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網路意識形態 存在哪些問題 下一步措施
如何看待網路信息的意識形態功能?
近年來互聯網發展迅速,無疑成為當今社會最為重要的信息傳播途徑之一,由於互聯網的傳播有著快捷性,以及便捷性,使得它所傳播的內容有著更廣泛的社會影響。那麼我們該如何維護互聯網的秩序也成為了新的課題。
我們今天該如何去認識網路時代的信息?又該如何去看待網路信息的意識形態(功能)給社會帶來的影響。
之前我們在主流媒體上也看到這樣的文章,比如說像「網路不是法外之地」這樣的呼籲,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共同地維護網路的(秩序)安全。那麼實際上我們也有自己的疑問,比如說我們要怎麼去看待這個網路秩序之後的網路監管的問題,中間是不是有一個度會存在?比如說網路監管和言論自由,這兩個會不會有沖突?中間的度又怎麼樣去把握?
這是一個特別難把握的度,這就存在著我們對網路自由它的限度的這個理解,而且我們講了,任何自由它都不是絕對的,所謂的不是絕對的就是說它有界限,你的秩序也好,你的監管也好,你的自由也好,都得要在法律的底線和道德的底線上來進行。
田桐:那麼實際上我們在,尤其是近兩年,經常會發現這個網路反腐,包括微博反腐,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社會效應,那麼您覺得網路反腐它在這個合法性方面有什麼樣的應該注意的方面?
實際上說到網路反腐啊,現在還有其他的反腐方式,比如說現在講的什麼二奶反腐,乾女兒反腐,這些都有,那為什麼網路變成了一個反腐的主要的渠道?我這里就覺得就是,我們本身反腐的制度上面有些問題,網路它畢竟是一種傳輸的工具,正是因為沒有別的手段來進行反腐了,所以我們只好說來網路反腐,但是網路反腐呢在這個界限上有的它把通過各種渠道得來的那種,所謂的那個揭示貪官的一些材料放到網上去,結果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那說明什麼呀?說明我們正常的反腐體制不是(很)健全。所以我覺得反腐跟網路它只是在某個特定的時期而結合起來,實際上真正要是反腐的話,還是應該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那麼我們就現在看到的很多的例子都能夠證明網路反腐確實有一定的成效,比如說在微博上會發布一些信息,那怎麼樣看待這個合法性?它的合法性也就是,看他這個做法到底有沒有,比如侵犯隱私,或者有沒有泄露某些國家機密,或者是有些其他的這個信息,如果說這個尺度把握不準的話,我覺得這個不怪網路,還是怪我們現實的反腐的這個制度不健全,所以弄得我們今天沒別的辦法,就是網路上有一句這個話叫做什麼?上訴不如上訪,上訪不如上網,這個實際上是一個沒辦法的辦法。
所以看來這只是一點小的問題,還需要其他擴大反腐整個的一個系統的問題。
那麼我們也可以看到在網上有很多,擁有很多粉絲,或者擁有很多話語權,擁有很多人氣的大V們,他們說話是否應該承擔一些社會責任?從他們的角度來講。
這個問題應該是毫無疑問的,任何公眾人物或者任何公共空間,我們的參與者都要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意識,但是尤其是有些名人,他的社會影響比較大,他們的公眾責任,或者社會責任應該說,他們要承擔的責任應該更大一點,這個應該是毫無疑問的事情。
那麼如果他們觸犯到一些,或者是說到一些不應該說的事情,或者言語過於激烈的話,是否會引來一些問題出現?
那有的時候呢,我就看到底,比如說我舉個例子,現在我們一說謠言,它叫網路謠言,後來我在琢磨,謠言它跟網路有沒有必然的聯系,後來想想,你無論什麼謠言,你哪怕是電話謠言或者電視謠言,它實際上跟它那個傳播媒體沒有一個必然的聯系。所以剛才講的那些要承擔那些責任,它只不過是網路是一種方式,我們真正要去分辨它到底觸犯了哪一個,比如法律條文或者什麼,還是看他發布的言論是不是真實的,或者是不是違反法律的。
所以網路本身是沒有錯的。
解說:
網路發展到今天已經成為重要的信息傳播途徑之一,為什麼說網路時代「意識形態」遠未終結?網路信息的意識形態功能是怎樣發揮的?網路信息如何能沖擊主流意識形態?怎麼看待網路信息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挑戰?
