------
IPC$ IPC IPC Service ()
Public Disk
Project Disk
PM_Team Disk
Member Disk
Layout_Team Disk
Domain=[WORKGROUP] OS=[Unix] Server=[Samba 4.1.20]
Server Comment
--------- -------
DISKSTATION_SH
PROSERVER Main Server
Workgroup Master
--------- -------
WORKGROUP PROSERVER
說明連接成功!
如果要使用NAS中的存儲,需要掛載到Linux伺服器中,例如:
# mount -o username=admin,password=********** //192.168.1.40/BackUp /mnt/nasBackup/
然後就可以使用了。
『柒』 為什麼manjaro linux 做好啟動盤後,安裝出現該畫面
前幾天我為了嘗鮮在電腦中安裝了大蜥蜴(OpenSuse),新鮮期過了之後我准備換回原來的ArchLinux,結果發現大蜥蜴把原來的Grub設置覆蓋了。如果要恢復的還得重新刻一個Arch引導U盤,與其這樣我為什麼不重新安裝一個新的系統呢?Manjaro介紹看了一下就決定是Manjaro了,它和Antergos一樣,也是ArchLinux的衍生版,但是增加了圖形化安裝界面,非常適合新手。在官網下載頁面可以看到有三個圖形安裝鏡像,集成了Xfce4、Gnome和Plasma三種類型的桌面系統,還有一個網路安裝鏡像,和ArchLinux一樣需要命令行安裝。下載的時候下載自己喜歡的桌面就行了。安裝過程注意事項一開始在刻錄安裝U盤的時候,遇到點問題。當電腦啟動到引導盤的時候,顯示未知文件系統錯誤,直接進入了Grub恢復界面。我試了好幾種法,最後發現只要在刻錄的時候在Rufus中選擇使用DD模式,即可成功引導。安裝步驟下面來介紹一下Manjaro的安裝步驟。一開始是引導界面,如圖所示。這里其實沒什麼說的,直接按照圖示進入圖形安裝環境就行了。引導界面進入圖形安裝界面之後,首先會看到一個歡迎頁面。它默認是英文的,點擊左上角可以切換語言。其實切不切換沒關系,因為這里的語言和安裝程序的語言顯示並不通用。直接點擊啟動安裝程序就可以進行下一步了。歡迎界面本來這里我每一步都用手機拍照了,但是我這破小米5拍照不行照片佔用還挺大。每張照片都超過了上傳圖片大小上限,一張一張裁剪也沒意思。所以過程我就不細說了,反正也就那麼幾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硬碟分區了。我這是SSD+HHD,EFI分區在SSD,所以分區的時候注意要將ESP分區掛載不格式化,其他要安裝的分區既要掛載也要格式化。硬碟分區安裝完成終於安裝完成了,安裝完之後,就不用再用手機拍照了。直接上幾張系統截圖。我安裝的是Plasma桌面的Manjaro,如果希望安裝輕巧的桌面可以考慮安裝Xfce版本的。不過我安裝Plasma,純粹就是為了它的特效豐富。Manjaro對Plasma桌面也做了不少工作,這一點很難得。上次安裝的大蜥蜴也對Plasma做了一些定製,那個大蜥蜴標志的開始按鈕我就挺喜歡。不過大蜥蜴的包管理器下載還是有點慢,設置鏡像我又不會。所以最後還是回歸Arch系列了。桌面截圖再附上screenfetch的截圖。不知道什麼情況,第一次安裝Manjaro的時候,用screenfetch看居然還是原來Arch的標志,難道是我第一次安裝的時候忘了格式化?然後過了一會系統就莫名崩了。我又重新安裝一遍之後沒有在發生任何情況,看來第一遍崩潰或許還真是我的安裝失誤。還別說,Manjaro的標志很獨特,方方正正的。系統信息Manjaro自帶的主題和圖標就挺好看的了。所以我就不再折騰什麼Numix圖標了。而且Numix圖標的免費版本好像很久不更新了,倒是付費的壁紙和主題越來越好看。系統截圖最後再來說說Manjaro的優缺點。優點有好幾個:安裝方便,還能設置下載鏡像,下載速度很快;自帶的主題和圖標很好看,不需要怎麼折騰了(當然這個仁者見仁);自帶圖形化包管理程序,不喜歡命令行的同學可以試試;由於是Arch的衍生版,所以如果想搞什麼的話可以直接看Arch的Wiki頁面,基本上大多數都是通用的。然後說說缺點,因為我剛剛裝上也沒怎麼使用,所以也沒發現多少缺點。第一個缺點就是軟體的分裂問題,像Arch的話所有軟體都可以在pacman中安裝。但是在Manjaro中,內核和驅動等軟體,不能在pacman中安裝,需要在系統設置界面使用它的圖形化工具來安裝,或者使用命令行mhwd-kernel。不過後來想想這也不能算缺點,對於這種隨時可能滾掛的軟體來說,由官方詳細控制比較好。第二個缺點就是它沒安裝中文輸入法。雖然它的安裝過程很方便,但是安裝完成之後我才發現居然沒給安裝fcitx。我還得自己安裝fcitx和一堆子模塊輸入法,然後配置啟用。這多少和它開箱即用的理念有點不符合。好了,Manjaro就介紹到這里。對於我這個更新強迫症來說,使用Arch系列的系統比較適合。而Manjaro算是Arch衍生版中很不錯的了,在Linux的使用排名中也算前幾的存在了。如果你喜歡Arch的隨時更新,由害怕Arch繁雜的安裝過程和經常滾掛,就來試試Manjaro吧!
