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蘋果泛光感測器壞了
你好,這是可以修復的。
首先把自動調節關閉,然後關掉屏幕。用手遮住光感器位置,模擬一下黑暗下的效果。之後點亮屏幕進入設置,把亮度拉倒最左邊,再打開自動調節,再關屏幕。最後手拿開再點亮屏幕,機器亮度就會自動調節了。
B. 蘋果6p拆機後,感測器壞了怎麼辦,
有可能。感測器(英文名稱:transcer/sensor)是一種檢測裝置,能感受到被測量的信息,並能將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變換成為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感測器的特點包括:微型化、數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統化、網路化。它是實現自動檢測和自動控制的首要環節。感測器的存在和發展,讓物體有了觸覺、味覺和嗅覺等感官,讓物體慢慢變得活了起來。通常根據其基本感知功能分為熱敏元件、光敏元件、氣敏元件、力敏元件、磁敏元件、濕敏元件、聲敏元件、放射線敏感元件、色敏元件和味敏元件等十大類。
C. 蘋果手機感應器壞了怎麼辦
可以去保修也沒多少錢
D. 蘋果筆記本霍爾感測器壞有什麼影響
外面的蘋果筆記本兒霍爾感測器,如果壞了的話,那麼的話你需要將它的這個感測器進行一下更換。
E. 蘋果手機光線感應器有時候可以有時候壞了怎麼辦
摘要 解決方法:
F. 蘋果的感應器無緣無故壞了,這個是通病嗎
如果是蘋果手機主板上的感測器如果是沒壞,就是供電上的出現問題就是通病比如是指南針,感測器搖晃一下,它的數值不會變化,就是感測器的供電出現問題要是距離感測器,感光感測器感光感測器要是失去供電,它是不能調節屏幕亮度需要人工手動才能調到最大的樣子,在白天的時候看不見,晚上的時候降低亮度。太刺眼還有距離感測器要是失去供電,它是不能息屏亮屏來電話的時候接一下遮擋感測器,它都會屏幕息屏接聽的時候在通話的時候,手機是保持黑屏狀態當你要玩的時候,准備掛電話,屏幕會自動亮起就掛斷重力感測器他是這樣,比如你在玩游戲的時候需要開陀螺感測器,就是那個中一個感應器要是這個沒有供電或者是壞呀,你就無法體驗到游戲的又樂趣。蘋果手機感測器無緣無故感測器應該只有時無供電。或者是短路或者是感測器損壞。不管是通不通病他有可能是把耗電增加,然後說短續航,要是遇到最早是三個,四個小時就一下子耗電快,就是感測器漏電或者是晶元漏電就有可能。就一定的概率。
G. 蘋果的感官壞掉了會影響像素嗎
蘋果的感官壞掉了會影響像素嗎?令很多用戶覺得奇怪的是,後來蘋果似乎開始「不務正業」 —— 攝像方面萬年 800 - 1200 萬,轉而開始發力 Live Photo 、4K 攝影、聲音收錄、記錄空間信息等方向。
到了 2019 年,蘋果甚至直接把長按攝像按鈕的動作從連拍換成了攝影,而且不惜功耗,讓前後若干顆攝像頭實現同時錄影。
那麼,未來會變成「單恆星」市場嗎?
未來,它們的變革大概率會朝哪個共同的方向轉變?
很多年後,「個人史書」工具,形態會如何變化?
