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教育技術論文範文
教育技術作為重要的教學手段,廣泛應用於高校學科教學。我為大家整理的教育技術論文範文,希望你們喜歡。
教育技術論文範文篇一
淺談現代教育技術
摘要:現代教育技術作為重要的教學手段,廣泛應用於高校學科教學。現代教育技術教學方式靈活,內容豐富,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直觀。現代教育技術可以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實現教學資源共享、網路教學,能夠滿足各種不同的教學需求。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 不僅有利於促進教學方法的改革和教學效果的提高。還可以解決師資、設備不足等問題。因此,現代教育技術在高校教學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視。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 多媒體教學 網路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6-0126-01
隨著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推進,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已經廣泛應用到高校教學之中。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將推動高校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環境等方面發生巨大的改變。
現代教育技術促進了開放式教學模式的形成,通過師生互動共同探討問題、解答疑惑,以尋找到適合的教學方法和學習的方法。派穗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生學習知識的組織者、引導者,學生由單純的被動接受知識變為自主的探究知識,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及教學質量。
一、 現代教育技術下的課堂教學
現代教育技術下的課堂教學,是指利用多媒體技術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互融合進行教學的形式。現代教育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方法融入到課程中,成為課堂數學的重要組成部,通過多媒體計算機、投影儀、幕布、音響等設備綜合處理和控制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影像等信息,按教學要求,進行有機組合並配合聲音演示出來,完成教學的過程。多媒體教學彌補了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
在信息化建設的今天,將多媒體技術引入課堂教學是現代教育技術的一個重要內容。多媒體教學與傳統的課堂教學相比,多媒體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一) 內容生動、直觀
綜合應用符號、語言、文字、聲音、圖形、圖像、影像等信息來進行教學活動,解決傳統教學手段難於解決、甚至無法解決的問題。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使抽象的知識變得明了易懂,使教學內容生動、直觀,從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二) 激發學習興趣
多媒體課堂生動、直觀的教學內容,有利於開拓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誘導學生分析問題,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枯燥、單調的教學形式,從而活躍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 課堂時間內密度大
通過課件演示,多媒體教學比傳統的課堂教學手段更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學生能迅速、高效的獲取知識。減少了上課期間書寫板書的時間,提高了課堂密度,在有限課堂時間內的大大增加了教學內容,有效的提升了教學效率。
二、 現代教育下的網路教學
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教學過程已不在局限於課堂上。網路教學作為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到高校教學之中的具體表現,已經成為重要的教學基本形式。網路教飢睜學不僅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還可以解決師資、設備不足等問題。
網路教學打破了課堂教學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了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的虛擬課堂。網路教學是課堂教學延伸,是基於網路環境下,結合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以及其他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的嶄新的教學形式與教學方法。網路教學使教學資源在互聯網上、全球范圍共享。網路教學與傳統課堂教學相比,網路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一) 覆蓋面廣
隨著網路技術的發展,以及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互聯網已經成為當今世界發的重要信息基礎設施。經過短短十幾年的發展,全球互聯網已經覆蓋五大洲的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
(二) 跨越時間和空間
通過網路教學,教師與學生跨越了地域產生的距離,即使師生之間相隔千里、交通不便利、不出家門,也可以完成教授與獲取的教學過程。時間上塵肢卜更是無限制的重疊,可以任何時間進行教與學,並且可以反復進行,直到理解並接受相關知識。
(三) 信息豐富
互網路為全球網民提供了巨大的信息資源共享。通過使用互聯網,全世界范圍內的人們可以簡單快捷的進行信息檢索、交換、共享,所以互聯網是一個全球性、世界級規模的圖書館。網路教學可以共享巨大且優良的教學資源,可以不斷完善、豐富課知識信息,供學生下載學習。通過網路,學習者在學習學科知識的同時,可以藉助網路資源了解、學習更多相關知識,通過分析、比較,深入理解所學的知識更益於對新知識的消化和掌握,同時培養了學生有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
(四) 師生互動
通過網路教學平台,學生可以將學習過程的疑點、難點提出來,同學間可以相互探討,也可以請老師解答,即使師生不能同時在線,也可以通過網路平台進行延時討論。通過溝通、交流,既可以增近師生間、同學間的情感,也便於老師了解學生的對課程知識掌握的情況,發現並改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三、 結束語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運用已經成為高校教學水平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未來教學手段發展趨勢,其應用領域將越來越廣、發展前景將會越來越好。誠然,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確實有它的長處,對提高教學質量,提升教學效果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但是,現代教育技術目前還存在許多不足,作為高校工作者,我們必須堅持不懈的探尋現代教育技術之路,必須緊跟社會的發展,不斷地改進教學手段、開拓教學方式、創新教學方法,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張劍平.現代教育技術――理論與應用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黨克、張衛紅、張衛建:多媒體技術在輔助教學中的適當應用[J].教育科學,2005(10)
[3]田屹.論信息時代的學校網路教學[J].教育技術中心2004(10)
[4]李玉華、都曉梅:多媒體課件能否完全代替板書[J].北京教育,2007(11).
教育技術論文範文篇二
淺談教育技術資源
【摘要】隨著 科學 技術的飛速 發展 , 教育 技術資源發展令世人驚嘆,在 現代 教育中它們的優越性表現得越來越突出。本文從闡述了硬體資源、潛件資源、軟體資源、 網路 資源、課件資源、積件資源、數據通信在教學中的 應用 以及這些教育技術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
【關鍵詞】教育技術;資源;種類;關系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教育技術資源也得到飛速發展,尤其是三件(硬體、軟體、潛件)資源中的軟體資源即CAI課件資源、網路資源、積件資源、數據通信等發展更快,在現代教育中它們的優越性表現得越來越突出。在教學中的應用,將會使傳統的教學 方法 和教學手段發生重大變化,為深化教育改革、實現教育現代化提供了條件,對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教育技術資源的種類
(一)硬體資源
硬體資源是指有形的、具體的信息轉換的各種教學機器或設備。硬體資源在傳播活動中本身不會改變受播者的認知結構,但卻能促進傳播活動的發生,加速或延緩受播者的認知結構的改變,實現促進功能。硬體資源通常是以實物的形態存在。硬體資源是開展教育技術的物質基礎,沒有硬體資源,軟體資源上存儲的教育信息不能呈現,或不能完整地呈現出來。磁帶、磁碟、光碟上的信息,學生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幻燈片、投影片、電影片上的信息,學生在課堂上不能有效地觀察。
(二)潛件資源
潛件資源主要是指與教育技術相關的 理論 體系與方法等。潛件資源與硬體資源相似,它也是一種外部性的支持條件, 研究 它的目的是為了尋找教育技術的應用特點,構建一系列理論體系,從而幫助受播者快速接受信息。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教育技術有它的理論基礎,也有自己的專門理論。潛件資源是無形的,潛在的教育、教學的心理、信息、傳播、控制等的理論構想、研究成果和實施策略。潛件資源是抽象的,觀念形態的東西,是在教師自身 學習 、師生的教學活動或認知活動的實踐過程中,在師生的腦海里逐步形成和積累起來的,可以使部分學習者的學習經驗被遷移到另一部分學習者身上,減少重復性的摸索活動。因此說潛件資源主要體現了資源的遷移功能。潛件資源是進行教育技術的關鍵,潛件資源決定著硬體資源的選擇、軟體資源的編制、媒體的優化組合、恰當運用、控制教育的進程、信息的反饋、協調學生的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
(三)軟體資源
軟體資源是指由硬體實施而設計的教材,是教育信息及其載體。在人類的傳播活動中,真正能夠引起受播者的認知結構(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動作技能領域)發生變化的就是軟體資源,在資源中實現了改變功能。通常我們把軟體資源看成是與硬體資源相應的供其使用的教材。軟體資源蘊含著教育的具體 內容 ,是實施教育技術的必要條件,沒有軟體資源,硬體資源的工作就沒有意義了,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不能傳遞任何教育信息。軟體資源包括常規軟體資源、 計算 機輔助教學軟體資源、網路資源等。
1、常規軟體資源
常規軟體資源主要是指記錄有教育信息的“三片兩帶”,即幻燈片、投影片、電影片、錄音帶、錄像帶等。