《網路信息的意識形態功能》,首先一個就要了解到底什麼是意識形態,一般來說,我們簡單地說,比如這個大網路全書辭典裡面就說了,意識形態它是系統地、自覺地,直接反映社會經濟形態和政治制度的思想體系,它說白了就是什麼?就是對我們現實的某種反映的一種思想體系。
那麼我們在研究網路信息意識形態功能的時候,我們倒不要那麼理性化,直截了當就是什麼?就是我們帶有傾向性的那種思想意識,也就是我們在各種的信息當中,包含了你主體發布者、信息傳播者,以及信息接收者的那樣的一種什麼?一種思想傾向。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可以這樣講,幾乎我們在網上看到的那些信息都包含著某些意識形態功能。那麼這里頭有一個背景要講一下,就是有人提出網路產生以後,意識形態已經終結,而我的觀點就是意識形態遠沒有終結。講網路意識形態終結的,實際上有這樣一些人,比如那個MIT媒體實驗室這個主任尼葛洛龐帝,他就認為有了網路以後,就像樟腦丸會從固態直接揮發一樣,他說全球性的電腦國度掌握了政治領空之後,民族國家根本不需要一場混亂就已經消失無蹤。他的意思也就是,網路意識形態超越論,就是網路超越了國家和民族的這樣的界線,達到了一種這種狀態。
另外美國的電子前線基金會的埃瑟·戴森,她大概也說過這樣的意思,也就是網路超越了傳統國家的界線,但我把她的觀點概括為是網路意識(形態)的有限終結論。所謂有限終結論,她也成為在網路世界裡面除了消除了一些意識形態的對抗之後,也有一些由於各個國家之間,或者各個民族之間,或者各個主體之間產生的那種意識形態對抗。但是不管怎麼說,總是有這樣一種觀點,就是認為由於有了網路以後,實際上各個國家之間的政治意識形態性已經消失了,但是我剛才講了,實際上遠沒有終結。下面我是從幾個方面來講,就是網路信息意識形態沒有終結。
首先網路信息的傳播方式,遠不能消除信息發布者和信息內容的意識形態特徵,對吧,他那種的話語裡面所包含的內容,實際上是包含著發布者的這樣的一個思想傾向的。
另外,第二就是網路信息,他所體現的意識形態功能與多種多樣的因素有關,各種參與主體,他都會把自己的意向,把自己的觀點帶到網上去,這樣就形成了什麼?就形成了網路變成信息意識形態物化的一個大的平台,沒有消失,反而更加的嚴重。再一個就是意識形態在網路上並沒有達到我們現在講的世界是平的,那種一馬平川的信息平等交流,實際上在發布信息和傳輸信息的過程當中,它的話語權也是不平等的。所以我們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由於有了網路以後,並沒有達到所謂的意識形態消失,相反,意識形態的問題更加突出。因此,我個人覺得就是,我們研究網路信息的意識形態功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吧,這就是網路對我們現實的影響。
❷ 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有哪些
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和挑戰:
1、西方國家把我國發展壯大,視為對其價值觀和制度模式的挑戰,加緊對我國進行思想文化滲透,意識形態領域面臨的斗爭和較量是長期且復雜的。
2、面對已有和可能的政治和意識形態的沖突,中國一方面應當避免出現類似冷戰時期美蘇雙方那樣的對抗局面,尋求更多的溝通和理解;另一方面,中國也不能犯幼稚的錯誤,而應當適度保持警覺。這既是保證國家經濟社會穩定發展之需要,也是從類似蘇東劇變和「顏色革命」中獲得的警示經驗。
3、國內一些錯誤觀點時有出現,有的宣揚西方價值觀,有的拿黨史國史說事,有的以反思改革為名否定改革開放,有的否定四項基本原則。
4、在我國社會深刻變革和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的條件下,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相互疊加,集中呈現,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明顯增強。
5、西方勢力搞「顏色革命」的慣用手法,就是從意識形態入手,從否定和醜化體制入手,這不能不令每一名中國人特別是黨員幹部提高警惕。正如2015年5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的:「當今世界,意識形態領域看不見硝煙的戰爭無處不在,政治領域沒有槍炮的較量一直未停」。
❸ 維護網路意識形態安全方面存在哪些問題
維護網路意識形態安全方面存在的問題有:
一、是境外敵對勢力插手網路意識形態論爭的程度加深。
網路已經成為國外敵對勢力對我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的主要陣地,西方敵對勢力在我國國內物色骨乾和代理人,收買網路寫手、宗教極端勢力等極端反共分子進入網路輿論場,致使各種危害國家安全的信息大量充斥於網路信息平台,大量反共反華的書籍在網路上傳播,攪亂著人們思想,撕裂著社會共識。
二、「左」、「文革重現」成為攻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工具。
在現實社會中,否定改革開放、試圖走封閉僵化老路的「左」的思潮確實存在,這對於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了阻力。但與此同時,現在網路上還流行著一種一提擁護黨和社會主義的觀點就被譏諷為「左」,被上綱上線為「文革重現」、「文革餘孽」、「階級斗爭復辟」的現象。