一切,要從很久前開始梳理。
我把華為和蘋果的攝影發展之路分為三個階段,一個階段一個階段來說。
二、華為蘋果攝影發展之路
1.蘋果攝影獨領風騷(2010-2016)
在這個時期,蘋果的產品有三個重大的變革值得格外注意。
(1)iPhone 4 發布
(2)iPhone 6 攝像頭凸起
(3)長焦攝像頭的推出
(2)iPhone 6 攝像頭凸起
(3)長焦攝像頭的推出
(1)iPhone 4 發布
2010 年 6 月 8 日, iPhone 4 橫空出世,「再一次改變世界」。
那個時候,絕大多數潛在的中國手機用戶,還不知道一款名為「蘋果」的手機品牌,將在不久的將來,輕松把人類食用了上千年的「蘋果」,擠下網路搜索第一條。
文章開頭我們說過,這個階段全體用戶的共同需求是打破信息不平衡,要有自己的聲音。
簡單信息傳播已經在上個去中心化周期完成,簡訊類 APP 開始興起,微信、米聊、LINE、飛信等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例如網文通過對原有出版體制(中心)的降維打擊實現了蓬勃發展,貢獻了一大批可供後人發掘的優質 IP。
到了這一階段,聲音有了更多需求,它要形式多樣化,聲音要更大,傳播要更廣。
既然要進一步的去中心化,那麼必然要對信息的記錄、儲存、傳播整個鏈路進行重組。
比如很久以前,如果身在深圳的你,要把一張全家福的照片寄給遠在北京的親戚,你需要聚集家庭成員去影樓,在所有人花費一上午化妝打扮後,讓影樓攝影師給全家拍張照片,幾天後專門再來影樓取洗好的照片,然後奔赴郵局,進行一系列復雜操作後,讓照片踏上長達十幾天的旅途,承擔著丟失的風險,最終才能送到親戚手上。
智能手機出現後,這個過程可能不需要 5 分鍾,一家人晚上在家的時候招呼幾聲聚在一起,開啟美顏,咔嚓個不停,然後選幾張覺得拍得不錯的照片發送給親戚。
當時有很多智能手機,為什麼 iPhone 4 勝出?
因為 iPhone 4 是當時手機里,記錄、存儲、傳播整個鏈路綜合體驗最好的手機,沒有之一。
攝像頭經過專業化團隊的調教,在當時一眾智能手機里獨孤求敗,更是碾壓 300 萬像素鏡頭為主流的諾基亞手機。
雖然後期諾基亞也看到了這個趨勢,推出了超高像素的大底機型,掀起了一陣風浪,但是由於傳播這一環拖累於自身系統生態,最終黯然退出市場
8G 固定在手機內的內存空間,讓數碼照片的存儲變得安全快捷,後期還推出了 iCloud 這個大殺器。
App Store 豐富的軟體生態,讓照片的傳播方式變得豐富多樣,我們可以直接點對點傳播(QQ),也可以一對多傳播(QQ 群),也可以一對 N 傳播(微博),更可以病毒式傳播(快盤分享鏈接)。
所以作為整個鏈路的第一環,攝像頭,變得尤為重要。
如果攝像頭的素質不過關,存儲再安全快捷,分享再方便,也是徒勞。
屏幕、工業設計、軟體生態等,都要為記錄服務。
比如諾基亞,如果產品不能為整個鏈路服務,質量好到能擋子彈又有什麼用呢?
畢竟整個鏈路需要一塊玻璃來服務,什麼玻璃可以在成本可控范圍內保證摔不壞?
在光線充足的環境下, iPhone 4 那顆攝像頭成像水平怎麼樣呢,看我拍的照片。
這張照片是我在離開人生第一家單位的最後一天拍的,圖片有壓縮,清晰度下降,色彩變暗淡了一些。
在當年,這就是秒殺其它手機的存在。
這個階段,蘋果精準捕捉到了趨勢,花了大力氣去突破去中心化的第一點——「記錄」。
當時還是記者的我感觸很深,那年頭你想記錄一點什麼東西,要麼買數碼相機,要麼買台扛著的攝像機,問題是你拿這兩樣工具記錄了,存儲是個大問題,後期也很難傳播,或者乾脆沒有傳播的途徑。
後來 iPhone 4 出現了,有什麼事拍幾張照片發個微博,幾分鍾就可以引起廣泛關注。
甚至我還做過有趣的嘗試,拿 iPhone 4 去采訪新聞中一個當事人,把視頻混在肩扛式攝像機拍攝的素材里做成了新聞,製片人審片的時候沒發現,最後順利播出。未來他也不太可能知道了,除非看了我的這篇文章。
而 iPhone 4,正是通過攝像頭硬體的巨大提升和攝像頭成像方面的專業團隊化調教,配合本身已穩固的「存儲」(內存內置)、「傳播」(軟體生態)優勢,給品牌打下了堅實的市場基礎。
(2)iPhone 6 攝像頭凸起
現在的我們,對攝像頭凸起習以為常,當年的我們,可是給 iPhone 6 凸起的攝像頭起了一個親切的外號——火癤子。
很多人都不理解,以蘋果的工業設計功力,怎麼可能搞不定一個凸起的攝像頭?