2、網路資源
網路資源主要是指校園網、地區網、國家網、國際網等多層次遠距離網上資源庫。
3、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資源
計算機輔助教學軟體資源主要是指CAI課件資源、積件資源和智能學件資源。下面只討論課件資源和積件資源。
(1)課件資源
課件(Course ware)資源是在一定的學習理論指導下,根據教學目標設計的,反映某種教學策略和教學內容的計算機軟體資源。基本模式有操練與練習型、指導型、咨詢型、模擬型、游戲型、 問題 求解型、發現學習型。無論那種類型的課件,都是教學內容與教學處理策略兩大類信息的有機結合。即向學習者提示的各種教學信息;用於對學習過程進行診斷、評價、處方和學習引導的各種信息和信息處理;為了提高學習積極性,製造學習動機,用於強化刺激的學習評價信息;用於更新學習數據、實現學習過程式控制制的教學策略和學習過程的控制方法。在構成教學活動的四要素(教師、學生、教材、教學手段)中,人(教師、學生)是核心。課件與教學目標、教學策略、學習理論密切相關,是編制者思想與教學方法的具體體現。課件成品後不可修改,不能由教師和學生重組改造以適應自己當前的教學。適用於事先確定的特定的教學目標與具體的教學情境。有的課件完全與教科書配套,緊扣教學大綱,緊扣某版本中小學教材,按教科書章節安排課件內容。具有整體性、固定性、特定性和封閉性。課件的運用能夠按照某種學習理論和教學策略達到教學目的,在教師和學生的教學活動中能起到很大作用。但由於課件是事先由教學設計確定的、有固定程序的、定型情節的、模式化的、封閉的、整體型的,決定了在教學活動中使用范圍,不利於教師和學生的個性與創造性發揮,不適應千變萬化的現實課堂教學,受到很大的局限。
(2)積件資源
積件(Integradle ware)資源是由教師和學生根據教學需要,自己組合運用多媒體教學信息資源的教學軟體系統。這個系統是由積件庫與積件組合平台的有機結合。積件組合平台具有無需程序設計、方便地組合積件庫中的各類教學資源,面向普通教師易學易用。積件庫包括多媒體教學資料庫、微教學單元庫、網上環境資源庫(網上多媒體教學資料庫、網上微教學單元庫、網上資料呈現方式庫、網上教與學策略庫)、資料呈現方式庫、教與學策略庫五個部分。又可分五個層次:核心層、平台層、實庫層(多媒體教學資料庫、微教學單元庫)、虛庫層(資料呈現方式庫、教與學策略庫)、環境庫。由此可見,“積件”資源是一個大系統,教師和學生可以隨時從它的素材庫中調用自己所需的素材,然後利用便於操作的工作平台加以組合,也可以隨時增加和完善素材庫。積件資源只求 問題 解決,不象課件資源要做好一堂課。積件資源為教師在課堂上起主導作用,發揮教師的因材施教留下足夠的 發展 空間。比如就海島而言,有五光十色的海水,海底下面嬉戲著魚群,蠕動著的海參,披甲的大龍蝦,美麗的珊瑚;海灘上各種好看的貝殼和巨大的海龜;密林中各種海鳥和遍地的鳥蛋等,總之你所想像到的素材都盡在其中。教師可以調用教學單元庫中的習題,還可以通過聯網調用網上信息。這樣,教師對信息的利用簡直達到隨心所欲的程度,就能以不變(積件)應萬變(教學實際)。如果製作出這樣的積件,一定會對 計算 機輔助教學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這個積件單元是以解決一個問題為單位,而不是以整堂課或整章 內容 為單位,這樣,不但不同的學校,不同的教師可以通用一個系統,就這一個單元也可以說明多個問題。如一段下雨的素質(圖片、動畫、電視)這一單元,不但可用在語文課中講散文、古詩或作文意境,同樣也可用在物理課中講物態變化和落體運動,還可用在生物課中講生態和地理課中講氣候的相關知識。這樣有利於提高積件的通用性,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二、 教育 技術資源的關系
教育技術資源是由硬體資源、軟體資源、潛件資源等構成,它們都是 學習 資源。
硬 件
資 源←———————媒 體
(學習資源)———————→ 潛 件
資 源
↓
網 絡
資 源←———————軟 件
資 源———————→ 常 規
軟 件
↓↓
積 件
資 源←———————計算機輔助
教學軟體———————→ 課 件
資 源
硬體資源和軟體資源互相依賴,以對方的存在為前提,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硬體資源與軟體資源通常是一起運用的。優秀的軟體資源,通過優質的硬體資源,正確的操作,適當的環境, 科學 、清晰、完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硬體資源和軟體資源都有實體形態,潛件資源是抽象的、觀念形態的東西。在加快教育 現代 化的進程中,必須加大力度進行硬體、軟體、潛件三件建設,其中最重要的是進行潛件資源建設,使潛件資源建設有一套 理論 ,有一個系統,有一個體系,要使潛件資源建設上水平、正常化、系統化。在潛件資源和軟體資源的關系中,潛件資源是佔主導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提高、改善教師和學生的潛件素質,進行教師的電教意識、理論與實踐的培訓,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 方法 。
課件資源和積件資源都屬軟體系統。課件資源是一個封閉的軟體系統,課件資源的個性化特點使得其 應用 受到一定限制,它的形式和內容完全由課件設計者固定下來,一個人自製自用而效果良好的課件,別人用起來效果不一定好,因為他搞不清製作者的用意。要從別人的課件中摘取自己感到有用的部分,集合成一個新課件,往往技術手段不夠,因此教師自己不能加以重組改造。所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無論多麼優秀的教育專家和高水平教師設計的課件,也只能適用於某一特定教學情境,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教學實際。因此,課件資源的通用性不強,更難以產業化。積件資源是一個完全開放的軟體資源系統,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可以自己組合運用多媒體教學信息資源進行教學。積件資源是我國學校計算機輔助教學發展的新思維,它改變了教學軟體資源的設計、開發與使用相互割裂的局面,使教師自己能方便地製作適合教學情境的CAI軟體資源。積件資源是繼第一代教學軟體資源——課件資源之後的第二代教學軟體資源,它不是教學資源庫和多媒體著作工具的簡單疊加,而是由教師和學生根據教學需要自己組合運用的教學信息和教學處理策略庫與教學工作平台。積件庫和積件組合平台是積件資源的“兩翼”。積件庫中的多媒體教學資源庫、微教學單元庫、網上積件資源庫、資料呈現方式庫和教與學策略庫為師生利用積件組合平台製作教學軟體資源提供了充足的素材來源,靈活易用開放實用的積件組合平台則是充分發揮師生創造性、能動性的有力工具。
三、結束語
加快實現教育技術的教學應用 研究 ,真正發揮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其工作的主要內容正如1994年教育技術的定義所描述的那樣:“教育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的過程和資源的設計、開發、應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因此,教育技術的豐富實踐,資源內部的矛盾運動,是教育技術發展的動力,有利於教育資源的合理利用,避免現有教育資源的浪費,將促進教育技術整體水平的提高。如果我們的教育改革有了先進的教育理論作指導,有了教育技術這樣的教育資源的武裝,就能勝利地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適應具有 中國 特色的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參考 文獻 :
①黎加厚《從課件到積件:我國學校課堂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新發展》·《電化教育研究》,1997年3期。
②彭紹東《積件思想的形成與理論基礎》·《中國電化教育》,1998年1期。
看了教育技術論文範文的人還看
1. 教育技術應用論文
2. 有關教育技術學論文
3. 有關教育技術學畢業論文
4. 淺談教育技術學專業畢業論文
5. 淺談現代教育技術優秀論文
Ⅱ 多媒體與網路環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模式
多媒體與網路環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模式
論文摘要: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計算機輔助外語教學模式給外語教學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本文闡述了多媒體與網路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優勢,並對該模式在運用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
論文關鍵詞: 多媒體與網路環境 大學英語教學 改革模式
教育部於2004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明確指出: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發展帶來的契機,採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應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支撐,特別是網路技術,使英語學習朝著個性化學習、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的學習、主動式學習方向發展。因此,多媒體與網路環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發展給外語教學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這一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單一的英語教學模式,並且對外語教學理念與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推動了外語教學理論的發展。
一、多媒體與網路環境下的英語教學模式的特點
隨著互聯網與計算機的普及,多媒體與網路外語教學模式給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現階段增添了一個亮點。多媒體教學不僅提供了真實的語言情景,而且開展了人機互動,師生與學生之間相互交流。網路教學通過網際網路與電子郵件更廣泛地開展真實的思想及語言交流活動。基於多媒體與網路教學模式使學生既可以與電腦互動,又可以通過電腦開展與皮扮老其他學生的對話,甚至可以與世界各地的人聯絡。網路教學使學生大量地閱讀,隨時可聽語言材料,並進行寫作練習。鑒於多媒體與網路教學的特點,與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燃升模式相比,前者有著無可比擬的優勢。
二、多媒體與網路環境下的英語教學模式的優勢
多媒體與網路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是建立在以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控制基礎上的一種教學關系。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創造性地為學生構建多途徑、多方式學習知識的開放教學環境,學生藉助於多媒體技術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其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1.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傳統的教學模式可歸納為“教材+板書+錄音機”,教師上課形勢單一,主要採用講授法。而且教師受到課時的限制,在課堂上很難有時間對課文作旁徵博引式的深入分析,泛泛地講解文中的某些語言點。而這很難滿足當前的教學需求,更難調動學生的積極聽課狀態。
