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手機軟體 » 網路外部性分析共享單車
擴展閱讀
oppoa5手機和電腦共享網路 2024-09-30 12:24:04
自己製作手機主題的軟體 2024-09-30 12:19:11
什麼克網站 2024-09-30 12:19:08

網路外部性分析共享單車

發布時間: 2023-06-01 04:01:51

❶ 有什麼新穎的現實經濟中外部性的例子

共享單車。

在共享單車出現以前,丟自行車是讓很多城市騎車族深惡痛絕而又無可奈何的事。比如握轎我,在帝都十幾年,先後丟過四輛自行車。最快的紀錄是05年新車買了一個多月就丟了,最貴的紀錄是08年捷安特新車半年告丟。

那時候,「二手」自行車買賣在很多城市都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鏈。車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誰在參與,誰在獲利,其實大家心知肚明,但又無可奈何。

但是,共享單車出現了,一切都發生了變化。隨著小黃、小橘、小藍投放量和使用者不斷增加,很多騎車族不再需要保有一輛自己的自行車,從而導致二手自行車需求量的迅速萎縮,偷車賊這個行業隨之沒落,廣大有車一族也終於迎來了不再提心吊膽的春天。

我現在騎的是一輛16年買的美利達。這輛車剛買不久,車鎖空舉上就出現了被剪的痕跡(幸虧車鎖質量過硬)。但從那以後,這輛車已經陪我平安度過了五年。有時候停在鬧市我會忘記鎖車,半天過去了,它靜靜停在那裡。有時候,我把它連續幾天放在小區里,再騎的時候才知道自己又忘了上鎖。

這就是共享單車對私人單車的正外部性。

正外部性亦稱「外部經濟」。「負外部性」的對稱。生產和消費給他人帶來段虧肆收益而受益者不必為此支付的現象。如養蜂人的蜜蜂的活動給果農帶來好處,而果農不必為此付錢。

在環境領域指經濟活動對環境有益,但這些益處的價值未通過市場實現,導致私人收益少於社會收益,對良性經濟活動產生抑製作用。理論上,社會應該對這些生產者進行補償,使私人收益與社會收益趨於一致。

如何評價共享單車的發展前景

共享單車指共享單車企業在一些公共場所提供的單車租賃服務,採用分時計費的運營模式,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市民出行「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共享單車行業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國內共享單車企業暫無大陸上市公司,美團單車所屬美團在香港上市;青桔所屬滴滴在美國上市;而哈啰出行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沖擊上市。

本文核心數據:共享單車投放數量,共享單車用戶數量

行業由無序競爭轉向健康成長發展態勢

近年來,我國共享單車快速發展,有效滿足了公眾短距離出行需求,緩解了城市交通擁堵,應當予以鼓勵,但同時也出現了車輛亂停亂放、車輛運營維護不到位、企業競爭無序、企業主體責任不落實、用戶資金和信息安全風險等亟待規范的問題。

共享單車在中國的發展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先後經歷過幾次模式迭代,才真正興起。按照共享單車在我國的發展情況歸納,共享單車的發展總共經歷了四個階段:

單車投放基本穩定

在經歷的互聯網共享單車的爆發式發展後,我國共享單車市場發展逐漸趨於平穩發展,近幾年我國共享單車投入車輛維持在1600-2000萬輛之間水平。

根據交通運輸部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共享單車投入車輛為1945萬輛。

用戶規模仍在提升

據交通運輸部以及國家信息中心發布數據測算,2020年中國兩輪共享出行用戶規模將達到2.87億人,同比上升10.8%。前瞻認為,2019年後,行業無序競爭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逐漸消退,存量消費者用戶體驗回升提升了用戶用車次數及頻率,同時新增消費者的進入也不再是基於各類促銷以及嘗鮮,而是更多的處於理性消費需求的考慮。在健康穩定的競爭格局裡,依然留存下來的用戶是真正的用戶,未來行業市場規模仍將穩步提升。

以上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共享單車行業市場前瞻滾搭仿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❸ 如何看待共享單車帶給人們和社會的影響

現在社會,大家的共享理念越來越強,隨之應運而生了許多共享設備,共享汽車,充電器,電動車,單車等等,這些東西的出現對人們和社會都產生了一些影響,下面我們來聊聊共享單車的影響吧。

共享單車的出現姿攔給人們帶來了一些好的影響,讓人們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現在的社會發展越來越快,幾乎每家都有私家車,城市道路交通工具的普及也越來越普遍,大家出行可以使用各種交通工具。每天忙碌的工作生活,讓我們幾乎沒有什麼機會去運動,而單車的出現,讓我們在短途出行的時候有了更多的選擇,也可以稍微讓我們為自己增加了一點運動量,讓我們的身體更加的健康,也促使我們的生活態度更加積極。並且共享單車的出現,也避免了資源的浪費和閑置。共享單車的維護與使用,也離不開公眾的高素質,讓大家在無形中提升了自身素質,這樣也使得城市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好,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❹ 產業互聯網的幾個效應