很多人也在想,犧牲一下攝像頭參數,或者原地踏步一下不升級攝像頭不就可以了,攝像頭不凸起的 iPhone 多看好!
但是,當時的 iPhone 面臨了一些小麻煩。
2014 年是中國手機硬體百花齊放的一年,已經有別的品牌在攝影的某些要素上超越了 iPhone。
用當時 5 英寸以上的三星手機來看照片,無疑部分體驗比 4 英寸的 iPhone 5s 好。
用戶也發現在部分光線不充足的情況下, iPhone 的攝像頭有點捉襟見肘,也就是說,記錄工具適應不了更多場景。
面對日益增長的共性需求,保持自身的優勢地位,iPhone 不得不讓硬體服務於鏈路,妥協工業設計。
這枚凸起的攝像頭,正是為了滿足這個階段進一步的「記錄」需求設計的,用戶誰不喜歡更好的拍攝畫質和體驗,更舒適的工具握持體驗呢?同樣的,屏幕變為最大 5.5 英寸,也是在為整個鏈路服務。
這個設計傳遞出一個明確的信號,蘋果把「記錄」作為重中之重優先考慮,別的要素都要為它讓步。
這個思路在 iPhone 6 發布之前的一則 iPhone 廣告里展現得淋漓盡致,這條名為《誤解》的廣告,每一個細胞都在告訴用戶,快來用 iPhone 記錄吧,iPhone 的優勢就是記錄。
不得不感慨,蘋果總是能先人一步敏銳捕捉到趨勢,還能做到行業頂尖。
(3)長焦攝像頭的推出
iPhone 7 Plus 推出的時候,P9 雙攝發布在前。
當時 P9 雙攝的處理方法是,一顆攝像頭記錄色彩,一顆攝像頭記錄黑白細節,兩顆攝像頭各司其職,最後合成一張照片。
所以蘋果發布會之前,網傳 iPhone 7 Plus 是雙攝機型時,大家以為蘋果的雙攝應該和華為一樣去"玩"。
但蘋果用一顆長焦鏡頭說 —— "玩"好多攝,請上"長焦"。
長焦鏡頭的好處有兩個:
1.可以簡單記錄最基礎的空間信息,例如物體的距離等
2.可以做到簡單的無損變焦,營造景深效果
華為和蘋果一開始在多攝像頭上的思路就是不同的,這也造就了之後兩者攝影進化之路的不同。
為什麼空間信息如此重要,我拿一張照片來舉例。
比如我站在背後有條紋或格子紋的背景牆前自拍了一張照片,想用美圖秀秀美顏,問題就來了,一不小心就穿幫了。
如果縮小了下巴,必然導致背景上的紋路扭曲變形。
如果照片有了空間信息呢?
我們可以精準地修改下巴部位的數據,達到縮小下巴的效果,而不用擔心背景牆的紋路發生變化,因為下巴部位和背景牆部位被記錄下來的信息不在同一個空間維度。
能記錄並運用空間信息是人類邁向「神」的重要一步,這意味著未來我們可以在伺服器中創造出真實形象在虛擬世界中的虛擬"活"形象,並通過更好的技術"投射"在現實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
而如果未來科技水平繼續進步,我們能使用工具,把自己的空間信息、聲音信息等各種信息數據化,虛擬出另一個自己,這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永生"?