隨著網路信息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多媒體與網路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把填鴨式教學變成了過程演變式教學。學生從過去只能理解文章中某些語言點,變成能夠抓住文章的脈絡,洞悉段落之間的.連接方式,從整體上掌握文章,通過自己對相關情況的分析,按照西方人的思維邏輯,得出自己的結論。這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2.培養了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多媒體通過生動形象的畫面、語言與音樂能有效地幫助學生了解與感受所學語言國家的社會與文化。英語學習者的最大困難之一是他們不能身臨其境地了解所學語言的社會與文化,會因文化差異而在理解與使用英語時感到困難。然而多媒體則能以多種形式全方位地影響學生的感官,教師通過多媒體進行文化導入,使他們從感性與理性兩方面感受到該國的社會習俗與文化,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
3.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
基於多媒體與網路環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現代教學理念。在這一新的模式中,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在教師指導下進行主題學習,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實現了人機之間的交互學習。
4.符合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該教學模式也充分考慮了學生個體的個性化教學。在進行整個網路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英語基礎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英語語言等級進行學習,可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和興趣等選擇學習主題。這既有利於緩解語言教學中兩極分化現象對學習困難的學生帶來的壓力,又有利於優缺宏秀學生的進一步提高。因此,該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5.改善了教學環境和教學內容。
隨著計算機與網路的推廣使用,大學英語教學內容已經成為光碟和網路課程等不同載體組成的立體化教材。網路技術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突破了書面教材的界限,實現了資源共享,教師可以隨時調用網路中的相關資源,為學生提供豐富直觀的學習參考資料,這適合課堂教學、學生自主學習等多方面的需求,提高了教學效率,創造了現代教學環境。
三、多媒體與網路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1.多媒體教學背離語言教學目的,信息量無限擴大。
多媒體與網路技術的使用,導致信息量的無限擴大,學生在有限的課時中無法分清教學內容的主次。不少教師在應用多媒體教學時走入了這一誤區:把課件製作得色彩艷麗,場面壯觀,或者只是一些字、詞、句、語音片段及一些畫面的堆砌。這樣不僅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畫蛇添足,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浪費學生的時間和精力。
2.多媒體環境下老師與學生缺乏情感交流。
在大學英語多媒體教學課堂上常常會看到這一現象:教師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鍵盤、滑鼠和屏幕上,成了多媒體課件的操作員和解說員,忽略了學習的主體——學生。在授課過程中,過多依賴多媒體,減少了講解份量,認為只要多媒體課件動畫生動、色彩和諧,就可以使學生接受知識。由於教師對多媒體使用不當,忽視了學生的反應,課堂教學主次顛倒,師生之間自然缺少感情交流,不利於知識的傳授。在這種缺少交流的課堂上,教師所具有的優秀品質不能使學生潛移默化地接受,教師的人格力量很難直接感染學生,不利於學生高尚情操的培養。
3.使用多媒體教學的課堂節奏過快,優勢難以實現。
在多媒體教學實踐課堂中,教師經常會有這樣一種感覺:多媒體包含的信息量大,畫面變化速度快,只能給學生瞬間的感官刺激,學生聽講解就不能記筆記,記了筆記就不能很好地聽講,沒有時間理解分析。多媒體教學的節奏過快,常常會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大腦疲勞,接受知識的能力大大下降,以這種方式獲得的信息,將是轉瞬即逝,無法得以鞏固。長此下去,整個課程的學習質量就會出現危機。
Ⅲ 淺析多媒體技術應用於教學的優勢及創新模式論文
淺析多媒體技術應用於教學的優勢及創新模式論文
摘要: 多媒體作為以計算機為基礎的教學模式的有效輔助工具將教學內容以共享的形式展現在整現代教學面前。在網路環境下, 多媒體用技術應用在教學領域的優勢更加明顯。本文基於多媒體技術的分析, 以前多媒體教學的優勢研究, 試圖尋找多媒體技術應用於現代教學的創新模式, 那現在教學效率的提升提供數據參考。
關鍵詞: 多媒體技術; 多媒體教學; 應用; 模式; 創新;
一、多媒體應用於教學的優勢分析
(一) 鮮明的集成性特點有益於教學開展
多媒體技術可以讓學生, 在較短的凳族伏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信息, 保障學生能夠在學習簡單易懂的模式, 進行復雜性的學習。多媒體教學, 嗯, 以圖文形式, 展現出, 所學內容, 簡單直接, 可以有效的將學生帶入設定好的情境當中, 確保在這樣的情境當中, 教師能夠更好地發揮其指導作用。而同時學生更能夠直接參與到情境當中, 有效地掌握課堂的主動權, 使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多媒體教學的集成性特點可以使網路與現代教學相聯結擴充現在教學中教材中的只是內容, 完成對教學內容, 提高教學品質。
(二) 資源多樣形式共享的特點有益於教學目標的實現
多媒體教學是依託以網路信息資源, 實現教學資源共享。多媒體教學在計算機網路技術的支持下, 可以將多樣化的信息資源在平台上實現資源共享, 利於教師之間互相交流、學生之間互相學習以達到互相促進, 從而達到提升教學水平的目的。可以說多媒體教學實現了資源共享更有益於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多媒體教學技術為教學創新開辟道路
多媒體教學作為現代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重要技術, 為我國教育教育學改革的發展提供了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多媒體教學網路教學和, 現在在線教學發展的基礎。多媒體教學, 以一種學生喜愛的方式入手, 藉助網路資源和電子產品, 給學生展示一個不一樣的課堂。多媒體的教學的重點是將學生的注意力, 集中在課堂上。多媒體教學是新式創新教學的開端。學生對於網路教學產生興趣, 首先是, 這棗攜多媒體教學的形式產生了興趣, 然後才將注意力的重點, 集中到課堂上。多媒體教學的全面落實, 使學生能夠進入了更加願意接受的課堂教學模式, 並且在這一模式中, 集中注意力和想像力, 能夠更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在多媒體教育技術應用於教學的發展過程中, 潛移默化地開拓了學生的視野, 拓寬了, 學生的思維, 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以發展。因此, 多媒體教學技術依託新的形勢和新形勢發展的基礎你教學改革開辟新的.道路。
三、多媒體技術在教學改革上的創新
(一) 多媒體設計促進教學改革創新
多媒體教學設計是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模式重要方面。多媒體教學設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 而且, 有助於教學直接化呈現。在不浪費教學資源的情況下, 為學生創造出良好的情境環境。這樣哦, 多媒體教學是更符合教學改革發展要求的。多媒體教學更注重於教學內容的設定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而且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 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教師經驗相結合, 實現個性化教育。多媒體教學的引入, 不僅改變了教學模式, 而且改變了課程內容, 更實現啦, 教學方法的創新和教學手段的探索。多媒體教學只是教育教學中的輔助教學模式, 還是要以創新型的教學方法為主, 二者互相融合以達到提升教學效率和質量的目的。因此, 可以說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的模式, 而是創新方法的模式, 是創新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 是提升學生效率的模式。
(二) 多媒體結構形式促進先進性教學結構創新
傳統教學將以課堂為主的應試教育稱之為線性結構。這種結果只是對於教學內容進行處理, 是傳統的教學方式, 已經不符合教學的發展, 是教學改革, 必須要改掉的模式之一。而多媒體教學給我們提供的是一個網狀的模式之一, 一種多媒體為基礎, 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 進行信息知識選擇為主要特徵的結構模式, 這種網狀的結構模式, 不僅能夠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穗塵, 還能學生獲取信息更加便捷, 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也更加流暢。由此可見, 多媒體教學結構模式的調整是更為先進性的教學模式的創新, 在當前現代教學改革中非常有效、實用性非常強的模式, 對促進我國教學改革創新也非常有幫助。
(三) 多媒體教學的開放式促進交互相教學的創新
多媒體教學作為網路教學的基礎和重要內容, 已經成為當今新時代的教育必不可缺的重要教學輔助形式。無論是多媒體課件, 還是, 多媒體教學內容都是呈現出一種開放式的形式, 這種教學不僅能夠, 唔使教學成為一種協作, 成為一種交互性的共同學習, 而且還是學生通過自主多媒體網路, 與參與非課程之內教學內容的學習。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 還能通過網路實施與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溝通, 在這樣的教學平台上, 實現教學的交互性溝通。這不僅是教學的創新, 更是交互性教學實現的開始。這種教學模式能夠推動協作教學和交互性教學的發展, 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馬晨.多媒體技術在中學教學中的應用及對策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 2007-10-17
[2]馬立輝.多媒體教學應用與教學改革創新[J].黑龍江科學, 2017-07-08
[3]曹璞.現代教育技術下的高職教學模式創新方向探討[J].科教導刊 (上旬刊) , 2017-06-05
[4]譚靜.網路多媒體教學資源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電腦迷, 2017-06-15
[5]居萬春.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技能策略[J].信息系統工程, 2016-10-20
;Ⅳ 班班通建設課程改革論文
班班通建設課程改革論文