互聯網從一誕生就備受關注,經歷了從成為基礎的基礎設施,到移動互聯網,到消費互聯網,現在在不斷邁向產業互聯網,推動智能製造,生態化企業發展。產業互聯網,或者說互聯網平台企業,有一些特殊的特徵,促使其模式的成功與不同。

1、梅特卡夫效應
梅特卡夫定律是一種網路技術發展規律,梅特卡夫定律是3Com公司的創始人,計算機網路先驅羅伯特·梅特卡夫提出的。梅特卡夫(Metcalfe)法則:是指網路價值以用戶數量的平方的速度增長。網路外部性是梅特卡夫法則的本質。
首先,有一個基本假設,即互聯網企業的成長空間來自其流量變現的能力,流量越大,從流量中截取利潤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其變現的潛力也越大。
我們假設網路中有n個客戶,f(n)表示網路中的連線數量,代表客戶之間存在交互,假設每條連線之間信息流變現能力的平均值為k,V表示整條網路的價值,大體上可以描述為:
V=k* f(n)
V=k* n(n-1)/2

可以看出是n的二次方的水平,當企業動輒擁有幾億,甚至幾十億用戶的時候,其變現的價值非常大,這也是目前全球市值最大的科技類公司主要是互聯網企業的「秘密」。

2、雙邊市場效應
雙邊市場中,並非任意兩個節點都會產生交互,交互只產生在不同類別的用戶之間,相同類別用戶之間不產生交互。
例如打車平台,只有乘客和司機之間存在交互,乘客與乘客,司機與司機之間,並不在打車平台上交互。

啟示一:具備梅特卡夫效應的網路平台,其流量潛力大於只具備雙邊市場效應的平台。
社交網路平台,理論上任何兩個人之間都可能在平台內產生信息交互。
啟示二:具備梅特卡夫效應或者雙邊市場效應的網路平台,當具備規模優勢的時候,容易引發馬太效應而形成頭部壟斷。
梅特卡夫效應和雙邊市場效應是交互性最強的兩種平台。當細分領域的龍頭已經具備規模優勢的時候,再投資新進入的企業風險很大,而且越是行業第一名,性握慎價比往往越高。
啟示三:如果只有客戶和平台之間的單向交互,客戶之間沒有任告襲何交互,非常可能是「偽互聯網概念」,一定要提高警惕避免燒錢。
最典型的案例是共享單車項目,每個用戶只和平台進行交互,客戶之間完全沒有交互,平台提供的是單一服務,類似的還段友敬有P2P金融平台。
啟示四:相同商業模式的企業,變現能力越豐富,給單個客戶的變現價值就越高,企業的估值往往也會高一些。
例如同樣是社交網路龍頭的Facebook和騰訊,由於後者除了社交網路廣告外,變現的途徑還有金融支付、游戲、音樂、視頻等多種途徑,因此大部分時間享受比前者更高的估值。
啟示五:判斷一家互聯網企業的戰略,看是否與其具備的網路效應特徵匹配,十分重要。

如何實現用戶在達到閾值前的增長,這個主要問的是冷啟動的問題: 比如通過內容輸出、廣告投放、裂變分銷、社群運營又或者從線下推廣入手。這個具體要從產品的定位去確定目標消費者,從而確定渠道。要給邊際效用大的用戶一邊進行補貼,從而增加一側的用戶數量,反過來帶動另一側的用戶數量。

3、協同效應
德國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提出概念,協同效應Synergy Effects應用到互聯網,就是「1+1>2」的效應。協同效應可分外部和內部兩種情況,外部協同是指一個集群中的企業由於相互協作共享業務行為和特定資源,因而將此作為一個單獨運作的企業取得更高的贏利能力;內部協同則指企業生產,營銷,管理的不同環節,不同階段,不同方面共同利用同一資源而產生的整體效應。

協同效應主要源於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范圍經濟]:並購者與目標公司核心能力的交互延伸。
二是[規模經濟]:合並後產品單位成本隨著采購、生產、營銷等規模的擴大而下降。
三是流程/業務/結構優化或重組:減少重復的崗位、重復的設備、廠房等而導致的節省。

除此,互聯網還有還有摩爾定律和吉爾德定律。

❺ 一度沉寂的共享電單車,為什麼成了兵家必爭之地

撰文/藍 科技

繼共享單車創業熱潮退潮後,共享經濟的概念依然熱度不減。無論是「三電一獸」共享充電寶項目的如火如荼,還是共享 汽車 的初現苗頭,又或者是共享電單車的烽煙再起。都彷彿預示著,共享經濟裡面,依然有令一些企業垂涎三尺的肥肉。

