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站資訊 » 作者不時不食在哪個網站
擴展閱讀
網路卡跟電腦中毒有關嗎 2025-04-16 16:50:08
將華為手機還原網路設置 2025-04-16 16:45:11

作者不時不食在哪個網站

發布時間: 2025-02-25 15:25:09

『壹』 不時不食的介紹

「不時不食」,是一句老話,講的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民俗傳統:吃東西要應時令、按季節,到什麼時候吃什麼東西。此語出自《論語·鄉黨第十》中「齊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情而錫。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一句。

『貳』 色惡不是,嗅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是誰說的

孔子說的。

意思是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時新的東西,不吃。

出自——春秋戰國孔子及孔子的學生《論語·鄉黨》。

原文: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 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譯文: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陳舊和變味了,魚和肉腐爛了,都不吃。食物的顏色變了,不吃。氣味變了,不吃。烹調不當,不吃。

不時新的東西,不吃。肉切得不方正,不吃。佐料放得不適當,不吃。席上的肉雖多,但吃的量不超過米面的量。只有酒沒有限制,但不喝醉。從市上買來的肉乾和酒,不吃。每餐必須有姜,但也不多吃。

(2)作者不時不食在哪個網站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

《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

《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其實,「論」又有纂的意思,所謂《論語》,是指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記載下來編纂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