這種言論的實質是,通過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維護者「敏感化」、「污名化」的方式,企圖以非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取代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流地位。對此,我們不能被他們牽著走,更不能落入他們的陷阱。
三、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存在被邊緣化、污名化的危險。
在網路上,一些誤導民心的錯誤言論,企圖以西方政治價值觀標准塑造我國民眾的價值觀,與之相較,一些機構、媒體和個人缺乏自覺維護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政治責任感,甚至是非意識淡薄、是非觀念模糊、是非判斷能力較弱,不敢亮劍和發聲。
一些忠誠擁護黨和社會主義的同志,則在網路上遭到污名化,受到人身攻擊和威脅。目前,這種淡化甚至排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輿論氛圍已經在網路上出現。
需要警惕的是,這樣的輿論氛圍將可能導致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的感召力、信服力弱化,導致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在網路世界被邊緣化,進而導致網民群眾的信仰危機。
四、蓄意詆毀黨、社會主義和國家的網路輿論參與者,正在呈現類組織化的態勢。
逢中必反,逢美必捧,已經成為互聯網上攻擊黨、社會主義和中國類言論的典型特徵。固然,網路作為社會情緒的宣洩地、社會怨氣的集中地,是民眾表達各種情緒的自由場所,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國政府維護人民言論自由的堅定立場。
但是,網路上確實存在著利用「言論自由」的權利形成攻擊黨、社會主義和國家的類組織結構,他們尤其善於利用社群化、裂變式的網路新媒體,通過誇大其詞、製造謠言等方式,致使一個小的社會話題引發「蝴蝶效應」,掀起一次次「呲中捧美」的輿論熱潮。
五、網路意識形態論爭對於民眾心理的影響更加深刻。
在公共討論的網路輿論場上,尤其是微博、微信等存在大量匿名用戶的輿論場上,掌握話語優勢的「意見領袖」,能夠利用網民的從眾心理,製造出有利於自己信息傳播的「沉默的螺旋」。
這些明星式的「意見領袖」在網民中擁有極高的關注度、追隨度,他們影響網民受眾心理的能力很大,能夠使網民從喜歡他們到接受他們的每一句話,並能夠為之盲目地參與到他們所引導的意識形態論爭中去。
在這樣的情勢下,由這些「意見領袖」發起或參與的網路意識形態論爭往往形成輿論風暴,能夠迅速號召大批擁躉及不明真相的群眾參與其中、推波助瀾,使意識形態論爭朝著他們主導的方向發展。
❹ 意識形態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意識形態是一個哲學范疇詞彙,可以理解為對事物的理解、認知,它是一種對事物的感觀思想,它是觀念、觀點、概念、思想、價值觀等要素的總和。意識形態不是人腦中固有的,而是源於社會存在。人的意識形態受思維能力、環境、信息(教育、宣傳)、價值取向等因素影響。不同的意識形態,對同一種事物的理解、認知也不同。出自《意識形態原理》。
意識形態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種觀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觀),存在於共識與一些哲學趨勢中,或者是指由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對所有社會成員提出的一組觀念(這是馬克思主義定義下的意識形態,參見本詞條「作為一種社會再造工具的意識形態」一節)。
馬克思與恩格斯
意識形態是與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直接相聯系的觀念、觀點、概念的總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學藝術、宗教(神秘特殊的意識形態)、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等意識形式。意識形態的內容,它是社會的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和人與人的經濟關系和政治關系的反映。意識形態的各種形式起源於以生產勞動為基礎的社會物質生活。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而變化,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宗教、哲學和其他社會科學等,各以特殊的方式,從不同側面反映現實的社會生活。它們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意識形態的有機整體。
意識形態按其階級內容和它所反映的社會經濟形態即生產關系可分為:奴隸主意識形態、封建主意識形態、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無產階級意識形態。
❺ 意識形態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問題