以共享電單車為例,雖然其消費場景與共享單車幾乎一致,都是為了打通短途出行的最後一公里。但是,因為城市管理政策、電單車的造價成本、維護成本以及行駛安全性等無法與共享單車相提並論,因此在其推進的過程中,並未像共享單車那樣來勢兇猛,而是一波三折。

從3-5年前的百家爭鳴,到如今的滴滴、美團、哈啰三大巨頭對決,共享電單車這個創業領域,可謂好戲連台,看點十足。那麼,共享電單車這個「慢行業」為什麼有這么持久的生命力,而且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呢?本文將通過多個維度的分析,來追尋其背後的根本原因。

資本血拚之下,共享電單車行業增長強勁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9年,共享電單車的投放規模達到100萬輛,同比增長52 %。預計2025年共享電單車投放數量將超過800萬輛。由此不難分析,共享電單車行業,將是一個即將出現爆發的大市場。

而且,從2020年共享電單車的動向來分析,以上預測並非毫無依據,也正在逐步得以印證。

4月初,青桔單車融資超10億美元,業內人士分析,將主要用於共享兩輪車的擴大投放。實際上,滴滴的共享單車與共享電單車組合投資的構想,在其推出青桔單車時即已初見端倪。而且,滴滴旗下的青桔單車與街兔電單車,也幾乎是同一時間推出的。2019年6月,滴滴即將上述兩個歸屬的單獨的扒春事業部進行了整合,成立了兩輪事業部。

無獨有偶,期間美團單車也被曝在電單車方面動作頻頻。據36kr報道,美團於2月份向富士達、新日等電單車企業下單百萬輛以上的共享電單車訂單。其近期發布的財報也顯示,二季度已向市場投放電單車30萬輛,這也說明,此前傳聞的美團重金加碼共享電單車的消息,並非空穴來風。

而另一方面,有公開數據顯示,巨頭哈啰出行早在2017年即已進入兩輪車共享業務,目前僅電單車業務即已覆蓋超過300個城市。占據的市場份額約達到70%。據了解,其助力車業務已經成為哈羅的現金奶牛。

由此可見,三大巨頭都瞄準了這個一度被人唱衰、甚至沉寂了一段時間的共享電單車行業。而且,也都採用了比共享單車更為堅決的投資策略,大有與競爭對手血拚,拿下這個十分難啃的大市場的決心。只是,三家巨頭都來頭不小,而且誰也不甘示弱,恐怕這個戰場又要烽煙攜洞再起。

共享電單車為何成兵家必爭之地?

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共享電單車的市場之所以被「舊事重提」,無外乎是一些行業前輩在屢屢碰壁、做了嫁衣裳之後,一些頭部企業的不甘心心理使然。

畢竟,與共享單車項目相比,共享電單車具有使用率與客單價的優勢。僅僅從共享電單車企業的現金流來源來分析,都是一樁劃算的生意。眾所周知,很多共享單車企業的半路折戟,就是死於缺乏現金流,在繳納押金的形式被廣受詬病並不斷取締後,企業如何春隱耐回血成了最大的難題。

而投放單車或者電單車的過程,本身也是企業燒錢、比拼資本的過程。因此,相對於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具有快速回血,以及更大盈利空間等多方面的優勢。這也不難理解,很多企業都會看準這塊市場大蛋糕,甚至連並不缺錢的互聯網巨頭也趨之若鶩了。

以美團入局該領域的目的為例,就可以對共享電單車成為巨頭紛爭之地的原因窺見一斑。美團CEO王興,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宣揚美團的成功,源於他及美團踐行的長期主義。

據其在前期公布財報時的電話會議,王興認為共享電單車巨頭高頻消費場景的特徵,可以彌補美團用戶對於平台業務需求頻次不足的問題,對於美團的長足發展,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而對於滴滴、哈啰來說,本身就是出行行業的佼佼者,當然不會在這個前景廣闊的共享電單車市場上後退半步。因此,也就造就了三大巨頭三足鼎立的競爭格局,在筆者看來,這種局勢,甚至可能導致三大巨頭的共享電單車業務長期共存,市場份額的競爭也持續膠著。

加上此前有數據顯示,中國單車日均騎行需求超2億次,而電單車的日均騎行需求則達7億次,頻率遠遠高出共享單車。而在計費方面,當前市場滴滴、美團、哈啰三家共享單車計費基本統一在30分鍾1.5元,電單車則基本為20分鍾2元。

