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站資訊 » 漢字的演變過程的網站有哪些
擴展閱讀
重新連接寬頻網路 2025-02-08 20:38:20

漢字的演變過程的網站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4-22 13:16:00

A. 漢字有哪些演變過程呢

1、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時期的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因其多刻在龜甲和獸骨上而得名。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形式,其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已經成為很多書法愛慕者學習臨摹的對象。
2、金文。金文是商周時期的文字,也被稱為「鍾鼎文」或「吉金文字」,因其多刻在青銅器上而得名。金文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產生的,其字體與甲骨文有頗多的相似之處,其字體多清秀優美,亦是很多人學習臨摹的方向。
3、大篆。大篆是西周晚期的文字,又稱籀文,其相對甲骨文和金文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最主要的變化就是大篆開始變得線條化和規范化,為方塊文字打下了基礎。

B. 有個網站輸入一個字然後按字源字形就會出現這個字的發展 是個文字轉換的網站 有知情者把網址發下好

字源網。網址:字源網-首頁

漢字的演變:

漢字從甲骨文以來發生了許多變化。根據史實,這些變化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改革和自然流變。漢字改革是指人們有意識地、主動地治理漢字的過程,而漢字的自然流變是指漢字自然的變化過程。漢字的改革一般是非連續的、劇烈的、短期內完成的;

而漢字的自然流變是連續的、緩慢的、長期的。漢字的自然流變有時間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漢字的字形、字音、字義多樣化,造成異體字越來越多,字音讀法不同,字義發生變化,導致了漢字不統一、不規范。

因此,經過一段時間的自然演變後,人們必須對漢字進行改革,使得漢字規范化、統一化。

此外,漢字不可能一產生就很完美,就能滿足各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因此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也會主動地改革漢字,使得漢字滿足生產力繼續發展的需要。而當改革的措施推廣之後,漢字又開始新一輪的自然流變。

漢字的變化好像路的變化一樣。路是人們走出來的;路走出來之後,人們隔一段時間就得修繕一次;修繕之後,路又漸漸發生一些變化,如變寬、變直、損毀,或者出現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繕。

此外,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前的路漸漸不能滿足時代 發展的需要,需要建設新的道路,如鐵路、高速公路等等。修路相當於漢字的改革,而路漸漸自然變寬、變直、損毀、分支等變化,相當於漢字的自然流變。

這兩種變化過程有著不同的性質、趨勢、規律和作用,因此過去我們籠統地把這兩種變化放在一起討論漢字的歷史演變,得出的一些結論,如「漢字的發展趨勢是由繁到簡」,難免模稜兩可,似是而非!



(2)漢字的演變過程的網站有哪些擴展閱讀:

文字的創始人:倉頡

人們傳說倉頡是創造文字的始祖,事實上他只是文字的總結和完善。倉頡生活在大約公元前24世紀,現在都已經是公元21世紀了,距離現在四千多年。

但是在六七千年前中國的文字就已經開始緩慢的發展著。比如西安半坡出土的仰韶文化彩陶就有文字元號,山東的大汶口文化的早期象形字等等。這應該就是中國古代文字的最早雛形了。

在出現了聞名遐邇的甲骨文之後,倉頡才開始總結造字。但是他一個人是無法完成這么浩大的工程的。

歷史上有記載,荀子在《解蔽篇》里說過:「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好稼者眾矣,而後稷獨傳者,一也。」意思是,文字不是倉頡自己造的,就好像人人都會種莊稼,後稷不是唯一的創始者一個道理。

時至今日,從倉頡造字開始到現在,中國的成型的文字現存的有56000個。在中國的五千年的文明海洋里,每個時代都產生了燦爛的文化。

而漢字的發展一直沒有停滯,漢字作為一種記載的載體,在完成了它的最初使命後。逐漸被人們開發出了更多的功能,比方說漢字的字體欣賞,書法的發展,中國畫的發展都是來源於此。