我個人對蘋果精準的趨勢判斷是服氣的,一個空間信息,一個變焦,一次性全部押中。
最直觀的例子,iPhone 7 Plus 發布後,越來越多其它手機廠商,把長焦鏡頭作為多攝系統中必不可少的一顆攝像頭,不管後期它們如何提升變焦倍數,整套多攝的玩法基礎仍然建立在長焦鏡頭的邏輯基礎上。
2010 年到 2016 年,是蘋果獨孤求敗的年代,它的成功並不像很多人片面看待的那樣,建立在用戶「虛榮」的基礎上,而是因為其精準抓住了這個階段用戶的共同需求——去中心化,打破信息不平衡。
而從「記錄」、「存儲」、「傳播」的整個鏈路來看,這個時期的 iPhone 綜合體驗獨領風騷。
「存儲」體驗大大超越那個年代的 TF 卡、實體相冊等,「傳播」在 App Store 生態的加持下打遍天下無敵手,更重要的是在「記錄」方面下了苦功夫,不惜妥協工業設計來滿足「記錄」,這些因素讓它一直走在行業前列。
畢竟,據傳它的攝像頭調教優化部門就有 800 多人,這是那個時候的國產手機品牌無法抗衡的。
2.華為攝影意識覺醒(2016-2019 上)
這個階段,華為手機有三件大事值得關註:
(1)雙攝 P9 的發布
(2)首次登上第三方攝影測評榜單分數第一名
(3)50 倍變焦上線
(2)首次登上第三方攝影測評榜單分數第一名
(3)50 倍變焦上線
(1)雙攝 P9 的發布
2016 年,華為發布了 P9,這是華為真正的攝影意識覺醒的標志性產品。
當時華為創造了兩項第一:
第一個上線了至少可用的夜拍模式。
HOVM 手機品牌里,第一個上了雙攝像頭旗艦機。
HOVM 手機品牌里,第一個上了雙攝像頭旗艦機。
華為對攝影的重視,意味著它是 HOVM 四家品牌里第一個意識到用戶共性需求的手機品牌廠商。
雖然在此之前,各手機廠商都在提升攝影硬體的參數,但對安卓系統的空間修改定製,仍然是其它手機廠商努力的重點方向。
當各大廠商還在瘋狂更新系統包,瘋狂秀硬體參數的時候,華為發現了全體用戶的共同關注焦點——記錄。
找到戰略方向了,就得想想具體的方法論。
假設,華為一直學習蘋果,做出了和蘋果一模一樣素質的攝影,成片風格一模一樣,硬體參數一模一樣等等,華為還能殺出一條血路嗎?
就像一條美食街,有一家專業賣燒餅十幾年的店,早已賣出了口碑,目前還占著美食街最大最顯眼人流最多的店鋪,如果後來者做出來的燒餅和這家店一模一樣,你覺得後者來能有所突破嗎?
沒有採取其它措施的情況下,基本沒可能。
最終,華為選擇和徠卡聯名,一步高招獨辟蹊徑走出了自己的攝影品牌路。
時至 2020 年,討論起其它手機品牌的攝影,大多數用戶心中只有"好不好"這樣的意識,例如某品牌出新手機了,拍照寬容度比上一代好了一些,白平衡比上一代准了一點等等,唯二隻有蘋果和華為,在口碑方面有屬於自己的詞語 —— 真實和多彩。
P9 用兩顆 1200 萬像素的攝像頭,帶給用戶全新的攝影體驗。
一顆鏡頭負責記錄色彩,如果覺得還不夠多彩,可以調整為萊卡"鮮艷"模式。
一顆鏡頭負責記錄黑白細節輪廓,目的是為了讓照片更清晰。
一顆鏡頭負責記錄黑白細節輪廓,目的是為了讓照片更清晰。
還有一點特別值得關注,P9 上線了超級夜景模式。
雖然當時的超級夜景模式僅僅"可用",不藉助三腳架的情況下成片糊成一片,但它精準擊中了當時 iPhone 的軟肋,增加了記錄的場景,讓用戶看到原來光線不好的場景也有記錄的可能性。
不管是那顆黑白攝像頭,還是超級夜景模式,一開始華為就是沖著"更清晰"的目的去的。
(2)P20 Pro 首次登上第三方攝影測評榜單分數第一名
手機攝影測評界有兩件轟動一時的事情。
一個是 iPhone X 攝影獲得第三方攝影評測機構拍照打分 101分,很多用戶以為 100 分是滿分,所以對評分產生了疑問,最後測評機構不得不出面解釋測評分數無上限。
另一個是 P20 Pro 首次登上第三方攝影測評榜單分數第一名,一時之間招致眾多網友質疑甚至攻擊,認為其實際體驗和分數不符,最後隨著 P20 Pro 的火爆銷售,越來越多的攝影體驗好評才逐漸占據了輿論主流。
P20 Pro 是華為開始引領國內手機攝影市場的標志性產品。
為什麼給它如此高的評價?