在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態勢下,仙岩鎮意識形態領域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與時代發展不和諧的地方,意識形態工作中還存在待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1、群眾的思想觀念與加快發展的形勢不相適應。表現在:部分群眾大局意識、集體觀念淡薄,只顧個人眼前利益,不顧集體和長遠利益;一些群眾觀念更新慢,對調整產業結構認識不夠,接受新技術、新事物積極性不高;部分群眾小富即滿不思進取,部分群眾不信科學信迷信,迷信活動有所抬頭。
2、意識形態工作「一手軟」現象:思想重視不夠,有些人認為意識形態工作離我們距離尚遠,無需操心;有些領導幹部忽視了意識形態工作的協調發展,在理論武裝、幹部教育、文化建設等方面存在「一手軟」現象;投入不足,把大量的時間、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經濟等業務工作中,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投入較少;管理不到位,不善於研究解決意識形態領域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
(二)原因分析
1、隨著信息網路化的迅速發展,群眾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影響人們思想的因素和渠道越來越復雜多變,使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文化生活呈現多樣性,導致各種不良思想凸顯出來,增加了意識形態工作的難度。意識形態工作者自身認識、工作措施有差距,影響了意識形態工作的開展。
2、群眾教育缺乏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僅靠說服教育、思想引導很難解決根本性問題。
3、鄉鎮財力緊張,對意識形態方面經費的投入太少,導致意識形態工作在基層落實不夠有力。
❻ 當前意識形態領域七個突出問題是什麼
一是西方敵對勢力的文化滲透威脅我國意識形態安全。
二是各種社會思潮影響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認同
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其指導地位的確立是歷史和中國人民的選擇。在思想領域,爭鋒、較量從來不會消失。改革開放以來,國際國內形勢復雜多變,各種社會思潮競相登場,既有主張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的新自由主義,也有主張改良、倡導民主、自由的民主社會主義,更有借歪曲、詆毀黨的歷史和領袖人物虛化中國共產黨歷史的歷史虛無主義。與此同時,西方敵對勢力的意識形態攻勢也向多樣化、深層次拓展。他們不再限於兜售西方的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等生活價值觀,而是向政治、哲學價值觀發展。布熱津斯基攻擊共產主義學說的「大簡化理論」,丹尼爾·貝爾的「意識形態終結論」、福山的「歷史終結論」都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公然挑戰。這些社會思潮極具迷惑性,試圖通過系統化的理論和貌似客觀的歷史事實,贏得人們的信服和認同,從而動搖主流意識形態的權威性。時下正在熱議的「中國模式」,一定意義上是繼「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之後的另一種理論陷阱,是西方敵對勢力「棒殺」中國的意圖落空後推出的「捧殺」陰謀。種種反馬克思主義、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思潮因其系統性、理論性,容易讓人們陷入某種理論誤區,對馬克思主義產生質疑、動搖甚至背棄,因此,必須提高馬克思主義自身的說服力和解釋力,這是固守主流意識形態陣地的內生力量
三是蘇東劇變削弱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信仰
1991年,飄揚在克里姆林宮上空的鐮刀斧頭旗落下,標志著存在70多年的蘇聯社會主義大國不復存在。隨後,社會主義陣營迅速瓦解,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蘇東劇變的原因非常復雜,既有西方敵對勢力和平演變的外因,也有蘇聯共產黨腐化變質的內因;既有蘇聯實行僵化社會主義的體制性因素,也有意識形態領域混亂的思想性因素……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終歸是由於蘇聯背離了馬克思主義,沒有真正地堅持社會主義。世界各國對國際共運史上的這一重大事件反映不同,評價不一。一時,各種思想匯聚同一事件,意識形態領域形勢復雜。有人拋出「歷史終結論」,宣稱資本主義的最終勝利;有人對社會主義前途悲觀絕望;還有人將社會主義實踐的挫折和失誤歸罪於馬克思主義,認為蘇東劇變是社會主義的失敗,是馬克思主義的過時。在我國也出現了否定馬克思主義、放棄社會主義的論調,導致主流意識形態信仰的弱化,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構成了挑戰
四是發展主題與現代化目標淡化了意識形態之間的對立。
