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仁山法師佛說出家功德經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這句佛經名言,包含著很深的哲學思想,一般人包括文人們喜歡以此開玩笑,認為色就是指女人,空就是虛無或烏有.說和尚看破紅塵,把女人看做是虛無或烏有,便出家做和尚了.其實色並非女色,空也非虛無烏有.簡單的說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而這些現象是人們虛妄產生的幻覺。空,上面說到是產生現象的多種因素和緣由,是事物的本質。色即是空,讓人們認識到事物的現象,認識到諸多的苦和煩惱都是虛妄產生的。空即是色,則由事物的共性,因緣關系,讓人們知道因果報應,善惡循環。所謂: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後世果,今生做者是。便是空的緣由關系及多種因素合成的最好說明。
㈡ 仁山法師在寺廟里怎麼願意拜佛
這個要看自己的心意。願意拜佛禮佛那是更好;不願意也不要強求。順便給您普及一下怎樣禮佛:
禮佛是表達對諸佛菩薩的禮敬、感恩,從柔軟、徐緩而安詳的彎腰禮佛動作里,感受到禮佛者的安定與謙卑。
第一、站立姿勢,輕輕合起雙掌,手指並攏,手肘自然彎曲,置於胸前約呈四十五度。合雙掌時,雙眼下垂目光注視合掌的指尖,能夠凝聚心神,排除妄念。站於拜墊之前,兩足作八字式,左右足跟距離約二寸左右,足尖距離約八寸,目光注視兩手中指尖。
第二、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狀,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於拜墊的中央,左掌仍舉著不動,右膝先跪下。
第三、左掌隨著伸下,按在拜墊中央左上角,左膝隨之跪下。
第四、右掌移到拜墊右上方,與左掌齊平,額頭向下磕頭,觸碰拜墊。
第五、兩掌握虛拳,向上翻掌,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掌背平貼地面,想像雙掌承接佛陀的雙足,是為「翻掌接佛」。
第六、兩手在曲指反轉,仍按於拜墊之原處;頭離拜墊由伏而起;右掌移於拜墊之中心。
第七、左掌離拜墊,置於胸前如合掌之狀;右掌用力撐起(兩膝同時離拜墊),合於左掌當胸,此為一拜。
第八、拜前、拜畢後均有一禮,名曰「問訊」,以拇指、食指相抵直舉,其餘三指互搭,稱為「毗盧印」,舉至眉心。然後合掌結束。
㈢ 仁山法師可以接受提問嗎請問法師.
凈空法師---(自念自聽)佛號從心裏面生出來,口裡念出來,念得清清楚楚,再從耳朵聽進去,聽誰呢?聽自己念佛的聲音
特別是凈宗同學,要認真念佛,二六時中不要把佛號忘掉。念佛有的時候會忘記,沒有關系,想起趕緊接著念。念佛不拘處所,什麼地方都可以念,也不拘時間,日夜都可以念,躺在床上念不要出聲,出聲傷身體,傷氣,默念。如果想攝心,可以用印光大師三個清楚的方法。印光大師自己念佛,他一生用的,我們想到這是佛菩薩再來的,為我們做示範,這個方法最適合於現代眾生。第一個,佛號從心裏面生出來,口裡念出來,念得清清楚楚,再從耳朵聽進去,聽誰呢?聽自己念佛的聲音,所以念佛的速度不要快。印光大師念佛,一個字一個字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個字一個字很清楚,字字聽清楚。第三個,每一句佛 號知道是在十句裡面的第幾句,一點都不會錯亂。只記十,用心記,不要有痕跡,從第一到第十,念到第十然後再從一念到十,我這一句佛號是這十聲佛號里頭的第 幾聲,念得清楚,聽得清楚,記得清楚。不可以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這就錯了,不可以這樣念法。連心裡記都不要,練習到連心裡也不要有這個痕跡,阿彌陀 佛,好像心裡有個一、有個二,都不要,心裡頭都沒有,心裡只有阿彌陀佛四個字。
這個記得清楚是叫你攝心,你的妄念生不起來。如果說是念得清楚,聽得清楚,不用去記,還會有妄念滲透進來,妄念夾雜進來。要用記得清楚,妄念就不會生起。開始比較難,念到一個星期、兩個星期就習慣了。這個方法好!不但自己可以把煩惱念掉,雜念念掉,這是我們得生凈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
㈣ 浙江省真寧凈寺仁山法師那裡可以接受人住嗎
寺廟的大門時刻都對我們在家弟子打開,但是我們出家要看因緣,和哪位師父有緣,和那個寺廟有緣,這個不是我們說了算。因緣到了,你就功德具足了,可以出家了。也就是有師父收你做底子了。
祝你早日如願,阿彌陀佛!
㈤ 如何聯系仁山法師
仁山法師,俗名呂衛濤,1980 年生於河南商水。1996年禮江蘇武進如來禪寺上慈下亭長老剃度出家。1998年隨團出訪歐洲參加佛教音樂文化交流活動。2001年於五台碧山寺上本下煥長老座下受具足戒;同年赴新加坡學習講經。法師曾多次受邀至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澳洲、印度、斯里蘭卡、西班牙、義大利、葡萄牙及台灣等地弘法參學,舉辦講座。提倡佛法不離生活,生活即是佛法。以期佛法普遍推廣,服務社會,利益大眾。現任麗水市佛教協會副會長、青田縣佛教協會會長,青田溫溪真寧凈寺住持。
㈥ 念佛的好處——仁山法師
要想快樂,身心清凈,就要一心念佛,念佛當下可以沒有任何煩惱憂愁,未來可以了生死出輪回,念得功夫在深就可以想走就走,太自在啦
㈦ 仁山法師學佛能養魚嗎
阿彌陀佛
問:請問在家學佛者能不能養寵物?若本身不能養,家人可以養嗎?
凈空法師答:
最好不要養,家人也不要養,為什麼?你養寵物,你一定是要用很多的精神去照顧他,對你自己的修學就打很大的折扣。這門學問是大學問,必須全心全力以赴,你才能取得一生滿意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