『捌』 manjaro linux 怎麼安裝
Linux安裝前的准備工作
1.用Windows系統收集硬體信息
在安裝Linux之前,您需要藉助Windows系統了解計算機硬體的基本信息,如內存大小、音效卡、顯示器、滑鼠和顯卡型號等。
2.設置從光碟引導系統
Linux支持幾種安裝方式,但直接以光碟開機啟動進行安裝最方便和快速。若要機器以光碟啟動,需要修改BIOS的設置,將CD-ROM變更至開機順序的第一位。
3.Linux分區
Linux分區的表示方法
分區就是將磁碟驅動器分隔成獨立的區域,每個區域都如同一個單獨的磁碟驅動器,在DOS/Windows系統下磁碟分區可分為C、 D和E盤等。但Linux則將磁碟視為塊設備文件來管理使用,它以 /dev(device的縮寫)開頭表示。
例: 在Linux用 「/dev/hda1」表示Windows下的C盤
其中:hd 表示IDE硬碟(SCSI硬碟用sd);hda 為 第一個IDE 硬碟(第二為 hdb);/dev/hda1 為主分區,邏輯分區 從5 開始,如: /dev/hda5、/dev/hda6、/dev/hda7等。
為Linux准備分區
Linux分區和Windows分區不同,不能共用。所以需要為Linux單獨開辟一個空閑的分區,最好是最後一個分區。如圖1中利用Windows下的Partition Magic(分區魔法)軟體,在D盤上騰出空間創建新分區E盤(或利用已有的空閑E盤),文件類型暫設為FAT32,作為稍後創建Linux分區使用,RedHat 9.0 大約需4 ~ 5GB的空間。
4.Linux 的文件系統
對於不同的操作系統,文件系統也不同。Windows文件系統為FAT16、FAT32和NTFS。而Linux的文件系統可分為ext2、ext3、swap和vfat。ext2支持最多為255 個字元的文件名;ext3 是基於 ext2之上,主要優點是減少系統崩潰後恢復文件系統所花費的時間,RedHat 9.0 默認文件系統為ext3;交換區swap是被用於支持虛擬內存;Windows的FAT分區在Linux下顯示為vfat文件類型。
1.用RedHat 9.0第一張安裝光碟引導開機,系統在開機後會出現安裝菜單。
安裝菜單中提供了供用戶選擇的圖形和文本模式的安裝方式,按回車選擇圖形模式進行安裝。在進入圖形畫面的安裝模式前,RedHat 9.0比以往的版本多了一個環節,那就是提示對安裝光碟介質進行檢測, 也可按「Skip」按鈕跳過檢測。
2.接著安裝程序會自動檢測硬體,包括視頻卡(顯示卡)、顯示器和滑鼠的配置,然後進入圖形畫面的安裝向導。在出現「語言選擇」的畫面中,我們選擇「簡體中文」,這樣接下去的安裝過程界面的文字都會改為中文。在「鍵盤配置」畫面中接受默認的「美國英語式」鍵盤。選擇「下一步」,在「滑鼠配置」窗口,系統自動檢測出滑鼠的配置。
3.選擇安裝類型,安裝類型包含四種不同的安裝方式:個人桌面、工作站、伺服器和定製。「伺服器」的安裝適用於專職的伺服器使用,「個人桌面」和「工作站」適合於初學者,為了讓你更多地了解安裝過程,我們將選擇「定製」類型進行安裝。
4.磁碟分區設置:確認了「定製」方式之後,系統會出現「磁碟分區設置」窗口,它提供了兩種分區方式:「自動分區」和「用Disk Druid手工分區」。
「自動分區」是一個危險功能,因為它會自動刪除原先硬碟上的數據,並格式化成為Linux的分區文件系統。所以除非計算機上沒有其他操作系統,你才可以使用。建議採用Disk Druid程序進行手動分區,它的圖形化界面比早期RedHat的fdisk程序操作更簡單。
5.磁碟設置:在選擇「用Disk Druid手工分區」後,會顯示如圖2的「磁碟設置」窗口,這是整個安裝過程中惟一需要用戶較多干預的步驟,也是很重要的環節。