當今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任何國家都希望在全球化條件下最大限度地規避風險,搶占發展先機。富國強民、實現現代化是發展中國家最迫切的目標。這一目標的確立必然使一些發展中國家更多地關注提升國家綜合國力、關注能源資源的新開發、關注科技人才的新發展,而少有關注傳統具有鮮明階級性的意識形態問題。共同的發展主題和對現代化的追求,將人類納入一個同質發展的軌道,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之間的界限逐漸模糊,意識形態的差異和對立日益淡化。但實際上,現代化作為源發於西方而逐漸向世界擴展的人類歷史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其本身便是一種文化意識形態。披上普遍性外衣的現代化理論,旨在向「欠發達國家」許諾:只要按照美國的現代化模式發展,就能擺脫落後和愚昧,實現民族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從而擺脫馬克思共產主義革命範式的影響,對「欠發達」世界由於非殖民化而釋放出來的新的、具有潛在危險性的力量進行疏導和控制。與此同時,將這些「欠發達」世界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之中,便於進行資本剝削。因而,在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要充分認識現代化的意識形態性,避免陷入「發展的幻象」之中
五是多元價值取向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沖擊。
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由此帶來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價值觀念中既包含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積極因素,也包含逐利、拜金等消極因素。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多種所有制的並存、階級階層的變化和利益的分化導致利益主體的多元化,人們關心和維護自己所屬社會群體的利益,關注和重視個體的利益和感受,並以此作為價值評判尺度,好壞優劣皆依主體自身加以判斷。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的多元不可避免。另外,在開放的現代社會,中西方文化交流和融合不斷向縱深拓展,各種文化思潮湧入我國,客觀上也為多元價值取向的滋生提供了思想土壤。文化價值觀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流價值觀的主導作用,使主流意識形態遭遇沖擊和淡化
六是信息網路化對我國意識形態的控制力形成挑戰。
與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不同,網路傳播具有自由性、快捷性、交互性、開放性、海量性等特點。藉助互聯網這一新技術平台,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獲得了新的技術載體、新的傳播渠道和新的言論空間,有助於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力、吸引力和凝聚力。但同時,信息網路化也嚴峻考驗著我國意識形態的控制力。網路意識形態具有非對稱性和強大的滲透性,西方發達的網路技術手段和強勢的文化輸出對我國意識形態的傳播和防禦能力構成很大挑戰。此外,網路的開放性、多元性和交互性,一方面為人們提供了獲取信息和言論表達的新途徑,網路一定程度上成為化解社會矛盾、疏導社會不良情緒的減壓閥;另一方面,開放、多元、交互的信息傳播方式加大了我國意識形態的控制難度,人們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也可能不再被動接受主導媒體的灌輸和教育,不再簡單追隨主流意識形態,導致對主流意識形態認同的弱化。我們必須採取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加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凝聚力,提高主流意識形態對網路文化的控制力和引導力
❼ 意識形態問題主要表現
意識形態是文化結構中主體部分,屬於思想的上層建築,它同政治結構一起構成了社會上層建築的整體。
意識形態根源於社會存在,但它一經產生,便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並具有特殊的功能。主要表現在:
第一,意識形態的變化發展同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不一定完全同步,表現為超前或滯後兩種情況。
第二,意識形態的發展具有歷史繼承性。這種繼承性造成了意識形態發展的獨特的歷史,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傳統。
第三,意識形態對社會經濟結構以及政治結構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就在於,它把不同集團、階級,尤其是統治階級的利益要求內化為人的思想、情感,以支配人們的行動,從而影響社會的經濟結構和政治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