一、班班通與新課程理念的融合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縱深推進和「班班通」工程的推動下,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得到廣泛而深入的應用,教師、學生、教材、媒體這課堂教學的四要素相互之間關系,都較之傳統表現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網路和信息技術環境己悄無聲息地滲透到教育教學之中,不可避免地成為教育環境的一部分,「班班通」使得信息技術與網路使得資源來源渠道更廣,信息獲取更方便快捷,知識呈現方式更符合學生認知需求,教師的知識權威地位逐漸被打破,個性化學習成為可能,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靈活,課堂更加開放互動,營造最佳的學習環境成為可能。在這種背景下,教學模式的研究更加突出呈現多元化和現代化的特點。
二、「班班通」促進教育模式的優化
1、實現資源的快捷共享
「班班通」網路化教學,是基於網路環境,通過區域網絡和閉路電視間的成功切割轉換,使每個教室都能實現上網、演示課件、網路資源共享和進行視頻節目的播放的教學模式,「班班通」的即時錄播、實時觀看、即時交流功能,充分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優勢,匯集了大量的信息,充分的推動了資源的共享。
2、實現了廣域的交流和合作
「班班通」網路化課堂教學的優勢是建立起校際與學科相交,點與面相織,教科研人員、一線教師廣泛參與的立體式龐大的教研網路。開通校內之間、校際之間、區域內之間教師教研的即時互動和交流功能,開創多主體、跨時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新途徑。以構建以區內優質學校和教科研部門為龍頭,均衡教育資源。
3、提升了教研的整體水平
「班班通」改變了原來教研只能小范圍、短時間互動的局限,增強教師參與教研的自主性,實現教學與教研同步,實現異地教研,結合「班班通」的錄播系統,對課堂教學的各環節進行任意再現,即時點評,增強教研實效。「班班通」使教室成為公共空間,傾聽來自不同方面的聲音,同時也實現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學校對教師、教科研部門對學科的有效監督的評估。「班班通」對教育模式的沖擊是很強烈的,因而也對一線的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發教師學習的內需,促進了教學節節高效、堂堂優質的理想目標的實現。
三、「班班通」環境下的教育模式改革
1、以「班班通」為教學媒體,創設鮮活多樣的教學情境
「班班通」網路環境下把多媒體資源引入課堂,組成教學的資源庫,圖片、視頻、電影、電視或其他形式的資料來源豐富,經過教師的開發和組合後,使用也變得科學合理。這些教輔方法對教師而言,也簡單易行,容易操作,創設情境的資料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班班通」網路輔助教學,能充分發揮多媒體時空交互的巨大優勢,實現教學的互動,例如在英語學習中,學生在掌握詞彙句型的熟練程度,對言語能力的培養與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根據有關研究:單憑聽覺獲取知識,能記憶15%的內容:單憑視覺獲取知識,能記憶25%的內容;聽覺、視覺同時運用,能記憶65%的內容。傳統教學中學生記憶的形成、鞏固與保持比較艱難,班班通進行英語教學可以使學生的聽覺與視覺同時接受刺激,有利於記憶的形成與保持。例如小學的單詞教學,甩動鼻子的大象elephant,調皮好動的小猴monkey,笨拙可愛的大熊貓panda……還有各種活生生的、充滿動感、童趣的畫面,通過老師的開發後,和英語的教學結合起來,就能調動學生的耳、手、心、腦等多種感官,積極參與思維,主動才與記憶,更好的提高記憶的准確率和保持率。同時學生喜歡這種新穎獨特的學習方式,這樣既能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喚起他們的情感活動,促進其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媒體作用,更好的組織課堂教學
優秀的多媒體課件具有表現力強、內容涵蓋廣、節奏快、效率高的特點,但是一個優秀課件的開發需要付出非常大的心血,對於具有繁重的教學任務的一線教師來說,開發、完善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教師吃力不說,許多教學水平、教學經驗不是很好的教師往往還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班班通能很有效的解決這個問題,例如在信息技術的介入下,英語老師都能嫻熟地使用多媒體資料來使課堂充滿活力和樂趣,但如何使內容更加科學、生動、合乎學生的學習特點,卻需要老師仔細的琢磨和研究,活學活用才是英語教學的至高境界,在「班班通」的網路平台上,在原有的教師開發的課件中,教師對原有的教育資源進行重新的修改和補充,在新老教師之間實現技術和經驗的互補,例如在節日的學習中,製作一個課件需要比較多的精力,利用原有的課件進行改善,在聖誕歌中添加洋溢著聖誕氛圍的畫面(雪地中的聖誕老人,床前等待禮物的襪子、綴滿禮物的聖誕樹等),滲透ChristmasDay有關的知識和單詞很快就能被學生記住,這樣利用教師教的輕松,學生也學得有效果。因此,「班班通」建設,將現有的公開課資料、教案、課件等錄像、光碟迅速轉化成「班班通」網上資源;發揮了互動教研和集中備課優勢,充分發揮每名教師專長,作為教師應盡快適應日新月異的數字化生存環境,牢固地樹立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的思想,不斷探索新的教育教學的模式,,才能更好地適應新的教育形勢。
;Ⅳ 計算機網路畢業論文大綱該怎麼寫
1、論文題目:要求准確、簡練、醒目、新穎。
2、目錄:目錄是論文中主要段落的簡表。(短篇論文不必列目錄)
3、提要:是文章主要內容的摘錄,要求短、精、完整。字數少可幾十字,多不超過三百字為宜。
4、關鍵詞或主題詞: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彙。關鍵詞是用作機系統標引論文內容特徵的詞語,便於信息系統匯集,以供讀者檢索。 每篇論文一般選取3-8個詞彙作為關鍵詞,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題詞是經過規范化的詞,在確定主題詞時,要對論文進行主題,依照標引和組配規則轉換成主題詞表中的規范詞語。
5、論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稱前言、序言和導言,用在論文的開頭。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寫出作者意圖,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 並指出論文寫作的范圍。引言要短小精悍、緊扣主題。
〈2)論文正文:正文是論文的主體,正文應包括論點、論據、 論證過程和結論。主體部分包括以下內容:
a.提出-論點;
b.分析問題-論據和論證;
c.解決問題-論證與步驟;
d.結論。
6、一篇論文的參考文獻是將論文在和寫作中可參考或引證的主要文獻資料,列於論文的末尾。參考文獻應另起一頁,標注方式按《GB7714-87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進行。
中文: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標題--出版物信息
所列參考文獻的要求是:
(1)所列參考文獻應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讀者考證。
(2)所列舉的參考文獻要標明序號、著作或文章的標題、作者、出版物信息。
Ⅵ 網路教育論文題目
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網路教育有了快速發展,世界各國都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將其作為推動教育改革,提升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舉措。下面是我帶來的關於網路教育論文題目的內容,歡迎閱讀參考!
網路教育論文題目(一)
1. 網路研修課程的設計與應用研究
2. 信息技術環境下智慧課堂的概念、特徵及實施框架
3. 財經類院校網路教學資源平台建設與應用研究
4. 遠程開放教育數學課程的現狀及對策探析
5. 探究移動平台教學模式在盲人按摩高等教育中的應用
6. 基於微博的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探索
7. 碩士生精品網路課程自主學習的動力機制分析
8. 網路教學模式的創新改革對我國高校線上教育的影響與研究
9. 高等院校網路教育資源的建設與開發
10. 應用於網路教育的大數據技術探析
11. 淺談新課標下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的整合
12. 語料庫構建實用性與商務英語網路化的發展
13. 混合式教學在教育技術學公共課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14. 網路游戲在網路教育中的角色探討
15. 省級現代遠程教育管理信息系統的設計與實現
16. 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中融合式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17. 病例驅動的“醫院虛擬實習”網路教學平台的設計
18. 面向區域醫療協同的可擴展遠程醫學教育系統設計與實現
19. 網路教學輔助平台在中葯炮製學教學中的應用
20. 開放教育基於網路的形成性考核滿意度影響因素
21. 運用網路技術讓語文課堂更精彩
22. 網路視頻課件在葯理學實驗教學的應用
23. 基於CiteSpace的網路教育文獻的可視化分析
24. 網路課程開發中教學設計人文化的實踐
25. 網路機房與校園網接入的設計方案研究
網路教育論文題目(二)
1. 我校網路課程建設的思考與實踐
2. “互聯網+”背景下遠程教育教師的心理反應與調試策略
3. 網路教育背景下多媒體電教設備的使用與管理探析
4. 淺析智慧教育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搭建及運行
5. 網路環境下知識建構模型對比研究
6. 成人網路教育資源開發問題研究
7. 借鑒微課教育功能創新網路德育工作
8. 遠程教育高校以黨建工作促進師德建設的若干思考
9. 遠程開放教育教學支持服務系統構建
10. 信息安全等級保護要求下中小學教育網站安全防護研究
11. 美術教育網路資源共享平台建設研究
12. 成人網路教育的學習監控策略初探
13. 校園網路文化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14. 對網路在線教學平台建設的現狀分析與思考
15. Java課程群網路教學平台的建立
16. 網路環境下“90後”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7. 網路環境下職業教育資源庫建設研究
18. 網路課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研究
19. 現代遠程教育融入傳統成人教育的模式研究
20. 農村老年教育網路構建的實踐與探索
21.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計算機教學創新思考
22. 生物化學網路教學平台的建設和實踐探索
23. 基於雲平台的口腔內科學微課程開發應用
網路教育論文題目(三)
1、網路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和探索
2、網路環境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路徑探析
3、臨床實習生醫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
4、基於新媒體的管理機制在高校學生黨員再教育中的應用探討
5、小學數學教學和信息技術的融合
6、基於網路技術條件探討中職政治教學策略