1.引領高像素風潮
2.引領大底風潮
評價一個品牌到底有沒有行業影響力,無需參考網路上的"雜音",只需要關注一點 —— 行業內其它品牌是否願意模仿它的部分做法。
它被模仿的地方越多,證明這個品牌的產品越成功,因為業內人士用自己的產品投了票。
回過頭來看,P20 Pro 攝影方面創新的點,都是 2019 - 2020 年國內其它廠商不惜一切代價想做到的。
1/1.7英寸的感光元件,f/1.6光圈,4000 萬像素主攝 + 2000 萬像素黑白鏡頭 + 800 萬像素長焦鏡頭,配合以 3X 無損變焦和最大 10 倍變焦,再加上穩定可用的超級夜景模式,還有令人驚嘆的超廣角攝影,讓 P20 Pro 變成了當年的攝影怪獸。
從攝影的綜合硬體參數上來講,當時沒有哪部國產手機能與之抗衡。
從攝影的軟體上來講,當時也沒有哪部國產手機在攝影風格調教方面,有獨樹一幟的經驗和品牌效應。
仔細查看這兩點,你會發現它們共同營造的"超感光"概念,目的是為了拍得"更清晰",都是為"記錄得更加清晰"和"記錄更多平面信息"服務。
(3)多倍混合變焦和超級微距成熟
隨著 P30 Pro 的火爆銷售,手機可當望遠鏡使用的調侃視頻在網路上瘋狂傳播,越來越多的人懂得了拉好窗簾的重要性。
這一切,歸功於多倍混合變焦功能的成熟。
我們先說說 P20 Pro,從可記錄的場景多樣性來看,它只剩最後一塊拼圖需要補全,那就是超級遠景。
為什麼一定要補全這個場景?
因為人類藉助工具去探索感官極限的世界,一直是人類進化道路上的主旋律之一。
放在手機行業,這個邏輯同樣適用。
夜間弱光環境下,人眼處於"半罷工"狀態,有了手機的超級夜景模式,夜間場景可以被完整記錄下來。我們正是藉助手機這個工具,在探索視力極限的世界。
多倍混合變焦功能,也是另一種形式的探索邊界嘗試。
在人類視力極限之外,多倍變焦帶來了更多可能性 —— 即使是遠處的信息,也可以記錄得一清二楚。
Mate 20 Pro 的超級微距也是在發揮記錄更清晰的作用,只不過和多倍變焦相反,記錄的是極限近距離的信息。
這點尤為值得稱贊,因為一直以來極限近距離的信息往往被忽視,而極限近距離帶來的極致細節,在記錄方面有重要的意義。
如此一來,與其說華為手機是一部"相機",還不如說它是當時"個人史書"記錄最清晰的工具。
不管近距離還是遠距離,不管光線充足還是昏暗,它都在力爭幫你做到記得得更清晰。
清晰,也就意味著信息量更多,通過對人類視力極限的探索,華為手機把我們可記錄的場景和范圍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所能記錄的信息量也呈幾何倍爆炸式增長。
2016 - 2019 年下,是華為崛起的時代,因為它滿足了這個階段的用戶共性需求,記錄更多信息。
它通過攝影方面的差異化競爭,終於在蘋果統治的世界撕開了一道豁口,並消化吸收從這道豁口流出來的市場養分,腳踏實地壯大自身,一項一項補齊短板,成功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現在,華為手機已在世界很多市場和蘋果分庭抗禮。而在中國市場,綜合口碑、設計、生態等各項因素,華為手機已成為一個響當當的旗艦機品牌,成了不少高端手機用戶的選擇之一甚至是唯一。
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華為手機一定會對蘋果發起更加猛烈的攻勢,讓蘋果不得不正視它,重視它。
3.華為蘋果「攝影兩開花」(2019下-2020)
從華為蘋果對攝影道路的探索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兩家截然不同的地方。