因此,可以預見,在該行業結束大批量投放電單車的野蠻生長階段後,也極有可能形成良性循環。當企業前期的大規模投放策略落地後,因為其進入正常運轉,而開始盈利賺錢。

只是,這個市場盡管足夠龐大,卻並非投資者與入局的企業說了算。近年,共享電單車之所以沒有像共享單車那樣如火如荼,而是磕磕碰碰、走走停停。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國家交通、環境相關政策的影響,而在推進整個行業前進的過程中,甚至有些步履維艱。

新戰場的新挑戰:共享電單車的擴張之困

與共享單車的哀鴻一片相比,共享電單車除了頭部企業之爭外,也有一些相對小型的企業在下沉市場活得很滋潤,甚至一些傳統的電動車製造企業也加入到這個競爭行列。筆者注意到,早在2017年,雅迪、愛瑪、新日、台鈴、立馬、歐派、新大洲、宗申、松吉、小牛等多家電動車整車企業已經進軍共享電單車領域。

因此,如果你經常到三四線城市走一走,你會發現這些城市的街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風景:人們騎著藍色、黃色、青色、橙色、綠色的電單車一閃而過,風馳電掣。 時尚 輕盈的車身設計、比單車更快的速度與操控感,是共享電單車更受歡迎的重要原因。

只不過,在內線城市,除了哈啰、滴滴、美團的電動車外,目前最常見的共享電單車品牌是松果、小遛、拜米、喵走出行、牧森等。這也說明,幾番洗牌後,已經有一些共享單車品牌成了犧牲品。

與共享單車對比,人們對於共享電單車的印象,在夏天更為深刻。

甚至有網友談到共享電單車的好處,這樣調侃:炎熱的夏天騎單車容易出汗,而電單車則因為速度快,十分涼爽宜人。由此,共享電單車,似乎正在成為解決二三線城市用戶3-10公里短途出行問題的必備交通工具。

但是,不容忽視的是,即使是像滴滴、美團、哈啰這樣的巨頭,也面臨著共享電單車規模化發展的瓶頸,進入了快速擴張的困境。

而這個困境,主要來自於共享電動車的安全性以及日常運營,也由來已久。實際上,早在2017年,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深圳等城市相繼發布規定表示,「不發展」或「暫不發展」共享電單車。而2020年上半年,隨著入局者投放車輛的動作加大,「約談」、「整改」、「叫停」等再次成為共享電單車領域的熱門詞。

這也表明,即使是還在風口的共享電單車,終究還是難以逃脫被國家政策、規范監管的命運。而且,其過去一直存在的安全、運維問題依舊是行業難題。

例如,在車輛運維方面,仍有用戶吐槽共享電單車找車難、電瓶沒電、車輛定位不準等問題。而近期,網路上傳播著不少各地城市管理部門清退共享電單車的視頻。共享電單車的無序停放,不僅嚴重影響了市容市貌,更影響了城市的交通與安全。

除此以外,因為共享電單車的行車速度快,也極易引發交通事故,電池充電、短路造成火災事故也逐漸增多。這也是共享單車創業項目推進最大的阻力之一。

據工信部公示內容,2013年至2017年,全國共發生電動自行車肇事致人傷亡的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電動自行車肇事致人傷亡的道路交通事故5.62萬起,造成死亡8431人、受傷6.35萬人、直接財產損失1.11億元。為此,工信部也於2019年發布了關於電動車(含新能源 汽車 )等的報批文件,對於相關事故隱瞞不報,進行暫停上公告等嚴肅處理。

由此可見國家整治以電動車為代表的新能源車輛的決心。但是,在互聯網 科技 快速發展的今天,幾乎沒有什麼是技術解決不了的。為此,各大參與共享電動車競爭的企業依然有著迎難而上的勇氣。

實際上也是如此,鑒於共享電動車未來將走向掛牌出行、實名認證騎行等更新的、更高 科技 的出行方式。而隨著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在交通管制方面的應用與不斷成熟,這些現實問題也終究會得以解決。而各大企業所爭奪的,將是一個超級大的流量入口,更是一個相對某些領域更為高頻、更有可能帶來商業化盈利空間的新行業。

由此可以預見,如果以上提及的安全性問題、運營問題都能通過新的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智能 科技 得以解決,共享電單車的大范圍普及,可能只是時間問題,未來可期。

(圖1、3、4來源覓知)

❻ 《共享單車》從用戶需求層面分析共享單車,探索未來發展可能性!