7、網路游戲對教學活動的可借鑒性研究
8、網路學習空間中交互行為的實證研究--基於社會網路分析的視角
9、泛在學習視角下網路學習空間的創新應用模式
10、多媒體技術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11、遠程開放學習者網路交互行為影響因素研究
12、“微課”教學模式下的獨立學院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改革與實踐
13、網路教育中虛擬現實技術在機械學科的應用
14、基於Moodle平台《建築測量》網路課程在高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
15、網路模式下的大學英語寫作多單元評價模式的構建
16、動漫、游戲等網路流行文化對青少年審美取向的影響
17、基於慕課教學理念的中西文化對比課程建設與實踐
18、基於利益相關者理論的高校網路教學資源建設和共享機制研究
19、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
猜你喜歡:
1. 有關網路教育論文
2. 網路教育有關發展的論文
3. 網路教育畢業論文範文
4. 網路教育淺析論文
5. 網路教育方面相關論文
Ⅶ 有關互聯網教育模式論文(2)
互聯網教育論文篇三:《「互聯網+教育」變革路徑研究進展》
摘 要:互聯網技術重構了社會關系,它也將顛覆學校的基本結構;互聯網會變革教育業務流程,從而打造新的教育生態;「互聯網+」為重組學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聯網+教育」就是教育的轉基因工程等。本文梳理了2015「互聯網+教育」開放論壇的主要觀點並進行了簡要分析,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一些基本素材。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變革;智慧教育;教育大數據
一、引言
自從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之後,「互聯網+」在各行各業中引發了一場革命,教育領域也不例外,關於「互聯網+教育」的討論持續升溫。2015年7月《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頒布,進一步明確提出「鼓勵學校逐步探索網路化教育新模式……鼓勵學校通過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等方式,對接線上線下教育資源,探索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務提供新方式……」。[1]
為了探討「互聯網+教育」的本質,尋求「互聯網+教育」的變革路徑,北京師范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教育信息化協同創新中心、「移動學習」―教育部―中國移動聯合實驗室、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聯合舉辦的「互聯網+教育」變革路徑之開放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敬文講堂召開。論壇以開放的形式邀請了18位專家圍繞課程、教學、學習、管理、評價、環境、學校組織結構和教師專業發展等八大核心領域在「互聯網+」背景下的變革和轉型進行了專題學術報告,這些報告既有宏觀的理論引領,也有中觀的課程規劃和 實施方案 ,還有微觀的操作策略。本文將從五個方面對這次會議的主題進行綜述。
二、「互聯網+」促進教育的創新和變革
1.「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創新
「互聯網+教育」是什麼?這是討論「互聯網+教育」是否可以推動教育創新和變革的前提。華南師范大學的柯清超教授首先對「互聯網+」的概念進行了解讀,然後分別從「互聯網+教育」形態形成的可能性、「互聯網+」能推動學校結構性變革和教育變革動力三個方面對「互聯網+教育」的概念進行了分析。柯教授認為基於大數據平台、學習分析技術和智能感測技術促使了「互聯網+」新一代教育環境從「干預手段」到「教學生態」的變革;同時課程教學也逐漸從封閉到開放融合,從「傳統的封閉式」教學到「半開放式/連接式」教學的翻轉課堂和社會化自組織的開放式MOOC課程教學進行變革。柯清超教授認為,「互聯網+教育」實現了一系列的轉變,包括從知識建構到核心素養培養的轉變,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從個體學習到小組建構的轉變,從直接傳授到自主發現的轉變,從多媒體演示到探究工具的轉變。他以「聯合國 兒童 基金會愛生遠程教育項目」、「遠程協作學習項目」和「技術啟迪智慧項目」等作為案例分析了應用ICT來創新農村學生學習方式的創新實踐[2]。
互聯網技術重構了社會關系,它也將顛覆學校的基本結構,我們應該將互聯網的開放、共享、平等、自由等特徵與教育教學的本質規律相結合,形成對學習者、課程、學校、教育政策、機制體制等相關因素的重新定位與思考。
2.「互聯網+」推動教育變革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__民主任認為技術進步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根本動力,互聯網推動人類文明邁上新台階。「互聯網+」促進了教育領域中五個方面的轉變,即:教的工具、學的工具、評的工具、課的結構和課的形態的轉變。__民主任分析了教育的本質與作用,指出MOOC是互聯網與教育的融合,是經過多年摸索出來的一個模式。MOOC的出現是一個革命性的契機,MOOC的極大發展,將提高教學效率,降低教育成本,促進教育公平,使得原本無法上大學的群體可以無障礙地學習大學課程,真正實現受教育機會的公平。MOOC促使課程教學將從一名教師逐漸變成教學團隊,彌補知識快速更新中的教師短缺問題,課程質量大大提升;MOOC加速了大學國際化進程[3]。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應該思考互聯網對大學功能帶來的影響,現代大學的功能將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 文化 傳承逐漸轉變成為知識探索、知識驗證、考試認證等功能為主的研究院、考試院,甚至未來向數字化、泛在化和全球化的虛擬大學轉變。
3.互聯網教育與學習革命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的鍾秉林教授認為中國教育的發展呼喚基於互聯網的教學,互聯網技術為教育發展帶來了重要機遇,同時互聯網教學對傳統教育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鍾秉林教授提出了基於互聯網技術的教學模式不斷完善的若干對策,如:加強「連結」與「互動」、完善學習監督和效果評價機制、探索和完善互聯網教學的運行機制等。他還告誡學術界,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要避免炒作概念、片面誇大互聯網教育的作用,倡導嚴謹求實的態度,跳出互聯網教學發展的誤區;提高在線開放課程質量,優化網路教學環境、實現線上與線下教學的結合。[4]
4.「互聯網+」促進學校組織結構轉型
北京師范大學的余勝泉教授認為「互聯網+」為重組學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礎設施、新的生產要素、新的社會空間、新的分工形態;「互聯網+」解決了教育中的兩個焦點悖論:即公平和質量問題。余教授認為未來學生和家長可以訂制個性化的學習課程與活動,以反映兒童的個性、興趣、家長的目標與價值觀;未來學校的形態是自組織的,他以Minerva大學為例分析了這所藉助互聯網的力量把線下教學資源無限擴大並化身為虛擬大學的特徵。未來,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s,學生帶著自己的移動設備來上學)將成為事實,因此學校要開始重新審議並制定網路開放政策,要建設網路上的校園文化,要建設網路上的學習空間,實現線上線下(OTO)融合的校園育人環境。[5]
「互聯網+教育」的變革,會重構學校教育的生態系統,主要包括內容供給的重構、智慧學習環境的重構、教與學方式的重構以及管理與評價的重構。當然,互聯網不可能替代學校,但可以改變學校的基因,「互聯網+教育」就是教育的轉基因工程。
5.互聯網時代的教學範式轉型
首都師范大學的孫眾副教授分析了互聯網時代教師的「隱與現」、學生的「惰與樂」、技術的「強與笨」,從而提出了教學範式轉型的解決方案,並基於互聯網構建了互聯網+教學的COME模型(Classroom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Mobile learning+ E-learning)。孫眾副教授基於互聯網構建了滿足個性化學習需求的COME校園混合課程,實現了師生之間的無縫交流;這種移動互聯的課程和活動,滿足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同時可以記錄學生的學習痕跡,便於教師進行過程診斷;此外,還可以進行多維的精準分析,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行為進行預測和干預。通過基於COME模型的教學,採用實體課堂+在線+手機的學習方式,能夠找到學生的「樂」學點,實現了新的在線交流方式。在評價中COME模型採用「任務+評價表、同伴互評+教師點評」的方式,使得過程性數據的存留和學習分析更加便捷,有助於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干預、學業表現的預測以及在線學習行為的分析。[6]
「互聯網+教育」促成了教學結構和範式的轉型,不僅創新了教學理念,而且建立起比較徹底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則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和指導者。
6.「互聯網+」促進課程的轉型
清華附中的李晟宇老師分享了基於互聯網思維的通用技術課程的轉型專題,李老師以清華大學的一個校級課題《基於互聯網思維的通用技術教學體驗項目探究》為案例,講解了課程轉型的過程和具 體操 作策略。該項目藉助互聯網,建立了MOOC教學資源,整合了學科思想方法,在教學中引入項目管理、 時間管理 、四象限、SWOT等先進的管理學理念,有效提升了項目教學的有效性;同時依託網路雲技術搭建學生交流平台,實現了師生交互方式的互聯網化;通過互聯網雲平台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和微信公眾訂閱號上學習內容和新聞的推送,使學生的學習體驗得到革新。[7]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的李棟提出了基於科普、融合創客的創新教育2.0課程,該創新課程的組織方式包括:在線離線互動、線上線下結合和開放型課程設計等三種方式。李棟認為,創新教育2.0的核心價值在於「線上線下一體化平台、創新導師科技成果持續對接與跟蹤指導、學生創新力評價與 職業規劃 」。[8]可見,「互聯網+課程」讓整個學校課程從組織結構到基本內容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互聯網+課程」使得中小學各學科課程內容全面拓展與更新,適合中小學生的諸多前沿知識及時進入課堂,成為學生的精神套餐,課程內容藝術化、生活化也變成現實。
從以上六位專家和老師的視點可看出,「互聯網+」促進教育的創新和變革是多樣化的,不僅創新了教師的教學模式,豐富了教師教的方式,而且真切關注到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形成,這正契合了國家新教育改革的方針政策。對於學校層面,「互聯網+」帶來的轉變更是具體的,深入到學校組織管理、課堂教學、課程優化等各個方面,學校的圍牆逐步被打破,學校、教師和學生變得越來越「泛在」,「互聯網+」讓教育更加無形、有趣、多樣。未來將會有更多「互聯網+」帶來的教育創新和變革成果。
三、「互聯網+」促進評價的變革
評價是任何一種教育形態和教學模式都不能忽視的問題,本次論壇共有3位專家的報告涉及「互聯網+」背景下的教學評價問題,分別是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任友群教授、南京師范大學朱雪梅教授和北京市教委專職委員李奕博士。