C. 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

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宋體、仿宋、黑體、綜藝體、彩雲體、華文新魏、琥珀體、華文細黑、姚體、舒體、微軟雅黑體、幼圓體等。漢字主要起源於記事的象形性圖畫,象形字是漢字體系得以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中國漢字的歷史是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按照發展的時間順序,可以分為先秦、秦、漢、唐時期文字,宋元時期、明清文字、中國近代文字和中國現代文字等。

D. 漢字經過了哪五個演變過程呢

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但仍未完全定型。

1、甲骨文

發現有大約15萬片甲骨,4500多個單字。這些甲骨文所記載的內容極為豐富,涉及到商代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僅包括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等內容,而且涉及天文、歷法、醫葯等科學技術。

2、金文

金文是指鑄刻在殷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鍾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鍾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鍾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3、大篆

代表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革,因刻於石鼓上而得名,是流傳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為石刻之祖。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形多重疊。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秦朝李斯受命統一文字,這種文字就是小篆。通行於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

5、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於東漢。

6、草書

漢字的一種書體。形成於漢代,是為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7、行書

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

(4)漢字的演變過程的網站有哪些擴展閱讀:

漢字的起源:

自古以來就有「蒼頡造字」這之說。

蒼頡非常聰明,從結繩記事開始就研究更復雜的記事方法。進而研究形象記事從而逐漸有了象形文字。

其實按照中國傳統說法應該是上天派下來為原始人類提高生活技能而傳授的文化知識,為了當時的人可以接受而首先使用象形文字,然後逐漸演變成現代的文字。

今天所能見到的最古老的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和鑄在銅器上的文字。這樣說來商代的文字已經是很發達的文字了,所以可以推測出最初產生文字的時代應該遠在商代以前,那就是夏代或更早於夏代。

漢字的起源一類是以甘肅大地灣遺址的彩陶上的刻符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號。另一類是以河南賈湖遺址的甲骨上的刻符為代表的生肖象形的符號。

前者有序地演變為西安半坡臨潼姜寨上的刻劃符號系列,後者則發展成為大汶口陶器上的圖象。

E. 中國漢字的發展歷程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少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漢字七體」,即: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1、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國商代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記事而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拓展資料: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的文字,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准寫法的漢字,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漢字為上古時代的漢族先民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書,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准—正楷。

參考資料:漢字_網路

F. 有沒有介紹常見漢字演化或來歷的網站

中國文字的簡化,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中國大陸政府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主持關心下,結合了上百名專家,對數千個常用的中國文字進行了一次字體的簡化。當時的出發點,應該說是分析了中國的國情。中國經歷了上百年的內憂外患,國弱民窮。中國又是一個幾千年的農業國,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在農村,而當時中國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和半文盲,而要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文化,建設國家,識字掃盲成了一個重要的歷史任務。簡化文字,當時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數以億計的人民大眾,能夠盡早盡快地識字認字,提高使用文字的速度,提升文化水平,方便學生在校學習,以此為最基本的基礎,才有可能學習科技,建立一個富強的國家。
有些台灣人第一眼看到簡體字,大概會感到驚訝。中國大陸的字改變了那麼多,尤其是離鄉幾十年的老兵,看到家鄉變了,文字也變了。有的人討厭看簡體字,一見到它就說是「匪書」、「匪文」。更有的人把文字簡化運動看滿清政府的剃發相提並論,說共產黨為了要改造人民,強迫人民閱讀簡體字,事實上不然。

漢字自古以來就有繁體與簡體兩套寫法,在甲骨文與金文中,就可發現漢字簡體的形跡,例如「車」就有多種寫法。後來經過篆體隸化,並存兩種寫法的文字越來越多。由六朝到隋唐,漢字逐漸隸楷化,當時或許是為了美觀對稱,很多古字都增加筆畫,而簡體字開始被稱為「俗體」、「小寫」、「破字」等,在民間社會仍廣為流傳。