前言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與汽車工業的發展給我國居民出行結構帶來了巨大的改變,網約車的出現雖豐富了用戶的出行選擇,但仍未解決用戶「最後一公里」 的出行痛點。針對此痛點,政府公共自行車運營時間已久,然而一直在取還車便捷度方面存在弊點。

摩拜單車、 ofo共享單車等共享單車平台以無樁自行車切入市場空白點,解決用戶痛點,笑盯告受到用戶青睞。 其中,摩拜單車和ofo共享單車分別以城市及校園作為切入點,成為市場主要參與者。通過用戶需求層面分析,探索未來發展可能性及挑戰。

用戶分析

根據企鵝智酷的調研,ofo 和摩拜單車的用戶性別比例較為接近,而 ofo 的 90 後用戶比例比摩拜單車高近 10%。起源於校園的 ofo 更容易培養更年輕用戶的單車使用習慣。

1、 用戶場景

• 上下班:避開地鐵公交高峰期。

• 逛街:到達相近的另一個商圈。

• 旅遊:長途慢行,體驗城市文化。

• 農村:小眾群體嘗鮮體驗。

• 校園:校園臨近目的地。

2、 用戶需求

• 解決上班與休閑兩重需求

• 隨時隨地可租借/自動顯示附近單車

• 操作簡單明了,價格便宜

• 用戶期望值需求

合理配置車輛投放數量和地點、提升維保、更新車輛、更新押金、更新車鎖、更新定價、推出新車型

3、 用戶認知

• 用戶認知的主要途徑是通過看到停放/騎行的共享單車

及口碑相傳得知

• 使用摩拜單車的用戶比例最高

4、 用戶出行行為

• 高頻用戶出行場景更為多元化,但高低頻用戶出行場景

均主要集中在地鐵站/公交站與家/商區之間的代步

• 近七成用戶會配合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協同使用共享單車

• 單次騎行時長主要在30分鍾以內

5、 用戶使用現狀

• 超過六成的高頻用戶單次充值金額在100元以上,相對

低頻用戶,對共享單車的使用更為忠實、有責任感

• 道路擁擠度及空氣質量是影響用戶騎行意願的關鍵因素,

深圳地區用戶騎行意願最高

6、共享單車典型用戶畫像

用戶中男性居多,集中在26-35歲之間,用戶整體學歷偏高,本科學歷與碩士學位占據約 80 % , 這些用戶的大部分日均運動時長在1小時以上

7、用戶態度:積極參與,留碰明存率高

從用戶整體使用反饋來看,共享單車極有潛力成為高頻使用的裝機必備應用,高留存率意味著在目前市場未飽和的情況下獲取新用戶更加關鍵。

共享單車並不是在創造偽需求,而是確實在解決短途出行問題和提供對一些人而言更優的出行解決方案,並已經積累則尺了良好的口碑和用戶忠誠度。

用戶發展可能性

1、解決居民「最後一公里」出行問題,引領綠色環保新經濟。

隨著城市生活半徑越來越大,北京等內地各大城市的自行車出行比重快速下降。目前,國內一線城市自行車平均出行比重低於20%。共享單車的出現使得自行車重新成為城市居民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

2、在線出行服務行業發展迅速,共享出行成為其中主流服務

自2006年出現首家專業租車網站以來,中國在線出行服務行業經歷了「線下重資產+線上服務」 向「互聯網+共享經濟/輕資產重服務」 的轉變,同時也實現了PC端向移動端使用場景的轉變;

2012年起移動端出行服務模式大量涌現,主流服務包括租車、 拼車、 代駕、 計程車、 專車(快車)與分時租賃等,其中,專/快車、 共享單車等共享出行服務成為其主流服務。

共享單車人群出行類應用使用中,滴滴出行、Uber和易到用車等主要出行應用覆蓋率均較高;可見共享單車人群多為重度出行用戶,出行需求較強

3、共享單車用戶遠超分時租賃用戶,成為市場新熱點

作為在線出行行業的主流服務,共享出行包含專車、快車等網約車服務,分時租賃服務,以及2016年火爆市場的共享單車服務;相比網約車的專/快車及順風車,共享單車解決了用戶「最後一公里」 的出行問題,節約用戶等車的時間成本及服務的費用成本;相比分時租賃,共享單車使用方便,取還車靈活,使用性價比高,目前共享單車用戶覆蓋率增長迅速,遠超分時租賃用戶群體。

總結

共享單車產業鏈逐漸成熟,上游供應商是關鍵,衡量著企業的量產能力和迭代更新速度;共享單車引發資本熱潮,不同模式並行發展

共享單車概念由來已久!未來如何在單車的流動性和滿足用戶的出行計劃性之間權衡優化,或許是共享單車進一步打磨用戶體驗的一個可行方向。

聯系郵箱:[email protected]

❼ 對商業模式創新的思考——以滴滴出行為例

在外部不確定性程度極高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商業模式創新正逐漸成為企業創新的主要形式。現代企業間的競爭散姿已經不再是產品和服務之間的競爭,而是商業模式的競爭(完世偉等,2014)。

如何建構具有競爭力和創新性的商業模式,更好地實現對用戶價值和企業價值的創造,關繫到企業是否能夠在競爭中維持其生存,乃至於實現突破性的發展。在互聯網時代,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為代表的新興技術的快速發展,一方面對企業提出了新的挑戰,另一方面也為企業提供了實現商業模式創新的新機遇。