雖然終極目的都是記錄更多信息,但蘋果更注重空間和立體,華為更注重全場景清晰。
時間來到 2019 下半年 - 2020上半年,它們各自交出了新的答卷 —— 優化 + 創新。
先來看優化方面。
蘋果發布了 iPhone 11 Pro,上了三攝,優化了長焦倍數,新增了夜景模式,增加了超廣角拍攝,把可記錄的場景基本補全了,記錄的信息量也迎來了不小的提升。
華為進一步優化了拍照的體驗,更大感光,更多進光量,更快對焦,更穩防抖,同時也從軟體層面優化了多倍變焦的用戶體驗。
再來講創新。
蘋果對攝影的宣傳重點,明顯向錄影偏移,宣傳中大量凸顯其錄影的優勢,還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把整個攝影界(包括單反攝影界)約定俗成的一個操作——長按連拍,改為了長按迅速錄影。
蘋果還有一個創新,是放在 iPad Pro 2020 上去先去做的,增加了一顆 LiDAR 激光攝像頭,專門負責空間信息的記錄。
華為 P40 Pro 的創新突出的仍然在清晰上,5000萬像素超感知攝像頭(廣角,f/1.9光圈,OIS光學防抖)+ 4000萬像素電影攝像頭(超廣角,f/1.8光圈) + 1200萬像素超感光長焦攝像頭(f/3.4 光圈,OIS光學防抖) + 3D深感攝像頭,硬體數據的每一個細胞都在告訴你,清晰清晰再清晰。
個人預測,至少在兩代旗艦機型之內,華為攝影的重點仍然會放在成像上,力爭做到更清晰,變焦更順滑,攝影體驗更佳,同時優化自身的短板,把系統和軟體生態給逐步補齊。
諾基亞的例子已經實實在在告訴我們,記錄和存儲做好了,傳播環節如果拖了後腿,終究會功虧一簣。
3D 深感攝像頭對於用戶的意義,更多還是為平面拍攝服務的。
而下一代旗艦 iPhone,大概率會搭載 LiDAR 激光攝像頭,並且升級攝像頭像素,優化變焦、夜拍和超廣角的成像,今後的重點更有可能圍繞空間信息記錄發力。
但有一點會很明確,硬體數據的提升不會太激進,提升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為記錄空間信息服務。
有人可能會說,華為也有 3D 深感攝像頭相比,不一樣能記錄深度信息嗎?
不一樣。
兩者看上去似乎相似,實際上核心邏輯是完全不同的。
LiDAR 激光攝像頭優勢是記錄豐富的空間信息,例如一般運用在汽車上,而 3D 景深攝像頭優勢在於為攝影營造類似單反式的自然景深效果,多用在手機上。
假如,iPhone 的前後都配置若干顆 LiDAR 激光攝像頭,聯想到 iPhone 目前已經有讓 4 顆攝像頭同時工作的能力和生態,如果持有一部這樣的 iPhone 在室內旋轉幾周,那麼……
而如果我們將自己的戀愛對象也用這個復雜的系統掃描下來,和 AR 或 VR 結合起來,甚至是和 3D 列印結合起來,那麼……
只能這樣說,技術每發展到一個瓶頸,最大的限制並不是技術本身,而是社會舊有形態。
(以上猜測是個人觀點,不作任何產品購買建議)
三、中國手機產業鏈的終極歸宿和工具本身的形態去中心化猜測(2021-未知)
我們再來梳理一下本文的核心邏輯。
1.手機對於人類文明的核心價值隨著世界的發展而不斷被重新定義。
2.全體用戶對手機的共性需求,一直左右著手機廠商的勝負。
3.去中心化是用戶的共性需求,在伺服器里書寫"個人史書"是核心驅動力。
2.全體用戶對手機的共性需求,一直左右著手機廠商的勝負。
3.去中心化是用戶的共性需求,在伺服器里書寫"個人史書"是核心驅動力。
我們從後依次往前來講,先來揭曉和第三點有關的第一個答案:
華為和蘋果,平面高像素 VS 立體深記錄,誰的方向是對的?