不過,有時候文字有簡化和繁化的現象,左傳和甲骨文上有假借字,當一件我們要表達的事很抽象,最初時無法造字,於是找來一個與它音近的字來借代,當後來或者可以造字了,就有這個抽象概念的本字了。有時後來仍舊無法造字,於是一個字去加偏旁,去別異,表示與本來假借的字不同。而有時一個字越寫越繁了,人有覺得麻煩了,就去簡化了,於是在魏晉有俗文字學,即俗體字。也有的字越來越簡單了,又不易看清本義了,所以又去替它加筆畫了,所以繁化了。

所以,筆劃寫得越來越繁的字,絕對不少於寫得越來越簡的字。

繁化和簡化的字,在古代就已存在。有些人造新字,後來就通行使用。例如:楊堅在北周時以外戚輔政,進封「隨王」,但他嫌「隨」有「走」之意,於是改「隨」為「隋」。武則天最愛造字,她一生造了十多個字。其中一個「國」字,她改成「□」中間加「武」,但後來覺得自己被包圍在圍城中,就不再使用。中國文字在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後,隨著時代改變,出現了繁體、簡體、俗體、異體等字。官方的文書,都採用繁體,其他的文字是難登大雅之堂。這段期間,民間文字的使用多是采約定成俗的方式,一直到太平天國時期,才開始文字的簡化。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

「近代漢字簡化運動,源於太平天國,為了提升識字率,在太平天國玉璽及官方文件都書簡體。經非正式統計,太平天國總共使用一百多個簡體字,其中80%為後來的中共採用」(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38)。太平天國最有名的字是將「國」的「或」改成「王」,不過太平天國滅亡後,文字簡化運動也停止。

清朝末年,中國面臨列強瓜分的嚴重危機。在這國事動盪、人心思變的年代,許多知識份子憂國憂民,力主變法圖強。維新運動時,一些愛國的知識份子考慮到若要救國圖強就要普及教育、培養人才,就要克服復雜的漢字所造成的障礙。在此思潮下,漢字拼音化於焉展開。維新運動主要人物如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皆主張文字拼音化,但是維新運動只有百日,拼音化運動也胎死腹中。(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5~6)

五四運動的白話文運動為大家所知悉,事實上,文字簡化運動應和白話文運動相提並論,因為兩者都是新文化運動的一部份。在此期間,許多人提出提升國人知識水平的方法,要提升知識水準就先提升識字率,增加識字率就要將復雜的中國字簡化。簡化文字獲得許多知識份子的贊成,主張使用白話文的知識份子絕大部份贊成文字簡化。著名的國學家胡適也不反對。

1922年錢玄同在北洋政府國語統一籌備會提出《減省漢字筆化方案》說「文字是一種工具,自應以適用與否為首要標准,改用拼音是治本方法,簡化漢字是治標方法,治標方法是目前最切要的方法」。當時還提出漢字拼音化,能說就能寫,不過中國字同音字很多,拼音化根本行不通,遂作罷。

1935年春,上海文化界發起大規模漢字簡化運動,當時稱為「手頭字運動」。意即一般人怎麼寫,書就怎麼印,使得文字比較容易寫、容易認,更能普及大眾。同年八月,國民政府公告第一批簡化字324個,簡化的原則為:1、述而不作。2、擇社會上比較通行之簡體字最先採用。3、已簡化的字就不再求簡。但是,立刻遭到國民黨元老戴季陶等的反對。結果,於1936年2月廢止使用。及至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漢字簡化運動在共產黨的統治范圍內推廣,該區的報章雜志使用了既有的或創造的簡體字,這些字又稱為「解放字」。(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41)

中共的文字簡化運動

1956年1月28日——中共第一批簡體字出爐

1949年中共政權成立,在1952年2月成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收集民間及民國以來主張漢字簡化學者們的建議,於1954年底提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並於1955年2月公布於人民日報上,7月,國務院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由董必武為主委,郭沫若及作家老舍都是該會成員。該會於1956年1月28日通過簡化字515字及簡化偏旁54個。(當代中國的文字改革P.75)