在互聯網企業的商業模式中,滴滴出行作為對傳統出行用車行業形成巨大沖擊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互聯網企業,其商業模式創新具有較高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滴滴出行成立於2012年,目前已經成為一站式移動出行平台,為用戶提供涵蓋計程車、快車、專車、公交、代駕、共享單車、租車、外賣和金融等多元化的以出行為核心的服務。

在全球范圍內,滴滴出行目前與Grab、Lyft、Ola、99、Careem等構建的移動出行網路涵蓋了全球超過80%的人口、覆蓋1000多座城市。因此,通過對滴滴出行的案例分析,能夠對商業模式創新有更為系統和深入的分析。

一、滴滴出行的創業環境分析

作為開放系統的企業嵌入於社會網路之中,其商業模式創新過程受到創業環境的影響。創業環境是指與企業創業過程及行為密切相關的外部條件,由多種因素所組成。Gartner(1985)認為創業環境包括資源的可獲得性、周邊的大學及科研機構、政府的干預及人們創業態度四個組成部分。GEM(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在歷年所發布的全球創業觀察報告中將創業環境更為細分為十二個要素,不過在研究中通常將其整合為包括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項目支持、教育培訓、研究開發轉移、商業和專業基礎設施、進入壁壘、有形基礎設施、文化與社會規范等9個方面(張秀娥和王超,2018)。基於GEM框架對滴滴出行的創業環境分析如下:

金融支持是指在創業過程中所必需的外部資本投入。創業企業在資本支持方面,主要依靠風投進行融資。中國風投市場發展迅速,包括國內外的創投資本為創業企業提供了多元化的資金來源(張明喜和郭戎,2015)。滴滴出行正是依靠騰訊投資、高瓴資本和紅杉資本等數十家創投資本的支持,才得以實現快速發展。

政府政策和項目支持是指政府所推出的稅收、優惠政策和規章制度的政策支持,以及直接項目支持。雙創政策在2014年推出後,作為代表性的「互聯網+」企業,滴滴出行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雖然由於行業特性,滴滴受到來自多方面的壓力,但仍從「真空場域」、「黑車事件」等合法性缺失階段走向了「政府許可」階段(蔡寧等,2017)。

教育培訓和研究開發轉移是在創業過程中企業所得到的在教育培訓方面的智力支持,以及在技術開發和應用方面的支持。近些年來,中國通過教育體系改革,不斷深化和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為企業培養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在技術支持方面,從中央到地方推出了一系列的科技創新和轉化政策。

商業和專業基礎設施以及有形基礎設施,主要是指企業作為經濟實體在發展過程中所需要承擔的固定成本支出,如辦公場所和網路伺服器的租金等。高昂的基礎設施成本會提高企業創新成本,進而阻礙創業企業的發展。企業孵化器或高科技園區等相應配套政策的推出,為創業活動的開展提供了良好的硬體環境(盧鋼等,2017)。

進入壁壘涉及到原有市場中的在位企業如何影響創新企業的進入(王珍義,等,2014),或者是在資金和技術方面的市場進入門檻以及政府的監管政策等。網約車的興起對傳統計程車行業形成沖擊,而在技術和資本的支撐下,計程車行業的進入門檻已經不足以阻止滴滴出行通過新的商業模式改變傳統打車市場格局。

文化與社會規范是指社會氛圍和價值觀是否支持創業。在雙創政策的推動下,全社會已經形成濃厚的大力開展創新創業的氛圍。

綜合而言,從GEM的創新環境九要素來看,滴滴沖碧絕出行在進行商業模式創新時,這些要素的支持也是該商業模式在當前能夠得到成功的重要前提。

二、滴滴出行慧遲的價值創造

商業模式的成功雖然極其依賴於創業環境的支持,但並不代表只要實現九大環境要素的支持,便必然會成功。商業模式是否能夠得到市場和社會的認可,其核心在於是否能夠更好地實現價值創造。企業的價值創造分為三類:顧客價值創造、企業價值創造和社會價值創造。

(一)顧客價值創造

商業模式創新在於可以為顧客提供更好的問題解決方案,如何創造顧客價值成為商業模式創新的首要問題。顧客價值創造依賴於企業的業務流程,主要包括開發或完善新的問題解決方案、不斷改進對產品的投入過程,以及進行顧客關系管理三個方面(倪自銀,2006)。