1.伴隨式評價――「互聯網+教育」變革的先導
華東師范大學的任友群教授從「教育+互聯網」和「互聯網+教育」這兩個概念的界定和辨析開始,拋出了伴隨式評價是「互聯網+教育」變革的先導的觀點。
任友群教授認為,「教育+互聯網」是從當下教育、教學的既定邏輯出發,以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為手段,使得既定教育、教學邏輯運轉得更加順暢,在「教育+互聯網」的格局中互聯網或信息技術並沒有成為再造或重塑性的力量;而「互聯網+教育」則是深度應用「互聯網思維」,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真正發揮教育信息化的「革命性力量」,再造、變革現有教育的既定邏輯。[9]
評價的變革包括評價內容的變革(從評價「可以測量的能力」擴展到評價「難以測量的能力」)和評價方式的變革(從傳統的「紙筆評價」走向「數字評價」)。要支撐評價內容的拓展、評價方式的變革都需要「伴隨式評價」,所謂「伴隨式評價」有三大特徵:第一,伴隨生活全領域(只有伴隨生活才有可能解決那些「難以測量能力」的「測不準」問題);第二,伴隨學習全過程(只有伴隨學習才能使評價真正應用於調整學生的學習行為);第三,伴隨個體自適應。而要實現「伴隨式評價」信息技術是不可或缺的。
2.「互聯網+」時代教育評價的轉型變革
南京師范大學的朱雪梅教授用實證方法開展了一項長達十年並且在2014年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的研究――《「多元互動式」教學評價體系的建構與實踐》。在該研究中,朱教授開發了專門的支撐評價工具,利用網路平台中可預設、可調節的各類專門化觀察量表,利用移動終端在聽課過程中採集「教」與「學」的表現性數據信息,通過後台計算與圖形化處理後,為評估結論提供客觀的量化證據,實現科學的課堂診斷,達到了矯正偏差教學行為的目的。該研究以信息技術推動課堂評價變革,用移動終端替代傳統紙筆聽課工具;將課堂觀察表及行為標准嵌入平台中,克服傳統評課缺乏標準的問題;課堂評估基於移動互聯網,克服傳統聽評課受到時空限制的問題;進行數據分析與可視化呈現,克服傳統評課無科學論據的問題;多元化評價主體交互協作,克服傳統評課主體單一的問題;因此,朱雪梅教授在以上基礎上提出了「互聯網+數據思維+課堂觀察=科學的課堂教學評價」的論斷。
同時,朱雪梅教授還提出了「互聯網+校本教研評估」的觀點,通過校本教研平台的實踐研究實現了「讓教研評估邁進數字化時代」。該平台改革了當前校本教研工作只「研」不「評」的現狀,突破了教育信息化「學習空間人人通」未通的瓶頸,探尋了教育評估手段從 經驗 邁向「數字化」的路徑,消除了常態化教研活動深受時間與空間束縛的困境,降低了評估主觀性,提高了校本教研品質與管理效率,引導了智慧教研方式。因此,朱教授給出了這樣的公式:互聯網+數據思維+校本教研評估=學校可持續發展。[10]
3.深化基礎教育考試評價與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動互聯
來自北京市教委的李奕委員在分析了首都教育「深綜改」的基本思路和策略以及考試評價改革和課程改革的突出特點後認為: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選擇,學生不必為自己的弱項惶恐,每個學生都有好的一面以及優勢的展示機會。李奕指出,廣義教育供給下「移動互聯」成為必須的選擇:在供給方式上,在線教師服務、在線課程服務、在線診斷服務、跨部門、跨系統服務等這些移動互聯的方式更為時尚也更加尊重學生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方式;在供給內容上,基於大數據分析後的課程資源供給,定向推送作業、教輔、服務索引,教師在線的智力支持服務,促進優質教育服務的遷移與流轉,以新型資源觀指導資源庫建設,服務於學生的能力成長,供給「同伴」,構建在線學生自我診斷的「體檢中心」和「化驗室」,使質量監控服務於學生的成長,而不是管理監督;在供給節奏上,長短課結合,大小課結合,學段內快慢結合,長周期作業;在線自我診斷的頻度依據學生認知個性、進度的供給;在線雙師輔導的周期要合適等。[11]
從這三位專家報告可得出,評價的角度、評價的工具、評價的方式,一切圍繞評價的關鍵詞都變成了「互聯網+」。伴隨式評價實現了互聯網與人的融合,評價標准與評價工具的互聯網加法承載了數據思維,助力了科學教學評價的可持續發展。在無法改變考試作為學生終極考核的大背景下,「互聯網+」的思路讓評價更加有針對性,學校教育一樣可以個性化,大眾教育向個性化教育轉變變得更加容易,這都是「互聯網+」評價的重要表現,一旦「互聯網+」迸發力量,必然像火山噴發一樣散出無限能量。
四、教育大數據的管理與決策
來自江蘇師范大學的楊現民博士和國家開放大學的魏順平博士分別就大數據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和教育決策進行了分析。
1.大數據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
楊現民博士分析了教育大數據的特點,提出了「教育大數據是發展智慧教育的基石」的論斷。楊博士利用教育大數據的冰山模型,分析了教育大數據的發力點,並對「信息化視角下的智慧教育管理」進行了科學的論述,認為「通過智慧管理雲平台系統,對外界需求進行智能處理,為教育管理提供資源配置、數據集成、信息管理、運行狀態監控、教育質量監測等業務支持,實現教育智能決策、可視化管控、安全預警、遠程督導和個性服務,提升教育管理智慧化水平的過程。同時,楊博士還分析了國內外大數據助力智慧管理和科學決策的十多個案例,如清華大學、康涅狄格大學、深圳市教育資源科學動態規劃、美國數據通用標准V5.0、美國ECLS項目等。楊博士認為如何構建立體化教育數據網路、教育大數據如何落地應用推廣、如何保障教育數據質量與安全、如何合理合規運營教育大數據等問題是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12]
2.大數據支持下的教育決策
國家開放大學的魏順平博士闡述了數據挖掘及其教育大數據對於支持教育決策的重要作用,指出是教育數據的決策支持應用是為了讓淹沒在眾多信息系統中的海量數據能夠「說話」,為教育領域中的相關人員提供與他們利益相關的數據統計與分析結果,從而幫助他們做出知情的決策。魏博士以國家開放大學的教學、管理和科研作為案例,分析了這三個領域中的大數據收集及其通過數據挖掘得到的有關信息,並最終服務於教育決策的過程,認為大數據和基於大數據的數據挖掘是作為審慎決策的依據,可以提高教育決策的科學化。[13]
無論是進行智慧教育管理還是開展教育決策,這都說明了當前時代是個「數據為王」的時代。在教育行業里,每天都在產生各種大數據,大數據分布在我們周圍的每個角落,教育者如何將大數據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去改變教育教學是當下的研究方向。「互聯網+」有意義,大數據有幫助,教育呼喚「互聯網+大數據」帶來的質變。
五、「互聯網+」改革教師培訓和教師專業發展
教師培訓和教師專業發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導因素,如果沒有教師的理念轉變和專業發展,再宏大的教育變革也只能是空話。
1.「互聯網+」改革鄉村教師培訓
國務院參事湯敏就「如何用互聯網+改革鄉村教師培訓?」進行了探討,湯敏先生從對鄉村教師培訓存在的問題開始講起,以「一鄉村中學與人大附中同堂上課」和「田東上法初中雙師教學課堂」為例,分析了基於互聯網的「雙師教學」的特點,並給出了建議。湯敏認為,應該把「雙師教學」模式與國培、省培計劃有機地結合起來;按照課程設置要求和各地課本版本安排,在全國、省區內分別都找出一批優秀教師,把他們的課全程錄制下來;對參與錄制課程的學校、有一定的激勵;開展多層次、多學科和多方式的培訓試點,充分利用互聯網將錄制的優質課堂傳播出去,實現資源共享,達到鄉村教師培訓的目的。[14]
2.「互聯網+」環境下的教師混合式學習
北京市西城區教育研修學院的陳穎老師分析了「互聯網+」環境下的教師混合式學習,陳老師以西城區教師研修網為例,介紹了西城區教師研修網的基本情況、教師網上研修的幾個基本要素(平台、資源、活動和組織管理),著重講解了如何利用視頻案例促進教師自我 反思 和同伴互助、如何利用視頻案例促進群體學習和行為改進以及如何利用視頻案例豐富網上學習資源等三個問題。[15]目前西城區教師已經實現了網路研修的常態化,陳老師認為「教師網上學習是如何進行知識建構的、大量的網上研討數據能否作進一步提煉、影響教師深層學習的因素是什麼、如何促進教師的深層學習」等這幾個問題將是未來研究需要突破的問題。
中小學教師的專業素養決定了下一代人才的質量,湯敏參事和陳穎老師都對「互聯網+」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給出了具體的做法。針對當前的中小學教師培訓,既要考慮「雙師教學」的人力做法,也要有「混合式學習」的技術做法,既要有「雙師教學」的合作思維,又要有多元化學習、時時更新教師知識的觀念;教師可能無法改變教學的物理環境,卻可以藉助「互聯網+」延展自己的學習空間,從而實現更大程度的進步。因此,「互聯網+」環境下教師的專業發展必須植入「互聯網+」的基因,教師要具備互聯網思維,掌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信息技術教學技能。
六、「互聯網+」促進同伴教育
深圳市南山區教育科學研究中心石義琦教研員認為,同伴教育是指建立有相互認同感的社會關系主體之間共同分享信息、知識和觀念,相互傳遞思想、情感,以喚起感情上的共鳴,促進社會規范在個體身上內化、達到相互感染而奮發向上的一種教育方式。教育技術促進了同伴教育的開展。石老師以「南山教育綜合服務大平台」和南山「課堂重構」模式作為案例,分析了互聯網對同伴教育的支撐,認為網路提供了人性化的交流平台,為孩子們搭建展示的舞台與交流的空間。南山區在信息技術支持下構建了南山「六學」同伴教育課堂,即「教師導學、個體自學、同伴助學、互動展學、網路拓學和實踐研學」,同時在同伴教育區域基本模式基礎上,構建了各具校本特色的變式模式,比如:基於智能學習的平台的個性化學習模式、基於APP的游戲化學習與創客學習模式、基於MOOC的翻轉學習模式等。[16]
隨著QQ、微信等媒體技術的逐漸成熟,同伴教育變得越來越具有可行性,「互聯網+」成就了教育服務;智慧教育平台的應用、教育APP的常態推廣、MOOC翻轉學習等都會成為學生的同伴,真正實現「互聯網+以人為本」的教育方式。
七、結束語
綜上觀點不難發現,無論是互聯網對於教育、課程、教學,還是學校的組織結構,都可以集中一個觀點來概括,那就是「互聯網+」對教育和教學帶來了創新和變革,「互聯網+教育」促進了教育形態、學校組織結構和教學範式的轉變,也促進了課程、學習方式和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轉變,但這種轉變不是簡單的物理變化,而是一種化學變化,化學的反應會改變物質的形態和性質,正像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陳光巨教授在論壇開幕式致辭中所說的:期待「互聯網+教育」變成一個化學效應,減少負面效應。無論是任友群的「伴隨式評價」還是朱雪梅的「多元互動式評價」,都離不開「互聯網+」的邏輯支撐,但是「互聯網+」並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用來支撐評價的工具,「互聯網+評價」是對傳統教育評價內容和形式的變革,這種變革是智慧的、是自適應的,是「化學變化」也是「生態變化」。
「互聯網+」打破了權威對知識的壟斷,讓教育從封閉走向開放[17]。基於MOOC、SPOC模式的學習效果超於傳統課堂,網路教育的奇點可能臨近了,信息技術的變革教育的威力可能要爆發了。[18]但是「互聯網+教育」作為一種新生事物,既有新的機遇,也要面對新的挑戰。面對「互聯網+教育」的機遇和挑戰,我們也需要冷靜應對,既不能堅守避戰,也不能任由互聯網「肆意妄為」,而是應該從教育變革的真正需求出發,抓住機遇,直面挑戰。
這是一個跨界的時代,大數據、智慧教育等新的技術和概念層出不窮,「互聯網+教育」的變革路徑需要我們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於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
[2]柯清超.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創新[R].開放論壇演講報告,2015.12.20.