只要有一個主分區就可以安裝並使用Windows操作系統,同時D、E等邏輯盤的文件結構也都是獨立的。而Linux系統歸根結底就只有一個根目錄,一個獨立且惟一的文件結構。Linux的文件系統採用樹型結構,整個文件系統由一個「根」和根上的幾個分「杈」組成,Linux需創建幾個「Linux Native」分區和「Linux Swap 」分區,每個分區都必須通過 「掛載點」,分別載入到 「根(/)」或幾個分「杈(如/boot、/home等)」上。
一個最基本的Linux系統需有一個「/」根文件系統分區、一個「Swap」交換文件分區和/boot分區,為了用戶使用方便建議還需創建一個 /home分區。
為Linux建立分區有幾種辦法,一種是編輯現有空閑分區,使它成為Linux分區。如果沒有空閑的磁碟空間,就需要將現有的分區刪除後,騰出空間,以建立Linux分區。
圖2中的/dev/hda6是在Windows下用Partition Magic為Linux准備的分區E盤(圖1)。下面我們將在/dev/hda6上創建「/」、「/boot」、「swap」和「/home」分區。
(1)因 /dev/hda6 的文件類型是vfat,需先刪除此分區,使它變成 「空閑」設備和「空閑分區」;
(2)創建「/」分區:選中「空閑」設備,按「新建」按鈕,進入「添加分區」的窗口中,掛載點選「/」,文件系統類型選「ext3」,大小輸入「5000MB」。
(3)創建「/boot」:同(2),在掛載點選「/boot」,文件系統類型選「ext3」,大小輸入「100MB」。
(4)創建swap:一般swap分區的大小設定為機器內存的2~3倍為最佳,在「添加分區」的窗口,文件系統類型選「swap」,大小為600MB(如果內存為256MB),它不需要掛載點;
(5)創建「/home」:在掛載點選「/home」,文件系統類型選「ext3」,我們選擇「使用全部可用空間」選項,將剩餘的磁碟分配給/home區。
6.在完成了創建Linux分區後,接下來出現「引導裝載程序配置」窗口。
對於Windows/Linux多操作系統共存的系統,開機時如何指定引導的操作系統,這需要藉助開機引導裝載程序(Boot Loader)。Linux內置了兩種開機引導裝載程序——LILO與Grub,在圖3引導裝載程序配置中,我們將開機啟動的操作系統設為DOS(Windows),同時默認系統設置——以Grub作為引導裝載程序。
7.配置好引導裝載程序後,在接下來的「網路配置」、「防火牆的配置」、「附加語言支持」和「時區選擇」的窗口中,我們都按系統默認進行選擇。
8.和Windows XP相同,有一個稱為「root」許可權最大的管理員賬戶,使用這個賬戶登錄主機可以完全掌握整個系統,安裝過程中需要設置它的口令,請記住設置的口令。在後面的「驗證配置」的窗口中,我們以系統默認的設置進行。
9.接下來是進行「個人桌面默認的設置」,選擇「定製要安裝的軟體包集合」。然後是系統軟體包的選擇安裝,在「選擇軟體包組」窗口中,為了測試每個軟體包的功能,選擇最後一個選項「全部安裝」,安裝全部軟體包需4850MB的硬碟空間,按「下一步」後,系統開始進行軟體包的安裝。在安裝過程中,系統會提示插入第二及第三張安裝光碟。
10.軟體包安裝完成後,系統會提示「創建引導盤」,當系統無法引導的情況下,引導盤可作為緊急救援盤,我們強烈建議要製作引導盤。
11.隨後系統顯示「圖形化界面(X)配置」、「顯示器設置」和「定製圖形化配置」的窗口,分別顯示系統檢測出的視頻卡(顯示卡)的型號、內存和顯示器的型號以及色彩深度、屏幕解析度等,一般按系統的默認值設置即可。
完成了上述這些操作後,系統會顯示安裝完成的提示窗口。當你重新啟動機器後,Windows的開機畫面將被多操作系統引導程序Grub的精美圖案所替代。
『玖』 為啥我的manjaro安裝界面是這樣
前幾天我為了嘗鮮在電腦中安裝了大蜥蜴(OpenSuse),新鮮期過了之後我准備換回原來的ArchLinux,結果發現大蜥蜴把原來的Grub設置覆蓋了。如果要恢復的還得重新刻一個Arch引導U盤,與其這樣我為什麼不重新安裝一個新的系統呢?