首先,對於開發新的問題解決方案,滴滴出行的平台商業模式將其目標顧客,即平台一邊的乘客和另一邊的司機通過平台實現連接,依靠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達成雙方需求的精確匹配。其中,對於乘客而言,其需求在於能夠獲取更加便捷和高質量的用車出行服務;司機的需求在於能夠降低車輛的空駛率。從乘客上車前使用滴滴出行APP進行打車到下車後通過線上支付車費,滴滴出行實現了乘客與司機的完美閉環,而這些是以往的電話召車和路邊攔車模式難以做到的。

其次,在產品和服務的不斷完善方面。滴滴出行為滿足消費者在不同場景下的出行需要,在打車業務後,陸續推出了順風車、快車、計程車、專車和共享單車等產品。而且,在技術和服務方面,滴滴出行也在不斷進行改善,如司機和乘客的安全保障機制的推出,以及不斷更新和應用的安全科技。

最後,滴滴出行通過品牌形象的宣傳和維護、開展紅包和禮券等促銷活動,以及以微信和微博為代表的互聯網社交平台的合作等多種方式進行顧客關系管理,以提高顧客粘性。

(二)企業價值創造

企業價值創造是指企業通過對資金、技術等資源的優化和整合,從而實現企業整體價值的增長。

作為互聯網平台企業,滴滴出行的快速發展極其依賴於大量的資金投入及技術支持。在技術方面,滴滴出行一方面依賴於自身技術的研發投入,如從最初的基於LBS、GIS等定位技術進行智能手機APP的開發,到目前利用大數據技術、人工智慧技術和機器學習演算法技術為業務流程提供支持,以及自主進行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發等。

另一方面,滴滴出行通過與其他企業進行戰略合作,實現合作共贏,如滴滴在地圖導航方面先後與網路地圖和高德地圖進行合作,在支付方式上與微信合作,支持微信平台付款。在資金方面,滴滴出行通過與騰訊、阿里巴巴和網路等為主的戰略投資合作,得到投資方資金的大力支持,解決了其巨大的技術開發和推廣方面的資金需求(張懷英,2018)。

除為獲得資金投入和技術支持之外,滴滴出行也通過與其他企業進行戰略合作的方式進行市場的開拓。在拓展國際市場業務時,滴滴出行選擇以合作、投資的方式進軍海外市場,尊重當地的創業者,分享滴滴的技術、經驗和資本。如與美國 Lyft、東南亞的 GrabTaxi和印度的OLA合作打通產品,為中國、美國、東南亞等國家的國際旅客群體提供無縫出行服務。

(三)社會價值創造

企業不僅需要為顧客和自身創造價值,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同時也需要承擔社會責任,創造社會價值(畢楠和馮琳,2011)。滴滴出行所建構的平台商業模式具有極大的網路外部性,在匯聚了大量存在用車需求顧客的同時,也創造了提供用車服務的就業機會,據最新數據顯示,目前已經有超過3100萬車主及司機獲得靈活的工作和收入機會。除就業方面的社會價值外,滴滴出行通過降低車輛的空駛率,也節約了大量油耗和汽車尾氣排放。

三、滴滴出行的盈利機制

企業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目的在於通過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盈利,因此如何構建新的盈利模式成為企業商業模式成功的關鍵。滴滴的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司機在接入滴滴平台時,會承諾將其通過接送乘客所獲取的收入與平台進行分享,目前各類網約車平台抽成比在20%左右,而這類傭金收入是滴滴出行所獲取的直接收益。

其次,當乘客通過第三方平台向司機進行支付時,大量的資金開始向滴滴平台聚攏,由於存在結算時差,會形成大量的資金滯留,而這部分資金可以用於投資,從而獲取間接利潤。

此外,依賴於在前期運營中所積累的大量用戶資源,滴滴通過為用戶提供大量的增值服務進行盈利,例如為車主提供修養服務、保險理財方面的金融服務,以及汽車網路銷售等。

四、滴滴出行的競爭格局

互聯網經濟存在規模經濟效應和網路外部性特徵,具有市場優勢地位的互聯網企業在特定領域中極有可能成為壟斷廠商,並且作為在位企業構築市場進入壁壘,從而在市場增速放緩背景下保護其市場份額(劉征馳和賴明勇,2017)。

對於滴滴出行而言,通過在2015年與快的合並,以及在2016年與Uber中國合並,滴滴出行在中國網約車市場中一家獨大,僅在專車市場中的所佔份額便已經超過90%。不過,從2018年初以來,美團、高德、攜程紛紛布局網約車市場。

以美團打車為例,作為互聯網外賣平台的美團擁有超6億的用戶基礎,以餐飲、到店綜合和酒店旅行為主營業務。憑借充足資金,美團通過網約車業務為用戶提供多場景下的閉環型消費服務。而且,在互聯網平台企業的競爭中,用戶具有多歸屬特性,並不會對某一平台所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形成絕對的依賴和忠誠。