答案是,它們都做對了。
一部分。
既然用戶希望記錄信息越豐富越好,當然用戶會"全都想要",無論是高像素,還是深信息,多多益善。
蘋果記錄再多的空間信息,成像不夠精細是不行的。
華為記錄再多的細節信息,沒有良好的空間信息也是不行的。
華為和蘋果在接下來的競爭一定是互有勝負的,因為努力去滿足用戶的需求是一回事,有沒有資源,有沒有條件去 100% 滿足用戶的需求,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這個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事物,但優秀的事物一定是在相互切磋中共同走向更加優秀的。
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反之,萬物也終將歸一,殊途同歸。
華為一定會跟進空間信息記錄,蘋果一定會提升像素、變焦倍數、夜拍和微距。
每個發展階段更接近"道"的產品,才能獲得更多用戶支持,此消彼長,循環往復。
再來揭曉和第二點有關的第二個答案:
華為和蘋果,未來誰會成為那顆"單恆星"?
個人預測,除非產生巨大的科技變革,手機這種形態的記錄工具被徹底淘汰,才有可能知道這個答案。
但真的等到那一天的時候,也沒有人在乎誰是那顆"單恆星"了,因為另一個領域的"多恆星"系統又誕生了,用戶的注意力會被轉移,僅剩一小撮情懷粉把手機送上"藝術收藏品"的神壇。
那麼這個階段,中國的手機產業鏈會怎麼發展呢?
說起來挺有意思,和《三體》中的某些情節極其相似。
中國手機產業鏈的終極歸宿,一定是向外突圍,將有可能誕生或已經誕生手機文明的地方攻佔。(論證國內手機市場出貨量開始滑坡的數據就不貼了,大家都對這個認知很清晰)
如果對方的手機文明比我們發展稍慢一點,我們會用"智子"——在本手機文明體系中已經高度成長的高維度產品——物美價廉的手機,鎖死對方手機文明的天花板。例如印度。
對還未誕生手機文明的地方,則遵循黑暗森林法,直接用「二向箔」——完整產業鏈,把其手機文明扼殺在萌芽狀態下。例如非洲。
而現在的國內手機市場,非常像《三體》中的地球,用堅韌不拔的精神,終於有突破被更高維度手機文明封鎖的實力。
最後,揭曉和第一點有關的第三個答案。
未來的記錄工具,將會發展成什麼形態?
用戶的共性需求是不斷的去中心化,那麼記錄工具本身也必將去中心化。
人類花費了大量時間,把許多功能集成到小小的一部手機上,接下來的10年,我們會花費更多的精力,把手機從社會形態上解構,變成多元化形態的產品,但絕對不是簡單的恢復到十幾二十年前的狀態,聽歌用MP3,看電影用MP4,拍照用數碼相機等等。
例如,因為 AirPods 的誕生,聲音系統已經逐漸從手機上剝離出來一部分。
由於智能手環手錶的出現,健康數據的記錄功能也已經逐漸從手機上剝離出來,而且比手機做得更好。
屏幕的信息承載功能,從技術上講,也可以靠智能 AR 眼鏡從手機中剝離出來一部分。
總而言之,用戶的需求就是更加進一步的去中心化,而手機本身就是一個高度中心化的產物,被歷史洪流淘汰只是早晚的事。
個人不靠譜預測一下,手機之後的下一個形態,贏家是智能眼鏡。
論記錄,哪個工具能比智能眼鏡有優勢呢?戴上即待機,開機即記錄,轉動脖子 360° 無死角,音畫空間信息一個不落。
雖然幾乎可以預測,智能眼鏡能做到的功能比智能手機多得多,但智能眼鏡在整個記錄生態中的比重會比目前手機在記錄生態中的比重低得多,很多功能會被共同組成生態的工具所分散,還有很多可以被記錄的信息,會被新形態的工具所挖掘出來,例如智能家居。
H. 蘋果感測器壞了修要多少錢
熟人幫你搞只要20-50,去維修的話至少200以上,就是一個感光片價格貼片,很小很便宜,就是收費特別黑
I. 蘋果電腦感測器壞了
蘋果電腦的感測器壞了,就應該及時找售後幫你修理或者更換新的感測器。最好去蘋果的官方服務中心,這樣售後會比較有保障。