Manjaro介紹
看了一下就決定是Manjaro了,它和Antergos一樣,也是ArchLinux的衍生版,但是增加了圖形化安裝界面,非常適合新手。在官網下載頁面可以看到有三個圖形安裝鏡像,集成了Xfce4、Gnome和Plasma三種類型的桌面系統,還有一個網路安裝鏡像,和ArchLinux一樣需要命令行安裝。下載的時候下載自己喜歡的桌面就行了。
安裝過程
注意事項
一開始在刻錄安裝U盤的時候,遇到點問題。當電腦啟動到引導盤的時候,顯示未知文件系統錯誤,直接進入了Grub恢復界面。我試了好幾種辦法,最後發現只要在刻錄的時候在Rufus中選擇使用DD模式,即可成功引導。
安裝步驟
下面來介紹一下Manjaro的安裝步驟。一開始是引導界面,如圖所示。這里其實沒什麼說的,直接按照圖示進入圖形安裝環境就行了。
引導界面
進入圖形安裝界面之後,首先會看到一個歡迎頁面。它默認是英文的,點擊左上角可以切換語言。其實切不切換沒關系,因為這里的語言和安裝程序的語言顯示並不通用。直接點擊啟動安裝程序就可以進行下一步了。
歡迎界面
本來這里我每一步都用手機拍照了,但是我這破小米5拍照不行照片佔用還挺大。每張照片都超過了上傳圖片大小上限,一張一張裁剪也沒意思。所以過程我就不細說了,反正也就那麼幾步。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硬碟分區了。我這是SSD+HHD,EFI分區在SSD,所以分區的時候注意要將ESP分區掛載不格式化,其他要安裝的分區既要掛載也要格式化。
硬碟分區
安裝完成
終於安裝完成了,安裝完之後,就不用再用手機拍照了。直接上幾張系統截圖。我安裝的是Plasma桌面的Manjaro,如果希望安裝輕巧的桌面可以考慮安裝Xfce版本的。不過我安裝Plasma,純粹就是為了它的特效豐富。
Manjaro對Plasma桌面也做了不少工作,這一點很難得。上次安裝的大蜥蜴也對Plasma做了一些定製,那個大蜥蜴標志的開始按鈕我就挺喜歡。不過大蜥蜴的包管理器下載還是有點慢,設置鏡像我又不會。所以最後還是回歸Arch系列了。
桌面截圖
再附上screenfetch的截圖。不知道什麼情況,第一次安裝Manjaro的時候,用screenfetch看居然還是原來Arch的標志,難道是我第一次安裝的時候忘了格式化?然後過了一會系統就莫名崩了。我又重新安裝一遍之後沒有在發生任何情況,看來第一遍崩潰或許還真是我的安裝失誤。還別說,Manjaro的標志很獨特,方方正正的。
系統信息
Manjaro自帶的主題和圖標就挺好看的了。所以我就不再折騰什麼Numix圖標了。而且Numix圖標的免費版本好像很久不更新了,倒是付費的壁紙和主題越來越好看。
系統截圖
最後再來說說Manjaro的優缺點。優點有好幾個:安裝方便,還能設置下載鏡像,下載速度很快;自帶的主題和圖標很好看,不需要怎麼折騰了(當然這個仁者見仁);自帶圖形化包管理程序,不喜歡命令行的同學可以試試;由於是Arch的衍生版,所以如果想搞什麼的話可以直接看Arch的Wiki頁面,基本上大多數都是通用的。
然後說說缺點,因為我剛剛裝上也沒怎麼使用,所以也沒發現多少缺點。第一個缺點就是軟體的分裂問題,像Arch的話所有軟體都可以在pacman中安裝。但是在Manjaro中,內核和驅動等軟體,不能在pacman中安裝,需要在系統設置界面使用它的圖形化工具來安裝,或者使用命令行mhwd-kernel。不過後來想想這也不能算缺點,對於這種隨時可能滾掛的軟體來說,由官方詳細控制比較好。
第二個缺點就是它沒安裝中文輸入法。雖然它的安裝過程很方便,但是安裝完成之後我才發現居然沒給安裝fcitx。我還得自己安裝fcitx和一堆子模塊輸入法,然後配置啟用。這多少和它開箱即用的理念有點不符合。
好了,Manjaro就介紹到這里。對於我這個更新強迫症來說,使用Arch系列的系統比較適合。而Manjaro算是Arch衍生版中很不錯的了,在Linux的使用排名中也算前幾的存在了。如果你喜歡Arch的隨時更新,由害怕Arch繁雜的安裝過程和經常滾掛,就來試試Manjaro吧!
『拾』 manjaro Linux撥號成功,卻不能上網
網卡設置為dhcp模式 不要設置靜態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