[3]__民.信息技術發展與教育變革[R].開放論壇演講報告,2015,12,20.
[4]鍾秉林.互聯網教學與學習革命.開放論壇演講報告,2015.12.20.
[5]余勝泉.互聯網時代的學校組織結構轉型[R].開放論壇演講報告,2015,12,20.
[6]孫眾.互聯網時代的教學範式轉型[R].開放論壇演講報告,2015.12.20.
[7]李晟宇.基於互聯網思維的通用技術課程轉型[R].開放論壇演講報告,2015.12.20.
[8]李棟.基於科普融合創客的創新教育2.0[R].開放論壇演講報告,2015.12.20.
[9]任友群.伴隨式評價:變革的先導[R].開放論壇演講報告,2015.12.20.
[10]朱雪梅.互聯網+時代教育評價的轉型變革[R].開放論壇演講報告,2015.12.20.
[11]李奕.深化基礎教育考試評價與課程改革背景下的移動互聯[R].開放論壇演講報告,2015.12.20.
[12]楊現民.大數據支持下的智慧教育管理[R].開放論壇演講報告,2015.12.20.
[13]魏順平.基於大數據的教育決策支持案例分享(國家開放大學)[R].開放論壇演講報告,2015.12.20.
[14]湯敏.如何用互聯網+改革鄉村教師培訓?[R].開放論壇演講報告,2015.12.20.
[15]陳穎.互聯網+環境下的教師混合式學習[R].開放論壇演講報告,2015.12.20.
[16]石義琦.同伴教育:教育信息化新視角[R].開放論壇演講報告,2015.12.20.
[17]趙國慶.「互聯網+教育」:機遇、挑戰與應對[N].光明日報,2015.6.9.
[18]王濤.互聯網變革教育的實踐路徑[R].開放論壇演講報告,2015.12.20.
猜你喜歡:
1. 淺談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論文
2. 有關網路教育論文
3. 關於互聯網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4. 「互聯網+」形勢下網路教育的現狀與發展趨勢探討論文
Ⅷ 網路課程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問題分析論文
網路課程對高等教育發展的問題分析論文
【摘要】 針對網路課程在高等教育中的發展等問題,以某省部分高校學生為對象,主要以問卷的形式進行了調查,將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並對網路課程的發展現狀進行了簡單評價,同時發現了網路課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最後給出了針對性的建議。該調查能大致反映出網路課程的發展及普遍存在的問題,對未來網路課程建設的完善與改進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 網路課程;高等教育評價;問卷調查
1前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高等教育逐漸普遍化、大眾化,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另一方面,高校的正常教學內容與社會及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不能對接,出現高校教育資源不能滿足學生需要和社會需要的現象,同時,計算機網路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為教學資源的豐富與多元化提供了支撐平台。因此許多高校開始開設網路課程供學生選擇,另外也有許多網路課程行鏈知學習的平台出現,這樣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如今,網路課程平台的建設已經趨向完善,但其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為了了解網路課程的發展狀況與存在的問題,我們對部分高校的大學生進行了調查,針對調查數據進行了全面細致的分析,得到了一些結論。網路課程作為一種新的教與學的形式,為更多的人提供了方便,但其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解決,只有不斷完善,才能更好的為教育事業創造價值。
2網路課程概述
網路課程是一個開放的自主學習的平台,在尊重差異的情況下能讓學習者根據自身興趣進行個性化的選擇,使得教育資源能最大限度的利用。網路課程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1)文字類資料。包括一些課程內容資料、電子書籍、課件和筆記等,此類課程僅僅能吸引有針對性需求的學生,一般學生不會選擇此類課程。此類課程資料內容固定,有參考查詢價值,對教學僅起到輔助作用。(2)視頻類課程。如今,網路課程教學大多採用此類方式。老師提前將課程錄製成視頻,並將其上傳到網路課程平台,有時會帶有課程所用資料,並且會附帶課程作業,學生需完成作業才能得到相應的學分。此類課程可以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求,使得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感受到在課堂學習的狀態,但缺少互動性,教學方式固定。(3)直播互動類課程。隨著學習需求的變化,老師喚吵直播課程也逐漸出現在各課程平台,直播課程可以加強學生和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其更像是在教室學習。通過和老師交流可以更好的理解課程內容,更好的掌握知識。但直播課程需要在特定的時間,不能做到隨時上課學習。隨著網路課程的.發展,課程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供選擇的課程越來越多,課程分類越來越細致,覆蓋的門類越來越多,通過網路課程學習的學生人數不斷增加。目前,主要以視頻類課程為主,有視頻互動類課程逐漸增多的趨勢。
3問卷調查數據整理
通過調查,得到了一些數據,由於調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結果可能與真實情況有偏差,但檔消基本能反映出存在的問題,在此選取部分進行分析。圖1反映出學生絡課程的比例,大部分學生都學習過網路課程,說明網路課程學習已經逐漸成為大學生學習中的一部分,且已經適應了網路課程的教學模式,另外調查發現不選擇網路課程的原因主要是沒有時間和自製力不強,說明大學生不能合理地安排規劃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抵禦身邊誘惑的能力較低,也說明大部分學生沒有認識到網路課程的價值,不能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創造更大的價值。圖4一周網路課程學習時間從圖3可以看出選擇課程類別比重差別不大,技術技能類稍多,說明學生能根據自身需要而選擇課程學習,能體現網路課程的個性化選擇學習的特點,另一方面也說明網路課程門類齊全,種類繁多。圖4表明大部分學生每周用來網路課程的學習時間小於1小時,沒有合理利用網路課程資源,時間規劃不合理,不能堅持去學習,同時也說明網路課程不能吸引學生長時間學習的興趣,這是網路課程需要面臨和改進的問題。圖5顯示大部分學生不能堅持完成一門課程的全部學習,一方面說明學生不能堅持學習,另一方面也說明網路課程設置存在問題,不能幫助學生完成學習內容。從圖6可以看出,學生在選擇課程時更加註重師資和課程資源,這對網路課程平台建設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另外調查數據也顯示出網路課程資源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定的幫助,沒有發揮其全部作用。
4存在的問題
4.1教學模式單一
網路課程作為課堂之外的學習資源,有著很大的潛力值,其主要發揮學生個性化選擇學習的作用,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不同的課程應該施以不同的教學模式,如今的各網路課程平台課程資源豐富,而教學模式卻基本相同,不能體現不同學科的特點。同時缺少教學設計,簡單的課程授課對於學習者來說沒有吸引力,學習者興趣被逐漸削減,學習效率也會降低。[3]
4.2評價體系不完善
評價主要為學習評價和教學評價,學習評價是對學習者的客觀評價,是對學習者努力的肯定,而大部分平台缺少學習評價這一環節,另外教學評價對平台的發展都很大的參考價值,因此,評價體系不能僅僅是簡單的評論,要收集到更多的有用信息。
4.3課程自主學習資源缺乏
網路課程資源豐富僅僅是說明課程種類繁多,而單個課程的學習資源卻僅僅是課程視頻和文字資料,沒有更多的資源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缺少必要的補充資源。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習者,知識層次也不同,因此充足的資源可以幫助需要的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學習內容,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
5幾點建議
5.1變更教學表現形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利於網路課程的發展,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能體現出課程本身的特點,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在教學設計上,一方面要保證課程的完美呈現,另一方面要使得學生和老師之間有更多的交流和溝通,根據課程特點做出相應調整,使得教學不再枯燥。[4]
5.2完善評價體系
在教學過程中要及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這是對學生學習的肯定和鼓勵,能吸引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滿足感和成就感,同時可以讓老師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對課程設置進行調整。另一方面要做好教學的評價與反饋,這對於課程平台發展、課程設置和教學設計都有重要的價值。
5.3增加課程學習資源
課程的學習需要更多的課外知識來支撐,完備的課程學習資源可以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完成學習內容,所以在課程學習過程中要提供學習所需要的學習資源,如數字圖書館、書籍和論文等。同時指導學生合理利用學習資源也是必要的,以避免學生選擇錯誤,影響學習效果。[5]
6結語
本文通過對調查結果的分析,發現了網路課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並給出了幾點建議。網路課程作為廣大學生課外學習的一種重要途徑,如今仍在不斷發展,網路課程有很大的價值,其對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因此要不斷完善網路課程平台的建設,為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提供保障。
;Ⅸ 多媒體教學的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論文
多媒體教學的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論文
論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多媒體教學模式較傳統教學模式的優越性和存在的共性問題,探索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及方法,通過教學實踐證實了所提對策的可行性。
論文關鍵詞:多媒體教學模式 傳統教學模式 課件 教師 學生
0、前言
隨著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大學教育中大多數課程的授課方法正在產生革命性的變革。利用粉筆和黑板授課的傳統教學方式的主導地位正在一步步地被削弱,利用多媒體和網路授課的現代教育方式正日異成為大學教育中的主流方式。
1、多媒體授課的優勢
多媒體教學是指運用多媒體計算機並藉助於預先製作好的多媒體課件來展開教學的過程,又稱為計算機輔助教學。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大學教育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有效改進,是教學手段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運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是為了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多媒體教學模式相對於傳統教學模式而言,它可以預先編制好的教學課件,充分創造一個圖文並茂、有聲有色、動靜結合、生動逼真的教學環境。讓教師的講授更加生動真實;讓學生更加直觀,更加輕松,更加深人地理解教學內容,從而有效地減少學生學習的難度,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真正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最終目的。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其主要有點主要有一下幾個方面:
1.1課堂信息量較大
通過製作多媒體課件,教師可以方便地利用互聯網等手段及時更新豐富的本學科前沿資料,使學生視野更加開闊,使知識的時代性更強,通過在課堂上合理地使用多媒體課件,可以將教師板書的時間節省下來。特別是一些工科類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諸如:《精密機械設計》、《機械原理》等課程還可以將大量的繪圖時間節省下來,從而相對增加課堂時間,增大課堂的信息容量。
1.2教學直觀性更強
利用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把一些很難用傳統教學模式表達清楚的教學內容直觀清晰地表達出來。使教學內容直觀、形象、生動,感染力強。可以極大地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許多工科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都與工程實際密切相關,許多零部件的設計、製造都與工程現場密不可分,要學會並掌握好這些內容就必須了解工程背景,熟悉工程環境並具有一定的空間想像能力。而上述內容教師用傳統教學模式是很難講授清楚的,學生學習、理解、掌握的難度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但利用多媒體可見授課就可以綜合利用影像、聲音、圖片、動畫等多種教學手段,輕松地將內容將手清楚。學生理解、掌握的難度就會大大降低。
1.3易於形成多感官刺激
喊慧利用多媒體課件實施教學,可以方便地利用影像、聲音、圖片、動畫和幻燈片等多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形成色彩豐富、動靜相宜的教學氛圍,充分對學生進行眼、耳、手、口等視覺、聽覺等多感官刺激,引起大腦中的多個功能區域興奮,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管能動性,有效提高教學效果。
1.4易於形成資源共享
由於在使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時間,課件已基本製作完成,這樣就可以方便地利用校園網、教育網等有利條件,將課件放在指定的欄目之中,最大限度的實現教師、學生、學校、家庭及社會之間的交流,達到含脊資源共享的目的。
2、多媒體教學的劣勢
2.1無視授課內容,盲目使用多媒體
從教學實踐來看,多媒體教學比較使用於需要動畫演示量較大,圖形、圖表量較大,工程及社會背景資料需求量較大的課程教學任務。但目前的現狀是許多教師,無論授課內容是否需要或者有無必要利用多媒體課件講授,都盲目從眾一律使用多媒體課件上課。結果就出現了許多不利於教學效果提高的不和諧現象。諸如:有的教師在一節課上除了用計算機和投影儀打出一個標題外,再沒有其他內容出現,結果造成了硬體資源的極大浪費;另一種情況是,教師把課本內容原原本本的抄進了PPT,將照本宣科變成了照屏宣科。
2.2多媒體課件的質量參差不齊.重點難以突出
由於許多學校有提高多媒體授課比例的要求,加之用多媒體授課較用傳統方式授課更為整潔、輕松等客觀原因的存在,導致了許多劣質多媒體的產生。這些課件有些是課本內容的簡單復制,形式單一,不具有啟發性、生動性。容易使學生產生大腦疲勞,不鄭老答但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反而會挫傷了學生學習的能動性,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嚴重影響教學效果。另一方面,有些課件製作的非常花哨,文字、聲音、影像、動畫應有盡有,表面上看來技術功底很厚,美化效果良好,但實際使用中,很難使授課重點得到突出,極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課堂表面看來,十分繁榮,生機一片,其實質是學生的注意力並未完全用在理解掌握教學內容上,而是看了熱鬧,走了過程,直接造成了本末倒置的後果。
2.3增加了教師把握教學課堂的難度,限制了教師的主觀能動性
採用傳統教學模式授課,教師可以根據課堂上學生對所講授內容的理解情況,適時調整課堂進度和講授內容。例如:更換角度重新講授所講授的內容,增加例題等。這樣教師把控課堂的難度相對較低,靈活性較大。而使用多媒體授課後,由於課件的程序是事先設計好的,因此教師授課的靈活性受到限制,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亦同樣受到限制,倘若使用網路授課,這一問題就更加突出。
2.4增大了學生的惰性
由於多媒體課件易於復制,這就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課堂上不記筆記,不畫重點,不作歸納與總結。更有甚者不認真思考,浪費課堂時間,他們認為只要課後將老師的課件復制到自己的存儲介質上,再順便看看就可以了,根本沒有意識到課堂才是學習的主要時段,才是理解消化所學知識的高效場所,必要的記錄,歸納和總結是深化和掌握所學知識並將之轉化成為自身能力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簡單的復制是無法替代的。
3、提高多媒體教學效果的措施
3.1建立多媒體課件准入制度,有效遏制多媒體課件濫用
教學課程組、教研室等教學管理部門應組織相關教師對所講授的課程的內容和性質進行深人細致的討論和研究,確定出那些課程適宜於全部或部分使用多媒體授課,那些課程在那些部分適宜於使用多媒體授課,那些課程不宜採用多媒體授課。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深人研究採用多媒體進行部分教學的課程的章節、內容所佔比例。從而確定出本教學單位所承擔各類課程的門次及比例。對宜於採用多媒體教學的課程就在硬體上予以大力支持;對不宜於採用多媒體教學的課程,則不予安排多媒體授課。對宜於部分採用多媒體教學的課程,則應根據教學進度,在硬體上擇機給予部分支持。達到既節省資源又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3.2嚴把多媒體課件質量關,最大限度的降低劣質課件對教學質量的影響
多媒體課件質量的優劣對教學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高質量的多媒體課件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相反,質量低劣的多媒體課件,不僅不能提高教學質量,反而會嚴重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從目前廣泛使用的多媒體課件類型來看,主要有引進本學科、本專業的推薦課件;教師個人或教學單位根據課程內容組織相關教師自己編制的多媒體課件。上述兩類課件中,前一類的質量一般較高,但若不作任何更改直接在各個學校的相關專業使用,就必然會出現適應差的問題。因此,對這類課件也必須進行把關,其主要措施為,首先在引進前應根據各個學校相關專業的特色,組織人力對計劃引進的同類課件進行評估,以確適合度最高的課件以便引進。其次引進後,最好再根據自己專業的特色作一些局部改進以進一步提高課件的專業適應性;對於教師各個製作的課件,相關教學單位應組織有教學經驗的教師從形式、內容、預期使用效果等方面進行對其課件進行綜合評價,給出客觀結論。諸如:可以使用、修改後使用、不能應用等。只有採用上述方法,才能把劣質多媒體課件多教學效果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3.3對使用多媒體授課的教師進行適當培訓,提高教師使用多媒體的能力
教學管理部門應根據本單位的具體情況,有計劃、有組織地對使用多媒體教師進行培訓,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請外單位多媒體使用效果好,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講學,以達到校際交流,提高多媒體教學的教學效果;當然也可以創造條件讓本校、本單位的教師相互交流,教學體會,教學經驗,特別應組織使用多媒體授課和使用傳統模式授課教師,老教師和年輕教師之間的交流,使多媒體教學模式和傳統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有機結合;使老教師教師的教學經驗和年輕教師良好的計算機能力有機結合,以取得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教學效果。
3.4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使學生盡快適應多媒體教學模式
教師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不僅應認真講授好課程內容,為學生傳授所需的知識,而且應適時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盡量教會學生如何學習。諸如:向學生講清楚在多媒體課堂上,記筆記、畫重點、搞歸納、作總結的必要性,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學生在多媒體課堂上的依賴心理、懶惰心理,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果
;Ⅹ 傳統課堂教學與網路教學的優點缺點800字論文
寫作思路:可以先寫一下網路教學教學的優缺點,比如網路教學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網路教學的缺點表現在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再敘述一下傳統教學的優缺點,比如傳統教學能夠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傳統教學的缺點表現在落後的教學理念上等等。
正文:
隨著社會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技術改碧哪、通訊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已經廣泛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也給高中生物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機遇和挑戰。
網路教學能為學生提供廣泛的學習環境和豐富的生物資源,但教師應認識到網路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缺點,整合兩者的教學優勢,促進高中生物教學的改革和發展。
網路教學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形式,既為師生提供溝通媒介,也整合了教學內容,能夠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
網路教學的優點體現在多種方面,首先網路教學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由教師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課堂環境,使學生在對話和合作中提高生物興趣和創新意識。其次,網路教學能打破教材對學生的局限,拓展學生的生物視野,展示出層次化的教學知識。而且網路教學不受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有利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網路教學的缺點表現在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由於部分學生的生物基礎、自製能力、學習方法等不強,在缺少教師的指導後會出現不知道該學什麼、怎樣學習的問題,保證不了學生的生物學習質量。
傳統教學流傳了幾千年,在高中生物教學上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在傳統教學中,教師可以一個人輔導多個學生,降低了生物教學的成本,保證了高中生物教學的效率。而且傳統教學的方式方便教師管理學生,提高生物教學的可控性和有序性,能夠營造出良好核碼的教學氛圍,在師生、生生教學中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意識。
傳統教學的缺點表現在落後的教學理念上。受到教學條件和師資力量的影響,無法保證高中生物教學慧宴的公平性。傳統教學課堂強調了教師的主體地位,學生只能被動地聽講,不利於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且傳統教師運用統一的教學目標,忽視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綜上所述,網路教學與傳統教學的優缺點各不相同,教師應用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待兩種教學方式,將二者完美融合到高中生物教學中,優勢互補,形成綜合性的教學效果。
在融合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制定出科學的教學計劃,運用網路教學解釋生物實驗,鼓勵學生動手操作,在互動交流中激發學生的情感,為學生構建出多元化的高中生物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