因此,美團打車在進入上海區域市場後的第三天便獲得了30%的市場份額。所以,在網約車市場中,滴滴出行雖然會獲取較大比例的市場份額,但面對其他潛在互聯網企業的競爭,並不會獨占網約車市場。

五、結論及討論

作為網約車行業的代表性企業,滴滴出行在多種創業環境要素的支持下通過其平台商業模式的創新顛覆了傳統的打車市場,實現了顧客價值創造、企業價值創造和社會價值創造。雖然出於互聯網企業競爭的特性,以及滴滴出行自身的因素,從而使得滴滴出行在當前的網約車市場中攫取了大量的市場份額,但同時也因為包括乘客和司機在內的用戶的多歸屬特徵,以及當前創業環境對其他新興互聯網企業在資金和技術等多方面的支持,使得滴滴出行在網約車市場中面臨著激烈的競爭格局,這也成為當前滴滴出行的商業模式的劣質所在。

面對當前行業內的競爭對手如美團打車、首汽約車、曹操專車等,以及潛在的進入者威脅,滴滴出行保持當前競爭優勢需要在技術研發、市場維護和開拓,以及運營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因此,滴滴出行從2012年建立後,長期處於巨額虧損狀態(孫冰,2019)。直至2021年的第一季度,滴滴才實現了盈利,但在本財年中是否能夠保持盈利仍是未知。

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通過匯聚大量的用戶資源,以及打造「出行生態」的商業模式提供增值服務,滴滴可能會獲得持續盈利,其關鍵在於圍繞用戶基礎和出行場景能否找到更好的盈利途徑。

❽ 如何解決共享單車亂停放現象

不少地鐵口,人們經常可以看到,三三兩兩的黃色單車橫七豎八隨意停放,有的甚至直接放在非機動車道或者人行道上。

❾ 以「共享單車」為例,分析共享單車創業者是如何發現創業機會的對你有什麼啟發

目前絕大部分城市交通的壓力都很大,共享單車對於市民短距離的出行提供了很大方便,不僅給市民帶來便捷和自由選擇同時也給創業者帶來襲改讓盈利,共享單車的騎行收費標准也不高,一輛單車騎行頻次多了共享單車企業的利潤空間變大。
共享單車的形式它和傳統的公共自行車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可以隨走隨騎,可以用完即還不需要停止指定的位置,這就給大家帶來的很大的方便不需要在停到指定的位置。原有的公共自行車系統是用自行車樁來計費,控制自行車的丟失,以及會員的管理。由於互聯網的出現替代了車樁的作用,甚至還能實現原來車樁不能實現的功能。單獨的互聯網沒有實物的支持是沒有這么大的價值,單獨的實物也不會帶給我們這么有效率出行。
這就是故事所帶給我們的啟示:你只要將不同的東西,按照人們的需要組合起來,就能創造出更大的價值。
拓展資料:
公共交通工具的「最後一公里」是城市居民出行採用公共交通出行的主要障礙,也是建設綠色城市、低碳城市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挑戰。
共享單車(自行車)企業通過在校園、地鐵站點、公交站點、居民區、商業區、公共服務區等提供服務,完成交通行業最殲彎後一塊「拼圖」,帶動居民使用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的熱情。與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產生協同效應。共享單車是一種分時租賃模式,也是一種新型綠色環保共享經濟。
2014年,北大畢業生戴威、薛鼎、張巳丁、於信4名合夥人共同創立ofo,致力於解決大學校園的出行問題。 2015年5月,超過2000輛共享單車在北大校園。ofo也走出北大,在其它七所首都高校成功推廣,累計服務在校師生近90萬次。
截至到2016年11月,已經有多家共享單車誕生並且都獲得了大量的風險投資。
2016年12月8日,ofo在廣州召開城市戰略發布會,宣布正式登陸廣州,將與海珠區政府建立戰略合作,2016年內連接6萬輛自行車。
2018年3月20日,央視315晚會點名共享單車押金難退問題之後,「共享單車免押金」再度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其中,用戶對於摩拜免押金的呼聲最高。據統計,市面上已經有十餘款共享單車品牌實現了信用免押金。
2018年5月21日,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與ofo小黃車共同宣布達成戰略合作,並發布了支持北京一卡通的NFC智能鎖,首批搭載新拍局款NFC智能鎖的小黃車已在人民大學校園內開始路測。
2018年7月5日,摩拜單車宣布即日起將在全國實行零門檻免押。
2018年7月16日報道,澳大利亞本土公司Airbike計劃從7月30日開始,在首都堪培拉的部分地區投放共享單車。
2018年12月21日,交通運輸部舉行12月份例行新聞發布會,吳春耕成,根據初步統計,目前全國每天共享單車的使用量仍然在1000萬人次以上。
2021年10月,福州共享單車「電子圍欄」上線,引導市民規范有序停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