G. 誰有漢字的演變的網站

漢字的演變
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字體的演變過程,按時代和字體的對應,大體上可分為六種字體,具體如下:
行草
帛,紙
楷書
漢,唐
竹簡,帛
隸書


小篆

青銅器,石
籀文
周,春秋,戰國
龜甲,獸骨
甲骨文
商周
主要載體
代表性文字
形成時代
甲骨文展示
甲骨文
我國已發現的最早的文字,因刻在烏龜甲殼和牛的肩胛骨上,故稱"甲骨文".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氣候,習尚等許多方面,是研究當時歷史的重要資料.甲骨文先後出土約14萬片,單字總數約4500個,可認者約1700字.甲骨文是現在漢字的"祖先",距今約3000多年,我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即從那時開始.
金文展示
小篆
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實行了一連串的改革;其中,統一文字就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政策.統一後的字稱為小篆.此種書體上承東周時秦國器銘與刻石文字,會融各地書風而成,為中國第一次統一之字體,居書史轉變之關鍵.秦文是在"金文","籀文"(大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書體,故秦文又稱"秦篆",後人又用"小篆"稱之,以與"大篆"區別.秦代刻石保存小篆書跡稍多,但仍算少,以秦始皇所立諸石最為重要,琅邪台,泰山原石及拓本殘存,則最能見其真相.一些刻在秦代度量衡上的文字,則體現出自然朴實的風格.
隸書:
隸書,是小篆的簡便寫法,最早流行於秦代下層人物中間,相傳為程邈在監獄中將其整理成一種新字體.圖為湖北出土的秦隸竹簡.

隸書:
隸書在漢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發展,變無規則的線條為有規則的筆畫,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圖為漢隸.
楷書:

中國東漢(25--220)末年,一種新的漢字字體:楷書出現了.圖為楷書的創始人鍾繇 .
楷書:
楷書筆畫平直,字形方正,書寫簡便.直至今天,楷書仍是漢字的標准字體.圖為鍾繇作品《宣示表》.
草書與行書 :
古代的中國人還創造出了兩種可以快速書寫的字體:草書和行書.草書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種.圖為用章草書寫的漢木簡.
中國浙江的"蘭亭碑亭"是個有名的地方,當年,王羲之在這里寫下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
圖為《蘭亭集序》的唐人摹本.
行書
"今草"是東漢(25--220)人張芝所創.圖為張芝寫的草書.
草書

H. 哪個網站可以查到漢字的演變過程 知乎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I. 漢字的歷史演變過程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以上七種字體稱為"漢字七體"

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也是從商朝開始的。

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由於它鑄刻在鍾鼎上,所以又稱鍾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體勢雍容。金文和甲骨文屬於同一系統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規范,結構更整齊。

西周晚期,金文形體趨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勻稱,這種字體叫大篆。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

秦統一後,為維護國家統一,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統一文字。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准,對漢字進行整理和簡化,制定標准寫法,在全國推行,這種新字體叫小篆。

篆書筆畫圓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著象形的意味,但符號性顯然大大加強。小篆使文字規范了,但書寫還很不方便,因此,在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體,叫隸書。

隸書字形扁平,字的構架多有方折稜角,筆畫有粗有細,形成波勢和挑法,所謂「一波三折、蠶頭燕尾」。從篆書到隸書,是一次更大的變化,隸書是漢字演變史上重要的轉折點,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從此,漢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喪失了。

漢朝後期,隸書又演變為楷書。楷書可作為習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書。從隸書到楷書字形結構基本上沒有什麼變化,只是在書寫時把隸書的波勢挑法改變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書寫更為簡便。

與楷書並行的還有草書和行書。草書特徵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氣勢連貫、字形奔放。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我們可以通過下圖體會漢字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